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 读后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读后感在整理新的办公桌的时候,偶尔得到这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作为刚踏上小学教育工作的新教师,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抱着“向同行、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的心态,认真阅读了那些特级教师、名师、教坛新秀等教育骨干的事例,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教学方法值得晚辈我学习和借鉴。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名师所运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贴近教学实际,并且有介绍教学方案,有如何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也称的上是半个班主任,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更能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
回顾名师的故事,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信心——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只有学习习惯不对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
其次,教师要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孩子不成熟,犯错了不是批评,而是教育,所以要有包容心和耐心加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第三,教师要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无形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最后,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感谢这些先进的教育者,让我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文章出处: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观的改造
概栝地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 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当中,有一个至为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 发展 ”。所谓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创生,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人根据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启示下,提出生态式教育。这种生态式教育既不同于灌输式教育,也不同于园丁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是一种为适应 工业 化而加速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其要害是像工业化农业那样,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可榨取的土地,而不像生态农业那样,主要培养土壤的 自然 生育能力。这样,学生固然可以掌握丰富知识,但却失去了创造能力。园丁式教育的致命之处,是把人的潜力看成一种像海底的石油一样早已经存在,只要去开采的物质。与它们不同,生态式教育认为学生的潜力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一种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因而也是无限的,在我们看来,生态式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创生。而要真正促进人的创生,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观念的改造。笔者认为,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一、新教学观的基本概念
(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性,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 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那种无视儿童存在的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否定了生命的独特性。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证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生来就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四)关照生命的整体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二、新教学观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思维观
以往,我们固守的教学思维是一种“确定性思维”。即把教学看做为按确定路线展开的,教师备课仅仅就是备教材,而备教材则往往又变成备教材的知识点和教材规定的路线。接下来,教学就是按教材所预先规定好的进程式跑道来进行,不能有一点脱离跑道的现象存在,甚至在什么时间跑到什么地方,都预先给规定好了。这显然没有人的创造性的展现。为此,必须转换教学思维,确立起“生成性思维”,具体表现:一是重创造,反预定。教学不是一个被给定的物,而是由人给定的活动,是人生命的展开。这就意味着教学在展开之前,是不能完全被预见的,这种不可完全预知性就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它不仅关注教学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教学过程的变。所以作为有创生性的教学,它不应该是教导的,而应是帮助的、激励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着转变或格式塔式的转变,不再是排斥断裂、突变,而是积极地利用它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转变知识的疆界,甚至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创生,而且还有意义的显现。三是重差异,反同一。生成性思维就是要重视差异性,不强调绝对的同一性和标准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看法、理解、体悟,教师甚至有时要随时就学生的看法、观点与学生展开对话,或引导学生相互对话,真正尊重学生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观
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基础性特征: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效果不是即时性的,而是显现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之中。
2、民主性特征: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活动性特性: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活动,是课堂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4、层次性特征:课堂教学中教的层次性和学生学的层次性,体现了教学中对人的关注,课堂应使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其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地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5、开放性特征:课堂教学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形成时间上、空间上和人际上的多维交流和联系,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6、生成性特征:课堂教学应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
可以这样地概括:课堂教学过程是沟通、对话、交往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过程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和播种活的知识,学生要生成和生长新的知识。唯如此,才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
浠水实验高中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反思
【正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
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
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
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
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
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
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
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
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
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
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
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
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
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
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
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
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
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
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
加深印象。
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
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
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
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
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
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
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
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
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
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
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
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
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
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4年版
本文于2010/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
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
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
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
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
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
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
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五.案例研究辽中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