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含答案)

时间:2019-05-12 08:1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度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度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含答案)》。

第一篇:2013年度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含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联盟等措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区域内各学校办学水平。委托有关机构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供全国学校免费下载使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努力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三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

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均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对符合基本条件的随迁子女实行“全覆盖”。把关爱留守学生纳入社会管理创新范畴,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让残疾儿童残而不废,受得特别呵护。

五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帮助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念。

六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切实防控义务教育学生辍学。规范招生办法,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切实缓解部分大城市仍然存在的“择校热”问题。2.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一)对课程评价的理解比较宽泛。

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状况来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占了绝大部分,对课程评价本身的研究和关注程度在下降。对课程评价的理解比较宽泛,导致人们对课程评价研究的不足。

(二)大多为单项的课程研究活动,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组织。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开展的课程评价研究活动主要是专项课程评价活动,各种评价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协调与配合。

(三)国家层面的课程评价为主,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

从课程评价的层次上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活动非常有限。从实际的课程评价活动来看,课程评价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四)评价主体单一,过于强调行政意义上的评价。

从当前我国开展的课程评价活动来看,目前的课程评价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单向式的评价方式,缺乏双向或多向的沟通与对话。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研究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基于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的应用:第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但是要谨记,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第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学生在背诵单词或材料时,要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第四,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第五,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要学习不同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4.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一)教育功能: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导向功能:班级文化以其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着学生将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班级目标相结合,学生受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就能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整个班级组织的意义。

(三)规范功能:班级文化正式通过从众行为的作用来影响整个群体,这种不成文的规章管理功能也可以称之为舆论或者群体气氛的压力。

(四)激励功能: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往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使班级成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也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凝聚功能:良好的班级文化必然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形成一致的合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六)协调功能: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七)美育功能:班级文化中存在大量美的因素,这些美的因素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使班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逐渐形成美的思想、美的言行、美的情操,也必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5.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1.从实践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

2.实践尝试行动。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为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

3.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4.归纳总结。行动研究的总结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虽有理论上的概括,但更重要的有鲜活的、真实的、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这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的味道。6 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一)课程的本真面目——不息的旅程。

课程是一个旅程,是整体的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实现,社会、政治的境遇和主体形成,使人成为能决定自己生活的自觉的主体。

(二)课程的存在方式——故事的叙说。

欧用生倡导课程研究的叙事探究方法,将课程视为多种不同的“文本”,通过“复杂的多元文本对话”达到课程理解的目的,并通过说故事的方式,积极关注多元课程中不同意识型态领域的声音。

(三)课程的活力之源——生活的统整。

藉由课程设计的统整,达成知识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这才是统整课程的本质理解。

(四)课程的精神归属——美学的理解。

为了理解教育的经验,教育者必须去除现代性的盲点,以不同的万花筒的透镜重新看课程,加强现象学的、自传的、隐喻的教育动态的理解。

(五)课程的魅力所在——混沌的唱和。

后现代课程强调以不可预测的、较有创发性的观点来诠释文本,显现文本的不合理、暧昧和不均衡,以产生没有预期的结论。这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课程理论,与主流的封闭系统的课程理论迥然不同。

(六)课程的永生之路——反省和批判。

反省和批判是学术领域活力的源泉,因此要加强相互对话和合作,放弃“特殊主义”和“地方主义”,从各种“中心”的立场走向独立的“中途”,脱离母学问的资料发展课程文献,使课程概念和方法论更成熟,以迈向独立和自主。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4.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以尝试解决的方法。

5.案例题:

江苏省苏州市某省级实验小学教师在接受教育研究者访谈时说:“实事求是说,教研活动主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主要搞的是常规的项目。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老师自发的相互听课一般不大会有。你想,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一方小天地,来了个外人,多不自在。对于去听别人课的老师也不自在,平常上课,哪会像公开课那么精彩,难免会有尴尬,被自己撞见多不好意思。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最好还是各归各。”

请结合案例从形式或者内容的层面剖析当今基础教育传统教师文化的现实。

6.案例题:

上海市郊农村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青兰工程”,该校有一个老师说:“这工程只是个样子,师父不愿教,徒弟就只能自学。其实,老教师不愿带新教师也是有苦衷的。一个物理老教师带了个徒弟,两人一开始关系挺好的,徒弟经常去听师父的课,然后自己再去上。结果成绩比师父考得好,师父就不满意了。他经常给人家说:‘我有时候要辛辛苦苦算一个下午才能弄清一个问题,被他(徒弟)一听就去讲给学生,简直不劳而获嘛!’后来徒弟如果提出要听课,师父往往要找个借口就不让进教室了,实在挡不住师傅就不讲课,让学生做题。”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教师文化建设中哪种策略面临的现实难题,你认为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第二次作业

(供初级职称学员使用)

1.结合新课改,请谈谈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新趋向。

2.结合实际,谈谈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什么,如何理解?

