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度教育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印度教育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印度是联邦制国家,高等教育行政体制主要分为中央和邦两级,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现为人力资源开发部。该部下设教育司,教育司下设管理高等教育的大学和高等教育局。此外,印度还有中央一级的教育研究和咨询机构,如全国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全国教育研究和管理研究所、大学拔款委员会、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等。各邦政府都设有邦教育部,负责邦内的教育事务。
2.(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一体,在学校的传统学术性课程计划介绍技术科目,或偏重学术性课程,或偏重技术性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扩大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机会。
(2)中等水平以上的职业教育大多数把普通学校与专业学校分开,同时在这些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部分时间或夜间的班级,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3)结合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需要,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政策
3.目标1:发展儿童的良好体格、适当的肌肉协调性和基本的运动技能。目标2:发展儿童良好的健康习惯,培养儿童自我料理的基本技能。
目标3:培养良好的社会态度和礼貌习惯,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分享,照顾好自己以及他人的物品,并使之注意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力。
目标4:为了促进儿童情感上的成熟,应该指导儿童表达、理解、接收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目标5: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目标6:激发儿童对其周围环境的智力方面的好奇感(即认识环境),帮助儿童了解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通过为他们提供探索调查和实验的机会而培养新的兴趣。
目标7:通过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达机会,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目标8:发展儿童用流畅、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大学:
(1)附属性大学:大学的最主要类型,最初不进行任何教学活动,只为附属学院举行考试和颁发学位证书,目前大多数附属学院也从事部分教学活动。
(2)单一制大学:自己负责所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印度的农业大学、女子大学等均属单一制大学。
(3)联合大学:一般指大学本身和它的一些学院合作进行工作的教育机构。学院:
(1)大学学院:由大学评议会设立和维持,直接受大学的管理和控制,一般和大学其他部门一起设在校本部。
(2)附属学院:在《大学法》规定的区域内附属于某所大学,提供使学生能参加大学考试的课程,但课程设置和所使用的教学大纲须经大学同意。1
5.婆罗门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大多为免费教育,教育内容以宗教为主,但在实践中,也客观地发展了科学知识,几何学、代数、天文学等的方面日趋完善。同时,为了正确学习和解释吠陀经书,相应的文法学、发音学和音韵学应运而生,于是,《吠陀》从机械背诵逐渐发展到钻研经义,学者们开始用理论阐述各自对吠陀的认识。这一切,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婆罗门教育当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古儒教育和高等教育。
6.高等师范教育承担培训中学教师的任务,这些机构大致可包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单独设立的师范学院、附设于文理学院的教育系和四所地区教育学院。
培训方式有两类:(1)非定向培养。大学本科毕业三年毕业后再修读一年教育专业,毕业后获教育学士或教学学士学位。(2)定向培养。高中毕业后在地区教育学院攻读四年制的一体化课程,毕业后同时获得专业学士和教育学士双学位。
除此之外,印度还有两类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学校。一是为培养工业训练学校和学徒训练机构的实践课教员的中央培训学院;二是培养任教于多科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的技术教师培训学院。
二、论述题
