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学反思
简单教学反思1
“简单排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找规律”的第二课时。它是在第一课时“简单搭配”的基础上的扩展。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有序的排列方法,从而达到不重复、不遗漏排列。根据这个重点,我从学生排队照相引入。先是让学生说说简单的两人排队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再进入到新课的三人排队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引入非常顺利。然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人排队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然后再汇报他们的排法,并对他们的答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的排列过程。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充分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鱼探究能力。
接着我趁机让学生给学生出示新的问题:给照相的同学一个字母称号,你用能字母表示出排列数吗?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排列数,借并助多媒体演示出来,而且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这个过程让学生从刚才的照片排列的形象思转换到字母表示的抽象思维上,逐步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我的引导还不够,所以部分学生不能完整表述出排列数。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板书,讨论并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本课的核心:排列要有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但是我这里引导的语句不够细致,结论不全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
然后在已有小结的基础上我加大探究的难度,然学生探究:如果三个人中选两个人拍照,又可以排出多少张不同的照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思考解答。在思考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要有序排列,从而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牢牢掌握有序排列的思维方法。但是我这个过程把学生“看”得有点紧,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讨,最后比较、小结学生的解答,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有序排列方法的优越性。
然后是课后的巩固练习。巩固练习应我围绕本课的重点——有序排列,在练习体中不断强化有序排列的方法。先是连线寻找5支球队两两之间比赛一场,一共有多少场比赛;然后探讨三个人打电话,每两人通话一次,一共可以通话几次;然后将通电话转换成两两间寄贺卡,一共需要寄出多少张贺卡;最后用2、5、8三个数来排列,写出他们可以排列出的所有三位数。但是我在探讨三个人打电话与三个人两两间寄贺卡这个题目里分析得不够透,没有用简洁的言语说出通话与寄贺卡的区别,所以个别学生有点混淆。最后小结全课的内容并提出思考:用8、0、5三个数字纸片可以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你能组出多少个?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讨。
《简单排列》听课反思
“简单排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六单元“找规律”的第二课时。它是在第一课时“简单搭配”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有序的排列方法,从而达到不重复、不遗漏排列。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探讨合作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如何实行“简单排列”的方式方法。陈伟老师非常注意课的引入,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他从生活中的照相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性,使学生觉得怎么数学科也带来了相机呢?充满学习的期待。陈老师首先由两位学生排队照相引入。先是让学生说说简单的两人排队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再进入到新课的三人排队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也为新的内容教学埋下了教学的伏笔。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做到有序的排列,所以一节课下来以后,学生都能突破有序的重点,收到较好的结果。在教学想想做做的时候,陈老师在指导工作上也非常的到位,他首先让学生读题目,让学生读懂每两个球队赛一场的意思,让学生明白红队对黄队与黄队对红队其实就是一场。因为陈教师在这个地方能够清晰地引导学生明白,所以在练习题中:三个同学互通一次电话和互送一张贺卡的区别题目时,学生的效果都不错。总的来说,陈老师的这节课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简单教学反思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境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我让学生们人选两种文具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小数加法结束后,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环节中,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独立研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还把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简单教学反思3
总的来说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难,在学生已经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基础上来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课本通过两个例题分别演示了如何从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从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而本课最主要强调的还是学生在转化时的想法,基于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很被动,只是作表面文章。一道题目他会知道怎么解答,但真正让他们说说每一道题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呢?他又说不清,或又辞不达意;又或者有同学能有条理地说清楚了,但大部分学生不能谦虚地倾听,而是觉得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我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完整简洁的语言描述能力,这样既搞清楚做题的思路,又能够加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举两得。所以像今天这节课,我先作个简单的引导帮助学生说,然后由他们自己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比如 :在教学“6厘米以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这样一道题目,我先让学生说说答案,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我这时适时给出一个想法的概框“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___个___毫米,就是___毫米。”让学生自己练说。
二、数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练习时会出现一些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进行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适时给予一些小小的练习补充,以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
简单教学反思4
推理知识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简单推理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如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重点要探究的问题。
