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景的设置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景的设置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生物课堂散发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全新的魅力。
一、说故事,引情境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小趣闻,或喜闻乐见的事情,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成效斐然。比如《输血与血型》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身受重伤,被送往前线医院抢救过程中,需要输血,他手下的士兵都要为其献血,可是经检验后,都不合格。最后由O型血的护士田雨主动为其献血,挽救了李云龙的生命。在输血前为什么要验血?为什么李云龙只能接受O型血人的输血?再比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节课可以以这样的故事开始: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失明了。有一天,他问他的妈妈太阳是什么样的。妈妈说,太阳有一个金色的圆盘,圆盘外是红色的火焰。男孩问道:“红色是什么样的呢?”妈妈无语凝噎。是啊,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耳、舌以及皮肤中的各种感觉,但失明的人却看不到外界的世界。
事实上,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充满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一些生物学家的奇闻逸事,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够穿插一些类似的小故事,不但增加了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现生活,造情境
生物这门学科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可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而不知其原因的现象。在阐释现象中,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比如在讲到《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课时,可以这样开始:护士在给病人打吊瓶时,总是用橡皮管扎住病人的前臂,这时就可以看到手上的“青筋”凸现出来,护士把针扎入这些“青筋”内,看到针里有血液后,就会马上把橡皮管
松开,药液就会随血液一起进入到“青筋”内。这些“青筋”是什么呢?为什么打吊瓶要从这些“青筋”里扎针呢?再比如:《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课的导入:夏天的晚上,当一只蚊子飞近你的耳旁时,你的头脑中会立即反应:有蚊子!当蚊子落到你的脖子上时,你会马上拍手“啪”的一声把它打死。你知道这一系列动作是靠什么系统完成的吗?比如在给学生讲到“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类营养物质”时,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包加牛奶是我们经常食用的早餐,并且也是公认的非常有营养的早餐,有的人是先吃几口面包,再喝几口牛奶,而有的则是先喝牛奶,再吃面包,到底是哪一种方式更加合理科学呢?面对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生活化的问题,学生来了兴趣,大家纷纷在下面讨论了起来,有的说先喝牛奶比较好,有的则认为先吃面包更科学,大家争论不休。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争论,才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一个学习的状态。
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三、设问题,创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成为思维活动的起点。这是因为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并且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思维活动的目的性、逻辑性等都会更加明确化,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给学生讲到《光与光合作用》时,一开始的问题探讨中,给学生讲授了有关“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照射”的问题,并借由这一问题引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照射蔬菜大棚用的是红光或者蓝紫光,而不采用其他颜色的光进行照射?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合作用有没有什么联系?再比如在讲到《激素调节》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大家可能都见过身材矮小的人,有些这样的人我们发现他说话办事智力正常,有些却智力低下。为什么同是身材矮小,有的智力正常,有的却智力低下呢?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事实上,这几个问题正是很多学生心中所想的疑问。为了寻找答案,学生纷纷打开课本,互相讨论,从而顺利地进入到一个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情绪中。这样,通过几个问题的铺垫,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做实验,拟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与理论讲解相比,实验手段下的生物知识往往显得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不仅如此,在实施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出一系列的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因此,以实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常用的方式之一。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做实验可以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为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实现生物学科课堂的高效。
第二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铁山学校 陶继伟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的意义
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导课技能,可以达到如下的教学功能: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此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新课引入的好,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刚上课时,学生学习成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在学生动脑过程中往往有好多个兴奋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学习效果。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承上启下 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复习旧知识,为理解新知识作了铺垫,可自然顺畅地把新知识“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新课的知识内容,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使新知识更易被理解。
4、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论文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蒸馒头和面时,为什么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馒头总是喧软多孔?天冷和面时,为什么就不容易发开?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的类型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教师对学生讨论不作正面回答,而要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出判断(先课外布置学生进行绿豆萌发试验,自己观察并作记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验观察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因为鲫鱼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有的小组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有的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有的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复习引导过渡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六)、新闻导入法
从电视报刊上撷取有关的新闻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学习《细菌、真菌》时这样导入新课:9.11事件以来,美国人被炭疽杆菌搞得惶恐不安,你们知道炭疽杆菌是什么生物吗?它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区别呢?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经常引用新闻热点,能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设计好的导言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由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三篇:采访情景设置
全国第三届出镜记者招聘会情景设置
记者(柏明霞):(面对镜头)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现在是在全国第三届出镜记者招聘会的现场。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招聘会的现场十分火爆,无数身怀传媒梦的应聘者来到这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斗着。据悉,这次招聘会的招聘方式相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动,首先,让我们来采访采访招聘会的举办方国家记者委员会会长杨亚琼女士。(面对杨亚琼)“杨会长,您好,本次招聘会相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动,您能不能向我们说说,都有哪些方面的创新呢?
