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0:3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第一篇: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全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第一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也正是抗战一年后,中国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并否定两种错误的观点:“失败主义的亡国论”,“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然后根据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争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

作为问题的根据,作者接下来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然后分别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又进一步讨论了“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首先分析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然后分析了战争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 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

接下来又分析了“为永久和平而战”和“能动性在战争中”。分析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战争的目的”中作者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然后又分析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接下来作者将战争进行了划分,根据战争的特点将其分成了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又按战争效果分类将其分成了消耗战,歼灭战。

然后又分析了“乘敌之隙的可能性”和“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里毛泽东从各个方面对中日的实力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敌我实力如此分明,何败之有呢?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战争取胜的要素中,人和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缺少天时,缺少地利,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第二篇:《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材料

共公政策——读书心得

题目: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姓名: 徐妮妮 院系: 政法学院 班级: 09公管 学号: 2009020690 联系方式: ***

2011年12月19日 于博学楼A区513室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材料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在《论持久战》发表73周年之际,在课余闲暇时间,认真的阅读了此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并就其中的部分观点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写下了这篇读书心得,现拿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一下。

一、书名:《论持久战》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三、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1976印刷

四、页数:107页∕32开

五、内容摘要: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有采取此策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味的信仰不现实的投降论和速胜论,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材料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六、读后心得:

对于将来极有可能走向管理岗位的我们,以何为基础才能正确的掌握管理过程、如何行使的管理权、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企业“航船”行的更远?《论持久战》这本书给了我启示。

1、把握管理规律,脚踏实地,以小成拥抱大成。

从事管理行业,由小到大、由亏损走向盈利、至到持续盈利,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速胜论”和“亡国论”。从事管理的目的在于在持续的盈利的基础上使企业“航船”行驶的更远,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和平”一样,虽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把握管理的规律,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脚踏实地,慢慢地走向成功,就一定能取得“战斗”地胜利。

2、以企业实际为基础正确的把握管理力度,做到进退自如。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会面对不同的情况如:管理冲突、管理沟通、管理定位、竞争对手战略等,我们应该做到全面性和局部性的事前考虑,进而制定不同的作战应对方针。例如,在市场竞争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管理行动的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准备地开展行动,保持很好的主动性,把“战争”的主动性权紧紧地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让竞争对手牵着自己走,同时我们也要能够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材料

区分不同的竞争形势,随形势不断进行调整,保持行动性的随机应变,并最终胜利。

3、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面对一切。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平型关和台儿庄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几乎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就告诉我们:不能被一点点小小的胜利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冷静的面对一切。

骄兵必败,这是历古以来的规律。冷静分析当前局势才是上上之策。总有人会认不清中国现在的实力以至于对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判断,这样就会影响我方的作战力。在实际管理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于乐观,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对方的实力都是失败的隐患。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面对,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游刃有余地解决自己面度对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4、依靠客户,信任客户,发动客户。

在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在实际管理生活中,客户是企业的前进的动力,当今那些风光不再,管理颓废的企业,处理不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原因之一,所以作为管理者要在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依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材料

靠客户,信任客户,发动客户,进而实现企业目标,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以上只是读了这篇文章后的部分感受,部分观点仅供讨论。现在新世纪的管理类学生,要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启示,以高昂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将来的日常生活中去。

七、附注: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三篇:《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一次印刷 407-484页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演讲《论持久战》。在这期间,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总结了抗日战争10个月的经验,进一步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把持久战的思想更加理论系统化。

寒假期间,有幸能品读这一伟大的著作。在这里,我把自己对《论持久战》浅薄理解和感悟以书面形式表露一下。

《论持久战》诞生前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余音尚未平息,日军发动旨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日军的猖狂推进,动摇了一些人当初“抗战到底”的信心,一时间,“日本不可战胜,抵抗必亡”的亡国论调甚嚣尘上。当然,“速胜论”是表面急切、而实际缺少佐证、缺乏力量抗衡的另一种声音。战与不可战、亡与不会亡之间,也有人提出“持久战”。然而,“持久”到何年何月,延宕到哪天哪时?当时的抗战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面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天下熙熙,谁能作出正确而科学的分析判断?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身居延安的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文——《论持久战》。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

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他不仅提出观点,还作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一是 一环扣一环的分析综合;二是不断用事实来检验。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依次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及国际关系等战争基本要素,揭示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实 力消长变化,再根据这种趋势作出重要预测,结论自然客观、让人信服。

