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3 01: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第一篇: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一、印度概况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第二篇: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编者按: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刘晓率团赴印度访问,重点考察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现有关考察情况摘要发表,以飨读者,并供大家参考。

一、印度概况

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我们赴印度考察了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并参观了印度最负盛名的尼赫鲁大学和普纳大学,也对孟买大学和果阿大学进行了初步了解。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印度人口众多,社会虽然并不发达,但政府却十分重视教育,而且还一直持续增加教育投入。1998印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8%,而到了2003年,印度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2004年5月国大党执政后,明确提出力争在2010年将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印度大学主要是用英语教学,本土语言其次。因此,毕业生的语言国际化程度很高,在国际社会就业的空间很大。它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不仅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教育。印度的大学和学院发展迅速,到2003年有大学350所、1500家科研机构和10428家私人培训学院。每年有20万名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0万软件技术培训毕业生步入软件产业的一线。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1990年印度软件业的出口额还几乎为零,到2000年就超过了85亿美元,2002年达到96亿美元,计划2008年达到500亿美元,力争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的龙头。印度人的根据是“发展势头”,一个产业一旦获得了腾飞的条件,发展将是飞速的。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若干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地,如美国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等等。这些产业聚集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印度的软件业聚集情况颇具借鉴意义。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2、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如今,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政府还为250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件蓝领”。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印度的软件企业才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3、产业聚集度高。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家,占据印度软件业半壁江山。这些软件企业中,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其中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IT外包服务,22%是软件技术公司。这里平均每两周可吸引3家外资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第三篇:印度资本市场考察报告

印度资本市场开放考察报告

我访问了印度,主要考察了印度在资本开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印度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的启动

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低水平,与其他亚洲新兴国家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自1991年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一揽子经济改革,而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资本市场改革上,印度政府采取了一揽子举措,主要包括:建立以注册制为基础的自由融资体制;企业可以自主通过发行ADR或GDR的方式实现海外上市;以信息公开制取代实质审查的监管制度;建立高水平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IAS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建立有限审查的季报、半年报披露制度;在季报中披露合并会计账户、分部门报告、关联交易等内容;实现投资银行的全能化服务;完善国内共同基金市场;实现对外国机构投资者准入的完全开放;建立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采用先进交易制度,以指令驱动取代报价驱动,实现T+2交割;丰富产品种类,增强股指和股票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实现主要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革;中央对手方实现全国性清算交收担保;建立对资金和衍生品的风险监控模型;允许外国公司自由进入股票经纪行业。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印度资本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公发、私募、外国直接投资、ADR/GDR等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增加了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机会;增加了共同基金的数量和资产规模;增加外国机构投资者对印度二级市场的投资;衍生品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减少和消除了印度资本市场的系统性、结构性和操作性风险;提高交易和结算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简化发行程序;吸引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更大规模地参与本国资本市场。

二、WTO金融服务协议与印度资本市场的开放承诺

印度于1995年加入世贸组织,根据GATS的要求,印度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作出的具体承诺如下:

1、经许可在印度经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不含保险)的外国金融服务机构分支机构可参与证券发行、承销、代销等发行服务,并准许外国金融机构通过子公司参与上述业务,但子公司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1%。

2、经许可在印度经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不含保险)的外国金融服务机构分支机构可参与金融咨询服务,包括金融事务、投资咨询、并购咨询、公司战略咨询等多项内容。

3、准许外国金融机构(含银行)通过合资公司参与保理业务,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1%。

4、准许外国金融机构(含银行)通过合资公司参与金融租赁业务,合资公 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1%。

5、准许外国金融机构(含银行)通过合资公司参与风险投资业务,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1%,资金筹集只能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

三、印度资本市场概况

印度资本市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5年孟买交易所的成立,拥有超过130年的历史,其金融法制的完备、资本市场的完备、投资者的成熟使印度资本市场的发展蒸蒸日上,如今的印度资本市场无论在市场结构还是运作效率上都达到国际水平,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结构方面,印度有两个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孟买交易所和国家交易所,每个交易所都拥有大约9400个经纪席位,其中外资席位达29家。印度还有21家区域性交易所,其中较为活跃有加尔各答、德里和马德拉斯等。此外,印度还有全国性的柜台交易市场。

