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培训材料范文
教师培训材料
《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
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四讲)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一、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我们观察一堂语文课,既可以从“教的活动”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的活动”来观察。“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
“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联系。但是,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我们先来研究一堂课,魏书生老师执教的《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开始上课时,魏老师在黑板上用隶书写了“统筹方法”的题名,然后问学生,知道什么叫“统筹方法”吗?同学们没有看过书,不知道,于是,他让学生猜,让学生打开书,找到说明“统筹方法”的定义,一分钟,记住、背熟。然后,提议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来进行“统筹方法”的默写比赛。接着,是学习教材里面的两个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无裨益”。用的办法也是一分钟,一分钟记住两个成语,自己说,相互说,自问自答。接着,是学习说明方法,拆开来,可以细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烧开水泡茶”的例子,“烧开水泡茶”课文中共介绍了可能的三种方法,甲方法、乙方法、丙方法。课文里用图表表示的是甲方法,所以第二个环节,魏老师请学生把教材里所说的乙方法、丙方法也转化为图表。第三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对着甲方法的图表用语言来转述。这是学习图表说明的方法。然后,指示学生阅读全文,重点是读课文结尾一段,进入会说、会用的阶段。会说,也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教材中烧开水泡茶的例子;会用,也就是请学生联系实际,说生活中应用统筹方法的例子。
我们把这个教学过程转化为一个图表: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左边一栏,右面两栏分别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
1.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在一分钟内记住“统筹方法”的定义。学生齐读,自己读,自己背诵,然后,教师提议,让男女生代表上来默写,学生推举代表。男女生代表上来默写,其他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复述、背诵。
2.教师提出记住两个成语的要求,创设了高效记忆的氛围,一分钟记住。学生自己看注释,自问自答,互问互答。
——从这两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是学生自己在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学习,是触动学生学习,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活动,两者之间有区别,同时又有联系。
3.进入“学习说明方法”这个部分。同样,先让学生记住“烧开水泡茶”这个例子。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试着来记,自己试着来说,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说得不完全的地方,作一些补充和纠正。
4.把乙、丙两个方法转化为图表。教师提出了转化图表的任务,提议男女生上台,到黑板上来进行画图表的比赛。男女生代表上台来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边看边议论。在这一段里面,魏老师处理得相当精彩,上面两位同学在画,下面同学在魏老师的指导下,对黑板上所画的进行评点,提出修正、补充。这一段的教学活动开展得相当有效。
5.接着是用语言转述甲方法的图表。教师提出了尝试性的任务,学生试着自己转述。请一位学生转述,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他的转述加以评议。
——这是“学习图表说明”的三个环节。从这三个环节大家可以看到,记住“烧开水泡茶”的例子,是学生的记住;尝试把乙、丙两个方法转化为图表,是学生的尝试;用语言转述甲方法的图表,是学生在转述、师生在评议。在这里,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显然是有很大分别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趋于一致的关联。也就是说,学生的行为,是在教师的促动下、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的。
同样,在会说会用这个阶段,“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教师做什么和学生做什么,教师怎么做和学生怎么做,是有很大分别的。教师做的是鼓励,是等待学生思考,是评价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做的是自读齐读,是七嘴八舌大声地说甲的例子。是联系生活的讨论,是主动发言。
魏老师这堂课.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个要点:
第一,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述文章的内容。
第二,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他的教学语言是简洁的、使动的,指示或指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三,学生积极地进行着目标指引的学习活动,“学的活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活动的落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
在评述魏老师这堂课的时候,我讲道:时下的语文课,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说明文、议论文时,沉迷于对课文内容的自我阐释,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正在滑向抒情化乃至煽情,致使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听教师讲,或看教师的活动。对这些教师来说。实在有必要学习学习魏老师执教的《统筹方法》,尽管我认为,魏老师这堂课在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上,尤其是它的正确性,是有些疑问的。
二、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刚才在分析这堂课的时候,我们把魏老师上的课转化成了一个图表。也就是说,备课的时候,要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区分开来,并关注它们的关系。
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教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在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表现为:
◆“我要教这些”
◆“我要这样教”
教师整个的备课活动乃至他的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确定、设计的。
我曾经和某中学的教师一起研讨过一堂课《秋天的怀念》。上课的是一位很有经验的女教师,听课的教师也感觉这堂课上得不错。根据我的记录,在这堂课里.教师一共说了12段抒情的话语。
一开始,教师就用一段抒情的话语激情导入。然后她指示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又有一段激情的话语,然后提问。几个学生发言。发言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小结、作阐发,又是一段抒情的话语。到这堂课结束时,教师又说了相当长的一段抒情的话语。整个一堂课,是由教师12段话来组织、推进、形成这堂课的整体结构感的。课后。我们跟教师一起讨论,说:如果我们把教师的12段话全部抽掉,这堂课会变成什么样子?从“学的活动”来看,在这堂课里,学生经历了哪些“学的活动”呢:除了听教师一段又一段的阐发、抒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是在教师阐发的间隙,偶尔发个言,回答些问题,作些前后不相连贯的小组讨论。
对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作了两方面的概括,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的现象:
◆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呆板、单调。
比如前面《秋天的怀念》那堂课,教师的12段话,前后之间有结构上的关联,最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陈述。教师“教的活动”看起来是有结构的,有导入、有过程、有小结。而学生“学的活动”却非常零散,没有结构。课堂里也有学生发言,但前一个学生的发言和后一个学生的发言相互没有关联。课堂上,教师也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但前一次四人小组的讨论和后一次四人小组的讨论,几乎没有关联。从横向来说,不同学生之间的发言没有关联;从纵向来说,学生一次次学习活动之间没有关联。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只是在“教的活动”的间隙,零星地、零散地、不成结构地进行了一些“学的活动”。
在一堂课里,学生基本上是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教师讲,学生听:听的活动。《秋天的怀念》“被听”了教师12段话。第二个活动,教师问,学生答。第三个活动,教师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中所经历的“学的活动”,就是听教师讲,回答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很难有成效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唤起学生的效能感。
过去我们教师也讲教学“环节”,甚至把它提高到“环环相扣”那种精致的水准。但是,我们教师所讲的“环节”,是谁的环节呢?是教师的环节,是教师主观设定的,是需要学生来跟进、配合的,甚至是当道具的那样一种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现在看来大有问题!
