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培计划体会:尊重学生 提升自我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国培计划体会:尊重学生 提升自我 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王英伟
近日,我有幸跟随聊城市开发区教育中心领导赴京研修学习,首先感谢开发区教育管理中心给我们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感谢开发区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们给予我们丰盛的文化大餐。教授们精彩纷呈的案例、深刻睿智的语言、热情洋溢的报告,彰显出他们丰富的文化底蕴、阳光般的工作心态、独特的人格魅力、崇高的师德师魂和乐观的敬业精神。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是奉献”的真谛,使我受益匪浅。
培训期间,《泰迪的故事》使我感触很大,它真正诠释了老师的幸福。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汤普森老师新接了五年级教学班,泰迪是班内一名普通学生,学习成绩很差,整天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一天,汤普森老师在检视学生以往的成绩单时,发现泰迪原来不是这样的,之所以一蹶不振是因为妈妈的离去、爸爸的不关心。圣诞节那天,同学们都笑泰迪送给老师的礼物太差,老师却在课堂上打开了泰迪用从杂货袋上撕下的棕色粗纸包裹的礼物,并当面戴上泰迪妈妈留下的有几颗钻已经脱落的水晶手链,还在手腕上喷了泰迪妈妈留下的半瓶香水。正是老师的这一举动,对泰迪的触动很大,泰迪变得努力学习,最终取得医生博士学位获得成功。老师影响了泰迪,泰迪也影响了老师,汤普森老师从那天起,决定从“教书”转为“育人”,她认为育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不正恰恰说明身教重于言教吗?身教是什么?其中极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感染力。人格是一种无言的力量,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学生从中一定会受益终生。
泰迪邀请汤普森以新郎母亲的身份出席他的婚礼,泰迪博士在老师耳边轻声说:“你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谢谢您对我的信任,您让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让我明白自己可以有所作为。”老师说,“直到遇到你,我才真正明白老师的真谛。”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幸福——即学生比你更成功,老师的快乐是学生永远把对老师的爱埋在心底。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带得走的素质,使他们受益一生。
尊重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班内是有用的,让每一位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我们每一次的精细关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家靠父母,在学校可以依靠老师”。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吴老师说:降低了门槛,反而海阔天空。正如人的五指长度不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要因材施教,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学生。给优等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后进生一个微笑,让他们带着愉快和充满信心的情绪进行学习,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习数学——“人人都能成功”。教师尊重学生是保护、唤醒学生自尊的必要条件,也是对专业教师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读学生这本书,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对学生不合理的需要进行耐心引导。尊重学生能使他张开翅膀翱翔;不尊重学生将会使他折断翅膀,那就让我们助孩子们一臂之力,让孩子们永远在天空中翱翔。
教师要保持阳光心态。俗话说:苦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何乐而不为呢!作为教师,更应该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微笑是启迪学生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压抑环境中与在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所迸发出的热情与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体现,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乐于发言,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这种体验和参与会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和蔼,亲切的教态,时刻注意给学生一个微笑,让学生带着愉快和自信进行学习。当学生讨论时,我们应深入到学生中,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想办法;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微笑看着她的眼睛,让她感到你在关心她;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用眼神鼓励她,让她勇敢地说下去;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掌声鼓励她,大声说出我为你骄傲,产生师生间丰富的情感交流,得到心心相应的情感,彼此体会成功的喜悦。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我们要选择后者。