在市场表现方面,印度拥有10000余家上市公司,股票日均交易量达50亿美元,股票市值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

印度的共同基金业也相当发达,约有34家基金公司管理着大约380个不同类型的基金,从1991-2003年,共同基金管理资产的复合增长率达到年均20%的高水平。

四、印度资本市场开放效果分析

印度资本市场的开放可以大体区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91-1999),这一阶段以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引入为契机,主要是培育印度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特质;深化阶段(1999至今):这一阶段以外汇管理体制和资本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放松为标志,允许外资更大范围地参与印度资本市场,同时鼓励印度企业开展海外资本运作。

(一)对本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情况

1、资源配置和市场优化作用。正是由于印度资本市场高效、持续、有秩序地发展,使经济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那些低效率的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逐渐萎缩并退出市场,而高效率的产业得到了资本的青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了大量储蓄,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趋于合理。1997-2004年印度年均储蓄率为22.6%,比起中国的40%低了很多,部分原因是发达的资本市场分流了相当部分的居民储蓄,形成了有效的资本积累。

3、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印度的产业层次,并产生了一些堪与欧美竞争的大型国际性企业,如软件巨头TCS、Infosys、Satyam、钢铁巨头米塔尔、生物制药公司Ranbaxy、Dr.Reddy’s Labs等等。这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财务信息透明、盈利前景良好,赢得了国际资本的青睐。

4、印度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全球化步伐。印度资本市场 的发展吸引了全球各地滚滚而来的热钱。印度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使其企业获得了海外资本运作的良好空间,印度企业可以选择在国内市场投资或参与国际市场运作,近年印度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上市并购金额逐年递增。

(二)提升本国市场国际竞争力

一是改变市场结构和资金供求,早期印度以散户为主的证券市场同样也存在投机风盛、市场波动剧烈的问题,FII的进入改善了印度证券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在FII的带动下,印度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重逐步得到提高,初步成为以机构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与此同时,外资的进入也必将有助于解决印度证券市场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从而使市场资金的供应渠道进一步趋于多元化,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进一步扩大。

二是减少市场投机性,树立理性投资理念。FII的进入,其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投资风格将引导整个印度证券市场趋于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市场对证券价值的判断将不完全由“资金”决定,而是由公司的真实价值决定。投资者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投资价值,中长期投资、组合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也将深入人心。这些因素和印度上百年的资本市场实践结合起来,共同促成了印度资本市场的“理性繁荣”。

三是改善印度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印度企业国际竞争力。经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FII投资印度上市公司的比例可以达到公司实收股本的40%,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在FII制度下,外国机构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对印度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介机构责任和权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准确、充分施加一定的影响,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在印度,许多发展良好的上市公司中,其股东队伍中都有FII的身影。

(三)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外资对金融稳定性的作用在印度突出体现在机构投资者上。据研究,较之一半市场参与者,FII的投资理念较为成熟,大进大出的情况较少,投资周期较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强,从而有助于提升印度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第四篇:发改委印度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业还有多少商机

软件产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北京乃至全国软件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打造软件之都,2004年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下属的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软件园等政府部门及企业联合对印度软件产业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工作。

考察归来后,北京软件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玲年撰写了一份主题报告,对比分析了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国家软件产业,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作为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竞争力,已为世人所共识。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发展将有赖于IT制造业、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有力支撑。我们可以将产业总量比作金字塔的底,将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比作金字塔的高,则高与底面积成正比关系。我国的IT硬件制造业与集成电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上述关系。同样,这一关系还将在软件技术与基于IT的软件、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再次印证。

