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角色定位
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角色定位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班主任作为学校管理的“神经末梢”,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人。班主任的性格、心态、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会对学生群体产生最直接而又具有无可替代作用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在实践层面,班主任这一岗位似乎被单一地理解为班级的管理者,忽视了其管理对象作为“成长中的人”的特征,使得班主任工作往往陷于低效、浅层甚至粗暴的境地。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是我的愿望。
素质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他不再仅仅是“管理专家”,而且还是“学生的好朋友”、“团队的领头雁”、“组织的裁判员”、“班级的亲善大使”、“闪光点的发现者”等等。理清角色,找准支点,是班主任营造班级和谐育人氛围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好朋友。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不少班主任过于强调作为班主任的权威,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友善交流,使得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并且这种现象的弊端随着学段的提升而逐步凸显。教育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事业,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对班主任来说可能只是四十分之一或五十分之一,但在一个家庭中,对父母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信任、理解和赏识,对学生亦如此。我们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换取别人的真心,一个班主任只有放低身段。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好朋友,才有可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其实,要做学生的好朋友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拥有一颗爱心,能够有学生思维和孩子立场,学会换位思考,用心接纳,他们自然能够感受到班主任的亲和力和真诚,也自然愿意走进班主任。学生都愿意向你敞开心扉了,还有什么是他们不能与你分享、听你教诲的呢? 团队的领头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光有爱,也不会产生有效的教育。一个班级的学生就组成一个团队。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在班级团队中,班主任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雁”。班主任需要为这个团队的成员树立明确的、共同的目标,需要引领这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围绕这个目标前进。因此,班主任需要拿出一点时间和精力,从常规的工作中和繁琐的事务里跳出来,思考班级团队如何形成合力,如何引领团队的发展。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对“团队”所作的阐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1相互依赖的个体”指的就是学生。作为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学生时期的孩子需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需要友谊,而“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可以理解为学生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同学关系,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安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而定义中的“特定目标”则是指能让孩子们在这个团队中快乐成长、提高修养。
因此,我每次在起始年级接班担任班主任之初,就会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拟定出班级的文化建设规划,提出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气质、班级名言等,通过精神、目标、口号、品格等塑造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南京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齐学红老师说:去除田间杂草的方法就是播撒作物的种子,解除学生心中的迷茫,就是在学生心中点燃希望之灯。而我们就是要播撒文化,愿景这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种子,让它们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长成一片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苗圃。
组织的裁判员。班级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组织。是组织,就会有组织的原则、组织的规定和组织的章程,就需要组织内的成员遵守组织的一切纪律。在用文化知识规范人的思想基础上,还应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只有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他们在尊章守纪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也常会遇到学生违纪犯错误的情况。这时候,班主任就应担当班级这个组织的“裁判员”,对学生言行进行公正评判,提出明确的改正要求。这时候的班主任就应具有绝对的权威。但没有哪一个学生一到学校来就是要成心跟老师过不去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基于此,担任“裁判员”角色的班主任就一定要就事论事,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教育出现问题的学生,使用班级校规给予其必要的“惩处”。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善良的孩子,他们正在努力的用自己稚嫩的心灵去体会和衡量这个世界,他们有着各自判断是非的标准。在他们的眼中,班主任则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更是社会公正的代表,社会公平的化身。这就要求我们种种教育行为都要体现社会的正义和良知。这也是担任“裁判员”角色的班主任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对出现问题学生的教育,遏制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在组织内养成服从组织纪律,敢于反思的行为习惯,促使他们成长为“微观上问心无愧,宏观上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班级的亲善大使。班主任的亲和力,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那班主任的亲和力源在哪里?首先,要语言美,语言是教师传输信息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亲和力的强弱,对学生讲话,要亲切,一句机智幽默的话语,有时会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远比冷冰冰的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取心和荣誉感。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格外的舒畅、亲近,可谓声声入耳、润心,句句有用、育人。其次,仪态美,巴特尔说“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所以,仪表、眼神、动作等仪态,虽然无声,作用确非常神奇,鼓励和赞赏的眼神,提醒或刻意制止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大方自然又亲切的动作,有时胜过苦口婆心的批评和劝说,学生感到老师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从而大大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再次,人格美,有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对学生来说,班主任的人格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是最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影射力,更是做班主任最难能可贵的,人格美主要指内在的思想美,道德美、知识美、情操美等,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必然让学生无限敬仰,进而产生感召力。
闪光点的发现者。捕捉闪光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别人看来,后进学生,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没有任何优点,我不那么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他们学习成绩虽然不很理想,但我相信,经过努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会逐步赶上来的,必将是班上的佼佼者。捕捉闪光点,抓住契机,鼓励上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工作,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元的。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我深感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尚需不断地磨练提高。有人曾生动的阐释教育,说“教育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此诗意的语言让班主任们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行为的参照。愿我们都能够跟着学生的节拍调整自己心跳的频率,用心去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最后形成共鸣。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学生的体验、快乐学生的快乐、幸福学生的幸福,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他们成长的喜悦,成为他们幸福的源泉。
