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正确地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 为了保证质量,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性的关系;学生自主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因此,地方和学校要正确处理好统一规划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在把握好该门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鼓励师生发挥创造性,个性化地达成课程培养目标。
首先,要正确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师生协商过程中生成新的目标与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过去的活动课程的发展与继承,它以国家确定培养目标、学校开发实施的方式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根据以往的经验,为了避免这门课程无序,走形式、走过场、缺乏实效,学校必须承担有效管理的职责。一方面,从本校的办学目标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对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符合本校特点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培养目标、内容领域、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不能以统一的主题、内容、方式上的固定体系去要求和约束所有班级的课程实施,从而剥夺师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扼杀师生的创造力,背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意。学校要允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中生成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和有效的活动方式。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已有的课程资源包,处理好预设内容与师生共同创生新主题、新内容的关系。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依据大纲、教材、教辅材料进行,他们缺少参与课程教材开发的机会,也鲜有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教师自主开发难以落实。基于此,一些地区、机构合作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包,供教师使用。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导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实施。一些教师甚至将资源包直接当作教材来用,将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学科教学。因此,我们提醒教师们要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过程、开放、综合、实践的特性,正确对待并合理使用资源包,将资源包作为结合当地实际开发适合学校、学生发展与需求的主题的参考,从中获得灵感与启发,与学生一起开发新的主题和内容。而不要让资源包成为束缚自己创造力的桎梏,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意。
第三,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预设方案与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新的主题、发展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关系。经过师生充分的讨论形成活动方案以后,活动基本上会按照预定方案实施。由于活动的动态性、过程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性,活动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总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或者更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一些新的视角,总结一些新的经验,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教师要正确看待活动的生成性特征,珍惜生成性目标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学会利用这样的契机将活动引向深入,引向更合理的方向或者新的领域。在实施预设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意外的困难或变化,要鼓励学生直面考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主地克服困难,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对学生情感的发展、意志的锻炼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面向全体与尊重个性的关系
在当前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术化、成人化、专家化的取向,拔高了课程目标,导致少数优秀学生主导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多数学生处于陪读地位的状况。这种理解和做法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旨趣,偏离了课程实施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面向全体”有两层含义: 第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每次课必须全体学生参加并充分参与;第二,“面向全体”本身意味着面向每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尊重个性的关系。
首先, 要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合理的课程目标,避免在目标制订上就排除了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单一化的、过高过难的目标,或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资源有一
定倾向性,都会导致少数学生充分参与,其他学生旁观的局面,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
其次,在不偏离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多元化的生活经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要通过活动组织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合理分组和分配任务,允许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承担任务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在评价中,一方面注重团体成就,全面评价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倡导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突出学生的个性和长处,让学生能通过评价看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异,感受到同学、老师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自己与别人的比较和竞争,让学生更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评价结果,既看到成绩,也看到努力的方向。
三、学生自主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在选题上,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出发,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他们关心的、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活动主题。要避免教师直接给定主题,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问题强加给学生。在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确定主题。其次,在发展目标上,要允许学生作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选择,鼓励学生为自己量身定制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第三,学生小组有权利选择、设计、形成本组的活动方案和活动方式,每个学生也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和自己愿意承担的小组任务。第四,每个小组有权利自主地选择、设计活动成果的表达和展示方式,同时也要学会自主地反思、评价活动的效果和个人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主动实践, 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鼓励放任自流。相反,活动过程的动态性、变化性、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活动的顺利实施,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影响着活动的方向、组织的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指导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更重要了。教师的有效指导,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把握:第一,要合理把握指导的“度”。既不能无限放大学生的自主空间,放任自流,从而使学生的活动偏离课程目标,也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失去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指导和引导。比如通过有效提问、点拨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环节,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另外,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指导的程度与方式也要有所差异。对低年龄段的学生指导的力度要大一些,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更多地尊重学生的兴趣,但在研究方法上要给予更多的指导。