《简单推理》这一教学内容包括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逻辑推理思维性比较强,也比较抽象。儿童的生活里,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信息的分析
不管是逐一出示,还是一起出示,要有整体的把握信息的环节,主次信息的检索,教学反思《简单推理教学反思》。
第二:对推理过程的表述
在”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用”不是…就是…”来叙述推理的过程,“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的教学则训练学生用“不是…也不是…就是”来叙述推理过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对于推理这个教学内容,语言叙述是一种推理方法,孩子们在这种叙述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含两个条件和含三个条件的推理”方法。老师也注重引导孩子在语言叙述方面的完整性。如果每个孩子都能用这么清晰的语言把推理的过程叙述出来,那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非常强了。
第三:对结果的记录
不需要对各种记录方法命名,推理就是不断排除,确定,最后对比各种记录方法,看哪一种能看一眼就能明白,优化记录形式。
最后,所有的数学广角都是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孩子这样的课上起来很投入,而能力弱的孩子就是被动的在听课,如何让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孩子在这样的课中也生动起来,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简单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为后面有关含杂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具体题目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三、教法分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并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既符合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学法指导分析
教学矛盾主要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实施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神舟八号”升空视频):“神舟八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被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说明:用我国发射“神舟八号”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设疑解惑,引入新课
(师):若你是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当确定升空的火箭需要液氢100Kg时,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的需要?请把你的解题依据、思路、过程等表达出来。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再比较你上面解题的思路、过程跟例题1是否一致?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改正并按例题2的格式书写出来。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改正解题过程及格式。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改错辨析,加深认识
(师):(多媒体显示)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多少千克高锰酸钾?
解:制取4.8kg氧气需要完全分解x千克KMnO4。 2KMnO4== K2MnO4+MnO2+O2↑ 316 32 X 4.8kg 316/x=32/4.8kg x=47.4kg
答:需要47.4kg KMnO4。
(生):小组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的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学习乐趣。)
5、检测反馈,加强应用。 (多媒体显示练习):
1、登山运动员能用 KMnO4为原料制取氧气吗?请说明理由。
2、某地工业电解铝厂,利用氧化铝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通电= 4Al + 3O2↑,电解10t Al2O3最多可生产多少吨Al?同时生产多少吨O2? (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小结,提高认识。
请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节课后的收获和启示。 7、拓展创新,巩固新知
(1)、已知Zn、Mg与稀H2SO4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 H2SO4 == ZnSO4 + H2↑、Mg + H2SO4 == Mg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充分反应,生成的H2 质量比是多少?(有何规律?)
(2)、饲养观赏鱼可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为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化学式CaO2),它与水的反应是:2Ca+2 H2O ==2Ca(OH)2+ O2↑。一位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过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取样品2.0g加到足量水中,生成了0.224L氧气(密度为1.43g/L)。试计算:①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②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8、作业布置,自我评价 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本节所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且能给人一种美感。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步骤: 范例:(例题1)
1、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 2、写:(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 3、标:(质量比、已知量、未知量) 316 32 4、列:(正比例式) 6 g x 5、解:(求解) 316/ 6 g = 32/x 6、答:(写答) x = 0.6 g 答:可得0.6 g氧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太高,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课下注意让学生多练习,且经常强调格式。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设计与反思
作者:程绪琼 文章化学教学 20xx年第9期 点击数:
12889 更新时间:20xx-12-10
程绪琼 新建县第三中学,江西新建330103
1、教学目标:
1.学习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2.学习通过对新旧知识关系的认识,主动建构新知识。
简单教学反思6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学生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小红一天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上学(数字搭配)-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逐渐理解在搭配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且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搭配。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留出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希望各位同仁解疑解惑。
简单教学反思7
本节课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课始,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
最后,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简单教学反思8