三、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我们基点的改变,也就是说,要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怎样学才好
“学生需要学什么”,主要关乎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则主要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无不向我们显示: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充分的“学的活动”。
新课程其实就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更丰富些、多样些,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这样的课堂,正是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
◆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
语文教师备课的功夫,要花在学生学习起点的辨认上,要花在学生学习重点,也就是一节课最终形成的学生学习经验的确定上,要花在2-3个环节的把握上,要设计2-3个能够使学生充分展开学习的教学环节。
换言之,语文教学设计,主要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怎么做,主要不是设计“教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设计“学的活动”。
四、名课研习:宁鸿彬《皇帝的新装》、郑桂华《安塞腰鼓》
下面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从教师以教来启动、组织学生学这样的角度,来研究两堂课。第一堂,是宁鸿彬老师施教的《皇帝的新装》。先把宁老师的课大致描述一下。先是解题,宁老师指导学生默读教材的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抓5点来理解课文的题目。之后,宁老师用一个在语文界被称为“著名的提问”的问题启动第一个环节,“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也就是说,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找一个词来放在“一个的皇帝”中间。8个学生按座次逐段朗读课文,教师做了点正音的工作,然后学生默读,进行拟副标题的“学的活动”,进行交流的“学的活动”。学生说,是一个“爱美”的皇帝,是一个“虚伪”的皇帝,“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无知的”、“不称职的”„„学生在独立的阅读感受中抒发他们的见解,同学之间相互触发、相互补充。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启发、帮助以及做必要的纠正。这是从人物入手。
接着,宁老师从情节入手又启动了第二个环节:“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学生根据刚才的阅读体验,结合对人物的理解,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蠢”、“骗”、“伪”、“假”、“傻”、“装”、“新”、“心”。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学生一下就发现,“蠢”、“伪”、“假”、“傻”,是针对人物的,对情节来说不那么贴切。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用“检验法”,去掉了“装”、“新”两个字。最后,对剩下的“骗”和“心”两个字,指导学生用“比较法”鉴别,学生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课文是围绕“骗”来展开的。
第三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小结性的环节: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上面是学习《皇帝的新装》的第一节课,三个环节,核心是其中的两个环节。第二节课,也是两个环节——这些人上当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个小孩为什么说实话?然后是教师的小结,从读法上来作小结,复习这篇课文所学的5个重要词语。
我们重点研讨宁老师的第一节课,把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分开来看。教师“教的活动”,在这里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核心教学环节的启动。两个著名的问题,一个是对人物的,一个是对情节的。第二,在学生交流研讨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启发、补充、引导乃至必要的纠正。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地、有结构地进行着
“学的活动”。学生朗读课文、阅读课文、拟副标题、相互交流,学生提出对情节的不同概括,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来逐步聚焦、归纳,到最后,用自己的话语对故事的人物、情节进行梳理。在这堂课里,宁老师并没有大讲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阐释、感受,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凝聚成教学的核心环节。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由学生来阅读,谈他们的理解,谈他们的感受,相互交流,相互丰富。相互补充.来完成整个课堂的学习。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堂课,郑桂华老师施教的《安塞腰鼓》,也先对这堂课作一个描述:先是教学起点的确认郑老师问:“同学们预习了吗?对课文有感受吗?”由于学生的反应不积极,直接进入课文的教学会有点困难,于是郑老师说:“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也就是《安塞腰鼓》那个场面的录像。”看后她又问学生:“有感受了吗?”学生们现在有感受了,谈的是对录像的感受。于是请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试图把看录像的感受,迁移到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中。自由朗读之后,再请学生谈他们的感受,发现学生所谈的感受和刚才看录像的感受基本类似,换句话说,学生没有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得一种新的理解和体认。于是,郑老师加以启发,也就是启动了这堂课的第一个核心教学环节:“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这样,就组织起学生第一个有结构的、相对比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学生们阅读、圈画自己感觉更强烈的一些句子,朗读、交流自己感受深的语句,相互补充、丰富、触发。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指导学生把同学发言的要点、关键词记录下来。
在这个教学环节比较充分地展开之后,教师又启动了第二个核心教学环节:“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给学生以较充分的学习时间——
5、6分钟。然后,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其他同学补充。这时,教师不断调节学生发言的流向,使学生的交流更加充分,并不断增加交流的角度。在充分的交流之后,学生再自由朗读,在新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感受、理解《安塞腰鼓》这篇课文。这时,有些同学以为,这只是在学习修辞手法。教师在这个时候介绍了作者刘成章,介绍了作者与陕北的关系,介绍了作者对黄土精神的敬仰,引导学生认识到“语句是传递精神的”。
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表格,再进一步研究《安塞腰鼓》这堂课。表格第一列,是“教学的起点”、两个“核心教学环节”、“教学的终点”。第二列,是学生的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的活动”。第三列,是教师的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的活动”。学生的状况、教师的调节,表明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关联。
经常听教师们抱怨,说自己的学生,学习不主动,发言不积极,讨论不投入。按照合理的逻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大范围地出现问题,一定是我们教师在教的方面出了问题,一定是我们教师在教的方面没能很好地组织“学的活动”。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来研究刚才介绍的这两个课例,看一看:教师是怎样来启动一个环节的?问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为什么这样的活动,会引导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然后,我们把自己研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落实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以“学的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第二篇:教师培训
满洲里市“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培训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
