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作者:叶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48 更新时间:2008-5-26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2008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天安门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在这一刻,我们都同样流着悲伤和振作混合而成的泪水。再这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刻,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大放光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
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1. 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
(二)有独立的思想;
(三)有独立的职业。
2.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4.“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所谓“以教人者教己”是也。
5.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
一、有真知灼见;
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6.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7.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8.自治是一种人生的美术,凡美术都有使人欣赏爱慕的能力;那不能使人欣赏的,爱慕的,便不是真美术,也就不是真的学生自治。所以学生自治,必须办到一个地位,使凡参与和旁观的人,都觉得它宝贵,都不得不欣赏它,爱慕它。办到这个地位,才算是高尚的人生美术,才算是真正的学生自治。
9.凡做一事,要用最简便、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
10.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十五
有关家教的书刊是我平时一直都比较感兴趣的一类。今天读完陶师的此文,心里迫切地想看看他介绍的陈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父母不会教养,小孩子不晓得要冤枉哭多少回。”陶师在此文中举了很多书中实际而又生动的例子,从实例中感受到了陈先生怎样利用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每件事都很受启发。对比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感到很是羞愧。我的儿子有时给我一个绰号“暴躁老妈”。这都是因为我有时心情不好时,凡事都不顺眼,火气无缘无故的就会上来,等到发泄完了,又会感到很是懊恼。想想自己在学校里,对待学生总是很
有耐心,可是每每对自己的儿子就会有不同的态度,也曾问过几个同事,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况。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事半功倍。这点道理我一直很清楚。每次看到成功父母的事迹,心中无限敬佩,心想一定要学习尝试,可在生活中一碰到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家教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但愿我在学习之后,在以后生活的点滴里中耐心细致地探索、实践、改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
孩子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一)“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
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教学”应该理解成教学生“学”,而不是仅仅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如今大家都明白,但实际做起来却总是犯糊涂。究其原因,可能是“授人以鱼”更省时省力,即得利益;而“授人以渔”是个慢功夫。大家都在这样想:在我“手里”得吃饱,吃胀,哪怕是吃得厌食了,但必须得催肥。至于到别人的“手里”或是将来独立生活是个什么样子,那就与“我”无关了,这叫“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尽管“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但看眼前利益也不需要别的本领。“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别的功课如何与我无关,当然“我”不会关心。至于是“教校”还是“学校”那是专家研究的事,“我”
只管教“我的书”。
“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他,记他,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这种办法,固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
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陶行知把教师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只会教书”;第二种是“教学生”;第三种是“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上述教师中,第一种教师只会拿书本给学生看,把学生当作书架子;第二种教师则把“需要的书,全都拿出来”灌输给学生。第三种教师才是学生需要的,他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就是我们常说的: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
慢。”
这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定教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关键是教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涉及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的问题,而这完全决定于学生
自主学习的情况。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就
会觉得有十分的枯燥。”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后来有人陆续提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江水、一河水、长流水”。有人调侃说,幸好,最初做这个比喻的人用的是水来做比喻,如果改成粮食,“教师
要给学生一碗饭,自己要有一桶饭”,那老师便个个都成为“饭桶”了。
关于教师是水桶的比喻所隐含的意思是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的容器,这种类比本身就是传统教学的思想,那就
是,只要有足够的知识,能“给予”就可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显然,这种比喻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储存者,更是知识的传授者、创造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将自己的知识简单机械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应该做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与促进者,点燃学生
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有人说,今天的教师赶上了一个知识爆炸而又折旧的年代。所谓爆炸,知识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而所谓折旧,新出现的知识很快便又过时了,教师如果跟不上时代,不能主动的学习和提升自己,那么很快就会落伍。将教师比喻成“水桶”,否定了知识本身的更新和流动,即使一位教师真的能有“一桶水”,那么这桶里的水
也会随着时代的流逝而不断变质、腐化,最后,“水桶”将后变成“垃圾桶”。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2
本周继续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
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
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
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
挥他的创造力了。
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觅食”式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罗丹说:“恶是枯干”。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
壤、而这些条件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时代呼唤教育家,时代也造就真正的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之三(大张庄小学 李吉娜)
捧上一颗心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陶行知先生的《我们的信条》。这套信条共有18项,先生说不是他自创的,是他在参观广大教师在学校里的实际工作中总结的,这些都是老师们早已接受实行的信条,他要下定决心,终身奉行,始终如一。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该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该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办法去征服自然,用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用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最关注的就是我国当时三万万四千农民的教育问题。他说必须要有一个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心才能为人民服务,才配担负起改造农村生活的新使命。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些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向着农民们“烧心香”。
如果您真的读了陶行知,真的了解了先生一生所做过的事,那您一定不觉得这里哪字哪句是浮夸的、口号的。我们正是农村教师,我们有没有把整个一颗心都捧给农村?捧给孩子们?农村教育更值得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事业马虎不得。因此,我要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条,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我也想把我全部的爱更好地奉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和可爱的农村孩子。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记
(一)教学合一: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
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 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
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今日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人不能没有休息,但休息是人最险之时。
天才是做学问的根据,有几分天才做几分学问。大概天才有十分八九之势力,教育的势力只占十分之一二。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
《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记
(二)1、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2、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
3、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
(二)有独立的思想;
(三)有独立的职业。
4、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
5、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7、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
8、提到书便应说“用书”,不应说“读书”。
9、在劳力上劳心
10、“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所谓“以教人者教己”是也。
11、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下下人有上上智。
12、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