今天校领导安排来听我的随堂课,按照进程我上了《位置与方向》中最后一个例题——《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例题呈现了“公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让学生学习在观测点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做一做”呈现了学生合作画路线图的情境,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鉴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出示了两种类型的题目,用角度来描述物体的方向和两个相对物体的位置关系描述。这些都是本节课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为本课的学习铺设了桥梁。第二部分,探究新知,先学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我出示例题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提问要准确描述出方向与距离,我们得先做好什么呢?学生都知道要量出角度与计算出距离。第一段路程,我示范,在观测点上先画出方向标,找到较小的角测量出角度,在这里量角器的使用我也细致得讲解了,确定了方向后,我让学生用比例尺测量、计算出该段路程是多少,这样确定了方向和距离就可以描述从教学楼出发到1号检查点怎么走了。接着,我提示学生在1号检查点处标上方向标,选择较为小的夹角测量大小,然后再测量计算出路程,用这种方法在书上尝试完成。然后黑板上示范校对后,让他们说一说从1号检查点到2号检查点怎么走,注意说出方向和距离,再根据方向和距离说一说2号检查点到终点怎么走,待学生熟练后尝试用“先、再、最后”全部连起来说一说。在学生基本能描述路线图后进入第绘制路线图的环节,我提示学生先定下起点和比例尺,在黑板板演一部分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选取了书上练习题,先根据描述绘制路线图,再说说回程时候的方向和路程。
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问题也很多。课后周主任和宋老师、叶老师都参与了讨论,给我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指明了方向,再加上听了黄老师的课后得到一些启示,把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归纳如下:
1、课堂语言有时过快,老师的语速不应该是一层不变的,碰到比较难懂的问题和重点部分要放慢语速。
2、课堂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比如量角度是四年级上册的知识,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我在讲每个观测点的时候,都详细得讲了量角的方法,大可不必,只要第一个角详细讲,第2个稍微讲下,第3个可以直接出来度数。
3、要善于使用实物投影仪,学生绘制好路线图后我还是在黑板上也画了一遍,让学生校对,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是新授课,学生知识不了解,我应该先在投影仪上展示正确的画法,再展示错误的案例,主要有3种,一是再南偏西走是有的学生还是以起点作为观测点,那是没有意识到观测点已经发生位置转移了;二是虽然定了比例尺,但学生画的时候没有根据比例尺的长度来画,画得过长或过短了,那是不理解比例尺的作用;三是南偏西30°画成了北偏西30°。如果这样,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展示出来,那错误的同学肯定印象特别深刻,以后尽量不发生类似错误了。
4、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根据描述画示意图的时候,为了方便反馈,比例尺的定制我给了学生要求,让他们都用图上1厘米代替实际50米,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觉得方便的自由确定。
5、教学术语不到位,比如我说了“每到一个点都要画上4个方向”,若能说成“每到一个观测点都要表示方向标”那就更符号数学语言了。
总之,今天的随堂听课活动,让我收获很多,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感想校领导给了我一次磨练的机会。
简单教学反思9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简单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激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为了充分体现新教学思想,老师给学生创设了小明想为住院的妈妈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急需大家帮助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也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又通过同伴表演问路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主动去认识行走路线图,并充分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数学教学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学生经验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个图形也会有不同的表达。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帮淘气制定去动物园的路线,让学生设计合理的行走路线,只要自己认为合理,有他的理由,就要给予肯定,但是,老师还请同学比较哪种方案好?好在哪?这样使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习中,什么是最优化的方案。在教学中,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欲望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上认识路线很准确,但在完成开放性作业时,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以后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很好的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
简单教学反思11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以登山缆车,荡秋千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构造几何模型,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体设计上,由易到难,难度层层推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三角函数的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测量问题,坡度问题,旋转问题等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或根据文字语言中的某些条件,画出适合他们的图形,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更要注意兴趣的培养。
我将尽我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而我将尽我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成绩。
简单教学反思12
这次综合性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在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之后探究合作的能力时进一步提高。这次活动我们设计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汇报评价三个环节组织和学习。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另外,我把这次活动的最终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体参与的主动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组织管理能力逐渐变成引导和交流的合作方式。我们在他们活动中发表意见,然而对于全权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的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则更有权力争取他们自己的意见。在调查研究活动中教师成为了他们的合作者,给他们出主意,提意见。通过集体汇报,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良好环境。
一,通过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体现课题研究报告的价值。
二,为学生在此提供创造的机会和学会欣赏别人的机会。
三,汇报同学从精心准备到展示,大大提高了其实践能力。
在他们自评和互评的同时,也逐渐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得以保持和修正。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从调查中提高了采访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会统计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探究素质,而这些素质都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