4.请从你的实际工作入手,谈谈如何通过家校互动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性。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4.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以尝试解决的方法。

5.案例题:

江苏省苏州市某省级实验小学教师在接受教育研究者访谈时说:“实事求是说,教研活动主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主要搞的是常规的项目。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老师自发的相互听课一般不大会有。你想,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一方小天地,来了个外人,多不自在。对于去听别人课的老师也不自在,平常上课,哪会像公开课那么精彩,难免会有尴尬,被自己撞见多不好意思。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最好还是各归各。”

请结合案例从形式或者内容的层面剖析当今基础教育传统教师文化的现实。

6.案例题:

上海市郊农村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青兰工程”,该校有一个老师说:“这工程只是个样子,师父不愿教,徒弟就只能自学。其实,老教师不愿带新教师也是有苦衷的。一个物理老教师带了个徒弟,两人一开始关系挺好的,徒弟经常去听师父的课,然后自己再去上。结果成绩比师父考得好,师父就不满意了。他经常给人家说:‘我有时候要辛辛苦苦算一个下午才能弄清一个问题,被他(徒弟)一听就去讲给学生,简直不劳而获嘛!’后来徒弟如果提出要听课,师父往往要找个借口就不让进教室了,实在挡不住师傅就不讲课,让学生做题。”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教师文化建设中哪种策略面临的现实难题,你认为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第四篇:2011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2011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A、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学生只要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就能得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评B、价的主体上忽略了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师生处于被评判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完全表现出来。

C、评价的目标上过分注重结果,知识和技能。而忽略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另外两个目标的实现。导致应试技巧训练或题海战术,加重师生负担。

解决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A.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加强“课程统整”理论论证。

课程改革应从政策导向上强化课程学者的角色介入,同时更要呼唤课程学者的角色意识。课程学者理应为成功实施国家课程改革肩负重要的责任。B.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提升“课程统整”品质。课程设计应采取开放参与的模式,广征各界意见,使课程设计成为一种共同建构、共同参与的不断突破的生成性活动。C.进一步打通课程资源,做好课程层级的衔接。做好幼儿园、小学课程的衔接;小学、初中课程的衔接;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做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是达成课程统整的有效手段。D.坚持把教科书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统整的稳固载体。使对“教材”这一课程载体的理解更富有统整性的时代内涵,使教科书、教材更好地反映课程的时代特点、记录课程时代精神、承载课程理想。E.促进课程领导的转型。教育行政的课程领导从政策性指引转型为兼具课程策略的创生、检验职责,课程领导需要在实践中生成教育智慧,使对课程统整的具体问题的解释具有生命的张力。F.采取生态化课程设计。践行学校社区化、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永续发展,要在生态化课程设计方面做更扎实的探索。

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心理发展是按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的,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如果教育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表现,更多地与父母的遗传有关系,那么教育者就会更加关注那些遗传潜质好的学生,可能会忽视比较平庸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会感知到教师的态度,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不良。而这种现状使老师的观点得到了验证,这更加坚定了教师的信念,造成恶性循环。如果教育者认为环境对学生的后天成长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就会通过设置各种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发展

4.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以尝试解决的方法。

现在看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借读费、择校费是被切除了,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校之所以愿意接收民工子女,是因为高额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能够给学校带来实惠。如今,这种“实惠”被明令禁止了,也就是说,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即便不会明确拒收民工子女,但也不能保证它们不会抬高招生门槛而无形中把民工子女拒之门外?比如抬高民工子女的入校的分数线、抬高他们入校的体育达标标准等。不论是从实施义务教育,还是从城市文明建设,还是从关心帮助困难群众上讲,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意义都非常重大。

解决方法: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消除法律上的歧视。同时政 府还应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 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5.案例题:

江苏省苏州市某省级实验小学教师在接受教育研究者访谈时说:“实事求是说,教研活动主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主要搞的是常规的项目。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老师自发的相互听课一般不大会有。你想,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一方小天地,来了个外人,多不自在。对于去听别人课的老师也不自在,平常上课,哪

会像公开课那么精彩,难免会有尴尬,被自己撞见多不好意思。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最好还是各归各。”

