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5篇]

时间:2019-05-15 15:0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

第一篇: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

《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意识形态中的“礼仪”,似有日渐淡薄、缺失之趋势。综观我们望城小学的实际情况,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教师仅局限于书本的说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悬挂在墙上,只是一种摆设,重形式,轻实效。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更是缺少监督的力度和实践的平台。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学校及时提出望城小学学生养成教育,由此孕育了《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这个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和探索,提高整个学校师生的道德修养,塑造一支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及勤学守纪、文明礼貌的学生队伍。我们提出《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希望挖掘我校本身拥有的资源,结合养成教育和现代文化,编写具有时代气息、学校特色的课程教材,在学校,以班主任为龙头,在思品、晨会、班队三位一体的主阵地,开展多彩的学校养成教育活动;以其他学科教师为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理念,我们开展了一些活动,使学校养成教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更让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举措。当然,研究本课题,更要与教师的师德规范相结合,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要有示范性,使得学生有章可循。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好家长的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到这个课题研究中来,通过家长的相关手段的评价,使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上的行为习惯有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好社区的功能,通过在社区的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夯实做人的基石。通过学校养成教育的洗礼,要求学生把行为规范内涵深化在心里,把行为规范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真正切实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二、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急需对我国新增设的校本课程进计研究。它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

师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要遵守的准则。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教育手册》,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提高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素养,更多一份积极学习的自觉性,更多一份形象的朝气,更多一份交往的礼让,更多一份言语的谦逊,更多一份胸襟的宽广,更多一份心灵的感恩,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升教师道德素养,营造学校教育的人文氛围。

四、研究内容

1.依据我校办学理念,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自编课程教材。

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及《望城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编写《望城小学学生养成教育手册》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力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望城小学的特色,可适当采用歌谣、小故事的形式。

低年级:重点了解《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着重萌芽教育,从爱身边的人开始。中年级:重点深化《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同学交往、进出校园、校园教室、集体活动等形式渗透“宽容他人”的情怀。

高年级:重点继续深化《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师生交往等方面展现“精彩自我”,充分体现“热爱家园”的核心理念。

2.开设活动课,各学科渗透养成教育。

如语文学科可以进行口语交际,英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国外的一些养成教育常识等。学校要把养成教育这一块纳入常规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与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和每周评选“礼仪之星”联系起来,周会的讲话内容,侧重点放在学生的礼仪行为上。平时对养成教育课加强检查力度,确保它的实效性。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利用学校阳广播宣传、文明小使者监督,开展以“校园文明”为主题的绘画展、中队主题活动,不断探索学校养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的最佳切入口,形成有目的、有系统的校本课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造就训练有素的学生形象。

通过“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学生把养成教育作为行动的指路灯,做一个“热爱家园”、“呵护生态”、“宽容他人”、“精彩自我”的望城小学学生形象,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充实人生。

4.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通过《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课题研究,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素质,塑造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爱岗敬业的望城小学教师队伍,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考察研究内容和应用的科学性,理论入手,指导实践。

2.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检查教师、学生、家长对课题实施的信息反馈,效果显示。

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中,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样的研究过程,不断螺旋式地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的学生养成习惯问题,从而提升全校师生的道德素养。

六、研究过程

(一)、针对现状,挖掘我校《养成教育手册》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

课题确立后,我们首先在全校学生开展“十大不文明行为”的征集和评比活动。大家有了行为规范意识的渗透,敢于大胆发掘身边的不文明行为。通过积极宣传,以采访、暗访的形式,发现身边言谈举止不文明的行为若干条。学校再组织班级对当初推出的20条“不文明行为”进行投票,根据统计票数,选出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不尊重老师”,“见到老师不问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看见纸屑不愿捡”等“十大不文明行为”公布与众,让全校学生通过自己选出来的切身相关的不文明行为,起到了自省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由此确立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还需不断地努力。课题组成员以“我心目中的小学生形象”为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以全体教师的名义再次发出倡议,让大家再接再厉。

教师调查表:

2009年9月,为了了解课题开展的实效性,对全校老师进行“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调查表。大家认真填写,自我检查教师自身在师德修养方面的不足,并给教师个人提出了更高的师德要求,明确了教师师德修养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二)、通过活动,展现“养成教育手册”校本课程的实践特色

1.教学研讨,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了让校本课程研究落到实处,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课题组开展的每次活动中从不缺席,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做好相应的记录,积极讨论在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及时献上各自的金点子,是相关的困难迎刃而解,真正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课题组就“如何在活动和编写教材中更好地展现学校特色”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此来汲取集体的智慧,充实课题的行囊。课题初,教师对校本教材,大多是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教育,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为了克服盲目性,我们引进了《中小学生行为习惯规范众书》(低中高年级),作为教师的辅助用书。这些书为教材的编写作好了坚实的几十。以上教学研讨真正让课题研究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保障。