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教授们在几个小时内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特别是67岁的高金英老师,三个小时竟然全部脱稿,课堂中各种各样的教学案例、小故事、笑话、顺口溜,信手拈来,准确的归纳概括,令人赞叹不已。这不正说明教授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吗。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必须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和所教学科有关的书,还要读其他学科的书,达到学科整合,才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正如高金英老师说: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重要事。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所以我们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总会有的。
张梅玲老师说:课堂上老师提问题提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老师的学科底蕴怎么样。我特别佩服吴正宪老师,在她的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问题,提得那么到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思考,从而更深层的理解知识;吴老师还特别会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这些正是我们上课时忽略的资源。吴老师说:数学课堂应该是“问题丛生”的课堂,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正确的利用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教师一定要巧妙地利用这一新生成的资源,利用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冲突,从而激起探究需要,最后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享受到探究的乐趣,进而获得自信和高质量的课堂生活。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 hear , 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 , I understand。意思是:我听说却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那么,就让更多地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需要自我磨练。张梅玲老师说:教师需要自我磨练,教师首先应在自己的课堂里认识自己,每一星期用心磨练一节课,每星期录制一节课。然后和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再重新认识自己,学会反思自己;反思后再实践,这样坚持下去,才会有更多地收获。是啊!我们缺乏的就是自我磨练、自我反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敢把课堂放给学生,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张梅玲老师说:能放手得要放,该收得要收这是智慧。因为我们探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猜想需要验证,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这很正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收获更多。正如王立军老师所说:课堂上该讲的讲清,该点的点明,该放手的放手。那就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更多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吧。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多,但有一点,他们打赢的都是“学习”的战役,解决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更掌握了会学的本领。对呀,我们要把给学生浇水转变成教学生找水。
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专家指出:今天的教师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所以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研究学生。上海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的“一个课题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在备课上下的功夫堪称楷模。最受用的几句话:在课堂靠增加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似叶上施肥。在备课中多花点时间以促进课堂有效,如根上浇水。备好课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即教学目标)。第二个问题: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即教学策略)。第三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
解决好这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使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备课除了吃透教材、深挖教材外,还要进行学情分析,一要备学生。可先进行课前调研,在知识的转折点上进行课前调研。二要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哪一层次上,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三要备学生的情感状态,使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学习。四要备难点,想想应采用什么方法突破难点。五选择层次性的作业,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教师要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把问题排排队分先后解决。
总之,这次北京之行,我感慨颇多,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很多,领悟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练就一股静气: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教育规律,尽最大努力做学生的一位好老师!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二篇:国培计划体会
国培计划—湖北省初中英语参训感受
