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级法学名著导读安排
2011级法学本科生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学名著导读》安排
一、起止时间
2012年3月12日——2012年6月3日
二、学生班级
文法学院11级本科118111班,共46人,分为三组。
三、指导教师
丁力陈莉冀明武
四、时间安排
3.12—3.18明确要求、时间、指导教师、书目等;3.18在班会集中辅导
3.19—4.15精读一本书籍,完成读书笔记;4.15班会由指导教师辅导
4.16—4.29泛读一本书籍,完成读书笔记;4.29班会由指导教师辅导
4.30 —5.13泛读一本书籍,完成读书笔记;5.13班会由指导教师辅导
5.14—5.28完成读书体会;5.28班会进行交流和评讲
5.28—6.3教师评定成绩
五、指导教师职责
读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1、帮助学生选定书目;
2、辅导学生拟订读书计划和具体方法指导;
3、检查学生借书与读书、笔记情况;
4、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5、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
6、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交流;
7、引导学生及时将经验、总结整理成刊报。
8、每周二晚教师进行检查与辅导。
六、学生的学习要求
1、阅读书目不少于3本书,其中法律类2本,综合类1本。
2、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协管员监督和督促宿舍各同学的学习进程。
3、按照要求填写考查表格,认真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体会。
4、读书笔记的要求:(1)字数不少于3000字;(2)字迹清楚端正;(3)内容按日期记载,有条理,反映出学生的读书进度和阅读深度。
5、读书体会的要求:(1)字数不少于2000字;(2)字迹清楚端正;(3)内容应反映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得。
七、成绩评定方法
等级制。根据填写《法学名著导读》考查表格,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体会的情况,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及格以上者可得2个学分。
2011级法学名著导读分组名单
第一组16人指导老师:陈莉
朱云敏朱莲李宇陈倩廖逢英杨剑英 尹清双张敏尚帅杨剑梁建霞赵璨 王琪
第二组15
郭瑶瑶
王中帅
李登辉
第三组15
侯高峰
姚娟
仇敏
陈清余国林王琦 人指导老师:冀明武 韩庆康高银府尹晓柯何晨杰郭克军兰江坡王新龙唐伟涛 人指导老师:丁力 李洁鲁军营方高云杨珂珂赵博言许文强赫国英李首一 王亚星王凯强王曼苏森森何超 闫盼盼李英男 姜良倩
第二篇:法学名著导读
一、试评柏拉图《法律篇》的主要内容和地位。P15
主要内容:
1、立法的最大目的是和平与善意。
2、立法者的首要素质是权力比例意识
3、婚姻继承法的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
4、刑法的基本特征是神的利益优于人的利益
地位:
二、试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中的法治理论。
1、法律和国家的关系。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善德,他们又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正义。国家是最高的社团,法律是正义的具体表现。法律的好坏是以正义作为划分标准的,人们服从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实现了正义。
2,法律和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中小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既是最好的又是稳定的。中庸。划分国家政体有两个标志:一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人数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正宗政体——变态政体。
3、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张实行法治。
(一)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二)多数人的考虑要比少数人考虑周到。正确得多。其次,法律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
(三)立法。应注意国境的大小和境内居民两个因素,邻邦关系,财产限额和各个家庭子女人数。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别要重视教育。
4、法律定义。法律具有正义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稳定性与灵活性;法律具有权威性。亚里士多德发表了著名的《政治学》,从而把政治学从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古代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创立了第二学园。政体构成三要素思想,既国家的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三、试述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中的政治理论。P30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国家产生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国家产生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城邦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城邦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1 .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划分政体的标准。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又有变态政体三种,它们是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政体。.政体三要素。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各个要素的组织如不同,也会导致政体的不同。只有当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时,相应的政体才是良好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分。中产阶级占居城邦公民大多数,可以调和贫富两极的对方,稳定战邦的政治。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实质是想建立以中等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以挽救城邦制度的危机。.政体变革思想。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的变革做了分析。他认为变革有两种;一是以较好的新法代替旧法。他认为,成文法不应一成不变,但变革要慎重,如轻率的变革必然消灭民众守法的习性。二是政体的变革,即由于治理不当引起政体的变革,由内讧诉之武力,演化为革命,革命使现行政体变革或是政权由另一个党派控制。
(三)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思想.必须实行法治。.主张公民轮番为政。.城邦的建立要选择优良的地理位置。.城邦的人口和疆域应大小适应。
四、简述西塞罗《论法律》中关于自然法特性的论述。P47
自然法的本质就是理性,将自然法置于“最高的法”的地位。西塞罗所说的理性是神与人共享的财产,因为人的理性渊源于神的理性。而他所说的神、上帝、和自然都是同义词,故理性法就是自然法。他将自然法与理性法联系起来,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人是由神创造的,神明赋予人以理性。正义以自然为依据,没有自然,便不可能有任何正义。“我们出生是为了正义,法不是以人们的意见为