2000年中央18号文件下达后,我国的软件产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今天在回顾和盘点我们的产业业绩时,应首先将产业概念与国际并轨,以“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以下简称:软件与IT外包产业)这一概念,替换我们常用的“软件产业”概念。另外我们必须理解,“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无物流产业,以网络和通信设施为基础,这一产业已经实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上下游无缝对接,也就是讲这一产业已经实现了全球一体化。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企业为美国的汽车连锁销售商,做单据的后台处理仅需要18分钟,美国的汽车购买者,很难知道他们签署的汽车购买契约,是在其与推销员喝咖啡的同时,由远在数万公里外的中国员工处理的。而印度企业与美国用户利用时差,实现了 24小时连续开发与测试。可以说,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国际化产业。不管你是否承认,我国的软件市场早已全面开放,50%的国内市场份额被国外公司取得,所以我们的产业也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得到我们应有的市场份额。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成本竞争压力,迫使欧、美企业改变业务流程和进行战略性资源重组,IT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使软件与IT外包产业,快速实现离岸,其复合增长率为年28-40%。在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离岸总量中,印度遥遥领先占有50% 的份额,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紧随其后,在今后的市场分割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制造业的来料加工比,来料加工的国内增值部分,只占总规模的2-3%,最高的不会超过5%。而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国内增值几乎是100%,也就是说,100亿美元的软件与IT外包出口,相当于制造业2000亿美元的来料加工出口。软件与IT外包产业,将成为继制造业的“中国制造”之后,又一展示“中国制造”实力的机会。

一、美、日软件市场分析

美国,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占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总量的40%。2003年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为2000亿美元,其中离岸部分为总量的10%达到200亿美元,印度获得其市场份额的60%。预测到 2007年财政,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离岸份额将升至24%,其离岸外包花费接近700亿美元。印度认为届时印度可以得到其中50%的份额,即350亿美元,另一半将由与其竞争国家分割。按照A.T.KEARNEY(克尔尼公司)的分析,中国排在与印度竞争国家的首位。

在美国,企业的业务流程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具有后台管理性质的业务,如:IT、人力资源、金融和财务、设施管理等,这一部分业务最适合外包。其二,是运营业务如:制造、物流、客户服务和开发等,这一部分可以根据企业的商业策略,决定是否进行外包。最后一部分,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的研究、主要产品设计与开发、市场与营销等,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部分不实施外包。

美国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开放的,对承接外包的供应商,有着平等竞争的商业机制。供应商在如下方面的能力将作为考核外包能力的要点:员工英语程度、以往承接美国项目的经验、团队规模、在美国现地支援能力、文化差异、流程控制与质量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地缘政治与战争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法律体系、政府支持、成本优势、教育与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商业品牌等。与印度相比,我们的软件企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竞争优势,这也正是我们企业在美国市场上还不能与印度企业直接抗衡的原因。以2004年我国的软件及IT外包出口业绩(海关出口统计数字)看,中国的软件企业,对美国软件与IT外包业务总量还很小,但已经看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兴起的时间比美国晚,仍停留在软件详细设计与代码转换阶段,基于 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尚未真正开始。近两年,日本软件离岸外包发展速度较快,2002年为1.84亿美元,2003年为4.45亿美元,增长了 145%。在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市场中,中国获得的份额超过了50%,其他的接包国有印度、越南等。但是离岸外包总规模只占日本软件服务市场的不足1%,应当说仅仅是刚刚起步,已经顺利开展了软件外包的日本有代表性企业也不过只有50多家。

在日本的社会中,由于单一民族文化的影响,企业的关系是金字塔型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与它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一级承包商,与一级承包商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二级承包商,如此类推,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彼此信赖的企业间和人际间的稳固关系,而形成了固定的业务路径,这造就了日本企业间特有的金字塔结构紧密关

系。这些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半成品的供给生产系列;②产品的流通系列;③资金融通的融资系列。

这样的企业关系同样也存在于软件服务领域。作为总承包商的企业从客户那里承接项目,进行总体设计和任务切割后,将各模块工作再分包给若干个二级承包企业,二级承包企业会还会再寻找三级或四级承包企业帮助它一起完成模块的设计、代码转换或测试工作。

在日本,能够作为总承包商承接大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只有30多家,能够承接大中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约有300多家。多数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目前在日本软件市场的位置是三级承包或四级承包。

