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19-05-15 16:0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论文》。

第一篇: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习在同层次的习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上是当天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该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缺点。(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后,给予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着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态度。在讲评试卷时,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成一类进行讲解。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知识。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五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时,同学们相互测量身高,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数位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后,引导学生总结读法,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四、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与家长常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与此同时,教师更能加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

五、撰写博客文章及教学论文。

本学期在“成长博客”上撰写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教学反思,通过努力的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数学教学论文

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参与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纯粹地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方法,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了多方面总结经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认真贯彻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经常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收集一手资料,分析和总结,现将教育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教好数学,就要在课前考虑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我在设计《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按照“授之以渔养其终身”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设计、组织教学的。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做好以下准备:

一、精心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条件与学习心理,钻研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备课前我还会参阅很多的有关资料,精心设计,反复修改完善,就这样,我的教学设计完成了。

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教学来验证。终于到了试教的时候了,我就按照教学设计的初稿开始上课。前几个环节都顺利完成了,可是,时间不够了,到要练习的时候下课了。课结束后,我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是考虑到了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在强调要教的新课的概念,反复不断地分析给学生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教的很累,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看来,教学设计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备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三、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修改 经过第一次的试教,发现了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教学设计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课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准备中,主要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回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特征,并联想行程问题中一些经常考虑的因素,为新课作准备。而第二个环节里,我将几个概念分散在每个细节的环节里,一个部分讲一个概念。首先,在准备题中,通过学生演示,解决“从两地出发、相向、同时”;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设计几个问题解决“相遇”的概念;再通过表格里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来解决“相遇时间”;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特征;最后,在学生自己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解答,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解决“速度和”的概念。这样以来,概念很清晰,相信学生也容易理解,不会混淆,也会节约时间的。

四、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再次实施

经过这次修改后,我对《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于是,拿着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进课堂,并邀请了学校的数学老师们来听课。这一次的课比第一次大有进步了。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学环节紧凑,过度自然,概念讲的清楚,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每个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去解决,并且学会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来,教案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精心设计才可以将教学过程实施的更好。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学之后,我听取了老师们给我的意见,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

第三篇: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整合”是课改中的一种新思路。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整合的思想势在必行。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在此,谈谈我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几点看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声、像、影并茂的优势,可以辅助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导入时,创设了老师追偷车贼的情境,用PPT展现了老师奔跑追骑摩托车的小偷的动态情景路线图,让学生生动而直观地看到:老师通过操场走的是直线,路程短,小偷骑摩托车走的是有弯曲的车道,路程长。因此悬念得到解释,学生顺利地理解:时间相同,走的路程多的跑得快。接着又用PPT动态展现了在校门口小偷弃车逃跑被老师追上的路线图,学生在信息中很快理解: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比快慢”的经验,让学生感悟出已有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联系,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情境中的快慢比较。

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例如,xx省xx市xx区的潘xx老师在《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教学中,先让学生在练习卡上探索思考、尝试作图,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接下来的交流反馈中,就多次运用了电子白板技术。有时是学生叙述想法,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操作给大家看;有时是直接请学生上台,动手把自己的想法比划在白板上呈现。在电子白板的操作上,学生理解了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找到了平行线间有无数个同底等高、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把梯形中的两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大三角形求出面积;把四边形转化成一个大三角形求出面积;把长方形中不规则的四边形形象地转化成一个底为长方形长、高为长方形宽的三角形,很快求出面积。课堂中,还充分运用电子白板随机展示多样化的做法,灵活地进行方法对比和总结,同时还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多媒体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进传统课堂,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其他学科知识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整合在数学课中,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这是课改中的一种新理念、新尝试。

1.数学+语文=数感与语感的整合语文是与数学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其工具性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其人文性是学好数学的动力。例如:语文阅读中的《小猫钓鱼》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把它用在一年级上册《小猫钓鱼(O的认识与书写)》一课中,让学生观察图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与小朋友们分享四只小猫钓鱼的故事,并从中引出数学问题: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就是一个也没有,应当用什么数表示?通过故事的讲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0”的清晰表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数学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2.数学+美术=实质美与形式美的整合把数学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地融合,通过营造美的氛围,欣赏美的成果,体现美的享受,创造美的生活,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才会有“数学很有趣,我很喜欢数学”的情感。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一系列的“动手做”课堂中,安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用彩笔在给定的图形中按一定的规律涂色组成新的美丽图案等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感受到数学课也是多姿多彩的。

