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访案例
河北廊坊老年中心停水事件和解 记者遭遇采访难
2011年07月08日 2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廊坊7月8日电(宋敏涛)针对《物业公司“叫板”街道办 廊坊一老年中心停水8天》一事,河北廊坊金桥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陈永祥8日表示,停水事件经中新网4日报道后,引起该市房管局及广阳区官员的重视,金桥花园小区老年活动中心已于7日修复通水。
陈永祥说,新源道街道办及金桥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经协商取得相互谅解,并达成一致意见。“街道办事处补交了一万五千块钱的物业费,我们负责维修管道,昨天已经修好通水了”。
采访中,记者同时了解到,廊坊市区多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均由廊坊市金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廊坊市金桥物业公司负责物业管理。而金桥物业公司与金桥房地产开发公司同属廊坊市房管局下属“正科级单位”。有网友质疑:作为政府机关的市房管局,是否可以开办房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连日来,记者就当地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销售及物业管理等相关问题采访该市房管部门时,却遭遇采访难。
5日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廊坊市房管局,在其十楼办公区,局长办公室大门紧锁。记者电话联系该局局长郭峰表明采访要求后,郭峰称“在市里开会,回头再说”。
同日,记者在该局十楼遇到副局长李金龙,针对记者采访问题,李金龙称“可以闲聊”,但不作为采访内容。“闲聊”过程中,记者欲记录,李金龙多次强调:只做“闲聊”,不算采访,要采访需找该局新闻发言人。最后,记者只得无奈离开。
6日上午,记者再次拨打郭峰办公电话,无人接听。手机打通后,郭峰称,“仍在市政府开会,采访可找房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启志”。记者电话联系王启志表明采访意愿后,王启志称,此事得找局办公室。记者重申,“经核实,您为房管局新闻发言人,况且已联系郭峰局长,同意由您协调采访事宜。”王启志仍称,“宣传方面工作还是找市委宣传部吧!”随后匆匆挂机。
6日中午,记者赴廊坊市委宣传部表明采访意愿,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廊坊市房管局,并将采访内容传真至该局。
6日下午,记者再次致电廊坊市房管局,该局办公室主任王少峰表示已收到采访提纲,并约定7日中午前做出回复。7日11时许,王少峰致电中新网记者称,采访提纲需加盖新闻单位公章。记者解释说,市委宣传部已核实身份并转交书面采访提纲,如有异议,以当面采访为准。王少峰称,“明日上午,会给出书面回复。”
截至记者发稿前,4天多时间,未接到廊坊市房管局针对采访内容的任何回应。(完)
第二篇:采访策划案例
09级新闻六组成员:李坷燃、杨婷、侯雨森、杜莹、旷心怡、薛彪、谢鹏飞、杨建强、龙飞雨
策划一:采访西南科技大学“龙新通讯社”的策划书
一:采访主题:
了解西南科技大学“龙新通讯社”的成立与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计划
二:选题意义:
“龙新通讯社”的诞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作为现在高校里较早的通讯社,其凭借着大胆创新的气魄注定会成为高校新闻专业关注的焦点,“龙新”也会在西科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响当当的品牌。所以,对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通讯社的成立,我们有好奇心去了解它,更有责任去宣传它,缔造它。
三:采访对象:
“龙新社”统筹刘海明老师、社长郗璨、各部部长、部分工作人员、部分同学。四:采访方式:
1.采用预约座谈方式。
2.采用电话连线的方式。
五:采访前期工作:
预约、准备问题、准备工具
六:具体方案:
1.采访突破口:祝贺“龙新社”的成立,并以主人翁的势态去了解,而不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
2.提问纲领:
1》按问题类型:
引导性问题,开场白:如,龙新报纸诞生,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份报纸?缘何要用这样的报名?是谁在办这份报纸?报纸的定位是什么?以及这份报纸的未来命运如何?
过渡性问题:往届办《言报》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现在办报的决心和策划内容
尖锐性问题、实质性问题(总结):在新闻专业化不断得到强调的今天,新闻教育的质量存在着太多的潜忧。咨询如此发达,新闻专业的学子能否独立办自己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他们的采写编评能力可以和市场化的报纸相媲美吗?
2》按时间类型:
开场时、采访中、快结束。
3》采访后前:整理资料、修改、报组长处、编辑
七:可行性分析:采访失败的补救采访问题得不到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的准备利用专题报道的形式作为候补采访问题的取舍、采访技巧的把握
八:注意事项:
注意全面了解采访对象,深度报道,树立正面宣传的意识。可以从采访经历中总结经验,可以为“龙新社”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策划二:西南科技大学运动会报道策划
一、采访背景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学子,我们追求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注重思想品德上的休养,亦要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在校园中举办的一轮轮的运动会便是让学子们暂时告别繁重的学业,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考验体能与心理的具体实践,在运动场上一展青春年少的活力与朝气。
据了解,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园运动会的举办时间为每年的十月中、下旬,这场校园运动会不仅是学子们展现个人风采的另一个五台,亦是新一学期到来的新同学的欢迎仪式,让初到大学的新生们通过体育技能的竞技、班级和院级的团结一致,更快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在此期间采访人员到达运动会现场,切身感受运动场上热烈的气氛,并进行一系列的新闻采访。
二、采访安排
1.采访名称:西科运动会——学子风采
2.采访对象:运动选手、拉拉队、学生会
3.采访时间:2010年10月中、下旬(校运动会期间)
4.采访地点:学校运动场
5.拟采访内容:寻找校运动会中的新闻点,关注运动场内竞技的学子;关注在主席台两侧加油助威的学子;关注初来大学的新生同学;关注校级、院级学生会在运动会期间的工作。
(1)采访在竞技中荣获冠军的运动员,其感想及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2)采访在同学比赛的过程中全程陪同比赛选手的同学,他们为比赛选手加油助威,变现出互助友爱的精神。
(3)采访主席台两侧加油助威的同学,了解他们为这次运动会所做的准备。
(4)采访大学新生,了解他们心中所看待的大学生运动会。
(5)采访校级、院级学生会,了解他们在运动会期间的具体工作,及为这次运动会所做的准备工作。
三、采访分配
(1)摄影组:负责照片影像采集工作。
(2)采访组:负责收集采访资料及相关的采访。
(3)撰稿组:负责将采访组收集回来的资料进行汇总及整编,构成完整的新闻报道。
策划三:中秋节绵阳风俗采访
一、采访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佳节。在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到来时,了解绵阳人民是怎样度过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的。这里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对于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崇传统节日的做法广大市民有什么样的看法。采访来绵阳援建的外省人员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
二、采访安排
1.采访名称:中秋节绵阳风俗采访
2.采访对象:绵阳市市民,外省援建的工作人员。
3.采访时间:2010年9月21日
4.采访地点:绵阳市人民公园及援建的建筑工地。
5.采访前准备:小组成员准备好各自想提出的问题,以及想了解的方面。于20日下午14:
00在东八科技广场进行组内交流。确定主题和方向。小组分为三个行动组。
三、采访分配
(1)摄影组:准备相机等摄影设备,主要负责采访过程中的摄像工作。
(2)采访组:收集资料,提出问题,主要负责在采访当天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了解情况。
(3)撰稿组:把第二小组采集回来的资料汇总,主要负责后期的新闻写作。拿出成型的新闻报道。
第四小组:
成员:邓妍君 潘晓夏 高欣婷 周方方 王巍丽 肖帅 马振国 饶梓宸 邵俊成采访策划
策划组采访组摄影组校稿组
策划组:进行采访前的具体策划方案,逐条列出采访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应急的准备。采访组:根据策划组提供的具体方案进行采访工作,记录重要内容,进行撰稿。采访组的同学要求在采访前熟记问题,采访时随机应变。
摄影组:在采访进行中,摄影组进行跟踪拍摄,要求对于重要的画面进行抓拍。
校稿组:对于采访稿撰写的文章进行校稿工作,对于文章中的纰漏进行修改,保证新闻的准确性。
2010年新生军训采访策划
一、采访主题:
关于2010年新生军训的具体的感受以及对于新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二、选题意义:
新生刚刚入校的第一堂课就剩军训。如果让老生谈自己的感受总会和“辛苦”“受罪”联系到一起。那么,新生除了觉得“辛苦”痛喊“受罪”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感受;既然军训如此辛苦,那么对于刚刚进校的新生会有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了解。
三、采访对象及范围:
参加军训的学生、教官及学校的相关老师
四、采访方式:
1、简单预约后,直接采访。
2、电子邮件或电话方式采访。
五、采访时间及地点:
2010年9月20日;“北三”篮球场、龙山体育场、东八科技广场。
六、采访前期工作:
1、采访前准备相关的器材,如照相机、采访本、身份证明(学生证或口头说明)。2,收集有关军训的具体安排,了解军训的具体项目。
七、具体方案:
一),对于各个学院的军训方队的新生随机抽取提问:
1,同学你好,我是***的***,看到你们军训很辛苦,不知道你们觉得军训对你的来说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2,你认为军训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3,军训结束后,你们还会不会保持军训这几天养成的好习惯呢?
二),对方队的教官和每一个学院教官总负责人随机抽取提问:
1,教官好,我是***的***,不知道你是第几次接受到军训这样的任务?你觉得同学们军训卖力吗?
2,我们年年搞军训,你觉得在这短短的15天之内,你教会他们什么?又能教给他们多少?
三),对参与新生工作的老师随机抽取提问:
1,***老师,你好。我是***的***,想了解一下,军训作为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你觉的它能交给学生什么?
2,军训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选中信息点,编写成为新闻。
八、注意事项及备注:
1.做充分的准备,不要提已经日程化的问题和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在不改变原有计划的前提下做出更为深入的提问。3,注意核实里面的不确定的信息,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中秋节新闻采访策划方案
一、采访主题
调查师生庆祝中秋的方式以及对中秋等传统假日的看法与思考
二、策划事件
通过对超市饭店等中秋消费主要的场所的走访以及随机对师生的采访达到采访的目的三、策划目的通过了解广大师生庆祝节日的方式以及中秋节假日衍生出的诸如带动消费等现象,挖掘其新闻价值,对于中秋节假日进行深层的剖析,探讨其背后意义,以达到采访的最终目的。
四、采访对象
学校附近的超市以及随机抽选的师生、市民
五、调查时间
2010年9月22日
六、调查地点
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市大中超市
七、采访实施
小组人员分成两组,第一组主要通过对绵阳市内大中超市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采访以及对超市的走访,第二组主要采访校内师生以及绵阳市市民关于节日的看法。22日晚九点组长收集各个小组的采访稿和影音资料,经行信息筛选并由相关同学采写新闻稿。
八、调查内容
中秋节带动的消费
对于中秋节的重视程度
对于中秋的看法
组员:罗欣 冯霞 陈丹 梁兰 任慧珍 何佩聪阎云帆富国 张震
采访策划一
角度
一、考研学子的奋战历程
采访目的:近日学校频频出现考研的昭示海报,新生即到,旧一届升入大三的学子们,也开始纷纷为自己的将来做进一步的打算了,其中一条“考研道“就为众多学子们所青睐,但是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正处“考与不考”的十字路口。为了给正处在迷茫的大学生们指引方向,除了要听一些名校老师的讲座外,更需要身边的鲜活例子来鼓励打算考研或是决定考研的大学生们,通过采访考研学子们的考研心得和考研经历,来增加即将踏入这条考研道的学弟学妹们的勇气,让徘徊的人果断决策,让前进迈向考研道的人脚步更加坚定。
二、具体步骤
采访一些已经在准备考研的大学生
⑴、在选择考研这条道路上,你曾经有过困惑么?(如果有,继续追问:有什么样的困惑呢?那你又是如何解决或者说你又是如何说服自己走上考研这条道路的呢?)
⑵、你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考研的呢?你选择考研是否受到当今“考研热”的影响呢? ⑶、在决定考研之前,你是否考虑过自己真的适合考研?针对自己而言,你认为考研对你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
⑷、支持你一直走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你父母对你考研又是作何反应的(也就是父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⑸、当你真正的走上考研这条道路时,是否遇到过意想不到的困难,或者说超出了当初自己的计划呢?
⑹、考研需要一心一意的投入,但是当面对周围同学的诱惑时,你是否动摇过自己的当初的决定,你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始料未及的诱惑的呢?
⑺、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在这一路上,那有没有令你最难忘的考研经历呢?(如果有,继续追问一些细节性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插曲)
⑻、你是如何来看待“考研热”这一现象的?
