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鉴与反思——教育考察报告
借鉴与反思——教育考察报告
2005年9月23日,天气晴朗。第十八期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48名学员在省培训中心韩茂畴科长的带领下,考察了北京市团结湖第三中学,考察期间,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学院大力支持与帮助,得到了团结湖三中学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学员们在该校校长韩希文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该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设备、教学成果展示、校务公开栏和观摩课堂教学,并听取了该校李副校长介绍该校的管理经验报告,下面就我对北京市团结湖三中的考察情况作如下汇报。
北京市团结湖三中是朝阳区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曾获得“北京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全国学习科学实验学校”、“中学JIp第三轮实验全国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是朝阳区普通中学示范学校。该校校园面积只有十多亩,规模不大,现有学生780人,开设19个班,其中七年级7个班,八年级6个班,九年级6个班,一线老师52名。教室与各种实验室集中在一幢五层大楼里。大楼每层前面是教室,后面是实验室,走廊两边是科技展示或学生作品展,每层通道上面都是挂着三个字“敬静净”,学校开设多种特长班,有英语实验班、棋类特长班、乐团特长班、科技特长班等。各类特长生多次获奖,教师多次在市级、A级课大奖中获奖。团结湖三中总体概括为:校园狭小整洁、班级人数标准,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合理优秀,校风民主和谐,教改成效显著。
团结湖三中在韩希文校长带领下,坚持“人文精神、和谐发展、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五年规划》和《八项工程》为抓手,突现“出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办学目标。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提高质量,培养人才”的办学策略,发扬“奉献、和谐、全力、发展”的校园精神,团结奋进提质量,务实创新求发展,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一)注重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学习+特长的班集体。
团结湖三中把具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集中编班,以学习为主、辅助特长,配备有实力的教师指导,使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品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创建优秀班集体,形成了团结湖三中的一大办学特色:开设了乐团、棋类、科技、英语等特长班,并开设了拓展课、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由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全体学生自由选择(每人至少参加一项)。拓展了教学领域和学生活动的空间、时间,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团结湖三中在管理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家要求,适应学校师生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群体达到“奉献、合力、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全面发展一切学生,倡导“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JIp理念,构建学习+特长的班集体,弘扬个性,发展个性,把人文与素质落实到行动中去,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思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关爱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一切从教师出发,不拘一格推名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一切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一切有利于发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待遇。强调“班子、质量、队伍、团体、待遇”的十字要领和“质量是生命线、科研是水平线、队伍是基础线”的三线标准。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开创了团结湖三中可持续与稳定的发展的新局面。
(三)多层次、高层次、深层次的德育工作格局。
(1)坚持德智一体化办学思想。
团结湖三中以德育的实效性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识结构,对初一到初三学生实施分层系列教育。初一注重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注重做人教育与法律常识教育;初三注重社会发展与国情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为培养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者奠定了根基。
加强日常常规管理,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训小干部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德知体综合测评制度,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2)遵循“严、紧、细、实”的工作方针,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
从学生行为规范做起,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学校的《一日常规》、《卫生工作要求》、《公物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初一开始就严格规范地进行养成教育和训练,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各个环节,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德育管理,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到时时育人;从学生进校到学生离校,回到家中、进入社会、学校进行跟踪教育,创设育人环境,处处育人。团三中全员、全程德育和全方位的德育观,使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得以有效的开展,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和校风、综合体现出学校教育成果和管理效能。
从团结湖三中的管理经验中,使我认识到教育管理光有热情是不够,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吸收别人的经验,必须取长补短,细心地品味团结湖三中的办学经验,团三中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能有机地溶入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当中,团三中是我们的前驱者。面对学校当前的各种情况和管理措施,我久久地思考着……
一、加快学校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设施的合理化与合法化。
北京市团结湖三中每班学生人数为35-45人之间,而现在许多学校每班人数70-80多人,有的甚至有90多人。团三中的各种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全先进,而广大农村学校有的连幻灯机、录音机都没有,更不用说各种实验室,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人文环境的不同,构成了城乡教育的差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面对现实教育情况,强调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但其学生人数,教学设施等条件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尽其力还勉强一点,但“分层指导,及时反馈”就显得力不从心,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分班,而把那么多的学生安置在一间教室中呢?教室何在?教师何在?就以长安中学来说,全校学生1500多人,设置19个教学班,教职工人数54人,一线教师46人。缺教室少教师,是许多学校面临的一大问题。《教师法》第九条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不只是改革教育理论,改革教育体制,更应加快完善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的合理化、合法化,只有保证教育公平,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二、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的建设
