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隔代教育问题的研究
090112039音乐学1班王英琦
关于隔代教育问题的研究
一、课题名称:隔代教育利与弊问题浅探
二、研究的内容
一)拟研究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由祖父母这一代对第三代子孙进行教育的隔代教育便不断增多。
所谓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主要是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责任。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们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可是我国的调查显示,有五成以上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越小,与祖辈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然而,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自我实现意识,效益观不断增强,在城市里年轻的父母父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在农村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现状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待在身边,由此引发的“隔代教育”问题成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忽视了这种方式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较为常见的主要在行为、情绪、社会适应性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动冲动,动作过多过度忧虑、嫉妒、攻击性、厌食、挑食、偏食、任性等过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方式,父母祖辈的教育方法,态度有关。
二)具体研究内容
为更好地完成研究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应用价值和可
推广性,我们将分成以下三个部分来研究隔代教育的问题。
1、指导祖辈家长探索学习不同年龄段幼儿情绪发展特点与规律。
2、了解祖辈家长的一般典型的教养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祖辈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优势与弱势,并探索指导策略。
3、探讨幼儿典型的消极情绪表现并研究提炼促进幼儿积极情绪养成的良好方法与途径。
三)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析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四)主要观点
虽然隔代教育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如祖辈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有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并且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好的耐心,从而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存在”的并非是合理的,与亲子教育相比较,隔代教育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当然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相比起弊端而言,弊端更为严重。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该主题有没有人研究过
对于隔代教育利与弊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人研究过,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二)本选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
因为我是来自上海崇明的,隶属上海郊区城镇,相对于上海市区而言,隔代 教育的情况更为普遍,具有典型性。由于农村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去闯上海、下广洲,而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从而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因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管教尺度的难以掌握,使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只能听之任之。再加之长时间的娇生惯养,纵容、迁就,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故该群体的教育状况成为一种令人堪忧的社会现象。
四、选题意义
(1)隔代教育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在开展情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幼儿积极情绪形成的过程中易出现反复性,因此,家庭的配合教育也是促进孩子积极情绪发展的一个良好途径。
(2)现具有优化幼儿情绪教育课题研究的良好基础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影响幼儿积极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是隔代教育。祖辈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优化情绪稳定持久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的自身言行举止与情绪情感表现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们感到本课题的研究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应用认知科学新成果,从感知、表达、调控三个纬度出发,以隔代特色教育为载体,针对幼儿的典型情绪表现开展促进“幼儿情绪体验、“幼儿情绪表达”、“幼儿情绪调控”的案例研究,针对性地指导帮助祖辈家长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幼儿积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推行与完善本园特色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实施,构建以幼儿为核心的幼儿园—幼儿—家庭培养系统,促进教师、祖辈家长、幼儿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显现我们一贯的“以人发展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家园互动的质量,促进教师、祖辈、幼儿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五、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分为五种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法
二)研究步骤
1、访谈法:对家长在活动中或者家中面对孩子的各类情绪问题采取的教育行为以及孩子的转变进行访谈。
2、问卷法:调查祖辈和父母家长对我园优化情绪教育研究的认识以及行为跟进的情况。
3、观察法:通自然观察的方法,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其情绪的表现,作为幼儿相关的评估以及教育作用的监测。
4、行动研究法:通过在各年龄段寻找并确定家庭、幼儿为研究对象,建立档案、连续、跟踪的研究,期望研究出一套比较好的指导方法和措施。
5、个案法:建立个人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的健康情绪。
三)时间安排
访谈法和问卷法在第一天完成,第二天进行统计相应的数据,第二天同时开展观察法,并持续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内结合访谈法通过寻找研究对象建立个人档案,以便跟踪研究。
四)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1、优势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原因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对于孩子在不同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都能及时的处理。
优势二:祖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优势三:祖辈的子女都各自成家立业很少有时间陪两老,可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人的身边不但能够减轻自己的生活压力还能够补充老人的时间,使他们身边有个开心的伴,而老人也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照顾孩子,利于祖孙两代身心健康。
2、弊端
弊端
一、容易形成溺爱
多数祖辈家长常因自己年轻时时工作和生活条件所限制,没有给予自己很好的照顾,而想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他们对孩子宠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了他们的任性,依赖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使他们有许多不良的表现。
弊端
二、思想观念陈旧
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仍然用陈旧的老观点要求孩子,交给孩子老经验,老想法,致使孩子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为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的给孩子传授了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无疑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弊端
三、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理,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的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情绪对立,使正常的教育难以进行。