角度
二、讨论到底要不要考研,当今的大学生到底是如何看待考研的。
采访目的:考研,势必是众多大学生所向往的,但是盲目跟风考研、半途而废的大学生也屡见不鲜,针对这一想象,看看同学们心里最真的想法,到底考研是不真正的适合自己,如何正确给自己定位。
采访对象:考研学子和不考研的学生
采访步骤:
1、采访考研学子:
⑴、你是否打算考研?
⑵、你考研的目的是什么?你觉得考研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⑶、你认为考研适合自己么?从什么方面来看,自己适合考研。
⑷、如今考研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了,很多大学生盲目跟风,然后选择了考研,你是如何看待他们这一行为的。
⑸、你认为出现这一想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2、不考研的学生
⑴、你们打算考研么?(不考研)
⑵、你们选择不考研的原因是什么呢?
⑶、那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考研的呢?有的同学认为考研能够让自己走得更远些,你们是如何看待的,是否考研就能够让他们走得更远呢?
3、综合各种不同的看法,做出总结。
采访策划二
自习室占座位的现象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是否有关系?
采访目的:前一段时间,学校在整顿图书馆占座位的现象,经过采取一些得当的措施,占座位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是自习室里占座位的现象依旧未改,还是有很多学生霸占着座位,这种行为能够反映出一个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么?。为此,针对这种的现象带来的影响在大学生范围内进行调查。
采访对象:自习室学习的同学
采访步骤:⑴、请问你经常来自习室么?
⑵、你觉得学校提供的自习室够我们的学生使用么?
⑶、那你平时都是什么时候来自习室学习的呢,当你这个时候来自习室时,学习的人多么? ⑶、那你出现过来到自习室,看到很多书本摆放在桌子上,但是人却没到的现象么? ⑷、据很多同学反映,自习室里占座位的现象比较严重,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是这样的么? ⑸、好学是值得倡导的,但是你认为这种“好学”是否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⑹、占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内心占有欲、自私心,你赞同这种看法么?为什么? ⑺、你是否见过或者听说过同学之间因为占座位的原因而闹起了矛盾的呢?你认为这种行为与大学生的身份符合么?
⑻、你觉得占座位的现象是否与一个大学生的素质有联系呢?
如果当遇到占座位的同学时的采访步骤:
⑴、请问你经常在自习室里学习么?
⑵、那你的书本一般都是当天拿回宿舍还是依然放在座位上的呢?(回答:一般都是放在座位上的)
⑶、那你认为你的这种做法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们么?(不会,然后他将谈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会影响到别的同学)
⑷、那你觉得这种做法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关系么?
⑸、占座位会引来很多的纠纷,当你面对这种纠纷时,还认为它是正确的么? ⑹、据你平日学习观察,自习室占座位的现象严重么?
⑺、当你的位置被别人占了之后,你的内心会做何感想,你会考虑到他本人的道德素质问题么?
最后,收集些改善这种现象的措施。
采访策划三
我们到底要不要考证?
采访目的:每年都会看见层出不穷的考研海报,你也会听到周边很多同学为了考证而夜里熬夜或是抱怨之类的,针对这一现象,大学生到底要不要考证,哪些证书又是众多大学生所青睐的,那这些证书对于以后在社会上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呢?带着这些争议,做一项调查采访,看看同学们对于考证到底是做何感想的,在参考一些老师的观点,最后得出到底考证有没有必要。
采访对象:周边考证和没考证的同学以及一些老师
采访步骤:采访同学时所问:
⑴、请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呢?
⑵、那你所学的专业需要报考一些额外的证书么?(如果是要考,追问:那你打算考什么证书呢?考这一证书是你所学专业特别需要的还是你自己对这一证书本来就感兴趣呢?说出他的原因。)
⑶、每年学校的展览版上都会五花八门的出现一些招收考证的海报,那你会被这些海报所展示的证书所吸引么?
⑷、你认为花钱参加培训班考证,这值得么?为什么?
⑸、如果是你考证的话,你会交钱去考证么?
⑹、那你认为考证对你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它会给你将来带来什么便利呢?
⑺、据你平时所观察到的,一般一些同学考证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呢?他们会占据平时上课或者学习的时间么?
针对不考证的同学所提到问题:
⑴、请问你学什么专业么?
⑵、那你的专业需要考一些额外的证书么?
⑶、在你的周边也会或多或少看到一些同学考证吧,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⑷、那你打算考证么?为什么不考呢?
⑸、你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考证到底实不实用,它到底是不是真正能够证明一个人有多方面的能力呢?
⑹、有的同学认为拥有多些证书,在社会上就多重砝码,你认为是这样的么?为什么?
⑺、你会不会受周边考证同学们的影响而趋势你也考证呢?
采访老师的步骤:
⑴、老师你好,针对当前很多学生考证的现象,能够给出些你的看法么? ⑵、那你是赞同学生们去考证么?
⑶、你认为趋势众多学生去考证的原因是什么?
⑷、对于您所教导这门学科,你认为需要考证么?
⑸、你认为学生考证对于他们的将来会有很多帮助么?为什么?
最后,综合各方面的看法得出结论。
第三篇:人物采访技巧案例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1、人物通讯的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的通讯类型。它着重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事迹。
要求:把人物放在突出的地位,从人物的一个侧面或某些片断入手,比较详细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揭示人物的思想,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
2、内容选取
a、抓住人物身上“亮点”:最闪光的性格;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特征。以此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但不要千篇一律,把校友都写成一个模型。
b、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思想风貌的事实。
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录的表层现象上。
c、选择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
通讯不是依靠抽象空洞的说教和赞美,而是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来征服读者的。有时你费劲心思堆积了一些形容词诸如“孜孜不倦、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等来赞美人物,不如人物一句质朴的语言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更传神。
d、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倾向,表现作者明显的感情色彩,但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人物专访是一种新闻通讯,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即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替代事实的描述。
3、采写过程
(1)前期准备
a、采访前先广泛搜集采访对象的资料(书面材料,网络资源,走访校友的老师、同学、亲朋、同事等),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习惯爱好、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有可能的话和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深入了解采访对象,把人物写活。
b、拟订采访提纲。
C、配备纸、笔、相机、录音笔或MP3等采访工具。(2)进行采访 采访可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完成。a、与采访对象联系预约采访时间地点。b、创造合适的采访机会。
寻找合适的采访环境;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营造合适的采访氛围;创造合适的谈话语境。
C、分析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 ——理性、感性、外向型、内向型 社会心理:
——配合型、消极型、回避型、阻挠型
d、采访中要注意现场观察,观察采访对象和现场及周围环境。
一般是在见面时,要先迅速扫视一下周围环境;在和访问对象接触初期,可先打量一下对方的外表、装饰和神情;采访到关键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房间的摆设,人物的服饰、神情等可以体现人物的情趣和个性特点,这些也是写作时的丰富素材,是把人物写活的关键之一。
e、采访知情人。人物采访一般需要采访两类人——新闻人物和知情人。如写刘少奇去访问他的妻子王光美,写王军霞去访问她的教练马俊仁,写一名教授去采访他的学生,以把人物写得立体丰满。有时旁人的感受比当事人自己的述说更令人信服、更直观,更何况有些东西当事人自身感受不到,也不会说,而旁人往往印象深刻。
(3)写作。采访结束后整理素材,提炼主题,然后谋篇布局,开始写作。A、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借景写人 B、注意事项
a、写作时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文章写给谁看?
b、注意材料取舍,切忌面面俱到。
c、用语简洁。
d、注意段落的准确划分以及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4)稿子写好后请返回给采访对象审查。
4、写作结构
(1)标题:生动、鲜明 事迹/思想精神(主标题)——记/访×××(副标题)如:一份特殊的遗书
——追记徽县伏家镇伏镇村村主任孔荣勤
(2)引文(正文前面部分的文字):
a、人物简介(人物简介也可放在文中,或者文末)
通用格式:×××,男,1970年生,浙江宁波人。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工作,现任×××。工作中敢于拼搏、乐于奉献,获得×××荣誉。
一个例子:董炳根,男,56岁,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1977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曾任浙江丝绸工学院团委书记、宣传部部长、副院长,中国服装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服装协会理事长之职。现任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公司董事长。
本次写作的人物通讯要求采用正文前“人物简介”的形式。
b、人物思想的概括(凝练、优美)
c、人物的言行记录(最能代表人物性感的言行)(3)正文
A、开头最好是感性的,让受众对人物的相貌、身份、经历或生活工作环境或人物的性感有个感性的认识。如老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
B、根据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从不同侧面、以不同事例来表现人物,每部分最好独立成章,有独立的小标题。
小标题举例——采写金萍的一篇人物通讯: 难忘采访
回归校园 初入校园
倾心耕耘 传授知识
孕育激情 身体力行
呼唤大爱 C、正文采写的几个侧重点
a、校友现在的工作情况——挖掘优秀校友所取得的成绩。
b、大学生活的感悟,以及母校的学习和生活与其今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该校友在校期间是主要的学生干部,要了解他学生干部经历对今后成功的帮助,并可以了解校友印象最深或者对其最有帮助的课程,等等
c、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后的感触(如创业的艰辛、改革创新的历程、攀登科研学术高峰的历程、继续深造付出的努力等),进一步了解母校的培养对其今后取得成功的影响和帮助。
d、对正在理工求学的学弟学妹们提出希望和建议。e、在11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请校友寄语学校。
5、注意事项:
(1)在人物专访中,应当有意识地保留“访”的实感。这主要是指:要比较多地保留和引用专访对象的原话,必要时也可涉及采访时的现场情景。
(2)字数3000—5000。在寻访中搜集校友工作生活照片2—4张。(3)在寻访中应遵守交通规则,增强防盗、防骗意识,避免与他人发生纠纷,有疑惑的工作多向学院指导老师报告。
(4)要注意形象,注重着装整洁、举止文明、讲究礼貌,向校友展示个人良好素质和学院、学校的良好形象。
三、范文一篇:
看得远,才能做得好
——访我校校友、中星公司总经理薛文艳
人物简介:薛文艳,女,浙江浦江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我校前身)机械专业。毕业后回浦江在唐灯公司做普通技术员,1996年和丈夫一起创建了中星锁业有限公司,走上设计制造“异形锁”的创业大道,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制锁专家,自行设计申请国家专利多项。
江南四月的一个周六,我们匆匆走出浦江车站,跳上一辆出租车。几分钟后,出租车停在了我们的目的地班班大道18号——中星锁业有限公司大门口。该公司的总经理薛文艳就是我们此次要采访的对象。
走进大院,左边是行政办公楼和员工食堂、宿舍楼,右边是两排整齐的多层楼厂房,中间是一个大院,里面有一座显眼的“滟晴亭”,后面则是一个员工运动场。企业从96年办厂至今,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仅2006年公司就向政府交纳税收260万。
中午11:00,整个工厂依然忙碌,而薛文艳也还没从市里开会回来,她似乎已经习惯了和同事们一起奋斗,即使是在这样的周末。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性,是一位怎样的八十年代大学生?带着些许好奇和崇敬,我们在办公室里一边翻阅公司的资料,一边等待这位神秘校友的出现。
“我要回浦江去工作”
“她们来了吗?”11:50,楼梯口传来了稳重关切的声音,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位校友——1988年毕业于我校机械专业的薛文艳女士。普通的职业装,简单的短发,一脸灿烂的笑容。在她迎面迈向我们的稳健的步伐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从容和恬淡。
时间对于薛文艳来说很宝贵,但她还是在百忙中抽空坐下来,耐心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聊起大学生活,她有滋有味,而令她感触最深的是当初她的就业选择。
八十年代,一个大学精英教育的时代,虽然没有包分配,但是对于大二就成为党员、成绩优异的她来说,就业选择太多了。留在杭州,还是回去?是听从学校的安排留校,还是到基层去从事专业工作?在这些选择面前,她没有犹豫,毅然决定回家乡去,到基层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本专业工作。“父母养育我们十分不容易,他们需要我们。对于我来说生活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当时也有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回小地方工作,千方百计想留在杭州。但我不这样想,因为摆脱虚荣,脚踏实地地工作,是我的专业所需,所以我很自觉地要求回浦江工作。”
在浦江的第一份工作,她没有选择去政府机关,而是去了浦江唐灯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刚去的时候,公司有3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他大学生不屑于基层工作,但她却长久地待在车间里并仔细地琢磨。作为一名大学生,她没有觉得委屈,作为一位年轻的女性,她也没有觉得累,就是凭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她当上了公司副总经理。而当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95年,公司却破产了。接下去的路怎么走?她没有彷徨,决定自己创业。