3.数学+音乐=知识与欢乐的整合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数学中巧妙地应用音乐,能起到神奇的功效。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小明的一天》中,开课时让学生听一曲节奏轻快的《时间就像小马车》,把学生带入一种愉快的氛围里,让学生在欢乐中以积极的状态度投入到数学课中。有时,在练习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学生会更耐心、细心地完成练习,巩固新知识。

在数学课中还可以渗透音乐知识。如在《重复的奥妙》一课,通过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创造有规律的舞蹈动作,用手拍拍出有规律的音乐节奏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三、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的优化整合。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两步应用题”以“购物”为话题;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去“算算节余多少钱”;在二年级上册,教学“认识人民币”可以开设

“文具店”……学生能确确实实地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从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入手,化枯燥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生活事例。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总会敏感地发现,并会主动地去解决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能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简单、欢乐和美好。

【篇二】

摘要:提升初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初中生的运算能力主要从正确性等基础能力入手,逐步提升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本文立足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简要阐述如何提升初中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运算能力;技巧性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抽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成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运算算理,还要让学生能根据问题条件,自主寻求简捷的运算途径。

一、从基础知识理解入手,提高运算准确性

初中生运算不准确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性质、概念和基本公式理解不透彻。运算能力的准确性与知识的正确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花费时间和精力将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内容讲清楚。数学知识是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提高运算能力。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相关知识时,学生首先要理解绝对值符号的含义,即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还是0,分别为以下三种表现形式:|A|=A,|A|=-A,|0|=0。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做题时就会出错。可见,学好有关运算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根本。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运算速度

运算速度是衡量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算速度时,存在观念落后和做法不到位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日常课堂训练、课下作业的布置方面。只重视作业的“量”,忽视了学生的做题速度和质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我只要会做题就行”的错误学习观念,导致学生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这将严重影响学生中考的发挥。因此,提高运算能力,必须重视提高运算速度。

1.进行高强度训练,对中求快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并无捷径可走。万物都有法可循,数学运算也不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解题技巧,做到“熟能生巧”“对中求快”。因此,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对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要提出

“量”和“质”的要求,还应对解题速度提出要求。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应当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训练,保证层层有进步,层层有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解题取巧,巧中求快

提高初中生的运算能力不能只依靠大量的训练,还应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提炼其中的解题技巧或技能,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巧记运算法则。运算法则对于寻找解题方向以及提升运算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竖式变换之外,还应让学生通过变换训练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比如,借助分解质因数之法求方根,通过乘法公式简化计算过程,通过将分母有理化求根式的值等。保证学生在看到相似习题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解题口诀,从而更快解题。

第二,使学生掌握速算、心算技巧。心算是学生进行快速计算的一种方式,是使学生脑眼并用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需要草纸,只需要进行头脑风暴即可。因此,引导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心算技巧,对于学生进行快速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引导学生识记基本的、常用的数据或重要结论,如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学生形成思维刺激反应,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3.思维火花,思中求快

良好的思维是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可将思维训练融入运算训练中,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速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逻辑方法,如分析法、逆向法、归纳法等,加强思维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观察和分析、合作和交流、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发散、整体、构造、直觉等思维训练,寻找更加便捷的运算途径和方法。

总之,提高初中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初中数学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知教学职责,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运算训练,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掌握、领悟快速运算的技能,使学生养成正确、快速的运算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篇三】

摘要: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不佳。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的现状,并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学生思维;简便计算;小学数学

目前,我国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高度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就以“如何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为主题进行探析。

一、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数学教师对于简便计算教学还不够重视,导致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不佳,数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缺乏简便计算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经逐渐树立了简便计算的观念,但是仍然缺乏便计算的相关经验。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运算法则进行了详细讲解,促使学生学到了有关简便计算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发现简便计算比直接计算更加方便,明确了简便计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生缺乏简便计算的经验,没有真正掌握运算法则,导致在处理数学问题的时候不能选用相应的简便计算方式。

2.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有效贯穿简便计算

众所周知,简便计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有效贯通,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比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6+5”的计算,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将5拆分为4和1,在计算的时候,先用6+4得出10,随后用10+1

