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教学论文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教师:丁文华
摘要:搞好科学实验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关键字:教学资源科学实验实验室管理素质教育
搞好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可有效地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弥补单一学科培养目标的不足。因此,搞好科学实验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是学校缺设备,虽然教育局下拨了一批实验设备,但随着岁月的流失,有的丢失,有的损坏,留下能用的许多也是“缺胳膊少腿”,教学运用勉强应付。比如我们学校的摩擦起电感应器有3个,现在一个也没法用。
二是师资力量缺乏,在农村小学,很多学校都是一人包办一个学校的科学教学,还有些学校没有专业的科学老师,全由其他主课老师带上。拘泥于“一本书、一张嘴”的陈旧上课模式,加之设备奇缺,导致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出现偏差。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动手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参与主体被简化,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减少,动手能力被削弱。三是师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许多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只顾按照现有的实验步骤跟着老师一起,听着老师的指令摆弄器材,取些数据,填写表格,表填完了,实验就算完成了。
三是实验室管理混乱,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业的实验管理员,老师基本上都是包办学校所有科学教学工作,教学课时多,导致了老师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混乱。比如:实验仪器的登记,维修,处理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基本上就是做做假表格应付检查等。
当然,冷静分析起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总的说来不外乎两点:第一,管理不善。许多学校无专门仪器保管室,无专兼职管理人员,教师随用随取,用后随手放置,有的长期放在教师家中也无人过问。第二,督导不力。上级相关部门缺乏一个有效的相应机制 来管理和约束,既是考试也是考“动笔”不考“动手”操作,来自社会和家长们也认为语文、数学是主课,学好了能写会算就行了,不苛求学生动手能力如何。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在重视德育、语言、数字等的教育时,能轻视自然科学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吗?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是发明创造的奴隶,原因在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新的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重要素质的科目。它所培养的相应能力是某些学科无法比拟的。农村小学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开展实验教学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呢? 我认为:
一、运用农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实验课教学内容
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豌豆荚里的豌豆》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二、“土”“洋”结合,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让学生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三、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 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自然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课前,我们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
结束语:实践告诉我们,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
第二篇:科学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杨志高
小学科学从过去的自然转化而来,从了解自然为主转变成创新科技为主的过程。这门学科一直被认为所谓的“副科”,所以为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创新,这门学科已被列为重要科目来教学,并加入统考科目。因刚刚重视,又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兼职教师根本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基本都是上语文、数学的老师兼上,没有充分的精力去做好备课、做好实验教学。所以总体素质都不理想,从我校近三年的教学考评中发现,理论知识有60%的学生掌握,但能完全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的学生不足10%,主要原因是教育方法还存在问题,满堂灌的教育观念还未改变,实践与操作的能力特别欠缺,无法提取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抽象问题无法理解,在这里,结合我两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下面是折自“山雨(微博)”中的五则教学方法,这五则方法一直指导我这两年的教学,平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利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从科学教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我上“四年级上册《溶解》”一课时,讲到用食盐、面粉、石沙、高锰酸钾等进行实验时,我分别让四个学生在台上演示分别在四杯水中放入这四种物质,慢慢搅动,观察发生了什么,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特别是高锰酸钾的那杯水居然变色了,还提出好奇的问题等等。
二、通过展示动画,引起学习兴趣。班班通是15年刚安装的,这给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平台。科学课过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的关键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鸟”这一课,首先放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乐于跟随老师去学习鸟的知识。
三、寓教于游戏中,培养学习兴趣。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这种教学方法,他使用于各科教学,在需要的教学中可设计成这种方式,特别是导入课题方面,容易提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天气》这一课时,用谜语“ 身体多轻柔,逍遥漫天游,风来它就躲,雨来它带头。(打一自然物)”“两人同离去,直到四点归。(打一自然物)”“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打一自然物)”,这些谜语的谜底分别是云、雨、风,这种游戏导入方式,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周围环境,吸引学习兴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的变化是很大的,改变了学生根本的学习方法,要以“探究”为核心,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活动”,让他们自由观察、测量、发现、探索,并进行记录。在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课是需要到室外进行的。如上“温度的测量”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阴暗处,向阳处等地,让学生分小组带上温度计自己去自己去测量,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不管他们测得如何,我都要给于他们的鼓励,经小组对比后,选出结果最接近的小组数据为正确答案,并要求他们说出测量方法,教师再加以订正即可,很自然又轻松地完成本节教学任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吸引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发展了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五、组织动手实践,激起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特点。他们拿到一些新奇的东西,总希望拆开来看个究竟。组织学生做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东西,他们总是感到十分有趣。在科学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有时也会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例如:我布置给学生课外作业(实验):用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天后,几名同学将自已的“得意之作”送来了。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了土电话,有的用丢去的一次性杯子作话筒,有的用竹筒作话筒,有的用易拉罐作话筒等等。此外,还可围绕教材利用活动课时间,认真组织有趣的科学课外活动,把学和做、学和玩、学和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实验室的应用是学好科学的必然阵地。科学合理的课件制作也是学生兴趣来源的关键。师生默趣的教与学互动使学生学习会感到轻松愉快。
