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意见
2011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海卫函(2011)37号《2011年海城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意见》对医院今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一、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及时转诊报告
医院要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遵循实时掌握信息,迅速作出反应,依法科学决策,措施及时果断的程序,发现手足口病病例立即报告当地卫生办并做好登记,协助消毒指导工作。
二、做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控能力。
按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要求,组织医务人员重新进行学习,使之掌握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对重症及早转至定点医院。
三、按就诊程序,开展重症病例救治工作
落实收诊负责制,加强重症筛查,规范转诊,会诊程序,早期重症及时转至市中心医院,一般病例居家治疗,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重症病例死亡率,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医院在相应位置制作手足口病宣传版上墙,同时做好门诊预检分诊,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做好空气及物表消毒及控制措施,提高职工对防控手足口病死的认识,尤其对就诊手足口病患儿诊后消毒,并在门诊发放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资料。
海城市医院
2011年6月20日
第二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1.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和管理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诊断标准,及时、规范、准确地报告疫情,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严禁瞒报、漏报、错报。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在疫情网络浏览手足口病疫情,加强疫情研判,密切关注手足口疫情特别是躺倒病毒71型(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疫情的不安华趋势。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处置及粪便标本的采集工作。建立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适时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根据疫情情况和预警分级,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2、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置工作。重症、死亡病例个案查率和标本采集率、标本检测率达到100%,其他采集标本的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个案调查资料要及时录入数据库,每月上报,死亡病例疫情调查处置率达100%,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县卫生局及市疫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爆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的要求,加强聚集性疫情的调差处理工作,提高聚集疫情流行
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及防控措施落实规范调查处置率,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标准的要填写《手足口病爆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进行网络报告。每季度对辖区至少一起聚集性疫情开展全面调查及采样工作,要求所有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
3、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实验室监测等防制技术水平。要强化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采样、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等防控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托机构、小学的教师和校医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一线岗位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的能力。
4、普及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知、可防、可治、可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建立健全5岁以下儿童健康档案,在手足口病流行期要掌握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健康情况,要针对儿童监护人重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知识、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
5.加强督导检查,做好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要加强对托幼机构、社区和农村、小学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督导和检
查,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制度、缺勤缺课登记制度、日常消毒制度措施的落实;督导乡镇未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制度、晨检制度、手足口病转诊治疗登记制度;各级疾控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要指导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治延误救治时期。
第三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资料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资料
(2011年11月29日清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一、手足口病相关知识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 1
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5、聚集性病例定义。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6.聚集性病例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7.传染源的管理。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二、消毒措施
1、随时消毒。随时消毒是指对患儿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粪便、疱疹液等)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生活用具、手、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
2、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包括患儿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
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发生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小学停课后应及时做好终末消毒,包括:校区内室内外地面、墙壁(墙壁可只消毒至2m高),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特别要注意患儿的衣服、被褥,学习用品,玩具,奶瓶和食饮具,厕所、卫生间,污水、垃圾等。
3、预防性消毒。托幼机构和小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小学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玩具保持清洁。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
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
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以自然通风为主,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地面、墙壁
对污染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溴)1000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作用15min。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min。
3.物体表面
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溴)500mg/L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15min,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4.污染物
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1000mL 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臵2h。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 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含有效氯5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溴)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min后清理。
5.衣物、被褥等织物
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单独清洗,用70℃以上热水浸泡30min,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煮沸5min。
6.奶瓶和食饮具
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食饮具每天煮沸消毒20min或用二星级消毒碗柜消毒,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7.玩具、学习用品
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作用15min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
8.手
手的消毒用0.5% 碘伏溶液作用2~3min后清水冲洗干净。看护人在给患儿换尿片、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特别需要注意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
9.厕所、卫生间
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g漂白粉,作用60min后再冲水。坐便器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作用15min。厕所、卫生间使用的拖把采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5min后再用清水清洗,厕所、卫生间的拖把应专用。
10.垃圾
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000 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11.污水
污水按每升加4g漂白粉或2片消毒泡腾片搅匀,作用60min。
四、近期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工作要求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用合格的消毒药品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2周;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建议托幼机构停课2周;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用合格的消毒药品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如: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资料。
第四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
施方案
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及工作原则
工作目标:早期发现、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和重症病例,严防疫情大规模暴发流行,尽可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工作原则: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周密部署,有效防控。
二、疫情处置
(一)病例的早期发现
1、按照手足口病社区排查方案组织村医巡诊。
2、各级学校和托幼机构按照手足口病学校托幼机构晨检方案开展晨检。
3、按照手足口病医疗救治方案规定,早期发现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4、设置疫情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疫情报告。
(二)疫情报告
1、按照《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卫发明电〔2008〕30号)要求,手足口病疫情按丙类传染病管理。
2、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方案》(规定的时限、流程、方法和病例定义诊断和报告疫情,具体报告办法见 《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