3.系统性原则:以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开放性原则:注重与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注重本地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开放的教师培训方式。
三、目标
1.高质量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五年共360学时的全员岗位培训任务,完成新录用教师一年120学时的新教师培训任务。2.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努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在有计划地补充优质师资的同时,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100%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95%达到本科以上水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职高专业教师70%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3.依托“国培计划”等培训,认真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遴选骨干教师参加域外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和一批具有区内外影响力的学科教育专家。
4.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构建高效的校本研修服务体系,确保完成每人每年40学时的校本研修任务。评选一批市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进一步规范校本研修工作。
5.开展网络研修,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借鉴并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著名教育网站的师资和管理力量,进一步完善满洲里教育城域网,拓展网络培训功能,扩大网络培训对象,丰富网络培训课程,提高网络培训质量,逐步实现“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6.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形成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健全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内容体系、模式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现代化,开创师训工作新局面。
四、具体措施
1.抓骨干教师培养,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将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链”,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共同发展。(1)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名优教师培养.(2)名师工作室建设。(3)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4)确保培训经费投入力度。
2.抓研训模式变革,进一步提高研训工作实效
——加强指导,提高工作实效。继续坚持教研员、培训者深入基层学校开展研究、培训、指导制度,组织校本培训联盟,开展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在学习、交流中提高工作实效。
——运用网络平台提高研训效能。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拓展网络培训内容,探索网上教研模式,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实现“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做好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继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实施阶梯阅读计划,让读书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载体。3.抓全员培训,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需求。
教师全员培训的实施重心在学校。“十二五”期间,继续执行《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2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展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需求 为导向,分层、分类、满足教师不同需求的全员教师培训。
——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坚持把师德培训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本研修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校本研修追求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科研的一体化,是对三者的有效整合,并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实现整合的重要纽带,可纳入继续教育,累计40课时,以鼓励校本研修做的扎实有效的学校。
——优化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继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新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鼓励骨干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4.抓新教师、班主任培养,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水平。
新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 1 的本领。
第三篇:教师培训
有些底线需要坚守
----贺立祥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更加完善,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处处、频频出现诸如“小月月事件”等突破传统道德底线的人和事„„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受社会影响,一些原本最纯洁的学校也不再是“世外桃园”,也出现了普世价值失衡的问题。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游乐园,更是培植道德的主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守住“世外桃园”,有所为,有所不为,开良好风气之先,扎完美人格之根。这是我们的良知所在、职责所在。我们要坚守住三条底线。
一、要有爱心
做了多年的教师,始终记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无用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有了爱我们的心态会很阳光,有了爱我们的思想会积极向上,有了爱我们每天都会高高兴兴地工作,开开心心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教育植根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是没有生机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教师的心中应该充满对每一个要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的爱,尽管这孩子非常的不听话,尽管可能给老师带来不愉快的事情,老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只有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才会从各方面了解学生,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教育。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州长”,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州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指的是当时的一名调皮捣蛋的黑人学生罗杰.罗尔斯。罗尔斯出生于纽约州的一个贫民窟,读小学时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窗户上跳下进入教室时校长没有批评他,反而说了上述的话,罗尔斯大为惊讶,因为以前他所受到的最高评价,也只是他的祖母说的他将来能成为一个五吨重小船的船长。罗尔斯记下了校长说的话,并坚信这是真的。从那以后,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尘土,语言不再难听,行动不再拖沓。在此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纽约州州长,也是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试想,在当时情况下批评罗尔斯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呢!保罗校长的爱心帮助了罗尔斯。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明白: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育才会有理想和信念,我们才会有长久的激情和动力。学校是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教师不经意间的行为,对于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时时反思自己:我是否真正的做到了为人师表?是否遗忘了不该遗忘的角落?是否把爱心播撒到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有问题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只要我们手捧师爱,憧憬明天,我们就能收获希望。一间教室,方寸虽小,但只要我们关爱生命,无悔青春,我们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二、要有竞争意识
