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大全)

时间:2019-05-13 00: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大全)》。

第一篇: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大全)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摘要: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关键词:“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创刊词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还指出,这三个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在国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在国外联合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二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建立各阶级联盟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任务十分艰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就提出了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后来,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武装斗争的理论。武装斗争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理论历史。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武装斗争,才使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党的建设是特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初步提出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在《〈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党的建设的理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而且对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在当今社会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完全可以借鉴于当今社会中,建立好统一战线,与国外建立好的外交,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的环境。当中国足够强大,有强大的军队,用其实力镇压住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强大的军队也需要优秀的指挥者、带领者。而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的,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邓小平选集》 第1卷 1994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版

第二篇:如何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相互关系

论文摘要: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三大法宝的提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

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创刊词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还指出,这三个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他还进一步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等著作中。

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在国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在国外联合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在通常的情况下,指国内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我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祖国,统一祖国的一个重要法宝.二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建立各阶级联盟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任务十分艰巨.无产阶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

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一定形式的联盟,并在特殊条件下同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一定要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同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条件和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就提出了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后来,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武装斗争的理论.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和压迫.这就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武装斗争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理论历史.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武装斗争,才使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党的建设 特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初步提出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在《〈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党的建设的理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党的政治路线提出党的建设任务,在党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根据党的政治路线的需要,在全党开展学习运动,使全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度,正确开展党内斗争,以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思想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而且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篇:2018延安事业单位考试政治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政治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一、统一战线

(一)建立统一战线的依据 建立统一战线的现实性

(1)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2)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二)统一战线的实践

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自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到1927年7月时期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包括国民党在内各革命阶级的联合。

2.自1927年8月到1937年8月抗战开始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

3.自1937年8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全民族抗日阶级、阶层的联合。

4.自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联合。

二、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其原因是: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

3.“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三、党的建设(一)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必要性(二)党的组织建设

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原则。

(三)党的作风建设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考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A统一战线 B、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答案:ACD。党的建设这是一项伟大工程,看作一位英勇的战士,拿着两个武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考题】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总结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联合政府》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答案:A。BCD是毛主席的著作,B提出了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C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D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第四篇:“四个全面”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理解(推荐)

“四个全面”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四个全面”是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过往经验,坚定中国自信,带领人民推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的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战略。“四个全面”的推进和实施,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个全面”的内涵,主要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方面,都是我国国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需要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认真实施。我简单的谈一下,我对于这四个方面的理解。

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全面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和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手法。

全面从严治党: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合并在一起的并列关系,他们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具有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的目标,是我们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具有牵引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关键和最强大的东西,是实现最终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必要条件。

“四个全面”,是总结历史经验,站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制定的适合我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坚持的脚踏实地的落实“四个全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全球数不尽的民族之林的最顶端。

第五篇: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经济之落后,政治之腐败,国力之衰微,社会之混乱,人民之贫困,到了极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压迫和剥削。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首先“改变旧的社会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毛泽东文集》第5卷,58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只有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扫清障碍;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历史的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近代中国,国破辱深,民不聊生,矛盾重重,各种问题相当严重,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统一。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 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马列主义理论向我们提示,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获得民族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翻身做主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即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中国革命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回顾近代历史,也曾有许多名流志士想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路。可是,历史的教训使他们大多数领悟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首先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才可以付诸实施他们的各种兴国利民的夙愿。

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荣毅仁在回顾其经历时说过,在那样的年代,就算是有一颗爱国心,也势必一筹莫展,一事无成,政通方能人和,人和才能事兴,现实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最后他终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新中国的怀抱,走上了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也说过:我曾怀有科学救国的志愿,但是旧社会的现实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他最后领悟出,中国的繁荣富强固然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离不开党的领导。

近代中国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愤起反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不断求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发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峰,它宣 告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辛亥革命很快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最终不能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不是由某一个阶级、政党或个人主观圈定的,而主要是依据本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具体发展来决定。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所以,要解决两大历史任务,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解决生产力问题。这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及其政党来说,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并能探寻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这样的民族才是觉醒的民族,这样的政党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产业化是两大潮流。而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民族文化的自导状态存在和发展着;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一种多民族文化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激荡的状态存在和发展着。文化的经济活动作为极少数人的某种谋生手段,早就存在,而在市场经济和高新科技的支持下,文化不仅以产业形态出现。而且新的文化产业群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迅速崛起,在发达国家成为支柱产业。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和扩大霸权;其他国家也出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维护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加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全面展开以文化为重要组成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文化从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是在历史上正常连续进程中实现的,中古文物、典籍的繁富为世界所仅有。其所开通的“丝绸之路’,把已连成三片的古代文明(地中海东部到印度河一片,印度河到恒河一片,中国一片)连结起来。四大发明西传,对欧洲历史起了重要影响。而从中古至近代的过渡,失去了历史进程的正常连续性,坎坷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歧路。中国现代文化的奋起是在世界殖民体系的衰落中实现的,但又处于文化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下。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向社会主义大国的跨越,其 文化发展,将因其历时性进程展开在共时性的俱进中而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历史方位。

鉴于上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清晰地展现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高扬民族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刘大年:《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主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胡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笔谈》,《文史哲》1983年第3期。

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中下三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人物: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不断为民族的独立而前仆后继,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君主政体,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20世纪中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而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在中共的带领下,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3年开始施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帷幕。从1956年到1966年,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有探索上的曲折,但仍奠定了以后继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骨干力量。十三届四中全会是一个转折,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达于关键阶段。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伟大实践作了基本总结,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根本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表现:

1、1850—60年代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2、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破产; 3、19世纪80—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运动——辛酉政变,失败;、19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义和团运动——联合绞杀而失败; 5、19世纪末,清朝新政——虚伪的民主,失败; 6、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运动及其“实业救国”运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但是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7、20世纪前期的反袁及反北洋政府的斗争——护法、护国战争失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8、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蒋家王朝的斗争(抗日战争)——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的战争中最终获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9、50年代初的“三大改造”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中国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10、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基本小康。

下载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