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研修学习心得:“勇敢退下去,适时站出来”
北师大研修学习心得:“勇敢退下去,适时站出来”
当你看到这个伴随着美乐闪烁华灯的大滚珠在转动,你是否以为置身于音乐天地?但此刻我没有半点轻松惬意,而是心弦紧提。原来是高超的杂技表演------多人摩托车技不时赢得阵阵喝彩和雷鸣般的掌声,又时而引来阵阵为之担心的唏嘘。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观赏之间,万千感慨不油然涌上心头!“一分钟?”“十年功!”
最触动心弦的并不单是高超的技艺,更为台下苦练的毅力!我们的孩子们是否缺乏了如此这般精神?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激励学生“苦练本领?”何以台下鸦雀无声,观众凝神?只为节目过渡的紧凑、自然,呈现精彩!联系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必定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养,锤炼自己的语言,精心备好每一课!“聚精会神”才会如影随形!
北师大高级研修,理论学习,实地考察,甚至于就是这一次杂技表演的观赏都无一不对我心灵产生了触动、进行了洗涤,观念发生了更新转变,情操得以了陶冶提升。
房山区教委主任郭志族在为我们所做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之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聚焦”:1.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向教育教学工作聚焦。各级各类服务于教学,坚持和各自为中心开战。2.教育教学向课堂聚焦,质量不保为荒地,加班补课无疑是拿孩子的生命开玩笑。3.课堂要向学生聚焦。三层聚焦,所有工作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质量不保为荒地,加班补课无疑是拿孩子的生命开玩笑。”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做有效工作?如何备好、上好一节课?能让学生“聚精会神”,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节课是否有效,教学步骤最关键。从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自身的准备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构建,从课堂的管理,作业的设计批改到课堂评价的斟酌,课后的反思,每个步骤都做到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艺术的精品。
我认为了解学情是准备上课的前提,我们应该把学情研究作为自己备课活动的重点。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我们不妨在教学管理中提出“三了解”的要求: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常识;三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哪些基础知识需要强化和拓展。这也是我从张梅玲教授报告中所获取的观点。
张梅玲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钻研教材,钻得越深,跳得越高。”教师的情感要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与学生达到共鸣。同时,我们大家也知道,课堂是多边人际间的交往。同龄人间更有自然亲和力,如何加强有效交往,这是老师所不能替代的。人生路漫漫,是马拉松长跑,要把握规律,慢一点积累。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当今课堂。
当今的课堂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式开放型课堂。要让孩子学会,首先要“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更重要,“会学”尤其重要。现任北京农大附中的国敬华校长讲到:“要当‘懒’老师,嘴、手、脚懒;要动脑,想办法,让学生都动起来。学生学得过程一定不能替代。”要让学生学会各种技能。
国校长之前在北京第四十七中任校长。学校大门有这样一副对联:“做懒老师策划搭台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当主人,当勤学生争学赶超使自己与合作共赢间快发展。”横批是“做传递幸福的人”。这无疑给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更需要我们深钻教材,把握规律。
“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叫提高。我们要做到保底不封顶,来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亦或说他们获得成就感的快乐。”这也是张梅玲教授报告中所提及的。学校不是游乐场,这种快乐不是玩得高兴,而是学会(收获)而快乐。发现了吗?我们现在的课堂有种怪现象:看似非常热闹的教学环节,学生“动”起来了,学生在“参与”了,但其本质却是顺着教师设计,符合教师期望,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学生最终是按着教师最初的设计和思路接受着教师期望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这无非是变化了的相对更高的“灌输”而已。老师们,这种热闹要得吗?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的心态要改变了!多年来控制下的教学,教师“牵”学生以 同样的速度,进行着同样的学习,教师因此心中有数。一旦放手,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进行学习,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不会“选择”或者选择以后在独立学习中出现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此时,学会“等待”是必要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在教给孩子如何去发现,而是在教给孩子如何去揣摩教师的心理,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所谓“会质疑”的学生,其实都演变成了是“会‘质疑’教师期望的问题。”慢慢地,学生应变得只会、只能揣摩别人的心思,失去了自我和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许,奴性就在这个过程中又开始了作祟。