弊端
四、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祖辈家长因为思想观念等的影响总是无意识的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不少问题孩子都是祖辈带大的,有资料显示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家庭暴力和隔代教育成较高发状态。解决各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一定要统一认识。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认识上的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该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方法
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方法
三、年轻父母要端正态度,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应该把孩子的抚养教育权全部交给祖辈。
方法
四、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方法
五、祖辈家长要理智的控制感情,分清溺爱和爱的界限,要爱的适度。积极
创造机会让孩子和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建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六、参考文献
庭中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方案http:///html/2012/22/2012221125848.shtml 幼 儿 隔 代 教 育 现 状 的 利 弊 分 析
http:///Read/Read.aspx?id=41397791
中 华 隔 代 教 育 家 庭 研 究 中 心 http:///u/48
郭 玉 华
第二篇:单亲家庭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它是主体双方冲破封建世俗的偏见,摆脱了众人的冷言讥讽。离婚后解脱了原有家庭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不幸,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抚平与弥补的。
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还认为孩子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我们发现大约有70%左右的单亲孩子不是由其父或母直接教育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在教育上出现了短暂的或间接空白。
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班的程文迪小朋友就是个单亲宝宝,父母由于感情不合离婚,虽说孩子是跟着爸爸,但其实主要由祖父母照顾,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经观察后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情感的分离与脱节
文迪与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住一起,对于妈妈的印象只有通过电话交流,只有在节假日才能看到孩子,这样的母爱是残缺的。与妈妈的交流少之又少,有时和孩子交流,会问到妈妈,孩子只会淡淡地说一句:“想妈妈。”其实单亲孩子与其父或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施与的爱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真诚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客观上来讲是自然的,无丝毫的做作,这是孩子能够感觉到的,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来讲,每个孩子由其父母教育是最适合的,哪怕是不到位、不科学的教育,也总比对其进行间接教育要好些。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需要纯真的天然的父母之爱,来自其它任何方面的爱都是无法弥补的。
父亲或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其祖或外祖教育与管理,本来在心灵上,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父或母这样做会使孩子又感到了情感危机的到来。他们羡慕其他孩子跟着父母生活,天真浪漫,活泼可爱,而自己好似一只孤独掉队的大雁,造成情感的再次分离与脱节。孩子特别渴望和父母同吃、同住、同生活,与父母真诚地交流。可是,单亲孩子深感自己不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人间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凭上帝的安排,接受来自隔代的情感。
二、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背离
文迪平时的教育都是交给爷爷奶奶,当然他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片面的。在他们的心里孙子已经失去了母亲,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爱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很多坏气旋就养成了,比如在幼儿园他不肯自己动手吃饭,挑食的现象很严重,而且不管玩什么都是一句话“这是我的玩具”、“你干嘛抢我的玩具”,有时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到一下就大声哭闹。
单亲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与晚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因而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孩子。
这些教育内容不仅陈旧,有时还与时代格格不入,相背离,有的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有东西,一些江湖义气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使他们深受其害,当社会飞速发展,在隔代教育之下当今先进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手段等,都会与这些单亲孩子失之交臂。
三、教育结果的遗憾与失望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
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心理;撒谎及言而无信,骂人打架,吸烟喝酒,偷盗抢劫等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形成与发展,严重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单亲孩子就成了隔代教育的牺牲品。而当整天忙碌的单亲孩子的父或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父或母应视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来看待。应该亲自教育与管理。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
单亲孩子是当代社会中最特殊的群体、又是最不幸的群体,孩子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所诱发的犯罪,其责任应该完全由其家长来承担。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是不幸的,他们主观上虽然有过错,但他们谁不希望自己跟其他孩子一样能得到父母的教诲而茁壮成长呢?只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如此不利的家庭氛围之中。单亲孩子的成长特点及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感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自觉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补救,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第三篇:关于农村小学隔代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隔代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发家致富,很多年轻夫妇双双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将子女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于是,便出现了时下的热点话题:隔代教育。由于家长(指父母)对其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第二家长(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监护又存在种种不到位和不当之处,所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不少潜在问题和危机,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倾向。今年九月初,我在全校老师的协助下,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共有学生848人,其中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竟有321人,约占37.9%。其实仔细想想,这个数据一点也不令人惊讶,且看看每天校门前接送孩子的人群,每次家长会的出席人员,我们都应清楚的认识到,隔代教育现象在农村小学已相当普遍。因此,我觉得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探讨问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本学期,我首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五(2)班3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集中在学生的生活习惯,待人对物的态度,以及理想等内容上,具体试题如下:
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五(2)班全体学生 日期:2006、9
(1)你平时干家务活吗?()干了哪些?_________?
