优秀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5: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教学反思》。

第一篇:优秀教学反思

标签:杂谈分类: 教育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优秀教学反思。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教学反思《优秀教学反思》。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三、利用小组活动

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第二篇:优秀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1

教学这课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 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 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在《古诗 70 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 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 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 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 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优秀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全文主要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的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需要引领学生重点精读。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李白动作的描写,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李白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教学中,我读课文,让学生做动作,体会了李白的心情。既然写了李白的依依不舍,那么光有动作是没有说服力的。自然过渡到下一段的学习中。

李白高举酒杯,端给孟浩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番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段话主要包含了李白的两种感情,一是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而是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这段话,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再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读到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可能是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夫子”的意思没有解读出来,不知道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对此,我及时进行了点拨。品析孟浩然的话,要引导学生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说出孟浩然用这个诗句宽慰李白的原因,体会孟浩然的良苦用心。

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选择了两个小练笔的内容。一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处,“李白送走了孟浩然,站在江边,他的心里想……”二是课后的第五题,“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必须在这两个小练笔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经过再三读课文,我忽然明白,学生生活的年代和李白生活的唐代差别很大,以学生的心里其实无法准确地揣摩李白的想法。所以第一个小练笔的内容是不适合学生学情的。于是,课文精读完毕,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出示了练笔内容——“联系课文内容,写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果不其然,当我布置了人物,学生立刻埋头沙沙地写起来了。

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两首送别诗,给学生背诵,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第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第二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做的目的,既让学生积淀了古诗词,也延伸了送别的含义。

优秀教学反思3

月亮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课。这篇课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破的动人景象。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从村前到村后具体地描述月亮湾的美丽。

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美丽”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我紧扣“月亮湾美在哪里?”一问,让学生欣赏动画,自读自悟,找出有关词句,在看看、读读、想想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月亮湾的美景。这过程中要强调“随机教学”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交流内容的先后顺序随机教学、随机板书(粘贴词卡),并指导朗读背诵。等交流得差不多了,课文的2、3自然段描绘的美景也已深深地映入学生的脑海。这时再请学生将刚刚随意粘贴的词卡按顺序重新排列“村前”的景色(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然后看动画有条理地试背2、3自然段。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比如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在生字教学中,我对读准字音这个要求,不提“读准字音”四个字,而是请学生和生字交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注意别喊错了它们的名字,这游戏的名称叫“送生字回家”。对于字形教学,请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鼓励求异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学”。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月亮湾美在哪里?”这样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课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第二、精心设计一个比较优化的教学程序。第一课时安排了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和语文课后实践(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2、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第二课时抓词“美丽“而动全文,欣赏动画,朗读背诵和理解词句于一体。第三课时安排了为解决难点而设计的游戏活动。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重读书,重感悟。设计中体现“大读书”观念,初读、细读、自由读、换词读、体会读、领读、引读、练习背诵等,现语文教学“读”之本色。

优秀教学反思4

原来做班主任是一种荣耀,但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多背了一块石头,据调查中年教师90%不愿当班主任,青年教师大部分也是在行政命令下不得已而为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师不愿干班主任呢?

1、事情杂。这个检查,那个督导,还有宣传,学校很多事情最后都落在班主任头上,牵扯班主任的很多精力。

2、压力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自身发展的压力。班主任是与家长接触最紧密的教师,很大程度上家长对教师形象的认定就是以班主任为参照。班主任面临着超于一般教师发展自我的压力。二是班级管理压力。学校外来农民工子女、留守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比例上升,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三是安全压力,学生出现伤病等问题,班主任要亲自处理并要承担责任。

3、工作量超过普通老师。一个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到校早,离校迟,跟班勤,一天到晚忙于教学常规工作,忙于处理班务。工作时间超出一般教师,如果加上联系家长等工作,工作时间会更长。即使是在业余时间,班主任也不像一般教师那样轻松。

4、报酬低。班主任压力大,但报酬低。近70%的班主任认为所得与付出极不相符和不太相符。班主任补贴与所付出的精力相比,微不足道。

因此,班主任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很正常!个别班主任责任心不强也很正常。做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减轻班主任的压力,怎样让班主任心情愉快的工作。

1、工作量平衡。把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在保持工作总量基本平衡前提下,尽量减轻班主任的教学负担。如班主任担任语数外的每周10节课,不再担任其它课程。

2、考核待遇优先。很多时候,老师们不是没有吃苦奉献的精神而在工作中拈轻怕重,也不是没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而为微不足道的津贴争得脸红脖子粗,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尊重和认可。对于仅靠工资维持生活、靠精神支撑工作的教师群体来说,这种尊重和认可最好的落实就是考核和待遇。要尽力实施班主任考核优先。同等标准同等条件下,班主任优先纳入评先对象。每学年设宴答谢班主任一年来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3、学生全员管理。一个班的学生,从早到晚,全靠班主任管理,班主任就会捆在班上喘不过气。因此建立全员管理机制是减轻班主任负担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要落实到人,以确保班主任不管有人管。比如建立课间操、值周值日教师午间值班制度、教师首席负责制度等,都可以促进全员管理网络的形成。