日本的最终用户在发注的时候,不仅希望总承包商具有很深的行业知识与业务咨询能力,希望与自己的企业有很好的信任度,还希望他有足够的资金抗风险能力和在日本本地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总承包商一般都是日本本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再有,由于日本文化的暧昧性,客户不会清楚地将自己的需求用严格的文档方式表达出来,而是总承包商根据客户的业务特点,边与客户沟通,边进行系统的咨询、策划、设计。因此,这样的项目很难真正实施离岸外包。在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上,要求总承包商对用户的业务细节,有着孪生子一样的彼此了解,故海外厂商不可能进入日本的总承包商序列。这也导致了日本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的封闭性。与此同时日本的分级开发体系使上游承包企业,必须向下游承包企业提供详细的作业指示文件,这为详细设计和代码转换的离岸外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近的文化与共同的方块文字和分级外包,是中国在日本的软件服务市场占有50%以上份额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未来的十年内,日本软件服务市场,仍将是我们离岸外包市场的快速增长空间。

二、印度软件业的机遇与挑战

印度,在世界软件行业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视,如果你认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欧、美的外包定单,那么你只看到了它的过去。面对未来,印度软件业正整装待发,向价值链上游进发。“以第三世界的思维模式,满足第一世界的期望标准”终将成为历史。印度的软件出口自1980年从零做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二十四个年头。今天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面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国,在其它英语国家市场上也占有重要位置。1991/92至2001/02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使印度成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印度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从后面的图表上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印度软件与IT外包业务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由于国内需求有限,印度的软件及服务企业将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

1981年到1982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翻番,达到1,350万美元。1988到1990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再次翻了一番,达到1.28亿美元。1996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1996-1998年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第三次翻番,达到26亿美元。通过这三次翻番,印度在国际软件市场上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和知名度,成为公认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凭借国家政策的全力扶持、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在出口导向战略基础上的战略转型,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获得飞速发展。

2001年以后,随着全球网络热潮的消退,科技股难获青睐,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的疲软,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出口业务受到打击,增长率下降,但仍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的速度发展。

以2003年和2004年的实际业绩看,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实际发展速度超过大家的预计。

以前我们理解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时,总是将其与代工、代码转换、数据录入和缺乏核心技术等词汇联系起来。而在二十多年快速发展后的今天,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已经成为在北美市场上,多个应用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一些印度公司与美国的主要咨询公司,在市场上形成正面竞争,他们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与核心技术,一些印度公司开始进入软件产品市场。而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印度公司积累的经验被业界所公认。

快速增长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面临危机与挑战。①发展速度与产业质量的提升,使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才供需失衡,导致薪资水平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上涨,员工跳槽率居高不下,维持在两位数,人力成本快速上升。②是区域性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和宗教问题等原因,使发包方缺乏安全感,产生全部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担心。③作为亚洲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由于文化与语言问题,却很难在亚洲的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

三、中国软件产业面临多少商机?

中国,有着与印度总量相当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规模,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由于我们的产业启动时间晚于日本和印度,所以企业质量与日本和印度比,有着差距。2000年国家出台18号文件,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国家在11个省、市建立了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又建立了6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各地也根据18号文件的精神,出台了相应的针对软件的优惠政策,软件被确认为国家的重点产业。

在过去的五年中,软件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末软件企业已达到9000家(其中上市企业近40家),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2004年软件与IT外包销售总额预期达到250亿美元。软件出口近三年发展迅速,年增长超过50%,北京、上海、深圳和大连成为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区域,尽管出口占产业总量不足10%的份额,但在出口额和发展速度方面已经相当于印度 1995-1996年水平。未来中国经济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GDP 7-8% 的速度稳健发展,10-15年之后中国应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全球2000强企业的大多数将落户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之一。

多年来一直依靠国内需求发展起来的软件企业,也因为过于依赖国内需求而延缓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制约了企业质量的提升。①是规模,大多数软件企业在100人之内,3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1000人以上的企业在20家左右。②多数企业的专长仅限于软件技术,有能力向用户提供行业经验咨询的企业少之又少,缺乏提供大型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实力,这一部分市场多被国外公司拿走。③教育系统培养的软件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投入再培训精力过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④由于企业规模的原因,多数企业没有大型复杂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经验。⑤只有极少数软件企业,具有通晓国际商业惯例的人才,并具备跨国外包经验。

