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继续教育思考题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答:(1)学业压力。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
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压力等,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
(2)人际支持的缺失。不良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等,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失望、厌倦、对立和无助感,从而导致厌倦学习。
(3)环境支持的缺失。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此外,长时间的上网,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
(4)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
一。单调的教学氛围,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这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
(5)人格因素缺损。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如果学生形成情绪不稳定、焦虑、意志薄弱、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旦学业出现波折,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答:(1)合作文化。新课改超越了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它将课改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合作、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
(2)对话文化。从教学层面来看,对话文化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的活动中,指师生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他方式,运用合理协调方式形成共识。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与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沟通与对话加以组织,让学生的学习通过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人际交往(社会性实践)、完善自我(伦理性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来完成。
(3)探究文化。首先,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其次,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通过多种途 径和形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与心理沟通,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答:(1)合作文化。新课改超越了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它将课改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合作、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
(2)对话文化。从教学层面来看,对话文化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的活动中,指师生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他方式,运用合理协调方式形成共识。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与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沟通与对话加以组织,让学生的学习通过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人际交往(社会性实践)、完善自我(伦理性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来完成。
(3)探究文化。首先,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其次,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通过多种途 径和形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与心理沟通,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答: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5年3月18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二篇:201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答:《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2.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方面。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效能信念,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第二,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的替代性体验也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会令人们相信自己也具有参与活动的能力。第三,社会说服也是增强个人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用语言说服人们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人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人们根据自己的紧张反应和紧张程度作为表现的信号。正面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效能知觉;失望的情绪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来改变效能信念。
3.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从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走向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依据,主张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发挥情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增大,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具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
4.案例题
2005年8月,一个15岁女孩因饥饿过度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而过早的结束了生命。她是湖南人,从去年超级女声开播时,她就每场必看。今年6月她还对自己的父母说,明年她也要参加超级女声。
在此之后,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对于自己的身材体型她有些不满意,于是她由开始的控制食量,发展为神经性厌食症。最后她为了躲避家人送她去医院而离家出走,最后病死在世纪坛医院。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学生文化为什么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教师对待学生文化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答:①学生文化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的原因:首先,由于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等并非完全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而是首先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而且学生文化是一种过渡性的发展中文化,学生思维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信仰尚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其态度也常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种未成熟、低层次的文化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学生自身的文化中除了那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需要我们加以维护和保护甚至发展外,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的内容和因素。
②教师对待学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
教师应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让学生文化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教师要珍视学生文化中的资源,善于把环境中的消极信息转化为积极的信息,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如果能创造性地将书本知识、社会制度文化和学生文化融合在一起,借助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既有利于学生发展,也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效果。
5.请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对基于过程哲学思想的知识观的理解。
答:①基于过程思想,学校里的知识绝非固定的文本。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化约为公式、课本、习题册,这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知识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不断发展和生成,不断地创新和超越。知识是经验、情境的承载。②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在问题与情境中的,事物的本真应该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与理解。针对具体的问题或情境,组织、应用相关的知识来进行处理,这些问题或情境是经过选择和设计的、在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的。③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共享”的。所谓“共享”即共同分享,与他人一起使用或分享,共同拥有使用权、知情权及产权。
6.请结合教师专业标准为自己设计专业发展规划。
答: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现将个人的专业成长规划如下:
1、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读书学习是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在学习中创新是教师的职业需要。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我把充电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础。因为我知道,社会在前进,观念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改变,自己一旦不努力学习,将很快被淘汰。
3、教育教学工作。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娴熟的教学技能。
4、常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保证做到精心备课、上课等。
5、教研教学工作。培养善于总结、反思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教科研能力,做学者型教师。
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设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以上的设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总结,经常对照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时刻提醒自己,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请结合实际或你自身的经历和这次所学谈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或历程。
教师职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强化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初级阶段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深入发展阶段。自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常在常新的主题。
2.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工作谈一谈如何建设学生文化。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学生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2.发扬学生的文化主体性。3.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二)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
学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学校亚文化系统,它以学生群体为载体,包含着一定的意义系统、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代表了青少年儿童世界的经验,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社会文化倾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文化相对应,在学校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
(三)以教师和家长为依托
(四)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
3.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由于评价视角的狭窄和行动取向的偏颇等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不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一)评价目的偏移
(二)评价主体错位
(三)评价内容窄化
(四)评价方法单一
4.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从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走向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依据,主张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发挥情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增大,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具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传统课程评价只要求学生取得
较为优异的成绩(学业成就),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业活动)的评价。新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希望通过甄别选拔类的考试,把学生按照所谓的“智力水平”层层筛选———评价学生,是以选拔为目的的。新课程主张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传统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发展。新课程的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评价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特有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的情感水平和价值观等做出评定。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元主体在评价上的相互配合,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参与的活动,实现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作为教育反馈信息,不但可以发现教师本人对学生评价的偏差,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与不足,并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如学生成长记录袋不但收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将学生本人、同学的评价、父母的期望及个人的特殊作品收入其中,作为自己成长进步的实录,通过大量的多元主体评价资料,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进步及存在问题。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双向沟通、选择与协调,实现了各种评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发展性学生评价主张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也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它将学生以往素质积累的成绩、现在所处的水平和将来发展潜力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综合评价,通过有效关注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评价过
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多维培养目标,使评价的诊断、选择、导向、改进等功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强调质性评价,关注差异
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质性评价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83年斯塔弗比姆在《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一文中指出: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发展性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评价内容,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目标。发展性评价观不仅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注学生心理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较