第二,个人指导与群体指导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问题为牵引展开活动,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某一学科的专任教师单独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必然面临着个人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挑战。因此,要在每个年级、班级配备专门指导教师的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助,形成群体指导的氛围和工作模式,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第三,教师的指导要贯穿于活动过程始终。教师要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在大的主题目标指引下,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形成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小组活动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并从当地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预测问题、困难,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随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素材和经验;在活动结束阶段,引导学生全面地总结活动过程和结果,形成活动报告。除了每个环节的积极介入、及时指导以外,活动过程中,教师有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包括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和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等。二是捕捉生成性资源,将活
动引向深入。活动,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预设方案指引下的活动,总是会生成新的问题、新的目标、新的方法,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敏感性,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将其纳入活动方案和活动过程,完善活动设计,并让活动走向深入,走向持续。
四、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重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参与、体验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实施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并不容易,往往是偏重结果,对学生的论文、报告、作品要求较高;要么就是过于偏重过程,一味地让学生体验、参与,却疏于关注作为结果的学生能力发展。那么怎样理解并做到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呢?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在活动的初期阶段,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部和全班范围内充分地讨论,让学生们在自己充分参与的讨论中确定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制定活动方案,发展他们的规划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周密性、行动的计划性。在活动实施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去了解、去观察、去交往,甚至去碰壁,充分体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遭遇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总结阶段,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充分表达他们的感受,全面总结他们的经历与收获。学生在各个环节的一点一滴地参与、体验过程中,才能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交流,只有过程饱满,学生发展的成果和活动本身的成果才能丰硕。因此,重视过程,就要给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完整过程的机会。
其次,要避免活动实施过程的形式化。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活动方式、方法甚至不同的活动空间,但并不是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与经历本身一定能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如果没有必要的引导,没有思想上的参与,往往热闹过后不留痕迹。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自主、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体验,又要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指导、监控。教师可以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适当地抛出一定的问题、质疑和任务,引导学生真正地投入,去思考, 去应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 并有意识地反思与总结,甚至要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让他们真正有所收获。
第三,要兼顾结果,尤其要重视学生发展的结果。部分学校、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追求给学校带来宣传效应和社会效益,甚至为追逐名利,过于追求活动成果的精致化。活动总结或者研究报告装帧精美,追求成果的规范化、学术化, 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用于活动成果的设计、包装和展示上,甚至出现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这种做法就有些过于重视有形成果了。学生在充分地参与、体验了活动过程以后,会水到渠成地产生活动的成果,这种成果可能优秀,也可能有瑕疵,甚至良莠不齐,这都是学生能力的真实表现。更重要的,是凝结在这些成果中的学生知识视野、探究意识、理解能力、设计思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活动的结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克服成人化的倾向,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活动,宽容地面对学生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的瑕疵,允许不足和失败,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全方位的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人意义上的成功和完美。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一、课程落实
我校根据《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和课程设置计划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到课程表中,3-6年级每班每周半天,1-2年级每班每周为一节课。3-6年级每周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一般我们都安排在下午进行,开始是一个年级段三个班级同时开展活动,后来,我们发现由于活动场地、小组指导教师和活动内容相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开展研究性调查,整个年级段安排在同一时间是不可科学的。至于整个年级段需要开展集体性活动,可以临时调课。1-2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段根据课程安排需要,有的班级安排在上午,有的班级安排在下午。平时不经教导处同意,课任教师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改上其他课,也不能随意调课。该科的课任教师一般由班主任老师担任,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分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三级。每学期学校结合大队部活动和学校的教育需要开展2次以上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秋游”和“阳光体育”等。
二、制度保障
“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成为“常态课”,光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由学校的中层领导担任,主要协调全校课程安排。有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
(3)各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分组指导教师。
(4)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考评制度。每学期,各班的研究性课题必须经历开题课、活动课和结题课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三、力保学生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也就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课,因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力保学生人人参与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一项主要指标。为保证学生能人人积极参与,几年来,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一些环节做了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自行组织研究性小组。根据研究课题相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一般分为6-8组不等,每组人数平均在7-10人。对
“弱势”的学生和组员过多的组,教师做好小组和“弱势”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的小组中活动,每个小组有比较合理的人数。但对一、二年级外出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考虑到年龄小,学生自主能力差,一般不分活动小组进行活动,由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或班主任带领全班性开展活动。