作者:王兴国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学校邮编:441129电子邮箱:wangxingguo722@163.com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可以归结为“育人”,即培育学生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在此背景下,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审视自己的角色,给自己以正确的角色定位。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当然不能例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只有贯彻新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与学校政教处(学生处)、任课教师及家长的关系,才能给自己以准确的角色定位,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好“育人者”的作用。
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建一所大学,等于毁掉十所监狱。”故而学校教育绝非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操练和人性上的净化,教育只有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才能实现其“育人”的终极目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必须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华民族历来提倡人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不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不可能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摔了一跤,家庭、学校、社会异口同声的惊呼:“出事了吧!” 2007年全国卷这一高考作文命题值得全社会对教育的反思。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经受挫折,人才能从中领悟人生,变得坚韧和成熟,这其中离不开起码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然而,我们所面对的90后一代学生,所缺失的正是遇到问题首先反思自己的这种起码的责任意识。家庭更多的是溺爱,更多地关注考试的成绩,家长包揽了除学习外的所有基本生活事务,陪读现象大家已是见怪不怪;学校教育承受着家长把孩子的一切交给学校的重托,在关注升学率等各种量化指标的同时,从方方面面管着学生,唯恐学生出现一点意外,否则学校和教师便会遭到家长和社会的责难。在这种环境中,学生难以养成责任意识。现代社会是理性的公民社会,公民是具有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适应时代的要求,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把学生当成展翅欲飞的雏鹰,而不是一群需要带着寻食,总是寻求庇护的小鸡。
2、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壮体魄的人
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生命的质量,一个国家整体健康水平同样决定着的这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因此,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时主张“先成兽身,后养其心”,毛泽东同志也提出对年轻一代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健壮的体魄需要充分的营养、足够的休息和适当的锻炼。当前城乡孩子共同存在的问题是个头和体重在增加,体能却在下降,应该说营养不是问题,问题出在学生缺乏休息和锻炼上。考试被神化、异化成了教育的唯一意义和目的,分数成为家长、老师和学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正是孩子忙个不停的症结。一个崛起的国度不能建立在一个个孱弱的肩膀上,一个创新的民族也不能从只会应试的僵化头脑中诞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应该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关注学生的健康,而不只关注学生名次和分数。
3、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壮的体魄,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状况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存智慧,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就和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而且马家爵事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等许多案例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并不仅仅影响个人生活和事业,而且给他人和社会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大量的心理学调查和日常的教育时间都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狭隘的人才观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有原因。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片面地注重对孩子的智力素养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心理素质的训练。学习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家长和老师只根据分数说话,而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予重视,从而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心理健康是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培养目标,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训练,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
4、把学生培养成善于交流与合作的人
人生而为人,离不开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会生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与人交流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缺乏交往能力,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学生,成绩再优异,也都只可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学习优秀的学生因缺乏与人交流与沟通而在群体中被边缘化,学习成绩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一旦成绩不如意便无所适从,因此而堕入网络虚拟空间而难以自拔;学习中单兵独进,不与人探讨和交
流,总是担心别人超过自己,结果往往因缺少交流而思维不能激活,学习越来越吃力,从而产生心理负担,甚至形成心理障碍。现实中这些现象不断的提醒教师和家长,重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都要求从事班主任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人是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必须具有的育人理念。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施
不同的育人理念决定了教育者不同的角色定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决定了班主任不能够再扮演班级管理的集权者,班级秩序的控制者等传统角色,而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训练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注重以下方面:
1、班主任要做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者
缺乏责任感的人并非天生如此,责任感的缺失在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重视教育的作用。过分关爱和过多指责都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前者是因为从小到大事无巨细无需自己负责,而后者则是因为担心受到指责而逃避责任。因此,班主任要以家长的心态和教师的理性对待学生,对学生关爱而不溺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1)不做任何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对自己负责;(2)在班级事务中给不同学生分配适当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在做班集体主人的体验中产生责任感;(3)对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中出现的过失要予以宽容,热情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促进改进,避免因怕受到指责而逃避责任,丧失责任心;(4)在不致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不要做过多地干预,让学生学会自理自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班主任要做学生健康的关注者
