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读书笔记-西线故事(xiexiebang推荐)
读书笔记——《西线无战事》
这是一本很悲伤的书,不像《悲惨世界》那样在动荡的年代仍旧有信仰支撑着,或许这样说,这本书记叙了一群军队中最不上进的士兵,没有为自己的祖国冲锋陷阵的勇气,谁知道明天的榴弹是否会在身边爆炸?。正如雷马克在扉页写道: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的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
《西线无战事》讲述是主人公——一个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厮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在战争中,保尔亲身见证了死亡的可怕,尤其是自己身边的朋友,曾经的阳光面孔再也不复存在了。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沉痛地哀思“为什么要打仗呢?”
曾有过这么一段独白:“在手榴弹的爆炸中,我们像猫一样地奔进,爆炸的风浪冲得我们向前向前,心中燃起残暴,把我们变成杀人的凶手、谋杀犯,变成只有上帝才知道的魔鬼。这风浪使我们由于恐惧而更加疯狂,更加为求生而拼命搏斗„„在像狂风暴雨般的炮弹的轮番轰击下,人变成了老鼠,恨膛得钻进大地母亲的怀抱,越深越好,这一刻,仿佛只有大地才能救我们”。
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曾说:“灯光在整个欧洲熄灭。”民族、宗教、姻缘、仇恨、尊严、权力、金钱„所有者一切都似导火线,一旦被点燃就会引发战争,在世界各地掀起腥风血雨。战争.生命.悲剧!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战争。所有的战争,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战争狂人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是无以复加的.“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阵亡了,那一天,整个前线一片死沉沉、静悄悄的,战报上将这一切仅概括为:西线无战事。他是往前面倾仆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般。把他翻过来,人们看到他或许没受多长时间的痛苦;他脸上有一种沉着的表情,几乎是一副非常满足的模样,因为事情终于这样拉下了序幕。” 我听到生命消失的声音,那样寂静。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切的故事。历史书上没有他们的位置,纪念碑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曾经来过,然而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命,一切都崩溃了。战争不仅仅毁灭了他们的生命,连他们的精神也不放过,他们中仍有些人纵使逃过了炮火,最终还是被战争毁灭了。战场上,他们此前的世界观全盘崩溃,死亡的到来摧毁了他们的信念,只有生存成为生命中的全部。战争摧毁着一切,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们在战场上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战争使他们的思想变成了一片可悲的废墟,这比物质上的废墟更加可怕,当年那些满目疮痍的土地早已变得肥沃,而这种精神上永久的创伤却依旧隐隐作痛。他们不喜欢被杀,也不喜欢杀人。可是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这么做,因为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他们真的还是孩子,他们的良心、他们的善良并未泯灭。他们在灵魂的鞭策和对死亡的恐惧的双重压抑中残喘着。战争,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希望,是那么遥远的事情。当恐惧与鞭策使人麻木的时候,无望笼罩着战场上的所有人。随着伙伴的一个个相继离去,剩下的人说他们也会死去,只是时间问题。这是怎样的无望啊!最后的一个青年回家休假时,他发现家已没有了,一切物是人非。没有经历战争洗礼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在血与泪中挣扎的人的痛苦,他们不会明白他们灵魂深处的裂痕。当后方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大局,他们不清楚真相是德国军的节节败退。他们以为他们的战士无坚不摧,战无不克,其实不过是当局的骗局。
与战争的非人道相连的是人性的扭曲与缺失。在你死我亡的战争中,士兵们不得不同理性、同和平、同善良相决裂,沦为杀人的工具。主人公保罗一方面拒绝血腥的战争法则,以维护爱、信任、友谊来捍卫这个人类理性与情感的世界,但另一方面,职责又要求他每分钟为他所逃避的战争法则而效忠。在一个弹坑里执行侦察任务的他,忽然遭遇来自敌方的一个法国士兵。他看到了对方的步枪、刺刀和手榴弹,他不假思索地迅速掏出匕首刺中对方要害,法国士兵并没有立即死去,而是在漫长的黑夜中痛哭地呻吟着,每一声呻吟都像一把尖刀刺在保罗的心脏上。抛开战争,抛开政治,抛开成见,保罗和这名法国士兵一样都是在凡间生活的普通人,可偏偏在弹坑里却成了你死我活的仇人。清晨,法国士兵终于闭上了双眼。保罗发现他是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人。他松了一口气,他觉得眼前这个死人不再是敌人了,是战争借助他的手残忍地结束了这名法国士兵的生命。恐惧和悔恨袭击他的内心,他暗暗许下反对战争、帮助死者的诺言„„然而当然重新回