2.搭建舞台,使课题研究得到确切的落实

(1)教师作引领

建章立制。学校在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出台《望城小学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计划》、《教师师德师风评价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等,并认真组织老师们学习、讨论,用规章引领自身行为,用制度约束教师修养,从而有效提升教师师德修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样板。

活动体验。征集《望城小学教师箴言》,评选一年一度的“师德标兵”,征集故事进行评比,开展“规范师德、铸造师魂”为主题的读书修身活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塑造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形象活动。同时,组织教师国旗下宣誓活动,让全校教师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我在国旗下庄严宣誓,我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严谨治学,修身立德。恪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创新发展。为科教兴国,上下求索;为民族复兴,广育英才。我将遵循 „严谨务实、开拓进取、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热爱学校,团结协作,为望城小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树立起了我校教师良好的形象。所有学科注重渗透养成教育主题,特别是以思品课为龙头,其他各科教学的老师都在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及相应的活动,寻找相应的切入点渗透养成教育。

学习提升。在大家广泛地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的同时,学校还号召大家认真阅读有关书籍,进行有效的读书交流活动。由一位主读和两位助读,上台交流读书心得,最后由行政领导进行相关的结读,其他老师作好相应的记录,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同的学科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内化升华。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师德为先。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全面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提高师德修养。我们着重抓好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3个1”形象工程(“3”即“勤政廉政、尽职奉献、乐于服务”的学校党政领导形象;“敬岗爱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尊师守纪、品学兼优”的学生形象。“1”就是“文明、勤奋、团结、向上”的学校形象)。认真学习《望城小学教师“五要五不要”》,要求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严谨治学、认真施教的作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文明的仪表风度。要求撰写教育反思成为习惯,每节课后教师要完成教学后记,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至少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必须读一本教育专著或经典教育故事,必须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必须建立个人博客。课题组中心成员在各班认真进行养成教育、大队部进行文明班级评比及平行活动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教学,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校本教材,形成《望城小学养成教育手册》校本课程。

(2)学生展风采

童谣征集和传唱。我们还在全校进行了“学生行为习惯”的童谣征集和评比活动,要求学生

合作参与,创作有学校特色的童谣。活动受到了热烈的响应,收到了很多学生精心创作的稿件。我们把部分优秀的童谣作品和征集相关的插图汇编成册。我们还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在全校学生中传唱一首童谣。

学生读书活动。本着行为习惯渗透教育的思想,我们拓展了课题的空间。中年级结合我校读书活动,把《弟子规》引进课堂诵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礼仪。

少先队活动评比。大队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评比活动:“文明班级”、“礼仪之星”的评选;“红领巾服务队”、“文明小使者”的监督;班队活动课上“望城小学文明礼貌伴我行”的演讲比赛和“望城小学行为规范”的讨论;全校进行文明礼貌知识竞赛等。

填写教师形象调查问卷。我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填写教师形象调查问卷,从他们的需求进一步规范师表形象,让教师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老师的大部分比较满意,但对“参加升旗仪式,精神饱满,肃立致敬,带头高唱国歌。”、“参加集体活动时,不接听手机,不随意讲话,不做其他工作,积极参与。”、“准时进入教室,主动问好;按时下课,礼貌告别。”等细节上,期待老师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还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文明礼仪教师的形象。各年级的着重点不同。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耐心细致的。高年级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能学识渊博,随和,能有技巧地指出学生的不足,能和自己成为朋友。

(3)家长验实效

家长调查问卷。我们还向家长进行了“我心中的望城小学学生形象”家长调查问卷,衡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从整个问卷来看,学生外显的人际交往等一些方面,家长认为都有进步,但是,对学生内隐方面,如“知道在人的一生中遇到许多失败,人只有战胜失败后才会有进步“等方面的积极心态,认为学生还需更多的努力。家长就“对于《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这个课题,你认为还可以通过哪些活动途径或措施来更加完善形式和内容?”这个问题,更能提出真知灼见,要求活动要更多的实践,不停留于活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家长对学校一种主人翁的礼仪风范。

(4)社会拓效应

社区活动。我们还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的这条特殊纽带,在与社区开展活动时,注意学生的行为习惯,体现我校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范,通过社区的反馈建议,再作养成教育方面的调整,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

七、研究成效及分析:

(一)探索了一条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养成教育内容、形式,备受上级、社会好评。构建了以开展学校养成教育活动课程为主、以学科教学中渗透为辅、家庭社会督促的行为习惯教育模式。2009年度,我校积极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养成教育内容、形式,结合《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课题研究,把“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认真组织全校学生深入开展“用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动”主题活动,各中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具体提出了“用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动”主题活动的预期目标,要求低年级学生从学礼仪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开始,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努力做一个懂修养、有礼仪的文明人。高年级学生从学习校园礼仪开始到家庭礼仪、社会交往礼仪,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与品格。平时,将礼仪、礼节、文明、礼貌、敬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常规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好每节课的课后三件事,学会礼貌问好,使用文明用语,课间文明休息。并结合学校进行的经典诵读活动,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读物当中的“忠、孝、仁、义、礼、志、信”等传统文明礼仪观念结合当代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铸师魂、扬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和争做“社会信任、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信得过教师”系列活动。组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全校树立起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辉教师形象,使教师们在舆论倡导、榜样的鼓励、荣誉的鼓舞下,增强了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责任感,涌现出了更多的先进个人和群体,我校教师的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成为学生的表率和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楷模。课题组主要成员、教导主任谭赛同志主动推迟婚期,坚持战斗在学校防治“甲流”工作的第一线。刘建平老师年近退休,身患疾病,应该全休3个月,而一个月后我们就在校园里看见了她蹒跚的身影……学校这种带病坚持工作、无私奉献的动人事例不计其数。教书育人、以身立教,讲师德、树师风在整个学校已蔚然成风,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受到了上级部门及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与青睐。

(二)开发了校本课程

在这一年中,我们不断实践着,不断反思着,不断总结着。

首先,《望城小学养成教育手册》校本教材成稿。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参照了《中小学生礼仪礼节礼貌规范丛书》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着“热爱家园”、“呵护生态”、“宽容他人”、“精彩自我”的理念。编写了这个校本教材。在学校低年级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着手,如坐姿、站姿、课间、课堂纪律等,让他们从细节上打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在低年级教材中,我们渗透了萌芽教育,从爱身边的人开始,如爱国旗、爱老师、爱同学、爱家长等,当然还涉及到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礼仪,如观看演出、在外购物、搭乘电梯等,全方位地关照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年级在教材编写中,着重于人际交往礼仪等,“宽容他人”的博爱情怀有了更深层的提升。它不像低年级仅局限于爱周围的人,更多的是学会和他人友好合作,体现顾全大局的精神。高年级的教材编写,结合他们的特点,在社会实践中赋予了更多的博爱色彩,拓宽了养成教育的范围,除了能够做到基本的行为习惯要求,体现文明风范,更要求在诸多交往活动中,能拥有健康平和的心态,展现“精彩自我”。如爱自己的母校,爱家乡、爱祖国章节,都体现着“热爱家园”的核心理念。

其次,形成了各学科渗透养成教育的教学模式。从各科渗透的养成教育的情况来看,可见教师在有意识地积极参与校本课题,设法从各个切入口,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如:体育课,教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互帮互助;数学课,在统计图练习课中设计统计父母长辈的生日,懂得关心长辈;语文学科,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学会礼貌用语;英语学科,要求在生日聚会时,学会如何接待客人等等,真正体现了望城小学的课堂流淌着良好行为习惯的芳香。

最后,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从开题以来,我们围绕主题开展了许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教师方面,出台了相关的各种措施,如:出台《望城小学教师师德规范》;评选一年一度的“师德标兵”;征集故事进行评比和交流,逐渐形成规范教师师德修养的制度。在学生方面,从对现状存在的不文明行为的调查,到行为习惯知识的宣传,童谣的传唱,养成教育小报的展出,学校文明标兵故事的征集;学生、教师、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文明意识,在活动中强化文明行为。

(三)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

通过几年来课题的努力实践,学校的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细节教育上,教师的心态和育人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结合《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课题研究,坚持开展每月“评星”制度,各中队召开主题队会,让学生自我点评,在“自评、互评”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通过此项活动,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意识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而且还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今,望城小学校园里随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学文明、讲文明、比文明的竞争氛围。

(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发展

通过《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们的认识在提高,情感在升华,行为得以规范。在校园内,随处都可见教师们耐心教育、指导学生的动人情景,从生活到学习上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师们用自己的一片赤诚爱心,营建了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在研究中,大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部分老师所撰

