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岂能忘却演讲稿

时间:2019-05-15 16:0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烟往事岂能忘却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烟往事岂能忘却演讲稿》。

第一篇:如烟往事岂能忘却演讲稿

如烟往事岂能忘却

心底无私天地正宽

-------2010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演讲稿(哈122中温巨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哈尔滨市第一二二中学语文教师温巨荣,我汇报的题目是《如烟往事岂能忘却,心底无私天地正宽》

有人说,做老师是个熬心血的活儿,一届届的迎来送往,投入的是激情的年华,收获的是满头的霜发。从教二十余年来,我虽然到现在还没有收获满头霜发,但我早已提前收获了历届学生们一颗颗真挚朴实的心,这份沉甸甸的喜悦让我的教师生涯熠熠生辉。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开始我的演讲。

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的原则,《论语.卫灵公》有言:有教无类。它的本意是不分等级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的理解是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得有人去教,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就要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教,并且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在你的课堂上即让优秀生吃得饱,又得让中等生吃的好,还得让学困生吃得了。这就涉及另外四个字: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篇》中有一则语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我鼓励他;子路做事鲁莽,我让他三思而后行。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有这样的事例:2001级毕业生小李,在高一读语文课文时我发现他先天嗓音很好,就建议他学习一点专业课,因为以他中等生成绩,想报考名牌大学很难,我们学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学校,高中录取的时候,在7所省重点高中以及它们的校中校录取之后,才能轮到我们市级重点中学录取,而市重点校的录取不是面向全市的,是按照所属区录取的,我们122中隶属的动力区是个小区,生源是可想而知了,但我们的目标是小区办强教育,我校的目标是低进高出,(低分进来,高分出去),因此,为了学生有更好发展,我们一般都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我建议小李学习一点专业课,高三时他以专业课东北三省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这名学生现在是广东电视台的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学生小丹爱好英语,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忽视其他科的学习,语文是短腿,我利用课间、中午时间给她辅导,最后高考时她的语文成绩是120多分,英语是110多分,她还是想报考英语院校,她估分刚过二表本科,考综合外语学校很难,在其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我推荐她选择了一所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她顺利地被沈阳工业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因为喜欢,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她考上了吉林大学英语系研究生,目前在北京担任翻译,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职业。二十多年来,我教过主校文科班、主校理科班、分校文科班、分校理科班。从参加工

作的第一天起就担当班主任,至今仍活跃在班主任的舞台上,是我校年纪最大的班主任。我当过理科班主任、当过文科班主任,结识了各种各样的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收获了方方面面的成绩。每送走一届毕业班,语文成绩在市级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班级学生二表入段率达80%.我也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赞誉。组织上给了许多荣誉:先后评为评为省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区优秀党员、动力和香坊合区后被评为香坊区首届特等劳动模范,香坊区首届十大名师。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如果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那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则是我对自己为人方面的要求。我当班主任,对每一届新接手的学生见面的第一个板书是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正”字,我让学生观察“正”这个字的造字特点,中国的汉字由点、横、竖、撇、捺、折、弯钩等几种笔画构成,而“正”字只有两种笔画,横和竖,为什么在统计投票结果时都画“正”字呢,仅仅因为它的笔画简单吗?我给学生讲“正”这个字的意思。“正”字从造字的那一刻起古人就赋予了它神圣的意思:它没有多余的笔画,它横是平的、竖是直的,它不苟且,不弯曲,《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正直、无偏斜。用它统计投票结果表示公平、公正、公允。有了这样一番开场白之后,学生就会明白这位班主任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在今后的相处中,他们也会严肃认真起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用你的身教言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一位毕业的学生在贺卡中这样写道:记忆中似乎从未见过您这样的人,不用成绩、过往去衡量一个学生。您从不刻意去证明什么,但在我们这些曾经被忽略、被放弃,甚至被冠上一顶“一无是处”的帽子的学生身上,您的温情和鼓励,使我们走出了人生的阴霾,发掘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您让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住了属于自己的高贵。您喜欢的是泪水后的笑脸、风雨后的彩虹,您把荣誉和名利抛在身后,执着地走您选择的路,在天与地之间,您教会了我们一个大写的“人”字。