得出最后答案为11,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这种拆分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凑整法”。由此可见,简便计算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梳理以及贯通。教师要重视简便计算教学,促使学生掌握简便计算技巧,奠定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然而,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对简便计算进行有效贯通梳理,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二、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教师应该认清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并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促使学生树立简便计算观念,培养学生的变形意识等,均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1.加强口算练习,使学生树立简便观念

教师应该重视口算教学,加强口算练习,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口算大赛,促使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口算、心算、笔算、估算以及简算能力,激发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掌握凑整法以及简便计算技巧,让学生对数字变得敏感,形成“数感”。

2.培养学生的变形意识

随着学生从低年级升到中高年级,学生面对的简便计算的题型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是低年级时接触的单一题型。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变形意识,能够灵活运用简便计算的技巧。但是,现阶段,许多学生的变形意识不强,也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的计算技巧。比如,当学生接触到

“11×88+11”这类题型时,多数学生不能确定此类题型应该运用什么计算方式,变形意识薄弱,使得学生不能进行准确解答。其实,在计算“11×88+11”时,应该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将“11×88+11”变式为“11×88+11×1”,从而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并得出准确答案。再如,学生接触“45×50+450×6.3”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变形,从而导致计算过程非常繁琐复杂,并且不能保障答案的准确度。其实,在计算“45×50+450×6.3”时,应该想到运用积不变的性质,将题干中的“450×6.3”变形为“45×63”,或者将“45×50”变形为“450×5.0”,随后再进行简便计算。但是,调查发现,我国多数学生在接触简便计算的题型时,不能将其进行转化,从而导致计算过程繁琐复杂,计算出现错误。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变形意识,提高学生对算式进行变形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数学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技巧,并且保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技巧。不可否认,在计算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篇四】

【内容提要】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新课程下学生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就学生发展性评价进行初步的探讨,指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过程层次化、评价手段立体化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

促进

发展性

评价

几年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这种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能否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亦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而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制约着新课程多元目标的实现,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以新的理念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陷在了一种矛盾中,即明知传统的评价办法必然导致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而又没有与新课程配套的,与所教学生实际相符的新方法,这就引起人们对新课程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

发展性评价原则是素质教育评价最重要的原则,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需要着力于构建一种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的评价机制。为此,发展性评价原则主张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努力,归根结蒂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一般来说,发展性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虽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教育不能只关注升学率,而应促进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要在观念上逐步让教师、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即使是选拔性的考试,其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也在向素质教育靠拢。最后,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事实证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就评价内容而言,多元化原则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需要特别关注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即使在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评价范畴,也不能仅仅依靠成绩测验,成绩测验只是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的一种,偏重于认知上的测量,对学习成就的评价,也应涵盖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等行为的考查。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加德纳经过大量实验数据和实例观察,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里,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是表现为一元智能观。加德纳提出:需要同时关注一系列分别衡量各种能力的评价结果,设计出有益于经常性、系统性的评价方式和工具,能使多元内容的评价成为学习环境和学校景观的一部分。加德纳的这种思想方法也可以用于素质教育评价,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

二、评价过程层次化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就典型地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层次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学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过程性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三、评价手段立体化

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力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采用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更客观、更民主、更透明、更有效,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力求做到师生自我评价与师生多元评价相结合,评语制评价与等第制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小组、班级)评价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与共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而在评价方法上则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有学者指出,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类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与此对应,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一种为“指标—量化”模式,另一种为“观察—理解”模式。两种体系和模式各有其优势,也都存在着局限性。从我国评价发展的历史看,最初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引入现代评价方法后,以评价指标的方式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对观察数据或事实进行量化或“二次量化”处理,“指标+权重”的定量评价方式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评价主要操作模式。

事实上,人的素质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如“指标+权重”方式),处理诸如创新个性或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素质教育评价需要汲取上述两类方法论体系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互相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

“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测验成绩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把教育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

而就评价主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传统考试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下学生发展性评价必须提倡多种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里,学生应该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在新课程下的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新课程教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总而言之,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是新课程下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而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过程层次化、评价手段立体化则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篇五】

摘要:现如今的高中数学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已经失去了对于学习的热情,大部分学生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且高中生处于升学考试的最重要阶段,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数学游戏表面浅显,实际上对于数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较浅显的数学游戏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这对于日后习题难度的增加及知识的拓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教师要明白数学游戏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数学态度。