第二,学校为3-6年级各班配备四位教师作为小组活动指导教师。我们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是相应班级的指导教师,每学期都要跟班外出活动2次以上,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确保学生外出活动安排、有序、规范。
第三,三至六年级各班每学期必须有一个研究性课题,确定研究课题时,首先课题要由学生提出,再由全班讨论;筛选;多进行几轮选择;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可行度。选题宜小不宜大。选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班级课题确定后,要分组切块研究,即把班级课题分成几个方面,让每各小组自己选定其中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结题时,指导教师要精心布置,力保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所有学生必须全部参与课题汇报。课题要由学生提出来,统一提交全班讨论,多进行几轮选择。
四、紧抓开题——活动——结题三个环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开题指导课是很重要的,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在选定课题后进行探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学校多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教研活动。
活动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开展的真实展现,我校十分重视对活动课的监管,根据课程安排对各班进行随堂听课,及时了解各班研究课题的进行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每到期末,我校3-6年级各班都要上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汇报课,学校行政领导分别到指定的班级去听课,通过听、问、查,了解该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评比出综合实践活动优秀班级。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杨家庄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安定区清溪小学
2008—2009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进行校本开发,努力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中,能做到课题的选择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教师培训,抓实校本教研。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期初开好工作计划会,确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思路,布置具体内容。
2、利用周三业务学习、周四教研活动,开展相关理论学习活动、综合实践研讨课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综合实践集体备课活动等。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较好地提高了活动实效。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综合实践研讨学习活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二、发挥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将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制定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的总体方案,并引导各班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本土特色,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完成了以 “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为重要内容的三——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步完成了样稿。
三、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好各类评比活动。
1、开展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六年级各班将在活动中的成果以展板地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提高活动实效。
2、在三——六年级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资料评比活动,进一步加强的活动的过程性管理,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3、在四—五年级中开展学生研究性小论文评比活动,如何建设家乡,丰富了学生的研究性成果,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4、在四—五年级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手抄报评比活动,丰富了评价方式,积极合理地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任人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四、以理念为引领,提升活动品质。
1、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在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处处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此,我们利用校内外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了多种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点,参加适合的项目。
3、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注重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一再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去学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五、运用多种渠道,推广活动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课上设计多个专题,将教师的优秀活动方案、学生的研究性成果小论文、活动过程图片等很多内容及时整理归类,供大家学习、交流,探讨。
2、组织教师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过程资料评比活动,使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为教师和学生今后开展好各项活动,引好路。
3、组织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活动,使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得到肯定及推广、应用。
安定区清溪小学 2009年7月10日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提供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案例,并分析说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一、活动主题:收割小麦
二、活动背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但是对于农田劳动的辛苦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平时学习不努力。
三、活动目标:
1.使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2.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四、活动过程:
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详细讲解本次活动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注意事项。
活动一:收割小麦
时间:周日;
地点:某孤寡老人农田;
参与者:八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和辅导老师;
活动过程:将学生和老师分为三组,第一组16人,负责用镰刀收割小麦;第二组8人,负责将小麦捆扎好并装车;第三组8人,负责将小麦送到老人家中。在活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小麦的特征。
活动二:分组交流、集体讨论
时间:周一自习课;
地点:教室;
参与者:八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和辅导老师;
活动过程:将全体学生和老师重新分为3到5组,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讨论内容:(1)各个流程分别辛苦在哪些方面?干农活累不累,粮食得来容易不容易?
(2)回想从小学起到现阶段所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等。
(3)探讨小麦的生长期、成熟期及成熟小麦的特征。
五、反思与成果: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意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平时浪费粮食的不良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学生们意识到应该努力学习以改变现在农民过于辛劳的现状。学生们还对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小麦的各种属性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加深了对这些方面知识的掌握。
本案例活动一要求学生在收割小麦的同时对小麦进行观察,了解小麦属性,体现了对生物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活动二中要求学生探讨与农业农活有关的文章、诗词,体现了对语文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罗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朱小平组员:李辉明 周夕中 刘国勇张卫华 戴留松罗村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蹲点领导:朱小平组长:张卫华组员:陈静茹 朱洪明 鲍梅英 武留华 柴松青 吴永前傅光辉 夏春梅 杨春华 章 卉 吴粉珍 马旺平
六、具体安排[1][2][3][4][5][6][7][8]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