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2023-0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

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新的一节课《因数》,对于《因数》来说是孩子们第一册接触的知识,但是对于因数这个词来说,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乘法算式中已经有了因数的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对于本节课来说自己有如下的感受:

一、初步感知,数形结合让学生形成表象

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通过课本上飞机图的情景图让学生看图列算式,并且用现在自己五年级的思维来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列式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列出算是,然后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在此环节的设计上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又借助 “形”与“数”的关系,为接下来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分化了难点,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了知识的形成。

二、自主探究以邻为师

在学生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上,接下来出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找18的所有的因数。为了能够更好的、全面的找到18的所有因数,让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来完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的合作能力很强,能够用数学语言来准确的表述,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找到、找全18的所有的因数。

三、在练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 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一些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不是单独存在的, 是相互已存的,必须要说清楚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通过教学来看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接着出示了让学生找不同数的因数,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了不同 的形式,比如:找朋友,你来说我来做,比一比说最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激情很好课堂气氛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 验到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然自己也知道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着和合作者,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

如在教学找18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师对整除的概念不做讲解的话,今后的知识学习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这课时中,结合老教材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了渗透,学生学习起来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我上课前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来说明“朋友、父子”词语的含义,它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能造句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这样的话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除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8、15、24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自己找因数和倍数练习后又总结了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我想这应该比教师的传授要好百倍。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教学设计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学生乐学,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学后的一点感悟。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时我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我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会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灵活的运用教材,深放领会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

二、模式运用,做到灵活自然。

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该大胆尝试,不断的积累经验,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之,应该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

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对比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发现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现比引导更有效!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

在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先让学生小组交流、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接受,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习态度。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基础上,再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找36的因数时,我原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试上时很多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却没有多少可行的。我静下心来寻找原因,找一个的因数是学生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再加上找一个数的因数比找一个数的倍数要难得多,我这样贸然地放手,学生当然不知所措了。后来,在处理找36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我认为要对学生扶放得当,要有适当地扶,学生才能探索出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几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找一个数的因数中。果然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思考后,效果好了很多。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习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习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习,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3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4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18?”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求54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要直接找出2和几相乘得54,3和几相乘得54,4和几相乘得54,显然加大了思维难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

《倍数和因数》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这一单元概念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较多,所以掌握起来较难。我上的这节复习课分以下四部分。

1、先从自然数入手,由自然数的概念让学生总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又根据生活实际试着让学生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点名说出什么数是奇数,什么数是偶数,是根据什么分的,这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由偶数都是2的倍数,复习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边复习老师边板书,由于大家共同协作,很快找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然后总结同时能被2、3整除的数就是6的倍数,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随便说一个算式,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列举乘法或除法算式,准确表达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3、随便给出一个数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身。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复习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质数。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呢?任意给出一个数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若是合数让学生分解质因数。先说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出错误。

4、带领学生一起做练习,让学生边做边说思路。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是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处是我缺乏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以后需多努力。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

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18?”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求54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要直接找出2和几相乘得54,3和几相乘得54,4和几相乘得54,显然加大了思维难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在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样摆,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先让学生小组交流、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让学生乐于接受,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学习态度。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基础上,再教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归纳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找36的因数时,我原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试上时很多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却没有多少可行的。我静下心来寻找原因,找一个的因数是学生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再加上找一个数的因数比找一个数的倍数要难得多,我这样贸然地放手,学生当然不知所措了。后来,在处理找36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我认为要对学生扶放得当,要有适当地扶,学生才能探索出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几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效的迁移到找一个数的因数中。果然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思考后,效果好了很多。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习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习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习,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新的一节课《因数》,对于《因数》来说是孩子们第一册接触的知识,但是对于因数这个词来说,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乘法算式中已经有了因数的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对于本节课来说自己有如下的感受:

一、初步感知,数形结合让学生形成表象

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通过课本上飞机图的情景图让学生看图列算式,并且用现在自己五年级的思维来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列式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列出算是,然后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在此环节的设计上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又借助 “形”与“数”的关系,为接下来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分化了难点,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了知识的形成。

二、自主探究以邻为师

在学生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上,接下来出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找18的所有的因数。为了能够更好的、全面的找到18的所有因数,让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来完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的合作能力很强,能够用数学语言来准确的'表述,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找到、找全18的所有的因数。

三、在练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 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一些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不是单独存在的, 是相互已存的,必须要说清楚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通过教学来看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接着出示了让学生找不同数的因数,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了不同 的形式,比如:找朋友,你来说我来做,比一比说最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激情很好课堂气氛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 验到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然自己也知道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着和合作者,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

如在教学找18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会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灵活的运用教材,深放领会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

二、模式运用,做到灵活自然。

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该大胆尝试,不断的积累经验,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之,应该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

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对比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发现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现比引导更有效!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

《倍数和因数》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这一单元概念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较多,所以掌握起来较难。我上的这节复习课分以下四部分。

1、先从自然数入手,由自然数的概念让学生总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又根据生活实际试着让学生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点名说出什么数是奇数,什么数是偶数,是根据什么分的`,这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由偶数都是2的倍数,复习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边复习老师边板书,由于大家共同协作,很快找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然后总结同时能被2、3整除的数就是6的倍数,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随便说一个算式,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列举乘法或除法算式,准确表达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3、随便给出一个数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身。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复习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质数。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呢?任意给出一个数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若是合数让学生分解质因数。先说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出错误。

4、带领学生一起做练习,让学生边做边说思路。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是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处是我缺乏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以后需多努力。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2

不知不觉,我们又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觉得第二、四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变化最大的单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可见,编者为体现新课标精神对本部分内容作了精心的调整,煞费苦心,可是学完了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小小的疑问。这一单元内容分为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三部分内容的关系很大,连续性强。知道了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那么就应该从找因数和个数问题上学习质数和合数。教材对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内容设计较好,开门见山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再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可为什么在中间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感觉前后内容失去了联系,不够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内容作为适当的调整,即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比较好一些。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时我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我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下载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新的一节课《因数》,对于《因数》来说是孩子们第一册接触的知识,但是对于因数这个词来......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是整数学习中的重要概念。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因数和倍数,而是......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知识(包括整数的知识,整数的四个运算及其应用)的知识来理解整数的性质。这个单位和倍数所涉及的因素是基本理论的基本知识。成功: 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反思 【教后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体会到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很难,既要全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体会:一、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体会:一、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