“时代造就的吧!”当问及她怎么想到要创建中星公司时,她只是用爽朗的笑声把人生重大的转折轻描淡地总结了一下。1996年,中星公司在浦江成立了。而当时浦江的锁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气候,市场也相对成熟了。面对这样的形势,薛文艳独辟蹊径选择了走设计制造“异形锁”(名字为薛文艳所取)这条创业大道。大胆的创新,扎实的制锁技术,薛文艳几乎承担了公司所有产品的设计工作,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制锁专家,她自行设计的申请国家专利的产品就有好多项。正像她创建的公司品牌——“严格”(yange)一样,中星公司以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中星公司从一家小公司成为连续几年纳税过百万的中型企业,逐步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迈进。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她在创业大潮中拼搏奋进,我们好奇地问她“你一路走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没有!”一个很简单、干脆的回答。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定位,坚定的创业步伐,成就了今天的薛文艳。
“员工的事是我自己的事”
在中星公司的产品展示区,各种颜色、款式、规格的锁,令人应接不暇。据了解,目前公司的锁有116个品种和510种规格,基本出口欧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中星公司锁的价格比一般厂家要略高一些,对此新客户往往不能理解。薛文艳总是这样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劳动力廉价呢?税不能少,管理费不能少,我们又不偷工减料,而一家公司的利润空间是有限的。同时我必须保证员工的福利,同样是劳动力,为什么要比国外更便宜?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一定的利润空间,才有创新的基本,才能提供更新更好产品”凭借始终如一的质量,中星公司最终赢得了客户的理解和支持。
创业第一年,薛文艳就给自己的职工买了保险。作为一家私营小企业,此举在同行中几乎是第一个。她始终善待员工,始终把自己的员工放在心上,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事”。员工进厂,就有住宿,并且工作午餐免费。在员工的宿舍楼,最差的房间也有彩色电视机、固定电话和独立卫生间。考虑到有些职工有家庭,公司还特地建造了一些套间供他们住宿,空调、电视机、固定电话、厨房、独立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在冬天,为保证员工们能洗上热水澡,公司还每天免费提供热水。虽然公司地方不大,但却建有运动场。这是200多名员工休闲锻炼的场所,里面的运动设施也全部是免费使用的。公司的员工基本都已工作三年以上,工作五六年之久的中层领导也有不少,还有一批从公司开创到现在的元老。公司从不拖欠工资,每月定时发放工资,即使在公司最困难的创业之初。
公司的员工说到薛文艳,都赞不绝口。在公司工作了三年的石小姐说,“刚来的时候,我什么也不会,是总经理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即使做错了也会宽容地原谅我。”“因为顺路,总经理每天用自己的车子带我回家。在食堂一起就餐,她都会点我喜欢吃的东西。我不仅是她的员工,更是她的朋友。” 石小姐告诉我们,今年公司马上又要组织去旅游了,虽然地点不远,但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周末的晚上,总经理夫妇总是还会到公司来转转,看看工厂,看看员工。一位做研发工作、和薛文艳一路走过来的师傅这样形容她:“要用几个简单的词概括她真的很难,但是她的为人真不错,是真正的女企业家!”正是因为重视员工,把员工的事视为自己的事,薛文艳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全厂上下拧成了一股绳。
“我要把经验传下去”
如果说工作几乎占据了她全部的时间,那么爱和责任则占据了她的心灵。作为一名经营者和管理者,薛文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始终把握着中星公司的方向。异形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也赢得了业界的肯定。但不久薛文艳在市场上看到了一大批模仿产品,当时她迷惑了,自己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仿制自己产品的同行。很快,她调整了心态,正是因为自己的产品出众,才引来了这么多的追随者。看着自己设计的产品养活了一大帮人,她内心什么怨气也没有了。在这样的宽容和理解下,她默默地为社会付出着,无怨无悔。
原来的一些国有企业,因为没有很好的机制,经常会流失宝贵的工作经验。而在自己的公司,薛文艳总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传下去。她说:“在电脑里我保存了很多创业的资料,我会毫无保留地传下去。一个人生存的消耗是十分有限的,我一个人能花多少钱,剩余的应该是大家的、社会的。企业要想真正为社会做点什么,从长远角度来说,一代人的精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在注重现有员工的同时,也应该关心下一代的培育,中星奖学金的设立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我们希望下一代都是真正的中国之星。”
从员工那里,我们了解到薛文艳夫妇一直在默默地赞助着金华的一个家庭,因为贫困这个家庭无法承担三个孩子的学费,薛文艳夫妇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赞助孩子们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他们一直默默地资助着这个家庭。我们还了解到薛文艳的旧厂房现在已经是一个民工子弟学校了,他们还捐资为孩子们盖房子,减轻学校办学的负担。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又来到薛文艳的办公室。办公室视野开阔,干净整洁,一排客户资料,一张办公桌,一张会议桌,一个卫生间。薛文艳说:“我崇尚自然,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可以让我远眺的办公室。看得远,我才能做得好!”
第四篇:采访模拟交流案例
海威人物访谈模拟交流案例
【交流案例一】 专访 :苏文娟
有关数字出版的热爱与执着
苏文娟,5年数字出版资源引入、大型互联网运营经历,4年以上传统出版社渠道发行、营销从业经验,作为职业人的热情与坚守,引领着她始终走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前沿。
对于出版业的浓厚兴趣让她投身数字出版行业多年,厚积薄发;对于行业的浑厚信心激励她在困境中坚定目标,执着探索;朝阳行业的新形态、新创意促使她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从兴趣到专业,个人价值伴随行业一同成长。很庆幸,他历经了2011年数字出版发展的开局之年,以及2012年的破局之年,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他个人也在这个行业快速成长。
问:您在数字出版(电子书运营)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对您来说这个行业必定有着独特的乐趣和亮点,才会使您全身心投入其中多年,能不能具体谈谈呢?
苏文娟:首先,出版行业对我来讲意义非凡,我本科所学专业就是出版,研究生所选方向也是数字出版,同时我的亲人、校友、朋友圈都是从事出版相关工作的,而我对于出版又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所以进入这一行工作非常开心。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出版社工作,随着互联网与3G网络的普及,数字阅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数字阅读的理念逐渐深入,技术不断完善,受众不断增加,数字阅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几大互联网巨头开始踏入数字出版的大门,电子书分销平台纷纷建立,我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并且认为数字出版将是未来的朝阳行业,所以在2010年我便开始从事数字出版(电子书)运营工作。很庆幸,我历经了2011年数字出版发展的开局之年,以及2012年的破局之年,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我个人也在这个行业快速成长,并且也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和经验。
凭借传统出版人脉与经验摸索出一条电子书运营之路,我拥有很多出版行业的人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说服众多存在疑虑的出版商进行合作。
问:现今,电子书产品百花齐放,只有成熟而独特的运营方式才能让一种产品富有长久的生命力,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在电子书运营方面都做了哪些日常工作积累,才让您在众多同行业者中脱颖而出?
苏文娟:电子书销售平台的图书运营涉及方方面面,平台的图书资源内容数量和质量、图书更新上架的速度,以及用户阅读体验都是决定用户是否买单的重要因素。
电子书平台运营初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电子图书资源问题,然而在电子书收益分成非常不明朗的情况下,出版社想法各异,有的相对积极,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电子书;有的相对消极,拿一些旧的电子书投石问路;还有的甚至观望,担心影响纸书的销售,很难合作。由于我拥有很多出版行业的人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说服众多存在疑虑的出版商进行合作,从而相对高效地引入大量电子图书内容上线。
其次,我在图书格式加工上线方面拥有很多经验,能够有效地提升图书加工的速度。再次,在图书推广渠道方面我也进行过诸多尝试。
实现自我:搭建资源平台,将一切化繁为简,由我主导推动的合作方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与上线是让我非常难忘的,并且也获得了众多合作者的认同。
问:在您以往的产品运营工作中,有没有哪个项目或产品的成功运营让您觉得非常难忘,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苏文娟:回想过往经历,在众多产品中,我认为由我主导推动的合作方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与上线是让我非常难忘的,并且也获得了众多合作者的认同。
该平台可以同时实现图书内容自助上传、加工、发布、管理、结算、营销推广等服务的一站式统一,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智能化的自运营操作。
平台上线前,各流程工作均为人工对接,众多资源引入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与合作方进行资源的线下引入。但资源引入速度与加工速度的不匹配,造成了大量资源的堆积,导致图书上架的滞后,影响售卖。
合作方资源管理平台的上线一方面有效节省了资源引入、质量筛选、格式加工等人力成本,简化了资源引入的对接流程,缩短了资源上架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对资源质量的把控进行控制,节省了大量低质量图书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在线平台信息的同步,便于合作方有效管理图书。
带着深爱去探索数字出版的新世界,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前车之鉴以及前途渺茫的情况下,我依然不断尝试与执着探索。
问: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努力,您在产品运营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您认为取得这些成就最关键的个人因素在哪里?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么?
苏文娟:
一、兴趣:开始我就提到我非常喜欢出版,而数字出版又是一个朝阳行业,它的新形态、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和创新,让我在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对个人能力还是对该行业的认知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收获,这也促使我愿意在这个行业走得更远。
二、执着:数字出版在初期发展时曾面临种种困境,但我一直坚信电子图书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那时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前车之鉴以及前途渺茫的情况下,我依然不断尝试与执着探索,正因为这样的坚持,才有了现在的小小成绩。
三、三、沟通与学习:我十分愿意与人分享,善于与同行业人士交流沟通,跟随着数字出版发展的大环境不断钻研学习,不断尝试与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我认定的是执着与乐观
问:您从业以来,有没有哪位成就卓越的职业人对您的事业产生过较大的积极影响,能说说嘛?
苏文娟:说起偶像或者崇拜者,我一直认定两个人,一个是我在出版社工作的同事,一个是我的表姐。
从那位同事身上我学到了事在人为,他从一个不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外行人员,通过自己的兴趣与执着钻研,成为了现在某世界500强企业的IT精英,他的执着让我在碰到任何困难时也从不轻言放弃。
另一个则是我的表姐,从她身上我永远都能看到宽容与希望。她是当代充满智慧的新女性,从不抱怨,乐观积极,被别人认为很悲苦的事,她总能乐观看待,并设法扭转局面。这对于我来讲,无论是在大学迷茫时期,还是在工作中,以及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有很大的启迪。
【交流案例二】 专访 :徐谦
以职人精神打造架构师的工匠之心
七年程序研发经验,在这个让外人看起来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他却做的有滋有味;三年自主创业史,在这条孤独之路上他收获着挑战带来的乐趣;翻译出版书籍,他是纯粹理工男却怀揣着文人的梦。
徐谦,华尔街见闻网CTO,七年程序研发经验,三年自主创业史,目前已翻译出版《自制编程语言》和《游戏开发的物理和数学》两本书。一个程序员除了写代码外,徐谦构建了一个美好世界。
问:很多人都认为程序员就是无止尽的写代码,是件非常枯燥的工作,您从事这行多年,能说说做这行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哪些亮点吗?您认为这一行有哪些乐趣让您乐在其中?
徐谦:会从事开发,其实技术本身并不是最吸引我的。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情,还是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从无到有去创造一个产品。
一行行代码慢慢转变为用户可以体验、把玩、讨论、有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带给我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从业这么长时间至今,我依然很享受这种创造的过程,这是其他职业很难体验到的事情。
个人非常推崇日本的“职人精神”。本质上来讲,程序开发也是一门手艺活,能专注于自身专精的领域,并穷尽毕生精力去追求更高的技艺,我觉得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而我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问:行行出状元,您作为网站技术架构领域的佼佼者一定也有自己一套和别人不一样的工作习惯,您平时的哪些工作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助您提升职业价值?
徐谦:
1、向开源社区贡献代码。比如我曾向Zend Framework等比较大的项目提交过代码,通过接触这些优秀项目的开发者,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让人受益终身。
2、在StackOverflow上回答问题。我的方式可能更有针对性,比如在做ZF2相关开发时,就只回答ZF2相关问题,直至刷到一个奖牌,这对短期内掌握了解某个技术非常有帮助。
3、翻译图书。目前我已经翻译出版了《自制编程语言》和《游戏开发的物理和数学》等书,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个人的知识体系起到很好地整理和巩固作用。
4、坚持更新博客。个人博客avnpc.com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很多圈子里的朋友虽然不认识我但是都认识我的Blog。坚持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整理为博客,一方面可以帮助到很多初学者让他们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对自己也是极好的锻炼。
问:您在网站技术构架方面颇有成就,在您接手的一些关于网站技术架构工作中,哪些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具体谈谈为什么会让您难忘吗?
