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小学隔代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隔代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发家致富,很多年轻夫妇双双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将子女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于是,便出现了时下的热点话题:隔代教育。由于家长(指父母)对其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第二家长(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监护又存在种种不到位和不当之处,所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不少潜在问题和危机,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倾向。今年九月初,我在全校老师的协助下,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共有学生848人,其中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竟有321人,约占37.9%。其实仔细想想,这个数据一点也不令人惊讶,且看看每天校门前接送孩子的人群,每次家长会的出席人员,我们都应清楚的认识到,隔代教育现象在农村小学已相当普遍。因此,我觉得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探讨问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本学期,我首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五(2)班3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集中在学生的生活习惯,待人对物的态度,以及理想等内容上,具体试题如下:
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五(2)班全体学生 日期:2006、9
(1)你平时干家务活吗?()干了哪些?_________?
(2)你觉得父母是否应该每天给你零花钱?()你一天花多少钱?_
(3)你觉得自己现在监护家长疼你吗?()他们怎样关心你呢?_________________
(4)你自己现在监护家长关心你的学习吗?()他们经常指导你的学习吗?____________
(5)如果在你有困难时,他(她)没帮你,现在他(她)有需要,你会帮他(她)吗?
()为什么?_
6)你希望将来干什么工作?____为什么?________
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将班中学生分为“隔代教育”和“非隔代教育”两类(班中共有学生35名,其中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有17人。)。结果发现,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缺少爱心与进取心,但却非常追求物质享受,他们的的第二家长(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他们的学习关注只停留在问问考试得多少分,他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基本上没有人来辅导。据统计,对于第6题的作答,“隔代教育”的学生竟有10人希望将来做老板,原因是可以赚很多钱,过舒服的日子,达到了59%,而“非隔代教育”的学生想做老板的人只占17%,更多的是希望将来当教师、科学家、警察等。再如对第5题的作答,“隔代教育”有47%的学生表示不帮,而“非隔代教育”的学生只有3人不愿帮。对于其它题目的回答,两类学生的差异也很明显。之后,我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很大一部分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为了寻找原因,我又采用家访,找学生谈心,召开家长会等方法进行调查。综合结果显示,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的文化程度、思想认识、生活经历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育子女必然会出现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生活上用物质的全部满足代替对孩子的全面教育。
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扩大了,他们的父辈们认为自己没有亲自照顾,觉得欠了孩子的,于是时不时地给家里寄钱、寄物,想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生活标准和学习成绩”,寄托自己的思念,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他们喜欢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苦难,以此为鉴,因而加倍地向孩子们身上倾注关爱之情。如我班男学生孙文庆,他拥有皮鞋、皮衣、复读机,学习机,生活条件非常好,可他学习成绩却不如人意,整天只想着玩,根本无心学习。对这样的孩子,满足越多,他越不满足,离长辈的要求相去越远,对他们的物质满足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南辕北辙之事。这种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将来走出社会,他经受风雨的能力就必然比别人差。
(二)在心理上,老一辈对孩子们的期望值过高。
俗话说:“自家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老一辈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家的孩子应该比别人有用。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结果孩子们根本达不到。既然根本无法达到的事,谁还愿意追求呢?我班有一个女孩子张仁凤,天赋不算好,但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时,考了一次比较好的成绩。从那以后,她的爷爷奶奶要她每次考试至少保持全年级前三名,结果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落到十几名,后来每况愈下,可他的爷爷奶奶还是一味的啰嗦唠叨。如果孩子的目标难以实现,容易使他们丧失进取之心,抛弃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三)在观念上,有少数老人对孩子过于偏袒,迁就和溺爱,不分是非曲直。
一些老人的糊涂认识,导致学生养成极端自私狭隘的心理,粗暴任性的性格,遇到争端,他们总是先下手为强,逞强霸道,丝毫不存在忍让和原谅,给学校教育造成很大麻烦。
(四)在教育方法上,老人全部包揽家务劳动,使孩子失去一切锻炼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少,心疼必然的,再加上老辈的认为自己在家吃闲饭,更要把孩子照顾好。所以爷爷奶奶们对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到无微不至的程度,穿衣、系鞋带、整理学习用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有些孩子甚至吃饭要长辈添,喝茶要长辈倒,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三、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作为教师,除了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教育外,还应肩负起负有隔代抚养责任的亲属的教育重任,尤其对于我们在农村小学工作的老师来说,责任更为重大。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班级为核心,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他们的现状,登记存档。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等等。
2、与“留守学生”近距离接触。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关心学生的零用钱,关心学生同辈群体的交往,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等等。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组织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率的教育转变。
4、开展好心理教育。切实利用班主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关爱,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应三位一体,而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很难接受新事物„„显然,要想提高这一块家庭教育水平,肯定有一定难度。但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该领导家庭。”我们必须针对隔代教育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