优秀教学反思5

这天,我上了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一课,课后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潜力。

去年我教六年级,从高年级下来,感到学生阅读潜力对学生十分重要,而且培养十分不易,需长时间培养。因此,在一年级就要有开始实施。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先欣赏诗歌〈〈小小的船〉〉学生听的很搞笑,这时,我问:“你们喜欢吗?想学吗?这恰巧是我们要学的课文。”学生十分高兴,兴趣被调动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我灵活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二、培养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潜力,促进家长与学生联系,深化感情。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儿歌,里边有很多天文知识。例:月亮的变化规律,为此,我让学生向家长询问月亮的知识,上课与同学交流,看到学生兴高采烈的样貌,我觉得工夫没有白下。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进行知识积累,同时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小就开始起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应培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用“。”来划他们认识的字,在划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认同感,有了成功的喜悦,明白自我会认许多的字,学习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四、调动学生感知,多种方法来识字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学期识字量个性大,对学生也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感知和用心性,用多种方法去识字。如教学“坐”字,可用编口诀的方法来记----两人坐在土上;教学“尖”时,可出示尖的实物观察特点来记----上小下大的物体是尖的;其它字可用熟字加减的方法来记。……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进一步的强化培养,面向全体还应加强,自我的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语言组织潜力还有待加强。

优秀教学反思6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多媒体能有效促进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成功的将本课教学任务完成,在教学中多媒体完整展现了文本内容,图画界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配以声音完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觉。在教学引入时生活动态画面的展现能完全联系实际,促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进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文本教学时,多媒体的进入把枯燥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音画界面,使学生感觉到新奇和刺激,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由练习时完整的画面能促进学生快速记忆,准确练习,保证了学习时间,多媒体是英语课堂的好助手。

改进措施:

虽然在教学中媒体的能有效的促进教学但是还存在不足应加以改进,首先英语课堂在多媒体运用还属于初级阶段,只是通过简单的声音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促进课堂任务的完成,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应从多方入手,逐步使课堂不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的整合。其次在教学中多媒体的画面纷繁复杂,学生们感觉进了大观园一样,新奇,应注意教学的重要性,不能让学生思维混乱。最后课堂展示的目的是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去记住画面,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重点的及时引导与呈

优秀教学反思7

在《磁铁的性质》课上,学生们尝试用磁铁去吸不同的材料(很多材料都是课前准备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学生),汇报交流了,我说:“来,说说你们的结果好吗?”

生:磁铁能吸铁钉、大头针、回形针

师:其他组是否也都能吸呢?

生齐说:都能。

师:还能吸什么呢?

生:还能吸自动笔铁的部分和桌子铁的部分

生:还能吸一元的硬币和五毛的硬币

……

生:还能吸一毛的硬币。

我一愣,一元的硬币是镍,都能吸,五毛的有些行,有些不行,可是一毛的硬币都是铝做的,课前自己也试过了,都不行。于是我不假思索就否定了他:“不会吧,你自己搞错了吧?”话刚说出我就后悔了,应该让他验证一下。其他的同学也都喊起来:不会的,不会的,一毛钱的硬币吸不住的,我们早就试过了!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早就确定一毛的硬币属于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一类物体。

没想到他居然也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大声说:“一毛的硬币的确能吸,你们瞧!”

他举起用磁铁吸住的一毛硬币的一霎那,我的尴尬使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怎么办?教师的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沉默几秒之后,我才回过神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科学就是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谢谢这位同学!”

我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拿起他的一毛硬币一看,原来是20xx年新版的一角硬币,也是镍币,我还没在市面上看到过呢!看来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啊。

反思: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有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因为科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教师的设计意图看,只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道铁一类的物质能被磁铁吸引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探究出现了矛盾,根据教师的准备,一角硬币是肯定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此时如何处理?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让这位学生在大家面前验证。虽然最后的结果证明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我从学生那里懂得了:我们备的不仅仅是教案,更应该备好学生;路培琦老师说过:不要把我们的科学课上成假装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时侯学生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我们钻研的不仅仅是教材,更应该好好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因为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过时了。在充分的备课和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游仞有余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充分的预设准备正是很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前提。

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教学反思8

在我从教的一年时间里,最经常听到的赞声就是:“作为一名美术老师真好!上课不用从头讲到尾,轻松又愉快,轻松的收获教学成果,还可以得到全校学生的爱戴……” 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在我任教的一年里,学习了很多美术教学成功案例,观摩过许多优秀美术老师精彩授课,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把自己总结的教学理念搬到课堂里,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由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前,“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已经越来越受到美术教育者的非议。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我们寻找的途径,必须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现代儿童教育基质中,无不体现着“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基本特点。经过新课标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觉得美术教材的内容广博,课程其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美术教育教学侧重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特别是低年级强调游戏性、体验性的活动。