一、指导学生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的应用。不熟悉实验室的布局设施,会给实验带来危险和完成不顺利,经过教学实践,因学生好奇心强,一些学生不听招呼,不按要求实验,导致实验途中危险和设施损坏。如16年秋季学期,我班一组学生在做溶解实验时,玻璃棒用力过强,导致玻璃杯破碎伤到手,扭水龙头用力过猛把龙头扭坏,导致因修理龙头耽搁实验时间等,这些教训让我懂得实验课前,指导学生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的应用,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实验中多关注那些尤其好奇心强(或者作风不正)的学生,多给以指导和教育。
二、认真作好实验室无法完成和实践也无法完成的课件制作。如卷云,层云,积云的观测,这种天气现象,我们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就要用课件来体现,指导如何区分这三种云,并了解它们会对气候有什么变化,并出示一些天气谚语如:天上鱼鳞斑(卷积云),地上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钩卷云),地上雨淋淋;暴热黑云起(积云),雹子要落地。幻灯片的制作要注意动静结合,有必要可插入一些小视频,提起学生的兴趣,如播放天气变化中龙卷风的破坏程度视频,把学生带入情景中,除了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为什么要爱护环境的渗透教育。
三、师生默趣的教与学互动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教学的质量,一个脸上无表情,一点动作都没有的教师,这节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不但提不起学生兴趣,反而会取到催眠作用,所以我平时上课时,会随着内容的变化不时的变化表情和动作,有必要还可以把小丑的动作融入进去,激励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或师生互动完成效果更佳。愉快的学习才会让学生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累差事,反而喜欢学习,为此,我所上过的班级学生都很喜欢我上他们的课,不管是什么课。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和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科技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定州市东阜才小学
王爱欣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定州市东阜才小学
王爱欣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观察,教给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教学论文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真正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词】因材施教、科学探究、参与和探索、大胆猜想、设计制作、发散思维、综合评价。
【正文】《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们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教材同时,要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大胆质疑激发探究热情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教学片段一:
在教学“铁钉生锈了”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铁锈,再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瓷盆为什么瓷掉了就会生锈?”等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主动参与注重探究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教学片段二:
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反思与回顾
总之,《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参考文献:《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科版六年级科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写科学日记的行动与研究
诸城市明诚学校---韩炳善
一、研究的问题
由于小学科学作业平时很少,有些学生上课很活跃但是科学成绩不理想,既是老师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是效果也不好,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学过不加强复习,而且还认为科学是副科,重视不够造成的,学生只是上课听讲,完成课堂作业,而课下不思考、不复习,有些学生课堂上能听懂或学会很多知识,但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对很多问题就弄不明白了,成绩越来越低,我认为要解决让学生学好这个问题,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科学的复习方法——写好科学日志。
二、分析
新课程改革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所以利用科学日志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科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解决方案
(一)给学生留下反思的时间
每节课都留下5—10分钟让学生对照“科学日志”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是当时给与学生指导,每节课都预留时间,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按照自己的方法回顾、分析、归纳和总结,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思,可能在语言、内容、条理等方面不那么尽善尽美,但从 长远的效果分析,确实比较理想的,因为学生已将所学的知识內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学生小组(4人)讨论交流
课上或课下,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进行讨论交流,大多小组选择下午正式上课前的十分钟。由于课下要交流,学生更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反思更加积极认真,在交流中,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想法以某种形式(直观或者非直观的,口头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科学语言的)表达出来,只有专心学习了,认真思考了在小组交流中才有话可说。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分享受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在这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就是科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科学学习变成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形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得学生更充分的思考自己的想法。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人必须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在交往中发展。可是竞争是激烈的,学生之间妒忌、焦虑等不良心理时常发生,为此,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形成健康的合作经关系。
(三)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日志
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日志,轮流由一名学生填写科学日志,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为各小组营造了竞争的环境。小组交流上升为文字,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科学日志载着他们参与科学的思考、认识和经验教训,是他们领悟教学内容的思维结果,小组合作的形成完成科学日志,减少了教师回收科学日志的数目,减轻了作业量,同时科学日志中所体现的问题,可以更具代表性。
(四)利用科学日志进行章节复习
在章节复习时,教师先要求学生根据以前写的科学日志,梳理所学内容,然后思考以前留下问题现在是否真正解决了。最后要求学生对照科学日志反思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而且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克服了思维的凌乱状态。对学生的科学日志,要进行评价,在这里,评价不是简单的打分或给出等级,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学习的领域,鼓励学生同时帮助他们的发现还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设定名目标,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成就的自豪感,另一目的是促使学生们对科学学习更大的投入,这表现在学习科学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和个人目标的提高。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固然重要,但解
决以后的反思与评价同样给予重视。
四、结果与反思
通过写科学日志,学生学会了复习的方法,通过新旧知识做出概括,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间的迁移,科学日志是学生切实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运用自如,触类旁通,促使正迁移的发生,这种学习方法,促使学生重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日志,大多科学生主动认识领悟所学的内容,体会并总结出解题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掌握了某一知识后,就会引起对科学的情感和爱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激励、强化教育等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勤奋踏实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