徐谦:惭愧,我们的项目在大公司来看可能还根本称不上架构,只是组合了一些语言和工具能解决我们现有的问题而已。
有句话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觉得做架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架构的迭代和演进应该是非常默默无闻的,外界作为用户不应该感受到任何架构层面的变化。我们的服务从我加入时的几万日PV到现在每天数亿次请求,用户基本上没觉得有太大变化。
而好的架构师除了自身技术能力外,眼光更加重要。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架构师需要能准确看到公司业务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公司业务价值在于资讯和行情的速度,那么最开始做架构的时候就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去提升系统的实时性,比如投入人员去自动化整个信息发布流程,比如使用WebSocket代替有延迟的轮询方案,同时又对低端设备准备好降级的替代方案等。而对于一般架构中比较重要的用户系统,其实我们是等到公司开始涉及金融交易业务时才去将这一块完善的。
个人愚见是,没有什么架构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公司的架构也未必能适合创业公司用,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花精力去做用户,去规划分表分库,系统本身固然会得到更好的扩展性,但是公司的发展速度却会受阻。我总结创业公司做架构优先考虑的应该是用较低的成本满足当前需求,并且保证一定的前瞻性就够了。
问:我们这个专题叫“卓越者计划”,有幸邀请您加入卓越者计划中,您认为您自己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并脱颖而出的关键点是哪些,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即可?您是如何解读这些关键词的?
徐谦:很巧,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三个傻瓜》中的“Follow Excellence.Success will chase you”。怎样追求卓越,作为开发人员,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保持“专注”。
比如我是后端开发,但是这两年移动比较火,就扔下后端去做移动,最后很可能什么也做不好。再比如最近股市比较火,那么程序也不好好写了,每天花8个小时去研究股票,这都是不可取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不是天才,那么只有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才有可能超越其他人。
第五篇:新闻采访基本知识学习案例
新闻采访基本知识案例教学
案例
一、相关知识点——新闻的基本要素 例1
卫生部紧急通知立即停用亨氏美味源辣椒制品 2005年03月05日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三月五日电(记者 曾利明)国家卫生部今天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餐饮单位立即停止使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制品,并对该公司进行监督检查。
通知说,近日工商和质检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含有苏丹红(一号)色素,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为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卫生部要求各类餐饮单位不得使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制品,并对已购入的辣椒制品就地封存,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并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卫生部要求广东省卫生厅立即组织对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调查,重点调查苏丹红(一号)的来源、添加范围以及产品的流向,对调查发现的线索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
案例分析:
这篇报道具备新闻的几个基本要素,即“五个W+1个H”:
何人(Who):国家卫生部 何时(When):2005年03月05日 何地(Where):北京 何事(What):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餐饮单位立即停用亨氏美味源辣椒制品,并对该公司进行监督检查。为何(Why):近日检查发现亨氏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含有苏丹红(一号)色素,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如何(How):
卫生部要求各类餐饮单位不得使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制品,并对已购入的辣椒制品就地封存,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并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销毁。
卫生部还要求广东省卫生厅立即组织对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调查,重点调查苏丹红(一号)的来源、添加范围以及产品的流向,对调查发现的线索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
案例二:相关知识点——新闻敏感的作用与特点 例1:
(1)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最早向国内外报道的记者是赵敏恒。当时他在路透社南京分社工作。那天上午9点半,国民党中央某要人忽然打电话来问:西安有无电报来?赵答:没有。对方再问:路透社在西安有无记者?有无电台?赵说:没有。对方再 1
不说什么,把电话挂上了。赵敏恒越想越奇怪,他们为什么那么关心西安的情况呢?于是决定向各方寻找线索。11时,他了解到他到几天前几天前飞到西安的蒋介石,现在不在西安了;又了解到他到了清华池,前一天还有电报到南京;又从交通当局得到消息,说陇海路只通到西安以东的华荫,他们判断是兵变。赵敏恒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变向路透社发出电报“西安兵变”。当时人们众说纷纭,还在猜测之中,知道收到西安广播,才证实路透社消息的准确。
(2)《纽约时报》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当记者时,有一晚被派去采访一部歌剧的首场演出。泰勒到剧场后,获悉当晚演出已被取消。于是他就回家睡觉去了。半夜时分,怒气冲冲的编辑打来电话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案例分析:
“西安事变”独家新闻的获得,就是记者赵敏恒在研究一些看起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新闻线索得来的。正是新闻敏感帮助记者发现了新闻线索,帮助他独立思考,对当时复杂的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了这条重大新闻。而迪姆士•泰勒初当记者的遭遇则是由于缺乏新闻敏感而失去了一次采访的机会。
例2:
1979年11月22日新华社播发《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就是记者筛选事实的成功范例。短讯全文如下:
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这是今年11月7日至22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
唐山地震的震级为7.8级,震中裂度为11度。地震发生的地点是人口密集的工业区,发生的时间是3点42分56秒(北京时间),正当人们沉睡的时候。地震部门事先未能发出预报。由于这些原因,它所造成的损失是很严重的。
案例分析:
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报道唐山大地震伤亡人数的新闻,这篇迟到的新闻照样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唐山大地震发生与1976年7月,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国家生活很不正常。那时对唐山大地震的有些情况,例如伤亡人数一直隐瞒不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79年11月成立中国地震学会的报告里,才第一次提到了3年前唐山大地震的许多真实情况,其中就包括死亡人数。新华社记者十分敏感,把死亡人数从中摘了出来,发了这篇短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此例中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新闻事件往往包含着许多事实,记者如果不加挑选,面面俱到地进行反映,那么最精彩的事实就会淹没在长篇大论之中,得不到充分的表现。正是新闻敏感帮助记者进行鉴别、筛选,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把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挑选出来进行重点报道,从而使新闻价值得到彰显,引人注目,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例3:
(1)1972年基辛格北京之行,被一位嗅觉灵敏的西方新闻记者捕捉到了,但他写的新闻稿电传到某家西方通讯社后,编辑却认为是痴人说梦,一笑了之。直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后,才如梦初醒,为自己眼睁睁的仍掉了一条本可震动全球的特大新闻而懊悔不已。
(2)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消息,最先是由《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达斯科•多德尔报道的。这位记者根据平日积累的资料和当天莫斯科电台音乐节目的变化,准确的判断出安德罗波夫已经逝世,并抢先向编辑部发出了急电。《华盛顿邮报》编辑部收到急电后立即向国务院核实,国务院官员认为这是一次“ 狼来了”,说这个消息不值得重视。编辑部信以为真,于是把记者的急电当成一条普通传闻塞到报纸的第27页上。报纸刚刚印出,便传来了法国外长在共同市场会议上宣布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消息。其他大报都在头版刊登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报道。此时,《华盛顿邮报》如大梦初醒,但悔之晚矣。
案例分析:
新闻敏感不仅是记者必备的一种职业敏感,对于编辑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缺乏新闻敏感,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的价值,处理稿件时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安排。
例4:
(1)在二次大战期间,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欧美舆论大都认为苏联必败。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1914年7月在《新共和杂志》撰文,认为希特勒进犯苏联,是它走上毁灭道路的开始。在后来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的破裂以及中国与苏联关系的一度不睦,斯诺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了科学的预见。
(2)1964年赫鲁晓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当天法新社驻莫斯科记者就发布消息,断定他已经下台;
(3)1982年11月10日早晨,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突然去世,当天官方并没有发布任何消息,但是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却注意到,莫斯科电视台预定当晚要播的一场冰球赛,在没有做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突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古典音乐会。通常这只有在前苏联领导人去世时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动。于是路透社记者给前苏共中央委员会打电话进行询问,并在当晚就这些情况发出了消息。美联社记者也在塔斯社正式发布这一新闻前,发了一条推测性的消息;
(4)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挈尔年科去世,美联社驻莫斯科记者比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早10小时发出消息;
案例分析:
上述这些记者大都是根据一些迹象,如报纸中不见了这些领人的名字,广播电视节目更改以及其他一些异常现象,作出大胆的预测和推断的。
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往往能细心抓住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枝叶,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理出事物发展的因果链条,看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就像地震预报一样,地震尚未发生,但震前的征兆已经尽收眼底。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往往就能抓住这些蛛丝马迹,推断出新闻事件的发生,或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在事物刚刚冒头的时候,就能给予及时的报道。新闻敏感还能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使 3
记者有所准备地抓到重要新闻。
以上案例参见白庆祥等编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案例教程》
案例三:相关知识点——新闻敏感的培养 例1:
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邵飘萍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1917年3月的一天,他在国务院某秘书室中,听到隔壁国务院总理段祺瑞的办公室里有人打电话给美国公使,说,“下午3时,段总理要到美使馆会见美国公使”。邵飘萍马上想到,当时正逢美、德断交,美希望中国与之采取统一行动,段祺瑞下午去美国使馆肯定与这件事有关系。于是邵飘萍马上奔赴美国使馆,在与一参赞见面之后,便询问当天下午段祺瑞来会见美国公使商谈的内容。这位参赞突受此问,大为惊讶。于是邵飘萍便告诉他,自己早已知道此事只不过想通过使馆证实一下而已。就在这连轰带唬的询问中,他又获得了美国政府给驻京使馆的训令。邵飘萍马上又回访段祺瑞,询问当天下午赴美使馆的内容,并暗示自己已知道全部情况。就这样,一条关于中德断交的新闻到手了。
案例分析:
由此例可见,邵飘萍加入不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留心到国务院秘书打的那个电话,就可能无动于衷,机会就会错过。他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可以说主要由于他主张记者要“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动”。具有很好的“嗅觉”,随时捕捉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才能够逐渐培养新闻敏感,发现新闻线索。
例2:
新华社对外部记者章挺权在80年代初曾陪同一位美联社的记者在中国各地采访,他在《一个美联社记者在中国如何进行采访》一文中写到,作为一个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事物要有敏感的观察力,对于周围发生发生的事物要十分关心。对于情况,即使是点滴的情况,也不要轻易的放过,要有集腋成裘的精神。
那一天他们一起从哈尔滨坐飞机到北京,飞机刚降落在跑道上滑行,这位美联社的记者就问:“美国有个要人在北京,请你帮我打听一下,是谁?”两个人一起坐飞机来的,飞机上也没有无线电广播,事先也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任何消息。这位记者怎么会知道的呢?他眼望着窗外一架停在跑道旁边的飞机说:“你看,那是一架白宫的飞机,没有要人来怎么会有白宫的专机呢?”果真有一架涂有美国国旗的波音707飞机。到北京饭店后一问,原来是美国总统卡特的科学技术顾问在北京访问。后来他们在广州乘车路过十字路口,看到有一张印有杨开慧头像的歌剧演出广告,美国记者得知后马上停车拍照,并写了报道。他在中国的采访1个月,就写了 25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案例分析:
此例中的这位美联社记者的新闻敏感是比较强的,这与他平时注意观察是分不开的。观察能力也是构成新闻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处处留心,善于对身边的生活进行观察,记者才能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新的变动,才能够从平凡的事实中发现与挖掘潜在的新闻主题。
例3:
我国新闻界老前辈徐铸成年轻的时在《大公报》工作,1929年曾经到山西太原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采访。那一天他刚到冯玉祥的办事处采访,看到几个秘书正在打麻将。他心里一动,马上想到冯玉祥治军很严,这几个秘书公然敢在司令部打麻将,冯玉祥肯定不在军中。于是他迅速跑到冯的总参议刘治洲家了解情况,劈头就问:“冯先生离开太原了?”刘大吃一惊,十分紧张,反问:“啊?你怎么知道的?”徐铸成知道里头定有大新闻,于是便说:“我当然知道了。”刘赶紧叮嘱:“千万不要说出去啊!”徐铸成又找了辛亥革命时曾担任黄兴参谋长的李书诚,了解了更多的情况。于是一条冯玉祥悄悄离开太原,找阎锡山商议联合反蒋的重大新闻,就这样到手了。