基础而是以自然为基础。”“自然创造了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互相共同分配和享受法”自然是区分人的德性好坏、美丑的标准和依据。
五、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对法的分类。P80
阿奎那继承并发挥了奥古斯丁的法的分类理论,将法分为四种类型:(1)永恒法:上帝对宇宙秩序的合理安排,指导整个宇宙的规范,是上帝对创造物的合理领导;(2)自然法:是永恒法对人类的关系,是永恒法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人类社会的法;(3)神法:基督教圣经,包括新旧约全书,是自然法和人法的补充,禁止各项罪恶的安排,是用来指导人类精神生活的;(4)人法:人定法,国家制定的法令,人法从属于自然法。
六、试比较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P94、P112
洛克是议会主权论的代表,在自然法和契约论中寻求灵感,认为国家从契约中产生,契约的订立者构成社会任然拥有对国家主权的最后决定权。这是因为契约订立者交出去的权利不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为了有效的保护这三种权利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并提出了政府解体和革命是思想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主张分权制衡的君主立宪,国王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七、简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篇章结构。P110
全书中译本共分上下两册,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①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和它们各自的原则(1至10章)。②政治自由和分权学说,英国范例(11至13章)。③地理与政治关系的学说及各种推论(14至19章)。④工业、商业人口、宗教等问题(20至25章)。⑤罗马和法国法律的变革、关于封建法律学说(27至28章,30至31章)。⑥一般性结论(26和29章)。
八、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P128
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他指出,政府应该排除多数人(指统治阶级)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
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会革命,再由社会革命而道德革命,规模和程度远超英美的一个渊源
九、写一篇关于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读后感。见附录、P140
十、试述《联邦党人文集》中关于司法权的论述。P174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第78和79篇里,对司法独立作过精彩的论述,他区分了司法独立的两个运行目标,并解释了忠于职守条款和酬金条款怎样实现这些目标。首先,他将司法独立视为一种组织上的独立,能抵御国会和总统的侵犯,从而保有对两政治部门的制约作用,他在为法官终身任职辩护时指出:“如从法院应被视为限权宪法限制立法机关越权保障出发,司法人员职位固定的理由即甚充足,因除此而外,并无任何其他规定更能使法官得以保持其独立性,而法官的独立实为其执行上述艰巨任务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捍卫酬金条款时,他又指出:“最有助于维护法官独立者,除使法官职务固定外,莫过于使其薪俸固定。……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在任何置司法人员的财源于立法机关的不时施舍之下的制度中,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立将永远无从实现”。其次,汉密尔顿又称司法独立为法官裁决个案时抵御多数人及其他外部干预的缓冲器,这时,司法独立更多的是充任了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坚定、一贯尊重宪法所授之权与人权乃司法所必具的品质,绝非临时任命的司法人员所能具备。短期任职的法官,不论如何任命或由谁任命,均将在一些方面使其独立精神受到影响。
十一、试述梅因对自然法理论的批判。P254
他并不否认历史上存在过自然法,但他认为古代人并不具备令人生存的环境。可是自然法却把过去和现在混淆起来了,自然法理论是今人强加在古人身上的一种偏见,它具有先验性和反历史倾向。他深入研究了“自然状态”、“自然法”等说法,断定这些说法都是“教条”和“幻想”。他清算了自然法理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他指出,这些理论不但使注意力离开了可以发现真理的唯一出发处,并且当他们一度接受和相信了以后,就有可能使法律学以后各个阶段都受到其最真实和最大的影响,因而也就模糊了真理。假设和传播这种自然法理论都是极其有害的,他在法国已造成了“无政府混论状态”。
十二、试评述梅因关于进步社会法律演进的公式。P258
从身份到契约这一公式虽然有种种不足,但它准确地把握了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演进的本质规律和特点,阐明了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家族、集体或等级束缚下解放出来,过度到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意义。因此在指出梅因学说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也应当肯定其学说对法律发展及法学史的巨大贡献。
第三篇:西方法学名著导读论文
认真对待权力
——读《认真对待权利 》有感
《认真对待权利》一书写作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种族歧视、越南战争、公民不服从等问题成为美国政治的核心。围绕着什么是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什么,谁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遵守法律,在没有成文法依据、也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如何审判案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德沃金发表了自己的主张。
德沃金尖锐地批判了美国法律传统中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提出:政府必须平等地尊重和关心个人权利,不得为了社会福利或者社会利益牺牲人权。他在《认真对待权利》中论述的关于个人权利的法律与道德理论使他成为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美国的法律制度具有自我矫正的机制,可以做到法律和政治、法律和道德的一致,不必经过其他剧烈形式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他认为权利是法律的道德权威所在,是人们对法律有信心的理由。权利“可以防止政府和政治官员将制定、实施和运用法律用于自私或者不正当的目的”,或者在这样的情况不幸出现时,能够阻止法律对权利侵害的仍然是权利。本书中文版出版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的权利理论和权利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十年,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对话是如此必要,没有这种对话和交流,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人的思维,也无法从“他山之石”得到启发。德沃金写道:“西方的很多人能够理解并且学习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学习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的观点。许多中国人也从西方人如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思想和观点中获得重要启示,想一想友谊和婚姻中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的作用,它跨越了多少文化差异。”本书的观点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讨论和接受也说明了这一点。