1、彻底改变管理模式。
改变管理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变换学员。由于90%以上的爸爸家长外出务工,必须把过去的爸爸学员换成妈妈或爷爷、奶奶,(80%是爷爷、奶奶),也给这些学员颁发学员证,由他们接受隔代家校的培训。(2)是变换活动方式。对在家的学员仍然以课堂上课的方式为主,传授和交流科学育儿经验;对在外务工的家长学员则采用过去的鸿雁传书双交流的方式,尽量使他们离乡不离教,也能受到教育,这种方法叫做函授教育,主要以捎带、书信、电话联系为主。
2、彻底改变教育方法。
利用老一辈“爱子心切”的心理,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时代在发展,教育人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教育。(1)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要凡事大人一手包揽。(2)要克服偏袒行为,分
清是非曲直。现在的孩子好动,易惹祸,发生了矛盾纠纷,长辈要调查研究,分清发生问题的责任界限,小孩子往往是纯真的,只要你分清了是非,他们肯说真话,只有掌握了实情,说话才能有的放矢,处事才能得当。(3)正确全面评价孩子。对其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其缺点,多指导改正克服的方法,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4)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鼓励孩子利用电话和书信与父母联系和沟通,在教育孩子上,隔代长辈要和孩子父母保持一个腔调,对于孩子汇报的情况,远在外地的父母不能偏听偏信,使两代人产生隔阂,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三)联系实际、创办寄宿制小学,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一个很好的办学形式,学生住在学校,学习由晚自习教师辅导,生活起居由生活指导教师帮助。利用学习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通过:
1、关心呵护,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家”的感觉。
“留守儿童”长期离开父母,家庭温暖、父母关怀的缺失,使他们容易冷漠、孤僻、缺乏爱心,再加上与照看他们的爷爷、奶奶或亲友难以沟通,使他们更为偏执。为此,在寄宿制的管理中,要注重营造舒适、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如:寄宿学生生活区设施在考虑实用美观外兼顾儿童特点;选任责任心强、耐心细致、有生活管理经验的教师分别担任男、女生宿舍的生活指导教师;由生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宿舍文化。
2、加强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展。
由于寄宿学生年龄偏小,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在寄宿制管理中,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3、精心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人”。
寄宿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爷爷、奶奶们对隔代教育又爱莫能助,为此,学校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补好缺失的家庭教育课,督促学生“成人”。如:让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内务整理等常规技能的训练。
总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隔代教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教师及全社会的重视。认真分析其利弊,研究教育对策,让孩子们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社会,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青年家长双双外出务工,谋求经济利益,而将子女完全交由自己父母教养的现象比比皆是,隔代教育突显。“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共占84.6%。” [1]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2]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青壮年夫妻双方外出或进城务工,将子女完全交付祖辈教养的现象更为突出。xx初中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034人,其中留守儿童752人,占在校生比例72.7%,其中父母均外出的有159人,占留守儿童数的21.1%。近几年来,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同孩子缺少沟通和教育,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失教、心理上失衡、行为上失范、生活上失助、安全上失保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的要求,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士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一)研究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既已客观存在,就值得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其理论意义本文姑且不论,主要对其现实意义作论述,以期大家作出合理价值判断。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家庭的幸福。农民工进城或去发达地区务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他们的子女在祖辈的照顾下,在家乡学生能安心读书、成绩令人满意、身心健康成长,中青年父母的工作就会无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追求个人的职业成就和事业发展;同时,家中祖辈既老有所养,又能老有所为,也会体味老年生活的乐趣。三代人各得其所,家庭生活品位和幸福指数也会相应地提高,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2、有利于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未成年人的监护必不可少,隔代家庭教育填补了父辈教养的缺失,通过对隔代教育的研究,能增强隔代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其次科学合理的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它能够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4]另外,祖辈的生活历练所得的人生经验,对现代儿童而言是良好的德育素材,祖辈的亲身体验和适当地教育方式,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3、有利于家校联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祖辈的隔代教育往往缺乏主动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家校之间的联系较少,或与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不同,难以与老师之间有效达成共识,对少年儿童的一些行为表现所持有的态度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溺爱纵容或排斥对抗,对应的教育方式就会出现放任式或粗暴式,都会给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人格特质带来消极影响,反过来负向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如果祖辈在宽容的态度下,讲究科学教育,并辅以自身的良好榜样,则会采用民主式和权威式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5]。通过对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的研究,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合,互通学生在不同场合的行为表现,在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上相互补充,在教育理念和本质上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引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有利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同样也是社会各方的关切,在政府部门,不但有妇联、共青团、少先队等社团群众组织,还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正式组织,特别是关工委“依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开展工作,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6]这些老同志不但能充分利用关工委的职能优势整合社会其他教育资源,如督促当地政府、相关单位和社团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而且由于年龄相近的原因,能和留守儿童的祖辈更好地交流,指导他们做好隔代家庭教育工作。