案例分析:
徐铸成正是由于善于用一种与常人不同的角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利用以往信息的积累加以分析,因而能够洞察到形势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有些重大新闻事件常常是隐性的,如暗流潜涌,被假象所掩盖。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培养新闻敏感的一个主要方面。
例4:
以下是一位体育记者讲述的一段采访经历:
有一次,我正在南宁进行采访。一天晚上,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了国家拟成立体育总局的报道。国家真是要把体育委员会改制成体育总局?改制的目的是什么?改制后的体育事业将如何发展?我会为着这条涉及到体育行业发展的改革的,一个简短得知有一句话的新闻,整整一个晚上都在思考:把体委改制成体育总局,仅仅是文字上的变化吗?不是,决不是。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来到大街上散步。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也渐渐地清晰起来;国家许多部委相继改制成局,总公司,体育行业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的局面,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历史;体育为国家事业单位,也将会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的改革之路;那么,体育能不能和其他行业一样,成为一个产业?这么一想,思路开阔了。我把这一想法与另外的一个体育朋友谈了谈,他说这是无稽之谈。但我是“汪把吃秤砣”——铁了心了。于是,我回北京深入了解这一改制的背景,继而采访了国家体委有关领导,很快“产业化改革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采访主体就确立了。在这篇文章里,首先提出了“体育产业化”这个全新概念。当然,这个概念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了,但作为一个记者,能够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变化,及时捕捉到信息,配合改革,写出影响全社会的东西,我想也是一个记者值得自豪的事情吧。
案例分析:
信息往往只能提供基本的事实,而知识可以提供对事实的解释,进行更加深入的报道。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记者对国家时事及行业知识不但了解很多,而且还能做到举一反三,可以设想,如果记者没有平时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过了解和研究,如果缺乏“临战”采访的准备,那么,他就不可能从电视新闻中获取报道线索,也就不可能采写到这样的独家新闻,才能提出“体育产业化”这个全新的概念。
以上案例参见张晨、卢冰著《新闻采访艺术》
案例四:相关知识点——新闻角度
(1)突出重点
北京机动车负全责条款作较大修改 《北京晚报》2004年10月20日
今天上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15次会议。备受市民关注的“新交法”——《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在今天的全休会议上进行二审。
此次“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的草案修改稿不仅对“机动车负全责”和“骑车带人”条款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还对草案中与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通行条件及通行规则、事故预防与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相关的60多个条款进行了修改。
“机动车负全责”的改变包括:最大限度减轻机动车司机无过错赔偿责任、将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分为5种,草案修改稿中还新增加了对机动车实行第三者强制保险的制度,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内容。
“新交法”修改60多个条款
今年8月9日到15日,《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的征求意见稿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短短的七天意见征集组共接受电话、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总计8855件次。市民普遍关注的五大问题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人;道路资源配置;公交车进出停靠站以及法律责任。
9月29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进行统一审议,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内务司法委员会审议意见、市民意见以及其他各方面意见对草案中与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通行条件及规则、事故预防与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相关的60多个条款作了进一步修改。
赔偿责任细化机动车全责有三前提
征求意见过程中,市民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这一问题最为关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进行细化,一是要明确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先行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机动车一方承担。二是对如何减轻机动车一方责任进行细化,首先明确减轻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前提是要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履行了交通安全注意义务并且已经采取了适当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处置措施,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只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额度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有过错的,则按照过错程度承担赔偿责任。三是对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原 70条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只有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一方有条件报案、保护现场没有依法报案、保护现场,致使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的,又没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行人有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以及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情况下,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12岁以下儿童可以骑车带
法制委员会认为“关于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人”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保障交通安全与方便群众出行之间的矛盾。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国务院制定的实施条例对于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人问题没有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自行车载人,并规定了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目前,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仍是一部分家庭,特别是工薪家庭首选方式,许多残疾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也需要有陪护人员随行。
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对法规草案的相关条款作以下修改:成年人驾驶自行车可以在固定座椅内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儿童,但不得载12岁以上人员;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得驾驶自行车载人;残疾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可以载一名陪护人员,但不得从事营运。
公交车不必“排长队”
有的市民提出,草案中关于公共电、汽车应当在停靠站一侧单排靠边停车、依次单排顺序驶离停靠站的规定很有必要,但容易导致公交车排长队,从而影响出行。法制委员会认为,解决公交车进出站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协调有序与畅通之间的矛盾问题,应当在有序的基础上实现畅通,兼顾秩序与效率。因此,建议删去草案中关于 “驶离停靠站时,依次单排顺序行驶”、“暂时不能进入停靠站的,在最右侧机动车道单排等候进站”,增加“不得在停靠站内待客、揽客”。
“机动车责任”也是委员关注热点
今天上午的审议中,“机动车责任”也是委员代表们关注热点。史际春委员认为,草案修改稿听取了很多市民的意见,这非常好。但草案修改稿的第72条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不妥,可考虑也追究机动车责任,但可“酌情减少机动车责任”。
另外,应该再加大对交通逃逸的处罚力度。申丹委员发言说,一部分北京路口只有机动车信号灯而没有行人信号灯,建议加上。郝如玉委员认为,“新交法”一定要有利于交通畅通,有利于公民守法,适应于中国国情,也不能简单地让“机动车负全责”。孙毓敏委员觉得行人不遵守交法造成交通安全危机也值得关注,此外,还要鉴别有“假残疾人”驾驶残疾人机动车。
截至记者发稿时,虽然已是中午12点,委员代表们仍在围绕“新交法”的草案修改稿进行着热烈的发言。案例分析:
以上是关于北京市“两会”,没有涉及,而只是从张惟英的提案,即北京“人口准入制度”作为重点报道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篇新闻是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报道中的一篇。报道在会议的多项议题中选择了备受公众关注的“新交法”作为重点来加以报道,有助于人们对这一引起广泛争论的质疑的法规的认识。
(2)旧中觅新
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
——老百姓大药房杭城奇遇记(上)2003-2-25 浙江日报 记者秦军
日前,在新开张不久的杭州“老百姓”大药房内,一位来自哈尔滨某药厂的医药代表面对满屋人,竟痛哭流涕地向药店采购部部长下跪。
是他想求“老百姓”大药房买他的药吗?不是。恰恰相反,他是想求“老百姓”大药房别再卖他的药了!
作为医药代表,药品销售越多,利润无疑越丰厚。他为何会为了把药拿下柜而“屈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老百姓”大药房从哈尔滨某药厂购进了一批“牛黄消炎片”,每盒进价0.8元,经核算后销售价定为1.2元。应该说,50%的毛利非常可观了,没想到这个价位却引起了该厂驻浙江医药代表的恐慌。且听听这位医药代表的哭诉:“人家都卖4.8元,最低也在3.5元以上,你们只卖1.2元,还让不让人活了?”
原来是嫌卖得太低!
事实上,这位医药代表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苦衷:老百姓大药房从外地购回的“牛黄消炎片”是0.8元一盒,而杭州许多医药批发公司从他那里拿的却高达 2.8元。“老百姓”大药房大幅降价、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已严重影响了他的收入,威胁到了他的生存。据悉,该代表已多次到“老百姓”大药房哀求,希望能停售这种药,或至少将价格提高到2.8元以上,否则,他每天都要到“老百姓”大药房来下跪。
“老百姓”大药房是去年底在杭州开张的一家平价药店,一开张该店便以“比国家核定价格平均低45%”的举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短短两个月来,该店因为“低价”竞争,打破了医药零售业的暴利行为,遭到了数不胜数的“围攻”。这里面除了上面提到的“温柔一跪”外,还有疯狂抢购、闯店威胁等层出不穷的硬招。
如开张伊始,该店便因将上海强生公司的“泰诺”感冒片从12元多降到9元而引起轩然大波,强生公司驻浙江医药代表干脆派人驻守“老百姓”大药房,一看见“泰诺”上柜,便抢购一空,“老百姓”大药房根本来不及进货。
嵊州某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是我省患者常用的一种药品,已被列入医保目录,在杭州许多医院零售价为20多元,而在“老百姓”大药房,每小瓶只卖 7.8元。400%的毛利陡然降到了16%,这引起了有关店家的恼怒,作为“急先锋”的医药代表遂屡屡找到“老百姓”大药房,要求提价,否则,将用一切手段切断“老百姓”的供货渠道。
还有,新昌某制药厂的维生素E、广西某厂的“金嗓子喉宝”、杭州某制药厂的“百令胶囊”在“老百姓”大药房的售价都远远低于市场价„„
毫无疑问,“老百姓”大药房的平价销售损害了一大批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包括医疗机构、药店同行、大批医药代表,甚至还有医药批发公司。这些人是高价药的牢固捍卫者,谁要是想打破牢不可破的药价体系,必然会受到强烈攻击。
据悉,开张两个月来,“老百姓”大药房受到的围攻已不下数十起,有求情、威胁,也有釜底抽薪的动作。据了解,自开张后,“老百姓”大药房在浙江的进货渠道已被全面封杀,至今还没有从杭州乃至浙江全省的医药批发公司那里进过一次货。
案例分析:
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与医药价格调整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报道也屡屡见诸于媒体之上。但有些报道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制度变革呼唤、探讨上,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而新闻的作者没有按照惯性去思考问题,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新的角度,重点报道了平价销售药品的“老百姓”大药房受到医药代表的围攻这一事件,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使报道具有新意与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该报道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3)由近及远
形象工程成了天花板 国企海归大出局
作者:徐超 | 2005-02-10 | 原始出处: 《董事会》
从2003年开始,国资委“倾情”上演“全球招贤秀”。可是,《董事会》杂志又了解到,邱子磊于2005年2月终于淡出中海油。这个一度被国资委树为吸收海外人才的典范,而今给外界发出了不祥的信号:国有企业引进海外职业经理人未必能如愿。
此前,就有杨维平出局北京双鹤、郭谦遭遇现代解聘、“打工皇帝”何经华被迫出走用友、“天价总裁”唐骏也在风雨飘摇之中苦苦支撑等类似消息。中国职场上的“海归”,尤如“刀尖上的舞者”,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
从一见钟情到互相猜疑,再到不欢而散。“海归”大出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短暂的蜜月
2005年2月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邱子磊博士将正式离职。这位国资委引以为豪的“海归”无意再续他与公司的雇佣合同,这无疑成为国资委“全球招聘秀”一个难解的注脚。
邱子磊曾获麻省理工大学MBA学位。加盟中海油前,他从1990年起一直服务于美国公司,在国际石油集团阿科服务达4年。1998年至2000年任所罗门美邦投资银行亚洲石油天然气投资银行部主管。这是继证监会引进史美伦之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引进的又一位高级专才。2004年8月,邱子磊还被颇具权威的《欧洲货币》旗下的“机构投资者研究小组”评为2004亚洲油气行业的最佳CFO。
邱子磊是国企以“市场价”吸纳的国际专才第一人。据中海油2003年及2004年年报显示,公司最高薪的高管人员只有2名,年薪为500万至550万元。分析家认为,邱子磊是其中一人。另外,邱手上约有250万股(拆细后计)未行使的期权股份,市值约为1000万元。
此前有猎头公司分析,按照邱子磊对中海油的贡献以及薪水,双方续约不应存在问题。然而,继史美伦离职证监会之后,邱还是逃脱不了海外专才在国有机构“大出局”的怪圈。
据上海某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跨国公司高层进入中国国企工作,坚持一年以上的不足4%。这就说明,职业经理人难以立足国企。
“海归”与国内企业的蜜月期大多只有两三年。业内人士分析,两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转型的足以完成转型,不能转型的时间再长也是徒劳。对一个职业经理人而言,两年也许就是其职业特长得以展示的最长时段。
以上解释固然有其道理,但未必是“海归”出局的真正原因。这种“出局”并非正常更替,而是交织着太多的积怨与无奈。
市场“海归”较量计划“老董”
“海归”大出局的背后,隐藏着公司治理文化的冲突:市场化职业经理人精神与国内企业文化特别是国有企业官场文化水火难容。
2004年底,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一再强调,邱子磊博士在任职期间为公司做了出色的贡献。这证实了将国际性人才为我所用是可行的。