德沃金就曾在《认真对待权利》中要求政府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简单地说是因为道德,但这主要不是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而是对政府提出的道德要求,政府应当合乎道德,亦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在此,权利的提出主要不是为了限制个人行为的,而是为了约束政府行为的。德沃金从一个法学家的观点认为,权利构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础,他的一个精辟警句是:“如果政府不能认真对待权利,它也就不会认真对待法”。在德沃金看来,这种对政府行为的道德要求的要义是平等,亦即政府必须平等地关怀和尊重所有人。所谓“平等关怀“,也就是把人们作为会受挫折、会有失败和痛苦的人们来同等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所谓“平等尊重”,也就是把人们作为能理智地、自主地制定和履行他们的生活计划的人们来同等地尊重和关照他们的意志和意愿。因而前者较侧重于社会经济利益的公正分配,而后者较侧重于政治和思想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障。或者说,前者主要是指经济权利,指对于起码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权利,而后者则主要是指政治权利。
德沃金是在与“功利”对立的意义上使用“权利”一词的,但他又指出权利与功利之间的明显对立仅仅是表面上的,权利的观念和总福利的观念同样根源于一个更基本的价值,而且,它们可以在这一根本价值、根本观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一根本观念就是平等。这种统一表现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以一般利益作为政治决定的正当理由,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把个人权利作为不理会一般利益、超越这种正当理由的一张王牌。
在疑难和有争议的案件中,法官是否总是遵循规则?或者他们有时自己制定新的规则,并以追溯既往的方式加以运用?实证主义者仅仅承认“由与其内容无关但是与制定或形成这些规则的系统或方法有关的检验标准,加以确认和区别”的规则承认为法律。德沃金道,无论是法律实证分析法学还是现实主义法学,都忽视了法官判决的正当理由问题。德沃金认为“正当理由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不仅影响司法权力可以延伸多远,而且影响个人遵守法官制定法的政治与道德义务的程度。它也影响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可能受到的挑战的基础。”在这里,德沃金实际上是从人民对司法权力的预期以及法官角色的预期中提出了正当裁判问题。紧接着,德沃金进一步指出,正当裁判问题实际上是和司法责任问题相联系的。“如果说在疑难案件中,一个法官应该遵循已有的规定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法律上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疑难案件中法官只能制定新的规则,那么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如果法官在实证主义意义上的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拥有自由裁量权,那么法官直到“未来的案件创造一新的规则之前,不存在法律上的义务。”而如果法官在判决中不受法律约束,那么我们事后也就无法追究法官滥用这种自由裁量权法律上的责任。这种法官不受法律制约的观点,是和法治直接抵触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一个要点即法律的概念理论(仅仅承认“由与其内容无关但是与制定或形成这些规则的系统或方法有关的检验标准,加以确认和区别”的规则承认为法律)提出了批评,而指出了法律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规则,也包括原则。
德沃金认为“在一个表面上是语言学的问题的深处存在着道德原则问题”对不同“法律”概念的理解进行选择“对于法律责任的分析有着极大的影响。”德沃金认为,事实上,法律原则在法律上也是一直存在的。在第二章分析亨宁森案件的时候,德沃金说了这么一段话,说明了法律原则事实一直存在于法律概念之中以及这种存在的重要意义:“假设在亨宁森案件中,法官对汽车制造商对他们的用户负有特别责任的原则未作任何考虑,或者,未能考虑法院力求保护那些在交易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的原则,而是仅仅援引合同自由的原则作出对被告有利的判决。那么,他的批评者决不会满足于指出他没有考虑别的法官有时注意考虑的事情,大多数批评者们会说,采取这些原则的措施是他的责任,原告人有权要求他这么做。”通过把法律原则重新引进法律的概念里,德沃金否定了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二个观点,即在疑难案件中,对具体案件没有明确的规则可以适用的时候,法官存在强势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法官就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法官在裁量的时候就是在履行他的法律义务,考虑那些他应该考虑的原则。因此,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三个要点也遭到了德沃金的否定。
总体上看,德沃金的权利理论融合了人们对于秩序的追求和对于正义的向往,颇为有效地解释了当代美国法律的权威问题和发展问题。原则要素的存在为个人主张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通过由原则构成的严密的网,即使在疑难案件中法官也可以发现先在的权利;这是法律的宗旨,也是法律能够获得权威和尊崇的原因。政府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它的人民,这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它提供了用以评判现有政治法律制度的标准,即保障权利原则,使人们得以抵御政府权力、批评现存政治制度和法律实践,并为其发展、更替提供建设性意见。
更笼统地讲,德沃金所言的原则指的是在制定某些规则时所依据的一种抽象标准或理由:它说明一项政治决定之所以是合理的,并不是因为其促进了或保护了某些集体目标,而是因为其尊重了或维护了某些个人权利。在这种意义上,原则就蕴含在过去的一切成文法和先例中,存在于整个法制传统中。
而如今众所周知,受教育权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人生存、发展与完善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无论是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还是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对受教育权这一基本人权作了明确规定。从世界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与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第一,受教育权是人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权利平等与成绩面前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高等教育应当根据成绩而不是职业、家庭出身、地区等因素向全社会平等开放。权利不平等与机会不均等现象,不仅背离了世界人权公约的人权精神,也违背了我国宪法与法律的基本原则,准确地说是一种严重违宪与违法行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从制度上根本消灭了人人不平等的起源,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都使不平等的根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人权利面前、法律面前平等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准则。