(二)研究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目的通过调查,明确我校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以一斑窥豹,进一步探讨如何整合农村社会各方力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成效,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新农村。
三、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是相对亲子教育而言,所谓隔代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儿童亲生父母把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交给上一代家长来承担的教育方式。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的定义是指由于农村年轻家长的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乡生活和上学的儿童。本文所指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而全权委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其生活和学习的儿童。这些儿童的隔代教育或是由祖父母承担或是由外祖父母承担,还有可能是其中的一人承担。本文认为,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陪同子女生活或学习,则不能称之为完全的留守儿童。
以上问题的形成原因,勿庸置疑,主要是父母不能直接教养和亲子互动缺乏,这也正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认定的前提,以下原因分析在此范畴内。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问题形成原因如下:
一是家庭教育力量缺乏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祖辈的教育能力不够。从表一至三可以看出,159名儿童的254位祖辈的文化水平偏低,曾经的职业主要是务农,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年龄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存在着明显的代际鸿沟。这种状况下的祖辈教养则主要是生活照顾,深层次的交流难以实现(表六显示,只有28.9%的儿童愿意也祖辈谈心),思想和道德教育难免空洞说教,不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在学习方面能得到祖辈的指导的很少。祖辈在体力不佳、说服无效时,往往采用听之任之的纵容方法,认为“树大自然直”,指望孙辈长大以后能有所转变,或者采用怒骂、打压的暴力措施,以求暂时地完成看护任务,这些都是不作为或短期行为的表现。其次,是父母的“远程”教育不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是无可替代的家庭教育基础,真诚、倾诉、依存、不离不弃是其他交往所无法与之比拟的,所以有人将父母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中时间最长的学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家长能认识到亲情感化和交流在孩子健康成长中重要作用,仅仅在履行着“衣食父母”的职能,教育职能则被完全地推向祖辈。父母完全指望祖辈的教养,但大多数祖辈的教育是无力的,这样家庭教育基本缺失。
二是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虽说在现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是倍受关注的群体,但现实状况是学校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特殊关照。一种观点从“理性”角度来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缺乏的是家庭亲情教育,应主要在家庭教育中补偿,与学校无关,学校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甚至提出疑问:将这些儿童贴上“留守”的标签,是不是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种观点从“情感”角度来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如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积极作用,但现有的活动和设备还不够,还要增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应该减少正规的教学活动时间,放松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留出时间安排固定的教师队伍去开展补偿教育。事实情况是,在校期间,留守儿童随同其他学生一起全天候、全覆盖地接受管理和教育,没有得到特别的照顾,即学校当前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补偿性教育活动。
三是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不完善。当前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单一,除了家庭、初中小学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在正规化的过程中,随着职能分化、责任加强,功能越来越简化,如随着学校安全责任的加大,学校尽量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规范办学行为,调整作息时间表,压缩正常上班期间的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小学春季下午四点就放学;坚决执行不加班不补课、法定节假日一律放假的规定,这样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就会增加,这些时间如果家庭管理能跟上,学生会有一个更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减轻课业负担;反过来若家庭管理跟不上,特别是留守儿童,就会出现外出到处游荡、或上网吧、或回家长时间的看电视等,导致安全、学业、交往等方面的隐患。
四是教育责任归因偏颇。在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过分强调了教育主体外在的因素,而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责任因素,一旦儿童在学业、安全、身心出现问题时,总是在学校、家长、社会媒体方面寻找原因,恰恰忽略了教育主体——儿童的自身责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早已被否定。据此,我们可以坦然面对部分学生不同的人生发展路径,将留守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看成是发展中的问题,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留守儿童如何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作出恰当的调整和适应,也是其自身应该学会的能力。教育管理当中也有一个负强化的现象,拿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来分析,出现问题→怪罪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家长深感责任重大→看护更紧→学生自适应能力更弱→出现更多的问题。只有儿童的自适应能力得以提高,这种负强化才能消除,儿童的自适应能力只有在儿童学会选择、自己勇于承担责任时才能提高。
(执笔人:杨芳志)
[1]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浅析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4(8)
[2] 百科名片,留守儿童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4] 同1
[5] 陈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网,2010年5月14日发布
[6]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条例(2011年2月修订),第四条,中关工委[2011]10号文件颁发
