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2013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1)系列位置效应内涵
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研究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基于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抑制就会少些。一般地税,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2)系列位置效应的应用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候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因此,教育者可以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安排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第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但是要谨记,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第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学生在背诵单词或材料时,要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第四,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第五,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要学习不同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4.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答: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班级文化在班级组织中有多重作用。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了一个班级独特的价值观,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导向功能
班级一旦确立了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置身其中的班级成员不由自主地被班级文化精神主导,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之被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并自觉遵守班级各项规章制
度。班级文化以其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着学生将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班级目标相结合,学生受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就能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整个班级组织的意义。
(3)规范功能
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班级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与规范,会使成员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人们为了取得心理平衡而自觉的服从团体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心理相容、和谐有序的组织氛围。
(4)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话中去。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往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使班级成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也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良好的班级文化必然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形成一致的合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班级文化能使班级成员形成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班级组织活动中,班级成员在文化氛围的引导下互相交流、共同生活,彼此实现包括沟通、互助等在内的各种精神需求,并由此而产生亲密感和依赖感,这种构成班级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也会激发他们的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6)协调功能
班级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外协调和对内协调两个方面。对外可以协调班级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使班级的发展目标、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与学校宏观的发展目标、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对内,班级文化可以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使班级内部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配置。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7)美育功能
班级文化在培养学生的感觉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上有着重要影响。班级文化中存在大量美的因素。如班级文化的物质层面上,学生用照片、美术、手工等作品点缀班级,使班级具有丰富的感观美。在精神层面上,班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敬互爱,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等都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道德美等。这些美的因素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使班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逐渐形成美的思想、美的言行、美的情操,也必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5.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
(1)从实践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是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发现问题的方式有:①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②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③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④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因此,教师的课题有实践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
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过程。
(2)实践尝试行动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为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实践尝试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通过及时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行动策略。按照研究计划行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3)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所以在研究中,教师的研究首先是对自我的观察,同时兼具对其他教师、其他研究者以及对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和描述,获得关于自身以及自身的团队的真实信息。“做”的怎样,还需要反馈、评价、修正。这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的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的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
(4)归纳总结
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作出的,它既是行动的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这一环节是把整个世纪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由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这里的总结不是完全规范意义上的论文、报告,也不是抽象出来的某种理论。行动研究的总结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虽有理论上的概括,但更重要的有鲜活的、真实的、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这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的味道。
因此,教育行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本身充满了行动与研究的色彩,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不断的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因此,教育熊东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6.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答:课程的价值取向在20世纪发生的几次转向表明当代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已显著地区别于以往,课程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征。课程本质的特征为:
(1)课程的本真面目——不息的旅程
课程是一个旅程,是整体的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实现,社会、政治的境遇和主体形成,使人成为能决定自己生活的自觉的主体。因此,要留意存在的现状,要对存在的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要留意到“时刻”,以及时刻是如何交织成生活。
(2)课程的存在方式——故事的叙说
欧用生倡导课程研究的叙事探究方法,将课程视为多种不同的“文本”,通过“复杂的多元文本对话”达到课程理解的目的,并通过说故事的方式,积极关注多元课程中不同意识型态领域的声音。
(3)课程的活力之源——生活的统整
课程应强调将学问统整到儿童的生活经验中。知识不能外在于求知者的个人,知识如果没有进入儿童的生活当中,是短命的、无意义的;教师要促进这种交互作用,引导学生确认或质疑自己的经验,活化自我和社会的转型。藉由课程设计的统整,达成知识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这才是统整课程的本质理解。
(4)课程的精神归属——美学的理解
欧用生认为,基于课程美学,应强调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合一。为了理解教育的经验,教育者必须去除现代性的盲点,以不同的万花筒的透镜重新看课程,加强现象学的、自传的、隐喻的教育动态的理解。
(五)课程的魅力所在——混沌的唱和
传统线性的、计划性的课程和课程改革,已不能适应这种后现代社会的需求。后现代课程强调以不可预测的、较有创发性的观点来诠释文本,显现文本的不合理、暧昧和不均衡,以产生没有预期的结论。这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课程理论,与主流的封闭系统的课程理论迥然不同。
(六)课程的永生之路——反省和批判
反省和批判是学术领域活力的源泉,因此要加强相互对话和合作,放弃“特殊主义”和“地方主义”,从各种“中心”的立场走向独立的“中途”,脱离母学问的资料发展课程文献,使课程概念和方法论更成熟,以迈向独立和自主。
第二篇:201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答:《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2.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方面。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效能信念,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第二,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的替代性体验也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会令人们相信自己也具有参与活动的能力。第三,社会说服也是增强个人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用语言说服人们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人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人们根据自己的紧张反应和紧张程度作为表现的信号。正面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效能知觉;失望的情绪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来改变效能信念。