傅邱不和的传言由来已久,尽管双方对此均予以否认。据传,二者关系远不如邱子磊与原董事长卫留成:傅成玉精通外语,曾派驻外国多年,自认为能代替邱直接与外国油气公司及外国投资者沟通。而邱子磊任中海油首席财务官也已4年,却一直未能升为执行董事。邱在辞职信中称:“我的卸任决策并非任何内部和外部原因和压力,纯属个人见地。”
如果说邱子磊尚属比较体面的期满离职,那么杨维平在双鹤药业却遭遇职场“滑铁卢”。
2004年9月29日,双鹤药业董事会“强行罢免”了外聘的总经理杨维平。杨出身德国汉高、费森尤斯等外企,有15年外企总经理的从业经历,而今却成了双鹤药业公司的政治牺牲品。
其实,双鹤引进杨维平的初衷本就耐人寻味。
据分析,前董事长乔俊峰引进杨的目的有三:一是需要杨这样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双鹤;二是在国资委“全球招聘”的倡导下,杨的背景值得对外标榜;三是杨可以作为公司高层人事斗争的“挡箭牌”。
相关人士向《董事会》杂志反映,杨进入企业后,乔杨理念分歧很大。杨维平看重未来,10
希望推行企业改革,可乔俊峰已近退休年龄,考虑更多的是改革后的责任;杨希望加强药品主业,乔则喜欢通过股市筹集资金;杨关注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而乔则执意用并购来做大做强;杨意图对“市场”负责,乔却对“市场”和“ 市长”负责。
乔出局后,接替他的卫华诚也主要从“官场”考虑企业事务。虽然双鹤药业没有回应杨维平的免职原因,但外聘“海归”与 “本土”老董间矛盾难以调和无疑是主因。而且证券界一直怀疑操纵双鹤股价的除闽发证券之外,另有其人。杨维平曾要求检察院和国家审计署介入调查。但就在此关键时刻,他被强行罢免,颇令人费解。
这些曾在外国公司叱咤风云的职场高手,在国企落得如此结局,显然出人意料。有人说,“海归”高管其实只是某些国企的一个“棋子”而已。例如,虽然得到了TCL总裁李东生的赏识、信任和大力支持,前微软高管吴士宏似乎只是盛装参加了一场豪华舞会。曲终人散之际,便是吴黯然退场之时。
此外还有一现象也值得思考:“海归”名牌职业经理人在外企供职时成绩显赫,回国企后却无甚大建树。以原惠普中国副总裁兼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汉生为例。他任职期间,惠普中国信息产品事业部的业绩增长了120倍,但他在方正似乎就少有作为。
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跨国公司有一套成熟的运营体系,经营决策很容易在外企贯彻下去。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不成熟,内部管理缺乏规则。“海归”表面上与公司个别人产生摩擦,实际上是与国企原有体制和观念存在矛盾。于是,这个群体在国企里的命运简单明了:要么走人,要么被同化。
“许多国企的高管人员身份是特殊的公务员,而非真正的企业家,官员的目标与企业家的目标并不一致。”《董事会》杂志特约评论员、Premier Farnell PLC 公司欧洲及亚太区总裁中国事务特约顾问蔡敏男博士这么认为。
国企“天花板”难冲破
虽然“外来的和尚”进入国企摩擦不断,但国企依然高挂招聘“海归”高管的大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4年多次谈话中表达如下意图:国企与世界接轨,要从经理人入手。
然而,接轨不易。体制之别直接影响到接轨运作的步伐与效率。
依据公司运作理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是运行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平台。目前的国企不是缺失这个平台,就是很脆弱。董事长作为出资人代表,控制着企业所有权,但又不对所有权负责。这样,国企所有权和控制权既结合又分离。国企产权、制度、人事方面关系复杂,是“海归”高管桔枳之别的主要原因。
薪酬制度也是接轨之难的关键。据国际管理顾问公司Towers Perrin所作的一项全球薪酬调查显示,各国大企业行政总裁平均年薪以美国最高(106万美元),其次是英国(约70万美元),再次是法国(约60万美元)。据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国企负责人年薪调查显示,36家中央国企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党组)书记1999年平均年收入为6.1万元,最高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年收入21.3万元,最低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年收入1.2万元。11
这与“海归”高管形成强烈反差。以中石油邱子磊为例,年薪为 500万左右,4年下来,他个人人力成本就是1500万元。再加上1000万的期股,就是2500万左右。国家投资开发公司总裁王会生不由感慨:“不能多了一个女婿,伤了一群儿子。”
另外,目前国企的负责人基本上是国家任命,管理层更多的被看作“特殊的公务员”而非企业家。如191家中央企业的“一把手”中,53家由中组部决定产生,其余由国资委决定产生,而且大多数国企主要负责人都是来自本系统内的政府官员。不难发现,国资委全球招聘高管就是对“任命制”进行突破的一次大胆尝试。
而今,大型跨国公司在人才选拔上用的是“全球资源”,有的公司董事会成员里40%以上是外国人而中国国企目前则大部分只用本地人。国资委相关人士曾指出,中国的国企要将眼光投向全球,外国人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国企的管理者。但事实是,国资委“全球选秀”活动后,国企高管层仍没有出现一个洋面孔。
合理建构“董事会”
“海归”频频出局,还引出了如何建构董事会这一关键问题。2004年中瑞与中驰两个财团的教训就表明,没有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就不会有职业经理人的表演舞台。
温州的中瑞与中驰这两个股份制财团,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中自发谋求常青的典范。中瑞财团聘请的总裁精通英文、俄文、日文三国语言,熟悉和了解国际贸易规则、有过上市公司高层管理经验。中驰财团总裁王绍庭则来自于深圳,有过多年独立运作大企业的成功经验。但是,两个总裁都在“蜜月期”内撤离。
有财团之名,却没有形成股东文化。董事自己就是老板,而且都习惯了在自己的企业里做决断。这样的财团组织,其实只相当于一个联合经济体。一个联合体,就像联合国,应该是秘书长(相当于执行总裁)来主持工作,应该是弱化的董事会与强有力的经营层结合才能把事情做起来。但结果呢?“董事会权力很大,但董事之间互不相信、相互抵触,无法做出任何决定。而经营层权利很弱,只能是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王绍庭这样剖析。
中驰如此,中瑞亦然。中瑞董事会的董事在具体操刀。在项目判断与选择、行业的进入与资金的调动等方面,董事会内部形成决策的时间效率并不高,留给经理人行政的空间不大。
在国企双鹤药业里,“强董事会弱经理层”的结构同样使“海归”杨难以发挥作用。
在双鹤的管理结构下,董事会集约了决策执行力。前董事长乔俊峰将公司分成四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上面设立执行委员会,乔则是委员会的主任。这样,董事会变成了公司的权力中心,行政权力没有下放到经理层。当杨维平提出推行董事会和经理层分离的时候,势必触动到乔的权力架构而遭其反对。杨强化了对人、事和财务的管理。如调整部分总部高管人员,更换了十几家控股公司总经理。同时,与18家子公司总经理签订了2004年目标责任书;加强财务控制,以消除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避免新的投资损失。2003年下半年,“恒康双鹤”事件和“昆山双鹤”事件促使乔下台。随后卫华诚继任董事长。之前杨维平所要推行的改革,遭到乔的反对,得到卫的支持。但是当卫华诚担任董事长之后,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矛盾不但没能消除,反而更为激化,并最终导致杨的出局。
显然,中国公司的董事会与行政经理层分工不明确。这种制度性缺陷,影响着“海归”高管的水平发挥。有人戏称,即使叫韦尔奇来中国,也未必能有什么奇迹,甚至还不如本土经理人。
因此,中国企业在“高管选秀”时,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国企董事会制度试点,以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网通等为榜样,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产权改革。只要产权改革不发生实质性变化,国企建立董事会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意义就难以显现。
警惕“海归”厌恶症
高层反复强调,国企“全球招聘”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国有企业不仅要留住人,更要吸引人;不仅要吸引中国的优秀人才,还要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
但有些现象却耐人寻味。从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公示的招贤榜23名人选中,“海龟”少,“土鳖”多。真正有外企背景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人选曾兵,另一个是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总会计师人选孙涛。有媒体报道,报名者中的16名具有外国国籍、65名拥有绿卡者全部落选。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已到了一种相当严重的程度。据官方统计,自1998年以来,中央企业流失的各类人才占同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30%以上,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下,包括一些已崭露头角的骨干人才。譬如新华社技术局的一名副厅局级干部就被3721网站于2004年以年薪50万挖走。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表示,今后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选聘工作将逐步实施公开招聘的形式,让国有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国际竞争中。部分企业可以先从企业副总开始,向全球公开招聘人才。选拔的人才第一年试用,合格的签订三年聘用合同。条件成熟后,再逐步上升为“一把手”的公开招聘。
与国企的“雷声大、雨点小”不同,不少股份制公司在人才国际化上已迈出一大步。联想集团于2004年12月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集团新CEO由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担任,这是中国著名企业的老外“第一人”。
有人提醒,国资委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必须警惕一些国企借此搞人才 “形象工程”。如果只是叶公好龙的话,恐怕也不会有更多的“海归”上岸。
案例分析:
上面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国企人才流失的现象。如果从国企用人制度的角度入手,很可能让读者“敬而远之”。现在的报道找到了在国企工作过的“海龟”派的实例,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再从这点出发,对国企用人制度急需改革进行全面介绍,从而达到了由近及远的效果。
(4)以小见大
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2003年10月28日
天津日报
10月24日下午5时许,三峡库区腹地蜿蜒起伏的山间公路上,几辆面包车正从万州区向云阳县城方向疾驰。
此刻,坐在汽车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望着车窗外一一闪过的田野,若有所思。上午11时许,他和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飞抵重庆万州后,就开始走访移民。
当行至距云阳县城约40公里处时,温家宝看到公路附近隐约可见几处农舍,当即要求停车:走,去看看村里的乡亲们。
沿着一条高低不平、十分泥泞的狭窄小道,温家宝带领着随行人员向公路下边掩映在一片葱茏竹林中的龙泉村走去。
“温总理到我们村子里来了!”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们,闻讯纷纷拥进农家小院。
温家宝面带微笑,一一询问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望着总理亲切和善的面孔和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村民们的拘束一下子烟消云散,你一言,我一语,与温家宝拉起了家常。
小院里不时传出的阵阵笑声打破了村里的宁静。
不知不觉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温家宝对龙泉村10组的基本情况已有了大致了解。这时,他问村民们:“大家还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
“总理,我想,我想说说我家里打工的事。”一直坐在温家宝左侧的农家妇女熊德明有些腼腆地说。
温家宝总理侧过身对她说:你说吧。
这时,坐在旁边的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也鼓励熊德明:有什么事只管对总理照实说。
熊德明说,现在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打工,村里大多数劳力都在云阳新县城搞建筑,一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左右,但是在修建新县城中心广场阶梯的过程中,包工头拖欠农民的工钱一直不还。她爱人李建明有2000多元钱的工钱已拖欠了一年,影响娃儿们交学费„„
听着熊德明的叙述,温家宝神情顿时严峻起来。
“听说政府把修广场阶梯的钱拨下去了,但是包工头们扣着民工的钱不发。”村民曾祥万接过话头说道。
温家宝双眉紧锁,沉吟片刻后说:“一会儿我到县里去,这事我一定要给县长说,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人群中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谢谢总理!”刚才还有些腼腆的熊德明,此刻高兴地叫了起来。
接着,温家宝对随行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老百姓的好多事情,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大事。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不到农民家里看一看,坐一坐,怎么能知道农民的困难呢?”
天色渐暗,丝丝寒气隐隐袭来,但村民们心中却暖洋洋的。温家宝和村民们一一道别,并愉快地提出和乡亲们合影留念。这时,乡亲们都抢着和总理握手,刚才还兴高采烈的熊德明却直往人群后面躲。
“别跑啊———”,温家宝快步上前和她握手道别。这时,熊德明扬了扬双手,不好意思地说:“我刚割了好多猪草,手太黑太脏。”但总理丝毫不理会,仍紧紧地握了握熊德明粗糙的双手。
暮色中,坐进汽车里的温家宝突然看到村里的乡亲们正跟在后面,向汽车走来。他马上又走下汽车,握着村民们的手再次道别。人群中,一些村民眼里闪动着泪花。
华灯初上,汽车驶进云阳县新城。温家宝心里仍想着龙泉村乡亲们的事。一见县里的负责人,他就追问起农民务工工资被拖欠的事。
县里负责人说:“确有其事。主要是因为一些包工头没有把钱发到农民手中。这事我们要认真处理,一定给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当天夜里11时多,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务工工资。
新华社记者孙杰黄豁
(据新华社重庆10月27日电)
案例分析: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温总理为农民讨回工钱这一件小事,但涉及到2004年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关注等重大问题,很有社会意义。对于这样重大的新闻主题,但作者并没有抽象空洞地去进行报道,而只是找到一件“小事”,一件典型的新闻事实,以小见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5)虚中觅实
五千亿元投资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 来源: 半月谈2005年第3期 记者 林红梅
国道带动一方经济
我国公路建设保持了突飞猛进的态势,2004年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突破4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是公路建设的重点。去年年初,“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在建和未开工项目有6200多公里,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到去年年底,交通部20世纪90年代初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完成建设任务的87%。
2004年,江西温家圳至沙塘隘、广西南宁至水任、沈大高速公路拓宽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全长2354公里的北京至珠海国道主干线实现全线通车。连霍国道主干线建成后,我国形成第一条横贯东西的4396公里的快速大通道。路好了,车速快了。汽车从连云港跑到霍尔果斯,14年前还需15天左右,现在只用两天。这个结果令众多如王殿臣一样的司机们心里高兴。
经过去年的建设,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5.6万公里,新增4.6万公里。路修通后,商机来了。在“新丝绸之路”沿线,昔日许多难卖的农产品,如今正踏着“新丝绸之路”走向兄弟省区,走出国门。“新丝绸之路”横穿瓜果飘香的新疆吐鲁番,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通车之后只要两个多小时。路好了,到吐鲁番观光旅游、品尝“火洲”美味瓜果的游客日益增多。仅半年内吐鲁番的特色旅游收入就达1亿多元。
在葡萄沟长期从事葡萄经营的艾合买提•阿不力孜高兴地说:“以前因为路途遥远,水果运到内地大多会烂掉,许多东西都卖不出去。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好路,加之吐鲁番葡萄名扬天下,许多人都慕名而来!”