“教师要勇敢退下去,适时站出来。”芦咏莉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都有成为探究者、发现者、创造者的愿望。因此,教学时必须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慰。比如说: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探究一番,想想课题要解决的问题,猜猜课题解决的策略,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当然尊重学生不是一味迎合学生,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当做资源。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跳出来,从课堂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基础出发,从本节课教学目标出发,用智慧的眼光审视学生“创造”和“发明”,努力放大有价值的生成点,舍弃封闭的、无关紧要的问题。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备,慎也。”我们现在又回到初时谈到的如何备好、上好一节课。真正的“备”,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高度重视谨慎而为;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预备”“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因此,了解学生首先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重视------谨慎而为。学生是课堂的的主人,只有基于学情研究的教学才是真正把新课程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了解了学生的学情,还应有精当的教学方法才行。本次研修中至少三位教授讲到现今教育的一些不良现象,而且举了同一个例子:有些老师成绩落后就抱怨学生差,指责学生“给你讲了八遍还不开窍,榆木疙瘩!”我们身边也确有其人吧?究其原因:不厌其烦地同法讲八遍,学生不会!绝对是老师的问题!八遍用了不同的方法,还是不会,又透露出教师的观察力不够,没有找到适合的方式。你赞同此观点吗?我认为至少说的有一定道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诚如斯言,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被公认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变量。
很多教师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有效教学达到最大化?其实,任何一项教学内容在它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某种或某些确定的教学方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这个“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整合,它因人、因时、因地、因内容、因对象、因条件而定、而异,它不能确定、也无法确定;它不可能相同、也无法相同。
张梅玲教授讲到“请你备课时把有探索价值的句号变问号。”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学生提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每一个人进行探索(每个人都去听、说、想),过程中教师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面前去给他做辅导,以此寻找课堂中来生成的资源。通过讨论老师再把学生的讨论提升、概括,让每个学生落下一定收获,把短时记忆过渡为长时记忆。在实践中让每个学生感觉知识是有用的(参与体验),在实践中让每个学生感觉到“我”还有不会的(勇于探索),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我们在“?”中下课,不在“。”下课。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学生,还会出现“八遍”一无所获吗?
作为一名教师,在你的教学活动中你应该思考三个问题:1.你要把我们的学生带到哪里?(即教学目标)2.你怎样把我们的学生带到那里?(即教学策略)3.你怎么知道你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叫教学反馈评价)。你做到了(此),明白了(彼)。还有什么做不到?(还会为学困生而茫然吗?)
该放的放,该收的收是一种智慧。智慧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想到有一种“占有”叫失败,有一种“撤退”叫成功。老师们,最后再借用芦教授的那句话:“教师要勇敢退下去,适时站出来。”结束我们的“北师大之旅”吧。这次“旅行”是心灵的旅行,让人神清气爽,使人目标明确。但愿“此行”真“不虚!”
第二篇:北师大研修学习心得
北师大研修学习心得
在这强大的微时代,每个人都应拥有自己的思想阵地。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教育、文化、科技进步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XX.12.7日上午,孝义市中小学教导主任及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在北师大阶梯教室进行了开班仪式。首先由班主任介绍情况,接下来潘颢齐主任致开幕词,要求大家静坐聆听,分享教育成果。指出当前教育失衡问题,点醒我们教育以育人为根本。我们要沉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事,办符合社会价值,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
田局对我们寄予期望,提出四点建议:1.立足更新观念,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学到最先进的教育经验,把握好机会。2.认真梳理反思过去工作,提高今后工作效率。领导者把握方向、政策,管理者制定细节、措施,共同为学校的教育努力。3.好好领悟北师大人文精神。4.学习北京对生命的尊重,北京人的生活气息。
附:
一、北师大学习集锦(摘录)、相信“相信”的力量,心法比方法更重要。做对比“看到效果”更重要,尊重是教育的底线。
2、要有勇气“死”在公开课中,要有兴趣“活”在家常课中。
3、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肉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4、“四十分钟就是一个挖不尽的金矿”你占用的是孩子的生命时间,加班无率是犯罪。
5、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
6、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唤起师生自我发展、追求幸福人生的激情。
7、相信别人,坦诚以待,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8、孩子们并不介意一个严苛的老师,但他们讨厌一个处事不公平的老师。
9、永远不要放弃你的学生,只要你不放弃,你的学生也永远不会放弃自己。
0、给孩子再多的奖赏也比不上我们用心的陪伴。
1、给孩子贴标签(想让孩子成为什么人,就给孩子贴什么标签)
2、我的课堂效果之所以不错,是因为我不重要。
3、人做的事情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肯定。
4、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5、用看得见的手去管看不见的手。
6、没有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
二、我的微博微信(摘录)、正确处理正职与副职的关系:摆正角色位置,发挥副职作用。①有主见但不固执。②多揽事而不争权。③尽职而不争功。④行权而不越位。⑤分担、分忧,维护正确威信。掌握工作艺术,避免激化矛盾,从而把工作效应发挥大最大化。为学校的明天齐努力!