2011年12月1日—12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1年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湖北襄阳初中01班。短短7天的培训,但是,我已深深地被专家们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精辟见解所折服,更被班级学员们的参加培训的热情所感染,虽然苦点,累点,但这些都无所畏惧,因为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在为期7天共学了两个专题,31个章节的初中英语学科培训,国家级专家的宽阔视野,各级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一线名师的经验分享,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展现了国培的全局意识、追踪前沿、聚焦课堂、培育种子的高占位、大视野和前瞻性的特点,先后有7位省内外知名学者、9名省、市、区三级教研员、8名名优教师和5名一线教师通过专题讲座、经验分享、互动交流、行动反思、走进名校、观课议课等多种形式开设系列培训活动,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培计划要求的各项培训任务,受到参训教师高度好评
初中英语国培班最大亮点:一是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环节的紧密结合。学员走出教室、深入名校,观摩了来自哈市的一线教师现场课,并现场展开互动式评课,学员发言踊跃,气氛热烈。通过深入课堂观课议课、亲身教学实践和行动反思,学员真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十年来课堂教学、教师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既看到可喜成绩,也看到存在的问题。
二是优质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国培班学员共享了省级英语学科教研主题研讨活动的优质资源,有数十名学员有机会参与“活动设计”和“现场说课”展示,为国培学员的参与、互动、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可能。
三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省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8名骨干教师利用大量的教学案例的讲授使国培学员产生强烈共鸣。在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感受到同伴发展的脚步,使“同为一线教师”的参训教师在反思、感悟、研究、行动等多方面有了自己学习的榜样。
四是高水准的专家团队。除安排的共同课专家,外语研培部还邀请教育部英语专家刘兆
义等,这些教育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阐释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策略,提升了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有效保证国培工作的权威性、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高站位。五是搭建互动平台,交流学习收获。搭建了“教学设计说课展示平台、观课议课平台、研修心得交流平台、教学疑难问题梳理平台、任职学校信息交流平台、QQ群网络平台”。每一名学员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所得,在心灵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收获了自信与成功。结业式上有十余名学员代表纷纷登台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自己的研修所得,并用真挚和热情洋溢地语言盛赞本次培训是一场省教育学院送给一线教师的盛宴,是带着憧憬和希望而来,带着收获和满意而归的。
15天的研修,我十分珍惜难得学习机会,在培训中认真聆听专家讲座、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踊跃发言,收获颇丰,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每天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日志,而且还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我完成了国培计划——行动设计一份,国培感悟总结一份,教学反思一份,课堂笔记一份。并把所有培训资料全部带回。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其次要明确自己今后所要研究追求的目标: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学事例的进行思索;在行动中研究——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积累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准备好科学依据;(2)把每一节课或平时的教学所思所得及时记录,进行积累为今后的科研准备实践材料;(3)找准自己教科研的切入点,注重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
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总之,这次国家级培训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我回到本职岗位上,一定要认真消化、吸收这些知识,以认真负责的精神,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将前瞻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技能带给同事们,不辜负推荐单位的期望,真正担负起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让 “国培计划”使更多的教师受益,共享“国培计划”成果。
第三篇: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国培体会
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国培体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篇自读课《孤独之旅》,是曹文轩教授长篇童话小说《草房子》的节选。本来同行们都说初三课业紧张留给学生自读好了,我出于好奇,自己先读了一遍,感觉文章虽然没有巧妙的构思,也没有精美的语言,更没有灵活的表现手法;但其内容还是很充实的,而且立意也比较积极,自己就破例讲读了。也就是通过这篇课文,我算知道了一点曹文轩教授的风采;第一感觉曹教授还是有一定艺术才华的,只是碍于各种原因我没机会拜读他的其他佳作。
