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近日,我细细品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其中既有生动的教育、教学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来说,依然受用.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他们才有可能学,才有可能学好。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就是学生喜欢你课的表现.当我读到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颇有感受。“后进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相对于一般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的学生。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而在这里,我却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是怎样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习的。我想很多教师认为:“后进生不用读那么多的书,只要把基础知识学会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里却认为,应该加大他们的阅读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他,--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
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
“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给教师建议》 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
第二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学校: 招远市卫东学校
姓名:王艳梅
邮箱:ziluolan.007@163.com 联系电话:8364040 自从成为一名班主任后,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工作起来常常是力不从心,事倍功半。我很茫然,感觉工作倦怠,常常想放弃。但是好强的个性时刻提醒我不能就这样认输,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我想另辟蹊径,于是,我开始阅读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
当我翻开《给教师的建议》时,我深深的体会到它的魅力无穷。它是从全国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材料中,精选40多位杰出教师的精彩个案,分为“师德篇”、“教学篇”、“育人篇”和“修养篇”四个部分,向广大教师介绍了他们优秀而感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风采。自此,我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我学会了快乐积极的对待生活,学会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这本博大精深的书中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我从书中认为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书中《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一节,尤其打动我。“后进生”转化始终是摆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我们更应该给他们多一些的爱。其实,他们并不想总是落后于别人,也不想自己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也想去改正缺点,但是由于他们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无法控制并严格要求自己按严格规范做事情,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
“后进生”更渴望自己在老师面前得到更多表扬。因此我们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中肯的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后进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后进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
二、尊重学生
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比热爱学生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得到尊重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尊重学生首先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尊重,是庄严真诚的一种情感体现。教师和学生这样的一对矛盾体推动着教学过程的进程。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与学生取得同理效应,让学生觉得你在感情上与他们相融,观点上与他们一致、民主、公平、平等、亲切,这就是尊重的基础。在学生感到你尊重他们的时候,班主任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你自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个性比较强,常常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缺乏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我和学生有个约定,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为了班级每个人的快乐,我们要学会完成“快乐人生作业”。要学会微笑,做个“快乐的传递者”;多想想自己拥有的,试着做个“感恩者”;尽量原谅伤害过你的人,做个“痛苦的终结者”;尽量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个“最幸福的人”;学会赞美别人的优点,并尽量去学习,做个“终身学习者”。当然,这种作业无法检查,也没必要检查,但我发现,学生们很乐意做这项作业,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欣赏与被
欣赏、宽容与被宽容、尊重与被尊重、帮助与被帮助所带来的无限快乐,他们也从中领会到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给自己所带来的喜悦,这种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三、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的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的内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曾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也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率先垂范给学生起榜样作用。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作为一个班主任,与学生融合在一个班集体内。首先就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这个班级的一分子,你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对班级学生提出的各方面要求,自己一定要身先士卒。一方面,用教师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有句名言说得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培养学生不说谎话,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教师就应该先在学生面前展示出这种精神。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开春满园”。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并不是靠一个或几个同学的努力形成的。它需要全体学生齐抓共管才能达到。这就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五、学会改变自己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为专家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让我重新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是我每一天的精神大餐,教育的力量无处不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应做的。在工作中,我将继续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爱精心浇灌他们。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第三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这个学期,我利用休息时间翻看了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从中我受益匪浅。通过读书,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我”做起,从“心”做起!
我应该尽快的纠正自己以往教学经验中形成的一些不太正确的观念,防止产生对学生差别对待的心理,树立一个信念——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我必须尽可能的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他们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有所表现,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我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但应当如何去爱,这一直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认识到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要有现代的教学观念与手段,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应与时俱进,深刻的认识到“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新形势下,我必须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我更应该常常思考,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在课堂上我又该如何有效地渗透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一个享受课堂的期待呢?很显然,这些问题我都应该认真的对待,做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虽然这一步会花费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一步做得如何也将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所以,我要虚心地向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要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认识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仅是知识上的给予,更多的是要热情的付出,用爱感化每一个学生,尽可能的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应该把它看作一份光荣的事业,必须担负起这份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奋斗,并享受这份责任所赋予的快乐。
第四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浅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从一个问题入手,然后阐述科学合理的方法,其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了这样一本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编,性价比很高!