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国家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谐的前提是民主、平等、公平。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精神,它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各方面参与社会的权利)和精神世界(人格、思想、感情、个性等),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民主办学,它包括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民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存在着种种非民主现象。比如教师主屠着课堂、“一堂灌”,本应生机勃勃的课堂变成了鸦雀无声的“教堂”,机械的标准答案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创造的幼芽被无情的风暴戕杀,体罚和变相体罚成了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差生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责罚;重点、非重点学校,好班、普通班、差班三六九等泾渭分明;学校领导“一把手”说了算,“职代会、教代会”靠边站;制度只管别人,不约束自己,工作别人做,荣誉我来扛;民主与平等的意识严重缺乏,学校没有民主的氛围,教育又焉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习惯的人才呢?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使之民主、平等、公平,营造出“奉献、合力、和谐、发展”的民主氛围和精神面貌。
三、全面开展德育工作。
常听到一些教师讲:“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难教难管表现在:一是学业不良;二是行为不端;三是教育手段必须合法,即依法执教;四是教育效果差,反复性大。的确,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学生接触面宏大幅度增大等因素,都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一定难度,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应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全面开展德育工作。
(一)课堂教学要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科学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一是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积极挖掘,自然贴切地将蕴含的德育因素传递给学生,把德育与智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规范行为和营造育人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必须从行为规范做起。依法制定一系列规范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严格、规范地进行养成教育,从教室到校园,从班风到校风,从校内到校外,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各个环节,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形成。同时,在学校创设育人环境,营造育人的氛围,构建育人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分层次,有重点实施德育工作。
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特征,还有知识水平的不同,从德育的实效性目标出发,对初一到初三学生实施分层系列教育,按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且各个年级阶层的教育内容又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如团三中的初一注重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初三注重社会发展与国情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把规范日常行为和培养健康人格,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的人生教育溶为一体。
(四)用特别的爱去关注问题学生,爱是德育工作的真谛。
问题学生、有的学业成绩差,经常逃学;有的纪律作风差,起拱、搅乱课堂闹事,有的欺负弱小同学,结群打架,偷窃等等,而教师又常有这样的心态:偏爱听话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问题学生不够爱护,不够关心和理解,甚至侮辱歧视、工作方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是常有之事,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转化问题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特别的爱去关注问题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尊重和信任。用爱的甘露催开心灵的花果。霍懋征、邹有云、黄静华、盘振玉、林崇德五位模范教师的事迹都充满对学生的爱,是爱的赞歌。关心爱护导致成功,流远、埋怨、责骂导致失败,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超出常规的爱,特别的爱去关注问题学生是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的催化剂,爱是唤起心灵、改造灵魂的真谛。
第二篇:教育考察报告
大埔小学教育考察报告
大埔小学创办于1952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显得更加年轻有活力。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万多m2,五幢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万多m2;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800多人;拥有130多位业务精干,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培育了三位“全国优秀教师”;三位“特级教师”。学校各教学功能室配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成绩 学校在各级党、政领导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怀下,坚持以“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新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大埔县名符其实的小学教育窗口学校。学校荣誉像一颗颗璀灿明珠,镶嵌在学校史册。正是带着对大埔小学教育的仰慕,于5月4日走进了大埔小学。
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小学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与管理,通过认真学习、思考,理性借鉴他们先进的办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本校的管理绩效。通过听取学校领导的经验介绍和参观校园,获得的总体印象是:全校教师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陶行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准则,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是学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思想措施真实透明,管理行为扎扎实实,一切工作重在落实。
(一)重视过程,狠抓细节,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1、定位准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优秀,不愁生源,不忧质量。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正是因为对教师有如此的定位,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他们都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管理的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汪美群老师参加梅州市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现场上课获一等奖,并代表梅州市参加广东省小语实验教材教学交流活动,现场执教三年级《听声音写一段话》习作指导与讲评获优秀课例奖。