(2)你觉得父母是否应该每天给你零花钱?()你一天花多少钱?_
(3)你觉得自己现在监护家长疼你吗?()他们怎样关心你呢?_________________
(4)你自己现在监护家长关心你的学习吗?()他们经常指导你的学习吗?____________
(5)如果在你有困难时,他(她)没帮你,现在他(她)有需要,你会帮他(她)吗?
()为什么?_
6)你希望将来干什么工作?____为什么?________
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将班中学生分为“隔代教育”和“非隔代教育”两类(班中共有学生35名,其中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有17人。)。结果发现,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缺少爱心与进取心,但却非常追求物质享受,他们的的第二家长(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他们的学习关注只停留在问问考试得多少分,他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基本上没有人来辅导。据统计,对于第6题的作答,“隔代教育”的学生竟有10人希望将来做老板,原因是可以赚很多钱,过舒服的日子,达到了59%,而“非隔代教育”的学生想做老板的人只占17%,更多的是希望将来当教师、科学家、警察等。再如对第5题的作答,“隔代教育”有47%的学生表示不帮,而“非隔代教育”的学生只有3人不愿帮。对于其它题目的回答,两类学生的差异也很明显。之后,我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很大一部分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为了寻找原因,我又采用家访,找学生谈心,召开家长会等方法进行调查。综合结果显示,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的文化程度、思想认识、生活经历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育子女必然会出现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生活上用物质的全部满足代替对孩子的全面教育。
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扩大了,他们的父辈们认为自己没有亲自照顾,觉得欠了孩子的,于是时不时地给家里寄钱、寄物,想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生活标准和学习成绩”,寄托自己的思念,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他们喜欢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苦难,以此为鉴,因而加倍地向孩子们身上倾注关爱之情。如我班男学生孙文庆,他拥有皮鞋、皮衣、复读机,学习机,生活条件非常好,可他学习成绩却不如人意,整天只想着玩,根本无心学习。对这样的孩子,满足越多,他越不满足,离长辈的要求相去越远,对他们的物质满足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南辕北辙之事。这种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将来走出社会,他经受风雨的能力就必然比别人差。
(二)在心理上,老一辈对孩子们的期望值过高。
俗话说:“自家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老一辈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家的孩子应该比别人有用。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结果孩子们根本达不到。既然根本无法达到的事,谁还愿意追求呢?我班有一个女孩子张仁凤,天赋不算好,但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时,考了一次比较好的成绩。从那以后,她的爷爷奶奶要她每次考试至少保持全年级前三名,结果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落到十几名,后来每况愈下,可他的爷爷奶奶还是一味的啰嗦唠叨。如果孩子的目标难以实现,容易使他们丧失进取之心,抛弃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三)在观念上,有少数老人对孩子过于偏袒,迁就和溺爱,不分是非曲直。
一些老人的糊涂认识,导致学生养成极端自私狭隘的心理,粗暴任性的性格,遇到争端,他们总是先下手为强,逞强霸道,丝毫不存在忍让和原谅,给学校教育造成很大麻烦。
(四)在教育方法上,老人全部包揽家务劳动,使孩子失去一切锻炼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少,心疼必然的,再加上老辈的认为自己在家吃闲饭,更要把孩子照顾好。所以爷爷奶奶们对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到无微不至的程度,穿衣、系鞋带、整理学习用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有些孩子甚至吃饭要长辈添,喝茶要长辈倒,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三、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作为教师,除了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教育外,还应肩负起负有隔代抚养责任的亲属的教育重任,尤其对于我们在农村小学工作的老师来说,责任更为重大。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班级为核心,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他们的现状,登记存档。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等等。
2、与“留守学生”近距离接触。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关心学生的零用钱,关心学生同辈群体的交往,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等等。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组织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率的教育转变。
4、开展好心理教育。切实利用班主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关爱,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应三位一体,而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很难接受新事物„„显然,要想提高这一块家庭教育水平,肯定有一定难度。但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该领导家庭。”我们必须针对隔代教育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
1、彻底改变管理模式。
改变管理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变换学员。由于90%以上的爸爸家长外出务工,必须把过去的爸爸学员换成妈妈或爷爷、奶奶,(80%是爷爷、奶奶),也给这些学员颁发学员证,由他们接受隔代家校的培训。(2)是变换活动方式。对在家的学员仍然以课堂上课的方式为主,传授和交流科学育儿经验;对在外务工的家长学员则采用过去的鸿雁传书双交流的方式,尽量使他们离乡不离教,也能受到教育,这种方法叫做函授教育,主要以捎带、书信、电话联系为主。