如前所述,目前学生体能普遍下降的原因缺乏休息和锻炼,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认真贯彻《意见》精神,认真组织学生上好早操、课间操,与体育老师密切配合,督促学生上好体育课,同时为班级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具,发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班级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保证充足的睡眠。班主任要特别注意特异体质的学生,及时联系家长,给与这类学生特殊照顾和及时救治。除此而外,对于饮食卫生,时令变化,季节性流行病等关乎学生健康的方面班主任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班主任要做学生心理的疏导者
学生的心理障碍不仅会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消极性影响,而且可能因情绪失控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排解学生的心理郁结。排除学生内心郁结,做好学生心理调适工作,班主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倾听学生的倾诉。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做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2)引导学生合理宣泄。痛痛快快地哭一场、酣畅淋漓地出一身汗、对着空旷的原野吼几嗓子都是一种宣泄,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及时宣泄内心的不快,缓解心理冲突;(3)营造舒心教室环境。舒适、安静、优美的班级环境能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因此,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经常美化班级墙壁、办好班级板报、搞好班级环境卫生;(4)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改变了认识就改变了态度,班主任要对学生耐心引导学生变换认识角度,从认识层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此外,对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针对具体原因采取对策、取得家长及相关方面积极配合都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4、班主任要做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者
有能力的人走遍天下,这种能力主要指社会交往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独养的家庭环境客观上不利于社会交往能够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需要在集体生活中获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多方面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有以下途径:(1)通过担任学生干部训练学生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2)通过包括学习互助小组在内的各种协作型小组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3)通过每天一定时间轮流的讲演、讲笑话、故事等活动唤起学生的表现欲望;(4)通过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游戏活动训练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协商精神;(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自我管理活动,譬如我校团委、学生会发起的校园文明执勤队就是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很好的形式。另外,班际之间的一些活动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之间的问题学生能够解决的班主任不要过早、过多插手都是训练学生社会能力有效途径。班级管理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班主任必须有民主精神,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通过各项活动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三、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需要协调好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学校教育自身是一个系统,班主任工作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需要来自系统内外教育力量的整合。学校内部对班主任工作有直接影响有政教处、各科任课教师,外部最直接的因素来自于学生家长。
1、班主任要积极配合政教处对学生的管理
尊重个性,让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个体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尊重个性,不是放纵性情,任何学校都对学生有统一的要求,学校一般在学期初宣示这些要求,并由政教处是负责敦促各班落实。在日常管理中,政教处组织管理人员随时巡查,发现问题可能责成班主任,也可能直接处理相关违反规定的学生。学生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一定理解任课学校的规定,班主任要做耐心的解释工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自觉服从学校的有关规定,班主任仅仅传达学校的要求是不够的。在政教处责成班主任处理本班违规学生时,班主任应当具有耐心和细心。政教处管理学生时,掌握得更多的是一些现象和事实,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远不如班主任掌握得清楚,因此班主任要从关爱学生出发,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明确责任,教育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疏导,排除因受责罚而产生心理郁结。政教处和班主任的目标是一致的,班主任应在政教处的领导下,运用自己的教育艺术,配合政教处管理好学生。
2、班主任要与各科任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班集体是由学生、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因此,班主任与各科学科教师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科任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对学生的了解一般不如班主任深刻,而在学生心理学科教师则不如班主任权威,容易在课堂把在班主任面前掩藏的缺点暴露出来,这就容易造成科任教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产生看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论对班主任工作还是各学科教学都会造成不利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主动争取各科任教师的配合,增加学生对各科任教师的了解,在学生中树立各科教师的威信,另一方面要同各科教师沟通,增加各科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消除因一时一事对学生产生的看法。教育人的工作是一个情感工作工程,因此班主任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与各科教师间建立诚挚的师生情谊,使师生在乐教乐学中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劳动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但教育效果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班主任只有与科任教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对班集体教育实施整体推进,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班主任要理性处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来愈重视,对学校的期望愈来愈高。家长为了子女成才,学校为了学生成才,家长与教师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家长和教师的角度又有所不同。在家长心中,自己的孩子就是百分之百,而在一个班主任心理任何一个学生都只能也只应该是几十分之一。因此班主任应理性对待家长的意见和要求。班主任不能不重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但绝不能完全按照家长意见办事。班主任要听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管理,但是,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家长对班级事务的过度干预不仅使班主任不便开展工作,而且往往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家长提出在宿舍的铺位、教室的座位等方面给自己孩子予以特别照顾,班主任如顾及情面,答应此类要求,这不仅不利于在学生中树立公平的观念,也使受照顾的学生在滋生优越感的同时,不利于树立自主自强意识。对于诸如此类要求,班主任一定要坚决拒绝。现时下多数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班主任要向家长做客观理性的分析,不能盲从家长的要求向学生施压。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科学的育人理念,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正确处理与学校政教处、各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的关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角色功能。