读着一篇篇文章,一条条建议,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我们面前,在与我们进行着对话,他循循善诱,给我们排解烦恼、指点迷津,使我们对一些问题和工作中的困惑变得清晰起来,有的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们以帮助,让我们充满信心。
这本书可以说篇篇精华,条条实用,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今天的分享从何谈起呢?我想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问题”谈起吧,由于有关内容分布在一百条的各个角落,我先进行了整合梳理,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看法,不成熟的拙见全盘呈现,以抛砖引玉,恳请不吝赐教!我想从这两各方面和大家交流有关教师素养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素养的构成
1.“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后,其他教师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的,那位成功的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多么令人震惊的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进行这种准备,“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充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他曾经观察了几十位这样的教育能手,他们在课时计划里并不写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需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一些细节。这些能手对课堂上所教的那门学科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异常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处于他们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教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与学,效果岂能不好!
而反观我们,有时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准备几天几夜,反复备,反复改,甚至把要讲的顺序和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尽管教学环节设计精心,教师准备充分,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言做作,缺乏感染力,有时在课堂上还会由于紧张而忘了精心准备好的内容,有时学生的反应明显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可教师却不能灵活地调整计划,而是牵强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师的原计划中。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
2.“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在第31条《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在开始教班前,就要收集自己未来学生的名单,熟悉他们的父母,带领他们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几次,对他们的思维进行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然而,如今的教师何时对学生做过如此充分的准备的呀?不谈对入学前的儿童,就是对已经熟悉的学生,都很少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作心理学的分析,又何谈“因材施教”呢?至于有些学生行为上存在偏差,学习上存在困难,也很少有教师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从而进行矫治,而在学校生活的领域里,有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简直就无法解决。如: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哪些行为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等等。
3.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在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他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组织起活动就会非常轻松,孩子们听得 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自然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孩子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和接受。语言健康,就是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富有激励性。所谓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语意清晰,遣词得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表”,从而打动孩子的心,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沟通。
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其心情就会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以上所谈是我将书中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方面的一些阐述进行整合思考后的汇集,也是我认为较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我想这些都是在坐的一线教师们在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用得着的,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共鸣。但问题是,我们知了道以上观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去具备这些教育素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倍加留心阅读,终于豁然开朗。
1.“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重要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时代虽然和我们如今的教育时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主题是始终不变和永恒的,那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书中写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它能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决心,也能使孩子们的长处发扬光大,它能使学生的闪光点栩栩生辉,也能使后进生的面貌得到改变。因此,师爱高于母爱,师爱比母爱更广阔、更深沉、更理智、更伟大。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是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前提。”
教师真正高效的教育得从“爱”开始。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爱是一把连心锁,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火热的心连在一起;爱是一把拂尘扫,可以使学生于师爱中受到感染,获得动力;爱是滋润心田的春雨,可以唤起学生的爱,把谆谆教诲化为 自觉自愿的行为。
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 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尊重学生,是爱的最高境界;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捷径!