1.独立前印度只有20所大学,综合教育学院496所,技术教育学院38所,在校生21.5万人。而现在的印度有259所大学,其中16所为中央直属大学、27所农业大学、10所医科大学、49所准大学,11089所学院,大学在校生741.8万人。其中高校数量从1950~1951年度到 1984~1985年度平均每年增加120余所。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在校大学生数的年均增长率为5%,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印度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走外延扩大的道路,更多的是内涵扩大。
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但又深深地植根于各自所处的社会之中。独立后的印度高等教育得到巨大的发展有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政府的政策倾斜。进行教育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益。印度政府历来视教育为通向现代化的门径,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人口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时面临的共同难题,印度独立后人口迅速增长,从1961年起,每隔10年人口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每年净增达 1000多万人。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往往可以得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因此人们都渴望接受高等教育。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对现有高等教育造成的巨大压力,迫使政府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以满足民众需求。
第三是西方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的影响。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较大影响。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统治者需要培养一批对西方有一定了解、懂英语、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雇员和职员为他们服务,所以英国统治者重视高等教育远胜于基础教育。另外,美国教育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影响颇深。他曾指出:“在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分别是受过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及文盲的3.2倍、5.2倍和11.9倍。”收入上的巨大差距激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渴望。
印度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又一个原因是高校的师资、教材、教学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差别不大,特别是在大发展期间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模式建立的5所印度理工学院以及中央直属的德里大学、孟买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班加罗尔印度科学学院等高校,经过发展已成为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媲美的重点高校。凡是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公司都比较受欢迎。目前,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中,有 820家是印度人创立的。同时,在西方著名的大公司里,也有大量的印度科技人员负责尖端产品的研究工作。
2.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教育结构严重失衡。印度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同家。50多年来,由于印度政府过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忽视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致使数百万儿童不能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印度初等教育十分落后,所以导致其高等教育先天不足。此外,高等教育内部也存在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的人文、社科等专业占到80%,而工、农、医科等其他专业仅占15%左右,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未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很好的宏观调控,使得专业设置极为盲目,80%的大学生分布于普通文理科和商科专业,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专业学科的比例一直在1%左右徘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设置专业进行招生时没有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预测,更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大批毕业生就业困难。
