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立足三个“基本点”,打造高效复习课堂教学模式
立足三个“基本点”,打造高效复习课堂教学模式
——从一节《直线与圆》高三复习课的设计谈起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刘友明224700
摘要: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的问题,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是值得一辈子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对学生减负,以前靠“管、灌、压”的县中模式已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教学时间缩短,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好教学内容,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呢?本文试图从一节复习课的设计出发,找到一条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途径.关键词:高考题课本变式学生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前不久在我校举行了全市对外公开课,我有幸被选中,通过前期的准备,课堂的呈现及反思,觉得收获颇多,故现将教学设计与思路整理成章,以之作为我们今后高三复习借鉴及推广之用.一、基本情况
1.1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这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再次接触到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已经不太陌生,而且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四星级高中的理科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但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加之少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因此,教者要变换常规的复习模式,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1.2教材内容分析
作为高中数学解机中的重点内容,它是江苏高考第18题常选考题,08年09年连续两年考察了直线与圆的知识,《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中指出:直线的方程(c级)、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c级),直线与圆、圆与圆的性质关系(B级).这节课有两个难点之处:①直线设成点斜式来处理切线、弦长等问题时,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易漏;②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为此,如何立足教材,结合高考风向标,变化利用教材来解决以上问题,体现了教者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课本问题的变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对切线,切线长,弦长,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例题的变式与类比,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观察水平和想象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做”数学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积极思维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掌握对切线,切线长,弦长,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1-
法.(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二、教学过程实录(简案)
2.1创设情境(以高考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前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分别探究了直线的知识和圆的知识,那么直线与圆在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美妙火花呢?(板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首先让我们先到高考战场上看一看,高考考什么?(2009.江苏卷及2011.江苏卷第18题,题目:略)
生1:弦长问题、定点问题,定值问题(师板书)
评析:以高考考题为引导,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的知识点,使学生直观上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2.2回归课本(整合课本题,让学生参与变化课本题,从而达到提炼的效果)师: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今年的考试说明,直线的方程(c级)、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c级),直线与圆(B级),要求还很高的,圆与后面的椭圆将是我们江苏第18题产生考题的一块良土,所以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还是先请同学们回归课本P101—P103(苏教版)
2C:(x2)(y3)1相切的直线方程;课课本例2 : 求过点A(-1, 4)且与圆
本例
3:求直线x0被圆x2y24截得的弦长.请预习,然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断?(2)课本介绍了哪几种题型?
生2:
相离相交
0
(几何法)相切0(代数法)
0
生3:例2考查了求切线的问题,例3考查了求弦长问题
评析:课本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地,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重视教材的态度尤为重要,而且教材往往也是产生考题的一块热土,不容忽视.师: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两道课本题还有点遗撼之处,同学们能否将例2中A点坐标改变一下,对例3反向出一问题,使之成为易错题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C:(x2)(y3)1 师生共同完成:例2变式1:求过点A(,)且与圆
223C:(x2)(y3)1相切的直线方程;例3变式:若过点A(,5)的直线l与圆
交于B、D两点且BD= ? 时,求直线l 的方程;
对例2变式1: 生4:取A(1 , 4),生5:取A(1 , 5),生6:取A(3 , 3)……(师可同时用几何画板展示取点过程)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7:过一点作圆的切线的条数情况,可先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外一
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一个k, 还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易漏……
对例3变式:生8:取BD=,生9:取BD=2……
师: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0:过一点作圆的割线的条数情况,可先判断弦长:如果弦长小于半径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一个k, 还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易漏……
师:那么弦长又如何求呢?