“正”字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它要求你必须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在班级管理中我事必躬亲,要求学生做到的,我率先做到,从教会学生扫地、拧拖布、擦玻璃到教会学生做人、读书、学习。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把小事抓好,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班主任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头,学习成绩优异的;调皮捣蛋态度不端正、成绩不理想的,而对于班级中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常常忽视,这容易给中等生造成伤害,以致有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好。我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成绩中等,每当发言时,总是紧张的有点语无伦次,我对他进行了系列训练,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要讲《梦游天母吟留别》这篇课文,事先安排好他背诵,直到他背的滚瓜烂熟的时候,我才开始讲这节课,剩下几分钟我让同学们当堂背诵,然后我提问谁能背诵这篇文章,因为准备的充分,他勇敢地举起了手,我叫他到讲台上给大家背诵课文,就这样,这位同学很好地在班级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提高了自信。还是这位同学,在高三冬季的某一天,早上到校时时我发现他满头大汗,他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中午他吃的麻辣烫,下午自习课他说胃难受,请假回家了,晚上临近下班时,就接到了他的电话,他在电话里慌张地说:“老师,我身上起水泡了,有可能是水痘,你一定告诉咱班同学注意一下,给咱班消消毒。”那个时候,正是高三学习最紧张的阶段,得水痘意味着在家隔离21天,他首先想到的是全班同学的健康,而不是隐瞒病情,继续上课。而在我们相邻的班级也有一名学生得水痘了,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仍然坐在班级上课,最后他传染了班级十几名同学集体得水痘,集体被隔离,影响了那一年的高考成绩,而我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主动在家隔离,我当然很感动。第二天,我把他的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轮流打电话鼓励他,我和各位任课教师也分别给他打电话安慰他。我做这些工作就是想告诉同学们,虽然高考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但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身上的温情还存在,在这人世间,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感受。最后他高考得分540分,顺利的考上了大学。高三后期,在给班级每个同学写一封信的时候,我留着眼泪把这位同学得水痘的细节写了进去,现在想来仍然感动和难忘。班级里还有一位女生,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中下等,刚上高三时,学习压力过大,有些失控,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坐在教室中发呆,你同她说话,她总是吓的一激凌,脸色惨白,回答问题时大脑也一片空白,表现异常,我发现这个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问她时注意技巧,找她会的提问,然后给予表扬,给她良好的心理暗示,给她自信,然后,我又安排她周围的同学,与她在课下多接触,聊些家常,同时,我每到下课,一定走到她面前,与她聊天,聊与学习无关的事,终于,有一天,她对我说,老师,你不用管我了,我能调整好,渐渐地她恢复了正常,高考过后,到校估分的时候,她给了我一张她亲手做的贺卡,封面上写到:我们拥有日月星辰。里面内容是:“温老师,记得初次见面时你穿的红格衬衫,(这里我解释一下,我这个人有个习惯,见学生第一面穿的衣服,在学生毕业离校那天还穿这件衣服,取一种善始善终的意思在里面吧,我平日里总给学生渗透做事要重过程,重细节,左传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言,魏征在给唐太宗进谏时也提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我用独具匠心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暗示我的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所以她说)记得您给我写信对我的安慰,记得取得成绩进步奖时您表扬与鼓励的话语,记得高一日记本上,您写下的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过程是美好的永恒,结果只是花儿绽放的一瞬间。虽然我是一个高考落榜生,但高中三年重要的是我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有内涵去面对一切的人。您是影响我一生的人。”(她没落榜,考的是二表B,黑科技)

看到这样的话语,真的比学生告诉我高考得600多分还让我欣慰,作为班主任,不能让一名学生掉队,二十年来,我坚持资助家境有困难的学生,我校志宏助学金对贫困生进行部分资助,剩余部分我总是悄悄补齐,为了不让学生有心理负担,我对学生说是学校的全额补助,每每听到学生困难时,我总能施以援手,即使学生高中毕业后,在学生家庭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仍一

如既往的对学生进行帮助,07年毕业生中一名女生的母亲得了乳腺癌,我知道情况后,到她郊区的家里看望她母亲,并送去补品和现金。作为教师,我从不奢望我的学生出类拔萃,只求他们步入社会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正直的做人,合理的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平凡而普通的事情做好,能活出一个不平凡的自己,一个精彩的自己。