最近在接受“国培”时,聆听了曹教授主讲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讲座,再一次加深了对曹教授的影响,感觉曹教授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有修养,也不是我想像的那么才华横溢,更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为人地道;反倒觉得曹教授的言谈有点狂妄,曹教授的思想有点偏激,曹教授的为人有点自大。
或许有人会指责我胆大妄为不自量力,竟敢恶意中伤大名鼎鼎的曹教授。我不想争辩,只想用事实说话。
反复聆听了曹教授的讲座,愚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其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共和国的教育有一大失误就是缺乏美学教育。
在这方面,曹教授拿蔡元培先生做挡箭牌,说蔡先生做文化总长时以为美学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哪个学科都得有美学教育,美学是基础教育。不能说德育教育就包括了美学教育,也不能用音乐课和美术课代替美学课。
对此,曹教授举了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例子,说他在许多场合给大学生演讲时都阐明一个道理:自己喜欢物理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奥妙而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虽然我们不排除物理学富有创造性,但物理学首先是自然科学,不倾心钻研学科知识就想当然创造美那是天方夜谭。我想,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明白,杨振宁教授在演讲时绝不会只强调物理学的创造美。
众所周知,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由此可见,美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深奥的道理,一个艺术的范畴,需要有一定涵养的人接受和探讨,而不能笼统的定义为一种基础学科,让什么人都具备。实际上,很多时候,中国人崇尚美德主要是从道德的范畴去理解的,主要是从思想教育方面去落实的。用孔融让梨教导孩子做人的原则或许能行得通;但从美学角度教育孩子那就有点费劲了。同样,一个宏大的建筑物,不懂得建筑学的人肯定是说不出其美学价值的。
但曹教授却说:“五十年共和国没有审美教育理念”。他到南方讲学时看到浙江有些农村建筑物“很奇怪很奇怪的”。屋子的墙壁用白瓷砖贴着,远远的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厕所,因为现在的城市厕所墙壁就是白瓷砖贴的。屋顶上的那种伊斯兰风格的图案不知道要表现什么意思。“花那么多钱盖那么丑陋的房子,真是悲哀!”由房屋的建筑“我看到的不是前进,而是衰退”。因为盖房子要讲求审美,但我看到的却是丑陋不堪:“颜色不对,形体不对,空间不对,哪儿对不对,没办法为他们的富裕而高兴”。
说实在的,愚以为曹教授在建筑美学上是个门外汉。因为我去过嘉兴,那里的农村房屋建筑确实很特别:整体建筑西洋化,那是崇尚“发达”的意思;屋顶的坡度很陡,那是因为南方多下大雨流水利索;屋顶上有不同数量的圆球和标杆,那是“财源滚滚,奋发向上”的代名词;房屋的墙壁通用白瓷砖装潢,那是“晶莹剔透,高贵”的象征。曹教授却用皇城的建筑或者大红大紫的四合院风格来强求一律。悲哀的应该是他,而不是富裕起来的农民。
其二,中国人缺乏审美情趣。
我们知道,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也就是说,懂得审美的人,首先得具备丰富的文化,成熟的思想,判断问题的能力。
而曹教授却笼统地说,中国人早在十几年前喝茶穿衣毫无情趣可言,“一人喝茶得其神,俩人喝茶得其趣,一群人喝茶糟蹋茶叶,简直像《红楼梦》中说的驴饮啊!一点不讲究,一点没斯文”。
应该说,品茶是一种雅趣,但用“喝”字,它的本意就是放开喉咙畅饮,曹教授却不懂得咬文嚼字就信口开河了;而且,就说喝茶也有讲究,那毕竟是个别人的闲情逸致,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奔命于生活劳作的第一线上,他们哪有曹教授说的那么斯文呢?
曹教授还说:十几年前中国人品茶不讲究,实际上工艺制作也是很粗糙。就说自己上大学时提水吧,“鹿”牌水壶提把锋利无比,自己提四把水壶从28号到32号楼,走一趟手痛的就像狗咬了一样。“我就不相信无产阶级大手怎么就那么迟钝,怎么就能造出那样害人的水壶,你们真的麻木了吗?”
我们姑且不说水壶的质量问题,也不说曹教授缺乏劳动锻炼,单就他的上述言论判断,愚以为曹教授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工人阶级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缺乏了解,甚至不理解。用铁水壶是“大炼钢铁”的成果展示,而那时的工人阶级都是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能创造出一些像样的产品来已经是破天荒了;在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的时代,让那些只知道蛮干的工人追求精湛,让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讲求审美,就相当于把断臂的维纳斯拿给老农看,把《春江花月夜》弹给一个音盲听,那不是难为人家吗?
在审美这方面,曹教授还多次说:自己在日本的陶瓷店转悠时很难过,几乎是汗颜。日本的陶器工艺很精美,日本人的手感怎么就那么好?人家的工艺制作分寸感怎么就掌握的那么精准?而中国作为瓷器大国,工艺制作技术竟然衰败到无法形容的地步;他说自己在海淀区买十个碗,挑来挑去还是不规则,回家后使用了一段时间,却发现餐桌表面上满是疤痕,自己只好在磨刀石上磨平了碗底再用。“改革怎么就那么糟糕?如果说在日本陶瓷店看到的工艺是异邦人对祖国的汗颜,而在我家发生的事情就是后人对前人的汗颜。”
他还说,记得自己在装修阳台时请了三个湖北木匠,其中一个师傅拿着一把凿子什么空眼都用,完全不考虑大小粗细;而日本人干活什么工具都有。有位师傅给玻璃抹腻子时划破了手竟然没有感觉。不知道的人看了还以为是凶杀案呢。
有忧患意识,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是曹教授上述言论显然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的汉奸嫌疑。而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也是一个学贯四海,才满天下的人。他到处讲学似乎没有赞美过西洋人的才华;而且,一个普通的民用瓷碗,你要那么精细美妙难道做摆设吗?日本人的工艺精湛,为什么世界人却看好中国的陶瓷器业呢?
其三,中国的作家很少像我一样讲美学,当代的中国文学作品没有几篇有审美感的,只能找鲁迅的作品。
我们知道,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改革开放,我们兼容并收世界各种文化和精神财富,在这种大转型期文学作品自然要与时俱进,作品的审美情趣就不单是为一部分人而设立。愚以为不是中国当代没有审美文学作品出现,而是网络信息等便利条件打破了常规以书本为契机的阅读习惯;真正喜欢文学作品或者懂得鉴赏的人,谁会相信曹教授说中国当代没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呢?