到战壕后,又不得不变成了一名杀人工具,遵循战争的游戏规则,否则付出的便是生命的代价。杀人是他们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职业,他们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就这样过着迷茫、痛苦、消极、麻木相伴的日子。
雷马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这部小说。小说曾受到许多批判,但谁也阻止不了它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不朽名篇。距一九一四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九十年了,这之后又有更大规模的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每一场战争都耗尽了极大的物力,每一场战争都有无数人死去。人们为死去的人哀悼,为逝去的生命叹惋。然而他们最终被岁月掩盖,被人们遗忘。
博伊默尔在战争即将结束的一个秋日的早晨中弹身亡,他是向前面倒下去的,躺在地上仿佛睡着了一样,像是没有遭受多长时间的痛苦。班级里的同学在“爱国主义”口号的鼓动下开赴战场,最终只有一个人幸运地活到了战争结束,可是谁能保证这仅存的一人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呢。
故事因为主人公的阵亡结束了,没有人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那天,西线无战事,宁静的战场弥漫着令人悲哀沮丧的气息。
西线无战事,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但世界无战事那一天,不知道什么
第二篇:《西线无战事》读书笔记
我在寒假当中,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书名“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成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
《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虽然战争意味着毁灭与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对和平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来,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了解到,现在伊拉克境内已经战火连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十几天的战火已经使大批的军人身葬战火,许多平民无辜丧身。战争,给多少伊拉克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心中留下阴影,给多少伊拉克、美国、英国……家庭带来黑暗。我为这又一场灾难的出现而感到悲哀。几千年来,这个地方曾遭受过多少次战争的毁灭。古时候,这里曾是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无数部族都梦想着占有她。最先踏入这块土地的是苏美尔人,接下来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直到现在的阿拉伯人。下一个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只有强者才才能统治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便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一部野蛮征战与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不否认那些些古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一个古老文明被一个年轻的用武力取代的时候,其代价便是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被屠杀,多少的辉煌的建筑,亘古的遗址,精美的艺术品及其他人民劳动成果被毁坏,无数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古人进入这片土地为的是食物,现在美国人进入这块土地为的是石油。但他们的代价都会是一样的——无数人生命的丧失与心灵的摧残。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对和平发出真切的呼唤。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就是毁灭的代名词。战争摧毁着一切。记得书上说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造成5000多万人的死亡,各国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给活着的人--特别是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造成无尽的摧残。与军队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战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战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可是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上战场前他们从来没有过职业,他们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
第三篇:《西线无战事》阅读
《西线无战事》阅读题
1、你认为本书的主题是什么?
2、读完本书,你有何感想?
3、你对哪个场面最为深刻,请指出页码并念一遍,并说说为什么?