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教育教学中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用你的公平、公正,宽容,磊落,用你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你的学生,去坦然处理班级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位学生,不能因为你的疏忽,让学生带有遗憾,带有心理上的不平衡、不公正离开校园,那样将带给学生一生的伤害。我真的没有想到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竟然跟上了新课改的步伐。我现在在高一担任班主任,去年8月份,带领学生进行了6天的封闭军训,我现在的班级里,年龄最大的是92年出生的,最小的是96年出生的,这个96年出生的学生还不到13周岁,在军训过程中,一开始他齐步走都顺拐,更不用说踢正步了,在最后一天进行分列式表演时,有的班级教官怕影响整体效果,就把队列走的不好的学生偷偷撤了下来,我班是全员参加,虽然我这个13岁的学生在队伍中仍然显得不和谐,但我惊喜的发现,他已经能够跟上音乐的节奏了,只要孩子能够获得参与的快乐,我不怕影响整体。军训一回来,我就接到他的妈妈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很高兴获得了参与的快乐,还有什么能比让我的学生高兴更让一位老师欣慰的呢!我每天都和我的学生快乐的成长着。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来做,超乎功利地去做一件自己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淡定而从容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出现,默默地帮助,毫不张扬地呵护。做一个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的人,这是我人生追求的境界。我常常反思:我校有200名教师,我就是那1/200,我校有67名党员,我就是那1/67,我校有45个教学班、45名班主任,我就是那1/45,我校有13个教研组长,我是那1/13,我校有5名省骨干,我是1/5,我校有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我是那1/2,我校目前仅有一名特级教师,我就是这个1,没有前面无数个多少分之一,就不会有现在这个100/100的完整的1,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回首往事,心潮起伏,当年那个初登讲台面带羞涩的女孩,如今正成熟自信、面带微笑地向大家走来。尽管一路风尘,但是还在顽强地走着„„93年,与学生同上体育课,在跳绳的时候把腿扭伤,落下了顽疾,96年,母亲病重,为了不耽误工作,想在国庆节放假的时候回家看母亲最后一眼,却留下了终生遗憾,那一刻,这个三十岁的女人明白了什么是忠孝不能两全。98--2001年,爱人长期在南方工作,我教三个班,当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孩子上小学,没时间给孩子做饭,买了几箱方便面和火腿肠,这几乎天天是我和孩子的晚餐,每年孩子在学校体检单上的结论都是:发育不全、营养不良。那一刻这个“狠心”的母亲明白了什么是“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苗。”(老师们不用太伤悲,我们自己的苗也不能荒废,你管别人的孩儿,别人管你的孩儿,都有美好的未来,我女儿去年在哈九中毕业,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都说往事不堪回首,我却说往事可堪回首,教师的工作也许很平凡,但我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全身心地默默地实践着我自己终身服务教育事业的诺言。化用陶铸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这正是:如烟往事岂能忘却,心底无私天地正宽!

第二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尘

——读《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

往事曾肆虐如狂魔,让时代里的每一个人都遍体鳞伤,美好化为灰飞,人性被践踏,理想恍如泡沫,丑恶而纤细华丽的绒毛堵塞住了灵魂的最后一丝呼吸。然而,时过境迁,过往自不会化作美丽的烟霞,却因其沉痛而化作尘土,成了种子的温床,脚下的路,孕育朝阳的地平线。

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了这本土黄色封面的书,已经很是有些破损了。“往事并不如烟”几个字并不如何工整,却也无论如何找不出一丝飘逸的味道。故事淡淡地展开。一开始便是一位精致的女士——“淡施脂粉的史良,穿着白吡叽西服套裙,脚穿白色麋皮高根跟凉鞋,飘然而至”①,我在想,五十年代的时候,这该是怎样亮丽的一抹风景。而她又是“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装中正,足以有敬也”,当真是兼具中西之美、内外之美,精致到骨子里的女子。只是,美丽本身与善良无关,或者说与传统意义上的善良无关。这是一个婉约而不柔弱,柔情却不滥情,坚毅却不刚执的女子,可以说是个别致的女政客。但政客总归是个政客,当她一亮剑的时候,那些个“文人政客”朋友们都傻眼了。政治本始于理性,而在理性的王国里,所有平日的温存和精致在政治面前自是不堪一击的。以前是如此,以后或当亦如此。