2、当好下属有六点:①对工作负责,追求卓越。②准确领会上级工作意图。③调整你的工作思路,配合领导工作。④爽快接受命令与指示,诚恳接受指令。⑤事情请示,事后报告。⑥意见不同时的策略“老板定律”。把握原则,工作到位,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3、布利丹效应给我以这样的启示:①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经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正是这种举棋不定的心理,让我们失去了最佳的决策时机。②一山看着一山高。我们爬上了一个山头,看到的是其它的山比它还高,但我们到了另一个山头,却发现还是原来的山最高。③选择只要适合,不追求最好。汲取精华。
4、怎么避免“乱”和“慢”呢?管理的“理”还有一层含义是排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在工作中要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抓关键环节,这都是排序。什么叫管理?管理是追求秩序的。
5、领导一定要有决断力,要避免“布利丹效应”。什么是“布利丹效应”呢?它有三大特点。第一,追求最优。这样往往会一再丧失机遇;第二,最乱。情绪乱、思维乱,选择的标准乱;第三,最慢。问题的发现慢,决策慢,执行慢。
6、小组合作学习四步曲独立学习——关注彼此的学习结果——质疑和解答——达成一致
7、在课堂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也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说话。一个人来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只有用智慧呼唤童心,才能让孩子的心灵自由飞翔,也才能使师生的生命力在生态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8、我们老师的幸福在何方?学生比你更成功就是幸福的由来;我们老师的快乐在哪里?学生能把你记在心中就是你的快乐。领导、老师、家长、学生,我们都需要成长,前三者必须先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一字字,一句句,扣人心弦,让人深思。
9、江南《Style》现在很热火!火到北京崇文小学的课堂上了。根据孩子的特点,体育教师以之为依托,用神曲做课间操伴奏乐,骑马舞取代课间操,得到了孩子的喜欢。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导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去创新。所以操的改变看出了领导的用心良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过程中我们时时事事都应当用心。
0、崇文小学提出了“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以“情”为中心磁场,让情感飞扬,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让伙伴之间的情感互动起来,让家长的情感融合进来,形成教育的共同体。让学生“用爱、用情、用心面对社会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给予关注人的发展。
1、这种考试方式的变革,是崇文小学的教师从新生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出发,进行的有效小幼衔接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刚入学的孩子不仅热爱学习,更有学习的动力。为我们考试改革指引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
2、严肃的考场“搬进”了犹如一个游乐场般的体育馆,单一的试卷也“变身”为五颜六色的学习成果汇报单,众多小学生以“乐考”的形式完成进入小学校门的首场考试。考试内容分为语文、数学、英语3组进行,以游戏环节呈现。学生做完所有游戏可根据自己的“战果”领取相应的奖品。这是北京崇文小学考试变革。
3、通过错题归因,提高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解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典型句的置换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词语的水平,通过特殊呈现方式,调动学生记忆,抓的都是极小的点,很多东西看上去实在平淡无奇,可就是这样的最平常、最朴实的东西,在她的穷追之下,做出了成果,让我们受益匪浅。
4、讲座中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一点穷追”,即抓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在这“穷追”之下,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被“追”出了门道。
5、教育科研贵在细心,应从微观入手、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入手、从教学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并展开深入地研究,在“一点穷追”之下,把问题追出门道来。听音乐画鸭子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简笔画+关键词的训练等案例都是取材于教学过程中小的问题,却在“一点穷追”的科研精神指引下做到了极致。
6、“在教学中我们要尽智,进行有创意的研究;我们要尽心,进行有反思的探究;我们要尽力,进行有耐力的探究。”这是王老师多次重复强调的话。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科研要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着手、以极致为终。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才是真正立足于教育实际的研究。
7、“以人为本,抚心为上,刚柔并济,硬软互补。”这是教学管理的捷径之一。说得真好!