4、找出关于本书的至少3篇评论,并归纳它们的主要观点。
5、你是否阅读过其他关于战争的书?如果有,请说说另一本书与此书有何异同。
6、战争的书籍和电影:
书籍:《好兵帅克》《铁皮鼓》《永别了,武器》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金陵十三钗》《生死线》《我的团长我的团》
毁灭的年代——读《西线无战事》
作者:陈良湾
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阵亡了,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那么宁静,战报上仅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西线无战事。
读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的最后一段我有点愤怒了。的确,西线最后成了一个废墟,一个沉寂的世界,但是战报上的简单的几个字却是试图掩饰一战的完全不负责任的托词。《西线》并没有给我们描述出一战战场的波澜壮阔的场景,它只是以一个十九岁的士兵保罗•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几个战友在西线战壕里的生活和后方的经历,向我们揭露了战争的丑恶。战争给所有那个时代的人带来不可磨灭的惨痛,即使他们逃过了子弹,“还是被毁灭了”。
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自传体,曾经亲身在战场上作战的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下了西线这一台绞肉机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这一本书是雷马克完全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花了仅仅六个星期写成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它是雷马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此外,雷马克还写下了许多内容是关于一战的小说,如《三个战友》(1937年)、《黑色方尖碑》(1956年)、《上帝没有宠儿》(1961年),这些小说的艺术价值也不俗,但是雷马克小说的风格和写作走向在写《西线无战事》的时候就奠定了。
我以前总是认为战争造就了英雄,而这些英雄都是心甘情愿、理所当然地捍卫自己的祖国,他们总是安详地倒在断头台上,特别是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以后,我更加崇拜他们的光辉形象,但是《西线》这部书却扯下了英雄头上的光环,褪下了他们沾满污泥和血迹的军装,其实他们都是普通的青年,像我们一样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然而,炮火和恐惧毁掉了这一切。而他们,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成了一个悲哀时代的代名词。一战的前线,永远是一个晃动的世界,炮弹随时在你的身边炸开了花;是一个闪光的世界,流弹不时在空中爆炸。死神,永远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狰狞着。“有一个一等兵脑袋被打掉了,还跑了好几步,鲜血才像泉水一般从他的颈根里喷出来。”“大地是水淋淋的,湿漉漉的、油腻腻的一大块,上面是一个个黄澄澄的池塘,漂着一缕缕螺旋形的血水”“我们看见有人还活着,而他们的头盖骨已经被炸开;我们看见有的士兵在奔跑,而他们的两只脚已经被炸断了„„我们还看见一些没有嘴、没有下巴、没有脸孔的人„„”
这就是战场上的情况,这就是比地狱更加残忍的前线。雷马克忍住了热泪,这些文字挑战了我们心理所能忍受的极限,大量出现的毒气硝烟,断肢残骸、衣服上的脑浆以及树枝上挂着的肠脏无一不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这就是前线,它并不是像保罗•博伊默尔这些青年起初在学校里认为的是去为国家请命的地方。他们在校长的大国沙文主义的鼓动下去参加了战争,但是他们对战争的残酷和实质一点儿都不了解。更有许多青年是怀着对祖国满腔的热情去送死的。除了热情,他们一无所知,他们只是青年,他们不是士兵,他们本应该在学校里面好好地念书,可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光芒就被毁掉了。“他们对打仗一点儿也不懂,就一个劲儿往前冲,让自己被打死。”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战