令人费解的是,曹教授以为中国新时期作品大都是厕所文学,“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观”。他说有部电影写一个人找另一个人办事,被找的人尿急了去街头上厕所,等的人等急了也去陪着撒尿,那声音好响亮;而《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加斯也写过一个老人的尿尿,“但人家表现的是生命的衰老无法阻挡,我不知道中国的电影要表现什么?”难道这个电影表现的不是一种办事拖沓扯皮怪相吗?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的电影怎么就不如人家了?
其四,美在中国文学界是非常矫情,非常做作的文字。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具备虚拟性。民俗不同,文化底蕴不同,欣赏水平和生活习惯不同,作品的审美情趣也不同。但曹教授却把审美和思想联系起来,说什么“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美在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他说,一个人想死,党支部派人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无效,但是他面前突然出现了一道美景,一位美女,一幅美画,他就有可能活下来,而这正是美的力量让他活下来的;记得《战争与和平》里面描写主人公安德烈受伤在战场上,万念俱灰,只有一死了,但他仰望天空又活下来了。“这不是祖国的概念,政治制度概念,而是天空丛林,也就是庄子说的天地之大的魅力。”
曹教授列举的这两个例子实在很荒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一个人从思想情感方面都感化不了,而让一种景观感动,那这种人起码神经不正常,起码缺乏分辨好坏的能力,起码缺乏人性。
其五,中国人喜欢附庸风雅,却没有自己的审美情调。
应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附庸风雅本身就是一种模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附庸了对方,吸其精华,除其糟粕。扬长避短,发展自己。有什么不对?曹教授一边说中国人喜欢附庸风雅,另一边又说中国人矫情做作。这种前茅后盾的语言,反映了曹教授的模糊逻辑。不信诸君请看: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真正风雅都是从附庸来的,如第一次穿西服就是附庸行为,日本大臣鼓励日本女人和西洋人睡觉改变人种就是一种附庸维新风雅。美在中国文学界是个矫情做作的字眼,谁讲风雅谁就附庸风雅,谁谈崇高谁虚伪,谁谈美学谁矫情。日本因为明治维新使自己的国家真正发达,而中国不附庸风雅险些丧国”
显而易见,别人可以附庸风雅,中国人不行;别人的文学可以虚情假意,中国的文学却不行。其实,我们只要懂得附庸风雅的真正含义,曹教授的上述言论就回不攻自破。但曹教授却还振振有词地说:
“审美和情调是有联系的,培养学生有情调,跟培养知识思想一样重要,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情调是非常重要的,但今天的老师并不是有这样的意识的,教数学化学等都应该讲美学,我们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思想,同样是有情调的人,在共和国教育领域里面,我们不能没有这个维度”
实际上,真、善、美理应成为审视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价值尺度。“真”使人具有智慧,“善”叫人享有幸福,“美”则让人拥有自由。然而,“智育重要,德育次要,美育不要”,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不争事实。原因很简单:中小学学生身体、思想、知识等还都不成熟,专门设立美学课就有点大材小用无的放矢了,但我们把美学的意念贯穿于德育教育中,让未成年人在接受做人教育的同时接受审美熏陶,何罪之有?更何况,素质教育强调了教学不单是教书,还要育人。曹教授身在天子脚下,为北大教授,却说现在的教师没有审美情调,不注重教授美学。试问曹教授,中小学教师开展什么样教学才有审美情调呢?
难道是庄老的玄学?黑格尔的哲学?梵高的意象派?卡夫卡的意识流?抑或是物理学中的核聚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其六,中国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国家,现在变得很没有教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礼仪之邦。凡是接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不懂得文质彬彬的。曹教授这样说,实际上也反映了西洋文化对汉文化的渗透,外来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我们提倡拿来主义,就免不了有良莠混杂,但我们挑选了精髓,形成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可曹教授却说:
“中国很多人把丑和脏混为一谈,文学作品写的不是丑而是脏,把虚伪和假混为一谈”。
他举例说,中国的餐厅总是很喧闹,外国人却很文雅;中国的很多人行为很粗鄙,外国人却很斯文;外国人签字文质彬彬,中国人却开怀敞胸。
实际上,民俗不同,意识观念也不同;国情不同,教育模式也不一样。如果说丑是一种行为表现,那么脏就是一种心灵反应。我们的文学作品如果不从人的心灵深处挖掘,单从表面形式上做文章,那还要文学干什么?要说虚伪就是假的代名词未尝不可,曹教授怎么就能把这两者严密地区分开来呢?