3、聚集性病例报告标准:学校或托幼机构同一班级或同一宿舍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4、暴发疫情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或托幼机构、行政村等集体单位,发生2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5、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报告标准:重症患儿必须经由市(州)级医院2名以上医师确诊;死亡病例需经省医疗救治专家组确诊。
6、流行的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县(市、区)发生10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三)疫情控制
发现手足口病疫情后,卫生行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社会动员、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社区疫情巡查、学校和托幼机构卫生管理、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和检测、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等防控工作,重点落实以下措施:
1、散发病例调查处理。村医负责手足口病疫情巡诊,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流调、消毒、随诊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病例居家隔离治疗或者住院隔离治疗;采集部分病例标本进行检测。学生病例痊愈1周后方可返校。
2、聚集性病例调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或接到聚集性病例报告后,必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和疫点处理,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将疫情信息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将学校聚集性病例信息及时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生聚集性病例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根据建议,采取停课或关园等防控措施。医疗机构对诊断病例实行隔离留观或住院治疗。市、州疾病控制中心每周一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上周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周报表。
3、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辖区内暴发疫情后,要启动日报和零报制度,填写《手足口病疫情日报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深入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组织进行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登记、追踪和医学观察。医疗机构对诊断病例实行隔离留观或住院治疗。落实疫点卫生学处置措施,强化学校、托幼机构卫生监督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集和检测暴发疫情涉及病例标本。
暴发疫情结案标准:⑴所有临床病例均治愈出院;⑵最后1例病例治愈后连续7天无新发病例;⑶所有疫点均已完成终末消毒。
4、重症/死亡病例调查处理。出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时,除按照上述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之外,还必须每日上报重症病例进展/转归情况;出现死亡病例,需专题报告死亡病例的救治情况。
5、流行的调查处理。出现手足口病流行时,除以上措施外,地方政府必须启动相应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流行的控制标准:连续2周,同一县(市、区)每周发病少于20例。
6、发生以下情况之一者,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应急响应:
⑴达到流行标准;
⑵一周内同一县(市、区)内发生2起以上暴发疫情;
⑶一周内同一县(市、区)内发生2例以上重症/死亡病例;
⑷一周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或行政村中,发生4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⑸同一暴发疫情出现1例以上重症/死亡病例;
⑹政府认为需要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的。
(四)零疫情地区(以县市为单位)预防措施
尚未发现疫情的地区,要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省内及周边村的疫情情况,充分估计本辖区内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手足口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和应急准备工作。做好辖区内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卫生监督检查。发现病例时及时按本方案进行报告、调查和处理。
三、医疗救治
手足口病的医疗救治按《手足口病医疗救治方案》要求执行。
四、卫生监督
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各级学校、特别是托幼机构,要坚持晨检制度和疫情、病情报告制度,要认真做好环境、用品、玩具等消毒,加强教室、宿舍的空气消毒及开窗通风。切实加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食品及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确保饮水饮食安全卫生。餐饮业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格原料采购,严禁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食品加工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无凉菜间的餐饮单位不得制作凉菜,对发生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重点地区,严禁出售凉菜。严格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保证洗刷消毒设施正常运转,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供水单位要严格按照制水工艺制水,加强饮水消毒,确保出厂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单位要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同时加强饮水包括桶装水的监测。
六、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
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广泛宣传手足口防治知识和防治政策。要利用宣传专栏、健康处方等形式,开展针对性宣传。要动员村、学校和托幼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将手足口病宣传材料发放到每一个家庭,送到每个病患儿家长手上,做到家喻户晓。各地要公布手足口病疫情举报和咨询电话,并保持24小时畅通,接受群众咨询和报告疫情。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将疫病防控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各地应充分发挥12320、互联网、热线电话等媒介的重要作用,拓宽政府部门与公众、媒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对公众、媒体舆论的正确引导。重点宣传手足口防控知识和各级党委、政府与有关部门落实防控措施的情况,讲清手足口病“可控、可防、可治”的道理,做好解惑释疑工作。各地要建立手足口病舆情跟踪分析机制,开展疫情与舆情分析,制定可操作的手足口病疫情暴发时的媒体应急沟通方案或预案,争取新闻宣传主动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组织管理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进一步健全、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落实各项防控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疫情控制组织领导工作。各医疗卫生机构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各地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在实处。
(二)全面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卫生监督机构,按工作方案和技术要求,督导、检查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疫情发生单位在手足口病监测、报告、调查处理、风险排查和管理等方面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县市卫生局要组织医疗卫生单位层层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要跟踪督察本地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行动,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病人救治不力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三)认真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开展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尽快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重点培训手足口病诊疗规范和防控新标准、新技术和新方法,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医疗机构要对门诊、产科、儿科、ICU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重点培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努力提高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疫情控制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落实应急保障措施
各地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卫生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常规工作方案,筹措防控工作经费,储备应急物资,切实做到依法防控,保障有力。
肇陈中心卫生院 2012年4年10月
第五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
培训记录:
目前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幼儿、学生家长,注意预防手足口病。对于我们幼儿园,是幼儿集中的地方,更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侵犯儿童。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手足口病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最好能掌握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警惕并注意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关于手足口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手足口病的病原学
手足口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COXAOHIE)病毒A组16、5、9、10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EV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发病高峰。
二、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有2至6天,通常3至4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
三、手足口病愈后
一般手足口病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良好,但也有个别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经过较重,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在北京市目前报道的手足口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预后较好的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主要侵犯儿童,主要在幼托机构暴发,患病后一般在1至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多数患者只需对症治疗,多喝水,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口腔用淡盐水擦拭或漱口;极少数患者可有并发症,病情严重,危及生命。
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五、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
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六、预防控制措施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早发现、早报告、早由专业部门采取相应消毒隔离等措施,是有效控制集体单位手足口疫情蔓延的重要方面。托幼机构的老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口腔和手,同时也应做好日常用具、玩具、餐具、便器、床上用品等的消毒。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可通过肠道,呼吸道,直接或间接传播。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七、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一、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
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