8、一堂课,不能是老师的单口相声,而应该是师生分声部的有序合唱。老师要改过去只注重自己讲得好,变成积极的研究学生,怎样让学生学得好。课前把适当的学习任务分解到小组,落实到个人。学生会运用课前准备资料,对书本知识讨论、质疑,呈现问题。对生成问题不回避,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适当延伸、拓展。
第三篇:北师大研修学习心得
研修心得体会
8月6日心得体会
在七月流火的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枣庄市市中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高级研修”培训项目。因此初次来到了中国教师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7天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在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下,我们聆听了首都十多位教育名师大家的指导和教诲,和专家学者直接对话、交流,汲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七天的学习时间紧张而又短暂,但每一天都很充实、有意义。如果把任何一位专家所讲的内容吸取一两点,在工作中坚持下来,都能够对我们的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今天我借此机会将自己北京学习的收获与大家共享,也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个反思的栖息地。
8月6日上午八点三十,开班仪式正式举行,整个过程简约而热烈。主持人郭子源老师、教育局相关领导先后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主持人表示,将不负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兢兢业业地完成好工作室的各项任务。相关领导先后作了情真意切的发言,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同时勉励名师骨干们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组织好此次培训班的各项工作,互相交流学习,合作双赢,为实现精品教育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在热烈的掌声中,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郑增仪为全场老师作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报告,现在就翻转课堂告诉了我们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1.能够培养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本学期各学科都在开展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而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通过课前的观看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的节奏,不受班级限制,不受课堂限制,不受同伴限制,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步增加,慢慢养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实也是对教师思想的一次解放,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课中的小组探究活动,聚焦一个大问题,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让课堂更加生动。
2.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通过学生课前的视频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翻转课堂让教师有了更多与学生交谈的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与帮助,减少讲授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
3.翻转课堂的中心仍然在课堂上,而不是前期的视频
课前教学视频录制固然重要,但真正最有价值的地方仍然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交流,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者。视频与课堂两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哪一些知识视频可以解决,而拓展的知识应该放在课堂里,两者之间不是重复,这也就需要老师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在家已经学过,其实教师的任务更加重了,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巩固知识,还要进行知识点的整理,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完成研究性学习。
从目前来看,慕课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还有很多质疑声,但是无可厚非,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开始关注慕课,在质疑声中不断去改善慕课,慕课是否能真正撼动课堂,一系列的问题还要继续探索。但无论怎样,慕课来了,它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形式冲击着我们的教育。
8月7日心得体会
何老师优雅的举止、广博的知识、纯真的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师德内涵的精彩解读,展示出一位优秀教师的真知灼见。通过聆听何教师一番精彩的报告,我的感受如下:
一、主题班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班主任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主题班会的设计不能信手拈来、应付了事,而因具备充分的针对性,所以主题班会应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思想等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设计,有针对性地、巧妙地指出问题,并通过各种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学生达成共识,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以确定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适时地帮助学生廓清是非,提高认识。
二、主题班会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主题班会的设计要实现教育者的目标,那就必须具备可操作性,主题班会可以由班主任主持,也可以交由学生全权组织,无论谁是主体,班会的设计都要目标清晰,活动准备充分,活动过程计划有序。当然,如果把整堂班会课都让学生主导,学生除了在思想方面获得提高,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三、主题班会的设计要有实效性
主题班会的设计要充分进行预设,要考虑到班会进行后的影响的成果。开展主题班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师的教育工作,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因此主题班会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注重实效性,使班会的开展真正具备教育的意义。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
8月8日心得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吴娟教授所做的题为《多媒体背景下如何备课》的专题讲座,引发了我的深思:
吴教授从多媒体的发展过程及它的工具性指出:教学质量跟多媒体没关系,跟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关。从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两个主要内容:
一、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问题。吴教授指出现实教学中老师使用多媒体经常出现的问题:1.使用多媒体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有的老师认为使用多媒体只是为了直观和有趣,其实不然,使用多媒体的目标指向的都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抽象的不要借助多媒体,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就不能过多、过滥使用多媒体,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里波特,而一千个观众中只有一个哈里波特,这就告诉我们在读书活动中有时借助高级心理活动——想象,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当然相对于文本来说,多媒体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更能活跃课堂氛围,但教学不是为了有趣,而有趣却是为了教学。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这才是关键。2.忽视科学使用多媒体的过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出现诸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接受困难;呈现时机,节奏不合理,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设计素材选择不当,干扰学生思维等问题。因此,使用多媒体必须从学生的心理过程与活动出发,以提高学生正向心理活动强度和水平为目的。3.缺乏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准确评价。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缺乏对既定目标(特别是心理目标)的达成水平的认识,多媒体重在刺激学生的想象,播放的是教学的重点、要点、解决的是学习障碍,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多媒体教学的心理过程。多媒体教学需要以下的心理支撑:经验、认知、动机。这里强调的是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学习。
最后,吴教授给大家一个温馨的提示:信息技术,不得已而为之„„
以上是吴教授的讲座,下面我就自己的思考与大家进行分享。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的发展趋势。但事物总存在两个方面,有其利必有其弊。利的是: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使教学所涉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改变“黑板粉笔”式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信息容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需上网搜索一下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有的抽象知识点或者是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的课文,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由于受自身表演限制难以完全表达清楚,使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如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新鲜感和接近感,就能使学生很好掌握知识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的是有效应用多媒体,禁止过多过滥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只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学习障碍服务,只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8月9日心得体会
8月9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给我们带来《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张校长的真知灼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优质教学的境界。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很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我通过学习受益非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有下列一些看法。
首先要吃透教材,悟透精髓。不仅把教材看懂,而且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教师在教学中驾御自如,厚的讲薄,难的易破,一语中的,简洁而充满智慧。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就是智慧、艺术、水平。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了。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在肤浅的教学中无法找到难以忘怀的印象。教师备课的点、线、面、体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其次见解独到,富有思想。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的创造性思维造就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也使他的教学具有了个性特点。而独到的见解源于独立的思考,广泛的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自己,在思考中提炼精华,发现问题,套用哲学的话说,在否定之否定中成长。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没有思维的深度和力度,也缺乏多元的视角,独特的见解。教师应该逐渐成长为有思想,有见解,有特点的劳动者。
第三知识广博,妙趣横生。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古今中外,他都应该有所跋涉,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为此,教师要建构好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关注社会问题,热点问题,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体系。厚积薄发才能产生精品,使你具备先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的能力,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8月10日心得体会