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可以得知,在非洲,每天清晨,羚羊醒来便懂得自己要跑得比狮子快,否则其命运便是灭亡。还是在非洲,每天清晨,狮子醒来便懂得自己要跑得比最慢的羚羊快,否则就会被饿死。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每当晨光开启,你就要比别人跑得快,才能得以生存。这是草原铁的法则和规律。我们所处的世界,竞争无处不在、日趋激烈。作为教师则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要有永争第一,不甘落后的精神;要有永立潮头,舍我其谁的信念。而不能有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能有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用心思考、用心做事,为工作倾注精力和心血,为学生寄托情感和追求,为事业付出热忱和努力。我们有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工作也就有了激情,我们勇争一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学生,培养出更多的敢竞争、能竞争、会竞争的优秀人才。
三、要淡泊名利
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只青蛙垂垂老矣,因不能踊跃捕食,饿得头昏眼花。这时,它看到蜘蛛正在自己编织的网上大块朵颐,心生纳闷,便向蜘蛛请教。蜘蛛意味深长地说,“在你一个人独自享受美味时,我在织网。”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一时的蝇头小利迷失了自己,要更多地想想以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应该思考如何为幸福和谐的整体教育环境作出个人的努力。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打造温情团队,享受亲情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和追求,而创设和谐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努力。学校就象家庭,和谐的家庭需要每名成员的共同努力,而破坏它只需一个。学校也是这样,全体成员必须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事,办好事。要想和谐就要我们远离是非,淡泊名利。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典型的工薪阶层,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的心态,不攀不比,植根坚守;需要我们不悲不怨,视坎坷如平地,视困苦如香茗,心存淡泊,宁静致远;需要我们拥有生生不息的大海般情怀,高远、包容;需要我们一起殚精竭虑,风雨同舟,一起分享喜悦,承受压力。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奋斗,将使我们成为很好的同志、同事和朋友,亲情般的友情将是我们可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以求实的精神做好厚实的教育
—参加第三届名师论坛全国中学语、数、英“同课异构”展示会有感
楚州区仇桥中学 赵天平
2011年,我有幸随区中学“名校长”工作室全体成员来南京参加第三届名师论坛暨全国中学语、数、英“同课异构”展示会。
——心情激动:学习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对此次活动充满期盼,希望能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进步和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帮助。
——思想触动:在这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与名师对话,与名校交流,教育智慧碰撞产生的火花对我的思想产生深深的触动。
——心灵感动:学习结束后,我被这些名校和名师凭借教育智慧和苦干、实干的精神所获得的成功所感动。
——实践行动:将学习感悟和体会内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通过富有成效的行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展示会期间,我们聆听了大会的两个主题报告,其中一个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最优秀的教师》;学习了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两个专题报告;还分小组参加了语、数、英的三个专题报告并观摩了由辽宁盘锦、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教师带来的初二语、数、英“同课异构”的三节课。通过学习,笔者认为辽宁盘锦、东庐和洋思的教育教学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将自己各自先进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规律上,落实到学生成长规律上,落实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上,让学生进步,让教师进取,让学校进展,做的是真实的教育、丰足的教育、优厚的教育,形成的是厚实的教育。因此,在我们本地区、本学校里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唯有以“求实”的精神,从盘锦、东庐和洋思的成功教育中汲取经验,积极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努力建设“高效”课堂,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创办特色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焕发人的生命活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好厚实的教育。求实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中国人民最珍贵、最精致的思想精髓。求实精神,也就是讲求实际的精神,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浓缩。它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以褒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就是务必取得事实根据,逐一探求真实的结论。因此,弘扬“求实”精神是做好一切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的求实,是学生成人成才、教师成名成家和学校成事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一、抓学校管理:扎扎实实
成思危先生认为,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21世纪则是由科学管理进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经验管理重在人治;制度管理重在法治;文化管理就是一种德治。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管理。管理要有道理,道理要人真心服;管理要有方法,方法要人真接受。这样,在学校管理中要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既要刚性管理,又要切合实际地人文关怀,各项管理措施才能以“求实”的精神落到实处,不但执行而且是有效执行了。
1.理念:坚守管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念,才是最有分量和价值的;同样以有分量和价值的理念作基础的实践也才可能成功。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是一项需要爱心、信心和耐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爱心、信心和耐心的尺子。辽宁盘锦对教育稳打稳扎、不急不躁,努力做到“三个坚守”,即对传统和常识的坚守,对新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坚守,对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的坚守。他们从传统中寻找智慧,从现实中寻找出路,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同样由于东庐中学对“讲学稿”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坚守,最后也都形成了自己各自的教育教学特色。这些“求实”的坚守由于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最终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取得令人信服也令人深思的成就。凡事有果就有因,我觉得他们的成功原因一是源于对传统优秀教育管理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使他们的理念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二是源于对教育管理理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让他们对理念的执行有了有效贯彻;三是源于对理念的与时俱进的挖掘和延伸,让他们的理念与时代紧密联系,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特点。
