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1
今天是开学后课文学习的第一节课,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因为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节课的高阶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插图学会想象古诗里的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首先昨天给学生们布置预习任务,预习任务:
1、读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画出来,想办法解决。
2、读熟,背过最好。
课上,根据预习任务,我的引导:
1、检查预习情况:发现部分学生“鸳鸯”不认识,“泥融飞燕子”不理解,以前都是我给学生们讲解一下,但今天不少同学预习后自己学会了,李妍妍同学说:“妈妈帮忙查鸳鸯是一种鸟,部首是鸟,鸳是有怨去心加鸟,鸯中央的央加鸟。”我顺势而导说:“请其他同学也学习李妍妍同学这种做法,发现问题如何去解决。”刘诺阳说:“泥融书本上有注释,湿润的泥土,飞燕子就是燕子在太上飞!”我说:“刘诺阳同学预习的很认真,从书本上就找到答案,注意了课本是注释!这句话你是根据注释理解的。”我再问燕子在天上飞干什么?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捕食,有的说衔树枝筑巢…
2、三首诗描绘的什么季节?描写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大家都说是春天,但是《三衢道中》大家有分歧,有说是秋季,依据梅子黄时日日晴,有说是夏季,绿荫不减来时路。因为梅子是江南的水果,大家根本不知道梅子什么时候成熟,他们认为果实都是秋天成熟,我让大家查一下,下节课再讨论。
3、《绝句》里面的景物: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大家很快就找到了,但是迟日大家只知道日,不明白迟日,刘凯文说:“我认为日是景物,迟日从课本上的.注释上是春日。”但让大家思考作者是如果描写这些景物的?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引导你觉得春日是怎样?大家说是温暖的,江山丽呢?有的说是美丽的江山,有的说是秀丽的江山,春风花草香—温柔的春风,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草,散发着芳香。从视觉和嗅觉上来写春天的景色。
4、学生在小组内气嘴八舌的讨论着这首诗描写的景象,在巡堂的时候,宋心瑜主动问我:老师,绝句第一二句你说是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啊?我说春日、江水等美景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花草香是通过鼻子闻到的。宋心瑜问:鼻子闻是嗅觉啊?我这才明白,她不是没有弄明白花草香是鼻子闻到的,但不知道闻就是嗅觉,我顺势而导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视觉(眼睛)、嗅觉(鼻子)、听觉(耳朵)、触觉(用手去感受)、味觉(用舌头去感受)。
5、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话描绘绝句作者描写的景象。不会的同学读一读注释。
2、根据你想到景色进行诗配画。
本节课我根据学情实时引导,比以前我自己展示课件讲学生记的情况好多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我还收集到不少学生信息。
这节课我就是本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就是一节课可以教给学生的内容很多,所以确立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很重要,不然课上的太散,但是你最主要想让学生学会那3点,最终学生是否学会了,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了解学情是我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2
这次上课上得不怎么好,我觉得我课前准备得不太充分,课标研读的不是很仔细,只注重字面意思,没有深层理解。一般来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要求是会写其中的生字,可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粗略地了解古诗的意思。可是我这节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知道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升华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加上一些本不应该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出现的词汇:修辞手法。这些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真的不合适。
虽然在这节课我尽力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尽量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可是,当他们回答时,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以致于他们的回答很零散。学生不是写字的机器,一些知识他们要主动接受,这样才会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而如果他们是被动的接受,那他们只是短时记忆,我们所追求的是他们的长时记忆。可是在这节课,我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我是从辅导书上抄下来的,孰不知,学生的答案有时也是十分精彩的,不应该磨灭。有时候运用他们说出来的答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他们也是很不错的,也可以增加课堂的氛围。这方面我做得远远不够,我总是出示我的答案,然后让学生抄下来,这种做法十分乏味,刚开始学生不会怎么样,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语文课十分的无趣,天天抄写,认为语文课就是写字课,这样他们会讨厌语文课。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光要把语文课上好,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把课上得精彩,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这节课读古诗这块也没把握好。学生读得太少了,而且我只是让他们画间隔符,读了两遍,运用摇头晃脑也只是个形式,没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一般来说,要让他们理解了作者表达了一个怎么样的感情,然后把自己当成作者,这样才可以读得有韵味,有感情。可是我只注重了字面意思,没有把学生带到这个情景中,这也是我的一个失策之处。要把学生带到情景中,不光要图文结合,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节课上,只是让他们看图片,理解字的意思,没有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的意思,所以他们没法读出感情,纵使停顿对了也是照样画葫芦。所以在这方面我还要加强。
对于学生的发言,要进行引导,毕竟他们还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回答的不会很全面,还要进行适当的鼓励,这方面我做得还不是很好,要继续努力。上课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互相交流的时间。
这首古诗的生字词在这节课我基本上没有提及,而三年级的小学生是要求会写生字的,他们也经常会写错别字,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生字词教给学生,特别是几个易错字要重点讲。
总而言之,通过这节课,我知道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学海无涯嘛。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3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词。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4
《惠崇春江晚景》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是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古诗的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诵情趣,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就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在交流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层出不穷的,学习这类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由此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诗情。