第三篇:素质教育下班主任的工作
素质教育下班主任的工作
进入 21 世纪,整个社会对于现行教育体制都有了一个共同全新的认识,那就是改过去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牵涉到教学内容、方法及考试方式、方法,更涉及到对学生非课本知识的教育和辅导,也即平时所学的“德、智、体、美、劳”中非智力方法的教育。在 “应试教育”环境下,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抓学风,以学习为主干线,以德育为辅,学生学习成绩上去了,班主任工作也就做好了。然而,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独立生活后,对于社会生活不适应,阻碍了个人的发展。素质教育下,学习仍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的方法,机制都应进行改变——变被动为主动,强调发现、探索、创新,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人格、人性的培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这些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要寓于日常生活和课下。实际上就是在实践中要求班主任进行安排、指导和监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班主任的工作更加重要,负担与责任变得更大,班主任该怎样做,成为 “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以下探讨和论述。班主任工作的性质、特点
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应明确班主任工作的性质,班主任工作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只有明白这一工作的性质,才能开展好这项工作。通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讲解,班主任工作的性质主要是基层性、服务性和教育性。从管理学上讲,学校组织中的最基本单元是班级,这决定了班主任工作具有基层性,班级工作做好了,学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这一点决定了学校应重视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又是一项以教育为内容,服务为根本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以学生为本围绕着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展开工作。班主任只有树立全心全意、真诚无私的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完成这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以说服教育和引导为主,教育学生对 “ 德、智、体、美、劳 ” 的 认 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班主任工作主要的根本的内容。班主任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在一个班内,学生由于年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心理特征不同进而导致行为特征各异。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变得复杂,怎么做都有漏洞,都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另外,班主任工作还具有临时性和突发性的特点。由于学生这一群体心理因素不稳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因此班内常有无法预知的突发性事件。班主任因此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决策能力。这些特点要求班主任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才能作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2.1 从学校角度出发
首先要重视班主任工作。既然班主任是基层管理者、组织者,是学生管理的主体,就应该把班主任工作纳入到学校管理中来,使其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要做好班主任选拔工作,班主任不是任意一个教育者就能胜任的,要选择那些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来担当班主任这一重要职责。再有要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好的给予奖励,不胜任的就应调离该岗位,促使班主任更加积极,主动进行这项工作。另外,还应该对班主任进行定期定量的管理学及心理学的培训辅导,使班主任能够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学生的管理,组织和教育,引导。
2.2 从班主任的自身出发,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班主任应具有以下几点素质
(1)要有爱心。爱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对学生有爱,像爱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一样来关爱学生,一个人就会很容易的融入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班主任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往往有些班主任总以为自己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就要听命于班主任,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不与学生交友,对学生动辄发命令、批评而不是引导,慢慢地就会与学生疏远,失去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工作就会变为一种负担、压力而不是乐趣,更为危险的是让学生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反思我们的学生时代,有时会因为个别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失误而改变了对于人生的看法,以至阻碍了个人某方面的发展,使人格出现缺陷。爱心也是班主任是否具有责任心、奉献精神的前提,没有了爱心,责任与奉献只是一种空话。对学生批评多一些,还是关爱多一些,决定了师生之间的融洽程度。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对立,会让师生之间走的更近,建立起朋友般的友谊,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班主任要善于观察与沟通。学生千差万别,因成长环境影响不同,造成心理特征各异,要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学生,班主任就应该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由心理导致的行为特征。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需要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指,通过组织班级活动,了解分析学生的处事能力,并总结他们的心理特征,再给学生作思想工作时就会有的放矢。沟通是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最好的桥梁。在与学生交往中,班主任要利用各种途径与学生沟通,包括语言交流以及对某一事物、社会现象的评价与看法,从中找到与学生相通的地方,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进而开展自己的工作,同时把正确的想法、观念传授给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完成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不断学习
3.1 学习新知识,观察新现象,把握时代脉搏当今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后,学生所接触和感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新颖而复杂,在学生的认知世界还不全面的情况下,产生的困惑也会越来越多。班主任作为教育者不但要领会书本知识,更要还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习这些新东西,甚至是游戏与聊天工具,只要我们有和学生共同的东西,就会和学生产生共鸣,就会有利于学生的教育。
3.2 跟有经验的班主任进行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管理经验
3.3 学习相关的管理学和心理学
现代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学中的管理学。人的行为都是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班主任只有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分析出学生相关行为的心理特征,才能有目的的进行指导、教育。另外班主任可以利用管理学与心理学中的知识和方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班委,打造班级“团体精神”班委是班级工作的核心,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在班内起上传下达的作用,是班级活动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选择好班委,能把班主任的思想意图,正确地传达给学生,会把学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另外班级的凝聚力,好的班风的形成都与班委的选择有关,因此班主任要慧眼识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论什么样的班级,总会找到起带头作用的班委。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组织并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包括学校内常规活动,自己创建的一些活动,来达到锻炼学生,观察学生,教导学生的目的。总之班主任工作具体而复杂,每位班主任都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心得。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为创建和谐的班集体、和谐校园,使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份子奉献自己的力量。