修好路服务“三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部署,交通部门把农村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大建设力度。2003年交通部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指导思想,调整投资方向,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倾斜。
2004年新改建农村等级公路25万公里,新增沥青路、水泥路13万公里,全国又有123个乡镇和11200多个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成为服务“ 三农”力度最大、农民最受益的措施之一。
河北省阜城县漫河乡建成通村油路后,每斤西瓜价格平均比往年高出0.1元,仅此一项全乡农民年可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3团以前由于路况差,生产的蟠桃卖不出去。建成通连(队)公路后,外地车辆主动上门收购蟠桃,不仅增加了职工收入,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案例分析:
在关于工作成就的报道中,最常见的毛病是,堆砌各种各样的概念、套话,再加上一大堆不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数字,这样的报道不但过于空洞,可读性也差。为了将虚的内容写实,记者可以考虑选取一个或几个实在的例子,以它们为载体,来反映抽象的内容。
上述这篇工作成就报道中,在总体成果报道及数字的基础上,记者选取了几个实例加以说明,如国道贯通带动新疆工业、旅游业的报道中采用了果农的例子,修好路服务“三农”报道选用了河北省瓜农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例子,比单纯堆砌数字有说服力。但是例子叙述还不够详尽,如果能再具体实在一些,或以这些实例作为切入点进行报道,效果会更好。
案例五:相关知识点——新闻角度的创新
(1)逆向思维
1996年1月26日《经济日报》发表了本报记者李本军的文章《京九热中的冷思考》,指出在京九铁路全线铺通之后,京九经济带初步形成,“抓住机遇,富民强市”成为沿线各地领导的共识。但京九沿线会不会因此出现重复布局、雷同建设、过度竞争?记者因此撰文,给人们提供了一味清醒剂。
案例分析:
这篇报道就是逆向思维的果实。作者用跟人们的惯常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发现。逆向思维就是这样在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上,“反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琢磨琢磨,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譬如,鲁迅先生有名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发人深思,尤其在强调探索、创新的时候,这样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可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优良传统不能得到很好继承的时候,就不妨把鲁迅先生的话反过来想一想:地上已经有了路,可是走的人少了,恐怕也就没了路。这样的思考同样是深刻的。
再譬如,人们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是说只要质量好,就会有顾客,强调的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质量只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方面,仅有这一点,而缺乏自我推销的意识,在深巷中等待顾客上门,也是不可取的。有了这样的思考,就可以写出“好酒也怕巷子深” 之类立意新颖的文章,强调现代开放意识和广告意识。
注意:尽管运用逆向思维常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但是,逆向思维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不能常用。必须恪守“当用则用”的原则。否则,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来一番“标新立异”,或者一味地跟别人唱对台戏,就不是可取的态度了。
(2)发散思维
《河南广播电视报》在1998年11月23日在“晓阳谈片”专栏刊登了杨诚勇的言论《“两支队伍”比较谈》。文中先提供新闻:北京新闻界近日报道,最近,有两支队伍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实行包围战,一支队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群众,另一支队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到中央电视台“公关”的“干部代表”。“ 笔者前不久到中央电视台学习考察,对这‘两支队伍’观其大略,进行了一番比较。”下面分别从六个方面着笔:
“先说阵容”。“前门队”衣冠不整,神色憔悴;“后门队”气宇轩昂,衣冠楚楚。
“再说身份”。“前门队”是“散兵游勇,不足道也”;“后门队”则肩负“领导重托”或“组织嘱托”。
“三说待遇”。“前门队”自掏路费,自带干粮;“后门队“轿车手机,一应惧全。
“四说活动”。“前门队”举目无亲,只能靠“乞求、眼泪和下跪”;“后门队”则送帖子,拜路子,还能找到说话管用的大官写条子“。
“五说目标”。“前门队”是“急切希望‘焦点访谈’能下去采访,及时播出”;“后门队”是阻止采访和播出。
“六说结局”。“前门队”的成果无法确认,“后门队”的成果则“显而易见”。
最后表示:“什么时候‘两支队伍’都能短下来,短下来,„„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案例分析:
发散思维即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记者在尽量广泛地收集信息,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内在意义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途径的全面思考,从中可以找到很多好的报道角度。
上文中所提供的新闻角度就是多侧面的,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从阵容、身份、待遇、活动、目标、结局六个方面展开,给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3)统摄思维
1991年12月某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篇小小的报道: 市委书记和“毡帽朋友”
慎海雄
杨成达
中共浙江省绍兴市委书记陈礼安有一帮“毡帽朋友”。逢年过节或农闲日子,他们就会爱上陈书记家聊聊,一碟茴香豆几盏厚老酒,边喝边和书记拉家常。陈李安常常从毡帽朋友的家常话中把握农村工作的脉搏。
绍兴县有一个村以前集体经济实力强,小有名气。可这几年村办印染厂没办好,村里年年有赤字。一位“毡帽朋友”跑去告诉陈书记:村办印染厂亏损重,根子在厂里干部自己“打群架”。陈书记抽出时间下村蹲了半个月,发现那位“毡帽朋友”说得没错,就会同乡、村领导,对厂里的班子作了调整,强化了各项管理制度。两个月以后,印染厂就扭转了亏损局面。
粮食入库时农民意见较大,陈礼安赶到塘湾村,同年逾花甲的几位老农民朋友商讨储粮卖粮问题。
针对农民家中粮食太多,而国家粮库又有限的情况,陈礼安向“毡帽朋友”建议,“可不可以采用社会化储粮方法,建个集体仓库,或腾出几间民房,把农民手中多余的粮食囤积起来,藏粮于民。”
“毡帽朋友“听了纷纷说:”这是个好办法!“”行得通!“大家还提了一些具体建议。如今,绍兴农村已经广泛开始兴建村级粮库。绍兴县第一批村级粮库容量约10万公斤,今年可启用一部分。
案例分析:
统摄思维又称聚拢思维,它的特点是思维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新闻报道中,作者运用这种思维,将市委书记、“毡帽朋友”、印染厂扭亏、兴建村级粮库这些表面上看似没有多少关系的人和事放在一起加以思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即市委书记与“毡帽朋友”这个聚焦点作为报道的角度,进行发掘与报道。由于新闻紧紧抓住市委书记交“毡帽朋友”这一点行文,篇幅虽然短小,但中心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4)全局思维
博士教授当上北滘镇书记、镇长 罗小林
秦淑卿
曹河广
佛山电台消息:
33岁的博士邓伟根今天就任顺德市北滘镇党委书记,与最近出任常务副镇长、曾在德国留学三年的教授周冠雄一起主持北滘镇工作。
邓伟根是暨南大学工业经济学博士,他上任后表示:(出录音)“主持一个经济重镇的工作,压力大,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到社会大学里再拿一个‘博士’学位”。
被列为“国家星火科技产业示范镇”和“国家星火计划密集区”的北?镇,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七十亿元,其中,有近五成是高新技术产品带来的。在这个被成为“ 农村硅谷”的小镇中,高新技术企业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就有两千多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超过300人。
刚刚卸任镇党委书记的区祥贤说:(出录音)“北滘镇要建设现代化‘小都会’就要让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当领头雁。”
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对两位高级知识分子担任镇的领导寄以厚望(出录音)“让一个博士、一个教授下去,重兵驻扎,估计这个镇‘九五’期间(年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亿元是肯定没问题的。”
——1995年12月1日佛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全局思维是指记者所面对的新闻事实常常是发生在某些地方、某些行业,看上去影响有限,但是如果善于把眼光放得更开,将局部的、个别的事实,放到全局的背景下去考虑,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更深刻的意义,也就能找到最佳的新闻角度。
上述这篇消息的价值决不仅仅是报道了博士、教授当乡镇干部的稀罕事,作者运用全
局思维,把这件事放在中国转型期的大时代背景下,发现了此事实蕴含的更深刻的意义:它揭示了中国农村的一场伟大变革。部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农民,已经甩掉了传统的耕作观念,开始了向知识化、科技化的进军。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抛弃了老死于书斋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将自己的知识直接转化为价值。这种深刻意义的发掘使作品的份量大大加重,这篇作品因此成为1995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
参见孙春旻编著《新闻写作现用现查》21-28页
案例六:相关知识点——面对面采访:采访前的准备
(1)了解采访对象 例1:
了解采访对象个人的基本情况。这些资料能够让记者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基本认识,以便在采访中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找到提问的切入点。
意大利著名的女记者奥莉亚娜`法拉奇,以特有的采访能力,以采访世界领袖人物和风雨人物而闻名。她采访思路敏捷,提问尖锐,准备充分,先后成功地采访过霍梅尼,基辛格,邓小平等重要人物。
1980年8月21日,她在邓小平同志时,对话就是这样开始的,字里行间都透视出她在采访前经过了认真扎实的准备: 记者:“明天是您生日!”
邓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记者:“不错,邓小平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中得知的。”
邓小平:“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记得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该祝贺我的呀。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老的年龄吧!”
记者:“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个衰老的年龄,她会给我一个巴掌的。”
邓小平:“他做的对。你不会这样对你父亲说的,是吗?”
法拉奇在轻松、亲情中,打开了采访的通道,获得了采访成功。据法拉奇回忆说,她在采访邓小平先生前,仅仅阅读材料的准备就做了近三个月,她看了足足有好几公斤的书面材料。
例2:
一位初出茅庐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到编辑部上班不久,就以“思路敏捷、才华横溢”初露头角。一天,编辑部安排他去采访一位女科学家。他的对话是这样开始的:
记者:“解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府里培养了不少人才。请问,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女科学家:“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学研究全靠自学,我认为自学也可以成才。”
记者:“听说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研项目。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
女科学家:“看来您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研究。目前知识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还未成功,所以谈不上什么新课题。”
这位记者至此已经尴尬至极了。他想缓和一下采访气氛,聊一段家常。他接着提问到: 记者:“你的孩子多大啦?在哪上学?”
女科学家:“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自己的事业,因此独身至今,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谈。” „„
女科学家:“好吧,我的工作在等着我,恕我不奉陪了„„。”
临时上阵,自以为自己说学的那些东西够用了,自以为“智商”高人一等,其结果却是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例3:
了解新闻背景材料,尤其是采访对象的业绩状况,是采访准备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任何新闻时间的萌芽、成长、发展和成熟,都经历过一个酝酿的过程,同样任何新闻人物的出现也是如此。它的成长过程,必然与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些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相关联的情况,就能对新闻事实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在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时,有了这些情况作为引子,采访起来就能找到共同语言,就能牢牢把握采访对象的思想脉搏,从而与采访对象产生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
有位记者讲述了他一次采访名人的经历:
有一次,我奉主编之令,前去采访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在吴老家里坐定,我立即投入了采访。
“吴老,听说你钻研肝胆外科有半个多世纪了,那一定取得了不少在国际上领先的医研成果吧?”