一间知名的IT咨询公司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借助在中国落户的跨国公司的市场渠道,进入其本国市场,中国企业可以由软件转包做起步,形成能力后再直接进入其所在国市场。以循序渐进的方法,积累自己的国际商业经验,快速形成规模。掌握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和用户经验。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你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正面竞争的实力时,你才真正具备了在中国市场上取得高端应用项目的能力。”

软件市场是开放的,中国的软件市场早已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或者说,软件与IT外包市场和生存在这一市场中的产业,依其自身的特性(除日本这样的特殊情况外),基本不再受国别限制,而是依照通用的商业规则在运行。即使是日本,也因为 35%-40%的成本下降,而加速将低端业务外包到海外。

中国的软件企业,应把握住全球软件与IT外包业务快速离岸发展这一商机,将美国、欧洲和亚洲(主要是日本和韩国)市场与国内市场连接为一个全球市场看待,以成为具有咨询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软件产品开发与制造商为目标,以IT硬件的中国制造为模版,在软件与IT外包产业中建立中国制造的品牌。

我们在日本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已赢得了信誉。尽管我们的企业很难进入日本市场的总承包商序列,但我们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骨干企业,已经开始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用户,从需求开始介入项目、参与设计承接详细设计和开发及测试工作,并承担后继服务,对日本市

场的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也已经开始。日本市场潜力巨大,其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0%,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的地位相当。今天日本软件与IT离岸外包仅占其市场总规模的不足1%,而50% 以上的增长幅度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日本市场上,我们可以锻炼队伍、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快速扩大团队规模、提升企业质量。将来当我们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上平分秋色的时候,日本仍应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之一。

我们与印度两国产业之间,有竞争、有相互需求,也有合作的空间。今天我们与印度企业分别生存于各自的市场中,还未形成正面竞争。但随着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速度的加快,我们一定会成为全球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伙伴。今天印度企业希望借助进入中国市场,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平抑人力资源成本、进入东北亚(日本和韩国)和中国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与印度企业的合作,训练出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团队,提升我们企业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了解进入欧、美市场的渠道和商业规则,积累面向全球市场的经验。我们的企业与印度企业,将会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欧、美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全球市场的核心,美国占有市场总量的40%,欧洲占总量的30%。进入欧、美市场,是新兴软件国家的终极目标。中国是所有竞争者中最具实力的国家,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有一个共识:“未来中国将是印度在欧、美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今天中国的企业主要是透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研究和开发中心转包来获取欧洲和美国的订单。但值得欣慰的是,近一两年,在国内与跨国公司合作了较长时间的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了欧、美市场的能力。其中一些企业(尽管数量很少),在欧、美市场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欧、美市场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已经起步,且发展迅速,开启了一片新的空间。我们的多数企业还不适国际市场,我们与印度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借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机构转包过渡,与印度企业合作进行学习经验,以及进入欧、美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是我们进入欧、美国市场的三个起步点。万事开头难,当我们度过艰苦的学习期之后,将会与我们在日本市场的发展一样,出现井喷式增长效应。

我们不应再强调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因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本身就是全球化产业,它不需货物的流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赖的是通信和网络基础。这一产业,生存在不受国界限制的开放的全球市场上,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发展壮大。我们已经开放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将以勃勃的生机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考察报告

整合 · 提升: 从新理念到新实践

——赴海林市子荣小学教育考察报告

一、前言

2015年9月22日牡丹江市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全体成员在王伟主任的带领下,赴海林市子荣小学、海林二中两地,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海林市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参与中小学校长论坛,参与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学校的考察活动,又让我们领略到海林市中小学名校长的风采和办学的高端水平。

海林市子荣小学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听取三位优秀校长们对教育的解读,感受到他们对教育事业浓烈的情怀,对教育本质深刻的理解和对未来教育的高瞻远瞩,“有热度”、“有深度”、“有高度”这种感觉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回想自己的校长生涯,对照自己的办学实践,顿感差距之大,内心的撞击是强烈的,这种撞击不仅仅是因为办学水平的差异,更源于自己办学理念的落后和肤浅。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办学理念进行一次重新定位,通过梳理、整合,提炼、提升,以实现学校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启航,快速稳健远航的愿景。

二、考察活动及感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共分为三部分:

(一)海林市子荣小学校长论坛

中海林市子荣小学校长论坛由大课间操展示、王校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解读、艾校长对大课间操的设计排练成型等一系列的讲解,孙校长以《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为主题,三位校长进行了论坛发言,参与论坛,分组讨论,最后听王伟主任总结点评,让我们了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深度影响。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什么是“信息化校园”,让我们感受到科技改变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以及在“信息化教育”引领下“智慧校园”出现的必然趋势。

通过论坛,也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和问题,让我们在兴奋地迎接信息化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正如陈玉琨主任所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化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教育的某些方面,是革命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信息化在推动教育变革的同时,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是我们必须理性对待的。正如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不能因为一时堵车而丢弃汽车。这个精辟的比喻令人记忆犹新。

(二)海林市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及感悟

教育考察期间,我们集体参与了海林市中小学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听取了几位优秀校长的办学思想汇报发言。

几位优秀校长的教育思想从不同角度对教育进行了阐释,让我感觉到在中国基础教育这片热土上,有一大批对中国教育忠诚的捍卫者,有对中国未来责任的担当者,有对精神信仰的积极引领者,有对心灵的深情呼唤者,有对智慧教育的热情开启者,有对美丽教育的辛勤撒播者,有对学生个性的积极张扬者,其中三位校长的教育追求令人敬仰:

1、海林市子荣小学学王校长的《做有信仰的教育》,让人感受到王校长对教育的强烈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把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他的教育追求,把“关怀教育”(关怀生命成长)作为她的核心价值追求,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教育画卷,她的心目中,有对教育独特的理解,那就是教育必须立德树人,必须让学生有生命尊严,教育必须能够提升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她的心目中,有理想的学校标准:那就是学校必须致力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须确立道德的核心地位。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追求;她的心目中,有对理想学生的描述:有敬畏之心,有富足完善的精神世界,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及能力,拥有强健的体魄。她的教育追求中,还有理想教师的描述:关爱学生,有仁爱之心,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单纯朴素的教育生活中体会幸福等等,她不仅设想了,而且真正实践了,她的关怀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我感悟到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实践既需要热情投入,更需要冷静理智、寂寞和坚守。

2、海林市二中李校长以《还师生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主题,赢得满堂喝彩,他从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入手,对现实教育进行冷静、理智的批判,浮躁、功利、短视已成为当下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教育的目标与追求忽视生活,教育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育途径与方法脱离现实生活,教育过程与评价远离生活,学业负担出现倒挂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分析问题之后,有了李校长的“还原理论”,并且有了他坚持不懈的教育实践:加强文化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挖掘学校精神文化,打造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提升教师思想境界,以政策激励促进师专业发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生活,在打造教师丰富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和事业成长平台的同时,追求有质量的、有幸福感的学生教育生活。首先是让德育回归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生活化教育环境。

我认为:李校长的教育追求是坚定的。对现实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不是一个冷嘲热讽者,他有对教育的理性批判,更有对理想教育的执著追求。罗曼·罗兰的话:“我看透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正是何勇校长教育追求的智慧和勇气。他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如果说种子意味着希望,愿景,那么岁月就是坚守,就是意志,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振兴人才重任的教育者,应该从使命感的高度坚定教育信仰,执著地走下去。他的理性思考,他的教育追求值得学习。

(三)学校考察及感悟

本次海林之行的第三个内容是考察学校。我们一共考察了两个知名中学,分别是海林市子荣小学,海林市二中。

作为牡丹江市周边发达地区的知名学校,多数学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有丰富的文化传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流的教学资源,有优质的教育水平。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引领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方向。以海林市二中为例,谈谈我的感悟。海林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始建于1970年3月,1997年9月与海林市第四中学合并,是全国第二家远程教育示范校,黑龙江省一类学校,黑龙江省绿色学校。多年来,学校精心培育,倾力打造,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校现有教师13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级教师35人,一级教师59人,牡丹江市骨干校长2人,牡丹江市骨干教师11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4人,牡丹江市学科带头人1人。师德高尚、工作高效的教师群体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海林市二中人秉承坚韧执著、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主体、张扬个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宗旨,以建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师德建设,培植学校文化,以深厚的内涵濡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针对当前教育实际,提出了“为国家民族未来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笃志、笃厚、笃学、笃行,让责任成就人生”的育人理念,强化责任教育,实现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管理优势、队伍优势走在教育教学的前沿。自1999年起海林市第二中学中考屡创佳绩,先后有胡伟、范晓磊、林涛、姜龙翔、林静婧、孙月娇、艾晨等同学夺得全市的中考状元,升学率屡创新高。智慧在这里生长,生活在这里充盈,素质在这里提高。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科学的管理,突出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牡丹江市规范化初中”“牡丹江市双全学校”“牡丹江市文明单位标兵” “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海林市教育教学标兵单位”“海林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牡丹江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海林市第二中学全体教职工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致力于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向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与品位的目标迈进,为实现海林二中跨越的和腾飞而努力奋斗!