杨亚琼: 嗯,感谢你的提问,也感谢大家对此次招聘会的关注与支持。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对于本次招聘会,它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招聘方式上的改革,以前我们招聘会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多对一,也就是多名考官,一名应聘者,多半是问答形式;而这次我们使用的是场景模拟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考核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让应试者的能力更好的发挥。其次,就是这次招聘我们光线增加了一种推选制,我们会根据应聘者的自身特点优势推荐他们到更适合他们的我们光线的其他部门,而不是以往的一票否决制。
记者:感谢杨会长为我们详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总的说来,这次招聘会改变了过往单一的问答模式与一票否决制,让应聘者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观众朋友们,以上是本台记者在全国第三届出镜记者招聘会现场为您发回的现场报道,我们将会继续关注此次招聘会的最新动态,感谢您的收看。
外景主持(记者)(面向镜头):观众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是欢《播报多看点》采访环节,我是记者(朱文),昨天在我们的节目中,我们播出了全国第三届出镜记者招聘会的新闻,举办方就招聘会的一些改革向观众朋友们,阐述了本次招聘会的特殊之处,举办方的此番改革,不知道我们的应聘者有何看法呢,下面我们就去问问应聘者们,看他们对本次的招聘会有什么看法。
(面向招聘者)您好,我们是《播报多看点》栏目组,可以耽误你的一点时间,就此次招聘会问您一些问题吗?
招聘者:“ 可以的 ”
记者(朱文):“本次招聘会形式由过去的多对一模式改为现在的多对多模式,您对这样的模式改革有什么看法呢?” 柏明霞:“对于这样的招聘模式,首先我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以前从没体验过这样的招聘现场,这样的模式,更多的是考验我们的临场应变能力与反应能力,其次,这样的招聘方式也将慢慢地改变我们的应聘观念,让我们树立全面发展自己观念,最后,我们也能从这样的招聘会中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己,谢谢。”
(面向镜头)记者:感谢这位朋友的回答,也希望你能在这次招聘会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取得好成绩,以上是记者在全国第三届出镜记者招聘会现场为您发回的现场报道,我们节目将会继续关注此次招聘会的最新动态,感谢您的收看。记者(杨雅琼)(面向镜头):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湖南卫视记者杨雅琼,我们将为您呈现全国第三届出镜记者招聘会的最新动态,招聘会已经是第三天了,此次招聘会不仅在各个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更是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今天我们要采访的这位呢,是本次招聘会的考官,招聘会的模式改了,不知道这次考官对各位应试者考核的内容是不是也有所改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采访光线传媒人力资源总监,也就是本次招聘会考官之一,朱文总监。“总监,您好,对这次招聘会,我们有一些疑问,是否可以请总监来为我们解答解答呢?