l
弦心距d2半弦长)2(师板书)r
2生11:2评析:通过学生对课本两个例题的变化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强化了对k不存在的认识及切线、弦长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此时教者只需坐享其果即可,课堂效果显而易见— — 高效,较之让学生死板看例题或做题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师:对例2的价值我们还可以再挖掘,问题:例2变式2:求切线AB的长.生12:由切线长AB2半径R2圆外点与圆心连线AC2(师板书)得:AB=
2师:例2变式3:若过点A(-1,4)的直线与圆C:(x2)(y3)
1分别相切于点B和点D, 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生13:可转化为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S四边形ABCD2SABCAB(切线长)师:老师觉得还不够味,如果将A点放在一条定直线上运动,那又如何呢?(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使课堂达到一个高潮)生14:4x+y=0,生15:x=-1…… 师:例2变式4:若过直线L:4x+y=0上任一点A向 22
C:(x2)(y3)1引切线且切点分别为B,D 圆
(1)试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2)求证:经过A,B,C三点的圆过定点(异于点C).(生16:(1)思路一(代数法):
(1)设点A(x0,4x0)AC2(x02)2(4x03)2AB当x0
2010时,Smin 21717生17:(2)思路一(代数法):证明:ABC90 BABC0设B(x,y)
(xx0)(x2)(y4x0)(y3)0(x4y10)x0x22xy23y0x4y100由2
x2xy3y0
10x17x2or
40y3y17
A,B,C三点的圆恒过H(
1040,).此时可以请两位同学分别点评以上两位同学的解1717
答,同时请问有无其它考虑途径.生18:生16:最终转化为函数来求解最值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
解决.(此时教者可不着急让他回答,可另外请一位同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生19:(口述)(1)思路二(几何法):
由生13
解答可知S四边形ABCD2SABCAB当AC最小时S四边形ABCD有最小
值,由数形结合可知AC的最小值即为C点到L的距离,易得:Smin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KCH的值将有何发现?请告诉我.生20: 此时学生很容易得出CH与L垂直,由平面几何知识易得:通过作L的垂线,垂足H即为所求定点.此时老师可板书为求最值问题的一般方法:①代数法;②几何法;③利用不等式;
求定点问题的一般方法:①代数法(先整理为f(x,y)+mg(x,y)=0然后由
fx,y0求出定点);②几何法等.
gx,y0
评析:此题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板演与学生互评互点,自身实践,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较了数与形及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优与劣.2.3高考试题的巧妙处理与研究(深化重点)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定值问题的处理方法.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O:x2y24,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对任意k>0,求证:KPAKPB
2此题可以课前让学生预习,然后教师有选择的将以下三位同学
选择两位板书,还有一位可以投影,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容量.生21:思路一:
y0y0,y),C(x,0)K设P(x0,y0)A(x 000AC
x0x02x0
PBACKPB
2x0
y0又 KAP
y0y0y0y2x
KPAKPB0(0)2
x0x0x0x0y0
生22:思路二:(利用点差法:注重式子的结构特征)证明:设P(x1,y1),B(x2,y2),则C(x1,0),A(x1,y1)
o
KPA
y1y1y2x1y1
42(x1x2)(x1x2)(y1y2)(y1y2),KPB
x1x1x2x2y24
y1y2xxyy2yxxyy212KABKAC11KPAKPB12212
x1x2y1y2x1x22x1y1y2x1x2
生23:(投影,让生24点评)思路三:(通过设直线:求出点坐标)设
A(xA,yA),P(xP,yP),C(x
P,0)
设
ykxAP:ykx,由2得:
C 2xy4
A
KAB
2kk12 KPBKPAKPB2
42KABk评析:通过生21,生22的解答,教师可以提问:结论是否与半径有关呢? 同学们会很容易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定值.师:我们知道圆和椭圆是一家,那么推广到椭圆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
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此题改编一下.x2y2
生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221(ab0),过坐标
ab
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对任意k>0,求证:KPAKPB为定值.生26:(师生互动)按照生22的方法(略)易得:KPAKPB
2b
a
2y
此时再让学生看2011.江苏高考第18题,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师:那么双曲线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形成结论.评析:对高考题我们可以加工然后再用,本题的处理可谓神来之笔,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深化了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通过圆中定值问题,让学生类比到椭圆,得出一般的结论再类比到双曲线课后思考,点出类比到椭圆,即2011江苏高考18题,从而达到了课堂高潮的最高点,同时又为下一节课复习圆锥曲线埋下了伏笔,激起同学们对下一节课探究的兴趣与好奇,起到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良好效果.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3.1立足“教材”,玩弄教材------基础知识,一网打尽
作为一堂高效的高三一轮复习课,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更不能读课本或单纯地做题目,这样既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那么如何利用好教
材,用出新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笔者认为,教者可对教材作一全面的整合,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而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利用好教材,更没有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然后用之即可,久而久之,学生便觉得无味,也无趣.这就要求教者从备书本与备教材做起,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2立足“学生”,突出主体--------尽显纯天然课堂
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是我们每个教者都必需为之思考一生的问题.在高三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不放心,进而导致老师一人讲课精彩,满堂灌,长此以往,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教者教学的行为要投学生所好,贴近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教师可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现有学习能力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从课本出发,以及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参与变式、归纳、类比、总结,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人人参与,从而达到了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3.3立足“高考”,突出目标-----------精确击破各个重难点