其次是知识失业现象严重。知识失业是城市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经济的迟缓发展无法消化过量的大学生,以至于许多学生毕业即失业,特别是文科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的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以至于失业队伍日益庞大。最近的调查表明,全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27%。除了找不到工作的实际失业外,还存在许多大学毕业生虽然有工作但学非所用或从事低级工作的现象,这对教育资源比较紧张的印度来说是严重的浪费。同时,许多人才需求部门也过分地抬高用人标准,本科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偏要硕士、博士去做,这反过来又刺激学生去攻读高学历,高学历人的增多又造成高学历人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失业现象严重,因此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或者到国外找工作。
另外,民众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教育不民主。纵观印度50多年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难发现,对印度普通民众来说,教育机会均等是一句空话。印度高等教育的过度发展更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社会的贫富分化,而这种恶性循环更给印度社会带来潜在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3.论述古代印度的教育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它对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部分是由于文化与贸易的关系,部分是由于政治的关系。早在公元前1世纪,在和阗就有了印度的佛寺,许多印度学者住在那里。印度的学者还被邀请到我国,许多中国僧侣到印度的佛寺进行研习。
从2世纪起,印度统治者统治了印度尼西亚和东印度群岛的许多岛屿。这些地区的一些原始种族,都接受了印度的文明。这些国家的文学用完美的梵文,即表明印度文化的影响。此外,还有印度的哲学观念,传说,神话,以及天文学,度量衡制。
印度的科学,包括数学和医学,通过波斯、叙利亚、穆斯林等渠通,传到欧洲。波斯的戎狄一沙波尔学园(AcademybfJundi-Shapur)在这方面起了重大的桥梁作用。它请叙利亚、。犹太及波斯的大学者们把印度的科学著作(特别是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的著作)翻译成钵罗钵文和叙利亚文。
西方教育,图过琐罗亚斯特、尼斯多安、穆斯林的传播和介绍,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等方面,间接地在文法、逻辑、哲学等方面,得之于印度者很多。
4.(1)市场驱动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主要采取市场驱动的职业培训形式, 学校有足够的自主权, 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保证了职业培训中心的质量。市场决定培训中心不但要有质量, 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 能及时提供培训等,否则就招不到学生。为了保证课程质量, 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 预测3 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调整, 如更换
一、两门课程, 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培训内容跟上技术发展, 培训单位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 而且还要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2)教学标准化
关于教什么和如何教在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 教师不能随便改动。他们在所有的分公司建立统一标准, 要求整个教学标准化, 对课堂中每一分钟教什么和如何教都做了严格规定。印度IT 人才培养采用阶梯式课程安排和多元化教学设计, 将课程分为几部分, 按步骤进行, 穿插案例学习, 注重能力培养。
(3)重视课程开发
培训中心十分重视课程开发, 在大型的软件人才培训中心, 有专门的课程开发部, 有大量专家专门负责课程开发。计算机行业平均每18 个月技术更新一次, 印度许多培训机构紧跟技术发展, 每年更新教材一次, 甚至每半年更新教材一次, 把最新的发展与应用写进教材。同时, 学校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 保证学生可以学成为掌握最新、最实用的IT 人才。
⑷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在培训管理方面, 许多培训中心引进了ISO9000,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⑸使用先进教学手段
印度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 全国每年都有25 万人接受信息培训工作。
5.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教育事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印
