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校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宣传

时间:2019-05-13 00:5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家校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宣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家校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宣传》。

第一篇:关于家校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宣传

关于家校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宣传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2008学年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三次预警通知》的精神,学校结合实际,切实做好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同时,为了强化公众健康教育的意识,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做得更好,防范于未然,为此学校就家校防控手足口病知识要点作一次宣传,望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1.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

3.保持居室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并希望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4.尽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5.家长、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6.注意教室、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证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9.学校继续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告知家长,及时隔离,避免其他儿童接触,并望进行积极治疗。

10.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饮用水传播。

11.做好厕所等场所环境卫生工作,防止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第二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1.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和管理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诊断标准,及时、规范、准确地报告疫情,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严禁瞒报、漏报、错报。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在疫情网络浏览手足口病疫情,加强疫情研判,密切关注手足口疫情特别是躺倒病毒71型(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疫情的不安华趋势。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处置及粪便标本的采集工作。建立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适时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根据疫情情况和预警分级,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2、规范开展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置工作。重症、死亡病例个案查率和标本采集率、标本检测率达到100%,其他采集标本的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个案调查资料要及时录入数据库,每月上报,死亡病例疫情调查处置率达100%,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县卫生局及市疫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爆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的要求,加强聚集性疫情的调差处理工作,提高聚集疫情流行

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及防控措施落实规范调查处置率,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标准的要填写《手足口病爆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进行网络报告。每季度对辖区至少一起聚集性疫情开展全面调查及采样工作,要求所有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

3、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实验室监测等防制技术水平。要强化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采样、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等防控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托机构、小学的教师和校医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一线岗位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的能力。

4、普及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知、可防、可治、可控,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建立健全5岁以下儿童健康档案,在手足口病流行期要掌握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健康情况,要针对儿童监护人重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知识、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

5.加强督导检查,做好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要加强对托幼机构、社区和农村、小学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督导和检

查,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制度、缺勤缺课登记制度、日常消毒制度措施的落实;督导乡镇未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制度、晨检制度、手足口病转诊治疗登记制度;各级疾控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要指导家长立即带患儿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治延误救治时期。

第三篇: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当地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不要去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下设点、私人医院、私人诊所、门诊部、医务室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5、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6、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或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镇卫生院宣

第四篇:手足口病的防控宣传

手足口病的防控宣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传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患病者接触过的公共健身器械等。

2.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

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患儿尿黄。

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第五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资料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资料

(2011年11月29日清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一、手足口病相关知识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 1

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5、聚集性病例定义。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6.聚集性病例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7.传染源的管理。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二、消毒措施

1、随时消毒。随时消毒是指对患儿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粪便、疱疹液等)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生活用具、手、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

2、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包括患儿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

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发生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小学停课后应及时做好终末消毒,包括:校区内室内外地面、墙壁(墙壁可只消毒至2m高),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特别要注意患儿的衣服、被褥,学习用品,玩具,奶瓶和食饮具,厕所、卫生间,污水、垃圾等。

3、预防性消毒。托幼机构和小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小学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玩具保持清洁。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

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

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以自然通风为主,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地面、墙壁

对污染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溴)1000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作用15min。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min。

3.物体表面

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溴)500mg/L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15min,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4.污染物

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1000mL 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臵2h。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 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含有效氯5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溴)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min后清理。

5.衣物、被褥等织物

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单独清洗,用70℃以上热水浸泡30min,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煮沸5min。

6.奶瓶和食饮具

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食饮具每天煮沸消毒20min或用二星级消毒碗柜消毒,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7.玩具、学习用品

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作用15min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

8.手

手的消毒用0.5% 碘伏溶液作用2~3min后清水冲洗干净。看护人在给患儿换尿片、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特别需要注意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

9.厕所、卫生间

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g漂白粉,作用60min后再冲水。坐便器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作用15min。厕所、卫生间使用的拖把采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5min后再用清水清洗,厕所、卫生间的拖把应专用。

10.垃圾

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000 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11.污水

污水按每升加4g漂白粉或2片消毒泡腾片搅匀,作用60min。

四、近期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工作要求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用合格的消毒药品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2周;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建议托幼机构停课2周;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用合格的消毒药品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如: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资料。

下载关于家校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宣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家校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宣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及工作原则 工作目标:早期发现、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和重症病例,严防疫情大规模暴发流行,尽可能减少死亡病例发......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 培训记录: 目前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幼儿、学生家长,注意预防手足口病。 对于我们幼儿园,是幼儿集中的地方,更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防控指引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引 一、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

    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一、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牛玉奇(校长) 副组长:侯社民(书记) 组员:李社民(副校长) 杨志英(副教导) 张亚敏(卫生室负责人) 二、工作原则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手足口病防控精要

    手足口病防控精要一、定义—河南省手足口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09年版) 1、聚集性病例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

    2009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

    手足口病防控培训资料

    手足口病防控制 目标:了解手足口病,做好预防工作。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染病,多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手足口病防控实施方案

    浮梁镇卫生院 手足口病防控实施方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由于手足口病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社会影响,我院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