场是一个没有鸟和花的地方,有的只是坟墓,垒起来的尸体,还有无边的恐怖,而这些不仅仅是地雷,毒气和坦克带来的。战士们用自己的双手埋葬了战友,他们还有拿起钢枪去完成所谓的“伟大业绩”。无数的坚强包含着一个柔软的内心,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在回家休假之后看见了自己伪装的坚强在母亲的关怀中崩溃,痛苦地说“我根本就不应该回来休假。”因为死亡,所以残酷;可是残酷的不仅仅是死亡。
他们在战壕里被逼得发疯,特别是新兵——他们从新兵征募站直接送到这极度的混乱中来,面对整夜整夜的轰炸,许多人都患上了幽闭恐怖症,口吐白沫;只剩下,深深的,深深的绝望。
和平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当有人听到炮火马上要结束的时候,“一刹那间,他的眼睛变得清澈了。随后,他又现出那双疯狗似的浑浊的眼睛。”
到底战争是为了什么?主人公不止一次地发出这样的疑问。可是除了呼啸的子弹,轰隆的大炮和蔓延的毒气,回答他的就只有战地医院和群葬墓了。这就是将他们最悲哀的地方,为了正义而战吗?但是战争的双方都是这样子教育他们的青年的,到底那一方才是正义的呢?作者愤慨地借助保罗•博伊默尔的头脑,表达了自己的对战争的思考“在某一张桌子上,有某几个我们谁也不认识的人签署了一项文件,于是多少年间,从前一向受到全世界鄙视和最严厉处罚的罪恶,成了我们最高的目标。”如果战争真的有对和错,我想这不是那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应该负起的责任,他们也是无辜的,也许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民族之间仇视的血液,但是这些都是国家灌输给他们的,而他们只是天真地,无辜地互相残杀。在书里面有一个这样的说法,不如让打仗的国家的部长和将军们去一战雌雄,赢了就当是那一个国家胜利了,这样就不用让那些不应该去打仗的人去打仗了。我突然想起孟子是怎样和公输盘在“表演”战争的,只需要大家把各自的战略说出来,比较比较就可以分出高下了,根本不需要流血。
他们常常在见到敌人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把把对方毙掉了,然后又产生了深深的愧疚和同情。保罗•博伊默尔谈到,他没有料到他杀死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他的意念里,这仅仅是一个概念,他所有的怨恨和憎恶都刺向那一个逻辑的抽象概念。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呀,我们在了结对方的生命的时候,竟然不知道他和我们一样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着他的家庭和亲人,也有着他的事业和渴望。作为德国的士兵他们抓到了许多俄国的战犯,保罗•博伊默尔也是深深地同情,他们“好像一只只有病的鹳鸟,又像一只只很大的飞禽。他们走近铁丝栅那儿,把脸贴在上面,用手指勾住网眼。”这里面有着他们对世界的渴望吗?他们的眼睛能够看见多远的视野呢?他们也希望可以生活在一个没有榴弹,没有铁链的世界里,在宽阔的大街上,自由地行走,微笑着走进一家家的证券公司,走进一家家的大企业,甚至就算是在街头补鞋,在印刷厂里面当排版的工人,他们的结局也比在战场上悲哀地死去要强千百倍,至少他们可以自由地呼吸属于他们的,即使是一小捧的空气。
战争毁灭了那个时代的许多人的躯体,可是,毁灭的不仅仅是躯体。
战争结束了,他们还可以像正常人生活吗?他们的思想里充满了绝望。躯体活着,他们却死了。他们的灵魂,永远地埋葬在一战的战壕里。重建的家园,属于他们吗?那些还没有准备好自己的人生就充当了杀手的善良的年轻人,他们不能忘记战争的创伤,但是战争却抛弃了他们。之后成长起来的一切都和他们格格不入。适应,顺从,还是遗忘?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将会是多余的人,岁月最终还是毁灭他们的躯体。
有时候,我在想,和平意味着什么,雷马克在向我们揭示了什么。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吗?不是这样的,他的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对和平的向往。除了战争的惨状之外,在《西线》里面,我们还可以看见繁花盛开的草地、翩飞的蝴蝶,柔和的风,这些景物大多出现在主人公的回忆和梦幻之中,但是无不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对和平的热爱。想象他们重新站在白杨树下聆听簌簌的落叶声的时候,战争已经烟消云散。可是,这分明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他们
