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合集)

时间:2019-05-12 23:5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

第一篇: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

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

通过观看影片并写观后感,让学生感受到了破坏自然的严重,也见识到了自然一旦报复起来,人类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在警告我们,要善待自然,要关注自然,要反省我们的行动以及我们的一些思想。要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同时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要为我们以往的一些错误行为做一定的补救,我们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想着我们还可以高枕无忧的过日子。现在已经有不少的预报说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高度关注,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疏忽,不然,后果真的是无法想象。我想,没有谁会愿意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我们也承受不起那样的打击。

还有就是,连美国那样的大国强国的公民都被灾难逼得没有退路,最终成为难民,那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国家呢?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我想那将是灭顶之灾了。

后天,给了我们一个警告,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影片中的场景将会在我们的地球上上演,如果我们不作好防范措施并作出相当的补救的话。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地球更加长寿,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作起,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侯梦蝶

第二篇: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地理第二课堂,即地理课外活动,是与地理课的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没有第一课堂,就不能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第二课堂,就会使得“因材施教,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受到影响。

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生活,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初步学习了高一地理上册的前提下,特设计了以下第二课堂活动。

一、活动目的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相应变化的学习,使

学生初步树立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和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活动方式

全球气候变化是争议较大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观看影片《后天》并写观后感。

三、活动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和创造性想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和增强教师自身素质相结合。

四、活动可行性分析

课堂活动操作方便,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能在完成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行性较强。

第三篇:2008--2009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第二课堂

高一化学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熊松平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高一备课小组的开会讨论,结合学科特点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开展了一些化学兴趣实验与培优的活动。

根据学校的设施设备及化学第二课堂的内容,高一化学第二课堂的人数控制在一个班,因此通自愿报名的方式,每班选出5人组成高一化学第二课堂的学员。及在市线班组成一个培优班。

为了取得比较的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第二课堂的每一堂课都得精心安排,第二课堂没有固定的教材,要上什么内容学生事先不清楚,所以课前先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通知大家,列出课堂需要的材料、设备、仪器,让同学搜集相关的资料,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上课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上课时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其在学习,操作的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只做相关指导和疑难解答。课后要求学生对本次学习做数据的处理,文字的整理。

由于时间的关系,因为每周一、三、五要进行跑步,而周二的第九节课有时又得不到保证,再加上老师们的教学任务也比较重,导致一些相关的内容没有全面进行,很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后在类似的活动中要多设计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通过这样的活动起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

第四篇:高一地理总结

2014-2015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年级(1、2、5、6)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了抓好教学,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复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体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教学情况

1.教学成绩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我所教的高—(1、2、5、6)四个班的地理成绩不断取得进步,学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地理的学习观念有所转变,一部分学生有了突破性进展。

2.课堂教学情况

本学期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因生施教,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素质发展情况

本学期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4.作业完成情况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本学期的作业分了好几部分:配套练习活页卷、综合题分析、课堂作业及训练卷的形式给学生增加做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5.日常考核

本学期学生考核除进行单元检测外,也注重了新课标要求下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而不是只盯在学生的成绩上。

二、教研情况

本学期积极听取同校各科老师的优秀示范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还积极参加区县级教研活动,并积极总结经验,要求进步。

三、考核情况

我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及学校规章制度,按时到班上课,不拖堂。

四、主要经验或教训

1、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第五篇:高一地理总结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8.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出生率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高 低

分布的国家和地区 土著居民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1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 二战前 二战后

迁移路线 非洲→美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北美洲

因灾害和战争引起的迁移

迁移特点 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1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古代 建国后到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后

迁移特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出现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有组织、有计划进行 流量增大,流向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

14.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19.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3.城市形态:小比例尺地图——点;大比例尺地图——面。

24.地形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25.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成都;条带状——兰州;分散型——重庆。

26.各项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7.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8.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29.中心商务区(CBD):①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②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③外观上表现为建筑物高大稠密。

30.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主要分布地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区。

31.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3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3.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一般来说,用地的付租能力表现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社会因素:工资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分化;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由于种族或宗教团体的优势,往往会形成种族聚居区。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

3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

早期:功能空间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的自然团聚; 达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

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

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

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

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

42.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4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迁移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

44.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45.城市化的重要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46.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时间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

47.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8.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49.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①生物栖息地改变,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大量的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③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影响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环节④工业废气等使城市气候出现“热岛效应”。

50.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使得环境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51.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52.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施: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53.农业区位的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54.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机械、科技(社会经济因素)。

5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6.千烟洲农业的区位:降水多、丘陵、红壤(自然特征);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

5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58.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

59.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60.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动植物的地域分布。

6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

6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主要分布区: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主要农产品:小麦、羊毛

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围栏放牧、区划轮牧、改良草场等

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6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市场条件、科技条件等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64.季风水田农业:

主要作物:水稻

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气候区,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

主要分布区区位优势: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特点及原因:

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投入大

商品率低←人口稠密、粮食总量需求大、小农意识强

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特点:水旱灾害频繁

65.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

区位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小、喜食面食和肉类、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社会经济条件)。

6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家庭农场生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亚洲季风区(图2-2)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部平原(图2-3)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图2-4)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图2-5)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热带迁移

农业 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 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掘穴播种;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 气候极湿热;

生产力水平极低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67.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地区:美国、阿根廷(牧牛),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农产品:牛、羊

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68.潘帕斯草原的放牧业:

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自然条件)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经济条件)距海港近(交通运输条件)

为发展所做工作: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和牧草用水、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养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69.乳畜业:

主要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许多大城市的市郊

生产对象:奶牛

主要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70.西欧乳畜业: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

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因素)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因素)接近市场,交通便利(交通因素)

下载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地理第二课堂是地理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只有把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完成地理教学任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

    高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高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负责人:任小霞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交际工具,利用第二课堂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以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营......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范文大全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姜涛 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总结

    本次期中考试对于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触动。因为在试题以考察非常基础的识记性知识点的情况下,所教四个普通班竟然以15份的巨大差距落后于重点班。这绝对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对于......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4个班的地理课。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学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把地理自作是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不重视。导致学习在课堂上不认真,练习......

    高一地理备课组总结

    高一地理备课组总结 王记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齐心协力,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以现代教学观念为实践指导,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学为工作中心,切实落实学校在各......

    高一地理期末总结

    高一地理期末总结 现在有很多老师在教学结束后,都会进行总结,老师之间相互交换意见,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高一地理的期末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期......

    2014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一)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来到荣怀这个大家庭已经一个学期了,本学期即将 结束,我们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尾声。回顾这一学期,有喜有忧,但是我感觉收获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