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学随笔31
读《爱心与教育》随笔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育才小学汪丽艳
读了李镇西写的《爱心与教育》,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即使你是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动,被震撼,随之一股敬佩之情会涌上心头,流向全身。读了《爱心与教育》,才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心、童心,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爱心与教育》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实践教育学,一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籍。原来,应该如此当老师,应当如此对待学生。有人说,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他们都是教师的楷模,都是我们的榜样。阅读完此书,并有了以下零碎的记录和思考:
从一开始他对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理解就深深吸引了我。书中写道:“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站在了“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要培养真正的人!”对照一下我自己,虽然我也不唯分数论学生的好坏,也一直致力于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可我发现我自己做的工作只是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人”来教育。比如说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虽然我没有看不起他们,可我好象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他们,虽然他们偶尔的进步会得到我的表扬,但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我的注意范围里,他们当中可能一个学期都没有机会让我觉得有必要和他们聊天与谈心。还有一些问题学生,对他们的管理靠的更多的是老师的权威,而不是想去真正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解决他们的烦恼。
对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的管理,李镇西老师也是显得那么有耐心,而且也是那么有方法。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两个打架的学生处理方式,如果是我们遇到了两个学生打架,首先是问这两个学生为什么打架,那语气肯定是愤怒的,然后不等他们说完手就已经会落在他们的头上或脸上,结果学生迫于老师的威力,低头认错,下次再犯。而李老师的方法却让我耳目一新,他压住了自己内心的怒火,和气的问他们打架了,身体有没有受伤,严不严重,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吗?然后再说其实我知道你们并不想打架,对不对,说说你们现在的想法?接着再说当时的你们又不得不打架,说说你们当时的想法?是不是觉得不打就很没面子?....最后让他们写一篇反思《两个自我》,想打架的我和不想打架的我。这就是里李老师独创的“两个自我”论。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这是真正让学生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剖析自我,从而进步。每个人都是有两面性,什么是真的自我,什么是好的自我,我想不仅仅是学生要学会自我剖析,老师也是如此。每个班级里都有不听话的学生,在这里我们都称为“拖鞋”,很多老师都觉得他们都是社会败类,无药可救。最好这些人早点退学或转学,很少人会想如何去帮助他们,转变他们。看到李老师的对那位学生的耐心,真的让我很折服。我想到我自己,去年我们班级有个叫肖航天的学生,所有的任科教师都觉得他是个定时炸弹,因为他抽烟,爱闲逛,学习、不努力,上课搞小动作等等,在学校里他算是小有名气的一个人了。在我们班级里呆了一年,虽然小事不断,大事还是没有。暑假时他和我说要到四校读书,说实话我当时听了心里真的很高兴,定时炸弹要走了,我这个班更好管理。为了他能顺利转校,我把需要办的程序都告诉了他,而且还时不时的问他,怎么样了,生怕他要回来似的。最终他转到了另一个学校,可没想到两个月后他就退学了。我真的有点震惊,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他,但我也不讨厌他,在教他的一年当中,他其实也有很多优点的,如他经常为班级搞卫生,倒垃圾,积极参加班级的体育赛事等。他的班级荣誉感也很强,记得运动会报名的时候我没有让他参加,后来他主动找到我说他要参加长跑,他说他一定能给班级争个名次回来的。结果证明是对的。他退学前的那几天,他来找过我一次,他说肖老师我很后悔转校,早知那里是这样的话我就不去了……当时我听了真有点想说那你就回来吧。可是出于私心,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在哪都要听老师的话,老师始终是为你好的。之后他还是退学了,那一段时间他经常和我发短信,和我说他内心的苦闷和无聊,说很怀念读书的日子,可是一切都回不了头了。前不久,我班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看见了郁军了,他现在很没样子的,成天晃来晃去,十足一个拖鞋。看了李老师的《爱心与就教育》,我突然意识到我对郁军的处理极其不负责任,我没有把他真正当“人”来教育,而是把他当成我班级管理的有一个绊脚石,最好能踢开。想想自己以前还一直吹嘘自己对郁军是多么的有办法,这么一个问题学生在我的一年的管教下都还能得到任科教师的赞同-------虽然读书不好,但还算乖的。现在想想是多么的可笑。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我承认自己在这个学生上的过失,可我想今后我肯定不会这样做,我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把对学生的教育当成是对“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二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学随笔51
读书,让我尽享教育生活的快乐
王惠莲
我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繁琐、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适应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我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如饥似渴的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经历了时间长河淘洗和考验的“经典”,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给了我许多滋养和启迪。
我在读书中,聆听大师们的教诲,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心境慢慢变得平和。发现教育生活是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如果能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就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智。在对学生这种细小行为的关注中,我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教师的职业魅力也许正是从这里体现出来,从对教育细枝末节的关注中体现出来,从对师生间发生的细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体现出来。这时,在我的心中不时升腾起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渴望,感到教育的财富就蕴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自己教育生活实现了增值,快乐感油然而生。此时觉得做教师,真好!