讲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首先,正在讲课时,个学生提问:“老师,怎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我当时一怔,有点儿措手不及,不过表扬了他之后,我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如果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呀,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常日久间获得提升。我看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悠远,他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入沐春风,如临其境。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译,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到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5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把握古诗教学的度。这两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背古诗。学习这两首诗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咏柳》一诗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基本能理解,仅仅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最后解决疑难之处即可。《春日》一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些,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两首诗都做到了“大体了解诗句内容”,没要求学生逐句翻译。有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意,但有的学生,他知道诗在讲什么,可是不能“言传”。这样的情况可以理解。可到了做作业时,有写诗句意思的要求(同步训练中有写诗意的题目),那些孩子就犯难了,有的句序不对,有的描述不到位,有的描写不够具体等等。当我再重新讲解一遍,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字时,结果把诗的韵味都搞丢了,孩子们学古诗的兴致也大减。那么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真的只能要求到“大体了解诗句内容”就够了,只要能说出来就行,没有必要让学生写出诗的意思吗?这是我教古诗的一点疑问,希望专家和同仁能给予指点。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7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者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前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在讲课时,主要用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学习要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8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9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得找到诗句中的“石径斜”。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10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所以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为了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创作古诗,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我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教学生朗读时抓住重音和停顿,变换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来表现景色的美,在不断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
最后,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创作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古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11
《古诗三首》是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词,《绝句》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的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改写最两句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华。有的学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让学生把富有诗意的语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意识的积累,而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会运用,会自如的用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语文课堂应做到“美如诗”,教师应善于开启学生主体感受文本之情怀,能够美如诗,关键在“缘于情”,在善于激发“情意”的那种功力。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这也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寻的境界。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12
三首古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绝句》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惠崇春江晚景》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感受春天的宜人风光,抒发作者春日中的愉悦心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
2.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惠崇春江晚景》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三衢道中》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3.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13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包含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
《绝句》是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这首五言绝句,格调高远,意境清新,勾勒出一幅春天的图画。自然流畅,不露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风神别具。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赞美。《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图诗,作者苏轼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曾几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14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反思15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尤其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康影写的《村居》十分生动有趣,只有一处词语用得不当。还有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崔立民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他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他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蓑衣、遮头、翁媪…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溜号可能,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1清明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1、请学生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3、画一画,写一写。
2《乞巧》
教学目标:
1.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2.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件放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片,教师配乐讲故事。学生倾听。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和这个神话故事关系十分紧密,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指名读课题,指导三声连读的变调现象。
3、看到这个“乞”字,我们会想到原来学的什么字?(区别记忆“乞”和气)
4、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关于乞巧节的资料。)
5、谁知道乞巧是哪一天?乞巧是什么意思?