与她不同的事,剩下的几位都是些文人了。储安平、张伯驹夫妇、聂甘弩自是不用说,而康同碧母女本是书香门第,虽是女子又皆为饱学之士,精神上当属士大夫一类,亦是文人无疑。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有着相当的眼界和见地,视精神自由为生命,所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实为中国最后的“大文人”。其中,“面白,身修,美丰仪”的储安平身上所具有的“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文人气质最是显露无疑。

与文人相伴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通病——宗派情绪,家长作风,嫉妒心理,官僚主义……”②,古往今来,文人当官没有一个舒坦的,或就患此处。大抵文人的眼里都不大容得了沙子,又饱含为道殉身的热情,因此其高贵的灵魂就如最纯的金属一般难融却不堪折损。一句“党天下”抑或不过是对某种趋势的警示而已,却被当作铁证,成了一名牧羊人,最后遍体鳞伤,什刹海旁了却残生。剥离时代的外衣,那些远去的人和事让人依旧难以平和,但一旦有了政治,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理所当然了。

张伯驹和聂绀弩是那么的神似,精神高贵、淡泊名利而性格狂放,正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摸样,有些幼稚而又敏感。他们正是儒家所说的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坚守原则,相信良知和心灵,默默关注着国家和人民。英雄迟暮,虽亦善终,他们的无谓失去的年华和晚景仍是令人不胜感伤。

这群人最为特殊的要数康同碧母女了。作者提到:“中国人为什么越美丽的修饰所表现的动人题材,偏偏都是装饰在最容易破损和断裂的地方。这简直就和中国文人的命一模一样。”③我想,夕阳之美在其将逝,文人之刚烈在其易折是有几分道理的。这对母女是贵族更是文人,不单有儒者之风、智者之怀、仁者之勇,更是气质华贵、尧舜于心,颇具士大夫之遗风,不是史良那种似奢靡的精致可以比拟的。她们恪守着传统的精华所在,诗书满腹,才华横溢,在那个新的时代里成了遗老遗少。纵然若此,依旧相信精神的高贵和灵魂的纯净。那份不可复制的高贵,正如时代裙袍上的刺绣,再是繁复、精美,却是难抵时光,终是翻飞而去。

虽然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简单的,但性情复杂道罗隆基这样的却是没有第二个了——“罗隆基雄才大略,却又炫才扬己。忧国忧民,但也患得患失。他思维敏捷,纵横捭阖,可性格外露,喜怒于形。他雄心勃勃有之,野心勃勃亦有之。他慷慨激昂,长文擅辩;也度量狭窄,锱铢必较。有大手笔,也耍小聪明。他是坦荡荡君子,也是常戚戚之小人。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罗隆基终身从政,却口无遮拦。”④通过这段话足见其性情之矛盾复杂,在某种角度上而言又是如此简单的一个人,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实。他是极富政治才能、却又有文人般的性情的政客,一世风流却又终身孤单,有大气魄却俨然拘于小节。正如作者提到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悲剧命运。而他的命运除了他所处的时代外也大抵和自己的性情脱不了干系。他有文人的风流潇洒和政客的远见卓识,小节有损而始终大节无过,只是多了点逸事而已。在他似已功成名就的时候,政治斗争让他的命运急转直下,一时间“众叛亲离”。此时年过半百的他,品尝到了人情冷暖,世间百味,不知是何感想。只是最终也未能改其细腻如水的文人之风,空手而来,空手而归。

那寥寥数人正是昨日的众生相,人世悠悠,文人政客,宦海沉浮,冷暖情愁……都在那一瞥之间。而在史书之上,不过寥寥数字:“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都是诚恳的。但确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当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⑤数十万普通民众和干部遭受各种政治压迫,最基本的人权难以得到保障,我们无法追问是谁的错,但我们要清楚:这一切还会不会回来?数十年时光一晃而过,宪法中所给的民主至今尚未实现,但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在进步,各种民主制度改革相继已经开始。或许,那些人活到今天也会释怀的吧。

附注:

①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3L3;②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63L7;③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103L11;④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286L25;⑤ 源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P240L17.

