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艺表演三句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三句半)春季传染病高发
手足口病不可怕
大家需要了解它
注意啦
手足口病很平常
一年四季都亮相
五至七月最猖狂
快预防
先把症状来讲讲
常有发热流涕样
手足疱疹口溃疡
你别慌
手足口病貌似凶
善欺五龄以下童
卖弄逞强它最能
假威风
家有幼儿要注意
照看孩子心要细讲究卫生是第一要牢记
幼儿园里最关键病毒在此易扩散老师负责把好关做晨检
孩子不适别紧张仔细观察辩异常手足嘴巴里端详看症状
孩子若是患了病家长头脑别冲动正规医院看医生要冷静
科学防治不复杂一般都能制服它癒后不会留疮疤
不用怕
患儿粪便有病毒消毒之后快清除及时处理分泌物要防护
喷嚏飞沫会传播疱疹液里病毒多切记不要用手摸会惹祸
孩子用品要消毒高温消毒选蒸煮喷洒消毒遵医嘱别疏忽
饭前便后有讲究清洗用品必须有记住这点莫遗漏勤洗手
居家环境要优良室内空气要通畅预防疾病有保障常开窗
孩子有病都受罪预防疾病先管嘴病从口入说的对喝开水
一日三餐是大事父母一心为孩子必须记住三个字食熟食
利用阳光最实惠晾出床单开衣柜为了健康别嫌累晒衣被
流行季节要注意热闹地方不要去
自己防护要积极有道理
宣传工作要跟上人多地方常讲讲了解这病咋预防不迷茫
手足口病不算啥行动起来摆平它做好防控别出差靠大家
卫生知识要普及健康之花开满地生活更能有情趣甜蜜蜜
健康行为要推广人人幸福身体棒
明天充满新希望奔小康
第二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日期:2010-06-1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手足口病怎样传播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并出现丘疹或疱疹,好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的“四不像”特征,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丘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手足口病的危害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在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怎样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避免日光曝晒时间过长,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手足口病的预防
1、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健康讲座小结
为更进一步做好春季传染病预防工作,防止手足口病的发生和蔓延,现结合施官镇中心学校发生手足口病病人的实际情况,施官镇中心卫生院联合村卫生室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健康讲座,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搞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卫生院防保站于6月17日下午在镇中心学校开展了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这次讲座特邀传染科医生详细讲解了: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方式、临床表现和怎样预防。在讲座中医生特别强调教育学生要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 “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做好本班级晨检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这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经过此次手足口病的卫生宣传活动,学生对手足口病有更深的认识,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并能正确对待,预防为主,为预防手足口病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
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和学校或参加其他聚会。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传播,但还不能完全阻断传播。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2)
1、问:什么是肠道病毒71感染性疾病?
答:肠道病毒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2、问: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答: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问: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
答: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4、问: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答:患儿感染肠道病毒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5、问: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答: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6、问: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7、问: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8、问: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专家答:小学校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的防治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口、臀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流行特点: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
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合并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诊断: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聚集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约4~10天,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治疗原则: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
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本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幼儿园、学校、家庭等如何有效防范手足口病?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如果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专家建议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如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
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要求
1、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医护人员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自觉意识,重点进行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2、在全省各级幼教机构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员工的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使他们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每一所幼教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幼教机构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4、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开展饭前便后洗手,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孩子共用玩具、毛巾、牙刷、水杯、奶瓶、奶嘴可能会受感染用品的消毒工作,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增强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托幼机构晨间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5、在有病例发生的城市充分发挥各级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等机构的作用,通过黑板报、展板、面对面宣传、宣传发放材料等形式,开展辖区内预防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6、在有病例发生的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妇女和计生干部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7、在流行季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电视字幕、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专家热线等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预防手足口病知识的专题宣传和防治动态的新闻报道,使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科学防治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8、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机构要根据群众需要,开发出折页、宣传画、爱心提示卡等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及时发放到托幼机构和广大群众手中。
9、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广大城乡居民讲卫生、除陋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手足口病(EV71感染)常用消毒方法
1、灭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2、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3、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4、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5、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6、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7、人畜粪便:可采用高温堆肥等方式无害化处理;也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8、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10、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200毫升/平方米;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第四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极易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飞沫传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所以,感染手足口病与个人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如不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极易出现重症和死亡,困此,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个人预防措施
1、家长要给孩子勤洗手,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家长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及毛巾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家长外出或参加聚会回家后,应先用肥皂洗手洗脸后,再接触儿童。
6、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试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试、消毒次数。
2、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4、发现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找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5、根据病情,患病儿童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建议期限为症状出现后2周且症状消失,或症状消退后一周。康复返园后要注意个人卫生。
舒兰市手足口病防治应急指挥部
第五篇:手足口病防治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并出现丘疹或疱疹,好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的“四不像”特征,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丘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在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避免日光曝晒时间过长,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手足口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1、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
市中区凤鸣乡中心小学校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