2.学校:科学管理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直接影响着学校教书育人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未来中国各类人才的素质。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盘锦、东庐、洋思首先根据本地区、本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建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其次是本地区、本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课外活动的举行,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如盘锦教育始终围绕“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理念为学生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后,学校建立健全指挥系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能够深入人心,确保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政策措施能够为广大师生有效执行,也确保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进行。
3.教师:引领管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既是一种荣誉、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未来社会各类人才的质量。而盘锦、东庐、洋思对教师的管理主要着力于引领教师的“三个信心”: ①要对学生有信心,如洋思中学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关键是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力;②要对自己有信心,如盘锦教育的“正思”,要求每位教师在每课教案写一句每节课成功之处的话,而不是总是反思自己的不足;③要对学校有信心,相信学校的管理方法和要求是正确的,如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学校领导的坚持和推广,取得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考试的双重丰硕成果,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信任。
4.学生:引导管理
学生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打好坚实的科学和人文基础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走向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学校成功教育的案例表明:做好学生的引导管理一是非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而不自由,放任而不放纵,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盘锦教育的“八个习惯”,即订计划、预习、适应老师、留作业、整理错题集、出试题、筛选信息、从小事做起的习惯重在引导自主成人成才;三是非常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以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盘锦教育通过开展简单而务实的一分钟家务、一分钟日记、一分钟歌唱、一分钟踏步、一分钟注意力训练、一分钟读经典、一分钟演讲的“七个一分钟”。
二、抓课堂教学:踏踏实实
学生要全面发展,实现学校厚实的教育,必然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这样的主渠道在我们现实教学中并不畅通。我认为辽宁盘锦的“六步教学法”、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以下几点问题,使学校课堂教学畅通起来:
1.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古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就是学校课堂管理还是有规可循的,课堂教学也是有规可循的,尤其是要实现“高效”课堂更要找出适合学校校情的“教学有法”。辽宁盘锦、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都是在掌握教学内在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下,所探索出的适合学生成人成才的智慧结晶。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的共同特点:①程序化:将课堂教学主体步骤固定,让课堂教学程序清晰,让教师明确知道什么时候教什么和每个时段怎样教,通过以教师教法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②问题化:在这些课堂教学模式中,既有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也有学生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而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发散性思维。③练习化: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盘锦、东庐、洋思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应试能力。
2.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心灵和智慧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人的发展。没有效率或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让学生无所收获,让教师无所事事,让学校无所发展。无论是辽宁盘锦,还是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都是高效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课堂教学内容的明确性,即教师明白这节课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习内容是什么。②课堂教学过程的实在性,就是紧紧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习过程充实而实在。③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性,即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动起来的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才会乐在其中、以苦为乐。
3.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卢梭也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可见,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辽宁盘锦、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这三个地方的课堂教学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注重的是最重要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这样在掌握各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可灵活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让学生掌握和领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4.课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功能主要在于把教材内容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变革。盘锦教育、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手段变革的先进性有以下“三个突破”特点:一是教材建设的突破,即与文字教材相比,音像教材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二是师生关系的突破,教师和教科书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新的方式对各种资料进行最优化的综合利用;三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即以音像媒体处理传递教学信息,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并且各种媒体可供多人同时使用,也可以供个人使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自学。