高考是我们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终极目标,是检验学生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学生了解高考题,掌握高考重难点,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考,所以在高三复习中,教者可据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高考题于课堂中,不失为一剂良药.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高考题是经过专家锤炼而成的,教者可对其拓展,推广(如:对2011江苏卷第18题的推广)课堂效果将会不言而喻,当然对教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教无定法,教学相长,作为新一代的人民教师,我们肩上的责任尤为重大,如何能够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中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笔者希望以此文章能够激起各位同仁加入其中,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和研究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二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甘肃临泽三中 蒋丽娟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线教师最欠缺的并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历史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必做的功课。“教学案”情景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载体。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让我们点燃这个火把,给历史课堂注入“活水”,让沉闷的课堂变的更加鲜活四溢。我们实验中学就是在这次课改中崭露头角,探索出了高效的课堂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一、端正思想,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
1.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课堂上最大的实际是学情(把握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情出发。学情就是命令,教情要服从于学情,即“每一颗子弹要在没有死的敌人头上开枪”。要想把握学情老师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课前预习,是传统教学的产物,要取消,应把预习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探究、自己解决,使学生暴露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情。
2.使用问题教学论(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能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很顺畅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学生的问题错误是教学的最好资源,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学会踢球,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兵教兵)。如:我在教《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课时,学生在回答“维新派要求“变”的是什么?”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变的是救国的方法”。我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反驳,而是给其他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在争论中,通过比较,巧妙的给出了答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教师要做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这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少。老师全过程在导,学生在全过程学,自然讲的时间就少,内容就精,学生实践的机会就越多,能力自然就越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靠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不让学生犯错是教师的错,不发现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用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总之,不面对学生错误就是老师的错。
3.大胆使用学生尝试论(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不能扼杀)。
每个人都有尝识的意识,怎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尝试学生才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国学生模仿力强而外国学生创新力强。愿意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尝试,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解脱、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把实践权还给学生、把尝试权还给学生。
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是要改变课堂上不和谐的因素,让课堂变得和谐起来,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一言以蔽之,就是使我们的课堂“高效”起来。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着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所谓“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先学”基础上,就不会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为了全面检测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按照教师的训练指导要求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像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课上检查。从而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那么多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绝《马关条约》的同时要求变法?他们要求“变”的是什么? 2.依据内容,逐条分析变法的影响。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何“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以上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完成。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最多不超过三个问题。处理这部分,一般是老师提供相关问题的情景材料、图片等,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找出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当堂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等。训练题的设计,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在完成这一部分时,注意异组间的交换批阅,小组长收发学案,公布所批学案的等级,并发动组员对错误进行纠正改错,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弊的现象,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三、高效、紧张、有序是和谐课堂三个基本特征 和谐课堂必然是高效的,高效是和谐课堂的目标。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竭尽全力,学生纹丝不动,教师尽情表演,学生无意观赏,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不主动,不积极,欠自觉,不发自内心求索,没有了自己个性的张扬,没有学习目标的限制,没有方法的指点,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如果课堂上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反复实践,也就是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学习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习高度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也就是要创设一个“紧张”的,课堂,只有真正“紧张”的课堂才能“高效”。