度独立初期于1948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于1949年提交了一份报告,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和研习、专业教育、宗教教育、教学语言、考试、妇女教育、农业大学等14项内容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对独立时期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如修业年限延长、高校类型日趋多样、高教体制逐步完善、农业大学得以建立、高质量的理工学院得以创办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年代,成立于1964年的教育委员会于1966年发表了印度教育发展20年远景规划的《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报告和1968年颁布的具有法律依据的《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1977年上台的人民党于1978年公布了《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计划,1979年公布了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教育政策草案》。但由于人民党的下台,这些发展计划和政策草案并未能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性文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印度也不例外。1985
年,联邦教育部提交了一份反映印度教育现状的报告——《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1986年,印度政府又公布了经议会通过的《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细则——《国家教育政策实施计划》。《教育的挑战》是涉及教育各方面的文件,目的是引起全社会关注教育改革;追求教育优质和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也是八十年代以来印度教育改革所要努力实现的最主要的目标。
6.印度培养初小、高小和中学的师资,分别由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学院、师范学院或大学附属的学院实施。另外,印度还有好几个所在地区教育学院,设有包括学科学位与教育学位在内的四年课程。在一切有关师资培训计划的实施中,全
国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中央教育研究院与各地区教育学院一起发挥作用。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在教育或师范学院修满一年师范课程,取得教育学士或教育学士后,方能担任中学教师。这一年的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理论(占
总学时的30%);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占50%);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占20%)。印度为培养合格的教师,除了加强师范教育外,还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各地的教育学院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都负有对教师进行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任务。其做法是利用夏季进行面授,其他时间开展函授。为了加强在职培训和保证质量,全国师范教育委员会提出,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应保持一贯性,职前教育的目标和奖励办法在在职培训计划中应有所反映,凡经过学习,又获得证书者,其证书需经过邦政府或雇佣单位认可方能有效。另外,全国师范教育委员会还提
出:①在职培训计划应规定学分需求;②培训要安排在假期、早晚或周末等业余时间,教师在就近的训练中心参加学习;③要认真设计课程,内容要有一定深度,要具有时代特点,与最新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④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印度的职业技术教师资格由全印度职业技术教育理事会规定。地区性的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多科技术学校教师,中央训练学院培养工业训练学校和艺徒训练学校教师。还有一所中央教育培训与研究院,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培训教师。
第二篇:思考题答案
13.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有哪些形式
各有何优缺点
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有如下形式:)现浇框架其做法为每层柱与其上层的梁板同时支模、绑扎钢筋,然后一次浇混凝土,是目前最常用的形式优点:整体性,抗震性好缺点:施工周期长,费料、费力
2)装配式框架其做法为梁、柱、楼板均为预制,通过预埋件焊接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优点:工业化,速度化,成本低缺点:整体性,抗震性差
3)装配整体式其做法为梁、柱、板均为预制,在构件吊装就位后,焊接或绑扎节点区钢筋,浇节点区混凝土,从而将梁、柱、楼板连成整体框架。其性能介于现浇和全装配框架之间。
