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19-05-15 16:0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四、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六、教材分析

1.课标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例: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受,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这个单元就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不是我国古代史的讲授。但是在各主题中又都设有很简单的年表,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概念。并且,这个单元的最后展示出一个家庭历史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写家史。这样通过具体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简单的练习,不仅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加开阔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第二单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大江大河,以地图学习作为中介,从祖国的空间分布方面产生比较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而决非空泛的了。特别提示: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地图学习,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教学空间)

例:第二单元中对祖国行政区的学习,教科书以《中国政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又以制作表格、朗读歌谣和开展拼图游戏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十分宽阔,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活泼。

(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提倡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社会认识水平。)

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检测与评价

1.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必须明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或对儿童进行比较或分等。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诊断

与调节的功能、强化与教育的功能。

2.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3.评价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除了采取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述、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测查、检测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贵》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政府、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又如:《规矩与方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

(四)重视学生生活实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农民、勤俭节约的情感态度;认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的;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

能够尝试合理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分析复杂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的发展对工业的重要影响;了解信的种类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礼仪和法规,懂得利用现代传媒安全、有效获取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习。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本单元的总目标:

1、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标。

2、鼓励学生凡事能替别人着想,能体谅他人的难处。

3、让学生学会辨明是非,分清美丑,自尊自爱,有羞耻感,从而反省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爱惜自己的名誉,做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人。

本单元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活动建议

1、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注意引导通过观察和事例分析,学习反省自己的言行。

2、可以通过改编、续编故事、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

3、选择情景表演、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教学。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

《我们共同进步》2-3课时

《将心比心心更宽》2-3课时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2-3课时

《快乐其实很简单》3-4课时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要,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本班有学生17人,根据对学生的摸底学生品德素质不够好,行为习惯也有待于提高,社会知识了解的很少,综合能力素质较差需要再今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善。

本学期本册共有四个单元12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现实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因循而不拘泥儿童生活的领域,整合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而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结论、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

三、工作要点及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7、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8、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9、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10、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11、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一善待他人

二男生女生

三与友同行

四好大一个家

五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六民族团结一家亲

七艰辛的求索

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九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十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十一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翻开新的一页

十三从小村庄看大变化

十四我的中国结

十五复习备考

附:个人教研安排

时间

教研内容

二、三月份确立研究主题

四月份强化培养学生探究品德

五月份做一次品德探究活动

六月份复习备考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由

1、蔚蓝色的地球

2、我们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组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的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精神产生崇敬之情。

三、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本单元的设计思路: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一步步的认识它的。

2、我们的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怎样划分的。

3、我们的地球村是什么样,大洲大洋及国家是怎样划分的。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8课时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20多个自然村,共有53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8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8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习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情况简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全年级共有147名学生,分为2歌教学班级。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习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品德的知识知道了解得比较少。因此对本校五年级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习,热爱科学。懂得学习、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7、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进度:

第1周 爱护集体荣誉

第2周 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3周 从统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蛮与文明

第5周 勿忘国耻

第6周 觉醒的中国人民

第7周 光辉的历程

第8周 黄河在怒吼

第9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第13周 风味独特的饮食

第14周 缤纷艳丽的服饰

第15周 别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誉的工艺

第17周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第18周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第19周 富饶美丽的地方

第20周 复习

-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为主导,以构建社以构建社会主义及新时期公民核心价值观为工作方向会主义,与时俱进,以深受当代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深受,全心全意做好本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四、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五、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课时安排

一周2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3-2014学上学期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张娜娜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

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四、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教材分析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2010-2011学上学期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贵》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政府、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又如:《规矩与方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第四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二单元为《追根寻源》,第三单元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村》。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2.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3.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追根寻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教学进度表 3 2017-2018学第二学期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准备课(1课时)第一单元 第1课 生活中的快乐第1-3课时(4课时)4.5清明节 3.8妇女节 备注 准备周 2.26-3.2 1 2 3 4 5 3.5-3.9 第1课 生活中的快乐第4课时(4课时)3.12-3.16 第2课 拥有好心情第1-2课时(4课时)第2课 拥有好心情第3-4课时(4课时)3.19-3.23 第3课 尝尝苦滋味第1课时(5课时)3.26-3.30 第3课 尝尝苦滋味第2-4课时(5课时)4.2-4.6 第3课 尝尝苦滋味第5课时(5课时)第二单元 第1课 吃穿住话古今

(一)第1-2课时(4课时)第1课 吃穿住话古今

(一)第3-4课时(4课时)第2课 吃穿住话古今

(二)第1课时(4课时)6 7 8 9 4.9-4.13 4.16-4.20 第2课 吃穿住话古今

(二)第2-4课时(4课时)4.23-4.27 第3课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第1-2课时(4课时)4.30-5.4 第3课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第3-4课时(4课时)5.1劳动节 第4课 汉字和书的故事第1课时(3课时)第4课 汉字和书的故事第2-3课时(3课时)第三单元 第1课 伟大的先人第1课时(3课时)6.1儿童节 10 11 12 13 5.7-5.11 5.14-5.18 第2课 我们的国宝第(3课时)5.21-5.25 第3课 我们的国粹第1-2课时(4课时)5.28-6.1 第3课 我们的国粹第3-4课时(4课时)第四单元 第1课 蔚蓝色的地球第1课时(5课时)第1课 蔚蓝色的地球第2-4课时(5课时)第1课 蔚蓝色的地球第5课时(5课时)第2课 我们的地球村第1-2课时(5课时)第2课 我们的地球村第3-5课时(5课时)14 15 16 17 6.4-6.8 6.11-6.15 6.18-6.22 第3课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3课时)6.25-6.29 期末检测 4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资格考试、人文社科、word文档、办公文档、旅游景点、IT计算机、党团工作、专业文献、出国留学、工作范文、计划方案、教程攻略、行业论文、经管营销以及2017-2018学第二学期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等内容。

第五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要求1.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的课程服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做人。2.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3.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4.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1.见物及人,以物及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图在物和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的课程任务。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向儿童展示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提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发展与教育,努力使儿童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4.在个体经验中融入人类的经验,注重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以验的环节,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下载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班级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文 章来源w.5 Y k J.COm一,学生情况简析,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思维以直观形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文 章课件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周次教学内容教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备注1到5我是谁8知道自己的长处,张扬自己的个性,为自己的优点喝彩,同时了解自己的缺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临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计划:首先,需要明......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疏于管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低。本人决定以......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2018第一学期)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