几乎是绝望的,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的。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这一本书——雷马克尽管写出了对战争的思考,谈到了工人抓上战场当了士兵,资本家在后方大发其财,但是却没有进一步去探索改变这一不合理现实的途径,这就使他塑造的人物只是牺牲品,而不是反抗者,战斗者,因而有明显的政治局限性。我并不是很赞成这种说法,我想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品都要和阶级斗争挂钩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反正生活和人性,或许说人性这一个词很泛,但是《西线》在很大程度上都还原了战争时期人们的心态。的确,战士们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塑造成斗争者和振臂高呼的英雄。理论很多都是战后的理论家们在研究了历史的资料,在舒舒服服的办公桌前写出来的。我认为,在前线,生存到最后都成为了他们的奢望,他们就是普通人,他们就是看不到前途,他们就是找不到出路,他们就是听天由命。在雷马克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尽管他们不知道去进行阶级斗争,他们确实真实可信的。
《西线无战事》借助一些普通战士的思考,触动了我们思考的神经。回想以前遥远的岁月,我们在书本上和电影里面都没有办法完全感受到的真实。为什么民族间有时候总要争夺得你死我活?这里面有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一两个世纪可以解决的。我们虽然不在前线,可是依然每天在报纸上看见恐怖,看见别人的流血。往远里说,“9.11”事件中轰然倒塌的双子楼;往近里说,伊拉克战争的中枪的儿童,前几天东帝汶的总统遭炸弹的袭击。世界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我们的周围都潜伏着危险。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度,于是,我们有资格谈理想,谈未来,谈谈在炮火中不可能存在的幸福。
和平,就橄榄枝前那一抹摇曳的绿,总是给我们以希望,帮助我们打败那些恐怖和黑暗,帮助我们去憧憬自由的未来。我们留住自己的生命,咀嚼着《西线无战事》里面给我们淡淡的绝望和思考,我们需要去完成那一代人没有完成的事业
第四篇:中文写作——西线无战事
读《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是“和平主义”作家雷马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式的小说,是其成名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保罗等八名普通士兵在战争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通过着重描写战争的残酷恐怖,作者向读者清晰地展现出战争对普通士兵和直接参与者身心的深重摧残,矛头直指极不合理的国家主义,并表达出强烈的反战思想,同时突出了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正如小说的题名——西线无战事,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士兵保罗还是作家雷马克,所盼望的不过是一种非正常的令人备受折磨的生活状态的终结——西线无战事。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及高中同班同学阿尔贝特·克普罗、米勒、勒尔在教师坎托列克的沙文主义(极端的、过分的爱国主义)的煽动下报名参军,与锁匠恰登等人成为好友。八个普通士兵在西线战壕里的生活以及对战争的感受于是成为小说主线。全书十二章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一至六章,叙述士兵在前线以及后方的生活,穿插着对家庭、对学校和训练营生活的回忆。第二部分,写到与法国姑娘的邂逅,对战后爱的世界的渴望,主人公保罗休假回家的经历,并在其间表现出了保罗因与家人、与少年时代无忧生活的隔阂加深而感到深深的孤独。第三部分,是一段沉思的插曲,主要抒写了保罗看守俄国战俘时的种种遐想与思索,从这里开始,主人公逐渐思考起战争的起源和其引发的政治和道德方面种种问题。第四部分,即八到十二章,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结局——死亡,其间也穿插了许多沉思与回忆,可悲的是,到最后,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主人公保罗终究未能幸免,他倒下去死了。悲惨的结局当然令人倍觉沉痛,也引发我们的思考。