2、措施得力。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以学代培,以研代培,以课代培,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调整、提高,为打造青年教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收到显著效果。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四个最”的培养目标,即“最为团结,最为吃苦,最为敬业,最为奉献”。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主要实施了这样一些极具创意、极有特色的管理行为:(1)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推行“帮、压、促”的政策。所谓“帮”,是指结对子指定师傅帮,备课组活动环境帮,平时同科教师都有义务帮。所谓“压”,就是施加压力,规定,新教师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必须上过关课(即汇报课、研究课和公开课),根据过关课的情况,以不超过60%的总控量择优选聘。所谓“促”,就是促进,对于优秀青年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学术交流,选聘他们参与课题研究。(2)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展为期两周的整风运动。第一周由政教处组织学生整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召开家长会,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做人道德得到不断的提升。第二周由年级领导、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对全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全员评价,包括课堂教学、请假出勤、学生反映、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等各个方面;对于表现不好的教师,或跟踪听课、加强监控,或降级使用,或调换岗位,旨在敦促教师丰富专业情意,提高专业能力。(3)讲究团队精神。他们认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产生智慧,团结就是效率;并提出了团队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衡量标准——组织活动是否群策群力、集中群体智慧,活动是否通力合作、步调一致等。因此,他们下大气力狠抓集体备课的落实、集体攻关的实效,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经验交流、优质课观摩和教师素质比赛等活动,使现有的教师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学校正在进行教育部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课题:“21世纪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广东省小语会科研课题:“小学习作教学审美化研究”;“广东省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市级“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结合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语文科、数学科先后结合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优秀课比赛活动,各年级教研组分别选派两位教师参加上课和评课比赛。(4)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好纠错纠偏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养成纠错纠偏的习惯,督促其对已纠正过的题点作3天后、7天后、一月后三次复查。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也要有这样的纠错本,并且还要有眉批;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又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二)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全力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他们为了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而每一项都能切中时要,非常务实。
1、两个评估小组制度。为了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了教学和德育两个评估小组。
教学评估小组由四名成员组成,即教务主任和语数外三科教研组长。小组主要职责是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每周星期二、三、四听三节课,通过设计电脑程序、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被查对象;提前两节课通知被查对象和其他听课教师(年级领导与同学科无课教师)。
德育评估小组。每周抽听两节主题班会,提前一周告知,使之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然后由德育处将被查者的活动设计材料打印出来,提前发给每位班主任,以便于相互借鉴,实现校本资源的共享。
2、周前会制度。学校每周召开一次周前会,时间安排在周日晚上(两课时)。它是学校干预年级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
会议主要议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前安排一名教师演讲,话题自定(一般以教育教学为主),材料自组。旨在增进教师之间和干群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教师展风采提供平台,为优秀的教师提供扬名的时机。这一颇具创意的设计,既能体现出文化治校的特点,又充分显示出文化治校的巨大优势。二是由主管校长对教学评估小组所听的三节课进行集中点评,点评顺序依据评分结果由高到低,点评时就课说课,客观公正,不留情面,收到彰显先进,鞭策后进,警醒他人的促教效果。此举体现出制度治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使得所有一线教师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人人精益求精,悉心教学;从而使中老年教师极易出现的职业倦怠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三是对前一周工作的得失进行总结,对下一周的工作作具体部署,提出具体要求,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辛勤园丁,立志振兴中华,夯实基础;莘莘学子,不负人民重托,勇攀高峰。大埔小学正朝着“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环境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迈进。
第三篇: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考察报告
整合 · 提升: 从新理念到新实践
——赴海林市子荣小学教育考察报告
一、前言
2015年9月22日牡丹江市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全体成员在王伟主任的带领下,赴海林市子荣小学、海林二中两地,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海林市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参与中小学校长论坛,参与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学校的考察活动,又让我们领略到海林市中小学名校长的风采和办学的高端水平。
海林市子荣小学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听取三位优秀校长们对教育的解读,感受到他们对教育事业浓烈的情怀,对教育本质深刻的理解和对未来教育的高瞻远瞩,“有热度”、“有深度”、“有高度”这种感觉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回想自己的校长生涯,对照自己的办学实践,顿感差距之大,内心的撞击是强烈的,这种撞击不仅仅是因为办学水平的差异,更源于自己办学理念的落后和肤浅。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办学理念进行一次重新定位,通过梳理、整合,提炼、提升,以实现学校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启航,快速稳健远航的愿景。
二、考察活动及感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共分为三部分:
(一)海林市子荣小学校长论坛