13.2试分析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框架柱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有结构总层数、该层所在位置、梁柱线刚度比、上
下两层梁的线刚度比以及上下层层高的变化
13.3 D值法中D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反弯点位置修正后的侧向刚度值。
15.6为什么砌体的抗压强度远小于单块块体的抗压强度?P321-P322
答:1)块体在砌体中处于压、弯、剪的复杂受力状态,由于块体表面不平整,加上砂浆铺的厚度不匀,密实性也不均匀,致使单个块体在砌体中不是均匀受压,且还无序地受到弯曲和剪切作用,由于块体的抗弯、抗剪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较早地使单个块体出现裂缝,导致块体的抗压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是块体抗压强度远低于块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原因
2)砂浆使得块体在横向受拉,从而降低了块体的抗压强度;
3)竖向灰缝中存在应力集中,因为竖向灰缝不可能饱满,使得块体受力不利。
15.7简述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考虑了哪些主要参数?P322
答:凡是影响块体在砌体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各种主要因素,也就是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1)块体的种类、强度等级和形状。(砌体的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块体的抗压强度)
2)砂浆性能。砂浆强度等级高,砌体的抗压强度也高;砂浆的变形率小,流动性、保水性好都是对提高砌体的抗压强度有利
3)灰缝厚度(10~12mm)
4)砌筑质量,主要保证灰缝的均匀性、密实性和饱满程度等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考虑的是块体的抗压强度平均值,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砌体种类的参数;同时各种情况下的各类砌体,其砌体强度的设计值应该乘以调整系数(复印书上P63)
15.12为什么要验算墙、柱高厚比?高厚比验算考虑哪些因素?不满足时怎样处理?P355-356
答:)因为砌体结构中的墙、柱是受压构件,除要满足截面承载能力外,还必须保证其稳定性,墙和柱高厚比验算是保证砌体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稳定性和房屋空间刚度的重要措施。(高厚比是指计算高度H0与截面边长h的比值)
2)高厚比验算考虑的因素有如砂浆的强度等级、横墙的间距、砌体的类型及截面的形式、支撑条件和承重情况等。
3)处理方法:1.增大砂浆强度等级;2.增大截面的尺寸;3.减小墙或柱的高度;4.可以在墙体上加设构造柱或壁柱
15.18 什么是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为什么砌体局部受压时抗压强度有明显提高?复印书P84
答:γ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由于局部受压砌体有套箍作用存在,所以砌体抵抗压力的能力有所提高,在计算砌体局部抗压承载力时,就用局部抗压提高系数γ来修正。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考虑由于“套箍作用”和部分扩散作用所引起的强度提高系数;砌体局部受压时抗压强度的提高一般认为这是由“套箍强化”作用引起的记过,即由于四面未直接承受荷载的砌体,对中间局部荷载下的砌体的横向变形起着箍束作用,使产生三向应力状态,因而大大提高了其抗压强度,除了套箍作用外,还可能部分由扩散作用所引起的强度提高。
15.28 何谓墙梁?简述墙梁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P382
答:1)墙梁是由钢筋混凝土托梁和梁上计算高度范围内的砌体墙组成的组合构件。根据墙梁是否承受由屋盖、楼盖传来的荷载,墙梁可分为承重墙梁和非承重墙梁。按支承情况的不同可分为简支墙梁、框支墙梁和连续墙梁。
2)墙梁的受力特点:当托梁及其上部砌体达到一定的强度以后,墙和梁共同工作形成一个梁高较高组合深梁,其上部荷载主要通过墙体的拱作用向两端支座传递,托梁受拉,两者组成一个带拉杆的拱结构。
3)墙梁的破坏形态:
1.弯曲破坏;2剪切破坏:a)斜拉破坏;b)斜压破坏;(这两种破坏属于脆性破坏)c)劈裂破坏;3.局压破坏。
第三篇: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编者按: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刘晓率团赴印度访问,重点考察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现有关考察情况摘要发表,以飨读者,并供大家参考。
一、印度概况