第三篇:往事并不如烟作文

烟生烟散,弥漫一片是何处能寻。花开花落,无人过问却尽显本色。水流水激,一去不回又绵绵不绝。人生如此,岁月如此。如烟般消逝难寻,如花般花谢一地,又如水般不肯回眸。往事如此?安能如此!往事可何曾如烟,何曾如花,又如水呢...虽说他如烟消散,如花凋谢,如水西流,却不似烟无迹难寻,不似花零落成泥,更不似水,一往不回。他并不如此啊。往事他也曾回来过,在岁月匆匆逝去的某刻,在人生碌碌的某刻。往事并不如烟,他有迹可寻,有影可探,他在一灯如豆,月满西楼时会悄然回访,勾起寂寥。而烟,一旦逝去,逍遥淡雅,又岂愿再次袅袅而起,受世俗倾盆的滚滚而下呢。往事却不同。一灯如豆,当白昼匆忙的身影淡定下来,当厚厚的书本悄然盖下,忙了一天的人就会蓦然地想起那些曾经春暖花开的,细数如珍的...多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正坐在儿时的教室,然后轻轻地抚摸着自己不羁时而在桌面上刻下的行行小字,它们埋怨着岁月流淌的缓慢,埋怨着学习生活的无聊。而如今,豆蔻年华不再,老去的青春也如曾经完美的青瓷慢慢出现了条条裂痕。也正因为如此,往事才不如烟般飘散难寻,而是时常冲击心扉,引起阵阵悸动。

第四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文革“中的那些灵魂与情感

——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一直以来我所了解的“文化大革命”中,有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知识分子和群众受到极大的诬陷和迫害。但那些当时真的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右派”与文人到底是怎样过的,他们的孤独、艰难与悲苦到底是如何,是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了解的。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从作者回忆她父亲的一些交往密切的朋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段悲痛无奈的历史,也深深地被那些高贵又悲伤的灵魂,真挚善良的情感所触动。

有容、有执、有敬——史良

史良作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是作者小时候崇拜的高贵又美丽的女性,一位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律师,一位维护妇女权利的高地位领导者,一位考究生活崇尚文明的美丽女人。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只这些,她和罗隆基的感情,她在内心深处掩藏的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感情上的伤痛,以及在被批斗时面对当年自己写给“老罗”的情书的质问,她直起腰杆回答“我爱他”的一幕幕,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女性的了不起。

当然,史良故事中的跌宕莫过于她背叛自己的多年友人章伯钧的一段。虽然章老政治生涯的坠落不能归咎于史良的背叛,却是这位谦和可亲的史大姐用一只手把章老推入了政治的烈焰中。而章老对史大姐那关键性的批判发言,却说了这样一句原谅她人,宽慰自己的话:“我相信,史良发言前是一夜未眠,因为她在决定开口之前,是要接受良心的考验。”读到这里,我看到了宽容,也感受到了时代对人情的蹂躏对人心的折磨。

史良的晚年与她死后只值三千元的漂亮假首饰,也让我对这位老人身怀敬意与悲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河流般的忧郁——储安平

凭借《观察》一展才华的知名作家记者“执拗和富于激情的储安平,有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他曾以一腔热血投身振兴《光明日报》的征途,和章老打心眼里决定要好好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内心渴望着一种承担的机会,这种承担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一种自我证实的需要”。他付出才情学识1

与以身殉国之精神,完全凭借他所精通的东西,他所能干的事情而生活,而他的自尊也在这里。但是“反右”的风暴毫不留情地把他从《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摇身变成了读书、放羊的孤家寡人。还不到五十岁的储安平,壮志雄心无处可洒,“他有头脑,但不要他思考;他有精力,但不要他出力;他有才能,但不要他施展。”而在他政治上失意,外界世界充满危险敌意和孤立时,还有忍受妻子的背叛与遗弃!“一个知识分子所不能接受的人格侮辱和一个男人所不能容忍的生活侵犯,同时降临在储安平身上。”最后,他走了,只留下了一张纸条七个字。他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保持自己的卓越和尊严。就像作者所说,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死之于他是展示意志的方式也是证明其存在和力量的方法。

据我搜索有关资料得知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最为突出的是自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不仅在思想上横遭压制,被剥夺了自由从事学术的权利,而且人身自由全被剥夺,陷入牛马之境,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尊严被一扫而空,甚至是做起码的一个人的尊严都无法保持。傅雷、老舍、杨朔等等都走上了自杀道路。这些追求精神孤洁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为了义无再辱而选择了这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他们用死维持着一种精神于不坠,完成了一种人格追求。