大、较快、较好的进步。因此,“考试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起点的标准,它帮助每一个人估计他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效率。评定的手续应象衡量一
个人是否符合外在标准一样衡量他的进步。”发展性评价不再把评价仅仅看成是甄别与选拔人才的过程,而是把评价看成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手段、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只要求学生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学业成就),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业活动)的评价。由于学业成就是预测性的,因此,学业成就往往被学生必须掌握的某些知识、技能所取代,并把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业评价,关注学业活动和过程本身,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关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运用信息、资料的活动过程及其表现,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介入自己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活动,自动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以自己的“内省标准”对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确定个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新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希望通过甄别选拔类的考试,把学生按照所谓的“智力水平”层层筛选———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只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是以选拔为目的的。新课程主张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是这不等于平均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技能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形成良好的学业情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发展。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量化考核,通常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让评价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游离出来,进而设置一定的评价层次要求,诸如“理解”、“记忆”、“应用”、“分析”等。然后,依据这些内容和要求进行客观性试题编制和量化测试。新课程的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评价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特有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习的情感水平和价值观等做出评定。它关注的不是知识与技能的记忆和再现,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实践能力,评价的是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和趋向。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活动表现”的评价要求建立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袋,教师根据学生学业活动表现的档案及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反思学习的行为,从而调整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第三篇:2014黑龙江省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答案
2014黑龙江省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答案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要彻底解决高等教育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统筹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和标准,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自主优化和理性发展。
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
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而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方式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问题的关键路径。
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高度的行政化问题是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桎梏。要解决高等教育的行政化问题,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高校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有效调整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因此,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制度设计与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与
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
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关系着人、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提高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效益,就既要提高产品素质,又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减少受阻状态,形成优化的体制机制,顾此失彼皆不可。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
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
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
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
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是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外显方式,高等教育正向功能的释放也是高等教育价值实现的方式。高等教育功能释放是有条件的,尤其是民族传统和社会思潮,由于它们对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有较大的影响,在它们的影响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功能,有不同看法。在不同看法的支配下,人们会主观地采取措施放大高等教育的某些功能,遮蔽某些高等教育功能,使高等教育在影响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
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其中,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高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课改的“四风”是,形式主义、盲目拿来主义、盲目跃进之风、盲目创新之风。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
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执行课改的区域和学校。教育应该以此为戒,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学校,远离教育。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
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
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
课改需要创新,但拒绝伪创新,更不能陷入创新的泥沼,在创新中迷失方向。
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
(一)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
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提出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启动的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突出的名师建设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中,仍然要继续突出精品意识。这要求未来的教学资源必须要优化。
(二)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双向共享意识是要求教学资源的优化首先要有拿来的精神,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在网络上的集中免费开放,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大学名校名师的课程。中国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中国各高校的名师、精品课的教学资源公开化,这一举措推动着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提升和质量改善。
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一)高校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与教学内容结构等。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第四篇:2014黑龙江继续教育中小学思考题答案
2014黑龙江继续教育知识更新中小学思考题答案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答“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
总体:走向理解
(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二)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三)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
(四)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理解至少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评价对象文本的理解;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理解;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对象为中介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答: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的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想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念、观点、方法或策略。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述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新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学习倦怠时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
1、学习压力,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
2、人际支持的缺失,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
3、环境支持的缺失,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家庭环境因素,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整个家庭的人希望与梦想。诸多父母脱离实际情
况给孩子定下一下违背孩子意愿的目标,结果使孩子负担很重。
4、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在教学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的心理重要原因。
5、人格因素缺损,个体人格因素。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高度有关。性格孤僻、与他人难以相处、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经常焦虑的学生容易发生学习倦怠现象,而性格外向开朗、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倦怠想象。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改进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
第五篇:黑龙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14年思考题答案
黑龙江专业技术继续教育2014年作业答案
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一)评价思想取向:从实用工具到价值判断
(二)评价主客体关系:从相互对立到合作融合(三)评价功能:从关注选拔到关注发展
(四)评价标准:从单
一、统一到多元、丰富
(五)评价方法论:从“实证-量化”到“阐释-质化”
(六)评价模式:从评议描述到互动建构
二、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三、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1.学业压力。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时刻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
2.人际支持的缺失。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社会、情绪和学业方面的调整。老师经常批评、讽刺、挖苦、处事不公等,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家长对子女不理解、不尊重、冷漠、过分地严格限制,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等,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失望、厌倦、对立和无助感,从而导致厌倦学习。同学之间关系不良,在班级中受到孤立或排挤,缺乏归属感,也往往是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3.环境支持的缺失。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精神萎靡等身心疾病,进而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
4.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
5.人格因素缺损。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如果学生形成情绪不稳定、焦虑、意志薄弱、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旦学业出现波折,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四、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改进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如果一个教师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一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应该说,教学研究理应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研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五、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1.合作文化: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合作、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而这些合作的中心在于课堂,教育实践中的合作文化需要精雕细刻才能得到扎实的成果。
2.对话文化:教学层面来看,对话文化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
作用的活动中,指师生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他方式,运用合理协调方式形成共识。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与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沟通与对话加以组织,在新课改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中把“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加以组织,让学生的学习通过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人际交往(社会性实践)、完善自我(伦理性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来完成。
3.探究文化:1)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2)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3)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新课改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情,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六、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
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