简单教学反思13
在设计《分数的简单计算》这一课的时候,当我看到例1中的分西瓜的情景图,再看看例题中用圆形来代替西瓜,我就觉得,情景图好像不太好。因为,这是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超始课,学生从过去的整数运算,转入学习分数的加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觉得抽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圆形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几分之一加、减几个几分之一,等于几个几分之一”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之所以觉得情景图不太好的原因,是因为用圆形来代替椭圆形的西瓜,不够直观。而且,例2用了一张长方形纸的5/6,拿走其中的二份,来讲解分数的减法,我觉得也是不太好,“一张长方形纸无故的少了一份”,对于以这作为起始课,我觉得也有必要用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作为情景。
究竟举什么例子好呢?在思索中,我看到了上一页一家人分蛋糕的一幅图(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我的灵感马上来了,不如就以小红生日,然后一家人分蛋糕来作为情景图,毕竟,用圆形来代替蛋糕,更加的贴切,更加的直观。我又想,既然是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吃蛋糕,出现了3/8,1/8,2/8三个分数,不如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我和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比我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这样,既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让学生在一个情景中同时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谓一箭双雕。至于书本的例题,则可以作为练习,让学生自主去解决。
在课堂实施中,虽然三年级学习的只是分数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不明白分数单位这一概念,但我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较容易的理解“几个几分之一加、减几个几分之一”的算理,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就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并能说出计算的依据。因而,相关的练习题,学生出错较少。
此外,为有效突破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这种特殊的情况,我把书本做一做中的1/4+3/4这一道题目稍往后移一移,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方法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这一题,并通过生动的课件显示,让学生看出这两个分数移在一起之后,刚好就是一个完成的整体,即是1。这样,再让学生去完成两个分数的和是1的题目,并插进一些得数是0或一个分数与0相加的题目,学生也顺利的解决了。
当然,上完课之后,自己回想这一节课,其实还有不少的地方自己在课前没有细致的考虑。如: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来提出数学问题时,没有强调学生提出的是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提出的是“……吃了几块蛋糕”之类的整数计算的题目。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了两个分数相减等于0时,没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等于0。还有在黑板所贴的用来表示分数的圆形,如果能通过移动其中所表示的份数来突出答案是多少,应该更能帮助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理解。
简单教学反思14
一、创设情境,生活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喜洋洋参加体育运动”,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游戏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玩一玩、想一想、比一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何谓组合。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2,3组成的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简单教学反思15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你正在浏览
二,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 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 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简单教学反思
简单教学反思1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学生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小红一天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上学(数字搭配)-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逐渐理解在搭配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且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搭配。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留出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希望各位同仁解疑解惑。
简单教学反思2
教学心得《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100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题。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容易掌握,但是用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难以理解。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现就本课教学有如下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理解分数意义,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主题图和课件直观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计算2/8+1/8=3/8时我采用动画,把2个1/8和1个1/8合并到一起,就是3个1/8,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算理。在计算5/8-3/8时采用动画从5个1/8里去掉3个1/8,还剩2个1/8,就是2/8,学生很容易就归纳,总结出算理。整堂课形象直观,降低认知难度,学生容易理解。
本节课我也十分注重进行实践操作,我让学生用准备的纸折一折,涂一涂,来巩固算理。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简单教学反思3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得较好,只有个别同学在格式上稍有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方法。我要学生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4、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
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
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简单教学反思4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复习时要注意三种分数应用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简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轮轴、滑轮组、斜面等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
在展台上出示自行车后,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自行车上的25个部件中,哪些是杠杆?哪些是轮轴?哪些是斜面?有没有滑轮组?