(面向文)文:“好的”
杨雅琼记者:“本次招聘会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模式,那这次你们对应试者的考核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呢?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心态,要先通过这一关,应试者应该让我们先看到他的自信,其次就是他的专业技能,他的口才,他的应变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来的这里应聘的记者们,我相信都是怀揣着梦想和怀抱着满腔热情,但是否打动评委,就的看他们是否真正了解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准确定位”
(面向镜头)感谢总监的回答,给我们众多的应聘者一些很好的建议。应聘者们,总监所说的这些,你们是否都领会呢?这里是全国第三届出镜记者招聘会现场,感谢各位收看我们的《播报多看点》。
第四篇: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甘肃省华亭县华亭三中 744100 王晓娟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陆续展开,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情景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借助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
一、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利用自然现象、故事、歌谣、历史和趣味知识导入课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时,我以古诗的形式这样开始:“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同学们还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吗?同学们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我借机让同学们背诵这首诗并让学生描述这首诗的意境,这时,学生积极发言,之后我针对学生对这首诗描述的自然现象,科学的解释山寺桃花之所以开的晚是因为山上的温度比较低的原因,使学生体会环境是怎样影响生物生长的,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便活跃了起来,与之相关的感性知识,你一言我一语地被大家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又趁机引导,进行更深一步的知识讲解和导入。
再如:在讲《真菌》这一节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蘑菇很好吃,常常在雨后或潮湿的草地、树桩上,常会有蘑菇长出。同学有没有在这些地方采过蘑菇?会不会唱与采蘑菇有关的歌?”学生听到这已经激动起来了,我让学生先唱歌再接着引入:“其实蘑菇是真菌的一种,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真菌的结构及繁殖方式”,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效率也可想而知了。可见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可以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多媒体展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展现情景的教学法,就是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仪等为学生展现比较直观的可感情景,以加深学生对实景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我通过多媒体分类播放海底世界的相关图片,进而营造出精美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了解各种水生动物的特点及同类型的生物。如在学习腔肠动物时,我给学生展示海葵、海蜇、珊瑚虫的视频,并伴着情景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腔肠动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将很容易记住其特点,且积极性特高又轻松愉快。我还利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在幻灯片中插入相关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和理解,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又如:我把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和结果的全过程在几分钟内从屏幕上显示出来。通过动态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激发了起来。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我还通过暂停放映,教师解释,以及边放边解释的方法,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三、采用挂图、模型、实物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挂图、模型、实物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这一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采集几种植物的种子,并说出名称、生活环境和用途,这样,学生直观的了解了种子的实物,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讲植物细胞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从而了解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然后要求学生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内的细胞器存在什么异同,而这些差异性的细胞器各自有哪些功能,例如: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动物细胞却只能从外界获取有机物,这样通过比较激发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生物现象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创设以问题运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我巧妙的设计各种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问题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求及线索,另一方面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生处于问题情景之中,把思维直接引向问题,从而探索更多的新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既可以减少或避免教学活动中因偏离教学目标所做的“无用功”,还能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运用生物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着很大的帮助,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主渠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生对生物实验都很感兴趣,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不少学生认为,那一部分内容亲自动手进行了实验,那么这部分内容就易于掌握,掌握的也就越牢固。例如:在讲《观察植物细胞》这一节时,我设计成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然后再对照课本上的植物细胞模式图观察细胞结构,这使本节课化难为易,使这一部分内容易于理解,容易掌握。而且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通过实验教学还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第五篇:情景设置有效性发言稿
讲座前先播放2个课件(刘老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张老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2010年4月山东省教研室在青岛、德州举行了省优质课比赛,众多优秀的同行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思想政治课,诠释了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索,课堂文化异彩纷呈。
今天呢,受李老师的委托,我来和大家也做一次交流。我想我们今天的交流话题就是:“思想政治课堂情境设置的有效性研究”。为此,一、情境教学的演化——
1、发现学习:
1、发现学习:
(1)“发现学习”与“情境教学”的前提性理念是重视儿童的“感觉经验”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培根、夸美纽斯等人提升了“感觉”、“经验”的价值,其教育理想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而卢梭、裴斯泰罗齐、福禄培尔等人使儿童的“情感”备受关注,他们的教育理想建立在“情感教育”(或“人格教育”)基础之上。20世纪初杜威将“感觉”(杜威将之发展为“经验”、“做中学”、“思维五步法”)和“情感”(杜威将之发展为“儿童需要”、“儿童中心”)两个主题一起纳入他的“经验教学论”(或称之为“经验课程论”、“体验课程论”)中。
(2)发现学习重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当然,为了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教材需要保持一定的趣味性和问题情境性。“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儿童思想的形式,等等。
一、情境教学的演化——
1、情境教学:
如果说“发现学习”主要受布鲁纳的教学思想的影响,那么“情境教学”则主要受建构主义理论的推动。建构主义促成了“情境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有关认知与学习的情境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基于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开发正越来越受到心理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显然,目前它已跨越局限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而朝着跨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统科学、脑科学、教育学等)研究的方向和推动不同研究领域人员的对话与互动的目标前进。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底色的“情境教学”目前主要显示为“问题教学”、“抛锚式教学”和“暗示教学”三种教学模式。