2、彻底改变教育方法。
利用老一辈“爱子心切”的心理,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时代在发展,教育人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教育。(1)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要凡事大人一手包揽。(2)要克服偏袒行为,分
清是非曲直。现在的孩子好动,易惹祸,发生了矛盾纠纷,长辈要调查研究,分清发生问题的责任界限,小孩子往往是纯真的,只要你分清了是非,他们肯说真话,只有掌握了实情,说话才能有的放矢,处事才能得当。(3)正确全面评价孩子。对其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其缺点,多指导改正克服的方法,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4)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鼓励孩子利用电话和书信与父母联系和沟通,在教育孩子上,隔代长辈要和孩子父母保持一个腔调,对于孩子汇报的情况,远在外地的父母不能偏听偏信,使两代人产生隔阂,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三)联系实际、创办寄宿制小学,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一个很好的办学形式,学生住在学校,学习由晚自习教师辅导,生活起居由生活指导教师帮助。利用学习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通过:
1、关心呵护,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家”的感觉。
“留守儿童”长期离开父母,家庭温暖、父母关怀的缺失,使他们容易冷漠、孤僻、缺乏爱心,再加上与照看他们的爷爷、奶奶或亲友难以沟通,使他们更为偏执。为此,在寄宿制的管理中,要注重营造舒适、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如:寄宿学生生活区设施在考虑实用美观外兼顾儿童特点;选任责任心强、耐心细致、有生活管理经验的教师分别担任男、女生宿舍的生活指导教师;由生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宿舍文化。
2、加强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展。
由于寄宿学生年龄偏小,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在寄宿制管理中,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3、精心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人”。
寄宿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爷爷、奶奶们对隔代教育又爱莫能助,为此,学校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补好缺失的家庭教育课,督促学生“成人”。如:让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内务整理等常规技能的训练。
总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隔代教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教师及全社会的重视。认真分析其利弊,研究教育对策,让孩子们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社会,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青年家长双双外出务工,谋求经济利益,而将子女完全交由自己父母教养的现象比比皆是,隔代教育突显。“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共占84.6%。” [1]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2]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青壮年夫妻双方外出或进城务工,将子女完全交付祖辈教养的现象更为突出。xx初中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034人,其中留守儿童752人,占在校生比例72.7%,其中父母均外出的有159人,占留守儿童数的21.1%。近几年来,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同孩子缺少沟通和教育,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失教、心理上失衡、行为上失范、生活上失助、安全上失保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的要求,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士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一)研究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既已客观存在,就值得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其理论意义本文姑且不论,主要对其现实意义作论述,以期大家作出合理价值判断。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家庭的幸福。农民工进城或去发达地区务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他们的子女在祖辈的照顾下,在家乡学生能安心读书、成绩令人满意、身心健康成长,中青年父母的工作就会无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追求个人的职业成就和事业发展;同时,家中祖辈既老有所养,又能老有所为,也会体味老年生活的乐趣。三代人各得其所,家庭生活品位和幸福指数也会相应地提高,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2、有利于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未成年人的监护必不可少,隔代家庭教育填补了父辈教养的缺失,通过对隔代教育的研究,能增强隔代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其次科学合理的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它能够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4]另外,祖辈的生活历练所得的人生经验,对现代儿童而言是良好的德育素材,祖辈的亲身体验和适当地教育方式,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3、有利于家校联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祖辈的隔代教育往往缺乏主动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家校之间的联系较少,或与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不同,难以与老师之间有效达成共识,对少年儿童的一些行为表现所持有的态度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溺爱纵容或排斥对抗,对应的教育方式就会出现放任式或粗暴式,都会给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人格特质带来消极影响,反过来负向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如果祖辈在宽容的态度下,讲究科学教育,并辅以自身的良好榜样,则会采用民主式和权威式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5]。