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我们赴印度考察了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并参观了印度最负盛名的尼赫鲁大学和普纳大学,也对孟买大学和果阿大学进行了初步了解。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印度人口众多,社会虽然并不发达,但政府却十分重视教育,而且还一直持续增加教育投入。1998印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8%,而到了2003年,印度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2004年5月国大党执政后,明确提出力争在2010年将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印度大学主要是用英语教学,本土语言其次。因此,毕业生的语言国际化程度很高,在国际社会就业的空间很大。它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不仅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教育。印度的大学和学院发展迅速,到2003年有大学350所、1500家科研机构和10428家私人培训学院。每年有20万名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0万软件技术培训毕业生步入软件产业的一线。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1990年印度软件业的出口额还几乎为零,到2000年就超过了85亿美元,2002年达到96亿美元,计划2008年达到500亿美元,力争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的龙头。印度人的根据是“发展势头”,一个产业一旦获得了腾飞的条件,发展将是飞速的。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若干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地,如美国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等等。这些产业聚集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印度的软件业聚集情况颇具借鉴意义。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2、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如今,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政府还为250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件蓝领”。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印度的软件企业才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3、产业聚集度高。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家,占据印度软件业半壁江山。这些软件企业中,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其中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IT外包服务,22%是软件技术公司。这里平均每两周可吸引3家外资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第四篇: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一、印度概况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第五篇:人造板思考题答案整理
一、人造板基本性质,特点及用途
外观性能:主要包括产品的外形尺寸及偏差、翘曲度、浆料处理 原料——备料——纤维分离 成型——预压——材质缺陷(活节、死节、腐朽、变形等)、加工缺陷(叠离芯、鼓泡、分层、压痕等)、边缘不直度、两对角线差等等
内在性能:主要包括人造板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老化性能)、表面特性和特殊性能等。
(1)物理性能:含水率、密度、吸水厚度膨胀率、吸水率游离甲醛释放量
(2)力学性能: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平面抗拉强度、握螺钉力、胶合强度、表面结合强度、表面硬度、顺纹抗拉强度、横纹抗拉强度等
(3)耐久性:人造板产品在使用中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如吸湿受潮、解湿干燥、加热冷冻等.使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降低直至产品破坏。
(4)功能性:防火、防腐、防虫、耐磨等性能。
人造板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建筑、家具、车船、包装、乐器、航空等行业。
二、胶合板、中纤板、刨花板基本生产工艺过程。
刨花板:原料——刨花制备——干燥——分选——拌胶——铺装——预压—热压——后处理——检验——入库
纤维板:
干燥——施胶 ——后处理——检验——入库 胶合板:原木—截断—热处理—剥皮—定中心—旋切—干燥—剪切—修补—涂胶—组坯—预压—热压—冷却—裁边—砂光—分等—检验—入库
三、人造板生产对胶粘剂的基本要求。(1).胶粘剂应具有极性
(2).胶粘剂应具有适当的润湿性
(3).胶粘剂应具有适当的酸碱度(pH)
(4).胶粘剂应具有适当的分子量
四、人造板生产中化学添加剂、具体功能。
(1)固化剂:一种酸性物质,加入固化剂后使胶的pH值在4~5之间,促使树脂固化的物质。UF胶常用氯化铵,PF通常不加固化剂。
(2)填充剂:节约树脂耗量降低成本;增加胶液的固含量、粘度和初粘性;防止或减少胶层收缩产生的内应力;降低游离醛释放量。
(3)防水剂:提高板制品的耐水性,改善尺寸稳定性,堵塞了刨花之间与纤维之间的空隙;增大了水与刨花或纤维之间的接触角;部分遮盖了物料表面的极性官能团,降低了吸附作用。
(4)阻燃剂:一定程度上降低烟的产生,减轻明火燃烧和火焰的蔓延,但一般防火剂不能对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制
止。