有了爱心,就有了责任心,才能够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巨大动力。所以心中有爱是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重要前提。
2.“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有效保证
前面提到:“教育素养的构成首先就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教师只有拥有了全面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我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整本书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第87条中就明确提出:“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质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
知道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却是:教师们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写教学反思;搞教研、进修、培训,开设多样课题;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搞班级的环境布置,制作各种操作材料;不断地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应付各种 检查和突发事件„„不仅在校时间忙忙碌碌、满满当当,甚至还要占用许多休息时间。诚然,老师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好在这本书的其中一条便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深有同感的我被题目吸引了。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应该把读书当成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如同每天的刷牙、洗脸一样,没有人会觉得辛苦和劳累。想通了这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前面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思维的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应努力做到的!此外,在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教师们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精读、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也极为重要。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应明确读书目标,正确处理好“主业”与“辅业”之间的关系,既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科目,选择主攻方向进行精读,又不能局限于此,应广泛涉猎,不断开阔视野进泛读。
记得有一位名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这样的读书箴语,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爱好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
让我们读书吧,这是教师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有效保证。
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读文学,可以让你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你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有幸针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悟,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去一一品读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最后,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今天就拿起这本书读读吧。谢谢!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
经典在任何时期和阶段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的结晶,思想深刻,例子鲜明,是一个教育者的真知灼见。这本书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一本工作指南,对于没有经验的我们更是一本解惑宝典,使我们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 虽然在前苏联早已闻名于世, 但是在中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介绍进来。最先介绍他的事迹和教育思想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 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81 年,该所连续翻译出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帕夫雷什中学》。几乎与此同时,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杜殿坤教授翻译出版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经在中国传播就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时间在中小学校教师中掀起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潮。25 年来虽然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但中国中小学教师仍然念念不忘苏霍姆林斯基。这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 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 能用自己的满腔热忱灌浇儿童的心灵, 他的事迹, 只要是教师, 看了无不为之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研究前苏联学校教育的现状,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并借鉴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前辈的教育思想,联系当时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智力发展的规律,针对一般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某些教育问题,与多位中小学教师沟通交流,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教育类书籍——《给教师的建议》。全书共一百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有五十章,主要包括给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若干建议及如何了解学生两方面内容;下册也有五十章,侧重于教学论思想和若干重要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论述。下册内容大部分是从《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文选》五卷中挑选编译的,译者为尽可能体现本学科共同规律性的认识,结合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学情况,重点选择以下几方面进行编译:(1)精心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与独立学习能力;(2)教学方法上的创造“思维课”和“研究性学习法”;(3)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4)坚定不移的办学原则——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5)校长的领导方法与研究方法。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苏霍姆林斯基30岁的时候开始担任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这一时期是他教育实践活动的辉煌时期,获得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大丰收,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把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美育五部分地相互联系、渗透。通过这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通过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每个教师而言都会有一个困扰就是“时间问题”,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个昼夜只有24小时”,我曾经也在想,当我作为一名老师的时候,我要面对家庭生活中的琐事,还要解决工作中的事情,然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固步自封,社会在发展,教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份工作,教师这职业的一生都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同时又要教授知识给学生们,这就要涉及到备课等一系列的工作,然而,一个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答案是读书,这个读书,既是老师要遵循的,也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做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不断的读书,才能在有限的24小时内,做好该做的事情。