关键词:数学游戏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学好一门科目,兴趣是始源。要想改变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就需要转变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及落后的教学理念,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枯燥的高中课堂增添一丝活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由此看来,数学游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必须想办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而数学游戏教学的方法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便利。

一、师生积极参与,营造和谐氛围

数学游戏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智力游戏,虽考验学生的动脑能力,但实质上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并不高,更不需要对于学生进行分别辅导,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数学游戏就是让学生在游戏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数学规律及数学思想,自己通过动脑思考出的问题总是印象深刻,这就是数学游戏教学受到欢迎的原因了。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才得以展开,教师要想营造出和谐的氛围,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出诙谐有趣的开

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便有了很好的开头,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被吸引过来。随之就需要教师尽全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个阶段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与老师相互配合就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投入的热情是否饱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学生也会被这种情绪感染,这样师生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配合,使游戏教学得以进行下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愈发频繁,尤其对于数学这种特殊符号较多的学科而言,多媒体教学更是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将数学游戏规则及游戏方式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更熟悉游戏规则,对于即将展开的课堂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多媒体教学对于数学教学的好处就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公式及理论以动画或者图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人类是视觉动物,尤其是年纪较轻的高中生,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视觉的冲击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中,例如立体几何这种问题,由于太过抽象,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现有的立体图形进行添加辅助线转变传统的做题方式,选出学生上讲台分别作出辅助线,这时学生的想法肯定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师开始进行点播,并给予鼓励,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数

学学习热情。

三、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数学游戏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还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才能够有效完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进行平均分或者随机分进行游戏。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后,给各组同学时间准备,也可以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数学游戏使得学生放松了心态,在原本令人烦躁的数学课堂上能够心情愉悦地进行课堂活动,而辅助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则使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将游戏引入课堂,实质上就为加深同学之间的情谊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为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这就是游戏教学的魅力所在。

四、课后教学反馈,师生共同进步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加入游戏的形式,使课堂增加了娱乐性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及数学公式变得生动有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两者恰巧是能够推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够进行自发学习,而高中数学学习需要的正是这种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在游戏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和学生同样需要对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反思,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数学游戏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快乐,更重要的是学到数学知识,学会应用,这样才能够使游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要针对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课堂反应做出针对性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找出课堂中成功的部分,为以后的课堂积累成功经验,使数学游戏能够更熟练地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

数学游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要想在高中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数学游戏教学始终非常不错的方法。教师通过游戏教学既向学生教授了数学知识,又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学生传达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通过有效的数学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篇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影响,新课程教育在持续推进,对高中数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社会性.基于此,本文针对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要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中的矛盾.一、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说,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技能,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数学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借助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等来加强对数学的体验,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与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真正掌握好数学知识.且对于数学学习活动来说,不能仅限于对概念、结论等方面的掌握,还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等来提高学习的效果.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其中也就包含了思维与行为方面的参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出数学规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这样也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还要充分地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好数学问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师还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收集资料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或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与自主探究等来掌握好数学知识.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一知识.如,教师可以对反函数的一般概念以及概率中的几个概型计算进行适当的扩展[2].三、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于数学的发展来说,不仅需要内在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外在的动力.因此,教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不同,通过将不同分值与不同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就是借助模块以及专题等形式来展现.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及知识迁移等方法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从而明确数学的本质.如,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加强函数、方程以及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等,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内容.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好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将实例引入课堂中来帮助解决好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探索与研究可以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等知识来解决其他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采取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让学生从实际的情境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整理成为数学模型,并组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注意好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四、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一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但是对学习结果所进行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甄别,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评价工作,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评或是互评.首先,要做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工作.通过对比结果与过程可以看出,过程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发展变化情况.因此,所进行的数学评价不仅要做好结果上的评价,同时也要做好过程上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不仅包含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与态度,同时也包含了数学自信以及独立思考等方面.且对于过程来说,还要关注到学生是否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等方面.其次,要实现多元化的评价.在多元化评价中包含了主体、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因此,就要从评价的目的以及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科学的选择.就主体评价来说,主要是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方法结合在一起.方式上的多元化主要是将定性与定量等结合在一起.内容上的多元化主要是针对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的评价[3].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新课程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通过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第四篇: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而中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的养成关键在于中学第一年的“先入为主”的教学,因此如何搞好初一数学的入门教学,始终是每位中学数学老师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把握教材,处理好小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最明显的转折点是,算术方法向代数方法的转化。算术方法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列出求“得数”的综合性算式;而代数方法主要是引用字母代表待求的数,即设元,通过对各个量的分析,列出方程解决问题。这个变化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困难。如何让学生由不适应到熟练地掌握运用代数的方法,是初一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