然而,儿童的美术教学中,并不是以通常意义上的“轻松游戏、浅尝辄止”,它的“游戏”内容更为丰富,规划更为宽松,过程更为复杂,结局更多变化。它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一个亲身体验的参与者,眼、脑、手并用,充分运用各种知识,充分展示各种能力,充分挖掘各种潜能。而我们教师就是这项“游戏”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应该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以充分启迪学生的心智,发散学生的思维。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引入游戏性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最自主的美术活动。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说过:“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各具特点,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美术教学是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最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多种方法中,游戏性教学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减轻负担、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优秀教学反思9

队列队形从开学就开始教学,每天都会在体育课开始部分渗入。队列队形的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开学,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太适应上课的节奏,注意力集中力时间短,再加上队列队形教学中产生的许多困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要考虑到这个事实,设计好体育课内容,尽可能增加趣味,表扬加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融入体育课堂中来。

为了方便记忆,我把一些动作要领变成顺口溜,例如“向左(右)转”我用“左(右)脚脚跟着地,右(左)脚脚尖着地,向左(右)转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念,自己练习,并通过哨声做出指令:一声向左转,两声向右转,多声与教师面对面。

在一年级的时候曾初步的教学过转体,但是要做到百分百动作标准、正确、快速还是有难度,很多学生转次数多了,出错的次数就多了。现在在会的基础上,要听哨声做出口令,难度就更大了,要认真听,并且相应做出正确的动作。

分四组进行游戏,先向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学生保持安静,对教师指令做出反应。出局的学生仍需保持安静,一人出声,自己小组出局一个成员,有利于其他未出局的学生继续进行比赛,同时做到公平、公正原则,顺利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不少成员出局后仍在讲话,害得自己队员自动出局,其中有一个队,因为大家都不肯出来,而导致全队出局。在这点就可以体现集体荣誉感了,往往个人的自私,最后游戏惨败,如果有人能自愿出局,剩下来优秀队员可能会取得最后胜利的成果,使你“复活”,赢得胜利,获得加分。

将队列队形中的转体,设计成游戏,设计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刺激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提高上课的注意力。在队列队形训练中,多对于一些没自信,比较内向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心理上的满足。游戏环节中,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在竞争中可以激发相互帮助,互相团队协作的精神。

优秀教学反思10

围绕着“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独立完成所出示的学习任务。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让学生围绕着“麋鹿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这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踊跃参与,更是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是一节研究课例,孩子们也许出于集体荣誉的考虑,他们都能认真听课,积极发言,也都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些在常态课上从不主动发言的孩子,这次,也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自从接任这个班以来,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已经众所周知。学校很多老师都了解这些情况,而且,这个班的孩子喜欢“人云亦云”,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也是难得一见,而且总是表现在个别学生身上。这节课,孩子们反常的表现也让我抓到了教育的契机,更让我看到了希望,使我不再认为孩子们的沉闷成为定性,这是完全有转机的。我想,我应该在调动孩子们发言、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方面,在另辟捷径,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能做的,突破陈旧的方法观,给学生一些富有新意的更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

读书以来,也多少学到了些理论,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到语文学科主要任务的把握上,都有所收获。但真正运用到课堂,却并非始建简单易行的事情。读书,记忆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论也不算多难的事情,但要把这些理论收获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对我来说,还学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寻求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句话,不致被我说过多少遍,也多少想到过一些颇为幼稚的方法,而今,一些方法在学生身上已经成为过去,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已经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在这儿,我想说,教学方法处于不断的更新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可以运用一辈子的方法,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课堂教学的出路。

优秀教学反思11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的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学生的体验是很重要的。

《住新房》这节课,我依据新教材的特点,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先引入出“住新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信息,理解并提出问题:这幢楼一共可以住多少户人家?怎样列式呢?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列式的理由。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4×12。怎样计算“14×12”呢?

汇报算法时,我让学生把各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了笔算的过程,我又进行引导14×12就是在求14个12或者12个14,把12分成10和2,先求2个14是28,再求10个14是140,最后把28和140相加得168。竖式中的28是14×2的积,14表示的是140,是14×10的积,168是28+140的和。在教学中我注重渗透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把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留给了学生,注重孩子对算理的理解,最后评价学生的想法,强化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这样,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方法的过程很精彩。

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想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想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一试。学生正是带着这些问题,在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寻找、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只有充分体验到某种算法与其它算法相比之下的优越性,学生才有可能将其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知识。

优秀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我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流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用英语交流、用英语做事情的乐趣。