三、抓小事教育:平平实实
许多名人和伟人都说过,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现代也有许多人说,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正因如此,同样的“教”,有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于成为教育家,而有的教师则一生平庸;同样的“学”,有的学生则成为优秀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有的学生则被冠以“差生”、“后进生”等帽子。
学校管理的是小事,学校管理好则是大事。盘锦的“七个一”、“八个习惯”以及“十个要求”,无一件不是小事,但他们首先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实,将小事做精,结果成就了教育的大事。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如果做起来也并非遥不可及,只是洋思人把学生的“先学”措施落实到课堂上,带着目标先学,带着问题先学,提高预习效率;把学生的“训练”举措放在了课堂上,而不是课后,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去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大事即小事,小事并不小,只是将小事坚持做得长久,做得平平实实,进而成就了大事。
过一人生是小事,过好一人生是大事。把人生平凡的每一天中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人生;把人生简单的每一天中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人生。诚如盘锦教育的“幸福快乐生活化”,让师生在每一天每一节课上都能找到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一个地方并记载下来,来享受教育、享受人生。因此,在学校工作生活中,无论面对的是学生,面对的是教师,还是面对的是教干,让优者更优,让凡者不凡,让每一个人在平平实实的工作生活中都获的发展应该是每一所学校管理的宗旨所在。让师生做好他们喜欢的小事,做好有意义的小事,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好下去,学校师生的努力一定会由成绩变为成功,学校管理的付出会一定由成品变为精品。
朱永新最近在一次全国教育国际论坛上说过:“学校文化很难界定,但那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中得到舒展、成长的文化,可以称之为好的学校文化。反之,那种压抑个人生命,并使师生处于平庸的文化氛围,就是坏的学校文化。”他又说“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很清晰的意识到应该做什么,应该秉承什么,把什么样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影响全体师生的生活。”从盘锦教育、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去做事是态度,去做实事求是的事是科学,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做出来事的结果才会是实事求是的,而这样做出来的教育必然是厚实的教育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赵丽)
[发布时间:2011-6-22] [信息来源:宣传信息办](本文已被浏览:1314 次)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赴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陈宝春
2011年3月3日至5月12日,我有幸前往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金中实小”)进行为期70天的学习。期间,我先后聆听了5位省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又争取机会到周边几所名校现场观摩了10余节优质课,还听了20余节随堂课,感触很深,受益良多,使我对上语文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两周后,正式走进一年级7班课堂任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在这70天的学习生活中,对于我来说,有困难、有失落、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感动、收获和激励。尽管困难重重,但每天都是充实的,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师生的思想火花的撞击,经受着学校老师敬业精神的洗礼。特别是我进班上课以后,更让我感到金中实小的老师真不是徒有虚名,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一般学校所不能及的。与他们相比,更显自身的不足,强烈地激发起不甘落后、积极进步的工作热情,并迅速融入其中、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
一、注重习惯养成,提高学生心智能力 庄重的升旗。每次参加金中实小的升旗仪式都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强烈的熏陶。升旗仪式由学生主持,议程有集合站队、出旗升旗、奏唱国歌、国旗下的讲话等。这项活动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是学校最庄严、最神圣的时刻。有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阳光映照着红旗,红旗迎风飘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双双水灵灵的眼睛,更显得校园朴素而美丽,庄严而神圣。全校师生整齐地站在操场前的旗杆下,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雄壮的国歌声,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国旗下讲话是学生表达爱国之心的固定环节,每周轮换的学生以特有的稚气童声通过大喇叭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传到大家的心里。升旗仪式约20分钟,时间虽然不长,但阵容庞大、程序规范,整个过程井井有条,总能让每名参加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规范的早操。同样是每天见惯了的早操,但不一样的是金中实小学生早操的步伐像阅兵式一样的整齐,队伍横看竖看都是一条直线,包括进场退场都一丝不苟、井然有序,现场只听到整齐的步伐声,让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无处不争先、无处不精致、无处不完美的追求和品质。
有序的午餐。每到中午就餐时间,每个班级都严格按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之就餐礼仪执行。特别是低年级,运用表扬、竞赛等激励手段来促使学生做到:餐前洗手,遵守秩序,分组排队领取餐具、食品,排队不加塞,不敲打餐具。领取餐具、食品后,自觉到自己位置就座。就座时,坐姿自然,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腰背直立。进餐时始终保持安静,饭菜汤要吃净,不偏食、不挑食,爱惜粮食。不将食物带出餐室边走边吃,餐毕将骨头蛋壳等残物放入自制的纸质小盒,待老师检查后方可投入规定桶内。餐巾纸节约使用,用后不乱扔,保持餐室教室卫生。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反映未来。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在小学时期,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好习惯是孩子们学习成长不可缺少的纯天然、绿色环保的养料,社会、家庭都应该为孩子们充足配备并及时提供这样的养料,学校更应该如此。
二、注重校本研修,提供教师相长平台 金中实小校本研修形式多样,长期坚持,成效明显,每次都让教师有较大的收获。我参加的第一次校本研修,学校请来我们楚州的老专家卢松森老师,和二年级组一起探讨如何上好二年级语文阅读课问题。据了解,学校定期邀请名家名师到学校帮助有相关教师解读教材、研课磨课。第二次是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王老师和语文组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关于词串教学的策略问题。第三次则是学校杨新富校长亲自开设的《关于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讲座。第四次是教导主任主持的,主题是《以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每次研修讨论,教师踊跃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讲者积极引导,大家不分等级高低、教龄长短,气氛热烈。难怪我无论走进某位教师的课堂,她们都能给你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刘怡楠、徐莎莎、张韦韦、奚丹丹、汪莹等年轻教师的课堂从整体系统入手,教学环节合理,课堂思考的氛围浓厚,是有很有潜力的教师;过静、赵爱珍、王炎、孙艳、杨雪秋等骨干教师的课生动、活泼,善于在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中,启发学生的思想,课堂中融入了教师不少自己独特的想法,是有思想的教师;孟洋、戴淼清两位教师的体育课,因他们专业分工不同而各具特色,周密的组织教学、飒爽标准的示范,激起了孩子们喜爱体育的兴趣和激情。无论你哪个时段经过哪个班级门口,无论班级里在进行什么学科的教学,你都能看到教师们自信地在课堂上自如挥洒,孩子们静静地在课堂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由此可见,金中实小教师们对待课堂的态度始终是细致周到、科学严谨。