紧张,不等于慌张,不是畏惧、害怕、胆怯,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而不懈的努力,即全力以赴,心无旁鹜,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心求学,主动求索。只有这样,学业才精,德行才成。而这种“紧张”求学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烦闷的,痛苦的。但,事实上,如果不“紧张”,就不经历可能经历对事情的认知过程,就不可能取得成绩的。我们认为,“没有课堂的紧张,哪里会有课后的轻松?”有序不是次序,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序。不是“先—再—接着—最后”,不是一般的次序,而是精心安排、深思熟虑的结果:谁先出场,谁先回答,谁先干什么,都需要策划。长期以来的“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是严重违背人们认识规律,这种教学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就是逼着我们的学生跟着老师转,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是一切听“老师”的,就是“唯师独尊”,就是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让学生做听众,做看客,就是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而不是为达成目标而教学,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而与之相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这样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是忙碌的,不停地再现知识,不停地书写、不停地讨论、不停的思考、不停地…,学生在紧张、忙碌中利用了每一分没一秒,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它达到了思维的高效,达成目标的高效。
四、优化评价机制,使小组学习和谐发展
看看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好像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看看我们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的问题:一是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前排学生立即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4——6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学生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二是小组内缺乏分工,更缺乏对小组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的加工,缺乏对共同活动成效的评估,学生之间还缺乏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小组内只是优等生在发言,学困生被忽视了……我们已经经过自己的思考,为了保证评价措施的有效性,我把学科教学评价纳入了班规。上课积极思考,能够提出问题或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在班级评估中加分奖励,平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分值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等,以月为单位进行汇总评比,选出月度优胜小组和个人,把优胜小组和个人的照片张贴上墙,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进行科学的分组。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带一个新的班级,总会让他们先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希望在组名的感召和激励下,能够吸引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几年来,我的每届学生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每个小组间实力要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平等、有效的竞争机制。我采用按学习成绩编号的形式,教师随机抽查,抽查到的学生成绩就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传帮带的作用,课堂学习效果与班级量化评价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组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之风愈演愈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历史水平。
总之,“教学案”情境下小组互助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论文)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备课中的问题
1.教师不是每节课都“备”的,一周只备一节;2.不是人人都备课的,有的人可以连一节都不备;3.备课实行轮流制,新教师、老教师,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工作负责的、不一定负责的都要轮流;4.重在打造“导学案”,一个好的“导学案”就等于教学的高质量;所有“导学案”循环使用。
有的学校的备课是由个别教师以“教学案”的形式来完成,因而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一旦用这样的“导学案”实施教学,师生会集体“受害”。当然兖州一中也有“集体备课”,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来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但是,全组备课的教师只有1-2个,其他人都没有备课。在“集体备课”时,没有备课的老师对教材不熟悉,对目标、重点、内容、方法都没有内化、思考,他们能够提得出意见吗?也许有经验的老教师凭老经验可以说几句,但也不过是空话、套话、“普通话”,说了等于没说。多数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备课,所有没有发言权,只能闷声不响,全盘接受。因为没备课的教师基础是“0”,所以别人备的课哪怕水平再低,再低效,他们也只能说一个字:“好”。也许有人说,教师为了上课,肯定会自觉钻研的。恐怕不一定。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学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恐怕只能实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学,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为“学习者”,把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统统盲目随意地交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学”。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教学案”,甚至汇编出一个“教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假如有人问:教师为什么要批改作业?可能有这样几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回答:A.批改是教师的职责;B.批改是上面的要求;C.批改可以防止学生作业不认真;其实“批改”的本质是“学情调查”。批改与学情调查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A是站在教师本身的角度回答的,因而显得抽象性和表面化。B是站在领导要求角度回答的,言下更有着一些被逼和无奈。其回答共同性都是撇开了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明白教师批改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教师在批改面前的态度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职责、任务,因而会使批改缺少目标和动力,成为一个机械性的劳动任务。C虽然表面上是站在批改对学生的作用角度回答的,但是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其片面性表现在弱化了批改的作用,把批改的作用认定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作业的完成的数量掩盖了作业本身的质量、数量、完成时间等因素对学生作业的影响,更无视学生通过作业所得到的提高。