谢宗仁(山东冶金技术学院 济南 250109)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5(a)-0141-01
摘 要:本文就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做了几点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体制 班主任
第四篇:素质教育形式下班主任工作的尝试
素质教育形式下班主任工作的尝试
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相应政策的相继出台,山东省的教育界内部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被打破,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在迅速地向素质教育转轨。每一位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都在探索,试图找到一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途径,而身处教育阵线最前沿的班主任们尤为迫切。为探索既适应社会变革,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我就开展班主任工作做了几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班级管理方面
1.班主任要把自己看成是班级体中的一员,并且要积极做好表率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同时要发扬民主作风,保证自己与学生的地位“等同”,对制定的各项班规班约一定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学生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要“赞同”,这样班主任才能与班级融为一体。
2.班级管理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充分相信学生有管好班级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的效益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源动力。
3.在竞争中培养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从培养学生干部入手,打破了由班主任凭主观印象任命的惯例,实行竞选制。即不分成绩的高低,只要有领导和组织能力,在竞选演讲及民主选举中获胜,都可担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园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憾,满足了新时期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调动了班级整体的竞争意识。实践证明,竞选产生的学生干部,其能力都在班级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班干部对班级管理逐渐由生疏而得心应手,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由于学生干部真正成为同学的模范带头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增强,学生的努力目标更加明确,班主任也得以摆脱了“生产队长”的处境,能够潜心从事教学研究。
4.用激励手段提高素质
在班级的建设中,我们倡导在知识方面要超越他人,在素质方面要超越自我。前者意在培养竞争精神,提高学习成绩;后者意在强化心理素质,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形成整体性的品学兼优。在此基础上,我们取得家长的积极协助,筹集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建起本班第一期家长奖励基金,用以奖励本班在校级以上的考试、竞赛优胜者及成绩突出者。因有家长参与,使竞争更趋热烈。学生们懂得,他们所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全家;他们所竞争的不仅是在成绩上超越他人,而且是在素质上超越自我。
5.在论辩中净化心灵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不成熟与成熟的临界点上。他们的自我意识、意志力、坚定性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显不足,加之生理方面的日臻成熟有时会引发心理的恐慌和情感的躁动,从而导致早恋、“追星”等现象的出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曾就10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班通过论辩方式明辨是非,净化心灵。
二、表扬、激励学生方面
“赏识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典范”。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与赞赏是十分重视的。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确立了“关爱、尊重、欣赏、理解”班级管理理念,并认真和落实“欣赏和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班级工作思路。
1、表扬学生要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这就要求班主任表扬学生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表扬,大事化小、小事夸大式的表扬均可能引发学生的反面情绪。只有在事实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表扬的教育作用。
2、表扬在把握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表扬要及时,只有及时的表扬才能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自卑感强的学生,一旦发现其值得表扬的事件就要给予肯定、鼓励,激发其信心,如果表扬晚了,很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表扬要真诚、注重细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可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感到真正的温暖,从此以表扬为激
励,更加努力寻求进步。如果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则难以产生鼓动性和影响力。表扬内容具体才能有好的效果。
4、表扬要坚持民主。表扬要得到全班学生的支持,充分发扬民主。在实施表扬之前,一定要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以利于教师掌握表扬的准确度。表扬能够为多数同学所接受,才能达到教育作用。主观臆断、表扬唯亲,学生就会认为班主任独裁,从而降低了班主任自身的威信。
三、待进步生转化方面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各全体学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要让鲜花和小草都享受阳光。因此,对班主任而言,后进生转化工作复杂而艰巨。我认为,对待进步生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给予鼓励,消除自卑,唤醒待进步生的上进心。后进生本来心理素质就比较脆弱、自卑心强,这时对他们就应尽量少批评,多鼓励,要注意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表彰和鼓励,使之树立自信心,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其次,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做到多扬长,少揭短,以教师的信任感引发差生跃跃欲试的情绪,适时引导,不断强化,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验证,深信自己确有前途。
2、给予厚爱,以情感人。教师的职业是奉献的职业,班主任是爱的天使。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是每个人渴望而又可求的。但几年的教育事业使我深深感觉到,师爱的力量更是不可替代的,班主任要是爱心感动童心,只有把爱奉献给全班学生,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群体。而较之于“好学生”,那些待进步生更需要爱的滋润,在爱心中直行双向交流,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让他们在爱心中勇敢地、自觉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3、给予恒心,常抓不懈。育人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工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对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只能循序渐进渐进,耐心培养,而不能急功近利,特别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育更要耐心细致,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可以接受的要求,使其有反思的余地,有改正缺点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在各方面取得进步。