相同的人相同的对待、类似的情况类似地处理,既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又是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在今天,如果谁还平等着但却差别着甚或歧视着,就是对平等这一根本准则的最大破坏。只有认识到人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才能奋起反对对人一切的差别与不平等的制度或现象。仅仅由于出身与出生地即籍贯不同而导致分数比值的差别,实际上就为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权利平等的原则前提下人为地又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权利不平等的分界线,这样所谓的“权利平等”最终会因籍贯和出身的不同而走向更大的不平等,这大概出乎所有善良的人的愿望。英国历史学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曾把人类社会的进步运动归纳为“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主体身份不同,权利享有的量即不同,这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典型特征。如果我们至今还缠绕于身份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比传统社会进步了多少呢?也许我们有我们的国情、省情、县情,抑或还有乡(镇)情、村情乃至家情,但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权利不平等的新的起源,成为权利不平等甚至歧视的借口。
即便有差别、有不平等,那也是权利平等原则的例外或有益补充,即这种不平等必须遵循着罗尔斯所说的社会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应向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倾斜而不是相反。只有对处于最不利地位者给予更大的关注与照顾,才能使人们趋于平等。这种措施被描述为“鼓励行动”。实际上这种做法遍及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每个角落。我国法律和制度对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等权利的特殊保护,就是基于一种“不平等”的保护,其目的在于使他们的权利不致因事实上的不平等而陷入更大的不平等的事实之中,所以这种“不平等”事实上反而是对真正平等的追求。然而我们目前各省市区在高考录取中存在着的考试分值不平等的现象却恰是一种价值颠倒,越是发达地区的考生、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考生,反而越是受到社会的照顾与优惠,从而致使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愈趋不平等、不公正。大家知道,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在经济条件、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教育理念与教育投资等硬软环境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落后局面,与发达的地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地区的考生的受教育权事实上已经处于极不对等的竞争劣势地位,因此,法律和制度在被平等地实施着的同时可能就包含着不平等,那么在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并不足以保证实质的社会正义时,就应当向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实行政策及措施倾斜,从而实现或体现社会真正的平等与公正。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着的“权利平等但差别”现象,非但没有使他们享受到优惠待遇或同等待遇,反而使他们陷入了事实上本来就不平等的更加不对等的境地。这样,在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日渐扩大的同时,使这种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亦愈趋严重,远远驶离了权利平等这一基本社会价值的航标。
权利平等即法律平等是法治的基石。权利不平等不但破坏了社会公正原则,而且也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权利不平等即意味着权利歧视,法治原则要求的是权利主体的普遍性,而权利的普遍性一旦被破坏,法治大厦即会坍塌。所以,不平等是法治的死敌,只有平等地适用法律和平等地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获得权利救济。
权利,人们为之向往与追求的东西;法律,人们为之信仰与尊重的东西;无论怎样,人们都应认真对待它们。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为权利也就是为法律而斗争。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第四篇:名著导读
课题: 名著导读
学习目标: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内涵和寓意
学习指导: 重点知识识记
一.《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主旨是母爱,童真,自然。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
《繁星·春水》的作者是冰心,她宣扬爱的哲学。《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写的 《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如“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称为“哲理诗”。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一是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二是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二.《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作者是伊索 《狼和小羊》《猫和鸡》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赫刺克勒斯和财神》表现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 《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狐狸和山羊》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乌龟和老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蚯蚓和狐狸》《鼹鼠》嘲笑吹牛皮说大话的 《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 《骆驼和宙斯》批评贪得无厌的 具体文段主要内容,寓意 《乌龟和老鹰》
主要内容:乌龟要学飞翔,结果摔死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可违背规律。
《马和驴》
主要内容:马不帮驴分担负担,结果自己要驮全部的货物和驴皮。寓意:帮人就是帮自己,不帮别人,自己吃苦头。《狐狸和狗》
主要内容:狐狸假意爱抚羊羔,却遇到狗的警告。寓意:揭露虚情假意总会被人揭穿。《蚂蚁和蝉》
主要内容:冬天,蝉向蚂蚁乞讨,遭到蚂蚁拒绝与嘲笑。寓意:讽刺好逸恶劳,人应该勤奋,居安思危 《两只口袋》
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造人,一只口袋装别人的恶行,挂在前面;一只口袋装自己,恶行挂在后面。
寓意:讽刺人们只看别人的恶行,对自己的却瞧不见 《驴和狼》
主要内容:驴装瘸,踹掉了狼的牙齿 寓意:做自己该做的事,多管闲事吃苦头 《衔肉的狗》
主要内容:衔肉的狗想得到影子里更大的肉,结果自己的肉也被冲走了, 寓意:贪婪反而让人失去更多 艺术特点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它往往简洁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多用 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篇: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提纲