2.重学轻练。学的时间过长,而用于训练的作业主要在课内,量很少,时间很短,导致重学轻练。重学轻练能否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学生“学”果然比较扎实,但是,从哲学上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兖州一中只有一个“反复”,即“认识到实践”,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够完成吗?即使上课时完成了,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完成,因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例不十,法不立”。
3.要求宽松。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看起来很美”: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背负过重的压力,着重于训练的有效性。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1)削弱了学生与学习上的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见到困难就放弃,碰上“敌人”就“投降”,养成不完成任务的坏习惯。(2)“对学”、“群学”形同虚设。正因为中下等学生学习有困难,差生才热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如果允许有差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差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3)因为部分学生、部分题目没有做,展示时,没有解题体验的学生必然没有参与的热情,参与了也昏天黑地,浪费时间。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把批改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知道答题的结果。有时索性采用发放答案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深入钻研,也不会另辟蹊径,多角度解题,创造性、求知欲受到压制。用预设的结果,压缩了学生奋力登攀的时间和空间,为有惰性的学生“抄答案”提供了条件。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批改一般没有记录,缺少思考,作业反馈时一是凭自己批改时的粗浅印象传递一下答题情况,表扬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批评几个不太认真的学生,随后就进入“讲评”阶段。由于批改时没有分清重点题、一般题,讲评时只好从头到尾,一题不拉地组织点评,使讲评重点不突出。又由于没有记录犯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名单,提问时往往盲目随意,有时会导致被提问的学生答案全部正确,或犯的是个别性错误而产生讲评低效现象。更由于批改时没有深入思考,想当然地评析,使评析达不到揭示原因、规律、方法的深度。
2.机械呆板。一个教学行为是否重要和必要的必须站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断。站不对角度,批改往往变成僵死的、无活力的教学行为。例如不管作业量多少,批改难度如何,批改时间是否足够……强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结果一是以大量的、机械性的批改时间,挤占了教师的备课、选题、编练习、个别辅导的时间,导致有的教师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为名,拿着别人的编写的教案仓促上阵,上课时只能“灌输”结论,并穿插一些空话、废话、普通话。有的教师编写练习时忽视“先做”和挑选,“捡到篮里就是菜”,让学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数量多而收效低的“作业”,隐形浪费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上课的点评时间。而且教师一天到晚,为这样的低效劳动而忙忙碌碌,甚至疲于奔命。
3.目标偏移。批改的目的一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寻找讲评的重点;二是寻找学生的错误类型,以便探究其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错误的办法。但是,在某些教师的操作中,批改的重点不是放在题目上,二是放在评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尽力完成”。就学生的得益角度看,这样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义,没有学识与能力提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三维目标”中只落实了“情意目标”,其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批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无法选择,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甚至全班无误的题)也要展示,结果多数同学“陪绑”,浪费了时间。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也有的展示是只请差生,这样做,没有学习困难的“优生”受害最深,长此以往会出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说,展示代表固定请差生,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生不认真完成“导学案”。,将最重要的题最先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应该说各有所长,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使用。但是有的学校却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在解题能力指导时,老师只满足于回答“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满分的方法,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是使用“演绎法”。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解题等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归纳”“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似乎某些规律、方法的归纳,一次就必须系统、全面、正确,以后就一劳永逸。不知道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个道理。于是片面追求“归纳”完美,造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那么应当怎样实施“学生归纳法”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心中要明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一定要在归纳法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二字,尽量为学生的归纳、反思提供时间和机会。因为只有学生对规律、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即使能让学生倒背如流,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景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学会实施“归纳”的方法。学习与归纳是紧密联系的,而学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归纳要放在学习之后,即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容易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当然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回顾相关的规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进入学习实践。但是“回顾”的应当是之前的学习实际,而不是抛开学习实际去空背规律、方法。再次,要容忍学生在归纳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有的规律、思路、方法,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简单的、完整的、严密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艰深的、破碎的、粗陋的,这是由学生的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归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
最后,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学生个体的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第四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543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反思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第二高级中学