8月10日,我们听取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题为《教育即融错》的报告。华老师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崇拜的老师之一。今年,在杭州“千课万人”活动中,我两次听他的课和报告。多年来,华老师一直在做《融错》课题研究,取得辉煌的科研成果。这次又在北京聆听他的讲座,我感到更加亲切。华老师虽是领导,但他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一直感染者我。今天,聆听他的讲座,品味他的融错教学思想,让我体会到“错“原来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有“容错”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包容、甚至欣赏学生所出现的差错,不仅教师自己要包容,也要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暴露差错,因为最好的学习是从错中学,这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是要学会“融错”。那就是把差错当做珍贵的教学资源。融错,教师首先要探明错背后的真实原因,弄清学生是怎么错的。在分析差错的过程中努力让成功在错中孕育。最后,还要“荣错”。我想,我们可以宽容差错,分析差错,但要做到分享和感谢差错实在不易,但华老师做到了,他认为,差错的价值不在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了新的启迪。站在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当然要感激差错,因为有了差错,孕育了成功,学生还收获了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勇气。
多年来,我们每一位老师总在担心、害怕学生出差错,上课回答问题,学生怕答错,遭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作业出错老师不仅会批评,还要惩罚。作为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差错,作业之前千叮咛,万嘱咐,注意这,关注那。今天,听了华老师的讲座,我豁然开朗,学生出了差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会包容这个差错,不会利用这个差错。
总结一天的收获,我最想说的是:华教授的课堂让我的心灵震撼,原来课堂是这样的让学生乐此不疲;华教授的报告是我经受全新的洗礼,原来差错是如此美妙。
8月11日心得体会
每一位讲课专家都很认真、敬业,在给我们讲解知识、传递理念、训练技能的同时,也在展示着他们的人格风范、理想追求。培训已经结束,学习从未终止。教育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才会在我们的培训和教育生涯中,用理性、智慧和大爱播撒幸福的种子。回想这六天来的学习,有这样一些收获与思考:
1、坚守。
听过各位专家的讲座之后想一想:其实班主任工作在很多方面的做法是大同小异的,而且,有一些我们做的比他们更好。但为什么他们却能做出名堂来,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得肃然起敬?虽然只是两三个小时的讲座,而在这二三小时浓缩的却是他们长年以来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坚守的属于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这些工作做细致了,做扎实了。也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成为了他们的教育特色!
2、积累
现代代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角色有了重新的定位,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研究什么?研究教育现象。如何研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发现思考。教育生活的精彩就在于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的一天。每一天我们都在迎接孩子的不同变化与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如何将我们每一天的发现、每一天的行动、每一天的思考留存起来?
怎样积累?与大家分享迟新希教授的随身小贴士:一个贴身的小本子;一个电子文本的文件夹;一个数码相机;一个专门的案例集。
3、提炼
不是所有的坚持与积累都能够成为亮点。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坚持与积累是基础,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或者说特色,有了坚实的基础,还需要有一个核心理论的提炼。记得我们培训项目的主要执行者杨院长在在关于班级环境文化交流的点评中提到:“教育理论中最关键的是需要“提炼”。如何提炼呢?基本立足点,就是回到理论的原点、思维的原点,即哲学去思考: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在为什么之前先要进行价值判断,认识了内涵和外延,把握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再来建设自己的个性,外延要进行划分,再一个个进行回答,思路就清晰了。”这三位优秀的老师之所以如此精彩、如此成功,更源于他们在透彻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于自己在班级文化建设核心理念的准确把握。正是有了核心理念的支撑,才使得他们的一些朴实的教育行为能够高屋建瓴,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当然,他们的成功更源于他们自身丰富的内涵以及高超的教育机智!由此,我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正如张红教授所说的“不是我说得好,而是因为我看得多”。诚然,这是老师的谦逊,但是,学习的的确确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临近尾声,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张红教授的话“成功不能复制,唯有智慧才让人独具风采”。我想,我们与会的每一位教师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职业愿景图。那么,就让我们怀揣美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挥洒热情,绽放风采!
最后,我想用闵乐夫教授的一段话表达我此刻的感受和心愿: 教师站在讲台旁,如同农民蹲在田埂上。您是教育田野上的耕耘者、播种者、管理者、守望者,心里充满着希望。一届一届的学生就是您收获的庄稼。所不同的是,农民有农具,您是以自己人格人品学识作为工具从事劳作的。您职业的金秋是在五十岁之后,将从那些学生身上,幸福地看到您课堂教学的痕迹。
第四篇:课例研修学习心得
课例研修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对课例研修有了初步的了解。课例研修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促进教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这类研修活动与平时的教研活动比较接近,但是要比平时的听课、评课之类的教研活动要更深入、更系统。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是校长和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通过参加“课例研修”的相关培训,课例研修作为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进行实践,反思再次实践的过程。这不是一个老师的劳动,而是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互相讨论,说说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在回馈到实践中去。
通过学习课例研修资料,我深刻地感受到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而课例研修的过程正是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我想这也是课例研究所真正所要追求的境界。
学习过后,理解了什么是“课例研修”及怎么做,感觉到其实以前自己的工作中也在进行着课例研修的活动,但是做的不够细,学习后我想应深入的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并大胆的在课堂中去实践,勤思考,善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常态教学。
通过对课例研修资料的学习,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深刻的体会到反思在课例研修中的重要。不管教学如何,只有积极地去反思,才能在课例研修中不断的取得进步!