对于教师,要通过读书,不断汲取营养,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同时也要像大树汲取营养那样,发自内心的对知识渴求,而你教给学生的知识,就犹如这棵大树的一片叶子,这样才能做到在备课的时候胸有成竹,面对各色的学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因材施教,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能用生动新鲜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博学多才更是同学们仰慕的对象,此时的教师才是同学们心目中真正的榜样,这时教师的教学也将更加顺利和高效。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用一生去备课”。
同时,“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和“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给我的启示是虽然教育在我国分为学前,初等,高等,但是实际在一个学生受教育的一生中,是一个整体,连续的过程,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发现的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高年级,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身的程度。所以小学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将目光放长远,既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掌握运用知识,又不能仅局限在当时的阶段,而是要求老师熟悉更高级别的要求,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教一年级,你要熟悉四、五年级的教学大纲,要知道,要使学生以后四、五年级的学习顺利进行,那他在三年级的时候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能力。要是学生掌握这些能力,就是要教师更加细心的去鞭策学生们,帮助学生们去广泛的阅读,再看我们现在的学前,初等和高等教育,就是要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促成学生顺利的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更加顺畅,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受益的。
这对我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如何去做好一名教师,如何去看待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以后不管我教哪个阶段的学生,都会从长远考虑,以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为尺度,去决定自己教学的轻重。
第二,关于后进生的问题,每个班后进生,他们相较于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差距很大,导致落伍,考不及格。如何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在课堂中获得尊严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100条建议中的首条,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也就是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个个别对待不是“孤立”或者说“针对”某个学生,而是知道了解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将做什么,“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引导学生取得进步,让学生获得尊严感。
这一点在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学习上,什么人为“中人以上”,什么人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通过这样的区分,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他进行教育,更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然后对于后进生又该怎样工作呢?苏霍姆林斯基尝试过很多手段后,认为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扩大阅读范围”。在阅读的书籍中,在从周围感受到的事物中会使儿童感到惊奇,赞叹,同时,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大脑工作。
差生这个词从小学伴随到现在,在班级成绩排名后几名的学生会被称为差生。在初高中时期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老师讲课时听不懂,就会越来越不想听,导致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越来越差。日复一日,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
“因材施教”说起来简单,在真正运用到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却又很难。在这个好学生称霸的时代,学习跟不上会被当作差生。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所以逢年过节当亲戚问学习成绩时,真的是一个人最自卑的时候。有些问题对别人来说很简单,但自己却又死活转不过来这个弯,有些老师便会不耐烦,甚至之后会在课上自动忽略我提出的问题。当老师布置任务的时候,会根据班级大多数人的水平安排作业,可对于我却是有些难度,导致作业错误率严重上升,是自信心越来越下降,最后可能还会出现厌学的状况。可,只有学习好才算是好学生吗?我觉得不是。只是我们根本没有权利去选择。小时候,我们没得选,我们活在父母的经验里,活在父母的决定中。长大以后,我们忽然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更喜欢XXX,我更擅长XXX,可时间已经匆匆过去了。。
当然,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的不同发展程度进行分组教学在教育中已经进行落实。不同学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某学生数学学的很好将其分入A班,可他的英语可能就只是C班水平。这种根据各个学科水平进行分组,可以是学生更好的发展。如上述例子这个学生的数学会越来越好,他的英语学科也不会因为跟不上而自卑。所以,让学生获得尊严感应当是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内容。
第三,在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方面,虽然本书中提到的篇幅不多却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一条建议:开办“家长学校”,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不论教师或家长。家长学校顾名思义是为家长开办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中家长可以接受正统的师范教学,学习德智体美及心理学,使学校和家长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是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学习借鉴的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父母就是儿童第一位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性的深化,教育的家庭作用也在一步一步的加强,书里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这点我也颇有体会,我的妈妈为人处事都十分周到,从她与同事之间、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从小到大在和妈妈的聊天里我听到了很多事例,即使在做一个小小的决定时都会把每个人的利益得失考虑到,尽可能的想出让大家都满意的决定,这令我非常佩服,虽然我没法做到和妈妈一样周到,但现在我也尽量不意气用事,因此我从不认为学生的成长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课外补习班出现在教育市场,很多家长在孩子放学后直接将孩子送进托管班里或报名很多补习班,有些是为了防止儿童在“起跑线”落下,有些则是认为教导孩子是很麻烦的事情。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高中生认为即便不听学校的课程自己也会有“退路”,到头来两边的学习效率都无法提高,调整学校、家庭、补习班间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这更需要父母了解孩子,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而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则会缺少家庭的教育,这在孩子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的,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其实家长也是第一次当家长,他们也会有很多不知道不懂的地方,而家长学校就是让家长更加了解如何教育孩子,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会给一个好像不明事理的学龄前儿童造成深刻的影响,于是会出现说脏话、脾气暴躁的恶习,这些优缺点会不知不觉的在某一个特定条件下显现出来,成为儿童的一定性格特征,我相信当在知道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后,绝大部分家长都会经常检点自己,并促进自我教育。据我所知,很多年轻家长为了给孩子正确的教育会购买书籍和在网络上浏览相关文章,如果中国也尝试着开办家长学校,不仅能让家长学习到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还能增强学校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网络,给孩子最完整的教育环境。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光明,对自己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们共同进步与发展。
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