1.在小学的解题基础上引入代数的新知识。①由具体到抽 象。具体的东西是直观的,易为人们所接受,而抽象的事物需要大脑的比较与想像,才能被认识。比如,问初一的学生:一个工人一天做10个零件,5天能做几个?他一定很快回答:“50个”,但如果你再问:“n天呢?”回答就不容易了。在由“数字”向“字母”的转变过程中,可采用多次举例来消除学生的不习惯,逐渐让学生运用自如。②理清概念,用代数式表达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如:“和的平方”、“平方和”等等,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列式。因此在《整式》一章,对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内容不能轻易放过,应使学生弄清量与量之间的含义,再用代数式表示。③

对于容易混淆的数学词语要重点讲。如:比原来增加2倍与是原来的2倍等等。

2.逐步培养学生以代数方法取代算术方法的能力。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学会用代数方法取代算术方法,促成学生思考方法的转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的关键一环。①充分应用已知条件。算术方法主要以“求得数”为前提的综合法,代数的方法主要是在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充分运用题目的已知条件。②抓住题目的等量关系。如对“某校师生参加挖渠劳动,原来安排80人去挖土,52人运土。后来情况变化,要求挖土的人数是运土人数的3倍,那么,需从运土的人中调出多少人去挖土?”一般是这样理解的,设需要从运土的人数中调出x人挖土,根据调动后挖土人数是运土人数的3倍,列出方程为80+x=3(52-x)。如果学生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也可设情况变化后运土人数x人,则情况变化后挖土人数为3x人,52-x为运土的人中调出的人数,3x-80为应调入挖土的人数,根据运土调出人数等于挖土调入人数,得方程3x-80=52-x。不要将小学与中学应用题的教学割断,对中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套上一个什么模式,致使在小学多年培养起来的对数量关系分析的能力逐步退化。而应在教学中应用这种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小学与中学应用题打通,搞好衔接。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优化的标准是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1.力求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国古代关于教学的著作《礼记·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要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自动正确的获得知识。

如讲到“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实例——探讨——小结”。

实例:①请同学们用尺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②你的身高是多少? ③你的课桌的高是多少?

探讨:在学生做出回答后,展开讨论,这些数字是不是非常准确? 小结:以上各题客观上应是准确的,但由于各种实际原因,量得的只是一个接近准确数值的近似数,这些近似数又是经过四舍五入的,也就是有效数字。

通过以上的情景设置,其效应为①激发了学生学习习近平似数和有效数的兴趣;②从实例出发,学生乐于接受;③分散了教学难点。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产生“教学共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同时,又由于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而又达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2.抓住契机,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

出:“那些只是缓慢前进的人,如果总是遵循正确的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着然而离开正确道路的人走的更远。”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有些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例如如果说列代数式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么求代数式的值,则可以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关于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的思想。从中学数学教学的近况来看,大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均存在一个落实不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把好备课环节,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升华成“会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初中以后,学生更明显地意识到地位和威信的需要,表现为从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争对不同年龄学生,采用有利于合理满足学生地位和威信的需要教学策略。如在教学互动中给予适当的角色扮演,承认、鼓励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和老师之间会达到共鸣,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学习。

第五篇:数学教学论文

免费

分享

创新

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双基教学”构成中国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倡导变式教学、注重实质、倾向接受学习、重视问题解决等特征支撑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修订后的《课标》将“双基”拓展到“四基”,但并没有消弱或淡化“双基”地位。“双基”必须夯实,寻求突破与发展。

关键词:双基;变式教学;接受学习

中国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双基教学”。数学“双基”指“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张奠宙,戴再平两位教授以更大的视角合理地解释和肯定中国特色“双基数学教学”。中国的双基教学亦力求已有成就,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基础和发展的平衡。基础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课程改革,修订的《课标》拓延了数学“双基”,提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本文尝试从“双基”的内涵和价值谈谈如何在“双基”之上谋求学生更大发展。