(5)防腐剂
防止、抑制或中止危害木质基材的细菌、微生物及昆虫的侵害。要求对各种真菌、细菌和昆虫有杀伤力,但在处理过程中,对人、畜和环境无污染;化学稳定性好,不易挥发,不会遇水流失;
与胶粘剂有好的协效性,不影响胶合强度和表面装饰
五、木段旋切的工作原理与受力分析
旋切:木段作定轴回转运动,旋刀作直线进给运动时,旋刀刀刃基本平行于木材纤维,而又垂直木材纤维长度方向向上的切削。
单板厚度:等于木段回转一圈时,刀架的进刀量。
为了旋得平整、厚度均匀的带状单板,在旋切时,应保证最佳的旋切条件。切削条件:旋刀的位置(h—旋刀刀刃和通过卡轴中心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压尺相对旋刀的位置。这些条件是根据木材的树种、木段直径、旋切单板厚度、木材水热处理和机床(旋切机)精度等来确定。(1)旋刀作用力
P1:旋刀前面对已旋出单板的劈力。P2:旋刀对木段上单板切削力。P3:旋刀后面对木段的压力。
在P1作用下,单板由原来自然状态变到反向弯曲状态,使单板内部产生应力。由于木材横纹抗拉强度较低,结果在单板背面产生了大量超前裂缝,单板的背面(松面)高低不平,单板的正面(紧面)仅有凹陷。降低了单板质量。
为了消除这些缺陷,应该正确地使用压尺。切削力P2将木段旋切成单板
压木段力P3要保持正常旋切,旋刀后面对木段的压力必须存在,应尽量使其值稳定。(2)压尺的作用力
应该使压尺的作用防止由于旋刀作用力P1所引起的劈裂现象。由于单板被压缩,其横纹抗拉强度有所增加,这对减少单板背面的裂缝是有益的。
压榨力同单板的压榨程度有关,压榨力P0越大则压榨程度也越大 主要角度参数:
旋刀研磨角(β):旋刀的前面与后面
之间的夹角。旋刀对着木段的一个面是后面(即旋刀的斜面)。
β值的大小,β值一般采用18~23°。为了要旋得优质单板,尽可能减少β值。当其他条件相同,旋切硬、厚单板、节多的木材时,应当采用较大的β值 后角(α):旋刀的后面与旋刀刀刃处旋切曲线的切线CP之间的夹角。切削角(δ):切线CP与旋刀前面之间夹角,即旋刀的研磨角和后角之和
为了提高稳定旋切质量和旋刀正常使寿命,采用研磨微楔角的旋刀。其研磨角β可为19°,但其微楔角可为单面或双面,其值约为25~30 °
后角大小的确定:旋切时β值不变。当改变α值时,δ相应改变。α值过大,在单板离开木段的瞬间,单板伸直,原料的弹塑性和外力作用频率是磨浆过程的两个主要因素:
磨浆时的单位压力和浆料浓度,也都直接影响浆料质量和磨浆速度
纤维分离目的:提高纤维比表面积(单位重量的纤维所占反向弯曲变形大,单板背面易产生裂缝;同时刀架易震动,单板成为瓦楞板。α值过小,旋刀后面和木段表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木段劈裂或弯曲,小径级木段更易弯曲,单板厚度不均匀。后角的大小实质:反映了旋刀的后面与木段表面的接触面的大小,表示木段对旋刀支撑力的大小。支撑力小则旋刀在旋切时稳定性能差,将会发生震动。支撑力大,旋刀对木段推力大,使木段弯曲变形,旋切质量变差。
后角大小的变化:为了保证正常的旋切条件,要求α值必须随着木段直径变小而减小。一般在旋切过程中后角的变化范围在1~3 °之间较好;木段直径大时,后角可为3~4 °,直径小时可为1 °。
六、纤维分离的原理。
磨浆理论:磨浆过程中,木片或纤维在磨盘之间受到各种变动载荷作用,这种作用力以很快的速度从零到最大值交替变换着。另外木片或纤维在磨浆条件下的应变性能又与它们本身的弹塑性有很大关系。
纤维分离的速度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 原料受力变形后的弹性恢复速度、对原料的相邻两次作用力的时间间隔
有的总表面积),以增加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力。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加,纤维表面上的游离羟基增加,这是形成纤维间各种结合力(胶化学结合、氢键、木素缩合)的内在条件。
软化目的 :木质原料软化处理目的是将原料进行软化,降低原料的硬度,增加可塑性,使其在人造板原料加工过程中,确保工艺所要求的尺寸、形状和质量以及减少制造能耗。
木段软化处理方法:水煮、水与空气同时加热、蒸汽热处理。
七、纤维、刨花形态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纤维形态:一般长度大,长宽比大,细胞壁薄的纤维具有较好的交织能力
刨花形态:刨花的几何形状(长、宽、厚对其表面积)对刨花板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厚度。一般刨花越薄,板的强度越高,但是过薄的刨花容易碎裂,很难保证刨花板的表面质量和强度要求。刨花的长度对板的强度也有着影响,最适宜的长度取决于刨花本身的强度和刨花之间的接触面积,刨花过长会造成分布和施胶不均。刨花的宽度对表面积和施胶量的影响比长度大,但是比厚度
小。一般来说,薄刨花比厚刨花生产的刨花板静曲强度大,长刨花比短刨花生产的刨花板强度大。
选定刨花的尺寸时,还需要考虑形状系数,形状系数包括长细比,宽细比,长宽比。经验认为长细比为100~200,宽细比大于10,合调制成胶粘剂(Glue)
调胶目的:较快的固化速度以提高生产率;较高的胶合强度和耐水、耐老化性能;较好的可操作性和一定活性期(3~4h);
胶粘剂调制工艺流程
而长宽比可根据种类与性质而定。这样制得的板子,用胶量少,密度底,强度较高。形状系数小,加压时边部容易溃散,裁边尺寸大,否则,板的边部强度很低。形状系数大,给施胶和成型带来一定困难。
八、影响单板、纤维和刨花干燥的因素
影响单板干燥的因素:a.干燥介质的影响:热空气温度、热空气相对湿度、热空气风速、热空气喷射方式,b.单板本身条件的影响:树种、含水率;单板厚度;
影响纤维和刨花的因素:a.干燥介质参数的影响:介质温度;介质相对湿度;介质流速
b.物料本身条件的影响:树种与初含水率;物料形态c.干燥设备工作状态的影响:输送浓度和充实系数、干燥辊筒安装角度和转速、物料在干燥机内的停留时间
九、单板加工的内容、单板拼接方式
干燥后的单板加工包括单板分选、单板修补和单板胶拼,完成加工后的 单板将被送入单板仓库贮存和调配使用。单板拼接包括单板纵向接长、单板胶拼等内容