(1)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杜威是问题法的创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在《我们怎样思维》和《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书中,杜威解释了“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暗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主要由美国学者布朗斯福特(Bransford J.)等人提倡并开发出来。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
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此课型上学期李明老师做了专题讲座在此不再赘述)
(3)“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创立,也称“洛扎诺夫教学法”。洛扎诺夫为暗示教学法所做的解释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
A、暗示教学的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就没有暗示教学法。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
“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像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只有当有意识与无意识和谐统一时,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遵循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暗示教学很看重环境的设计。
强调教师的暗示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受教,提高学习的兴趣。
B、暗示教学的一般步骤为:(1)准备阶段。包括身体和精神的放松和激发学习信心的暗示设置。(2)讲授阶段。包括复习、预习、生动的讲授(配乐)和“消极音乐会”式的重现。(3)操练阶段。包括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自我改正的测验。
播放魏老师的视频“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育突出了青少年发展所需的“真、美、情、思”四大关键元素,构建了将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独特的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综合地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思想政治课情境设置的特点:
(一)从情境设置的形式上来看:
1、依照教材中情境设置的结构:(模块、单元、框题)
(1)总分式;(2)分总式;(3)递进式;(4)并列式
2、依照情境设置的物质形态和思维特点:
(1)实体情境;(2)模拟情境;(3)想象情境;(4)推理情境;(5)语言表达情境。
(二)从情境设置的主体看:
1、教师——
2、学生——
3、师生——
4、生生——
5、现场生成——
(二)从情境设置的特性看: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不难看出:魏老师(旱涝、生活问题、城市名片连线)、张老师(校长推荐制)的生活化情景设置能迅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情绪、激发兴趣;相反刘老师的情景设置(人大会议、材料探究)由于远离学生生活,导致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思维的活性不强,教学展开较难。这再一次印证了通过生活逻辑让学生感受到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
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同样我们也不难看出:三位老师的情景设置在形象性上魏老师的是最好的,而张老师的次之,课堂教学进程中学生有效参与的空间、延展性、效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当然这一点三位老师都在努力贯彻,只是每个人对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不一(例如: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从产生的过程看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从权力的行使看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对学科的思想性、政治功能把握不到位(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增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信念、进而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立场),导致刘老师在情境设置上无法让学生轻松的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及获得有效的情感价值信念。由此可见,从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上来看,课堂情境的有效设置需要我们积极倡导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科理论,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例如刘老师在预先已告知学生人大选举法修正案审议通过的情形下再设置模拟投票情境就显得目标性不明确,因而课堂实际意义不大)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这一点应当说魏老师的课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语言表达自信自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有意和无意中得到升华)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
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在我们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首先要突出的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这个确定了以后,你再去考虑知识有哪些?设置怎样的情境作为载体?能力的目标怎么设计和实现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三、课堂情境设置的有效性评价需要关注这样几个效能:
1、“境”要能生“情”,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行为,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引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时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或转移。通过设置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情趣,控制学生的情绪,激荡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2、“境”要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启发学生去探索。(诱思)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学习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都有动脑、动口、动手机会。必要时教师再给以恰当的“点拨”起到启发思维的效果。
3、“境”要能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产生“共鸣”。(激情)
师生的情感制约着课堂气氛的形成,设置的情境要能沟通师生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平等交流中增进师生感情,在质疑探究中升华情感。
4、“境”要能促使思维“同步”与“智能”兼修。(开智)
教学中的“双边”活动要能体现思维同步,设置的情境既要能够缩小师生之间的思维差距,使学生跟得上,与教师想到一块,实现认知心理规律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又要能够不断活化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有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同时,四、课堂情境设置的有效性需要处理好这样几对矛盾:
1、内容与形式(三维目标的统一)
三维目标的关系(课件)
2、预设与生成(目的与效果)
3、新与旧(包括材料与手段)
4、多与少(质与量)
5、难与易(适应性与启发性)
可见,从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转变,努力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师生之间真诚自然美好的互动交流的课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理解学生的成长性、善待学生的自主性、关照学生的整体性、支持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全面性。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小小课堂凝聚着太多的智慧,每一个教学行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承载着太多复杂的因素,其中蕴涵的问题常让我们苦思而不得其解,正所谓:在课堂教学问题上,有多少知识都不够用,有多少能力都不够强,有多少本事都不够大。但我坚信:只要我们热衷于主动探究、精于协作、懂得分享,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日益精彩高效而富有生命力,我们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就一定会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旗帜。
谢谢大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课堂情境设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共研计划:
1、教材中情境设置的使用与挖掘——分四个模块
2、情景设置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性研究
3、不同情境的设置对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4、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可控性研究
5、可以自命题
欢迎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
联系人:王林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