一、继承双基传统,记忆知识,演练技能

“华人学习者如何能在学业成绩上如此成功(经常比西方的同龄人好很多),而他们的教和学看上去却是死记硬背的取向?” 这就是通常说的华人学习者悖论。“双基数学教学”是解释“中国数学学习者悖论”的关键。

长期以来,数学双基的定义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必也不能更改。但是,“数学双基教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其内涵不只限于双基本身,还包括在数学“双基”之上的发展。启发式、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属于“发展”的层面,却又和“数学双基”密切相关。它在教育学上主张:运算速度——速度导致效率;程序记忆——记忆通向理解;精确表示——逻辑保证精确;练习操作——重复依靠变式。因此,中国数学双基教学,是关于如何在“双基”基础上谋求学生发展的教学理论。这种发展是有效的,但也是有局限的。继承“双基”数学教学的传统优势,并克服“双基”数学教学本身存在的局限,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张奠宙教授在《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一文中分析提出双基特征: 1.记忆通向理解。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强调理解,忽视记忆。实际上,没有

免费

分享

创新

记忆就无法理解,理解是记忆的综合。数学双基强调必要的记忆。例如,九九表的记忆与背诵,使之成为一种算法直觉,计算的条件反射.理解不能孤立进行,对一些数学运算规则,能够理解的当然要操练,一时不能理解的也要操练,在操练中逐步加深理解。

2.速度赢得效率。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认为数学只要会做就可以,速度不必强调。数学双基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基本的运算和基础的思考,化为直觉,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时间去做更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心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简单数字的心算当然比笔算、计算器计算要快捷。中国在整数、小数、分数上的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速度上。中学生在因子分解、配方、代数变形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这些基础的建立,保证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的高级思维之上。

3.严谨形成理性。西方的一些数学教育理论,偏重依赖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的数学学习,则注重理性的思维能力。中国的传统是不怕抽象,例如,仁、道、礼、阴阳五行等都是抽象的事物。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严谨治学。因此,总的来说,中国学生不拒绝“概念的抽象定义和严谨的逻辑表达”。中国学生能够学好西方的“演绎几何”,是有文化渊源的。

4.重复依靠变式。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认为中国的学习,只是“重复”的演练,没有价值。其实,一定的重复是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数学教学,重视“变式练习”,在变化中求得重复,在重复中获取变化。中国的研究,有概念变式、过程变式、问题变式等多种方式,这些理应成为双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倡导变式教学,追求高效,熟能生巧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专长是由自动化技能、概念性理解和策略性知识组成, 前者与“双基”息息相关。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更是注重“双基”的接受与形成。熟能生巧的现代研究,表明数学是“做”出来的,没有通过演练形成的基本技能,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ACR-T 理论,将复杂问题的学习归结为简单问题的掌握,实质上是一种强调“基础”的心理学理论。近年来,西方的学习理论和中国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开始出现新的研究成果,变式教学是其中突出的一项。

“大部分数学概念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反省抽象的活动。而要形成反省,被

免费

分享

创新

反省的基础,就是操作过程。这种操作缺少了,后面的反省就无法落实。操作达不到一定数量,过程的各种状态和性质在心理上还只是不易引起注意的偶然情况,得不出规律。所以,学生的练习是一种基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活动必须是个人认知的亲身体验。学生必须亲自投入,通过信息去主动地组织现象,操纵对象,建构自己的理解。即使是看别人做,也须在思想上投入,并转化为自己的操作过程,无人可以替代。我们强调技能训练,其功能之一就是在促使学生“下海”。让他们进入问题的情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通过关于“熟能生巧”的研究,表明熟练而灵活多变的数学操作有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善于运用公式和规律进行运算,能从机械操作变成数学运算能力。计算的熟练和公式的记忆,使得“数学思维更加简约、快速”,便于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前进。

再如背诵──有意义的识记,十分重要。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支持有意义的记忆和模仿。人的知识总是“间接经验为多数”,直接经验是少量的。学习数学不可能事事“探索”“发现”。同样“精讲多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的讲解是重要的一环。精讲,要把教师的深切体会,用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强调学生自己的操作练习,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才能获得巩固的知识。认为“建构主义”否定教师的讲授,学生只要探索无需联系的看法,并不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规律。