请结合案例从形式或者内容的层面剖析当今基础教育传统教师文化的现实。

对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的分析,大致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哈格里夫斯将教师个人主义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行政压力、工作环境和教师个性特征。中外学者们都认为从客观因素看,学校的建筑,具有细胞性的结构,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自给自足的细胞,每个教师都独立地在封闭的课堂中上课。在教师上课过程中,没有同事之间的协同工作,也缺少同事之间的真诚评价。再就是教师的工作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不确定性”指的是“在某课堂有效的计划,在别的课堂里未必有效”,它加剧了教师间的离散。“无边界性”指的是教师工作的繁忙性,教师工作扩大了教师的职域和责任,所以如果不加以正确理解和引导,可能会导致教师精神疲惫而无暇、无力进行沟通。此外,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了教师合作的阻力。不同教师对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偏爱,评价教学的标准也不同。这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往往缺少信心,不愿意轻易示人。另外个人主义也与教师的主观选择有关。采取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保持对学生的关怀和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主义文化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它的优点在于关心规范和独立精神。

6.案例题:

上海市郊农村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青兰工程”,该校有一个老师说:“这工程只是个样子,师父不愿教,徒弟就只能自学。其实,老教师不愿带新教师也是有苦衷的。一个物理老教师带了个徒弟,两人一开始关系挺好的,徒弟经常去听师父的课,然后自己再去上。结果成绩比师父考得好,师父就不满意了。他经常给人家说:„我有时候要辛辛苦苦算一个下午才能弄清一个问题,被他(徒弟)一听就去讲给学生,简直不劳而获嘛!‟后来徒弟如果提出要听课,师父往往要找个借口就不让进教室了,实在挡不住师傅就不讲课,让学生做题。”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教师文化建设中哪种策略面临的现实难题,你认为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目前师徒模式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以“一对一”的形式确立的师徒关系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因此,构建一个可以确保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有合作性,更有可能进行专业上的交流的新的师徒制模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鉴于此,本人认为王建军提出了“多对多”的师徒群的关系模型更好一些。在这种新的师徒制关系中,有多个指导教师和多个新教师共同构成一个“多对多”的“师徒群”。在这个群体中,有多个指导教师参加,更有可能避免因为某个指导教师在个人特质上的某些不良倾向而导致

新教师的成长受限以及新老教师的合作受阻。同时,多向度的互动合作也减少了传统师徒制给新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专业限制,更有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多途径的互动合作环境。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有多个师傅,每个师傅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这些风格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我的风格,我们学校的教师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2.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3.试述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系列位置效应的内涵:研究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基于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者可以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安排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四、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五、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要学习不同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用好系列位置效应,会给教学很大的帮助。

4.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班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班级文化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更是这个班级价值理念与基础要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在班级成员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

1、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了一个班级独特的价值观,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

2、导向功能,班级确立了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置身其中的班级成员不由自主地被班级文化精神主导。

3规范功能,有研究者将其称为班级文化的制约功能。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学生言行的作用。

4激励功能,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往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使班级成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凝聚功能,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例如:文明班级的评定,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6、协调功能,班级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外协调和对内协调两个方面。7,美育功能,班级文化在培养学生的感觉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上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班级文化的物质层面上,学生用照片、美术、手工等作品点缀班级,使班级具有丰富的感观美。

5.分析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

1.从实践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实践尝试行动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为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

3.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的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这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充满了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的味道。4.归纳总结

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作出的,它既是行动的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

因此,教育行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本身充满了行动与研究的色彩,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不断的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因此,教育熊东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不间断的过程。

6.谈谈你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我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是:

(一)课程的本真面目——不息的旅程

课程是一个旅程,是整体的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的生活的实现,社会、政治的境遇和主体形成,使人成为能决定自己生活的自觉的主体。

(二)课程的存在方式——故事的叙说

将课程视为多种不同的“文本”,通过“复杂的多元文本对话”达到课程理解的目的,并通过说故事的方式,积极关注多元课程中不同意识型态领域的声音。

(三)课程的活力之源——生活的统整 课程应强调将学问统整到儿童的生活经验中。

(四)课程的精神归属——美学的理解

传统课程将内容与形式分开,内容是给予的,重要的是传递内容的形式。

(五)课程的魅力所在——混沌的唱和

后现代课程强调反权威、去中心;众声喧哗,百花齐放;虚拟与真实同在,想象和实景共生;全球化和地方化并存;原版和复本混淆,原版已经消失了。

(六)课程的永生之路——反省和批判

课程领域是文本性的,由相关连的或个别的论述组成,需加以理解和解释,探讨其意义。更明确地说,是在探讨经由语言表达的人的社会关联性。

如何使每个人质疑自己的假定,质疑从教授或教师学到的东西,使课程研究朝向更积极、更有启发性的未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下载2013年度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度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思考题专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

    201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 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答:《......

    2014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5篇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新态势:走向......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二次作业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 1.请结合实际或你自身的经历和这次所学谈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或历程。 答:教师职业的发展过......

    2013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简述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环节。 2.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基......

    2014年黑龙江省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总体:走向理解 (一)重视评价标准的......

    2014年黑龙江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2014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

    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 2011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