6、谁来介绍一下诗人的资料?(交流资料)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四、再读古诗·品悟意境
五、指导读出是的韵律美
3登科后
教学目的:
1.了解唐诗的文学地位,背诵部分唐诗。
2.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中所体现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内容的领悟和诗歌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孟郊,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德宗贞十二年(四十六岁)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一生穷困潦倒,不苟流俗。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证兴亡,陈词被风骨”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
二、写作背景此诗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孟郊登进士第后作。唐制,进士考试春季发榜,新进士在长安城南曲江、杏园一带宴集同年,怡赏春光。诗中所言春风得意,马上看花,乃当时实际情形只写照。前人对次诗颇多贬词,如《青箱杂记》以为从《再下第》到《登科第》诗之一悲一喜,可见孟郊气量狭窄。(南宋曾造《类说》卷四引)然孟郊两次落第,多年困顿,一旦成功,自当喜不自胜,亦毋须深诮也。此诗造句颇工,其中“春风得意”云云已成为后人习用之成语。
三、注释
a)登科:考上进士叫登科。b)龌龊:指穷困局促、不得意。c)放荡:无拘无束。
d)马蹄急:马快跑。疾:快,迅速。
e)看尽长安花:唐代考中进士,特许春天到长安欣赏牡丹,很是荣耀。
四、译解当年穷困潦倒不值一提,今天登科着是骋心快意。迎着春风得意地让马快跑,一天看尽京城的牡丹花姿。孟郊仕途坎坷,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这时他心花怒放,写出这首七言绝句。
4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1、学习卜算子 咏梅,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梅花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卜算子 咏梅》。(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看诗题,指名回答。
3、诗人描写的景物体现什么情感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三.研读悟诗情 四.吟诵入诗境 五.延伸展诗兴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5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一)读通诗歌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2、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二)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三)读透诗歌
三、课堂小结
6《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三.研读悟诗情 四.吟诵入诗境 五.延伸展诗兴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7《望江南》
一、教案题目:《望江南》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有感情的诵读诗词和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翻译全文,理解每句诗词的深层次含义。
3、情感目标: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内容:
1、给词划分节奏,并带有感情的朗读。
2、分句解析,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所包含所表达的含义。
3、翻译全文,总结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相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而又新鲜的主题,老师这里有一首相思的词,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感悟感悟词的节奏韵律。你能否准确划出它的节奏?(3分钟)
2、请同学介绍一下作者温庭筠。(6分钟,花间派,花间鼻祖,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和韦庄齐名,时称“温韦”)
3、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词中有哪些景物,表现了思妇什么样的心情?(7分钟,愁苦,相思)
4、分句解析,“梳洗罢”“独”“皆不是”等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思妇的心理变化过程。(20分钟,体会作者的用词的精炼及所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4分钟)
望江南
梳洗罢 时间 早上
地点 室内 希望
人物 女性
皆不是 失望
白蘋洲 肠断
8凉州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班内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寄宿,让学生谈谈刚开始住校时想念家人的感受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一)读通诗歌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2、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二)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三)读透诗歌
三、课堂小结
9嫦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难点: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10金缕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诗句,齐读古诗。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介绍作者:杜秋娘,系金陵人,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杜秋娘“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朗读诗词。
(一)初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字,把诗读准。
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
(二)、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
11、题金陵渡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张祜的诗题金陵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祜的诗《题金陵渡》。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张祜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2)津:渡口。(3)宿:过夜。(4)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5)可:当。(6)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7)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8)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3、教师讲诗意: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2、偶成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饶节的诗《偶成》。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饶节的诗《偶成》。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偶成:偶然成咏。(2)闭绿苔:诗人所居倚松庵院内已长出绿苔。(3)双飞:成双成对飞来。(4)两股:一作“两脾”,二者同,指密封储存花粉的地方。
3、教师讲诗意:松下柴门紧闭长满一院子青苔,只有那蝴蝶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蜜蜂两腿上的花粉团大的如蚕茧,大概是前面山上春花又盛开。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3、霜月
教学内容:【唐】李商隐的《霜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霜月》。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注释
(1)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2)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3、教师讲诗意: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4、桃花溪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张旭的诗《桃花溪》。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旭的诗《桃花溪》。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2)飞桥:高桥。(3)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4)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5)尽日:整天,整日。(6)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3、教师讲诗意: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5、春词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春词》。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春词》。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3、教师讲诗意:
译文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6、春雨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周邦彦的诗《春雨》。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周邦彦的诗《春雨》。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
3、教师讲诗意:长着小树林的土丘上传来耕田人的笑语声,姹紫嫣红的花丛外,不时落下一只白鸥。想知道入春以来,到底下了多少雨,野塘水四溢,已可来回荡舟。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7、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唐庚的诗《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唐庚的诗《《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2)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3)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4)尽:尽头。
3、教师讲诗意: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8、晚春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韩语的诗《晚春》。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语的诗《晚春》。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不久归:将结束。(2)杨花:指柳絮。(3)才思:才华和能力。(4)解(jie):知道。
3、教师讲诗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19、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一》。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3、教师讲诗意: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20、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孙觌的诗《吴门道中二首 其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饶节。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3、教师讲诗意: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