小组讨论后,抽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的观点。
上台进行描述的四个同学表现都很好!其中,陈杨同学描述得最完整!他对杠杆的三要素(用力点、阻力点、支点)掌握的很牢固,对轮轴、斜面的认识也十分清晰。
学生上台描述后,我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再找一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说说你到判断的依据。
在12个小组的讨论中,有2个小组的同学说“自行车上有滑轮组”,我听到后,立即进行纠正,并讲述“脚踏板带动牙盘转动,牙盘通过链条带动小齿轮转动,小齿轮带动后轮转,这是一套齿轮组在链条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在讲述之后,又特别强调:自行车上没有滑轮组。
本节课,我用“回顾旧知→小组讨论→上台演示→集中评价→识记真知”的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样,科学课堂才会变得更生动!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简单教学反思6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和健身项目,不仅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欣赏和欢迎。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具有以攻防技击为内容,以套路和搏击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等特点。从小学开始进行武术教学体现了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民族体育的要求,也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和武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从小认识、学习、掌握祖国的传统武术强健筋骨、锻炼意志,激发热爱祖国体育文化的激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身体,心理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武术教学,是对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特别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它能够通过小游戏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学生美感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同时。通过武术套路的演练能使学生了解武术的攻防含义,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武术兴趣。
我认为作为一名称职、合格的体育教师不应该使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而应该让他们在小学阶段能接触到武术,培养他们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由衷地热爱,并掌握至少一项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小学体育与健康上学期《简单的武术套路》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
简单教学反思7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教学时我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具体在下面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知识有了较多的认识,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他们在小组中的讨论,共同得出纵向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都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起始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简单教学反思8
也许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
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
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课后回想这一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简单教学反思9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本周教研活动我们四年级组内听刘淑萍老师的课,对刘老师的课堂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赞刘老师课堂敢于放手,把主动权教给学生;
二赞小组合作交流分工明确,真实高效;
三赞刘老师平时注重习惯的培养。课后评课我们都羡慕这样的课堂,都迫不及待的让刘老师传经送宝,之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刘老师的课堂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等量关系式分析训练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等量关系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在解决问题时刘老师采用以三人小组交流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如:1号同学讲,2号、3号听;或是3号、1号分析题意,2号书写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内交流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表达,因此刘老师的课就是思维的课堂,知识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同时小组交流的一大好处就是带动后进生,带动跑神的学生,让他参与到课堂中,带动他们一起进步!与刘老师的课堂相比,我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像刘老师所说,刚开始不能急,要慢节奏,教给孩子怎样说,怎样小组交流,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练上一个月,一个学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思路训练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刘老师让学生总结出了七步:读(读清题意)--找(找数量关系式)——解设(未知数x)——列(列方程)——解(解方程)——检(口答检验)--答(写答案)。方法的引领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告诉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学中刘老师一节课教学内容我用了两节课时间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小组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堂属于学生,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老师多么优秀,在于学生的出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慢慢践行放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大的展示空间,让我的数学课堂更有魅力。
简单教学反思10
简单的路线图是第1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4课时。这部分内容要让我们综合应用8个方位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二学段继续学习确定位置打下基础。
在三班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对之前学习过的8个方向非常明确。本节课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以哪个地方为出发点就以哪个地方为观测点画十字图。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混淆这一点。而且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我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给出多种路径和方案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找出最佳的方案。尤其是动物园导游图是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根据实际生活,如果我们去动物园游玩的话,我们肯定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制定最佳的方案。这一点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方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中体验方位,有利于学生方位感的形成。
在课堂中我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丰富对方为知识的体验,进一步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简单教学反思11
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简单的周期中物体排列的规律。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课始,我先创设游戏情境——贴画排列,让学生观察贴画,找到贴画排列的规律,知道接下来的贴画应该是什么图形,然后出示主题图,开门见山。
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笔一组一组的圈一圈,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周期排列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除法解决周期规律中的问题,抓住了周期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整堂课能与学生多交流,增添了师生互动。
另外,在课堂上我也有很多方面的不足:
1、在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周期规律表述不是很清楚,很多同学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对于本科周期现象的概念体现的不是很到位。
3、对于后半堂课时间的把我不是很到位,在后面该让学生自己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没有完全放手,导致浪费了时间。
4、本课最后缺少让学生整理回顾找规律的感想体会。
简单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能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本课的重难点是:探索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课前预习时发现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课的难点,在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之后,我安排了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又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在当堂训练的反馈情况下我发现,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对位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对位有混淆,因此如果课堂中进行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对比题目可能会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在整节课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重点放在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让学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简单教学反思13
20xx年11月27日上午第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学校内展示课的展示,本节课我讲的是数学广角里的简单的排列问题,有关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昨天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展开了课前会议的召开,在课前会议上我们就今天的听课进行了任务的分工,依照本节课的内容,我们集体讨论通过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昨天的课前会议,我们全校教师就简单的排列有关的例题一的学习目标做了以下的更正,最终确定为
1、选择适当的方法,会按要求进行排列,写出排列数。
2、利用配列的知识,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的评价任务暂定为:
任务1.根据要求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能找出排列数。
任务2.根据排列知识能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设置的环节基本完成,二年级的孩子实质上应该是比较活跃的,但是这节课上我对我们班对的孩子有些失望,我一直在努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许是老师的能力问题,没有达到平常上课的状态。今天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也在教室里听课,我们两个一致觉得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说实话还没有平常的状态好!