以上几点做法,都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我个人认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在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应以学生为主体,使之获得主动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自发的而非人为的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发掘潜能,进而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
第五篇: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德育
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地有效开展。基于此,笔者于2003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之子课题“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已通过鉴定。现结合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相关情况做一阐述。希望引起开展该项活动人员的关注,共同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水平。
一、论证: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肩负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但是,却长期处于缺乏重视、缺乏引领、缺乏指导状态,班主任工作盲目随意,费力不小,效果寥寥。这种困境不禁引得一些关心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人员地追问,班主任工作的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何较快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及实际效果?
(一)对传统德育之反思
对于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低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既有传统德育目标与内容设置编排上脱离学生、脱离实际的问题,更有德育途径与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的原因。
传统德育忽视了德育源自生活与实践的原则。德育来源于生活,又必然回归生活,学生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得到亲身体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因此,传统德育忽视德育的实践性特质导致了德育的僵化与机械教条,也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因循守旧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践行德育实践性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德育教育研究史上,关于道德认知与发展及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其中,20世纪60年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创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把学生置于真情实景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决策,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回归基础、回归生活与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科尔伯格构建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整合模式,并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我们要增强德育的实效,必须加强德育的实践与活动环节的训练。毫无疑问,建设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加强德育实践与活动环节的重要途径。
德育活动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景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活动课的界定及意义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在班主任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与传统的主题班(队)会也是有区别的。主题班(队)会大多是根据班级需要,班主任针对班级当前出现的不良问题或现象为纠偏正错教育学生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应急性”特点。因为是“会”,它远不如“课”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因此,也可以认为德育活动课是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方法更科学、教育效果更明显、组织形式更严谨的主题班队会。由此,德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教育性、创生性、实践性等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对于现阶段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
二、写实: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探索
长期以来,笔者及课题组不仅对德育活动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总结与提升,而且还成功组织了两届全市德育工作研讨会(都有德育活动课的展示活动)和两届全市德育活动精品课比赛,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扎实的宣传与推广。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应该主题鲜明,活动针对性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吸引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事实上,成功的德育活动课首先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课。关于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课题组主要从德育活动课的选题、设计、实施、模式及评价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一)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立
首先,德育活动课的主题要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计划,联系班级工作实际来确定。其次,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都应按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来确立或延伸。要避免随意性,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从德育内容方面选择主题
一般认为,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在德育内容结构中的地位是:道德教育是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先导。根据德育内容及其各自地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建设颁布的重要文件及主要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以及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等,有目的有重点的确定德育活动主题。我们只要定一个角度,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就能设计和组织起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活动课。(班主任)笔者主持的课题组根据德育内容首先确定了亲情、爱心、诚信、合作、理想、成功与环保等德育活动课题,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发表后,又增加了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几个课题。通过开展以上述课题为内容的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战胜成长道路上的挫折。
2.从重大节日、纪念日方面选择主题
一年中有很多节日、纪念日,这些节日、纪念日的设定,本意正在于用节日、纪念日的形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由此弘扬这种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从这些节日、纪念日中提取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既可当作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又是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取之不竭的生动教材。
(二)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
科学选题之后,进入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阶段。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准备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设计
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好“三性”,即目标的针对性、指向的适切性、过程的隐蔽性等大的原则和方向。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无疑是设计的核心部分。