写的相关论文在相关杂志上发表或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王四成同志撰写的《从公民道德日教育谈教师职业道德》、《解放思想热爱教育 为石鼓发展作贡献》、《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等论文分别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蒋春莲、蔡建军、朱志伟等老师的论文《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师德建设 搞好教师队伍的反腐倡廉工作》、《封闭的管理模糊的身份 是教育腐败的温床》分别在论文比赛中获市一等奖。参与课题的中心成员王四成、朱志伟、杨玲等多人次获石鼓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任小兰、蔡建军、刘洪英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八、结论

通过二年多来的《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课题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为之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和汗水,使之初见成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出了一定贡献。在整个活动中,我们把这个课题当作自己的孩子在养护,曾经迷茫痛苦过,但在不懈努力中,我们也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收获着累累的硕果,提升着自己的素养。感受颇深的是教师的师德修养内化在心灵,外化在行动,需要的是对现有好的做法进行制度化,对所取得的成就进行长久细心的养护,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师生的一种特有的文明标识。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方向。

九、尚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校本课题,从课题实施的效应来看,是顺应了社会对我们学校的一种需求,它是长久性的,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所以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中,我们还要把这个校本课程继续渗透巩固下去,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这个课题后期研究空间还很大,因为这二年多的时间中,我们侧重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研究的比例相对大一点,在教师行为和社会监督方面,研究探讨的比例相对要小一点,“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让渠中文明礼仪清泉永流,就要保持教师师德修养的源头不断鲜活。所以下一阶段,我们将在老师的师德修养方面加大培训研究的力度,继续深入下去,让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得更好。

第二篇: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做一个有“心”的教师

摘要: 青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是教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与其它学科的教师一样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师德修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将提升师德意识寓于实践教学中,更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外,更要具备更高更强的师德意识和道德标准。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平,不仅能够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威信,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其工作时间短,思想不稳定,职称低、业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会影响其发展,不利于教学工作。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本文通过分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意义以及当今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现状,阐述了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高质量人才和科学研究队伍的培养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育教学 师德修养 培养

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孟子也说过:“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君子之首,修其身而平天下。”我国老一辈的教育家徐特立说得好,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具有公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因为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教师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所持的态度和处理方法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就要求更高,不管是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学识才能、言谈举止、生活行为等方面时时处处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耪样。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师德就是教育的光辉;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建设是落实科学法杖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是大学文化、教育精神和教师形象的永恒主题。

二、体育教师工作特点

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长知识水平、调节情绪并增强意志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这门学科承载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其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就是体育教师。

体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学科主要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体育学科是以示范为主要手段,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外,还要进行各种身体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尝试在运动中体验和感悟,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目的。其具体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1、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更全面的素质。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结合,简言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任何一项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都必须经历理论知识学习的阶段,包括运动项目的技能要求、发展状况、比赛规则等等。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得到更好、更长久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一个熟练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健康体魄,才能真正科学、健康的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体育教师的工作范围更广。

体育教师除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指导各种体育项目学生协会的学习、指导包括校内、校外的各项体育比赛的学生训练等等。例如学校与学校、社会团体、企业等之间的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市、省、国家级的大学生运动会、各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等等。这些工作主要都是由体育教师去担任,如学生的训练、比赛的组织、裁判的执行等等。这使体育老师的工作范围由课堂扩展到学生课余生活,由校内扩展到校外。

三、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群体里有相当一部分年纪偏大的教师还停留在学校体育旧的教学模式里,既传统的体操、田径、“三大球”的混合教学模式。没有根据时代进步,科学的发展而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更新、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项目,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思想理念。

2、缺乏创新精神。

由于体育教师长期处在脑力与体力劳动双重压力之下,精神和身体的疲劳导致体育教师们逐渐形成了懒惰的习惯。尤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技能直到 参加比赛,中间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磨练过程,既千百次的机械重复基础动作,这个枯燥的过程,很容易导致教师的心理疲惫和对学生失去信心。因此,体育教师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也随之消失殆尽。

3、比赛与课堂的发展不均衡。

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晋升职称,评优评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成绩来实现。这样就导致了教师重训练,轻课堂的现象发生。

4、特殊的职业特点

个别体育教师由于职业特点,普遍性格豪爽,做事不拘小节。但是,也导致个别教师虽然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但不遵守社会公德,行为举止有失礼仪,甚至赌博、酗酒和语言不文明。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甚至会错误的引导学生走向歧途。

四、良好的体育教师师德表现方式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课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甚至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2]体育教师的精神风貌和热情可直接感染到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生活态度。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充满热情的引导使学生身心愉悦,充满活力。体育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某项体育运动,并愿意长期坚持锻炼下去,真正达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的仪表,行为举止,可为学生做好表率。体育课堂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来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跆拳道老师们深入骨髓的礼仪规范,也深深地刻入学生们的心里,并促使学生自发地效仿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五、学做一个有“心”的体育教师