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中国人一贯崇尚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曹教授的演讲那么目空一切,那么信口雌黄,那么夜郎自大,那么看不到生活的亮点,那么不从正面谈“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实在是有失北大教授的名分,实在是让有理智的人所不齿,实在是贻笑大方。索性曹教授认准了在中小学校不懂事的孩子跟前疯嘴;否则,在其他公开场合面对成人说这番话,恐怕激起的不刚是民怨,更多的应该是扔鞋。
第四篇:“国培计划”培训体会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国培计划”培训体会
“国培计划”已圆满结束,有辛苦,有快乐,有焦虑,有愉悦,我们收获了信心和决心,完成了一次心理历程的转变。再回首,曾经与那么多可敬可爱的一群人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也许是以后都不可能再复制到的美好。现撷取我在安庆历史培训1班“国培”历程中撰写的《班级简报》刊首语,作参与“国培计划”的经历、体验、感受、收获。
相约寄语
当观看着专题视频,我们在学习;当聆听着专业辅导,我们在思考;当一行行文字跃入屏幕,我们在进步;当一个个问题展现平台,我们在交流……我们相约,在这里,在冬季,为同一个目标。
茫茫人海,借助网络,借助国培,我们相遇。温暖的问候,温和的建议,[莲山 课件]温馨的鼓励,乐着相同的乐,苦着相同的苦,共享一个志同道合的家园,于是不再孤单。当放下手中的课本,我们来到了这里;当批阅完一份份作业,我们来到这里;当备好了明天的课程,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在提升,累并快乐着!
国培,轻松而愉快!我们的作业、留言、评论……不断地在增加!看着我们班级内容日益丰富,一种收获的喜悦潜滋暗长!国培不仅是我们人生路过的风景,更期待能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永恒站点。我们缘于国培,感受着成长的快乐!
国培,因为有了我们的睿智和热情而精彩!
班级,因为有了我们的努力和奉献而美丽!
我们同行
时间飞转,我们在国培度过了共同成长的岁月。国培,我们相遇,我们同行。观念在培训中升华,希望在惊喜间收获,理想在平台里展现。这些日子,我们的指尖滑过白日的喧嚣,夜空的深邃;我们的思想给急躁以清冽,给浮嚣以宁静。在这宁静中,我们轻松了脚步,浓缩了人生,陶醉了自我;在这网络里,我们享受浓浓绿意透出的派派生机,淡淡花香妆点出的列列诗行。
终于,困惑的目光明澈成冬日的泉水,停滞的脚步快捷成清爽的长风。在研修的平台上,我们用鼠标锁定了更为广阔的天空,用键盘敲击出更为深邃的世界。“文字视频”,那是我们学习的记忆;“学科论坛”,那是我们研修的史册; “你问我答”,那是我们教学的心声;“线下研讨”,那是我们同行的履印……我们用激情,在国培谱写了一曲跋涉者的赞歌。
国培,我们同行;网络,我们交流。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一个个智慧的策略、一个个动人的细节、一个个闪光的心得、一个个冷静的思索……从键盘上我们轻舞飞扬的指间轻轻地流淌而出,没有空间的约束,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学习,我们思考;我们困惑,我们顿悟;我们认识,我们激励;我们交流,我们实践;我们开阔了视野,我们增长了知识;我们提升了自身素质,我们浸润了教学艺术。
我们同行,分享着收获和欢乐;我们同行,书写着感受与体会。回首,我们深感欣慰;展望,我们激情满怀。
同一个希望,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平台,同一个目标。在“国培”,我们播下了理想、热情和汗水,我们收获了阳光、鲜花和果实。
——国培,我们同行!