在本节课上,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不让他们翻课本,我于昨晚上简单设计了作业纸,由于这是我第一次进行作业纸的使用,我发现孩子们有些不习惯一时没有听清楚老师的具体要求,直到我给学生们说写在作业纸上他们才进行下阶段的训练。
在归纳排列的一般方法的时候,小组合作中我转了一圈,发现好多孩子们用的都是写出一个两位数,然后颠倒个位和十位的位置这种交换位置的方法。一圈下来以后就发现一组用的是固定位置的方法,并且是固定十位法。所以在没有出现固定个位法的时候我就有些犹豫,但是在最后的时候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固定个位法的讲解。教师有时候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提高。
在讲解排列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时候,涂色南城北城不一样的颜色,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时候,学生也许为了完美非得把第7行给涂上颜色。通过这一现象我能够看清楚孩子们应该是不大理解题意。通过第四节课的练习课,我们又将南城北城涂色的题目进行了讲解,通过上课题目的讲解,拓展延伸了一些题目,加深了孩子们对简单排列的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我觉得存在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上课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有些小。
2、教师的有些问题指向不明,学生不理解作业纸上的要求。
3、环节上时间的安排没有很合理。下课铃声响了还有一题没有延伸出来。
4、本节课应该让学生多展示,让学生多说,老师语言有些不简练。
这是我第一年接触二年级的学生和教材,难免有些把握不好教材,这节课虽然上下来了,但是还存在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请咱们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简单教学反思14
本课题我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教会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在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的基础上;再展开第二课时,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设计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让学生加深解题注意细节,产生反思与冲击。并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由解答一个未知数的练习到求两个未知数的练习,以课本习题P103 2、3题为例加深探讨学习。同时需要补充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
下面主要以第一课时内容做一些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后,具体感受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要充分利用书上的例题,让学生体验化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例题成为解题格式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反馈纠正。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再对比交流,将感知上升为理论。
亮点:
1、用潜艇在水中潜行消耗制取氧气药品质量及神舟七号所用的燃料预算质量设疑,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做得好。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1,并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做详细探讨学习,让学生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解题步骤清楚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例题试解例题2,”符合逻辑。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并在白板板演,由学生自已找出每一位同学错误之处。学生做得很好,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把时间和空间都放给学生。老师走下去,发现个性问题及时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多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促进他们合作交流。
不足:
1、时间安排不是很佳,讲解语言不够简捷。
2、学生板演后,由学生来点评花的时间太多了。
整改措施:
今后教学语言简捷精准方面多加努力提升,在板演和点评时间缩短,增加练习量。
学生常犯的错误主要有:(1)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2)相对分子量计算错误;(3)化学方程式未配平;(4)物质的单位用错;(5)漏写答案。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不同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简单教学反思15
我一直在想,究竟怎样的一堂语文课算得上是好课。因为迷惘,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总是无所适从。一次次的尝试,一遍遍的推翻,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中,我突然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收获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我开始重新用一种简单的思想来看待这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上,我紧紧抓住“简单明了”这个要点。
教学目标简单, 还记得郑桂华老师说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把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在文字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展开无限的想象,把阅读和阅历有机的结合。所以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设计过多的学习环节,更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给学生。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简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6自然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出来的?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实现。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阅读和讨论。真正好的方法是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而简单的方法往往能比较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媒介简单: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能够使得课堂更为的丰富,但是我始终都坚持多媒体的存在时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学过程,是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因此教学课件不需要太过花哨,以掩盖文本的魅力,但是需要把关键的信息用最清楚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有效帮助解读文本的功效。
教学用语简要:一轮一轮的磨课,一次一次的反思,总是觉得话太多,总是不能真正的放手,“忍住不说,尽量少说,最后才说,都得精要”。这个十六字方针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心里盘旋,深入。我说的少了,学生就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可能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让语文课反璞归真,体现出“简约之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谁能说不是件美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