李云鹏
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是亘古常新的话题,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是教学以班级和课堂为单元形式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学校存在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有意义的教学必须是有效和高效的教学。张校长在总校八届三次、四次职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树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观,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学习力提高为重点”的学生主体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对于第二高级中学而言,学校建制几经变化,学生现状显而易见,构建高效课堂尤为必要和紧迫。从2011年开始,我们借助高中课程改革,积极探讨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了“54321”课堂教学模式,现就有关情况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敬请各位领导及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一、“543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
二高学生构成以补习生和一高录取后的其余上线学生为主。如何面对生源现状,有效提升办学质量,成为二高人必须思虑决策和付诸于行动的极为紧迫的事情。
高中课程改革的本质在于通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我们发现许多老师仍然以课堂主角独霸课堂,以讲代学、以讲代思、以讲代练,学生依旧处于被动接收、无暇思考或懒于思考、重复训练的境地。长久以来形成的时间加汗水教学定势或思维惯性已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需要。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二、“54321”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 1.理论的准备
(1)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过渡。
根据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观点,针对学生基础薄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经过有效课堂的过渡阶段。
第一阶段:有效课堂“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第二阶段:高效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生实际,经过第一阶段过渡后,可形成良性循环:学会—兴趣—愿学—学会。否则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2)提高学生听课效果。
美国加里·鲍里奇教授的办法是“讲授-练习-反馈-监察”四个步骤相互协调,不断反复。这四个步骤要不断往复于课堂教学中,并于个性化的学习相结合。
(3)教学起点的选择。
加里·鲍里奇教授认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都是依赖于自己以前的知识结构来解释、重构新的知识的,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就必须理解学生当前所处的水平。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解释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垫着脚就可以够的着的。
2.模式的探研
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导入新课——展标设疑——精讲释疑——训练提升——总结反馈。
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时间模式:5+30+5(5 分钟为教师检测预习和制定学习目标,30 分钟为学生单独完成,教师点拨提升。后 5分钟学生反馈练习完成。课堂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小组合作。高效课堂模式三大基本操作程序: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课后达标测评。
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融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二学会”:学会知识,学会学习。30分钟目标是学会,10分钟目标是会学。“三阶段”:预习阶段,学习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四落实”:“听、说、读、写”落实到每节课。“六环节”:学生自学,展示交流,训练提升,评价小结,检测反馈,预习指导。
历史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借鉴了北京志鸿教育“1333教学模式”:学、展、点、练。“1333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板块式教学。
地理学科高效课堂模式:第一步:导学案进行基础知识梳理(10分);第二步:学生提出相应知识疑惑点(2分);第三步:学生合作探究所提出疑惑点(3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第四步:教师讲解重点、难点、疑惑点(20分);第五步:真题演练: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5分)。
化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归纳——发展 物理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重点讲解——整理吸收——练习巩固。
政治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学习——展示交流——启发点拨——释难解疑——反思提高。
3.模式的确定及内涵
在各教研组本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学科教学模式的空泛,形成学校统一的教学模式的范式,并在范式的规范下经各学科的教学实践,完成由“通式”到“变式”的学科细化,学校及时修订“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543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5”(五个步骤):目标定位—课前预习—探究展示—点拨解难—反馈升华。
目标定位:就是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前臵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依据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恰当整合,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使学生达成。
课前预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落实和实现课前预习的效果,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有效检查,否则,预习会流于形式。
探究展示:“问题是知识积累、思想、方法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的探究展示需要问题意识,需要情境创设,需要氛围营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点拨解难:点拨疑难的关键在“导”,导的内容是导之以关键词、导之以原理、导之以思维起点和推理过程、导之以方法;导的方法是启发引导、点拨诱导;导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反馈升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通过两个方面检验,一是基础知识达成的直观展示,二是能力的发展升华——后续学习力的形成和发展。
“4”(四个要领):“低、小、多、勤”四字要领。“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勤”即勤反馈。
“3”(三个环节):课前抓好预习环节;课堂强调交流互动;课后重视反思反馈。
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特别重视课堂的前伸和后延,即构建“大课堂”概念。
“2”(两个基本点):依标施教,因材施教。