(1)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德育活动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根据“近”、“小”、“实”、“亲”四原则,本着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素材或活动中遴选出可供使用的教学内容。这里包括材料(或活动)的遴选和对其使用的问题。其中,“选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在德育活动课的材料筛选中,要坚持“近”、“小”、“实”、“亲”四原则。“近”,就是材料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小”,就是材料要从小事着眼,从小处入手;“实”,就是材料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亲”,就是材料要亲切感人,可亲可信。
笔者通过德育活动课观摩发现,“近、小、实、亲”四原则体现好的,就能呈现给学生亲切感人的故事或活动,打动学生的心扉,就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收效寥寥。比如,我市实验小学燕全欣老师曾在2006年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成功执教了一节德育活动示范课——《爸爸妈妈的爱》,课堂材料的选取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见设计思路图“材料”栏)。同时,这堂课在全部示范课中也是被评为最成功的。
(2)组织教学内容
内容确定之后,如何合理的组织?这里就有个顺序和思路的问题。
按照“近小实亲”原则筛选出的材料或活动,根据什么顺序贯穿呢(纵向的问题)?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按照什么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呢(横向的问题)?笔者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课堂,通过研究与实验发现,材料或活动的组织顺序(纵向的问题)按“近→远”、“一般→个别”最为恰当;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内化为个人的意志外化为个人实际行动的总体思路(横向的问题)以“体验→感悟→落实”为主线最为合适。(班主任)这样才能符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较好地解决“过程的隐蔽性”这一问题,做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中,体验是基础,感悟是关键,落实是目的。教师在具体备课时,应通过设置情景或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通过学生体验催生感悟,再在学生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或困惑。对德育活动课课堂设计这一有效探索也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上面所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设计意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材料组织顺序“近→远”、“一般→个别”,活动过程贯穿了“体验→感悟→落实”这一主线。通过设置亲情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父母的爱(体验阶段),然后唤起学生倾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悟阶段),最后学生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喊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落实阶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确实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隐蔽性”教育效果。根据课堂实录现把主要设计思路及内容梳理如下:(请点击以下文件附件浏览:
点击浏览该文件)
2.准备
德育活动课方案设计好之后,便进入准备阶段,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细致,越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准备工作分思想和物质准备两方面。思想准备主要是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德育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如有关活动内容的准备,包括诗歌朗诵、相声、小品的编写、歌曲的选定等等。物质准备主要指活动所需物品的准备,如场地材料布置、版面设计,有舞蹈、小品表演内容,还应准备好服装道具、乐器和音带等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定时、定人负责督促检查,一定要做到准备充分、细致到位。
设计准备、组织指导得当的德育活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还能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增长其智慧与才干。
(三)德育活动课组织实施
德育活动课在完成设计和准备过程之后,关键就是要把握好组织实施这个环节。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也就决定于实施的成功与否。为了保证活动课的正常性实施,保证活动课取得成功,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再次认真地检查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如有的教师曾发现拷贝到电脑桌面上的课件突然打不开了,小品道具忘带了,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紧急处理。
2.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冷静处理、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好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心态,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学生完成预定设计的活动计划,把活动组织好。
3.活动体验要充分,不要怕耽误时间,切忌半途而废;学生的感悟要深刻,教师要因势利导,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切忌不深不透;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点拨到位,有针对性,切记漫无边际,夸夸其谈。如前面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在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展示实施过程中,针对理解父母异样的爱的环节时,对待父母让孩子课外补习、生活学习上严格要求(甚至个别家长打骂孩子)问题曾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家长都是不对的,必须改正,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二是有的同学认为家长让孩子进学习班及各方面严格要求是为了孩子以后好,严“师”出高徒,感激之情表露无遗;三是有的同学认为要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出现误解时可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之情旗帜鲜明。出现这种局面时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消除对家长的误解,冰释父(母)子紧张关系,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的育人功能。这无疑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智慧。下面是该课此环节的课堂实录:
师:现在有很多同学都觉得爸爸妈妈跟自己有代沟,不愿意跟他们交流,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做过让你认为不对的事情?
生1:我妈妈每个星期六都让我去学书法,星期天又让我去学英语,周二、周四又让我学二胡,弄得我都快累死了,真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想的!
生2:有时候,我和表妹争东西,不管谁有理,爸爸妈妈总是训我。
生3:我特别喜欢上网,下课后总是背着家长偷偷去打游戏。爸爸发现后不但严厉的责骂我,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事情,你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4:我也参加了很多学习班,可我并不觉得妈妈做的不对。比如,妈妈让我学英语,我觉得是为我好,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英语,英语已经成了一门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通过参加补习班,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我挺感谢妈妈的。
生5:其实,爸爸妈妈让我们参加学习班,他们的初衷是好的,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有时候,确实弄得我们很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找父母谈谈,可以告诉他们喜欢学什么。
生6:和表妹争东西爸爸批评你是正确的。第一,爸爸跟你亲,才会说你;第二,你是哥哥,原本内就应该让着表妹,爸爸说你有助于你的成长。
生7:我觉得孩子上网爸爸打他是对的,是为了让他记住,给他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生8:我认为孩子偷着上网打游戏是不对的,但是爸爸不能打人。所以,孩子应该跟他的父亲谈谈,告诉他自己可以改,但请爸爸不要再打自己了。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谢谢你们的精彩的发言!(鼓掌)我们要理解父母,正确看待家长的批评。
孩子们,现在你们懂了吗?不仅宽容是爱,怜惜是爱,其实唠叨,甚至责骂也包含了父母的殷殷深情,也是一种爱啊!