广义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校本研修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尤其对于相对年轻的教师而言,学校决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环节和手段,每一名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这一大课堂,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实现聚沙以成塔、厚积而薄发的飞跃。
三、注重家校结合,提升综合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安排,到金中实小学习第3个星期起,我走进了课堂,任教一(7)班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接手的这个班,班主任因特殊情况,从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到这学期我接手之前就没能正常上班,尽管学校从来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固定教师管理,班级显得纪律涣散,加之这个班上的孩子本来就精灵古怪,在全校只要提到一(7)班,每名教师都能报出一两个“响当当”的名字。班上学生家长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接手这个班后,我丝毫不敢马虎,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并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每天格外关注每一名孩子,悉心发现优缺点,及时记录在案。放学后通过短信与家长交流每名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每天放学后都能接到不少于5名家长的电话,交流时间平均在20分钟以上。对待课堂,我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白天忙班务,晚上忙备课,加班做课件。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随时都可以走进你的课堂。这使得我始终处于上紧发条的状态,不得不以更充沛的精力的和精心的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处理好每一次班务,这样我每天都在加倍付出,也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个星期,我们班拿到了卫生叶;第二个星期,我们班拿到卫生叶和纪律花;第三个星期,我们班则拿到了卫生叶、纪律花和两操树,把粘贴在班级黑板一角,像是一道激励学生的亮丽风景。(注:卫生叶、纪律花和两操树是学校对班级管理评比的一种激励的方法)而且一直保持到我离开。班级的成绩在一个月内,由我接手前年级倒数第二到正数第二。看到孩子们有这样大的进步,我很欣慰,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互动,在这方面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应当在这方面下好功夫、做足文章,让每一名家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投入其中,使得老师和家长在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中形成互动渐进、良性共育的氛围。
金中实小对学生的管理很细致、很全面、很科学。这一点在学生的教室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中队名称、精神和口号;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中,学生们都呼叫着班级的口号进场。这种精致、精确、精到的管理,让人烙印深刻,深思良久。相对于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南京市重点小学,诚然,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小学有诸多先天不足,比如,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生源质量较差、教师队伍亟待加强等等,通过这次70天的学习经历,我深刻感到这些虽然都是客观存在,但作为教师在主观上决不能以此而推托自身应尽的责任,否则,我们将愧对同样可爱的乡镇小学的孩子们。南京之行结束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以下三段文字:一是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这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的一句话。金中实小成功的经验,看似并无特别过人之处,关键是他们一贯坚持,把简单的事、普通的事做到极致。有一个经典故事:苏格拉底曾要求每名学生在一年之中每天甩动手臂300下,结果只有柏拉图做到了,后来他成为了大哲学家。二是制度执行力度反映学校差异。每个学校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在有的学校制度的刚性随处得到显现,而在有的学校“跑冒滴漏”现象却随处可见,以此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现状、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和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三是教师吃良心饭要始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家长把孩子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和教师,我们就有义务、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对他们负责。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每一名学生都是有天赋的,浪费学生的时间是罪过、是最可耻的,是配不上“阳光下最光辉职业”岗位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的。
我怎能忘记呢?金中实小短暂的70天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成为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在那里,感受和学习到的东西将成为我今后做事、做人珍贵的精神能源。我坚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让教师更幸福
---鲁志兵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让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自我超越,聚天下良师而发展之。如何让教师更幸福呢?笔者认为,管理者要“六面玲珑”,即做到“六个结合”。
一、“硬”与“软”相结合
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学校管理者要“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既要坚持抓规章制度、外部监督、行政命令执行到位的“硬管理”,也要坚持抓学校特色、积极的价值观、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润泽到位的“软管理”。民主治校的核心是尊重学校的每一个人,让人人都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核心是让所有人参与学校的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个人幸福与学校繁荣的和谐统一。“人心齐,泰山移”,要千方百计“经营”好人心。
作为校长,有时需要“放弃”自己的权力,其实不是“放弃”,而是“分解”——通过制度把权力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分解到每一个教职工的手里,让全校教职工和校长一起管理学校,并作出科学决策。
二、“薪”与“情”相结合 目前,国家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却没有取得预期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效果。症结在哪里?作为教育管理者,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要努力增大感情投资,营造“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以情引人”的良好氛围。“士为知己者死”。学校仅仅多发些奖金福利,教师的“感恩之花”会立即盛开,但不会开得长久;如果学校多给教师一份浓浓的关怀,教师会对学校依赖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有人说过,人都是感情动物,你把他当成一流人员来关心,他就会对你产生一流的感情,你把他当作三流人员去冷落,他就会丧失对你的感情。
三、“压”与“戴”相结合
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群”等为抓手,整体优化教师团队,着力打造品牌教师,促进学校持续、内涵发展。
压,就是压担子,即对教师委以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等任务。要给那些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合理加压,让他们挑起教学改革的担子,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对有一定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安排他们参加一定层次的管理学术活动,尽早挑起教学管理的重任;要敢于向青年教师压担子,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
