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现在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珍爱生命”这个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选入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本专题学习的方式是文本研习。单元教学总目标是: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小说自身看,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教材将这篇小说放在“精神支柱”这个板块,希望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等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
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
三、目标确立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分析主人公形象。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
模式,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学案导学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整体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动起来,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思路。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抓住关键,来激趣、启迪、点拨。
4.问题激趣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二)学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
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以尊重学生为原 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二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姜娟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本中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个专题是重在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这里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生命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本文是本专题中唯一的一篇小说,这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来所学的第一篇小说,因此在专题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它又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来所学的第一篇小说,其地位不言而喻。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叶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正是基于这两点,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小说三要素的挂你上和对人性的体会上,其次是情节结构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体会。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体味欧·亨利的结尾的妙处;
3、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重点放在体味欧·亨利创作的特点上,难点放在正确找出小说的主人公上。
二、说教法 :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家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个性,而语言和外貌则是反
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切入点,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和描写其外貌的语言,概括人物的性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
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
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
(一)激情导入:
以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
(二)作者介绍:
因为新课改中对学生文学常识也有所考察,因此必须对教的每一篇课文的文学常识应该有所介绍。
在这里主要介绍作者的作品、风格以及其文学地位。
(三)整体感知
分析小说三要素,并指出其关系。(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其它小说作品)
人物:琼姗、苏艾、贝尔曼、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环境:美国一个贫穷的“艺术区”——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小区 情节:开端:(1-11):交代背景、人物的身份。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12-36):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琼就是不理不睬,只是痴痴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
高潮:(37-50):出乎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最后一片藤叶使一切都改变了。
结局:(51-55):琼珊脱离的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小说的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小说的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
情节结构分析: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时 间 线 索 病 情 发 展 十一月
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
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
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
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四)合作探究(在学生把握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我整理出下面几个问题)
1、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有助于学生正确分析人物和主题的关系)贝尔曼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
2、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有几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在文中找依据的习惯)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试分析琼姗和苏艾是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依据文本归纳的能力)|
琼姗:单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苏艾:善良,有爱心
4、最后一片叶子与琼西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西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爱的象征。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而它更是爱的写照,没有老贝尔曼在凄风冷雨之夜的绘藤,没有苏艾的悉心照料,也不可能有琼西的康复。
5、贝尔曼绘制的常春藤叶有哪些含义?(可引导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归结出一个汉字“人”,这对应了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上面那个“人”便是琼西,下面那两个“人”是老贝尔曼和苏艾。)
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崇高的爱心,真善美的丹青,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绿色确是永恒的,人类的真善美更是永恒的。
贝尔曼舍身忘已绘藤叶,苏艾相濡以沫显真情,琼姗战胜病魔因有爱。
由此可见:爱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好支撑。
6、思考:作品对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叶子的镜头都没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不知不觉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的创作风格)
(1)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
(2)造成悬念,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处理上更具艺术。
7、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 ?(读最后一段)
这片叶子给予琼姗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8、体会主题:(在体会主题中让学生懂得人间有爱的道理)
本文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五)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从而可以概括出“真正的幽默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这个道理)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 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六)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局。(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七)拓展迁移: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把这一情节补叙出来。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八)师生小结:
学生各抒已见,以最诚挚的一句话表达对老贝尔曼的谢意。
(九)作业设置:
这篇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描写了一种人与人互相之间的关怀帮助,人和人之间的爱,所以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阅读《点拨》第6页中的《泪为谁流》这篇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并尝试续写以后的情节。
第三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在职业教育中我认为语文课与专业课同等重要,它不仅是学习其他专业的工具,同时可以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文字阅读书写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今天我说课的课文篇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职业模块第二单元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教读《最后的常春藤叶》需要三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疏通字词、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重在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小说的写作特点;第三课时重在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探讨小说主旨。也就是让学生将小说主人公的境遇与自身现实联系起来,真正从小说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与教育,这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本次说课我将重点介绍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单元重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小说曲折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能力目标: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情感目标: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树立“爱”的信念。教学重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贝尔曼这一形象为什么是一个大写的“人”。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学案导学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2.启发诱导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
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要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一个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上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为学生创设氛围。用课件展示《最后的常春藤叶》总的教学目标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探讨小说主旨。(此环节用时约2分钟)
2、设计六个问题深入研读、探讨
导入新课之后,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将所学内容从六个问题入手,这六个问题在上节课结束之前已经下发给了各小组,让他们在课下完成这些个问题,此节课就是展示学生的成果,老师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修整,在讲解过程中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最后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课件展示问题] 1.文章前几段好象与整篇文章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2.贝尔曼是一个失意的画家,为何能创作出杰作?