中海林市子荣小学校长论坛由大课间操展示、王校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解读、艾校长对大课间操的设计排练成型等一系列的讲解,孙校长以《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为主题,三位校长进行了论坛发言,参与论坛,分组讨论,最后听王伟主任总结点评,让我们了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深度影响。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什么是“信息化校园”,让我们感受到科技改变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以及在“信息化教育”引领下“智慧校园”出现的必然趋势。
通过论坛,也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和问题,让我们在兴奋地迎接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正如陈玉琨主任所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化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教育的某些方面,是革命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信息化在推动教育变革的同时,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是我们必须理性对待的。正如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不能因为一时堵车而丢弃汽车。这个精辟的比喻令人记忆犹新。
(二)海林市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及感悟
教育考察期间,我们集体参与了海林市中小学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听取了几位优秀校长的办学思想汇报发言。
几位优秀校长的教育思想从不同角度对教育进行了阐释,让我感觉到在中国基础教育这片热土上,有一大批对中国教育忠诚的捍卫者,有对中国未来责任的担当者,有对精神信仰的积极引领者,有对心灵的深情呼唤者,有对智慧教育的热情开启者,有对美丽教育的辛勤撒播者,有对学生个性的积极张扬者,其中三位校长的教育追求令人敬仰:
1、海林市子荣小学学王校长的《做有信仰的教育》,让人感受到王校长对教育的强烈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把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他的教育追求,把“关怀教育”(关怀生命成长)作为她的核心价值追求,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教育画卷,她的心目中,有对教育独特的理解,那就是教育必须立德树人,必须让学生有生命尊严,教育必须能够提升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她的心目中,有理想的学校标准:那就是学校必须致力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须确立道德的核心地位。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追求;她的心目中,有对理想学生的描述:有敬畏之心,有富足完善的精神世界,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及能力,拥有强健的体魄。她的教育追求中,还有理想教师的描述:关爱学生,有仁爱之心,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单纯朴素的教育生活中体会幸福等等,她不仅设想了,而且真正实践了,她的关怀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感悟到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实践既需要热情投入,更需要冷静理智、寂寞和坚守。
2、海林市二中李校长以《还师生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主题,赢得满堂喝彩,他从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入手,对现实教育进行冷静、理智的批判,浮躁、功利、短视已成为当下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教育的目标与追求忽视生活,教育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育途径与方法脱离现实生活,教育过程与评价远离生活,学业负担出现倒挂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分析问题之后,有了李校长的“还原理论”,并且有了他坚持不懈的教育实践:加强文化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挖掘学校精神文化,打造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提升教师思想境界,以政策激励促进师专业发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生活,在打造教师丰富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和事业成长平台的同时,追求有质量的、有幸福感的学生教育生活。首先是让德育回归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生活化教育环境。
我认为:李校长的教育追求是坚定的。对现实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不是一个冷嘲热讽者,他有对教育的理性批判,更有对理想教育的执著追求。罗曼·罗兰的话:“我看透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正是何勇校长教育追求的智慧和勇气。他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如果说种子意味着希望,愿景,那么岁月就是坚守,就是意志,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振兴人才重任的教育者,应该从使命感的高度坚定教育信仰,执著地走下去。他的理性思考,他的教育追求值得学习。
(三)学校考察及感悟
本次海林之行的第三个内容是考察学校。我们一共考察了两个知名中学,分别是海林市子荣小学,海林市二中。
作为牡丹江市周边发达地区的知名学校,多数学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有丰富的文化传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流的教学资源,有优质的教育水平。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引领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方向。以海林市二中为例,谈谈我的感悟。海林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始建于1970年3月,1997年9月与海林市第四中学合并,是全国第二家远程教育示范校,黑龙江省一类学校,黑龙江省绿色学校。多年来,学校精心培育,倾力打造,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校现有教师13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级教师35人,一级教师59人,牡丹江市骨干校长2人,牡丹江市骨干教师11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4人,牡丹江市学科带头人1人。师德高尚、工作高效的教师群体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海林市二中人秉承坚韧执著、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主体、张扬个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宗旨,以建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师德建设,培植学校文化,以深厚的内涵濡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针对当前教育实际,提出了“为国家民族未来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笃志、笃厚、笃学、笃行,让责任成就人生”的育人理念,强化责任教育,实现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管理优势、队伍优势走在教育教学的前沿。自1999年起海林市第二中学中考屡创佳绩,先后有胡伟、范晓磊、林涛、姜龙翔、林静婧、孙月娇、艾晨等同学夺得全市的中考状元,升学率屡创新高。智慧在这里生长,生活在这里充盈,素质在这里提高。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科学的管理,突出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牡丹江市规范化初中”“牡丹江市双全学校”“牡丹江市文明单位标兵” “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海林市教育教学标兵单位”“海林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牡丹江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海林市第二中学全体教职工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致力于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向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与品位的目标迈进,为实现海林二中跨越的和腾飞而努力奋斗!