在本课的对话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情境中实施教学,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英语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本课的主线是谈论周末计划,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和想象学习语言,在运用语言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这节课上,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谈论周末的活动。在学生构建文本的过程,笔者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运用所学关键句进行表达和交流,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替换,增添对话中的词汇和语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的语言交流能力逐渐增强。例如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预测,猜猜Mike和Sarah明天的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联系,关注文本核心句型以及句子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通过观看录像,为录像配音等活动引导学生构建文本。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文本,使语境、语意和语用功能更突出,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学习和运用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例如,通过趣味性极强的配音活动,激发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创编对话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如:免费参观动物园,超市促销,电影票半价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活动。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计划度过一个愉快的,充实而繁忙的,或者有意义的周末。再让他们和同学创编对话。在编对话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这些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挥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还有利于减轻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避免枯燥的机械性操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换,从而促进多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优秀教学反思13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张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12课《雨点儿》一课时,学生对飘落一词,任我一再解释,学生还是显现出一种茫然的神情。此时正值深秋,加之一股寒流的突然袭来,外面飘着小雨。于是我就带他们来到校园里观察起来。校园东边的梧桐树下,一片片金黄色的梧桐树叶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随着秋风从半空中飘落下来。再加上点点细雨浸润的那一张张释然的笑脸,课堂上的问题迎刃而解。

回到教室,我感到还应把学生的理解延伸下去。于是我拿起了板擦,往半空中一扔,它啪的一声掉了下来。这板擦也是从半空中掉下来的,能说是'飘落'吗?不能那位小朋友能用飘落说一句话?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废纸从楼上飘落下来。……通过飘落一词的理解,这让我不禁深深感叹:生活,乃语文之母啊!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

优秀教学反思14

“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因此,首先要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学生从数过渡到形的基础,属于数学建模中的几何建模,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教学从生活实际背景开始,学生们从所设置的练习入手,进入本节的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开放型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将封闭型的问题改编到生活当中,以增加发散的成分和探究的因素。

我通过创设情境:

⑴老师提问时会说:“请第X排第X列的同学回答。”

⑵一位新同学想去商店买文具,可他对这里不熟悉,就问其他同学商店的位置?有同学就告诉他出校门往东走200米,再往北走300米就是商店。

⑶新乡位于北纬41.0°,东经118.68°。这些现象有何共同特点?这些现象与我们所学的数学有关系吗?

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很多,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用一对数来表示位置的例子呢?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些都反映了一对数和位置的对应关系。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直角坐标系,建立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对应关系,然后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已知点求坐标和已知坐标描点的技能,领悟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小组讨论:

① 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② 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③ 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点有什么特征?

④ 各个象限中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通过这节课小组合作交流,发现学生特别积极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我感到非常高兴,由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而作为教师已不必告诉他们应当学什么东西,学生已经有了兴趣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探究更深入的问题的强烈愿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如拓展知识较多,知识细节较多,致使少部分接受慢的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和锻炼,这让我明白了拓展知识的有序性和渐进性;有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还需加强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用课内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懂得数学价值,升华情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要求太高。有效的办法是课内外相结合,在课前向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优秀教学反思15

教这个一年级,每天都有我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的儿歌教学,更是让我在课堂上有点发愣。

认识几个词语以后,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轻轻地》儿歌教学。这首儿歌有四行,字数也有点多,其中也有我们才学习的拼音。我想,教几个声母都需要那么多的时间,对于这首有31个字的儿歌,肯定有难度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先自己读读儿歌,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先自己拼读一下。没有想到我的话音还没有落,孩子们就嚷开了“老师,我会读了”“老师,我早会背了”“老师,让我来背”天,我还没有教读过呢,他们就会背了?于是,我让几个举手的孩子站起来背一背,果然,他们背得很流利,而且字也读得比较准确。我有点吃惊地问孩子们:“谁教你们的?”,孩子们有的说,自己在家里拼读的,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为了看看其他孩子是否会了,我抽了好多个孩子起来,他们居然都会读会背了。背诵安排在我教学的最后的,现在,前面的步骤都省略掉了。强调了轻声的读音,又表演,又背诵了一遍,一看时间,还有十几分钟下课。呵呵,开学以来,我一直是课堂上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今天,还提前了这么早的时间。看来,我真的是低估了班上的孩子和家长了。

第三篇:优秀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1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张让老师任意泼墨的白纸,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相反,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基础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的过程。

在一开始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都学会了音序查字法,使得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被打乱了。

面对课堂的暂时混乱,我并没有因此乱了方寸,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而不是被束缚在预定的教案中。我急中生智采取了更为积极有趣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与学习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激起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也使得另一部分还没有掌握的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要领,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转化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优秀教学反思2

今天早上第二节,在四二班,我的组内公开课终于讲完了!这次“痛苦”的讲课经历又是让我有了一次进步的机会。

第一节下课的铃声还没落,我就提起包从办公室冲了出去。来到班里,同学们收作业的、上厕所的乱作一团。于是,带上耳机,整顿纪律,其实孩子们还是挺聪明的,知道今天要讲公开课于是很配合的很快做好了课前准备,趴在桌子上静息等待预备铃的响起。上课了,孩子们一个个坐的端端正正的,精神焕发,看到他们那可爱的小脸,我紧张的感觉立即消失殆尽。终于,上课进行了十几分钟,我要讲的内容也讲完了。孩子们像快乐的鸟儿一样很快的拿出工具,开始了他们的创作。。。。。。

