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教案《找规律》课后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学校:柳州市白露小学姓名:梁喜明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在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景。上课伊始,我采用了平时学生们常做的游戏出发,不仅把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给快速的集中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间,我还设计有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的环节,水龙头、斑马线等一张张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
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
一堂优秀的课教师不仅是要传播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和情境中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活动,因此,我设计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猜花游戏等环节,不仅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的生活化。
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变化规律后,进行勇闯三关的智力大比拼,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巩固所学新知,激发学生兴趣。其中摆一摆、涂一涂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活动是有趣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的摆放创造自己喜欢的排列规律。
四、注重学生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不同层次学生数学成就感的培养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梯度。第二题图形的一组较第一题图形的两个图形为一组增加到了三个图形为一组,要求补全的部分也增多了。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第二篇:《找规律》课后反思
《找规律》课后反思
东山实验小学――汪晓东
小学五年级《找规律》一课是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四年级的找规律着重是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并能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找一定的规律。而本课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并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能结合数学学习必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思想来组织教学,这具体表现在:
一、导入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一开始,我就以学生熟识的拍手打节奏和观察两组排列不同的图形(A组图形排列看起来比较凌乱;B组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告诉学生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为新授部分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所以本课一开始,我就以接下来的元旦节日的情境作为导入,出示了盆花、彩旗、彩灯等物体,使学生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等能力,体会多样化策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为此,在教学找规律的开始时,在学生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在解决彩灯问题时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在学生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彩旗的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去解决,最后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顾,总结出周期问题的特点及解题的一般方法。三个问题的处理从具体到抽象、从多种方法共存到方法优化,借助层层递进的要求,帮助学生一步步理解、接纳并掌握除法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让学生摆一摆围棋,自己去摆出不同的规律,并能求出第N颗围棋是什么颜色的;还让学生理解第N颗围棋子颜色相同但摆放规律不同的道理。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练习,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
四、注重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给足时间让学生大胆表达。
表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会表达的都应让学生自己表达,如果学生单独表达有困难时,可以在教师启发、点拨下试着表达,或者设计一些提问,降低难度后再请学生表达。整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能说、会说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新授部分教师也只起到点拨作用,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分析、学生表达、学生归纳的,整堂课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较紧,最后一道有关12生肖的题没有时间去探索;教师的语言方面还要求再精辟、再简练;对学生的归纳、总结、点拨等方面还要求精练;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再改进等等。
第三篇:《找规律》的课后教学反思
1.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在课中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开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探索事物中的隐含的数量规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利用数学标出方块不断增多的数量变化,帮助学生找出方片递增变化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规律方法。
《标准》指出:动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所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规律,不如让学生动于摆一摆体会得深刻,前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想,而后者却主动的探索!
所以在呈现例题时,让整个找规律的过程开放而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都在悄然地成长。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学中对学生出现和各种合理化推测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第四篇:大班数学找规律课后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课后反思
XXXXXX幼儿部 大四班 XXX 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大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次活动我的教学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规律的存在。通过形象的动作,和常常听到的声音让幼儿感受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我觉的也一些遗憾:
1、受时间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
2、准备的游戏没有让小朋友全面参与;
3、加深难度时的图片形式单一,而且礼物盒教具不能充分体现第二种规律!
第五篇:找规律教案及反思
探索乐园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欣赏等数学活动过程,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规律的美及其对于生活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用语言清晰地表述规律。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我们先来做个规律,放松一下,学会的就跟老师一起做(有节奏的拍桌子2次,拍手1次。)
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学会了啦,谁能告诉老师你的秘诀是什么?
对了,老师的这组动作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新知
1、发规律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让我们先来新开业的这家超市找一找吧。(出示多媒体画面)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了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也许有的学生会说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一面蓝色,又一面黄色,一面蓝色……(教师出示幻灯片彩旗)你观察的真仔细,不仅发现了它有规律,还能说出它的规律。如果再往后接着插彩旗,你认为应该是什么颜色呢?(根据学生回答幻灯片出示红色旗。)
你回答的非常好,一看你就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同学们依次说出彩带、灯笼、花篮、盆花的排列也都是有规律的。2.创造规律,巩固深化:(出示课件一排小花)
(1)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什么样的规律装饰这些花,再动笔涂一涂颜色。
(2)展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
大家找到这么多规律又创造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这些有规律的东西把超市装扮的那么漂亮,我都迫不及待的想进去看看呢,你们想不想?
3、找规律
(1)、我们一起进超市里面去看看吧。(幻灯片出示图例)货架上放了这么多球,售货员阿姨摆的可真整齐,我们来看一看,这组球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说一说。
教师巡视指导,找学生回答,教师加以补充。
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这足球就是2个篮球2个足球,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所以我们就说这组球的排列规律是:2个篮球2个足球。(幻灯片圈出2个篮球2个足球)也可说2个篮球2个足球,又2个篮球2个足球,这就是它的排列规律。
再找学生说一说。
(2)、接下来,我们去生活区逛一逛吧。同学们能不能按照刚刚我们寻找规律的方法,看看这组闹钟有什么排列规律呢?学生举手回答。
这组闹钟的排列规律是2个黄色1个红色。也可以这样说2个黄色1个红色,又2个黄色1个红色,就是它的排列规律。
(3)、接下来到了儿童游乐区。同学们快来看售货员阿姨多用心啊,积木都摆放的这么有规律,你能找出它的排列规律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积木的排列规律是:1块积木2块积木3块积木。回答的真完整,我们能不能换一种说法来描述这一组的规律呢?引导学生说出1块积木2块积木3块积木,又1块积木2块积木3块积木,这就是它的排列规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给(?)所在的图形涂上颜色
3找规律,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按自己确定的规律填数.5.欣赏规律
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家看,(课件演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除了老师找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看看我们身边的,再想想我们平时看到过的,还有哪些?(出示校园中有规律的图片)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总结反思: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有顺序的一组一组
重复出现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
一、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创设超市开业了情景,接着围绕找一找这里有规律的事物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探索,交流自己的发现,准确的描述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发现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利用15朵花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展示学生的答题纸,汇报自己不同的想法。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三、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结合,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再用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
总之,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之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使用儿童语言及语气,贴近学生,使学生有亲切感,更加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