⑴执信中学是一所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百年老校,历史积淀深厚,学校重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视人文情怀培育。
⑵德育方向,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建设。学生们精神饱满,乐观进取。
⑶校园文化丰富,体育艺术活动多姿多彩,社团组织众多,注重学生特长培养。
(4)书香校园特色浓郁,教学管理细致到位,注重校本课程开发。⑸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国际交流活动丰富。
⑹追求教育本色,不华丽、不媚俗、务实沉静、不事张扬、朴素大方。
三、反思与追求一天的考察活动尽管很忙碌,很紧张,但收获是丰富的。考察的海林市是经济发达市县,考察的学校是牡丹江市知名一流的中小学,而我所在的林口县个经济欠发达县,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比性,但是发达地区一流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应该是未来林口教育,尤其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参与论坛、考察学习,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做、今天如何当校长、今天怎样做教师等诸多问题有了较为明确清晰的认识。通过考察学习,我认识到校长的领导力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好校长的标准我认为至少应该有清晰、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因该有忠诚事业,不为名利所累的教育情怀和坚守精神;应该有科学民主的管理思想;应该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等。
通过考察学习,我强烈的感觉到做教育不能浮躁,不能功利,不能短视。教育的追求不能仅仅体现在一张张高校录取书上,不能仅仅是“升学率”的攀升,应当让教育回归本色。教育应该为学生终身幸福负责,应当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为社会进步助力,为民族富强蓄势。教育应该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担当民族大义,为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公民。培养人格完善、心态阳光、体魄健壮、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造、有家国情怀、有高度责任的公民。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当追求“适合”,不能“迎合”!
通过考察学习,我认识到培育有文化的学校教育,应当成为校长的追求。没有文化的学校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培养有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应当也必然是现代教育的命题。这种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对自我、对家庭、对同伴、对集体、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强烈感情。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才会和睦幸福,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爱心、文明和谐,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走向繁荣富强,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才会轻盈而快捷。
第四篇: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考察报告
虎邱林东小学 林清秀
2007.6
教育考察报告
虎邱林东小学 林清秀
近日,我随着校长培训班考察团到重庆成都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通过看校园、听报告、听课、座谈会等形式。充分了解了重庆成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求真务实”的教学风格,“以活求全”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鲜明的教育教学管理特色。本次考察,见闻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几点是我感受最深的。
一、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理论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反映,它是学校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理论。如重庆人民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传统和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的学校。它在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引导下,将革命战争年代“马背上摇篮的精神”赋予时代气息,提出了“人民小学小主人成长摇篮”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活动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的培养目标。并具体落实到十六字办学方针中,即“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成长为本、以家长的希望为本;“植根基础”——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扎实的基础、综合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因材施教”——使学生个个当主人,人
人能成功;“主动发展”——关注学生的所有潜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充分显示了学校主动教育的特色。
巴蜀小学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悠久的办学《宣言》进行传承与创新,并赋予时代精神。确立了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倡导“立志创造、学习创造”的学习理念,使其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窗口,是一种育人环境,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学文化,它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我们所到的几所学校,一进校园就能耳闻目睹浓浓的校园文化特色,使人陶醉于一种高尚的文化氛围中。如他们课间的校园小广播,庄严肃穆的校训碑,五彩缤纷的艺术长廊,栩栩如生的浮雕、塑像„„如同“一幅画卷、一台好戏、一面旗帜、一座丰碑”,生动和谐,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文化,“于无声处育新人”,孩子们沐浴在“求真求新”的校风之中,汲取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吮吸着革命传统的营养,自觉规范言行,树立远大志向。师生处于这样的育人环境中,谁还甘当落后呢?