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这些也许是实情,但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个读书的时间的。没时间与其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教师丢下教本在办公室可以读书,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可以读书`````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仅仅一个“忙”字来推卸读书,似乎说不过去。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有条件读书。
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重塑自己积极的教育生活。心理充满了阳光和快乐,学生们的脸在我眼里也变的明媚起来。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把阳光的温暖播撒进学生的心田,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读书,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促使我不断调整处事心态,远离浮躁,逐渐理解了教育的深刻内涵;读书,让我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拥有了教育理想和教学激情,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教育、爱上教学、爱上孩子。此时,身为人师的幸福漾溢在我的脸上,充盈在每时每刻的行动里。读书,让我尽享教育生活的快乐。
第三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学随笔23
教学随笔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一、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发展意识.
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构成课堂主阵地,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有效的教学的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第四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学随笔30
工 作 以 爱 为 基 调
万培芳
这里的爱,是教师对孩子的爱,爱孩子——是教育赋予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这种爱是教师工作中的需要,是你对孩子的责任,而非赏赐。这是我对教师“爱”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爱重要吗?当然重要,有句古话叫“亲其师,信其道”。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以我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学生只有和你亲了,信服你了,你的课才能上得精彩,你所教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你对他所讲的道理他才能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那么,学生怎么样才能亲其师呢?首先,你必须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爱他,站在他的角度和他谈话。比如,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叫李##,三年级我刚刚才教她的时候,是个不爱写作业的女孩子。有一次,为了逃过我的检查,她竟然把其他同学的作业本拿来,擦去别人的名字,换上自己的名字。这件事情,让我很吃惊,因为她才三年级,竟然可以做出这样大胆的事情,如果我不及时加以教育和疏导,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开始着手处理这件事情,首先,我想到,她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说明她是个很聪明很大胆的孩子,她完全有能力把学习上的任务完成掉;第二,说明她很在乎老师的检查,怕自己被老师批评,怕自己过不了关;第三,我找了原来教她的杨老师进行了了解,以前她也有不写作业的习惯,但次数不多。我想,也许是初上三年级,她对三年级的作业还不怎么适应,所以用不写作业来逃避学习的压力。了解情况后,我和她好好的谈心,告诉她“改姓名”这种事情的幼稚性,我告诉她,老师能认识每一个孩子的字体,谁写的字一看就知道。“不信你考考我!”我和她玩找本子的游戏——我把一大堆本子放在她面前,对她说:“你随便拿一本,不给我看他的名字,我只要看他里面的字就能知道这是谁的本子。”几本作业本下来,她信服了。我说:“所以听老师的,千万不要做这些以为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别人全都知道,做人一定要光明正大,你没写作业就没写作业,跟我说一声就成了,我给你时间补,好不好?以后别做傻事了。”从头到尾,没有指责,没有生气,没有抱怨,一 1