一节课上下来,虽然效果还行。但问题还是一大堆。首先,我感觉我安排的学习内容有点多,重点不突出。在备课的过程中,虽然我也知道内容偏多,应该删除一点,可是,在删的过程中,我又觉得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什么都舍不得删,结果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刚开始积极性很高,可是到了后来,学生就不愿意说了,他们更愿意的是画。这方面我应该注意。另外,在讲“如何设计标志”时,像周老师说的那样,我可以把这一部分融会在“标志的作用”“标志的分类”里讲,这样既生动又形象,更利于学生接受。

其实,在这节课里。我感觉自己相比之下是有进步的。特别是在课堂纪律方面,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程老师和周老师的悉心指导。

其实,每一次痛苦的经历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虽然这次的公开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有些痛苦,可是,当公开课结束之后,听着别的老师对我的指导,安静的思考着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这样的一节课能够抵得上我们平时10节课的提高。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讲公开课的机会!

优秀教学反思3

在教学《平平搭积木》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平平搭积木的投影片,从而命题。齐读课题后问:“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学生说:“平平用积木搭什么?”“平平为什么要搭积木?”“平平搭得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词句不懂。再次,通过范读,分角色读,小组竞赛读来感悟平平好吗?为什么?你想对平平说什么?

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运用了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朗读是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通过实践,我体会到了朗读在学习语文中的作用。

1、朗读中多次预习和巩固了生字的字音和字形。新教材识字量大,学生年龄小,教学任务重。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它比单纯的识记生字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每读一遍课文,无意之中识记了要求教学的生字,多次朗读这些生字就达到了多次复现。

2、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理解了: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多的子,给大家住。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平平那种关心他人的品质。

3、在朗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学生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

优秀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重点体现如下两点学科理念:

第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着重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关于海豚的资料。往日的课堂,我们常常是让同学把资料读一读就可以了,为了让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介绍资料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海豚

知识,最重要的是用上学过的表达方法。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说下来,但有些写同学说得过于死板,象是背课文。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去说。

另外,口语交际的培养我希望同“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结合起来。课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有目的的去听同学的说,在每个同学介绍完资料后,由大家找出他在发言中所运用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正确的指出自己听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边听边思维。

第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环节我主要想通过介绍海豚救人的故事来体现。我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通过读书填表来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并作介绍。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把故事介绍得更好。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导入时展示的海豚图片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图片中的海豚有的唯美,有的可爱,有的写实,有的卡通,学生很喜欢看,下课以后还有很多人想再看看那些图片,甚至有些不喜欢海豚的同学也开始觉得海豚很有意思了,我想这确实和那些美丽的图片有关系。

优秀教学反思5

我有八年没上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平。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优秀教学反思6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

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

优秀教学反思7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课本上也没有例题出现,因此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新内容时,先出示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试做题:5.72+3.44+4.28时,大部分的学生由与“整数加法简便计算方法”相类似,想到了采用“简便方法”:(5.72+4.28)+3.44,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按原计算顺序依次计算。有学生提出问题: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对于整数而言的,你们怎么知道对于小数加法也适用呢?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展开了争论。严灏同学说:我有办法,和学习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时一样,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就说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同样适合于小数加法,我们可以再试几题不就知道了吗?在他的提议下,学生们主动要求再做几个习题,经过练习证明了想法。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 学生完全有能力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各种类型,那么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我们教师只需在旁边给以学生适当的帮助,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优秀教学反思8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理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着手。

我们从解放前与现代农民生活做对比进行导入,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今儿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导学生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独学这一方法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组内分析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影片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理解。由学生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图的主任,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本课不足之处是没有知道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添加些生动的画面以供学生理解之用。

优秀教学反思9

1、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听歌。然后思考1979年、老人、南海分别指什么。由此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在讲第二框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先听音乐,感受其优美的旋律,自由想象。再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文章《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首歌最能反映当时农民的心情。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农民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当时农民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3、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

优秀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先由旧知入手,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接着出示两个按一定比例缩小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并分别标有底和高的长度,让学生根据数据写出比例来,并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比例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再接着举例验证规律的成立,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应用性质。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未曾想学生的想法与老师预设的就是不一样,在本课练习时遭遇了他们的“有力阻击”,他们另辟蹊径去思考,而且在那种题型的背景下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许道理,实属我所未料。题目是这样的:

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第一位学生(金雁蓉)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这四个数都是偶数,所以它们能组成比例。

第二位学生(毛逸宁)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奇数,所以它们不能组成比例。

我的点评:四个数必须都是偶数才能组成比例吗?四个数中如果有一个是奇数就不能组成比例吗?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同意他俩的观点吗?(暂时的沉默)

两位学生都是本班的聪明学生,却都局限在数的外在形式上,看它们是否为2的倍数,从奇数、偶数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没有从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看来学生的第一直觉与老师的预想(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不一致。而且经他们两个一说,还把部分学生的思维给牵向他们的思路去了。

此刻,是选择老师直接点拨(请大家先把最大的数乘以最小的数,再把中间两数相乘,看积是否相等,然后再作出判断。)还是继续等待学生有正确的发现?我选择了等待。果然,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我想到了把四个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相乘,中间两个数相乘,如果乘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我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思考判断的。第(1)题6、4、18和12,把18×4=72,12×6=72,所以18×4=12×6,写出比例是18:6=12:4;第(2)题4、5、6和8,把4×8=32,5×6=30,所以4×8≠5×6,不能组成比例。”看来她理解很透彻,已经能学以致用了。

“很聪明,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讲的非常好,能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依据充分!”