3.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从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走向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依据,主张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发挥情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增大,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具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
4.案例题
2005年8月,一个15岁女孩因饥饿过度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而过早的结束了生命。她是湖南人,从去年超级女声开播时,她就每场必看。今年6月她还对自己的父母说,明年她也要参加超级女声。
在此之后,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对于自己的身材体型她有些不满意,于是她由开始的控制食量,发展为神经性厌食症。最后她为了躲避家人送她去医院而离家出走,最后病死在世纪坛医院。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学生文化为什么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教师对待学生文化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答:①学生文化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的原因:首先,由于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等并非完全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而是首先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而且学生文化是一种过渡性的发展中文化,学生思维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信仰尚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其态度也常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种未成熟、低层次的文化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学生自身的文化中除了那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需要我们加以维护和保护甚至发展外,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的内容和因素。
②教师对待学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
教师应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让学生文化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教师要珍视学生文化中的资源,善于把环境中的消极信息转化为积极的信息,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如果能创造性地将书本知识、社会制度文化和学生文化融合在一起,借助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既有利于学生发展,也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效果。
5.请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对基于过程哲学思想的知识观的理解。
答:①基于过程思想,学校里的知识绝非固定的文本。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化约为公式、课本、习题册,这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知识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不断发展和生成,不断地创新和超越。知识是经验、情境的承载。②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在问题与情境中的,事物的本真应该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与理解。针对具体的问题或情境,组织、应用相关的知识来进行处理,这些问题或情境是经过选择和设计的、在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的。③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共享”的。所谓“共享”即共同分享,与他人一起使用或分享,共同拥有使用权、知情权及产权。
6.请结合教师专业标准为自己设计专业发展规划。
答: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现将个人的专业成长规划如下:
1、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读书学习是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在学习中创新是教师的职业需要。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我把充电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础。因为我知道,社会在前进,观念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改变,自己一旦不努力学习,将很快被淘汰。
3、教育教学工作。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娴熟的教学技能。
4、常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保证做到精心备课、上课等。
5、教研教学工作。培养善于总结、反思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教科研能力,做学者型教师。
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设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以上的设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总结,经常对照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时刻提醒自己,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请结合实际或你自身的经历和这次所学谈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或历程。
教师职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强化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初级阶段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深入发展阶段。自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常在常新的主题。
2.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工作谈一谈如何建设学生文化。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学生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2.发扬学生的文化主体性。3.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二)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
学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学校亚文化系统,它以学生群体为载体,包含着一定的意义系统、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代表了青少年儿童世界的经验,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社会文化倾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文化相对应,在学校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
(三)以教师和家长为依托
(四)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
3.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由于评价视角的狭窄和行动取向的偏颇等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不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一)评价目的偏移
(二)评价主体错位
(三)评价内容窄化
(四)评价方法单一
4.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从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走向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依据,主张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发挥情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增大,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具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传统课程评价只要求学生取得
较为优异的成绩(学业成就),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业活动)的评价。新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希望通过甄别选拔类的考试,把学生按照所谓的“智力水平”层层筛选———评价学生,是以选拔为目的的。新课程主张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传统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发展。新课程的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评价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特有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的情感水平和价值观等做出评定。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元主体在评价上的相互配合,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参与的活动,实现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作为教育反馈信息,不但可以发现教师本人对学生评价的偏差,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与不足,并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如学生成长记录袋不但收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将学生本人、同学的评价、父母的期望及个人的特殊作品收入其中,作为自己成长进步的实录,通过大量的多元主体评价资料,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进步及存在问题。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双向沟通、选择与协调,实现了各种评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发展性学生评价主张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也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它将学生以往素质积累的成绩、现在所处的水平和将来发展潜力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综合评价,通过有效关注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评价过
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多维培养目标,使评价的诊断、选择、导向、改进等功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强调质性评价,关注差异