个简单的小游戏让她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就从这样事情过后,她真的没再想过要欺骗老师。真的,有时候我们必须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想问题,很多的孩子做某些错事的时候,并不像我们想得那么坏,他只是无意识的犯错,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对待这些孩子的错误,当然,爱不是纵容,作为教师的我们还真的一定要重视这些小错,要及时地处理掉,帮孩子改掉这些无心的错,千万不可以让它形成习惯。当然三年级的她,有时候她还是会偷点小懒,但每次我都会让她把作业补好,不让她少一次作业——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我们要给孩子时间,用自己的耐心等待她的转变。果然,到了四年级,她几乎不少作业了,她已经不再是我们班的困难学生。前几天,她妈妈来教导处给她开卖月票的证明,感叹道:“老师,我家李佳闻像变了一个人,天天一回家就写作业,连她自己都跟我们说,妈妈,我现在学习一点也不累了。”
爱孩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做一个细心的老师。每天,孩子有这么长时间在学校里,每天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作为教师,细心会让你捕捉孩子的心灵深处,和他情感达成一致。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有个孩子周末作文写得不够好,我便把他叫到讲台上询问情况,他说:“我不会写,没有人教我。”我问:“妈妈呢?”“妈妈和爸爸离婚了,早离开我们了。爸爸天天在外面做生意,也没时间管我。”我在这里和这个孩子谈话的时候,我发现,底下有一双亮亮的眼睛开始盯着我,他放下了写作业的笔,这么专注地听讲台前的谈话,一定有他的原因。等把那个孩子的问题处理好时,正好下课了,我把那双亮亮的眼睛找来,他就是我们班的“小胖子”吴鸿。我关切地问:“为什么这么关心我和谢齐恒的谈话呀?”亮晶晶的眼睛红了,他哭了,说:“老师,我妈妈也不要我了。我爸爸也不管我,是我爷爷带着我……”我在心里叹息,但我没有当着他的面叹息。我摸摸他的小脸蛋,说:“妈妈离开你们有她的原因,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至于爸爸,当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工作,这样才能养活你和爷爷呀。你应该高兴才对,因为你爷爷把你带得这么好,长得胖乎乎的,这么可爱,学习也不错啊。”吴鸿说:“我爸爸才不是挣钱给我们用呢,他从来不给爷爷钱。”我说:“哦,这样啊!不过,虽然这样,你也不能
恨爸爸。你还要劝爷爷别生气,爸爸一定有他的难处。好好学习是你报答爷爷最好的方式,每次考试考得好,爷爷最开心了,是不是这样的呀?”小头直点,眼泪已经不知不觉干了。后来,我也和他爸爸接触过,把他儿子对他的抱怨告诉了他,至于他是怎么做的,我其实也没有过多的权利去干涉,但我教会了这个孩子宽容地对待别人,教他学会了不抱怨。吴鸿在这学期的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一的好成绩,说明他爷爷还是很尽责的,我还教会了这个孩子感恩——他用他的好成绩报答了爷爷。的确,细心让我们和孩子的心越走越近,他自然而然地更加“信其道”了。
爱孩子,离不开耐心、细心,这又让我想到了校长推荐我们看的那篇文章的题目“细节的浸润”,的确,我们要用我们的耐心和细心去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第五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学随笔28
读《给教师的建议》教学随笔
______谈谈教师的素养
欧锦霞
什么是教育素养呢?首先是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文章里,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两个例子,通过对比,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素养的重要地位。拥有教育素养的教师,他们是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会设身处地的、用学生的眼光去看教材;他们在课堂上注意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的本身,而是学生。而不具备教育素养的教师呢,处于他们注意中心的知识教材内容,他们缺乏情感,从而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你的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可是我们很多教师没能产生这种阅读的需求,也没能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而,如何激发教师的阅读需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就如这一次,如果没有压力,我也将错失一本好书。
另外,阅读后的思考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更是必须的。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学重在反思,要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我们整日忙忙碌碌,毫无闲暇,被日常教育生活所蒙蔽,如果我们的大脑里塞满了教育中的繁杂琐碎的事务,那我们将和那个柳生一样,难以睁开独立思考的眼睛,也难以在自己的心中清理出一块静心反思的空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上好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然后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那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读这本书,好像在与大师对话,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