“我刚才也是这样想的!”部分学生附和。

“我认为我说的还是对的!”毛逸宁坚持己见。

“在这个题目中,你的判断刚巧符合正确结论,但推及其它题目呢?似乎行不通吧?”我提请他自我反思。

他依然有一脸不服气,在思考怎么有力反驳我。我当时为了教学进度没有停留作继续解释。

课后想想,我的做法有些不妥,一来其他学生也许会以为毛逸宁的方法也行得通呢,二来也会影响毛逸宁同学后面的听课效果,他卡壳在那里就听不下去了呀!这是一次失败的应对!如果当时我能给其一个明确的反例,不就可以消除他的错误观点了吗?比如我可以这样说:如果把6换成32/5或6.4,它们四个数不就可以组成比例了吗?(也许他还会反驳现在有了小数或分数了,而不是原来的整数了!)我还可以这样说:如果把5换成另一个奇数3,总符合你的三个偶数和一个奇数了吧,它们不照样可以组成比例?如果当时我能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只是当时的处理不细腻、也不智慧!留下了遗憾。

我们常说应对生成要灵动,可关键时刻还是拿捏不住,在应对时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无效劳动,日后有必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情,真正沉下去,做好充分的预设再进入课堂才是教学之上策。反思本节课,以后还需对学生的状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及准备,使自身能及时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生成更多精彩的课堂。

优秀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

本节课内容浅近,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本课难理解的句子较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讲文明礼貌。从学习生字词入手,再到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本节课目标。

整体思路:

为易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环节一(引一引):即导入

环节二(学一学):即新授、以理解课文为主,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练一练):边学边练边巩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环节四(说一说):让学生说出今后小光在公共场所会怎样做?学完你有什么想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共14人,9女,5男。

A类:黄姗姗、钟胜、黄宇妃、钟小慧

B类:黄玉艳、邱三妹、谢婉锈、王小民、符海红

C类:吴雨穗、吴裕、王明姗、苏子霞

教学内容分析:

《看企鹅》一文,是通过小光去动物园看企鹅的事,开始他不遵守公共秩序,后来感到自己这样做不对。教育大家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本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文中的小主人公和学生年纪相仿,心理特点也和学生相近,因此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几个颇有趣味的对比,运用直关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一)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二)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三)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四)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的对比。

抓住了这几个对比,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化解了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看企鹅的人很多,大家是怎样做的,小光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大家讨论:小光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企鹅要吃食了,小光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可事实是怎样的?

3、小光正看得起劲时,为什么突然脸红了,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4、以后小光在公共场所会怎样做?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能正确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重点: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策略:为易于学生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具体的理解课文中辅以相应的课件。

媒体、教具:

词卡、课件

板书设计:

(一)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二)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三)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四)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解题:《看企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板书)。

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今日小光与今后小光的对比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回答问题,理清课文的先后顺序,并写出段落大意。

(4)总结全文进行思想教育

(5)巩固练习

(6)作业

(7)结束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1)成功之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教学策略、课件播放有顺序、画面生动、易于学生观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紧凑。

(2)不足之处:忽略分层设计,以后要做得细致一些,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教堂教学:

教学方法多样,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的教学主要以引导为主。

教学效果:A类掌握比较好,B类掌握一般。C类学生不是很理解。

今后改进的地方:目标分层、练习分层、还要有康复设计。

知识的理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掌握,难易不一样,将康复目标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再教设计:

1、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把设计意图写出来。

2、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内容也要有所不同。

3、练习分层完成。

优秀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语言生动有趣,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让学生从读中学知识。

1、全文贯穿读—思—议—读的教学模式。

在本文教学设计中,我以一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孩子们读课文3—10自然段,思考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孩子们读了后再讨论,同位之间互相说,达到了议的效果。在全班反馈时,孩子回答到我读了第4自然段知道了小马的汗在身上,孩子的答案自然地把我们引入了这一段的学习,通过读这一段我们不仅知道了小马的汗在身上,还知道了小花猫舔舔全身并没有找到汗。再次以“你读了3—10自然段还知道了什么?”这个切入点进入下面的学习。有一个孩子回答:“我知道了小狗的汗在舌头上。”从这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看图,图中小狗在干什么?——吐着舌头乘凉。在此我正好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过小狗吐舌头吗?学习本课之前,你认为小狗吐舌头是在干什么?有的孩子说想吃肉骨头,口水都流出来了。有的孩子说是累了在喘气……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从这里就让孩子们理解了小狗的汗在舌头上。理解之后再读这一自然段,加深理解达到了本课学习的目的。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读—思—议—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目的,让孩子们会读书,并读会书。