一、有真知灼见;
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习随笔
最近,在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按照我们办公室每周一专题学习的要求,现在选择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陶行知教育名篇》共有77篇。)
“一人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真是有种越是不断地学习,越是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是陶行知1934年11月11日在山海工学团讨论会上的发言)
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倒吃人的教育。
传统教育怎样是吃人的教育呢?他有两种吃法:
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他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更明白一点,他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血汗,生产品使农人、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则刚刚相反:
1、他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成,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简单地说来,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他也不教学生吃别人。他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他教人要在劳力上劳心。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人和工人,看看有吃农人或工人的人,他要帮助农人、工人把他干掉。做官并不坏,但只要能够服侍农人、工人就是好的。他更要教人做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说得更清楚些是:教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这是多么恐怖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结果。可对这样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结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却视而不见,深受其害的学生却也没有了知觉。
2、“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育观。
3、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4、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是“要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新课程所倡导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发生“自己吃自己”的教育结果。这也足已说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在学校大家好象觉得这是晓庄学校的家常便饭,彼此都很明了。但是,有几件事让他觉得有必要把“教学做合一”的内涵说个清楚。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三是有一位叫洪深先生的创办的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他看见了,觉得这人并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成“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陶行知认为,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盾。陶行知日本回国后,发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他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仁义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他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民国八年(1919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他就把全部课程中这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他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民国十一年的事,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1925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陶行知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陶行知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说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就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就,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为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为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格外有意思的。
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不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吗?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费大力气学习、思考,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2、数学教学中,要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以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3、“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也同样适合其它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我想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同样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活动,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们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特别是《我们的信条》一篇,对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来说,更是值得学习和实践。陶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一个二十年代的教育工作者就如此一心为着农民群众,确实令我们当代青年乡村教师汗颜。
学习陶行知先生一心为农民群众,一心振兴农村教育的思想,这与当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我们在履行一个人民教师职责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严谨治学,认真教书育人,为农村、为农民实现小康作出不懈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师德修养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年来的教书生涯中,在师德修养方面,我一直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农村教师必须树立的师德观。我觉得,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体现在教师的育人方而。也就是说,教师要围绕“教学生如何做人”为中心,注重为人师表,重视言传身教。在教育学生时,注重教会农村孩子如何做人,学会关心人,学会生活,促进他们的德行现代化,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艰苦创业与自尊自强精神。
二、坚持做到“人师”与“经师”合一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将教师概括为“人师与经师的合一”。人师即为人之师,教人为人之道。而只有真才实学之师才能成为授人之道的“经师”。现在的乡村学校中,有极少数老师存在治学不严的问题。倡导严谨的学风,是教师应有的一种治学态度。真正的学者应是用心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在工作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学生努力做一个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中,我感到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很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观层次要比较高,特别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之才,教师的职任更重,压力更大。
三、严谨治学不断强化自身师德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作论文,搞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等。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一个优秀乡村教师,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提高师德修养,强化自身师德素质,有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的过程。我觉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这是师德建设最基本的层次,是师德修养的低层次,也是每一位称职教师必须达到的境界。而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合作创新是师德建设的高层次。在目前,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根据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营造好学上进、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风气和氛围,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深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倘使个个乡村教师的心都经过了农民甘苦化,我深信他们必定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为天堂,变做乐园。”在我们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变成现实。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合一①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
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
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②先生(F.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读后感:
我觉得,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国家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就可以的.有句话叫——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我们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一味的研究书本上的东西,那是根本没有用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困难,所以说死读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生学、教学合一,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教学先生只有自己不断的更新自己,才能够对学生有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才能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以一反三,这样的教学先生才是好的教学先生,真正的教学先生。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转载请保留地址!文章标题:《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原文地址:http:///jiaoshi/201107/30937.shtml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名篇体会
以教人者教己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