十、胶粘剂调制的目的、要求、调胶工艺。166 胶粘剂调制:在树脂(Resin)中加入固化剂或其他添加剂(包括填料、缓冲剂、防水剂、防火剂和防腐剂等),混
调胶操作在混合器中进行。混合器中的搅拌器转速140~150r/m,依次加入各组分,每次搅拌5~10min,加完所有组分后再搅拌15~20min即可。
十一、单板、纤维与刨花施胶类型、优缺点
单板施胶类型:干法施胶:胶膜法:胶料分布均匀,胶合质量好,但胶模成本高,粉状上胶法:均匀散落在大幅面基材表面;液体施胶法:辊筒施胶法: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但工艺性能差,不易控制。淋胶:高效率的施胶方法,挤胶:节省胶料,但胶孔易堵塞,喷胶:效率高,胶损小,但胶量控制较难。
纤维施胶类型:热磨机磨室内胶:混合均匀,但易引起部分胶提前固化;纤维干燥后在拌胶机内施胶:纤维易结团;纤维干燥前在管道内施胶 :均匀混合,板面不出现胶斑;纤维干燥后对含水率要求较低,工艺易掌握,节省能源,减少干燥过程着火可能性;省去结构复杂的拌胶机。刨花施胶类型:摩擦法:适用于细小刨花的拌胶;涂布法:用施胶辊将胶液涂在刨花表面。适用于高粘度的胶液;喷雾法气流式喷雾头:适合喷胶量较低时使用。操作比较方便,雾化胶滴较小,能处理含有少量固体的液体,但对密封要求较高,否则易污染环境;离心式喷雾头:适合于处
理含较多细小固形物的胶粘剂;压力式喷雾头:该喷头能耗低,生产能力大,能将高粘度胶液雾化,对环境污染小。率;影响板的变形,胶层的分解。
(2)热压压力作用:使板坯中木材-胶层-木材紧密结合,目前生产中广泛采用。
十二、胶合板组坯应注意事项。
目前我国仍以手工组坯为主组坯注意事项:零片施胶后要根据单板吸水后膨胀规律预留缝隙;组坯时芯板与表板纹理应相互垂直,并做到“一边一头齐”;窄芯板要放在板坯中间位置;芯板不应露在外边太长,掌握陈化时间,防止局部胶干
十三、纤维与刨花铺装工艺的主要区别
刨花——铺装工艺要求:铺装均匀稳定;板坯结构对称;分层施胶与铺装。铺装方法:间歇式铺装(将称量好的刨花,一块一块地铺成板坯)、连续铺装(刨花不间断铺撒,形成连续板坯)
纤维——成型工艺要求:板坯密度均匀稳定,厚薄一致,具有一定的密实度,保证足够的厚度和尺寸规格,以满足产品质量要求。根据铺装头的成型原理,铺装机分为机械成型、气流成型、机械气流成型和定向成型等几类。
十四、热压三要素在板坯热压中的作用及其对产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热压压力、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称为热压工艺三要素。实际热压过程是板坯状态(木材原料、胶粘剂、含水率等)与热压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温度的作用:使胶粘剂固化,形成胶合强度;增加木材塑性,促使木材密实;蒸发板坯水分,降低板材含水
胶料部分渗入木材细胞中为胶合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胶合过程中既有利于浸润,使胶层均匀、致密,也使得被胶合的表面尽量的靠紧,减少了胶合界面上的薄弱点;影响板密度及厚度。
(3)热压时间作用:对刨花板的厚度控制,表面质量,以及胶合的耐久性和预固化;影响板的密度,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预固化层
十五、常见人造板产品的热压曲线 1)板坯热压过程时间—温度特性曲线直接影响到加压时间和生产率。
T1(A阶段):热压板的板坯表层温度迅速上升,芯层温度几乎没有变化。
T2(B阶段):板坯芯层温度迅速上升。热量以对流的形式由表层向芯层传递,直至芯层水分开始蒸发。
T3(C阶段):芯层温度缓慢上升。
T4:芯层保持恒温。大量水分开始蒸发,传递至芯层的大部分热量被用于蒸发水分,因而芯层保持恒温。
T5(D阶段):芯层温度缓慢上升接近热压板温度,直至热压结束。2)压力曲线
T1:板坯送入压机的时间板坯没有受到压力。(受热不受
压)T2:热压板从开始闭合到全部闭合上,板坯仍未受到压力。(受热不受压)T3:上下热压板都压紧板坯后,压力升到工作压力Pmax。(受热受压但压力未达到最大值)T4:压力保持时间(加压间),板坯被压紧,胶粘剂固化。(受热保压,芯层温度升高)
T5:胶粘剂固化后,压力下降到零。(受热受压,大量排湿)
T6:热压板完全张开的时间。(大量排湿)T7:卸板时间。
十六、刨花板的端面密度梯度、形成的原因。
闭合时间T3,对刨花板厚度上密度有影响。在大多数热压条件下,密度形成一个梯度,板坯的表面比较密实,密度较大。图示不同压力和闭合时间对刨花板厚度上密度的影响闭合时间短(初压力高),表层的密度大,芯层的密度小。由于密度和强度有关系,刨花板 l的抗弯强度高。板3虽然平面抗拉强度增加,但其抗弯强度大大低于板l。
十七、人造板表面预固化层的形成原因避免表面预固化层的措施对于在热压过程中,当板坯在压板尚未闭合时,已受到热的作用,表层物料的水分开始蒸发,部分胶粘剂缩聚固化,形成密度较低的疏松的预固化层。一般采用砂光处理将表面预固化层清除
十八、热压后的人造板进行冷却的目的。
借助冷却处理,可以使上述矛盾得到缓解。钝化板材表芯层的温度梯度和含水率梯度,缓解以至消除板内的残余热压应力,使板材内部的温湿度与所置大气环境的温湿度趋于平衡,最大限度地避免板材翘曲变形。冷却还有利于降低板材的游离甲醛散发量。
十九、降低人造板甲醛散发量的原理和处理方法 ①从胶黏剂入手:1)不用胶或改用其他环保胶替代 2)降低甲醛与尿素摩尔比 3)UF制胶中增加尿素的投料次数 4)加入甲醛捕捉剂 5)适当增加固化剂用量 ②从制板工艺入手:1)适当调整热压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 2)适当提高板坯含水率
③从后期处理入手:1)尿素溶液喷洒 2)氨处理 3)进行人造板表面装饰(涂料、贴板)
二十、人造板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产品质量是影响一个组织业绩的主要因素,顾客对质量越来越高的期望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不断改进质量对于获
得和保护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