三、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所考察的各所学校中,无一例外突出培养青年教师的人才工程。这是一项“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长征规划,让人看到他们的远见卓识。据了解,巴蜀小学有特级教师7人,国家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8人,区级骨干教师28人。双林小学更是成立了完善的培养机制,成立了缩短青年教师成长期研究的课题,他们在培养青年教师中采用目标导向,分段推进,充分发展“特级效应”,青蓝结对,压担子,不拘一格,使众多的青年教师在名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迅速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定期进行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他们正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才打造出自己的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使学校在几年内成为社会知名的窗口示范学校。双林小学成功的办学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本次参观考察,对照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思考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得到了几点启示。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起重要作用。在我们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非常高,算得上为了教学工作废寝忘食。但方法不对头,他们总是把精
力放在课堂上,放在辅导学生上,放在批改作业上。不重视学习,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少老师能坚持系统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或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因而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累、学生更累,但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总结起来,关键是教师本身素质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此我要想办法引导教师重视学、引导教师重视教法和对学生方法指导的研究,通过一个个小课题的学习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制定正确而合理的办学目标,树立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作为校长,应根据教学形势要求,认真研究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充分了解民意,制定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目标确定后要详细制定落实办学目标的可行性方案和工作计划,通过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学校发展目标成为师生、家长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做到每个学期、每学年有分析总结,找出差距,一步一个脚印,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从而树立学校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
3、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
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2007.6.8
第五篇: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考察报告
2005年10月29日,长宁县第四期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学员一行,在进修校贺校长的带领下对成都市机投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一、专家治教、观念现代
在考察中我发现:学校的管理层的素质越高,越具有办学特色;机投小学的校级领导可以说全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在全省有名,内行领导内行,保证学校按教育规律良性发展,领导层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这是取胜的法宝。名校、名校长、名老师的三名工程,在该校体现得十分充分。学校以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流人才为理念,高师强徒,师生共同奋斗。教师树立了七种意识:
1、树立服务意识:以真诚无私的奉献赢得学生信赖,家长的尊重,杜会的信任。更好地为学生、家长、社会服务。
2、树立法律意识:依法执教,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3、树立道德意识: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不求家长办私事。
4、树立发展意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5、树立民主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学生。
6、树立质量意识:将现代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求知。
7、树立扬长意识: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点带面,鼓励发展学生特长,主动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二、分层次教学,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在考察的这所城乡结合部小学中,发现该校实行分层次管理和分层次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比较鲜明,注重基础教学,使学生从不知到知,循环渐进,几乎都采用了分层次数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各得其所,使每位学生能充分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校有特色,教师、学生有特长。.德育活动、手工制作、音乐教学有特色。
三、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该学校,校园面积较宽,都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得十分完美,校园清洁优雅,文化气氛浓厚,利用墙壁、走廊、门窗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书橱……等,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三点启示:办好学校教育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1、要确立全面的人才观。一是要确立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二是要确立教育个性化观念,要认识到“无个性即无人才”,在学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质充分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特长。
2、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
3、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观。一是学生中心观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创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教育。二是教育的发展性观念,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三是教育的个别性观念,每个学生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四是教育的鼓励性观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用成功和表扬激励学生奋进。五是教育的灵活性观念。教师要把书教活,提供多种教育的最佳结合。
五、六点思考: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应在以下六方面认真思考。
1、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务院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管理职能,这是能否建成“教育强县”的“治本之策”。
2、“三名工程”扎实推进。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级班子选配,必须按“专家型”的要求配备,锤炼出一批远近闻名的校长,教师要按“身正,学高、业精、技强”的要求,培养一批县、市、乃至全省的名教师,打造一批名校。
3、营造优美校园。环境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又是外来者的第一印象。.学校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和谐统一,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4、常规立校,树立优良校风。常规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的“法”,无常规则不可能树立优良校风。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全面的赖以规范师生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一期常规”、“一学年常规”。
5、因材施教,注重“双基”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大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实施好“因材施教”,就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小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战了学生应掌握知识的70%以上,学校、教师应把“双基”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质量永恒的主题来抓。德、智、体、美等育全面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6、深化教改,践行新课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战线的深刻变革,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位,而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化严重制约着课改的推进。“时间加汗水”的疲劳战成了教改的“拦路虎”。践行新课程的教改活动,要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科研上,向课堂要“双基”,向课堂要质量,把课堂变成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