3.叶子有何深层含义,为什么要用《最后的常春藤叶》做题目? 4.前面很少提到贝尔曼,结尾突然出现他画叶子的结局,合理吗? 5.如果文章结局部分按照常规应该是个怎么样的结局呢?
6.贝尔曼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运用发散思维通过各种方式表述出来? 为了方便交流,小组同学相互切磋。(师生商量了一下,学生觉得这个活动需要5—7分钟)7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注意:探讨解决问题时,必须结合文本,必须从文本中找证据,所以大家在讨论时必须圈点勾画,同时要随时记下思想碰撞的火花。
其中第三个、第五个、第六个问题都涉及到了学生的原创作品,对学生有很大的挑战性,同时对他们深入文章理解主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自主完成的问题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使课堂上高潮迭起,气氛非常好。
3、第三个问题:叶子有何深层含义,为什么要用《最后的常春藤叶》做题目?
第三组的同学以短小散文的形式根据文章内容创作了两篇关于绿叶含义的文章。在这个环节当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5、第五个问题:如果文章结局部分按照常规应该是个怎么样的结局呢?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当中第55自然段的内容续写贝尔曼画叶子的情节:符合人物性格, 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想象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有适当的情境描写。这又是一篇原创的作品,很有挑战性。
6、第六个问题:通过别致的角度全新诠释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这是一道非常有创意的题目,第六组的学生们也完成的非常棒,其中有四个同学两两结对现场画贝尔曼画树叶的简笔画,另外四个同学分别以飞蛾扑火榴莲苦瓜冰山火焰等名词来说明贝尔曼的形象。
在此期间,我给学生们穿插了欧亨利式结尾的欣赏,通过对欧亨利的其他两部作品《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的讲解,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欧亨利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以及“含泪的微笑”式的震慑性效果。
最后以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努力成为这样的个大写的“人”呢?
带着这个问题老师带领学生走入拓展延伸,在歌曲《祈祷》当中为同学们展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与物的图像资料,呼吁大家奉献爱心,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
[课件展示] 1.山里娃,谁为你遮风挡雨„„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2.同龄人的境遇: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3.美丽的城市,流浪的老人„„有人哭,就代表着他的渴望„„
四、教学反思
对于以上这节课我做了以下几点教学反思:
1、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得以落实。
2、本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现场作画的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布置任务到完成任务,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会了怎样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不足之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经验不足:有时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不敢大胆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有时不能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到位的点评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的学习与提高,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自然,更流畅。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经验与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泰安二中 王雪梅 教学目标:
1、梳理“叶子”的故事, 品味情节逆转之妙
2、探讨“杰作”的内涵,感悟相濡以沫之情 教学重点:
1、欧亨利式结尾——情节逆转之妙
2、琼珊重生之谜——人性的光辉,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小说涉及到的西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机点拨、拓展延伸,ppt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生活中,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走进作者
二、欧·亨利生平特点:
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进过监狱,当过流浪汉。一生困顿,晚年好酒贪杯,生活拮据,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
走进文本
三、初读文本,梳理“叶子”的故事:
1、请根据你对文本的解读填写下面的句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的叶子 知识卡片:
这是一片神奇的的西方树叶!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有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后来,尼采将酒神当作音乐艺术的代表。
2、常春藤叶——本文线索
琼珊:病重—望“叶”等死—转好—脱险(明线)贝尔曼:被邀画“叶”—生病—病危—去世(暗线)
3、探究思考:挽救琼珊的常春藤叶是风雪中保留在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吗?小说为什么在最后才揭示出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疾病流行——→病危——→死亡
起死回生← 风雪交加——→叶落——→落尽
一叶犹存←
情节逆转:改变情节顺势发展的轨迹而使情节发生出其不意的逆转。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
4、探究思考: 为什么最后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有伏笔吗?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依旧依附在茎上。
(2)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3)“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4)“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5、拓展延伸:你了解欧亨利其它小说的结尾吗?说说你阅读时的感悟。说说你所知道的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诗文,与大家分享。《项链》《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草丛都不见。——刘墉
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纪晓岚
6、小结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1、情节逆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布局安排巧妙,构思新颖独到
3、改变思维惯性,尽显幽默智慧
点拨提示: “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也曾说:“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处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你在作文中使用过这种“逆转”吗?
