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乡网评-《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
(发于2011年10月11日)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
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第二篇: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 “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这就是我读完《阿q正传》的一些感受。
第三篇:《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1
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闹剧,也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阿q狭隘的小农观点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并在显示自己见过杀革命党时冒出“革命党当然该杀”这种观点。
但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与未庄人对革命党的害怕慌张时,却对革命有些神往了。最终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冲出酒店,一路高唱着戏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戏文的'吟唱表现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在他眼里,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因为他太苦太穷了,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地位。
从后来他的美好梦境中不难看出,他对革命的本质,性质以及对象根本不了解,对革命对象也极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浓厚的封建思想。但后来阿q失望了,因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准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结束了。我们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躯体。
甚至是后来被当做替死鬼抓进监狱,游街。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抓进抓出的,要游街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此时却让观众有点心生敬意了。
狱中的阿q认真地画着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不免让我们心生一丝怜悯。当他真的要枪毙时,他终于恐慌了,颤抖地闭上了双眼,“精神胜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没有奏效了。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2
“精神胜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专门受人欺压,而自己却不会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他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是专门给别人调侃的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为他是不会懂得一种外在与内在都胜利的感觉,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胜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为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闹“革命”,可是他在土谷祠的“革命”就等同于土匪强抢他人财物,这也正因为他独特的一套心理医疗法所致的`思想:极端地认为真正的革命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违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仅仅只是钱,还有感情方面!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3
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4
刚刚读过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的一段《阿Q正传》。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说阿Q这个人,欺软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会非常不服气。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欺负他。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描写的是阿Q,但是这篇文也体现了当年社会产生堕落的中国人,阿Q这个主人公主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堕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庸俗。但是,在这段文章里,最深刻的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界带给自己的压力与挫折,他只能想尽各种办法俩逃避现实,用这种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这一个人,代表了当年整个中国的形象,同时鲁迅先生也生动的表达了阿Q这个人的特点。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5
当时的统治者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礼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国礼貌“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渐渐小康。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我也最终懂了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阿Q正4 传》也就是读当时那样一个晃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吃人”的年代。过去的教训我们要吸取,此刻的中国人必须脱胎换骨,我们“知足常乐”的“优良传统”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该摒弃呢? 阿Q不应当活在我们生活中,但他必须活在我们记忆中!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6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传扬”之下得以流传至今。然而,鲁迅先生所想要传扬的不仅仅是这些。其中还有更深刻,更能发人深醒的东西。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之前的‘行状’也渺茫”,阿Q浑浑噩噩地渡过了他的一生。因为阿Q的人生目的仅仅是活着,他不会去思考怎样更好地活着。这样活着,和一个“活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阿Q一生最大的辉煌就是从城里回来的那段日子。在那几天里,甚至未庄的'赵大爷也对他刮目相看。但这些都不是通过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这样说来,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着强势的欺负,却又去欺负其他弱小;他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又去耻笑和他一样的穷苦百姓;他不知“革命”为何物,却又因“革命”而丧了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那段时期广大群众的典型代表。那是一个正值“改朝换代”的时期,国内清朝的数百几基业摇摇欲坠,西方却是在蓬勃地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已经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渴望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但又不知道从何做起。他们就像是贝克特笔中的戈多,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的到来。确切地说,他们选择了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去尝试,不去努力。
读完《阿Q正传》,我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时的心情。鲁迅先生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痛苦,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鲁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图告诉每一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与快乐。鲁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变成一根巨大的蜡烛,即使燃烧自己,也要让每一个人看清前进的道路,让每一个人重拾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7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作之一,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把主人公阿Q自我安慰、封建迷信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描写地淋漓尽致。
阿Q是一个典型的贫穷流浪者,过着整天被人欺负,又不能还手的`生活,可就是这样他也能过得逍遥自在。作者在第二章《优胜记略》中写道:“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村民,他都不放在眼里。”
正是因为这样,阿Q才无论遇到谁来欺负他,他都能自我疗伤,即使被迫说自己是“畜牲”,他也能认为和第一次当秀才一样。刚赚来的大洋丢了,他第二天就能忘。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8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渐渐小康。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我也终于懂了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阿Q正传》也就是读当时那样一个晃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吃人”的`年代。
过去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现在的中国人必须脱胎换骨,我们“知足常乐”的“优良传统”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该摒弃呢?阿Q不应该活在我们生活中,但他必须活在我们记忆中!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9
阿Q虽说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农民一样,不能脱俗,喜欢欺侮妇女,认为“女人是祸水”,尽管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传宗接代。因为调戏赵家的'吴妈而找不到工作,饿得他除了裤子都卖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经常被人欺负。有一回,他被别人欺负了,看见一个小尼姑,就拿她来出气,说了一些很粗鲁的话,别人都鼓掌。他以为是别人为他喝彩,实际上是别人在讥笑他的无知与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是借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反映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像阿Q这样的人物现在还有,也许你就是。奥运会马上开幕了,我们应该三省吾身,杜绝阿Q现象,为奥运,为中国树立新风!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10
《阿Q正传》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写的,其中插图更是好玩,插图由丰子恺绘,《阿Q正传》的主人公是阿Q,他的原名阿Quei。
阿Q及可悲、可怜、看不起人等特点融于他一身。他好玩:当别人打他时,别人捏着他的黄辫子往墙上撞,虽然在形式上输了,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儿子打老子,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就得意地走了,第二天打他的人知道了他说儿子打老子,又去找他算帐说:“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家禽”,又打了一阵子,阿Q又说:“我是豸虫,别打了,我是豸虫!”“是豸虫也不行!”他可怜:他被误认为是盗贼被杀了时我觉得他很可怜。他看不起王胡,但他找出来的虱子没有王胡多,咬起来没有王胡的响,就不服气,要跟他打架,打又打不过他。
这篇小说反应当时社会的人太愚昧无知,没有觉醒,不能起来革命。
第四篇:阿Q正传评课稿
阿Q正传评课稿
今天观摩了x老师《阿Q正传》的公开课教学,并且聆听了王老师的评课,启发很大。
首先是x老师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永无止境让我感慨很深。x老师作为静安区已经很有名气的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说事业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了。可是这次公开课教学,她选择了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选择了高二年级的平行班,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她能沉浸于文本之中,分析学生,从学生的预习“一得”、“一喜”与“一惑”中,提炼出普适性的'问题,并且和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相结合,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她“从小说中丑的类型美”这个角度切入教学。这个高度就是一般老师所不能达到的。
其次,x老师采用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和育才老校长“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的教学策略。学习过程中“激、导、探、整、用、评”的六字方针与先前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方针”的有机整合。在整个过程中,都十分关注学生自我的学习发现和自觉的学习生成。特别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但是在这个引领过程,教师建议中关于学生应关注“他人演绎、文本原型、自我解读”三者间的异同这一点,我感觉从概念的理解上对高二学生就具有一定难度。另外在这个过程中x老师因为教学预设的关系,急于推进后面的教学过程,如能心继续静下来的话,带领学生探究对相同情节的再现原因,进而深入文本。
所以作为教师如果在教学前老师对文本和学生的分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领,包括教后学生的作业反馈都能有一颗始终对静境的追求的心,那么才有可能产生学生新的进步。
第五篇:《阿Q正传》全文
《阿Q正传》全文
篇一:《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
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篇二:《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提示:略,学生找寻。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略,学生概括。
五. 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的风光
末路的失意
酒店人的刮目相看
王胡的肃然起敬 妇女们的照顾生意
赵太爷的亲善巴结
得意忘形透底细
敬而远之失人心
斯亦不足畏也矣 篇三:《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