难说再见
习惯了幕起幕落,总以为明天还有很多;没有了“国培”的相伴,也许我们真的会难过。
“国培”是一泓水,解我们的饥渴;“国培”是一座桥,连着你和我;“国培”是一叶舟,伴我们远行。为着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我们渴望知识的碰撞,渴望经验的交流。我们,聚在“国培”,学习中收获,交流中解惑,探索中感悟,研修中提高,反思中成长。不曾见面的朋友,那一串串激情的文字,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那一份份精彩的作业,我们,真的难忘!在这里,没有年轻与年老,没有优秀与渺小。专家们来了,带着一路远行的风尘;朋友们来了,带着一天教学的心情。远程指导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实践似暴风骤雨,激荡心灵;经验交流如涓涓细流,沁心可人。我们感受着学习和收获的快乐,国培就这样毫无痕迹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国培,有你,有我。孤灯、人影、电脑、网络,成就了夜的丰满。我们的心相通,在网络;我们的手相连,在国培。在这里,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这里,我们教学相长,[ 课件 ]相互尊重;在这里,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这里,我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与更多的同行交流,我们在“国培”绽放——是最美的邂逅,践行我们对教育的承诺。
我们没有错过,国培是我们的收获。
一路走来,一路花开;一路走来,不能忘怀。一路走来,我们在网络中徜徉,[莲~山 课件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寻觅,我们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抒写情怀!走下去,我们挥洒汗水;走下去,我们满载而归;走下去,我们青春无悔!
国培即将结束,没有鲜花和掌声,我们诗意地走过,我们快乐地度过,我们一路相知相伴。让我们握手,珍重道一声:学安!深情说一声:教安!离开也是一种最美的洒脱,永远不忘我们相互的嘱托:三尺讲台,我们一起天空海阔!不管岁月怎样流逝,但愿一起走过的这段日子,留下我们记忆中相遇的快乐。
惜别,我们难舍留恋;回首,我们难说再见……
文章来 源w w
w.5 Y K J.Com 1
第五篇:国培计划培训体会
国培计划培训体会
这次有幸参加国培计划,我感到非常幸运。转眼间,国培计划近两个月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近两个月的培训学习感受颇多。
1、首先感谢国家教育司对全国教育系统的这次大规模培训的规定和支持,感谢北大网络教育学院培训教师、感谢省市县各级教育领导对这次培训所作出的努力和支持,感谢我们学习中所有的学习团队成员和辅导老师,再次说一声:老师:您们辛苦了!据我所知,本次国培计划,就我们省来说近两个月中就有5.8万教师受益。
2、在现在网络通讯比较普及的今天进行网络教育也是水到渠成的,通过本次国培计划是我们认识了北大网络教育学院,更有机会认识北大及北大邀请的各位名师,能过聆听他们的精彩的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3、本次培训很自由,每一模块都给出了一段时间,使每一位学习者(教师同行)都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例如:上午有课,下午没了就下午学,若下午还有,晚上有空就晚上学,若是前几天有空就能做题,前几天做完就能安心上课,等到下一模块出来再学习下一模块,若是前几天时间紧张,最后几天还来得及,再不行,还可以利用星期天专门学习国培计划也行,所以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再一个,地点也不受限制,在学校有空了,在学校就能学习,到家了,有时间还能接着学;
4、虽然,我们全班学员来自全县范围内,但是在学习中就像是在一个教室里一样,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能看到其他所有人的看法,还能对同一组的学员的看法进行评论。就像班内小组讨论一样。每个人发表了一种看法,却收获了很多种看法。有人说一种思想跟另一种思想经过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我想这次培训中就鞥充分的体现出来。
5、本次学习非常系统,从认识新课程标准到制定教学目标,到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再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后到课堂上怎样进行探究活动,接下来是习题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到然后运用评价手段促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相信大多数教室都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并且对新课程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它的理解就会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6、最后,衷心希望所有参与培训的学员老师们都能收获颇丰,祝愿参与辅导和批改作业的老师们和所有的教师同行们身体健康,新年快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