1、热爱教育事业,能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于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教师师德的核心。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责任重大,既要育人,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力量。因此,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要充分看到自己的光荣职责,如果对自己工作不热爱,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不可能辛勤的耕耘,更谈不上能取得丰硕成果。许多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表明,他们的工作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为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的精神。

2、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真诚的师爱开展教学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当下正是长身体、增知识的重要时期,除需要老师的知识教导外,更多的是需要老师无私的爱。因此,要想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体育教师除了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还应当体现为对学生的热爱及尊重。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种爱,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热爱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偏爱待优生,博爱中等生,关爱优等生。实践证明,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的老师,往往都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真诚的师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乃至升华为对祖国、对人民的爱的高尚情操。

3、热爱学习,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组织和实际操作能力。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的专业化,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才能的培养和教学质量。只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才有可能正确地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此外,称职的体育教师,还要有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和训练的组织和操作能力,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和训练的质量。通过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指导来实现发展学生个性、体力和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完成本职工作。

4、加强锻炼,具备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一个体育教师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训练能力,并不等于能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还必须有健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学校体育工作面广量大,体育教师所从事的体育教学是一个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一年四季以操场为课堂,从早操到课外活动,从上课到运动队训练等,倘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无法胜任的。另外,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于广泛接触学生,经常和学生在一起体育教师来说,最能感染、熏陶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体魄的锻炼都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感染力量。因此,体育教师平时也应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体质和运动技能示范能力,这也是一个称职体育教师基本要求。

5、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很自然就成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模仿的对象。体育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神态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都应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做到“师者,人之模范也”。

6、矢志不渝,坚持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教学成效的一大重要体现。小学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要从讲台、教室走出来,结束那种只满足于三尺讲台的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看的远、放得开,尤其是训练活动中,要做到动作标准、语言规范,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在教学中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能于包容学生的过失,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和素质。

7、注重交流,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它是伟递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不光在文化课的学习中需要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若能讲究语言艺术,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他们接受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师的语言亲切感人,语言确切,通俗生动,逻辑性强,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体育教学中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要当好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既要做好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更要当好学生思想品质的造就者和领导者。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和和自身道德修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利.论新时期体育教师师德观念的创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2]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

第三篇: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案例

学习《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的教学案例 兴义市仓更镇中学数学教师:韦会兴

自从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师德这个词让人听起来挺俗气的,但每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想法,使我感受颇深,下面谈一些我的看法。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因此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培训老师在课堂上与我们分析的几个案例:[案例一]课桌上的水、[案例二]你确定是他的问题吗、[案例三]他为什么没有站起来等等包括书里的其他案例中都与我们师德修养中“爱”字有关。我记得有这么一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美好的人间。是的,有一种爱叫做忘记。有一种爱注定成传奇,却想寻找一个答案,真的好累。有一种爱叫忍让 忍让也是一种爱,以爱的方式善待对方的缺陷,用包容的胸怀宽恕自己爱的学生,给他一个悔悟的机会,留一个自省的空间于平平淡淡中演绎经典,在无声无语中融洽爱心,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回答: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不是吗?除了学校我们要到哪里去看人多的场面呢?文娱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玩耍的欢乐声我们又能在哪看到呢?除了与学生们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开怀大笑呢?......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始终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已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热爱学生这种态度和行为,本身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陶冶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才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从教师这方面来说,他除了从学生那里有各种所得外,他自身的许多良好言行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教师热爱学生这种态度和行为就能对学生为人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2 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说明了这种态度和行为对于育人多么重要。热爱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的动力。现代教育极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动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可能,就不会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热情期待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来源。它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热爱学生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影视文化、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社会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最终随着水涨船高,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第四篇: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专题解析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高明书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

(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惩罚是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施加讨厌的刺激,以减低或遏止、消除不良的行为。

(二)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1.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负强化原理:

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这个“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撤去厌恶刺激,就等于获得了奖励。

消退的原理: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三)奖励与惩罚的形式 1.奖励的形式

①根据内容分,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②根据方式分,奖励还可分为代偿式奖励和给予式奖励。

③根据奖励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奖励。2.惩罚的形式

①按内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

②按方式分,惩罚还可分为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

③根据惩罚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惩罚。④按照行为发生后给予的惩罚,可以分自然惩罚与人为惩罚 自然惩罚不是外人给予的,而是儿童做出行为后自然的结果。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由于自然结果是令人不快的,儿童在做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自然就减少。这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自然学习。学生的理解力能够在自然后果与行为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通常就不需要再人为地设定奖惩,让自然后果直接起作用会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以用自然惩罚,例如: 不良行为 自然惩罚