(四)德育活动课的模式
一般来说,德育活动课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型(或形式):(1)讨论探究式;(2)辩论明理式;(3)情感体验式;(4)情景模拟式;(5)角色扮演式;(6)演讲报告式;(7)审美鉴赏式;(8)文艺表演式;(9)知识竞赛式;(10)展示交流式;(11)网上互动式;(12)调查访谈式;(13)参观考察式;(14)社会实践式;(15)综合活动式等。
但是,对于德育活动课模式进行准确界定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某一节课很难说它采用哪一种模式进行。因为一堂高质高效的德育活动课需要教师站在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学生共同感悟,体验德育的魅力,享受德育带来的乐趣,诠释德育深邃的内涵,以尽可能地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铸炼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提高活动课实效。如《爸爸妈妈的爱》一课就采用了讨论探究、辩论明理、情感体验、展示交流、调查访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课堂教育实效不言而喻。
(五)德育活动课的评价
这里有两方面的评价问题,一是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估与改进提高,二是学校对开展德育活动课情况进行评价。
第一方面的评价,要求教师讲完课之后收集学生或参加活动的来宾反馈的信息。对于一节德育活动课,即使取得了成功,但对它的教育作用也不要估计过高,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也不可能靠一节或几节德育活动课而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对一节课应实事求是地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以便改进提高。
对于第二方面的评价,要求学校对德育活动课建立扎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德育处(或政教处)除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出校本德育教材(或材料)之外,更重要的任务即督促班主任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校本活动计划,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班主任教师的考核体系,通过奖惩机制来促进和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德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备好一节德育活动课所付出的精力远远大于一般学科,因此在计算课时上建议按一比二计算(即上一节德育活动课相当于上两节一般文化课)。领导应经常查看教师的备课资料,经常深入课堂听、评课,并把检查听课情况及时地反馈给相关教师,以利于整改。学期终了,政教处(或德育处)根据德育活动课的课时数、备课资料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及任课教师的自评,加上平时的领导抽查情况,分别量化,算出考评分,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记入业务考核档案中。做到一学期一公布,表扬和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教师进行整改,发挥好奖惩激励作用,真正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实效。
(六)对德育活动课新理念的探索
开展德育活动课是德育回归生活与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新理念,即德育活动课“三个一”模式:一是落实一个精神,贯穿一条主线。充分落实“生本”精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及“近、小、实、亲”原则。贯穿“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这也为我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构建一个体系。我们重点研究的十几个课题,如亲情、爱心、诚信、榜样、交友、守纪、合作、科学、理想、成功、环保和节约等,初步建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校本德育活动课教育体系,并且每个课题都有完整的适合我市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教案,以供全市班主任教师参考使用。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看了我们展示的这些德育活动课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都是先进的”;三是推广一个模式。“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较好地做到了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因而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肯定,为全市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创新与推广模式。
三、延展:德育活动课的课外延伸
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内德育活动课,又有课外德育活动课;既有校内德育活动课,又有校外德育活动课。一段时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活动课实施与评价体系。课题组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在活动设计上狠下功夫,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评价等,增强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当然,在进行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研究与实验过程中,课题组从来也没有弱化对校外和课外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从上对德育活动课模式的探讨可以发现,德育活动课的组织活动形式如演讲报告、审美鉴赏、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展示交流、网上互动、调查访谈、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综合活动等大多就是在校外或课外开展的。我们知道,有些道德场景在课堂上模拟与还原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处理不好还欠缺真切感。有时在课堂上为了还原某一场景煞费苦心,却事倍功半,假若我们把它放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说,我们的德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主动大胆地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道德素养。
四、结论:建设德育活动课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靠德育工作者“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落实而逐渐形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本课题研究与实验证明,德育活动课是把握德育规律性、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其中班主任(或辅导员)主持开展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通的德育活动,其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
总之,我们通过开展德育活动课的研究与实验,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观。德育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的实效性在此活动过程中得以凸显。课题研究前后实验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道德觉悟与水平明显提高。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专家充分肯定,以及领导、教师和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