2、形式多样的读。

本课语句十分平实,浅显易懂,没有多少可以深挖内涵的词句,因此教学中我便以“读”为主,从读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本文中小猫问了四种动物汗在哪里?前三种小动物的回答十分简单,老牛回答:汗嘛,在鼻子上。小马回答:汗嘛,在身上。小狗回答:汗嘛,在舌头上。这三句话,简单而没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名让这个读,那个读会显得十分单调无趣。因而我想出让孩子们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来读,读出趣味来。如老牛的声音应该低沉、缓慢的,而小狗的声音则是活泼,可爱,嗓音清脆的。这样处理之后,果然孩子们在读中体会到了快乐,并体现了语文味。在全文中我频繁地出现读文读句。如在学生回答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时候会读出课文相关段落,在相关段落的思考与理解时又会让学生读出关键句子,如小狗正吐着舌头乘凉,这句话在思考之后读得更好。学完全文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师生合作读,回顾全文内容并把读书活动推向高潮。本文的核心——小花猫的汗在哪里这一问题就是这样在读中理解的。

二、词句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十分简单,没有多少可深挖的词句。本文的核心问题:小花猫的汗在哪里?在读过课文后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不能因为这样我们就忽视了本课词句教学,否则本课将与一节科学课没什么区别,针对这一点,我反复读了本课的每一句话,发现还是有不少词句需要落实的。

首先在教学过程的复习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复习从字到词,由词到句。本文中有一句话“小狗正吐着舌头乘凉。”这句话不到十个字,看上去很短,可句子中却有2个二类字,2个一类字,读起来并不顺口,因而复习回顾时我让孩子们读了这个句子并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然后在教学中我推敲本文的每个词,每句话,发现有些词语还是值得一提的。如第4自然段中,小马在凉快地打滚呢!对于凉快一词,我是让孩子们想一想小马会在哪些凉快的位置打滚呢?如:草地上,大树下,小河边…….这样一来,凉快一词也理解透彻了,再读这句话,孩子们就自然能体会其意,尤其是我以最后两个自然段为重点,落实了语言文字的教学。第9自然段中,小猪把自己的脚掌翻开,又把小花猫的脚掌翻开。这段话中脚掌一词并不是所有孩子们能理解的。因此我问了孩子们平时我们还可以把脚掌称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脚心,有的孩子说脚板,然后我又指名到黑板上的图中指出小花猫的脚掌,这样一来,这个词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知道了小花猫的汗究竟藏在了哪里。最后一段“哈!他俩都笑了。原来,我们的汗在这里。”这一句话中有三个指代词,两个指代人,一个指代位置。如果只是读一读,孩子们脑海中只会形成一个抽象而又模糊的概念。因此我抓住这三个指代词,他俩指谁?我们指谁?这样一问孩子们就更加明确了,“他俩”和“我们”都指的是小猪和小花猫,而“这里”又是指哪里呢?原来指脚掌。三个指代词弄明白后,本文的核心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最后是句的落实。本文有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概念是抽象的,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读出不同的预期,让孩子们领悟不同句子的作用,如:小花猫舔舔全身,没汗!这个感叹句我就先让孩子们体会小花猫的情感,小花猫没有找到汗心情是怎样的呢?孩子们会说:失望、不高兴、难过等。体会之后再让孩子们读这一句话,他们就能读出其中的语气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喜学乐学,就得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入境体验。兴趣是引导学生的原动力,它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高昂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复习时间是单调的,但我以小汗滴的卡片展示出来,在视觉上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并吸引了他们,激发了他们读的兴趣。

2、板书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用可爱的动物图片,没有文字的板书,图片清楚而有吸引力,直观而明确地反映了本课重点。

3、在本课内容初步完成后,我设计了一个贴汗游戏,准备了十个小汗滴,让孩子们给汗滴找主人,贴到黑板上小动物们正确的位置上。孩子们兴趣极高并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把书中内容正确地展示在了黑板上。这个游戏不仅是对本课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为这个活动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效果十分好。

在本节课中我也存在不足之处。课文第8自然段是一个反问问,教学中我注重了反问句的理解,用两个句子进行对比:①你不是狗,汗会在舌头上。②你又不是狗,汗不会在舌头上。在对比中,孩子们理解了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但我却忽视了“小猪笑了”这句话,在此小猪笑着说这句话,他是知道小花猪的汗在脚掌上的,因为接下去他便翻开了小花猪的脚掌,为他找到了汗。这一段与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文教学中,我忽视了这一联系,因此孩子们对小猪的笑并不十分理解。

优秀教学反思13

《秋天的图画》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进行多种游戏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我真切地感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封闭转向生成和开放,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多样化,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对于课文的朗读,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朗读效果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性不高,朗读没有感情,今后要多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今后的教学还应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优秀教学反思14