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质性评价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83年斯塔弗比姆在《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一文中指出: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发展性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评价内容,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目标。发展性评价观不仅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注学生心理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较
大、较快、较好的进步。因此,“考试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起点的标准,它帮助每一个人估计他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效率。评定的手续应象衡量一
个人是否符合外在标准一样衡量他的进步。”发展性评价不再把评价仅仅看成是甄别与选拔人才的过程,而是把评价看成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手段、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只要求学生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学业成就),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业活动)的评价。由于学业成就是预测性的,因此,学业成就往往被学生必须掌握的某些知识、技能所取代,并把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业评价,关注学业活动和过程本身,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关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运用信息、资料的活动过程及其表现,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介入自己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活动,自动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以自己的“内省标准”对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确定个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新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希望通过甄别选拔类的考试,把学生按照所谓的“智力水平”层层筛选———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只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是以选拔为目的的。新课程主张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是这不等于平均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技能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形成良好的学业情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发展。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量化考核,通常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让评价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游离出来,进而设置一定的评价层次要求,诸如“理解”、“记忆”、“应用”、“分析”等。然后,依据这些内容和要求进行客观性试题编制和量化测试。新课程的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评价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特有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的情感水平和价值观等做出评定。它关注的不是知识与技能的记忆和再现,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实践能力,评价的是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和趋向。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活动表现”的评价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袋,教师根据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及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反思学习的行为,从而调整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第三篇:2014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新态势:走向理解.(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强调评价标准的生成性,一方面要在评价标准形成时,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商讨而成;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标准的确定应根据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确定,应是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特点的期待性评价标准。
(二)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价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评价对象,不只是把评价对象看作孤立实体,而是应把它放在教育这一整体中来解释,还要试图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重视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三)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强调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注重开放式地收集评价信息,全面了解教学效果。
(四)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理解至少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评价对象文本的理解。评价者从文本中体会作者的创造过程,则是对评价对象文本理解的升华。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理解。通过二者相互理解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达到“视界融合”。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对象为中介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有:
1.学业压力。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2.人际支持的缺失。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3.环境支持的缺失。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脑迅速普及,学生长时间的上网,易导身心疾病,进而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此外,在农村,由于新的打工潮的冲击,容易产生新“读书无用论”思想,进而导致学习倦怠。4.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与此同时,在升学率的驱使下,不少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和模拟战术,使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方面,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不能用客观、发展的观点来处理
学生中的问题。5.人格因素缺损。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研究的意义:
(一)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且要注重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且要强调教学方法的伦理性;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革需要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在改革理念及具体行动上的默契合作。改革强调权力的下放,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国家授权给地方,地方授权给学校,学校授权给教师,这需要教师很强的专业能力。教师面对真实的教学,除了智慧还是智慧,教学研究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形成教学理论、提升教学境界、实现教学意义的重要保证。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教学研究理应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研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4.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以尝试解决的方法。
5.案例题:
江苏省苏州市某省级实验小学教师在接受教育研究者访谈时说:“实事求是说,教研活动主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主要搞的是常规的项目。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老师自发的相互听课一般不大会有。你想,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一方小天地,来了个外人,多不自在。对于去听别人课的老师也不自在,平常上课,哪会像公开课那么精彩,难免会有尴尬,被自己撞见多不好意思。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最好还是各归各。”
请结合案例从形式或者内容的层面剖析当今基础教育传统教师文化的现实。
6.案例题:
上海市郊农村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青兰工程”,该校有一个老师说:“这工程只是个样子,师父不愿教,徒弟就只能自学。其实,老教师不愿带新教师也是有苦衷的。一个物理老教师带了个徒弟,两人一开始关系挺好的,徒弟经常去听师父的课,然后自己再去上。结果成绩比师父考得好,师父就不满意了。他经常给人家说:‘我有时候要辛辛苦苦算一个下午才能弄清一个问题,被他(徒弟)一听就去讲给学生,简直不劳而获嘛!’后来徒弟如果提出要听课,师父往往要找个借口就不让进教室了,实在挡不住师傅就不讲课,让学生做题。”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教师文化建设中哪种策略面临的现实难题,你认为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第二次作业
(供初级职称学员使用)
1.结合新课改,请谈谈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新趋向。
2.结合实际,谈谈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什么,如何理解?
4.请从你的实际工作入手,谈谈如何通过家校互动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性。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4.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以尝试解决的方法。
5.案例题:
江苏省苏州市某省级实验小学教师在接受教育研究者访谈时说:“实事求是说,教研活动主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主要搞的是常规的项目。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老师自发的相互听课一般不大会有。你想,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一方小天地,来了个外人,多不自在。对于去听别人课的老师也不自在,平常上课,哪会像公开课那么精彩,难免会有尴尬,被自己撞见多不好意思。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最好还是各归各。”
请结合案例从形式或者内容的层面剖析当今基础教育传统教师文化的现实。
6.案例题:
上海市郊农村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青兰工程”,该校有一个老师说:“这工程只是个样子,师父不愿教,徒弟就只能自学。其实,老教师不愿带新教师也是有苦衷的。一个物理老教师带了个徒弟,两人一开始关系挺好的,徒弟经常去听师父的课,然后自己再去上。结果成绩比师父考得好,师父就不满意了。他经常给人家说:‘我有时候要辛辛苦苦算一个下午才能弄清一个问题,被他(徒弟)一听就去讲给学生,简直不劳而获嘛!’后来徒弟如果提出要听课,师父往往要找个借口就不让进教室了,实在挡不住师傅就不讲课,让学生做题。”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教师文化建设中哪种策略面临的现实难题,你认为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