全书除了以主人公保罗的视角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真实的战争场面和亲历者的情感与性格转变,其他七名士兵以及教师坎托列克和希默尔施托斯军士也是其主体思想展示的重要线索。
首先,作者创作这样一个战争故事的目的在书中体现为:揭露战争的残酷血腥及其对士兵的身心摧残。主人公保罗参战前是一位善良、敏感、富有同情心的年轻人,但是残酷不幸的战争经历使他逐渐丧失了对朋友的同情爱护之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变得麻木,冷血,为求生存而罔顾他人生死甚至主动杀人,战争的无情摧残使他绝望。正如书中写到:当一个人看见那么多死亡以后,他就再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光对一个人会有那么大的悲痛。这是保罗首先丧失情感的最直观描写。而雷马克的目的也可见一斑。借保罗转变所要表现的,无非就是对战争的猛烈抨击。保罗身上类似的转变实在太多。由对露天厕所感到羞臊转变为享受,主动要求分发牺牲士兵的食物,探望重伤的战友却再无法产生同情,前线见到重伤的士兵选择解决他们而非救援,短暂珍贵的假期却只能与家人无言以对,同时他渴望一个姑娘的爱情却不得不因残酷的环境而逐渐对人世冷情绝望。这些惨痛的结果由都是战争造成的,它们直白地反映了战士情感的丧失,读之使人悲哀悲痛。书中第九章写到,保罗在前线战火中为自保杀死一个将死的敌方士兵。这有点像他性格发生真正转变的一个大分水岭。起先保罗良心极度不安愧疚,甚至恐慌,然而这时的他还算有些人情味,想着杀死了这个印刷工,那么以后要替他当个印刷工,悄悄地寄钱给印刷工悲惨的妻儿,这对保罗来说是救赎,是开脱杀人罪责的一个希望。可仅仅是第二天,保罗就在自我和其他士兵的安慰下认识到,这就是战争嘛!到这儿来本来就为这个。几次读到这里,始终觉得太过讽刺,不光针对保罗。雷马克在这里却正是要揭露战争进行下去的荒谬性。到战场来是为什么?杀人。保罗是直接受战争摧残的士兵的一个代表,战争使他变成了个怪物,成了披着人形的野兽,他学会了残忍的杀戮。如果说战争摧毁的只有人的肉体,想来也许可以依靠情感继续支撑,可它无情地毁灭的是人的情感,是人的良知。这是最可怕的却又令人无能为力的事实。
其次,雷马克通过再现战争场面以及描写战士情感情绪变化,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保罗虽饱受战争摧残,却始终受到伟大的兄弟之谊的安慰,想来作者也是要在绝境之中借这一点点的人际情谊来取暖,以慰藉孤绝无望的灵魂。唯一幸运的是,真实的惨痛的战争经历带给保罗的不只有苦痛,同时也让他思考,当然这不能算作完全清醒,但是从保罗的思考中,我们却可以得到警示: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一道命令使这些默默无言的身影成为我们的仇敌;一道命令说不定又会使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在一张桌子上,有某几个我们谁也不认识的人签署了一项文件,于是多少年间,从前一向受到全世界鄙视和最严厉处罚的罪恶,便成了我们的最高目标。„„然而他们(敌人)一旦获得了自由,我们却又会向他们射击,而他们也会向我们开枪。”
雷马克这样写保罗的想法,讽刺意味已经很浓。什么导致了战争,谁会那样残忍,使一个民族和另一个完全对立起来,甚至引发多个民族之间的对抗?是谁?为什么?答案就在这了,“命令,谁也不认识的某几个人。”想来也真是可笑,被称作的国家的政治工具掌握在少数一些人手里,这些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头脑不甚清醒地便嚎喊着蒙在鼓里的人上了战场,为什么打?有几个人真正了解缘由。谁算正义谁算无辜,哪个又算得清。就像保罗的高中老师坎托列克,他只是一个教学的老师,并不真正了解前线的战争情形,却一味鼓吹爱国主义,号召年轻的学生们踏上战场。好比保罗的看法,这类人的情感是藏在口袋里备用的,为的是在“关键”场合里拿出来炫耀的。如此行为虚伪可憎,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坑害了多少热血的年轻人。小说的主人公保罗恰恰是这其中的一个。于是雷马克在这里就要狠狠批判,这可恶的“国家主义”和可恶的少数操纵者!战争不是为保卫国家,不是为捍卫正义,仅仅是少数人的野心!战士呢?战争的意义呢?谁是为国家荣誉而战呢?保罗们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生还而战,而杀戮也不过是了避免自己被杀戮。真正的敌人被揭露,正是因为他们扩张权利和荣誉的野心,战士们不得不被送上祭坛!战争的源头如此荒谬可笑。