戴,就是“戴帽子”,即在重用教师,给教师加担子的同时,按其职责范围授予权力,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尚方宝剑”。一所学校,要充分理解人才的心情,在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前进下,要鼓励人、激励人、成就人,尽量发挥教师最大的才能,委以重任。同时,对任用了的教师就要充分信任,大胆放权,让他们放开手脚,堂堂正正说话,轻轻松松做事,明明白白履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万不要半信半疑,处处设卡,使教师想问题顾虑重重,做工作缩手缩脚,久而久之冷了他们的心。
四、“放”与“充”相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来说,不断地充电,就是“利其器”。充电,主要是不断深入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好比是蓄电池,他们在承担工作、发挥才华的过程中要消耗体力、智力和精力,即不断“放电”,时间长了或紧张过度了就会“精疲力竭”,甚至“卧病不起”,还容易出现知识过时、落后形势的问题。对此,学校要建立教师定期体检、休养、培训、进修等制度,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放电”后,提供“充电”机会,使之恢复最佳状态。在日常使用教师的过程中,除了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状况,还要经常了解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精力盈余情况和知识更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教师随时保持身心健康和知识新颖。
“其身不正虽令弗行,其身正弗令即行”,要想让教师充电,校长必须先正其身,做出表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要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并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读取、消化其中的精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教研活动让“充电”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
五、“长”与“短”相结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物,渡河不如舟。”人,总是有所能,有所不能,谁都不可能是万能博士。只有把岗位的需要和人才的实际才能结合起来考虑,因人而异、因岗而异、量才使用,用其“长”、避其“短”,做到岗职相称,人尽其才。在安排使用教师时,要适当权衡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尽量配置成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科学组合。性格差异是人与人之间最突出,最重要的差异。在一个地方,一所学校内,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沟通,这种沟通需要性格差异的融合。一个人不可能有完美的性格,但几个具有性格差异的人却可以组成完美的团队。教师管理部门要将教师性格差异的认识和把握应用到人才配置与团队组建中去。使具有性格并异的教师得到最佳配置,避免因性格相冲而发生“窝里斗”的现象,形成一个个高合力,低斥力的优化组织结构。只有人际关系宽松了,教师才能顺心工作,安心生活,放心留下。
六、“静”与“动”相结合
静,就是要求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沉下心来育人,做一个宁静而幸福的麦田守望者,将每天周而复始、单调、平凡、简单的常规工作做好。“将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讲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育中多是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过于鸡毛蒜皮,但这是成就大事、成就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古人也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辟地指出我们要想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将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工作做好,这样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最终会“化蛹为蝶”。动,就是学校通过定期举办读书论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自我展示、推动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德行更高、教风更正、能力更强。这样,教师静则像沉璧一样美丽,动则像朗月一样耀眼。
教师的幸福,像一幅画,既有形,也有神;像一首歌,既动听,又动情。让教师更加幸福,是一件充满智慧、充满艺术、充满幸福的工作,也永远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让教师更幸福,就是让学生更幸福,也是让教育管理者自己更幸福!
第四篇:教师培训
瑞思教师培训课程
1.语言文化
美国语音纠音
自然拼读技巧
语言流利度
英文公众演说
美国文化背景介绍
2.学科知识
英文学科知识课堂用语
美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实践
美国小学书写思维教学与实践
美国小学科学思维教学与实践
美国幼儿园教学与实践
教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原理
3.教学技能
浸入式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
儿童区角教授法
公开课讲解会
课堂管理(奖励机制和选人机制)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及分析
美国儿童歌曲及童谣
教师基本功训练
课堂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4.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培训课程
未来领导力培养课程
(含公众演讲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篇: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培训制度
为加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我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一、培训目标:
1、每个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提高每个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培训内容:
1、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经验。
2、学科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功。
3、师德师风建设、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应用技术。
4、积极参加“国培”、“远程培训”、“岗位培训”等。”
三、培训制度
1、每个教师学年初要制订个人自学计划,积极进行自我培训、自我提高,每学期结束要认真写好学习体会或经验总结。
2、新分配的青年教师入校后,学校用两周时间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从备课、上课、写教案、班级管理、培养小干部等方面进行培训,为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过好备课关、课堂教学关、班级管理关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青年教师入校后要安排他们与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拜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成为合格教师,4、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业务学习内容,使全体教职工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了解发展动态。
5、每学期在青年教师中开展“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上课、电子白板操作”等形式多样的基本功技能竞赛,各教研组要强化平时的帮练活动,指导教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辅导、督促与检查。
6、教师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学习和各教研组组织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业务讲座等活动。
7、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听课和参加业务培训,返回后要求通过信息传达、活动展示、反思交流等方式及时反馈学习成果。
8、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文化业务学习从严要求,每月检查一次教案、作业批改及业务学习笔记。并按照学校听课制度和要求,坚持对青年教师的听课,并及时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