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范进中举说课稿
《范进中举》说课稿
州城镇二中赵艳池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作者是吴敬梓,体裁为小说。在本册书中,只有第四单元为小说。由此可见,本单元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课设置意图旨在通过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人物性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通过文段分析和语言品味,探究小说的主旨,从而认清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在组织教学时,将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字词积累、文章内容的初步了解等内容放在预习过程中解决。
2、教学目标
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为: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精彩的语言,从而逐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结合本文内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了解封建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初步探究小说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1-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初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
4、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已积累了关于小说的文化常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和品味小说语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正确认识封建科举制度,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同学们应该已经接触过不少的小说了,但他们还是不能很好的鉴赏小说,因此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1)、图片展示法:感知文章内容。
(2)、列表对比法:利用列表法感知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
(3)、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对联,归纳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动。
(2)交流讨论,全面掌握知识。
(3)综合探究,交流观点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体育彩票”引入,让学生以“假如我中了500万„„”为开头说一段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联系到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读书人一旦中
举,就会一夜暴富,身价百倍,更有甚者,会喜极而疯。今天我们就借着古代文学画廊中的典型人物——范进,来感受一下我国古代的封建科举制度。
(二)检查预习:
1、首先简介作家作品,让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让学生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掌握字词,完成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首先是为了让学生加深范进这个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明确小说中刻画人物采用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作用。
以上这两个环节主要分课前和课堂两个步骤完成:教学的课前预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小说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大致分两部分。请学生在书上画出他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并口头复述。这样学生对情节和人物就有了整体的看法,通过课堂上预习交流环节进一步加深认识,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突出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四)讨论
针对课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读课文,明人物;二是理情节,重整体; 三是深分析,细品味: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范进中举后哪两人的变化最大?表现在哪些地方?以对联的方式完成。
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人物;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从文中对范进的刻画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对人物的刻画中初步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课堂畅谈:读完本文后,请说说你的感想.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教育学生正确的看待学习。
本节课主要将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设计理论:
我的上述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理解主题的目标。本着这样的思考,我精心设计教学案,争取对学生学习起到辅助作用。上述的设计与想法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领导不吝赐教。
第二篇:《范进中举》说课稿
《范进中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
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两点(ppt)。以这两点作为教学目标,我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就要让他们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把握主题。《范进中举》是通过塑造范进等一系列形象,揭示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心灵的扭曲这一主题。阅读这篇小说就应该指导学生,从范进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入手去把握小说。在众多人物形象中,范进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在阅读时,学生若能抓这一核心人物中举前后的表现,就能读懂小说。由此我把本节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其次,理解了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学生曾在七年级和八年级阅读了一些小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易出现表面化、单一化的现象。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缺乏深入的思考。根据学情,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全面地把握形象,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典型意义,读懂小说。我把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制定为: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ppt)“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情况的变化,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设计为:“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明确小说的主题。”范进在中举前后的表现反差是巨大的,在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品读细节来关注范进的反差,就能理解范进为什么要发疯,自然就能把握住小说的主题。《范进中举》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还尚显不足。加之小说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及科举制度,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主题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将采用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排除理解障碍,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破上述重点难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了解经历,关注人物;第二步:各抒己见,概说人物;第三步:自主合作,把握人物:第四步 理解典型,明确主题。
在“了解经历,关注人物”的环节中,我要简要地说一下范进35年的求学经历,快速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范进这一形象上。
接着,在“各抒己见,概说人物”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谈对范进的看法。在上节课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自由概说自己对范进的认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能了解到他们对范进这一形象的认识程度。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我将和学生一起归纳对范进的共识,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自主合作,把握人物”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把握人物形象的学习任务,我设计了2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变化,把握人物
名的心理,评价学生对于人物典型意义的把握程度。
最后我来说一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节课的设计,我有意识地关注、调动了教师、学生、资料、媒体等资源,促进课堂教学。例如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利用学生个体对范进已有的认识,通过他们彼此间对这种认识的交流,使他们的认识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形象,这样就容易得多了;再如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利用正迁移,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在小说中,范进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疯。所以我把“疯”这个字写在板书的中央,并且用圆圈加以强调。然后引导学生从范进的外在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的内在本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对比,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特点“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分别写在“疯”字的两旁。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明确其自身原因就在于“热衷功名”。这个词我会写在板书“疯”字的下面,是想让学生明白“疯” 的表象也好,“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的性格也好,都是范进“热衷功名”的具体表现。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干净精炼,而又能突出人物形象。
我的上述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认识人物典型意义、理解主题的目标。我运用了一些教学策略,力图突出本节课把握人物形象的重点,力求突破把握范进形象典型意义和理解主题的难点。上述的设计与想法如有不妥,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第三篇:范进中举说课稿
《范进中举》说课稿
石红伟
一、说教材