故意吃饭慢 没吃饱就收拾了餐桌 嘲弄同学 同学不和他玩耍 不洗脸 被同学嘲弄脸上脏 起床拖拖拉拉上学迟到被老师责问 不完成作业被老师留校做作业 故意打破玩具只能玩坏玩具

攻击其他同学被同学冷落、排斥、孤立 人为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外人给予行为人一个不良的刺激或不良的结果。它又分为逻辑惩罚和反应代价惩罚。

逻辑惩罚。逻辑结果惩罚。惩罚和儿童行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是行为的逻辑结果。惩罚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与违规行为的性质相联系。这种惩罚从道德违规的角度看待逻辑结果。

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可以选用逻辑惩罚,如: 不良行为 逻辑惩罚

将口香糖吐在地上 5天不给口香糖吃

在家中使用脏字 妈妈3小时不和孩子说话

反应代价惩罚不一定和发生的行为有逻辑关系,不良行为发生后,行为者必须付出代价。绝大多数不良行为都可以使用反应代价惩罚。例如: 不良行为 反应代价惩罚

三次没有完成作业取消周日去公园的计划 对父母说谎 两天不许看电视

起床没有叠好被子放学后不许在外边玩耍

四、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如何进行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的智慧 1.奖励态度和具体行为

奖励的运用应该适度,应该用在一些具体的行为上。2.奖励不可太滥

避免奖惩的饱足状态

斯金纳的不定期强化的原理与策略 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3.程度要相称,刺激物应恰当

奖励条件高了,学生做不到,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奖励条件太容易,学生轻而易举得到,兴趣就不高了,奖励也不能持久。4.一诺千金 5.奖励要及时

越早施行,效果越佳,激励作用越大 6.运用鼓励性表扬

积极性奖励与控制性奖励。

积极的奖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并受到鼓励继续为做出道德行为而努力。而控制性奖励是成人用来控制学生的。控制性奖励的效果是学生的自尊得到暂时的满足,实际上是成人以一种外在的赞许对学生本身进行的心理控制。另外,控制性奖励并没有说明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或“最好的学生”。这种表扬注重的是对学生自身的评价而不是对其行为的原因的评价。因此,控制性表扬存在一种危险,即它把学生从事某种行为的发自内在评价的欲望转向了一种对受到社会评价的自我倾向的关注。

(二)惩罚的艺术

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罚的艺术,避免糟糕的惩罚 1.惩罚具体的行为,尊重学生人格 重要原则是“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区分过错行为和糟糕结果,惩罚只能用于前者而非后者。划清故意行为与无意非故意过错行为的界线。充分认清“行为”与“品行”的差异,“特点”与“缺点”的区别,分清偶犯与惯犯,做到有情有理。

2.避免在公共场所和众人面前惩罚学生 古人云:“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保护隐私 3.惩罚要及时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4.教师情绪不良时,不要惩罚学生 避免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 5.最忌讳讽刺挖苦 案例:毁灭性的惩罚

《中国教育报》在2003年7月8日报道有关《师德启示录》的讨论中,有一个老教师张允公写了一篇文章《一篇作文打倒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痛苦地写出了自己因为“无知”致使一个学生处境不利直至退学的例子。

那是34年前的事。我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民办教师,教四年级语文。有一天上讲评作文课,我先暗示学生,要有好戏看了。接着便开始读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赶集》。”我略作停顿,以便蓄势,继而朗读,“腊月二十六,我赶范家集,褂子口袋里有三毛钱,我用手捂着口袋,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到了小东河,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我垫上几块小石头,浩浩荡荡地过了河„„”。我在“波浪滔天”、“浩浩荡荡”几处提高声调,放慢语速,以求达到最佳的调侃效果。全班早就笑得前仰后合,我不时地瞥一眼某生,他的头几乎低到桌子底下。我不依不饶地念着,念完后走到他面前,“啪”的把作文本摔在他桌子上,什么也没说,一切都在这一摔里了。同学们疯狂地喊着、笑着、笑这个平时就常被男生嘲笑的对象。此后几天,几乎全校所有的学生(还有老师)见了他就喊“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几天后,他没有来学校,一天没来,两天没来,一个星期没来,一个月没来„„后来再也没来,听说在生产队放猪。

可以说这位老师的讽刺挖苦毁灭了这个学生的一生。6.惩罚以后要和学生沟通

说明理由,增强教育的指向性 解释惩罚的原因 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反馈性原则,指明“出路”不含糊