而储安平与章伯钧,这偶然吹在一起的两片落叶,之间的情感也给人清晰的印象。章老对他一直抱有歉疚之情,独自站在冷风中目送他的心痛,为不到50岁的他无处施展才能而打抱不平的愤怒,对他的“走”老泪纵横,以及作者母亲对储安平尽心力的照顾,让这个壮志难酬的文人悲苦的人生多了些许温情。博雅通脱真君子——张伯驹

在作者看来,张伯驹是云间的野鹤、世外的散仙,自在的没人能比。他淡薄的为人处世和惊世的文学艺术修养使他不凡。但令我更有感触的是他自由本真的内心。他不惜变卖家产去买古文物字画做收藏,战乱时和妻子用身家性命地保护,只为“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最后都捐献了国家。还有他不顾利害地要求对戏曲解禁,表达出的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对当今社会日趋丧失文化品格的深刻焦虑与锥心痛苦。在文革时期,政治吞没人,而张以他饱满个性与独立意志抗拒着政治对人的品质和心灵的侵蚀,一如既往地守着他做人的根本。而当时的民族对文化的认识尚未达到成熟,所以像他这样的文人,注定得不到相匹配的地位,这也映衬了他晚年坐自行车后座回家的凄惋和在医院无法换

病房最后逝世的悲凉。在那个时期,他是孤独的,落伍的。

张章之交是君子淡如水的交往,而他们在深夜短边之际如此沉郁的一抹,与章老去世后,相亲相关相近相厚得人都如浮云飘散时,张氏夫妇去吊慰作者的母亲,走路的时间比在章家的时间都长,这份情谊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还有“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康同璧,在人们要不断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以便能够勉强过活的时期,康家虽“做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乐观积极地看待生活帮助他人,展示了最后的贵族风范。还有个性刚烈的聂绀弩,带着一个“服从社会背后的不服从”态度,体味了反人性的诬陷和背弃之痛,荒凉寂寞地将灵魂寄托于文学创作。这其中也有周颖令人隐痛无奈的背叛。最后还有个性强直,雄才大略,但因思想西化又口无遮拦而遭受苦难无法展现其才能的罗隆基,他是吸引无数女孩子的翩翩才子,却孤老余生后因疾病猝死,“才如江海命如丝”。

而贯穿全书始终的作者父亲章伯钧,“不以荣辱待己,不以成败论人。自己本已不幸却为他人不幸所恸”。在“反右”后变成了一个政治上的孤独者。一个由政治而荣也因政治而辱,最终超然于政治之外,被自己心中神圣又伟大的事业所抛弃,“从一个忙碌的政治家变为孤独的思想者。从此,灵魂在自己躯壳里无法安放。”最终寂寞凄凉地死去。他与罗隆基还有很多类似的人担负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与“民主战士”的双重身份,或许注定了最后的悲剧。而作者本身因为由于“这辈子决心保卫自己的天性绝不顺适”也经历了地狱般的一段惨淡人生。

这一个个传奇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大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革时期的种种悲怆。一个新政权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对待高级知识分子的问题。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刚刚从战争的苦难阴影中探出头来,政权的地位也没得到完全的巩固。而能为国家献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都是西学归来者,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同一,文人们也保留着社会文化批判的坚韧和敏锐,对于祖国如何发展各执己见,国家处于一个探索中的的婴儿时期。这一切对于刚刚萌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有一丝不和有一丝恐惧。而“文革”的爆发注定不是一人一日就造成的结果,而是有着长久的积淀与身后的原因。虽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但正如邓小平主席指

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千古文人侠客梦,知识分子好议论。章诒和说,“最珍贵的东西,总是以最粗暴的方式毁灭——中国的人与物之命运,常如是。”她又说:“中国人为什么以美丽的绣纹所表现的动人题材,偏偏都要装饰在容易破碎和撕裂的地方?这简直就像中国文人的命一样。”

对于那一段往事,那些为历史为社会的悲剧献出华美的一生的人,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不能遗忘或掩盖这段错误的历史,不能自我欺骗消极抵制曾经的苦难,而要铭记,要努力地积极探索,在未来避免重蹈这有着无限痛苦怅惋与哀思的覆辙。

第五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伤害和惊吓,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那往事究竟可否视为历史的真实?