第四篇: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姓名:张茜茜 学号:201109410237班级:2011级英语师范2班
关于农村教育不均衡的调查报告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教育发展如何,直接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今年来,农村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村教育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较薄弱„„说到底,教育是否公平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不仅关系到农村是否能缩小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从而实施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全局,更与每一个教育及受教育的个体——老师、学生、家长息息相关。
关键词:农村教育不均衡,现状,应对措施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早在198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分三类地区推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要脱离实际地去追求高指标”。同时还制定了不同地区的“普九”时间表,确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的策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城市教育已基本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但对于占据8.8亿人口的农村来说,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各级政府更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而关键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我主要采用了上网搜集资料的方法,由于我家就是农村,我小学,初中,也是在农村上的,因此我对我的调查课题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二、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才投入到农村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经费的严重短缺,使得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我所就读的小学初中的老师没有几个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小学老师有的“一人兼多职”,一个老师不光教语文,还教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 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分数”成为衡量学校,老师唯一的标尺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 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这也就造成了重智育轻的现象,虽然国家以颁布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小学必须有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而在落实过程中,这些课程成了空壳子,而这些课程的也就成了所谓“语数外的补课课堂”。
现状四:农村学生辍学率高
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大多数农村学生之所以选择过早辍学,莫过于“大学上了白上”这种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影响,另一些原因就是家长的思想比较落后,看不到上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另外,学生自己对上学没有兴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村小学有六个年级,仅有100人左右,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30位同学,而到了六年级,仅有7位同同学,现在仍在就读大学的仅有3位同学。
2.农村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措施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均衡配置教学资源
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要调整教育投入结构。我国义务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公共服务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占全国基础教育的绝大部分,然而,从目前我国教育投入的结构来看,整个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太低。因此国家应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要重心下移,把财力更多地投到基础教育上,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在城市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之间,要重心外移,财力更多地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当务之急是取消在公办学校中的所谓“重点”、“示范”的冠名。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没有必要过分追求这些虚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教育设施建设,购置教学用具上,从而逐步促进教学资源均衡配置。
措施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优秀教师或贫困地区的教师应实行免费培训。要特别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
针对农村教师待遇低,国家要实行农村教师特殊制度。所谓的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即在现有国家工资的基础上,对农村的从教人员实行大幅度的工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差别,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措施三: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 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与体会:
经过这次对农村教育不均衡问题的调查,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我国农村的教育问题不容乐观,无论是在教育经费上,还是在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同时也非常感谢有这次机会,可以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我家乡小学所存在的问题。
农村问题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农村教育问题又是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谐发展,就要把农村教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而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同时,现在更重要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质,为自己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篇: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
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
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
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
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的家长选择“一般”,%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
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
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表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