为了让学生学的扎实,每节课我都设计三五道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但是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仅仅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一起做一做,感觉效果一般,所以每学完一单元后我把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剪切到一块,打印出来让学生再做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本周四的晚自习,我让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把第一单元的练习题重新做了一遍,通过批阅我了解到成绩好的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有一部分学生做得很差。为了让做错的学生掌握,我又快速的把答案讲述了一遍,但为了省事,我仅仅把答案说了说,没写到黑板上,结果我再抽查个别学生的题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把错题改正过来,甚至有些学生改错了,我非常的气愤,把这部分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顿。训完后我又意识到其实我自己也是懒惰了,如果我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学生是不是就都会改正确了呢?以前老说学生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懒惰,看来老师懒惰了,学生也是学不好的。

优秀教学反思15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教材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我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一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一共有几只小鸟”这一问题。根据问题列算式,有的是列加法的算式,有的是列乘法的算式,都应给予肯定,但要引导学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列乘法更简单一些!接着重要的环节便是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例如3*6既可以表示3个6 又可以表示6个3 ,但是在具体的情景问题里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了.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理解几个几。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时间控制的还不够好,因留5到10分钟给学生做作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体现出来。通过今天的教学让我明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寓教于乐。

第四篇:优秀教学反思

《花钟》教学反思

芦花中心学校张永锋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品味和发展语言。

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

(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

(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

(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这些教学环节,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对比,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背一背”、“交流归纳”、“介绍资料并仿写”,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安排了学文以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花钟的活动。这个活动不是形式上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是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和巩固学到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从目标出发,抓住朗读——积累——运用这条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策略,使目标得以落实。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用不同的动词——“吹、绽、醒、怒放、苏醒、舒展、开花、含羞一现”,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然后在齐读中感知内容,在伴着图片展示的导读中加深对比的认识。通过老师读句子,学生动作演示花开的样子,引起学生关注动词运用的形象与生动,提出“读出意思,读出画面”的要求,这样带着要求反复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花的世界,体验开花的情境。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入情入境,而且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较为熟悉,在这基础上进行背诵竞赛,就能水到渠成了。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后,就要学习文章的写法加以运用了。吉老师出示了一些学生较为熟悉,平时接触、观赏较多的花卉,让学生进行模仿写话,并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动词,让学生的脑筋真正地动了起来,思维之花在简约的课堂中绽放。

总之,这次的优质课赛教活动,我认真观课,认真备课,独立制作课件,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并观察语文课堂的优秀素材,进步很大,这对我今后的教学之路意义非凡。

第五篇:优秀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西联小学

杨静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 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巨人的花园》课后反思

西联小学 杨静

《巨人的花园》是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赶走了孩子,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不让孩子进入花园。但是,从此花园里,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去,园里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将孩子们赶出了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一位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运用对比进行写作,如巨人回来之前和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不同景色;春天来了花园内外的不同变化;孩子们进入花园和巨人赶走孩子们后花园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运用对比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巨人不再时,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巨人回来了,花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后面的文章,在学生初步了解巨人的加入给花园带来的变化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从“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两个方面展开阅读。学生通过找句、品词,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题:巨人不愿意让孩子到花园里来玩,所以春天永远不会来到花园里,是巨人的自私换来了寒冬,文章告诉我们有了快乐和美好的事物应该和人分享。应该说,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阅读,充分思考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

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首先,在引导学生对“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的相关句子进行对比阅读的时侯,注重了朗读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描写冬天的词雪花飞舞、狂风大作、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和描写春天的词如阳光明媚、草翠花开、绽出绿芽等这些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运用,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积累。其次,是在讨论问什么巨人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耍?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这一明显不符合文章主题的答案时,没有及时的引导,所以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最后引导学生对冷酷的巨人说话的时侯,许多学生都告诉巨人自己不会损坏花草的,而不是针对巨人的冷酷进行劝说。事后想来,当学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们损坏花园里的花草,而不让孩子们到花园里玩的时候,只要引导他们再去读一读,巨人回来之前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美好景

下载优秀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反思优秀

    教学反思优秀 教学反思优秀1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首先让学文生深度感悟,了解课......

    优秀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15篇 优秀教学反思1 本课的设计思想:《采蒲台的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学生接受似乎有较大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1、文章不是按一般记事文六要素的写法叙述......

    教学反思优秀

    教学反思优秀 教学反思优秀1 zh、ch、sh、r是第8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会平舌音的基础上学习翘舌音,教材在编排上素设计了帮助学习声母的情境图,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儿......

    《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

    《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 《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1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透过这......

    《燕子》教学反思优秀

    《燕子》教学反思优秀 《燕子》教学反思优秀1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

    小学教学反思优秀

    小学教学反思优秀 小学教学反思优秀1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在乡镇学校更好地开展语音教学?带着这个疑问,我参加了新郑市新华路小学的语音课,并对讲解内容反思如下:一、语音是......

    春酒教学反思优秀

    春酒教学反思优秀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读了几遍《春酒》,依然找不到教学的出口,这真正的家醅何处寻觅,这语浅情深的《春酒》如何咀嚼,我......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优秀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优秀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优秀1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