于是我们清晰地意识到,雷马克创作此书的伟大之处又多了一点——强烈批判沙文主义。同时,以一个历史后来人的角度来看,德国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罪恶的、非正义的、侵略的。而主人公保罗也无数次思索,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他们(德国)不认为自己是不对的,而同样的法国人好像也没什么错。这又说明什么?权利追求者操纵下所爆发的战争是不可理喻的,是不正当的,是应该被严厉制止叫停的。当我们无比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源头,我们就需要理智而正确地去看待它,正因为沙文主义的不理智、不科学性,所以我们理当反对它,制止它在国家内和世界中的宣传蔓延。同时要认识到的是,既然引发战争的原因荒谬可笑,既然战争带来的教训如此惨痛,那么反对战争便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与此同时,保罗的思考揭示的战争前线士兵的生存状态告诉我们战争摧毁的不是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一代人。正如雷马克在书中写到,以前一代人曾经无比贴近社会,后面一代人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中间的,也就是保罗这一代人,从生到死完全为战争存在,所以他们的生命也就完全被战争毁灭。
“在这死亡的边缘,生活遵循着一条极其简单的路线,它只局限在那种必不可少的东西上,其他的一切统统沉没在阴暗的睡梦里;那里则有着我们的原始意识和活命思想„„生活仅仅是对于死亡威胁的一种持续的戒备,它拿麻木不仁来灌输我们,为的是使我们在恐怖面前不致一跨到底。我们过着一种极其肤浅的与世隔绝的艰苦生活„„”
书中保罗数次惆怅迷惘,因为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战争结束了呢?这又是极为讽刺的一点,尽管毫无疑问雷马克要表达的就是反战思想和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可是主人公保罗却几次不知所措。想到战争结束后的生活,他的脑海是完全空白,他甚至莫名其妙地担忧,战争结束了又怎么办呢?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由此更加明了。生活在战争前线的士兵就如保罗他们那样,关注的只有生和死,说来肤浅,何尝不是悲哀。他们的情感麻木,生活绝望,没有理想,看不到希望,对未来不敢报任何期望。这里不妨做个假设,倘使战争结束了,他们还活着,那情形?
“甚至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也是多余的,我们的年龄逐渐增长,有些人将会适应,有些人还只是顺从,而大多数人将会迷茫不知所措;岁月流逝,到最后我们将归于毁灭。”
依我看,这应该算是乐观的预测了。还说什么呢?战争毁了这一代人,毁了他们的全部,以肉体为基础,以情感为主要脉络,这一代于是成为海明威式的“失落的一代”,战争毁灭了一切。然而无论战争带给人怎样的迷茫无措,那些亲历者始终是希望它终结的,正如小说结尾保罗最后一刻倒下时的状态:他表情沉着,差不多满意的样子,因为事情终于这样终结了,西线,再无战事。
当然了,当今年轻的一代并没有战争经历,而以上所谈到观点的也不过是基于一部反战的文学作品。无论对错是非,反思战争总归是没有错的。从无数的文学作品和多年的历史知识学习中我们早就无比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对于人类的伤害永远是远远超出一些国家所谓的利益,强者或许从中获利,然而如果基于一个“人”字去看,战争的伤害就不能被不能被掩盖。它摧残人的肉体,毁灭的人的意志精神情感,更有甚者,可能毁灭的就是一种文明。回到本书背景,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战争,毁灭性和破坏性重大的原因之一还在于雷马克揭示的军事科技的发展在战争中广泛应用。不用说信息化作战的二十一世纪,战争一旦爆发,其毁灭性根本无可估量。这大概就是对战争保持警惕状态的作用,想来谁都爱好和平,都希望生活安宁幸福而是因为不可知的毁灭性伤害而惶惶不可终日。当今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空喊着民主平等却屡屡干涉中东国家事务,欧洲的相对平静也被穆斯林恐怖分子打破,中东地区宗教领土争端悬而未决,东亚中日、韩朝关系紧张,中国也因南海、东海与周边国家存在争端,万幸的是局部战争不断却始终未引发大规模战争,21世纪信息化战争的杀伤力想来世界各国都有各自估量。那么我想,反思战争就是很好的行为,杜绝战争,捍卫和平!