在否定一个错误行为后,一定要指出应该怎么做;还应了解学生被惩罚后的表现,一旦有改进的行为,就马上予以肯定

7.惩罚切莫唠叨,就事论事莫牵连

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8.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旗帜鲜明,不能随心所欲 9.批评与惩罚应该适度

适度性原则。奖惩要与行为结果相称。

奖惩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过轻,失去奖惩的意义,无效;轻描淡写

过重,近于残酷专制,带来相反的结果,产生仇恨、蔑视、欺骗、对抗和攻击性,所以程度要相称。小题大做

过于严厉的惩罚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引起受罚者的回避、不听从行为,甚至引发高度焦虑,因而抑制其学习兴趣,削弱其对不良行为的控制力。

失去对惩罚应有的敏感性,对各种惩罚“习惯成自然”而麻木,甚至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10.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了规定。因此,体罚虽然是惩罚,但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绝对禁止。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体罚是很普遍的。在500名被调查的6岁~12岁儿童中,有67%经常受父母打骂,某城市已经判决的4155名犯罪青少年中,家庭以打骂为主作为教育方式、手段的占34.5%。体罚为什么不好?

(1)体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不利于反思问题本身;

(2)体罚使学生认为自己为错误付出了代价,有“了账”的感觉;(3)体罚成为一种宣泄,减轻了思想压力;(4)体罚给学生做出了倚强凌弱的暴力示范。

有调查显示,在谈到少年儿童在学校中最怕什么时,30.8%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和体罚,29.5%的学生最怕被人瞧不起,19.4%的学生怕考试,11.3%的学生怕被同学欺负。而经常被老师罚站、罚跑、放学后被罚留校、被老师讽刺、挖苦、责骂、不让进教室听课、罚抄作文或作业多遍、被老师打等的学生的总数占学生的17.1%,偶然有此类经历的学生占24.1%。11.惩罚方式方法要适当 方法手段本身的教育性。

从奖励本身学习,当学生“好”的行为不断得到表扬的时候,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如何通过行为来操控成人,从惩罚方式本身中学习。要尽可能少用惩罚,一个经常惩罚孩子的家长或教师,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惩罚的目的可能没有达到,反而使孩子学会了粗暴的不顾别人自尊的处世方式。没有一种强化形式适合于所有的人,当采用的表扬或奖励方式对学生无效时,并不是强化无效,而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强化方式。

(三)奖励与惩罚实施的共同原则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需要与情感,缺乏对学生的信赖与尊重,从而导致奖惩的各种负面心理效应的产生。

奖惩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硬性强加在儿童身上的,是成人的傲慢、不尊重、轻视儿童的产物。成人,特别是教师,对孩子有太多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权势,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利用这种权势来控制儿童的。而这种欺压、控制、不尊重„„正是躲在奖惩行为后面真正伤害儿童的东西,造成长期负面作用的是成人的态度,而不是奖惩本身。超越控制思维。任何试图控制学生行为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抗(至少是内心的反感),一旦控制消失或减弱,学生就会恢复原来的行事方式(至少是最低程度的恢复)。

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和肯定,告知安排某项任务的原因,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还有要宽容失败行为,帮助他们摆脱被控制的情绪。注意唤起学生主体内部的自我强化机制。不要害怕学生成长路上的过错。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会绝妙地把学生的过失转化为教育的财富成长的契机

2.标准的一致性,公平性原则

奖惩标准要一致,免除侥幸,避免不公平导致学生困惑或者不服。家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前后一致,避免因人而异,否则学生会怀疑教师实施奖励惩罚的动机,构成个人之间的私怨。此外,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应一致,要注意获得学生集体的支持。教师要说明奖惩的理由,并非顺我者奖,逆我者罚,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惩罚应就事论事,惩罚是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不宜上升为品质与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公平合理,减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的偏向性 不要罚了又赏 3.充分沟通的原则

沟通是有效奖惩的关键技术。

第一,充分沟通有助于解释奖惩的意图,解决问题的根源。第二,充分沟通体现民主教育的特征。4.奖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以表扬为主

无论奖励与惩罚的实施都应该与行为的动机、行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而不应该仅仅指向行为的结果,而且应着眼于它们的远期效果。