四、再读文本:探究思考“为什么说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杰作”内涵:(1)、逼真、形象。
(2)、创造了挽救琼珊生命的奇迹。
(3)、贝尔曼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的牺牲精神永存。探究思考: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他可能去冒生命的危险去救助琼珊吗?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形象二:正面描写(当他知道琼珊的病情后)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形象三:(侧面描写)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
苏艾的话: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3、思考讨论:人格升华后,请让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走进文化:
五、了解作者对贝尔曼的描写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
1、关于摩西雕像的胡子:
摩西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圣经》中把摩西当作是人类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律例,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米开朗琪罗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转折动势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摩西因一些人崇拜金钱、堕落忘本、贪图享乐、背叛训诫而愤怒,而贝尔曼的愤怒则由艺术才华不被社会承认乃至艺术遭遇边缘化的命运而来,他的脾气暴躁,他的酗酒皆缘于此。
贝尔曼那摩西式的胡子,表明的是一个老艺术家对于艺术家不被重视的病态社会的无比愤怒。
2、关于希腊之神萨蒂尔:
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他性喜欢乐。在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爱的象征。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
贝尔曼是穷困潦倒的老艺术家的代表,贝尔曼是艺术生命的守护之神!六、三读文本:探究思考“还有哪些人也成就了‘杰作’?”
探究思考:
苏艾: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一直陪伴她、宽慰她。医生:采用医学治疗的同时,他还想到了用心理上的治疗方法。这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有很强责任感的医生。请参考下面的句式进行总结:
是-------------用-----------成就了“杰作”
走进生活:
七、拓展延伸: 思考交流:
1、如果人们不去救助琼珊,会怎样?她为什么会丧失生的信念?
2、我们希望人生顺风顺水,但是难免出现波折与失意,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孤寂,荆棘丛生、前路慢慢的迷茫,饥肠辘辘、囊中羞涩的困窘,你,我,他,或许都会碰到。当你脆弱的时候,是你自己走出了心灵的迷雾吗?是他人帮助你解开了心灵的谜团吗?请你说说你的故事或学习本文的感悟,让我们分担风雨,共同成长。※《春天里》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也没有他,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当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我把埋在,这春天里。
※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三次失恋的痛苦,与家人失和的寂寞,尤其是绘画风格不被社会认可的无奈与伤感使他精神抑郁,37岁的梵高开枪自杀,令后人唏嘘不已。
※2010年3月屠童案,郑民生在砍杀孩子的时候喊道“他们不让我好好过,我也不让他们好好过!”——我没有房子,我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为什么你们有房子、有妻子、有孩子、有车子、有票子?所以,我的痛苦都是你们造成的!
课堂结束语: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认为,一个人面对苦难你是成神、成人、成魔、成怪„„全取决于你个人的素质。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一个人身上,每个单个的个人都是脆弱的、渺小的、复杂的,很容易动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不要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谁?
——他们就是我们!
第五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
标签: 杂谈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
顺叙法 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
作用:
1、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例如像《桃花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采用这种叙述方法的。
倒叙法 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
作用:
1、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比如鲁迅的〈祝福〉〈伤逝〉等作品,大体上都是用倒叙手法写成的,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等作品都是把人物的最后结局在开头告诉了读者,然后把人物的经历一层一层展开,使读者看清了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人物自身思想上原因,从而启发人们去追求合理的人生。
插叙法 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
1、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2、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3、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润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追叙的例子,又如那些把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片断叙述,按习惯称补叙。这种文字一般并不发展情节,仅仅是补充 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插叙,那插入的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这种插叙有人称为逆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诵读课文,读准“转弯抹角”、“昵称”、“锡镴”、“咆哮”、“瞥”等字音。
2、学生能正确书写“蹑手蹑脚”、“一筹莫展”、“蓬松”、“莫名其妙”等字形。在此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情节。
3、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4、学生能说出“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5、学生能从人物品质中学习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说出“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2.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5分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概括,教师提示重点)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分钟)(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5分钟)◆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详析贝尔曼
(5分钟)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A、正面描写(实写)
外貌描写:外表丑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归纳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写作指导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4分钟)基本上应该没有,若有加以引导
苏艾的特点: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3、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8分钟)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8分钟)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就是?(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4)还有书中的5处
4、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5分钟)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侯银匠》,讨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并分析原因。
2、阅读《麦琪的礼物》,感受“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欧亨利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