2014级英语二班·杨丽
2015.11.15
第五篇:南京总统府导游词西线
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去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一处历史悠久、曾先后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所的总统府。它位于长江路292号,现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
游客们:作为历史遗迹,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物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推翻元朝以后,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为了笼络人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到了1404年,这里又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的王府,因朱元璋封朱高煦为汉王,故也称汉王府。到了清代,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后期仍为两江总督府。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48年5月,蒋介石在此就任总统。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作为省政协所。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总统府”的大门前。原先门是木结构的,后改建。门楼是仿古罗马风格。这座两层半的建筑。一楼为门楼和卫士房,二楼为卫兵宿舍,楼顶为升旗平台。门楼横循上有“总统府”3个大字,据称是由书法家、周钟岳题写。
进了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原是当年的“朝房”,后改为士兵的宿舍,现已辟为旅游纪念品商店。正前方是大堂,是太平天国的金龙殿旧址,后被火烧,经修建,现在正中悬挂着的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匾额。
上面有6幅图。《天国风云》·《林森》·《临时总统》·《国共二次合作》·《解放》·《两江总督》。
下面我们将前往“总统府”景区最精华的部分煦园参观。请大家跟我往西走。前面有一道粉墙,墙的圆洞门上方镶嵌着“煦园”两字。这就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煦园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全园面积仅20余亩。进入园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假山群,由十二生肖石叠合而成,请继续随我往前走。这块太湖石,严然具有皱、瘦、漏、透、丑等特点,请大家仔细辨认,它像汉字中的哪个字?对!“寿”字。
游客们:刚才我们看了两组石景,现在我们再来看园中的水景。煦园的园林构筑以水为主体。水体呈南北走向,还巧用画舫、楼阁将水面自然分割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平面如长形花瓶,使中部形成较开阔的水面。
煦园的亭台楼阁也布置得十分巧妙。“瓶口”有漪澜阁屹立水中,左右有小桥可波,南面有石舫相对。山上这座金字亭,称为六角亭。请大家往前看,这座飞檐翘角的亭子为双顶,远看好似双亭并立,近看却是混然一体,亭下有山石相衬,造型别致,形影相依,因而称之为“鸳鸯亭”。
右边平台上的那座建筑,叫桐音馆,是煦园内最大的建筑物,其建筑材料都用桐木。桐音馆是当年洪秀全与部下商议国事的地方,取上下同心,异口同声的意思。在桐音馆北面的一组假山群中,有一块石碑,上有道光皇帝御笔“印心石室”4个大字。
游客们:西花园东廊上还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碑,这就是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
游客们:现在让我们走近小桥,继续参观西花园的景致,前面看到瓶形的水池是人工开凿的,整个水池周长约1866米,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一半多。水池的南端,有一座长14.5米的仿木船式石舫。石舫上的“不系舟”匾额是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所题。是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康,大清江山犹如不系舟,任凭风吹浪打永不动摇。
请大家随着我的手指方向看,池右畔的那座飞檐翘角、玲珑剔透的亭子,名叫“忘飞亭”。檐角有一枝梅花,梅花上停着一只神态欢悦的喜鹊,喜鹊看着自己水中美丽的倒影竟然忘了飞翔。
各位游客:请跟我沿着这座曲桥往西走。现在我们来到的这座小院,就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办公地点。这幢坐北朝南的西式平房,共有7个房间,中间是穿堂,西边3间是大总统会议室,重要的会议都在这里举行。东边第一间为小会议室和客厅,第二间为大总统办公室,第三间为大总统休息室。
参观完这里后,请大家继续随我去参观东侧庭院,这是一幢三开间中式木结构两层小楼,便是孙中山的起居室,也称中山堂。
各位游客:关于总统府,我就暂时讲解到这里。在西花园的东侧还专门辟有“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室”,供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