⑴执信中学是一所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百年老校,历史积淀深厚,学校重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视人文情怀培育。

⑵德育方向,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建设。学生们精神饱满,乐观进取。

⑶校园文化丰富,体育艺术活动多姿多彩,社团组织众多,注重学生特长培养。

(4)书香校园特色浓郁,教学管理细致到位,注重校本课程开发。⑸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国际交流活动丰富。

⑹追求教育本色,不华丽、不媚俗、务实沉静、不事张扬、朴素大方。

三、反思与追求一天的考察活动尽管很忙碌,很紧张,但收获是丰富的。考察的海林市是经济发达市县,考察的学校是牡丹江市知名一流的中小学,而我所在的林口县个经济欠发达县,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比性,但是发达地区一流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应该是未来林口教育,尤其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参与论坛、考察学习,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做、今天如何当校长、今天怎样做教师等诸多问题有了较为明确清晰的认识。通过考察学习,我认识到校长的领导力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好校长的标准我认为至少应该有清晰、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因该有忠诚事业,不为名利所累的教育情怀和坚守精神;应该有科学民主的管理思想;应该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等。

通过考察学习,我强烈的感觉到做教育不能浮躁,不能功利,不能短视。教育的追求不能仅仅体现在一张张高校录取书上,不能仅仅是“升学率”的攀升,应当让教育回归本色。教育应该为学生终身幸福负责,应当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为社会进步助力,为民族富强蓄势。教育应该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担当民族大义,为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公民。培养人格完善、心态阳光、体魄健壮、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造、有家国情怀、有高度责任的公民。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当追求“适合”,不能“迎合”!

通过考察学习,我认识到培育有文化的学校教育,应当成为校长的追求。没有文化的学校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培养有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应当也必然是现代教育的命题。这种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对自我、对家庭、对同伴、对集体、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强烈感情。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才会和睦幸福,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爱心、文明和谐,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走向繁荣富强,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才会轻盈而快捷。

下载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考察报告

    大埔小学教育考察报告 大埔小学创办于1952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显得更加年轻有活力。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万多m2,五幢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万多m2;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800......

    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考察报告2005年10月29日,长宁县第四期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学员一行,在进修校贺校长的带领下对成都市机投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值得学习......

    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考察报告虎邱林东小学 林清秀2007.6教育考察报告 虎邱林东小学 林清秀近日,我随着校长培训班考察团到重庆成都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通过看校园、听报告、听课、座谈会等......

    印度教育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印度教育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印度是联邦制国家,高等教育行政体制主要分为中央和邦两级,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现为人力资源开发部。该部下设教育司,教育司下设管理高等教......

    印度北方农民运动和“毛派”武装斗争考察报告之一

    印度北方农民运动和“毛派”武装斗争考察报告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无地则反 ——印度北方农民运动和“毛派”武装斗争考察报告之一 一、引言:为什么要研......

    中学教育考察报告

    中学教育考察报告 2018年4月25日,XX市教育系统中层后备干部学员一行,在进修学校王校长及干训部黄主任的带领下对XX市第四中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大家发现我们学......

    爱国教育考察报告

    根据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2010年科级干部培训主体班次教学课程安排,2010年6月10至15日,我有幸随团参加红色之旅——长沙、张家界、韶山等地的考察学习,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澳洲教育考察报告

    澳洲教育考察报告作者:张曦来自南太平洋的启迪——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的考察报告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一、概况宁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团于200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