顾泠沅等研究变式练习,提出概念变式和过程变式的概念,中国的数学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数学“双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变式”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双基”能够发展为有意义的学习,在变换非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剔除次要因素的过程中暴露数学思维的主要方面。熟能生巧,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格言。只有充分熟练才可能深刻理解,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存储、检索、调用。

三、倾向接受学习,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我国数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五环节教学法:复习──导人──讲解──巩固──布置作业。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注重数学教学的效率。把最主要的数学内容尽快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数学内容的逻辑分析,检查解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以不出逻辑错误为教学

免费

分享

创新 的基本要求。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反复进行讲解训练。例如,不重不漏的分类,四种命题的互换,充分必要条件的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类比、联想、化归、RMI原理的总结和运用。接受学习常被人认为是机械学习。奥萨贝尔用意义学习理论加以科学分析,指明它不能与机械学习划等号,而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意义学习需具备两个条件:①学生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有关的旧知识相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①在决定将新知识输入到已有的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明确的判断;②当新旧知识存在分歧或发生矛盾时需要进行调节;③新的命题通常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参照系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观念结构趋于一致;④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有概括性、容纳性的概念重新组织。然而,这里的学习任务实质上是呈现而不是发现,上述活动限于要求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新旧知识趋于一体化。

许多学科的材料都是有一定的组织体系的,其中,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材料,不一定需要亲身实践和独立发现,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就可以掌握。在这一点上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比发现学习更为经济实惠。然而,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则需通过发现学习才能解决。此外,组织教学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时,其重要职能是组织教材,使清晰、稳定而明确的意义得以实现,并作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期坚持下去。它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照本宣科。

四、构建双基平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在掌握了双基模块之后,必须寻求双基的发展,这便是“双基平台”。双基平台具有以下特征。基础性:直接植根于双基,是双基模块的组合、深化与发展;综合性:双基平台跨越多个知识点,综合几个“双基模块”,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结;发展性:双基平台主要为数学解题服务,能够居高望远,看清一些数

免费

分享

创新

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获得解题的策略。

过去的“双基”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演绎”能力,这是不完整的。事实上,学习数学知识的背景及其应用,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同样是“数学双基”的组成部分。通过徐利治教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把机械的逻辑推理上升为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学数学的思想体系,有系统化的认识。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反复进行讲解训练。例如,不重不漏的分类,四种命题的互换,充分必要条件的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类比、联想、化归、RMI原理的总结和运用。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而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最近20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它强调使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认真求知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由于问题解决教学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问题解决教学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进行学习,来建构知识的。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特别是在讲到探索、猜想、发现方面的问题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和点拨。因此,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给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把握数学“双基”和数学创新的关系。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主旋律。数学不应该例外。我们不能仅仅把“重视基础”作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关键课题来处理。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模式,一个科学的数学教育理论,都必须把

免费

分享

创新

“基础”和“创造”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研究。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指导的“打基础”是傻练。基础要为发展服务,盲目地打基础,过量的练习是无效劳动。在花岗岩基础上搭一个茅草房,不是我们要看到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数学双基”和“数学创新”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找出适度的平衡,必将成为未来数学“双基”研究的指导思想。

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心理学理论,用以观察研究和总结“数学双基”的心理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发展我们自己的数学学习心理学研究,争取给“数学双基”一个更加科学的解释。同时,这也是我国数学教育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和理论,把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介绍到国外,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诸如“熟能生巧”“变式教学”“开放题研究”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双基”研究还应该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J].数学教育学报,2006,3(1):1-4.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下载数学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教学论文 五年级组:秦雪英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类似,都是求几个类似加数的和的轻便运算。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非常之......

    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石桥乡地区级以校为本小课题研究“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教学论文 改革教法、创新学法、强化习惯 ------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学生......

    八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点滴体会 魏岗学校程平本学期本人担任义务阶段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对近期的工作进行了一番盘点与反思,得到一些感触和体会。总的感受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生德育教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 严自丽 就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教育而言,初中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最为困难的。首先,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

    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学习的动力,从良好的习惯开始 ———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

    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

    八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八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本学年本人担任义务阶段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个学年已接近尾声,借此契机,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一番盘点与反思,偶得了一些感触和体会。总的感受是: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