“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至于该节课是不是“讲通学透”了教科书,针对学生实际可以有所不同。“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二高学生实际对教材要有适当取舍,对教法、学法要大胆创新。只要是适合学生实际的且学习效果比较明显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教师要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口味。
“1”(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为考试而教”向“为学生而教”转变,以学生(兴趣、经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第三,从强迫学生学习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逐步推广、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通过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从教学的起点上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1)实行领导蹲点制,使集体备课常态化,扎实做好集体备课参与程度相关考核工作。
(2)通过大教研展示活动交流、展示各教研组高效课堂模式构建情况。我们开展的“开展经典诵读,提升文学素养”的语文学科大教研展示、“不等式教学研讨”的数学学科大教研展示、跨校际专题教研等活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2、通过总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示范课、创优课等,让各学科老师在观摩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在反思中优化,为本学科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3、通过凸显办学特色,构建切合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1)扎实推行分层教学。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文化课班级动态调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有所长,增强了学习信心。同时,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2)对艺体特长生独立编班、独立编排课表,针对特长生实际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使艺体特长辅导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学校组织艺体特长辅导老师编写了艺体特长辅导教材,电子版已经整理完毕,填补了艺体特长辅导没有专业教材的空白。
4、提高对导学案的认识,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
5、通过日检查周小结月通报制度,督促各学科有序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活动。
四、工作反思
实质上和大多数高中一样,我校进行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以来也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有:
1、因学生实际,部分学科从有效课堂模式向高效课堂模式过渡还需要一段时间。
2、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意识比较差,长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老师转变角色不到位,不能放开手脚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原因导致高效课堂模式不能有效推广。
3、针对学生实际,目前各科还没有编写出系统的学案,不能很好解决现有教辅资料普遍偏难的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推广效果有所影响。
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1、编写精小学案,提高现有教辅资料利用率。
所谓精小学案是指学案的版面大小控制在8开单面以内。学案内容要精选精编,做到预习内容问题化,探究题目典型化(具有基础性、典型性、探究性和拓展性),反馈训练达标化。增加学案“导学”的实用特性,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
为了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案内容尽量利用正在使用的教辅资料进行筛选,做到重点不遗漏、内容不重复,从而提高现有教辅资料利用率。
2、狠抓养成教育,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一书作者、教育专家于春祥认为:“课改深处是习惯”,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针对二高学生习惯差的实际,以习惯培养为抓手,夯实小事德育工程,力求好的生活习惯成就好的学习习惯。
3、抓教师观念转变的同时更要抓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在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模式建构中,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如果观念不变,就很难深刻理解和有效把握高效课堂的技术,最多使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似而神非,必然无法取得高效之实。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加强教育,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根本在于通过教师有效高效的教,达到导学促思、乐学善思、轻负高效的目的。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理想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真正能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做不到这一点,新课改也好、高效课堂也好,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4、寻求家庭、社会的帮助,不断促进我校高效课堂构建工作。高效课堂中的课堂指的是大课堂,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部分,预习和课后作业等都存在于课堂之外,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习惯不好,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总之,第二高级中学在高效课堂模式建构方面才刚刚起步,与兄弟学校已有成熟的模式相比我们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将针对学生实际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抓好每一个细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实现从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最终构建出真正适合我校实际的“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模式,使课堂真正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第五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构建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自学—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学方式有两种,即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不准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原理,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复习课:“自补—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学生带着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讲评课:“自纠、合作、展示、反馈” 教学流程模式 1.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改错情况(限时)。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2.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推荐或老师点名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其他同学从上述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点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讲评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