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受到奖励与惩罚所留下的联系是不一样的。因为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而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批评只告诉不能做的事,而没有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比如,给小孩糖吃,小孩记住的是吃糖前的学习好;小孩挨打,记住的是打后要学习。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付出更大的努力学习去避免惩罚,去克服人的惰性,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及格去体验惩罚。但过度的惩罚势必引起极高的焦虑水平,这样不仅会破坏学习,而且还会扩大到其他方面,比如,惩罚的累积的影响导致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导致对学习的自暴自弃。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奖惩后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5.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奖惩

“如果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不再需要这个世界的掌声,你就自由了。”帮助孩子学会找到他/她人生的意义,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第五篇:行为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本学期,在“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一学期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实际,制定有效计划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有这样的体会,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设立小的台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特别在以“细节决定成败”的数学学科,每一个细小的失误可能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把本学期研究的重点定位在学生的准备习惯、作业习惯、检查习惯:(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知道上数学课前需要准备那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知道作业前要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

二、对照计划,实施有效措施

1、充分准备,为有效学习作保障

35分钟的上课时间对每一位教师都是考验,而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课堂上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在开始的第一周,我先就数学课上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怎样摆放提出了如下要求:练习本要用哪一页就翻开到哪一页;要用的文具比如笔、橡皮、尺子之类的要提前从文具盒里拿出来,上课不允许铅笔盒再发出声音;练习本在下、课本在上,然后用铅笔盒压好,摆出文具。课桌上的东西按要求摆好,收拾利落。在提出要求时,给同学们做了示范,让不会摆放的同学仿照别人的放好。针对孩子下课不收拾、不整理,下了课就跑出去玩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要求:必须先准备出上课用的学具,让同桌检查后才能出教室,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响的必须快速返回教室。

学生明白了数学课应该怎样准备后,以后每节课的开始都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表现好的同学发放表扬卡。

2、评比展览,培养良好作业习惯

学生在作业方面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作业本不够整洁,不垫垫板、作业本封面脏乱、卷角现象比较严重;写作业之前没有很好的规划,作业本的使用格局不理想;不想好就写,涂改的情况比较严重;作业习惯不够安静,边说边做。

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写作业先整理本子角,垫好垫板,选好用什么颜色的笔,准备出打草本。

对于作业本的保护和使用,采用评比展览的办法,不管是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作业时所用的打草纸,统统拿来展评,不仅注意作业的书写质量,还要看看谁的作业格局安排的更合理,评选出优秀的榜样进行表彰。平常上课渗透一种理念:必须独立完成作业,允许出错,但不允许“抄袭”,通过家长会与家长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达成了共识,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能依赖父母、严禁拖拉。

3、有效检查,促进学习的实效性

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时,有的孩子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等提醒他们检查了,多数孩子的反应是“双手拿起试卷来看”,他们仅仅有检查的意识是不够的,我发现多数是没有掌握检查的习惯。

为此,我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尤其是计算题,应该把题目抄下来,在打草纸上再计算一遍或者是验算。在计算课时我放慢做题的速度,注意观察孩子们做完题目后的反映,然后反馈,并及时表扬,告诉他们,做完后不说话安静的做好是不够的,只是用眼睛检查也找不出错误,更好的方法是用笔再算一遍,如果有时间可以多算几遍,这样才能提高正确率。平常课堂注意多表扬,通过两个平行班进行比赛的方式,激励大家充分的利用时间,学会检查。

三、坚持不解,习惯有效形成课前,坚持堂堂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作业时,坚持先安排版面、再书写;计算结束,坚持提醒学生用笔检查,把错误降到最低。在坚持严格要求的过程中,我自己设计、印制了“表扬卡”,学生不管哪一方面表现好,课前准备还是发言还是作业书写还是检查习惯等,都可以获得一张“表扬卡”,集满10张“表扬卡”便可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贴上一朵红花,得到红花的同学可以向家长申请一份小奖品。这种办法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对老师提出的各种数学学习要求也格外重视。

从一个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在学期初提出的“良好的准备习惯、作业习惯、检查习惯”的培养目标已经初步完成,相信在下学期更为坚持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学习的一生。

下载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德修养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学习心得

    《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心得体会 2013年1月12日至1月16日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做好笔记,积极......

    因材施教中的师德修养

    因材施教中的师德修养 一、什么是因材施教 1、幼儿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1)、生活中的“因材施教”(看视频:一个大班孩子) (2)、游戏中的“因材施教”(看视频:新来的两兄妹) 2、定义 (1)......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大的,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进步的需要。 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培训学习心得

    《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学习心得 师德一词早已不再陌生,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仍然感受颇深,下面谈一些我的看法。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人的行为习惯首先取决于能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2007-12-24 10:04:29) 转载 ▼ 分类: 教育杂谈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

    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21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 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德修养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就是指教师根据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动。师德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