我想也许这些不会被视为正史,但不能否认它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内一部分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珍贵史料。

一位研究民主党派史的教师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很感慨地说:从史学家的专业角度来看,情节越具体,它的可信度越低。但往事是一个例外。往事给人的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回忆往事的主人公会比史学家更加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

往事如烟,那个时代的历史,已被人们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往事又并不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唤起了我们可怜的回忆,触动我们被搁置很久的泪腺,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和思考。

读罢《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感触颇多,被里面几个人物所深深的吸引,同时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就如歌词里唱的,生命如一条大河,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被遗忘的,记住了。作者仅仅是对往事的片段的回忆。有时候感慨时间流逝的不可挽回,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对于逝去的历史,记忆是最好的怀念。

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储安平

储安平的才华在主编《观察》时就展现出来了,眼光敏锐,笔锋犀利,出语惊人。他任《光明日报》总编几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位报人来讲是极为短暂的,但就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储安平得心应手,他的各党派之间应相互平等的民主思想不断地放出了亮光。而似乎又是命中注定了他的思想要成为远方的一颗孤星,如同他自己,消失在人们视线所不极的遥远。储安平带着他的思想走了,走得无影无踪。在曲折的小径,便想起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的储安平:面白,身修,美丰仪。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断绝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凉凉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 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绝世的庄严,是在巨大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顽强中也有脆弱。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作者父母交往之叠影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些话正是因为常说,人们才忘掉了它本来的内涵。在章诒和的眼中与张伯驹潘素夫妇的交往是真正含义上的君子之交,与这对夫妇的交往始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之后,为了给章诒和找一位绘画老师,章伯钧父女叩响了张伯驹夫妇的家门。在对于右派人们连躲还来不极的年代,潘素却热诚地收这位中国头号右派的女儿为徒,这只是一位真君子才能做出的事情。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解放后将自己藏品献于国家,所得的那张奖状却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方,这种淡泊的行为也只能是真君子所为。君子之交从表面上看是淡的,但隐藏在内在的却是浓浓的情。章伯钧去世之后,张伯驹夫妇是登门吊慰死者与生者的第一人,这是章诒和母女万没有想到的。“脚上的布鞋,满是泥土。为了看我,从地安门到建国门,不知这二老走了多少路。”这是章诒和母亲叙述的当时的情景。这种情义才是君子的真正含义。

独自凭栏,无限江山,往事如烟是人们在感叹岁月的流失,记忆中的旧事就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如同一缕青烟渐渐地远去了,漫漫地模糊了,最终消失在人们记忆的深处。但是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如此轻易的消散,随着时光的流失,有些往事却渐渐地在心中沉淀下来,化为了一缕挥之不去的青烟,永远萦绕在心灵的深处。这股青烟时时在熏烤着心中的伤口,时时在触动着伤者的灵魂。

“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

——章诒和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下载如烟往事岂能忘却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烟往事岂能忘却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历史的温度 ——读《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的温度就在于偶尔它会让人感觉温暖,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它总能留给我们不尽的沉思和启示。当然,历史的......

    往事并不如烟情感散文

    每个人都有过去的往事。对于往事,有的人认为往事如烟,过去的就上它过去。但对我来说,往事是经验、是教训,往事并不如烟。曾记得,刚从学校分配到劳教所工作,心里很高兴,一分下队就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共五则)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烟,那个时代的历史,已被人们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往事又并不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唤起了人们可怜的回忆,触动我们被搁置很久的泪腺,同时也留给......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推荐五篇)

    最后的贵族——《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 【内容提要】:这本书是作者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仅仅是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

    命题作文“往事怎能如烟”素材运用

    命题作文“往事怎能如烟”素材运用 【2017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往事如烟,承托诗意童年;往事如梦,唤起曾经的美好;往事如花,始终盛开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请以“往事怎能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读后感

    园丁,就我们俩! 这本书是这么段时间来读到的最合胃口的一本,虽然只有读了两章,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读后感。但是已经被其中人物的品质打动。 真的名士,当如此,读后感《往事并不......

    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

    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 第一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不久前,一位朋友在我家看见书柜里有一本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她说这本书要好好珍藏。我问为什么,她说这本......

    奶奶和那些难以忘却的往事

    祖母离开我们已经许多年了,但是她的音容笑貌记忆忧新,她正直善良的性格被人称赞。她的热情好客也被亲戚和乡亲们认可。她是勤劳朴素的女人,也是爱热闹喜欢快乐的生活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