第四篇: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绝不能抵抗”的命令下,中国东北军撤至山海关以南,致使日本关东军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占领了整个东三省。1935年6月,日军开始向我华北地区步步进逼。

然而,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国民党内却出现了一种“亡国论”论调,声称“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派又提出“再战必亡”,称“我们的所谓抗战,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牺牲完了,抵抗之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则是“速胜论”者,并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援助上,幻想通过英美等国的外援迅速打败日本。淞沪会战中他们说:“只要再打三个月,国际形势一定起变化。”台儿庄大捷,取得歼敌2000余人的辉煌胜利,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一些人被胜利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认为“徐州会战就是中日两军的‘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似乎抗战胜利已指日可待。而当徐州失陷、京沪相继失陷,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英美等国却迟迟不援助时,他们又滑向投降派,重弹起了亡国论调。

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指出: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紧接着毛泽东分析道:“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为使问题更充分的阐释,毛泽东更是具体的逐一分析速胜论和亡国论的不可靠性:

1.亡国论

中国本身、日本内部、国际环境都和过去不相同。日本比过去更强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变,力量依然颇弱,这一点是严重的情形。日本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其侵华的工具,这些都是事实。然而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一点现在还不是事实,但是将来必然要成为事实的。这一点,亡国论者就抛弃不顾了。中国呢?不但现在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都必然会向前发展。虽然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屡次遭受挫折,使中国不能积蓄更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日战争,这是非常可痛惜的历史的教训,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残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础上,加上广大的努力,必能逐渐前进,加强抗战的力量。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国际援助一方面,眼前虽然还看不见大量的和直接的,但是国际局面根本已和过去两样,大量和直接的援助正在酝酿中。中国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在今天,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条件,规定了抗日战争是艰难的战争,例如敌人之强,我们之弱,敌人的困难还刚在开始,我们的进步还很不够,如此等等,然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而争取胜利。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必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

2.速胜论

速胜论者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总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他们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这些朋友们的心是好的,他们也是爱国志士。但是“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的看法则不对,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读了这本著作,我被毛泽东深远的战略才能合理性的分析能力所折服,深感中国抗战胜利的得之不易。论持久战的光辉思想将由我们后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伟人的光芒永不熄灭。

第五篇:《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软件学院 二班 12330085 付洋

有人说,《论持久战》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论持久战》是中国的《战争论》。,最近,我就读了《论持久战》一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毛泽东思想有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历史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毛泽东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念甚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

主要内容: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有采取此策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味的信仰不现实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必然到时客观失败。

一、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正值组织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物力,军力,财力均感缺乏,占真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的人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名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

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二、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三、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四、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从小标题上讲共分为二十二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讲述一方面内容,极具针对性。通篇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毛泽东讲的就是:以上说的,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将转到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上。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第一块讲的是问题的提出,即抗日战争打了一年,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这是很多人存在的问题。如此问题就出来了,有些亡国论者跑出来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有些性急的人也会跑出来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须乎费大力气。毛泽东指出这些观点对不对呢?是不对的。那么是什么呢?是持久战!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文章第二块讲的便是为什么是持久战,即“问题的提出”。毛泽东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了其依据。从日本方面来说,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对日本也不利。从中国方面说,中国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的弱,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第三块是通过具体举例和论证驳斥了“亡国论”的观点。既然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还有许多人他们是爱国志士,却对时局怀抱甚深的忧虑。他们有两个问题,一是惧怕对日妥协,再一是怀疑政治不能进步。文章的第四部分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的。第五块

内容明确指出了“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那么什么是对的呢?毛泽东指出了是持久战,文章的第六块就重点解释了什么是持久战,紧接着第七块对持久战作了详细的说明,持久战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文章的第八部分讲的是犬牙交错的战争,分为抗日的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以及大块和小块四部分。第九部分毛泽东揭示了目前战争的特点是无间断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质,同时也把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号召我们为永久和平而战。