一、《爱的教育》
1、原名:《心》
2、作者:德•亚米契斯(意大利)
3、体裁:日记体小说
4、内容: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全书100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恩利科的日记;恩利科父母教子篇;老师讲的九则故事。
5、艺术特色:流畅优美,朴素清新。
二、《繁星》《春水》
1、作者:冰心
2、体裁:诗歌(“小诗”)
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三、《伊索寓言》
1、《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赫剌克勒斯和财神》《蚊子和狮子》《鼹鼠》等。
2、流传谚语:“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
四、《童年》
1、作者:高尔基(苏联)
2、体裁:长篇小说。《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3、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作者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表现了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4、人物形象:
(1)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2)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3)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五、《鲁滨孙漂流记》
1、作者:笛福(英国)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平庸,一心向往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打翻,鲁滨孙只身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在荒岛上种地,驯羊,还搭救一个野人,为他取名“星期五”。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4、人物性格:鲁滨孙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5、人物的社会意义: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韧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在西方,“鲁滨孙”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六、《昆虫记》
1、作者:法布尔(法国)
2、异译名:《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七、《朝花夕拾》
1、作者:鲁迅
2、书名含义: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
3、体裁:散文
4、内容简介:这本回忆性的散文集收集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都是回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文字中透视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5、精彩点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
八、《骆驼祥子》
1、作者:老舍
2、体裁:长篇小说
3、故事梗概:祥子来自农村,如同骆驼一样健壮,坚忍。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拉洋车,原本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最终以惨败告终。
4、人物性格: 祥子:起初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后来成了麻木、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刘四:残忍霸道 虎妞:大胆泼辣、有些变态
5、主题:小说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保尔经受住考验,即使在双目失明下,仍然不向命运屈服,毅然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最终践行了自己为理想而献身的诺言。
5、保尔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十、《西游记》
1、作者:吴承恩(明)
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3、精彩情节点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4、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5、孙悟空形象: 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②出世:仙石化成。
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④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6、猪八戒形象: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②性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7、资料链接:《西游记》的影视剧版本较多,其中以杨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最为成功。蒋大为演唱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风靡全国。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深深地扎根于观众心中。
十一、《海底两万里》
1、作者:凡尔纳(法国)
2、体裁:科学幻想小说
3、内容:《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科幻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尼摩是一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后被阿龙纳斯发现。
十二、《格列佛游记》
1、作者: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主要内容:小说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等地的经历
3、《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国王是怎样一个形象?他与小人国国王有何不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何在? 大人国国王代表了理想的君主,公正无私,治国有方,主张和平;小人国国王凶狠残暴,有难以满足的扩张之心,作家塑造着一形象直指整个欧洲的文明制度。
4、主题:小说包含了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是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十三、《名人传》
1、作者:罗曼•罗兰(法国)
2、体裁:传记
3、内容: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巨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名人传》就是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5、主题:三位伟人的经历和成就验证了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
6、资料链接:
⑴贝多芬,德国音乐家,著名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等。⑵米开朗琪罗,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著名作品有:《大卫》、《创世纪》等。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著名作品有:《复活》、《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等。
十四、《水浒》
1、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
2、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3、之最: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4、主题: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5、思想意义: ⑴《水浒》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理想,不论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都一般儿哥弟相称,不分贵贱高低。
⑵《水浒》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真理。
6、人物性格举例:
①宋江(及时雨):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断,有军事、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
②鲁智深(花和尚):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豁达明理,且脾气火爆。③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④武松(行者):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
⑴鲁智深和李逵性格对比
相同点: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暴躁。
不同点: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⑵林冲和武松形象对比
相同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不同点:林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但受高俅陷害,不得不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的典型。武松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个下层侠义之士。
8、精彩情节点击: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宋江三打祝家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等。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
9、资料链接: ⑴塑造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
⑵全书一百二十回
⑶对联:“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相貌语言,南北东西各有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⑷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由刘欢演唱。
⑸国外译本: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用英文翻译《水浒》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⑹人物绰号举例: 宋 江——及时雨 李 逵——黑旋风 武 松—行者 林 冲——豹子头 鲁智深——花和尚 扈三娘—丈青 吴 用——智多星 杨 志——青面兽
十五、《简•爱》
1、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简爱是孤女,身份低微,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家园当家庭教师。她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不料举行婚礼时节外生枝,使她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磨难和考验。
4、人物形象: 简•爱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她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常常在宣泄感情后严厉自省,不断调整思想,校正人生航向,使自己日渐成熟起来。
十六、《三国演义》
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
2、体裁: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3、内容《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诸侯之间纷争的战事,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兴衰的历史。
4、精彩情节点击: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品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蒋干中计、刘备相亲、三气周瑜、割须弃袍、单刀赴会、败走麦城、七擒孟获、斩马谡等。
5、人物形象举例: ⑴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爱民惜才,谦虚谨慎,为后人所景仰。但过分夸大,使之成为半仙半人的超人形象。
⑵关羽他是一位能敌万人的虎将,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勇猛有余,智谋不足。
⑶曹操:其人性格复杂,爱惜人才,生活节俭,但心狠手辣,心眼特小,猜忌、忌妒心强。⑷刘备:一个仁慈善良,怀抱大志的人。他知人善任,尊重别人,礼贤下士,是明君的象征。⑸张飞: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人,他大义,对刘备忠心耿耿,性格很躁。
6、艺术特色:
⑴史料处理非常恰当,“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使得小说虚实结合。
⑵人物形象鲜明。
⑶语言别具一格,全书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十七、《红楼梦》
1、原名______,该书以______、______、______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十八、培根随笔
1、培根简介: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2、培根语录:知识就是力量。
十九、泰戈尔诗歌
1、泰戈尔简介:印度文学巨匠,一九一三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印度的国歌《人民的意志》就出自他的手笔。
2、诗集简介:
⑴《吉檀迦利》,是泰戈尔的代表作。
⑵《新月集》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
⑶《飞鸟集》,一部寓于哲理的格言诗集。
⑷《采果集》
⑸《园丁集》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散文诗集。
二十、《傅雷家书》
作 者:傅雷(著名的翻译家)
主要内容:严厉尽责的父亲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生活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情 节:(1)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时,告诫儿子应怀有赤子之心。(2)儿子在精神消沉时,告诫儿子应该坚强。
写作特色:(1)以书信的形式;(2)真情的流露;(3)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阅读感受:读此书父爱便如涓涓溪水流于心田;让人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