通过对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的研究,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合,互通学生在不同场合的行为表现,在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上相互补充,在教育理念和本质上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引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有利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同样也是社会各方的关切,在政府部门,不但有妇联、共青团、少先队等社团群众组织,还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正式组织,特别是关工委“依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开展工作,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6]这些老同志不但能充分利用关工委的职能优势整合社会其他教育资源,如督促当地政府、相关单位和社团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而且由于年龄相近的原因,能和留守儿童的祖辈更好地交流,指导他们做好隔代家庭教育工作。
(二)研究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目的通过调查,明确我校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以一斑窥豹,进一步探讨如何整合农村社会各方力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成效,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新农村。
三、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是相对亲子教育而言,所谓隔代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儿童亲生父母把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交给上一代家长来承担的教育方式。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的定义是指由于农村年轻家长的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乡生活和上学的儿童。本文所指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而全权委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其生活和学习的儿童。这些儿童的隔代教育或是由祖父母承担或是由外祖父母承担,还有可能是其中的一人承担。本文认为,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陪同子女生活或学习,则不能称之为完全的留守儿童。
以上问题的形成原因,勿庸置疑,主要是父母不能直接教养和亲子互动缺乏,这也正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认定的前提,以下原因分析在此范畴内。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问题形成原因如下:
一是家庭教育力量缺乏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祖辈的教育能力不够。从表一至三可以看出,159名儿童的254位祖辈的文化水平偏低,曾经的职业主要是务农,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年龄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存在着明显的代际鸿沟。这种状况下的祖辈教养则主要是生活照顾,深层次的交流难以实现(表六显示,只有28.9%的儿童愿意也祖辈谈心),思想和道德教育难免空洞说教,不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在学习方面能得到祖辈的指导的很少。祖辈在体力不佳、说服无效时,往往采用听之任之的纵容方法,认为“树大自然直”,指望孙辈长大以后能有所转变,或者采用怒骂、打压的暴力措施,以求暂时地完成看护任务,这些都是不作为或短期行为的表现。其次,是父母的“远程”教育不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是无可替代的家庭教育基础,真诚、倾诉、依存、不离不弃是其他交往所无法与之比拟的,所以有人将父母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中时间最长的学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家长能认识到亲情感化和交流在孩子健康成长中重要作用,仅仅在履行着“衣食父母”的职能,教育职能则被完全地推向祖辈。父母完全指望祖辈的教养,但大多数祖辈的教育是无力的,这样家庭教育基本缺失。
二是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虽说在现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是倍受关注的群体,但现实状况是学校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特殊关照。一种观点从“理性”角度来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缺乏的是家庭亲情教育,应主要在家庭教育中补偿,与学校无关,学校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甚至提出疑问:将这些儿童贴上“留守”的标签,是不是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种观点从“情感”角度来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如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积极作用,但现有的活动和设备还不够,还要增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应该减少正规的教学活动时间,放松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留出时间安排固定的教师队伍去开展补偿教育。事实情况是,在校期间,留守儿童随同其他学生一起全天候、全覆盖地接受管理和教育,没有得到特别的照顾,即学校当前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补偿性教育活动。