接下来的就进入第二大部分主要讲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的胜利,首先在第十块内容里讲述了战争是有人来打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讲主观能动性见之于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打赢这场战争。紧接着讲述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因此,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如果没有普遍的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可能胜利的,第十三部分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那么第十四部分就讲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第十五部分研究的是抗日战争中具体的战略方针即: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如果实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的战略思想那么要研究什么问题呢,还得研究“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问题,文章的第十六部分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主要探讨。主动性主要思路是变劣势为优势,灵活性表现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计划性则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采取什么战斗的方式呢?第十七部分讲了主要的是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并分别讲述了抗战的不同时期使用的具体主次问题。前头说过,战争的本质及战争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具体作战时的效果因程度不同,会有消耗战和歼灭战之别,第十八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自古就没有不犯错误的将军,敌人自然也有岔子可寻,那么当前敌人可乘之隙在哪里呢?第十九部分指出,一是对中国情势错误的估计;二是没有主攻方向;三是

没有战略协同;四是失去战略时机;五是包围多歼灭少。同时,也要避免自己的错误发生,尤其是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要采用“坚决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文章的第二十部分正是论述了这一点。毛泽东曾说:“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得。”因此说,兵民才是胜利之本,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即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文章的第二十一块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作了系统的总结,指出抗日胜利非要三个条件都满足不可,需要的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在对持久战的分析中,毛泽东分析的很严密,逻辑条理性,缜密性都十分的出色。在讨论持久战中的战略战术时,毛泽东的分析以及考虑的因素更是面面俱到的。

历史证明了《论持久战》的无比正确性,成为了国内知道抗日战争的军事理论,正确的引导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

称赞的观点和理由:

原文:“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理由:毛泽东作为中国领导人,坚定不移的领导中国人民解放的战争,不退让,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爱国精神。

原文:“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

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理由: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不仅对目前敌我的优劣势分析的很明确,而且对未来的变化也看的很清楚,对变化中敌我的优劣势的转变认识得很深刻,对我方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以及人民思想意识的转变都能够客观的认识,看到落后中的一面,同时也能看到悄悄的进步的一面,这就是他为什么对中国必胜有着十足把握的原因,这个原因不是纯粹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而是进过理智的思考,深邃的剖析的。

质疑的观点和理由:

原文:“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

理由:我赞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野蛮的,但它绝不是退步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

1、最主要原因30年代全球经济萧条,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但是欧美都是大国有雄厚的基础,所以能够挺过来,日本海岛小国,基本没有资源可以挺过危机,所以他就必须侵略掠夺他国资源。

2、开辟新疆土,移民,建立新日本国,让日本突破岛国限制。

3、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其实就是日本为宗

主国,大东亚地区各国为附庸国,附庸国为宗主国服务,保证宗主国的经济发展。总体来说,客观来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只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不可谓“退步”。

我的收获与启发:

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的、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两个首次”。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十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今后的我们一定会迈向社会,迈向企业,当我们在管理事物时,从小到大,从亏损到盈利,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速胜论”和“亡国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是自己这条航船驶的更远,这个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和平”一样,虽然这是一个很难得过程,发挥自己的有点,脚踏实地,不仅要看到眼前利益,更要将眼光放长远,审时度势,不再舆论的压力下低头,就一定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总而言之,这是一篇好文章,既奉为经典,就一定有他无穷的魅力,需要精读、反复读,才能逐渐更加深刻的了解这篇文章,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

下载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五篇范文]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全国抗战开始以前,国内的亲日妥协派即宣扬“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国抗战开始以后,他们又散布“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再战必亡”的论调。当南京......

    注册会计师考试心得——论持久战专题

    注册会计师考试心得——论持久战 一、考试经验 我大概是从4月中旬开始复习考试的。在此之前,也曾想过到底要报几门,也看了些以前年度的书,想要看看自己对哪些比较感兴趣。后来......

    毛泽东《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毛泽东阅读心得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

    论持久战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篇一:论持久战读后感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优秀读书心得

    优秀读书心得 优秀读书心得1 从小看了很多小说,有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我不想放过他们,但没有一个像路遥的代表作《3354《平凡的世界》那样深入我的内心。看看平凡世界里的平......

    读书心得优秀

    读书心得优秀 读书心得优秀1 最近一周,我有幸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内心感受很深。《爱的教育》讲述的是情感教育,用爱来教育孩子。全书以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身份,利......

    优秀读书心得

    优秀读书心得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的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有的像一捧闪闪发光的金粉,有的像一根棒棒糖……在我的印象里,每个人的童年都甜蜜而。可是不久前,高尔基的《童年》改变......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