《范进中举》编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另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三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比较明显:一是学习这几篇小说,了解并理解这几篇小说相关的知识,二是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思想和精神营养,感受中国优美的文化和悠久的文明。
本小说节选自清代著名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小说的主要思想是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极端恶劣的社会风习。范进中举这一片断,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地位的变化,围绕这一变化,刻划了范进及身边的人各式各样的变态的行为表现,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三维目标有四点:
1、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2、感知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4、积累阅读小说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结合以上相关内容,根据小说的文体特点,从培养学生阅读小说能力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我设计为二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预习,第二课时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为这样几步,回顾概括读小说的几个环节: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认识思想内容,体会艺术特色。
具体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按这五步在走,只是在一些细小之处据具体的情况作了微小的变动。比如分析人物时,我在学案上要求学生能用“我认为***是„„的人,从文中„„的语言可以看出这一点”的句式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作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因而在教学中改为让学生随意从文中语言分析人物,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作效果要好一点,这从罗晓文对人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其他环节按部就班,比较顺利地按计划完成。
四、说反思
本文上完后,有较多的想法可以总结,让我反思,让我提高。
第一、课堂的容量太大,虽然学生在课前预习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对课文内容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很清,而第二节课要学生学的东西又太多,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上好这一节课。
第二、分析人物形象时,用的时间过多,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把范进、胡屠夫、张乡绅等
人都分析到,如果改成小组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只分析一个人物,然后综合,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了,参与的学生人数也更多了,又能节省不少的时间。对范进这个人物的分析,没有结合他个人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用心领悟,对胡屠夫的称呼的变化,和张乡绅的攀谈,无不表现出范进的心理和思想性格。我在这里做的也不成功。
第三、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时,对讽刺艺术的分析不到位。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哪些人用了对比的写法,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分析的不是很深入,我因为要赶时间,也没有时间对学生给予更细知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指点,没能够把这一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没有深入地分析。本文夸张主要表现在范进发疯上,课堂教学时,对发疯的过程(昏倒、疯跑、跌倒、疯走上集)这一情节没有引导学生仔细理解深入体会深层感受,这是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分析不到位实在是一个大大的失误。另外,对小说的细节描写分析的也不很到位。
第四、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时,小说的部分语言,在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时,可能是因为老师的方法不得当,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如对范进的语言“噫!好!我中了!”中的“好!”进行分析时就是这种情况。范进说“好!”,在他的生活中有比较具体的体现,我希望学生能够在对小说的阅读中发现探索这个问题,如:从此不会再挨胡屠夫的骂了,从此不会为吃担忧了,从此社会地位提高了,从此„„,这个环节本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由老师解决的,这也是一处很失败的地方。
第五、这节课要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从教学内容上看,内容较多,似乎是高效,但从根本上说,这还是一节老式的课。老师讲解的时间太多,远远超出高效课堂10分钟的时间要求。高效课堂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高效率高效果”、“身动、心动、神动”、“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没有体现出来,和谐民主拓展挖掘能力培养,都做的不很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没有被老师调动。
从总体上说,我的这一节课是不成功的,在许多的方面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我个人为我有上好高效课堂的思想,但在能力上还远远不够,或者说是在思想的深处解放不够,不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第四篇:《范进中举》说课稿
《 范进中举》说课稿
卢龙县潘庄镇中学 宁翠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卢龙县潘庄镇中学的语文教师宁翠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我将从单元设计概述、单元各板块内容安排以及展示课教学设计等几个部分进行我本次的说课。
一.单元设计概述:
单元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文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的基本单位。本单元共学习四篇古代长篇小说《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它们均选自古典小说中影响久远的经典名著,它们题材各异,风格有别,但都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反映各自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受到启迪和教育,培养了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从课堂走向社会,又从社会回到课堂,学生受益匪浅。
二.单元各板块内容安排:
本单元为我们再现了远离现代生活的图景,展示了异彩纷呈的人物画廊。《智取生辰纲》中的壮志难酬的壮士,《杨修之死》中的忌才多疑的国相,《范进中举》中热衷科举的士林小丑,《香菱学诗》中的精华难掩的薄命红颜……一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叶知秋,窥斑见豹,透过这些生动的图画,我们走进了明清古典白话小说的富丽殿堂。
三.站在课程高度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节选自《儒林外史》。文章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对陈腐的封建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和张乡坤等人物形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问,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教育又是一种警示。课文使学生穿越时空,在阅读中思考、汲取,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高。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小说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了具体落实这些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通过阅读、想像触及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难点:揭示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二)结合学情说教学目标的设计:
初三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想像触及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掌握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性格特征,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3、情感教育目标:
感悟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炎凉。
(三)教学设想
教学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面面俱到。而应该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课堂发展的主体。叶圣陶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要将目光投入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上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紧紧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这一原则,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流程:
首先 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其次讨论感悟,设计几个问题:
(1)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范进听闻中举后是怎样的表现?
(3)请问范进连说“好了”,是什么“好”起来了?
(4)请在文中找出他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的语句。
(5)中了举了,生活也好了,地位也高了,可是,范进却突然疯了,为什么?
(6)介绍科举制度。
(7)分析范进。(8)请找出文中对胡屠户的描写,思考: 胡屠户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原则,又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了小说的主题。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亮点
最后教师总结写作特色。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通过欣赏、感知、讨论、感悟等环节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对话交流的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析,启迪学生智慧,发挥学生想像,使学生跳出课文读课文,使语文课堂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教学情境和问题情景有机融合起来。力求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教师真正成了学生的伙伴、朋友,和学生一起阅读分析、探究讨论范进等人物形象。基础封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在阅读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提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同时,在本次教学中,教师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阅读、思考与想像的有机结合,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进步和成长,谢谢大家。
第五篇:《范进中举》说课稿
《范进中举》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