通过对课例研修资料的研读我明白了,课例研修是以教育理论作用于真实的教学实践,以深刻的反思带动有效的行为跟进,每一个教师个体都能在群体互助中增长专业能力和教学智慧,获得群体研究中的快乐和成长中的喜悦。课例研修发挥教师集体研究的优势,借助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课例研究”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课例研修一般流程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任务是备课说课。第二阶段具体任务是上课观课。第三阶段具体任务是说课议课。课例研修不同于常规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活动,而是有比较系统的研修活动过程。一般要有十个活动环节。教师参与课例研究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二是能不断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三是能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观。
“课例研修强调的是从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出发,教师集体通过行动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实录分析的手段,观课、议课教师与执教者一道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思,寻找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调整教学行为。”——摘自《怎样做课例研究》“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者,以促进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我认为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本学期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有关课例研修方面的理论文章。认真领会课例研修的真正内涵。
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进行课例研究,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
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
课例研修是一个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通过昨天几个团队介绍的经验,我知道了课例研修一般流程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课例研修具有经验、理论、实践结合、交织、融为一体的特性。它教师把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上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主题研修成果的过程,是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教师群体教育智慧发展的过程。之前只是听过课例研修,却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课例研修的启动大会,了解了课例研修,也知道了课例研修和课例研究的区别,受益匪浅。课例研修强调的是团体的互助和合作,增长知识和能力,凝聚集体的精华和智慧,以获得分享的快乐和幸福。以学生中目前欠缺的东西或教学中的重点训练内容等为主题,抓住一个本学段、本学期或细节化的点放在教学内容中来进行训练。通过此次的培训使老师们更加专业化,有理论的支撑也有行动的实践,对于促进老师的职业成长非常有帮助。
此次“课例研修”,紧紧围绕课例研究这个主题,详细而清晰地讲解了什么是课例研究,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以及在课例研究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内容十分丰富,为我在今后开展课例研究打开了思路。我想:围绕课例的讨论、研究的进程,可以帮助教师以新的视角来深入了解教材。借助课例,可以引发更多的教师主动分享、谈论及探讨与教学有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多元的,并且更具健全、更有意义的“实践共同体”。教师之间、教师与研究者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等等相互对话、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这次学习,对数学课例研究的背景、过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感到,一名教师如果能积极投入到研修中,以一个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查阅大量资料扩充自己,及时进行总结。那么在教学中一定会自觉地改进方法,不断地提高。而这种提高的速度必将是非常惊人的。参加完课例研修,感受颇多。我觉得《课例研究手册指南》是基于前经验的实践与新行为发展为新经验的过程,是对他人经验分析、整合、吸收为自己经验的过程,是将外部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知识结构的过程,是教师把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上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是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主题研修成果的过程,是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教师群体教育智慧发展的过程。这本指南告诉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巧妙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为我们指明了课例研究的方向,通过一个个非常有效的教学妙招,使我们真是受益匪浅,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使我看到了课例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第五篇:班主任专业成长研修学习心得
班主任专业成长研修学习心得
2013年4月20号,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一线教育家讲坛的培训活动。培训中聆听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田万生教授的《自我成长》,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方法、工作艺术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为我们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快地成长起来。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重新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问题已成为现在学校教育最棘手的问题,不良心理会对现代教学带来极大的危害。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
通过这次培训了解到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从事研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前提。本人通过自身多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
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以班主任为核心,多角度进行辅助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
通过这次的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无论怎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管理和教育好学生的基础,是需要不断的去努力学习和寻找方法来针对问题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