三是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不完善。当前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单一,除了家庭、初中小学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在正规化的过程中,随着职能分化、责任加强,功能越来越简化,如随着学校安全责任的加大,学校尽量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规范办学行为,调整作息时间表,压缩正常上班期间的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小学春季下午四点就放学;坚决执行不加班不补课、法定节假日一律放假的规定,这样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就会增加,这些时间如果家庭管理能跟上,学生会有一个更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减轻课业负担;反过来若家庭管理跟不上,特别是留守儿童,就会出现外出到处游荡、或上网吧、或回家长时间的看电视等,导致安全、学业、交往等方面的隐患。
四是教育责任归因偏颇。在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过分强调了教育主体外在的因素,而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责任因素,一旦儿童在学业、安全、身心出现问题时,总是在学校、家长、社会媒体方面寻找原因,恰恰忽略了教育主体——儿童的自身责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早已被否定。据此,我们可以坦然面对部分学生不同的人生发展路径,将留守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看成是发展中的问题,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留守儿童如何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作出恰当的调整和适应,也是其自身应该学会的能力。教育管理当中也有一个负强化的现象,拿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来分析,出现问题→怪罪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家长深感责任重大→看护更紧→学生自适应能力更弱→出现更多的问题。只有儿童的自适应能力得以提高,这种负强化才能消除,儿童的自适应能力只有在儿童学会选择、自己勇于承担责任时才能提高。
(执笔人:杨芳志)
[1]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浅析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4(8)
[2] 百科名片,留守儿童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4] 同1
[5] 陈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网,2010年5月14日发布
[6]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条例(2011年2月修订),第四条,中关工委[2011]10号文件颁发
第五篇:隔代家庭教育上学期研究总结(精选)
《城市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教育》课题
2011—2012年上学期阶段研究总结
张涛2012.1
本学期坚持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针对6.4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现将上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
根据课题小组的认真讨论研究,制定了《文化路小学隔代教育问卷调查表》,于2011年9月1号发给学生,让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真实填写,并对问卷进行了随机调查,真实性可靠。
(二)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总结
对62名学生进行了分类,分成三类:完全隔代教育,非隔代教育,不完全隔代教育。
(注:完全隔代教育即:由于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或是其它原因,无法照顾孩子孩子的教育及抚养完全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担。非隔代教育:孩子的教育抚养由父母承担,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基本不影响。不完全隔代教育:孩子的教育由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共同承担。)
名单如下:
完全隔代教育:
非隔代教育:
不完全隔代教育:
通过调查发现:
(1)隔代教育学生有20人,非隔代教育有30人,不完全隔代教育有12人,可见隔代教育现象已占到五成。
(2)在隔代教育中,由祖父母教育占到了90%,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大多数没有上过学,与子女关系和谐,乐意带孩子,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溺爱为主。
(三)我们从这三类中选出了比较典型的例子
完全隔代教育:王晓龙
非隔代教育:
不完全隔代教育:
(四)对于典型个案,我们进行了跟踪调查,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撰写了详细的典型个案,通过对比发现隔代教育中,祖父辈对孩子的教育有利也有弊。
利:
1、祖父母具有抚育孩子的实际经验。
2、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所以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3、俗话说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说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4、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养,年轻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5、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从孙子女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弊:
1、溺爱
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玩具撒了一地,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
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
年人的特点。
6、“特别在吃饭问题上很迁就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什么。有的老人为了哄孩子吃一口饭,追着、撵着,甚至当‘牛’做‘马’都心甘情愿”。长期娇惯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孩子偏食,而孩子偏食是一种极为不良的饮食习惯,长久偏食会给孩子的健康发育带来危害。
(五)对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弊,弊大于利,因此需要探讨出一条新型的隔代教育的方法,来消除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让隔代教育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优势,因此我们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重点解决孩子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