“没有。我从事肝胆外科没有半个世纪。成果倒是有一点,但在国际上领先的还不多。”吴老硬硬地回答。
“您今年有六十多岁了吧?从二十岁开始,没有半个世纪也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我说没有就是没有。我从事肝胆外科,是在其他专业基础上转行过来的。” „„
我逐步感觉到了,这样的采访肯定完不成任务。于是我与吴老拉了一会家常,并向他道歉,恳请他推荐由他撰写的几本关于肝胆外科的专著,好好学习后再来采访。他接受了我的歉意,给了我一大摞资料,他还约定过半个月再来,接受我的采访。
我带回那些资料后,整整用了半个月时间,一本一本地进行认真阅读,从字里行间,我发现了吴老专心肝胆外科研究所付出的全部,也从这些著作里,找到了一般名人专访中没有的东西。半个月后,我如期赴访,并带着几个有关肝胆疾病的疑问,请教了吴老,终于获得了采访的成功。
从这里,我们发现,要取得采访成功,必须设法更多地了解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采访对象的业绩状况。大多数采访都与采访对象的工作相关,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业绩,不仅有利用采访的深入,也可以从中找到合适的采访角度。这对进行采访是极其重要的。
例4:
了解与采访相关的专业知识。在采访某一专业领域的人员时,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知识,是采访的前提。如果对相关领域一无所知,不仅会阻碍采访的深入,甚至可能会使采访无法进行。
“ 尊重采访对象,甘当学生,应该是记者采访时所抱的基本态度。实践证明,光是甘当学生,有时仍不免碰钉子。”这是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的体会。一次她贸然去采访一位生物学教授,这位教授兴致勃勃地跟记者谈起自己的著作,可是记者没有看过,教授谈到生物界分歧和争论时,记者茫然无知。于是这位教授变得兴致索然了,记者也只得怏怏推出。显然,这位教授一定在怀疑:像这样一个无知的记者,有没有能力理解我的话?能不能写出成功的报道?
吸取这次教训之后,樊云芳总是力求采访对象的“研究生”。也就是说,要能跟采访对象“对话”,共同讨论问题,即便是请教,也要问到点子上;要使自己发表的看法,对对方也有启发。这样,采访就不是单方面的“增予”,而是相得益彰了。
1983 年夏天,湖北省歌舞团正在采排《编钟乐舞》,樊云芳去采访了。由于在这之前,她对编钟已作过几次报道,请教过一些音乐界人士,研究过有关的论文集,所以一去歌舞团,就提了几个问题:第一,《编钟乐舞》的古乐队全部是仿制曾侯几墓中的出土乐器,请问仿制乐器是否做到了与原件形似声似?第二,这支古乐队在规模和表现力上有什么特点?第三,你们为《编钟乐舞》编排的音乐与舞蹈有什么历史依据?如何证明它们再现了楚文化?第四„„剧团的同志听了之后大为高兴,说:“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看来,你是我们的知音。”自然,次后的采访就非常顺利了,歌舞团为记者提供了种种方便,一有什么消息,就赶紧向记者通报。所以,那一次《光明日报》对《编钟乐舞》的报道,走在了各报的前头。
例5:
采访前充实新知识,也是一种武装。著名学家徐迟曾经不无自谦地说:“对数学我是一塌糊涂。”但为了采访好著名数学陈景润,为了弄清楚“歌德巴赫猜想”是怎么一回事,他不得不去接触数学,像小学生一样,做数学题,甚至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去与难懂的数学问题打交道。为了采访成功,他不但做了大量的数学题,而且还阅读了马克思的《数学手稿》。正因为有了这样详细、认真的准备,所以徐迟写出了名声远扬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例6:
胡发强有一次去采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授。之前,他对中医是陌生的。于是,临时抱佛脚,看了一下有关中医的手册,了解到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举例说,中医看到 22
你眼睛发红,有“火”,他不是就眼睛治眼睛,而是说你肝上有热,开一付清肝热的中药叫你服。因为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眼睛的毛病是肝上毛病的反映。中医给人治病,是把人体各器官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考虑的。这就叫“辨证施治”。还有什么心脏与小肠,肺与大肠想联系。得了疝气,要服强心脏的药;大肠有热反映到肺上等等。就凭这一点热炒热卖的知识,他很快同被采访对象找到了“共同点”。
(2)与采访对象建立关系
采访前的准备,不仅仅是做案头工作。有时,为了更好地熟悉与接近采访对象,记者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采访对象建立一定的关系,为日后的面对面采访打下基础。
记者要采访,就要接触人。碰上健谈的、愿谈的还好说,如果让不健谈的或不想谈的开“金口”,这也是一门艺术。
1987年,穆哲民应一家杂志之约,去采写郭凤莲。在他去采访前,有《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的记者先后去要求采访,都被拒绝了。
穆哲民没有贸然行动,从容地部署着如何去采访郭凤莲的计划。第二天一吃早饭,他边去采访郭凤莲。这时,郭凤莲正在房内洗衣服,一进门,穆哲民边大大咧咧叫了一声:“凤莲妮!”当地有个习惯,把男的称“小”,把女的称“妮”,这样的称呼,亲切一些,郭凤莲满脸狐疑地望着他,穆哲民赶快说:“好久不见了,我是《山西日报》的穆哲民,我来看看你。”其实他根本没有面对面地与郭凤莲打过交道。郭凤莲也马上说“认识,认识。”她显然是怕别人说她架子大,或者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只好做得像见熟人的样子。
穆哲民先关切地问了她的近况,又问了她的孩子,才漫漫地谈到政治见解。怕引起她的怀疑,表明确实是来看望她的,穆哲民第一次采访没有掏笔记本,而是尽量用脑记,事后回招待所,才在笔记本上作了追记。思想感情上的接近,打开了郭凤莲的话匣子。她毫无顾虑地侃侃而谈。从她当铁顾念队长时,谈到她现任果科所副所长,从她的孩子谈到她的丈夫;从过去大寨所犯的错误,谈到对十一界三中全会的认识,真是无所不谈,无所不至。大约谈了近两个钟头,最后直到穆哲民认为材料够了,才告别而去。
案例七:相关知识点——面对面采访:提问的循序渐进
(1)由小到大
提问时不宜一上来就给出一个漫无边际的大问题,那样采访对象往往不能准确领会记者的意图,回答问题也就很难答在点上。记者可以先从具体的问题入手,这样便于得到确切的回答。借此过程,记者也可以逐渐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例1:
美国记者马克斯•冈瑟有一次去采访一个曾在税务局工作的官员。当他开始采访时,曾希望这位税务官告诉他干收税工作时经历的一切有趣的事,然而怎么让这个官员开口呢?他可以提出一个含混广泛的问题:“你在国内税务局任职时经历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但冈瑟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这个问题面太宽了,人家没法回答。冈瑟向这位官员提出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在你检查人们的纳税申报单的时候,有人向你行过贿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这位官员的兴致,事实上,简直有点让他兴奋过度了。他们谈了4个小时,从头至尾,冈瑟带着有关国内税务局内幕的大量动人材料满载而归。他想了解的广泛的问题——发生过什么有意思的事吗?——没有提出,却得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圆满的回答。
(2)由近及远
提问时可以先从身边的事入手,或者从采访对象心理上感觉最贴近的问题入手,逐渐将问题向其他方向延伸。这样便于采访对象慢慢进入状态,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接受采访。
例2:
有位女电视记者,采访一位正在技工学校学习的女孩。这个女孩出生后还没满月,就被自己亲生父母遗弃在铁路旁,后来被一位好心的大妈收养,一直抚养到现在。女孩在接受采访时,要求不要问她亲生父母的事。
记者答应了这个要求,就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一提了出来,对方也一一做了回答。可是,记者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从小就被父母遗弃,至今都没有见过自己亲生父母的女孩,对自己的生身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恨,是想念,还是漠不关心?这也是观众很想知道的。
借着对方喊自己“陈姐”的话头,记者说:“我该问的问题都问了,你也答得不错。现在,我们姐妹俩聊聊天吧!”对方说:“好啊!”于是,她们俩便这样聊了起来——问:“你在讥笑学习,你们班里的男生多啊女生多?”答:“男生多,不过我们班可团结啦!”一说起她们班上的事,对方轻松了许多,脸上露出了孩子似的稚气与顽皮。记者又问:“那你说,男生和女生比,谁更恋家恋父母?”答:“当然是女生呐。”记者注意到,说道这里,女孩的脸上擦过一丝黯淡的神情。这时,记者又把话题引申了一步:“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住在学校,一做梦就是回家,看见爸爸妈妈。这么多年了,你有没有梦到过你的亲生父母?”对方听了,稍稍停顿了一下,眼圈有些发红,就忍不住地说:“其实,我不知道做过多少这样的梦。可是,在梦中我总是看不清我爸妈的脸是什么样。每当在公园、在大街上,看到别的同学和父母一起逛大街、逛商店,我就想,我的亲生父母是什么样儿?是胖还是瘦„„”说着说着,女孩的泪水也涌了出来。
(3)由易到难
先给出几个采访对象肯定能做出回答的问题,可以调节气氛,也可以让采访对象逐步适应采访过程。
例3:
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到日本访问。飞机刚起飞,团长安岗同志就说:“从现在起我问就已进入采访过程,所见所闻就是材料。”
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5名中国学生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安岗同志立刻把话头接过去,问:
“你们知道中国有一条长江吗?”
5名学生一齐举手。
“你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孔子吗?” 全部举手。
“你们知道鲁迅吗?” “听过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毛泽东吗?” “知道。”
“胡耀邦呢?” “听说过。”
这样话匣子就打开了,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4)由表及里
采访时如果一下子提出最核心、最深层的问题,想挖出事物的本质,反而可能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提问时,从表面的情况问起,可以帮助记者积累信息,对深层的问题有更多的认识,这样在提出深入的问题时更切中要害。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或不配合心理。
总的来说,在设计采访提纲及在采访中提问时,通常应该循序渐进,引导采访向不断深入的方向发展。
例4: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最忌讳向被访问者提出抽象问题。她说:“一些记者访问著名人物时,只提抽象问题,结果真想知道的却捞不着。”法拉奇在采访中非常注意变抽象的问题为具体的问题,从表面的情况问起,逐步提出最核心、最深层的问题。
如关于伊朗有没有自由民主问题,法拉奇是这样向霍梅尼提问的:“好吧,让我们谈谈自由和民主。你在古姆发表过一次讲话,说新的伊朗政府保证每一个人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所谓每一个人,包括共产主义和少数民族。但你的诺言没有兑现,你现在指共产主义者为‘撒旦的儿子’,指叛乱的少数民族领袖为‘人间的邪恶 ’。”
于是引出了霍梅尼的一段答话:“五个月以来,我问容忍那些思想与我们不同的人。他们有绝对的自由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完全享受到我们给予的自由。我们甚至邀请共产主义者与我们对话。但他们突然烧毁收割的小麦,放火焚烧选区办事处,以步枪和武器回应我们提出对话的建议。事实上,他们煽动库尔德族作乱。所以,我们开始明白,他们视我们的容忍为可乘之机,发难颠覆我们。他们其实不想得到自由,只想搞阴谋诡计,我们不得不加以制止。当他们的阴谋被发现后,他们又想方设法运用其他手段进行破坏,我们惟有把他们压制下来。”
由于问题提出得很具体,终于“引”出采访对象道出了记者所需要的材料。试想,法拉奇若是这样提问:“请你谈谈伊朗有没有自由民主”,能有上述那段精彩的对话吗?霍梅尼或许会以一字“有”来了结此题。这样,采访就陷入了僵局。
以上案例参见白庆祥等编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案例教程》
案例八:相关知识点——面对面采访:提问方式
例1:
采访中的偏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在采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您在观众中有两个形象,一个是邓世昌,一个是‘三九胃泰’,对这两个形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听到这个问题,李默然有点意外。他说: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当时,我们有个学术团体没有活动经费,没法开展活动。正好这时候“三九胃泰”来人找我做广告,说给30万。我想这正好可以解决活动经费问题。后来30万元钱我自己一分也没要,全给了这个学术团体„„
例2:
采访中的质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位记者,在拘留所采访一名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时,就是这么问的: 问:你叫什么名字? 答:我叫唐立平。问:哪里人?
答: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问:今年多大了? 答:23岁。
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被关押在这儿吗? 答:因为我犯了拐卖罪,触犯了刑法。
问:发财致富的路那么多,怎么想起来拐卖人口,去干这个违法的事儿? 答:因为缺乏知识,缺少法律知识。问:你什么文化程度? 答:小学没上完。问:你家里有姐妹吗? 答:有。
问:你拐卖妇女造成了很多家庭妻离子散,他们很伤心、很痛苦。如果这件事是在你家的姐妹中发生了,你怎么看?
答:拿我自己的罪行来说,放在我自己身上肯定不能容忍,放在别人身上也是不能容忍的。但是我自己已经错了,我想向所有被我怪卖过的人认罪。希望他们能宽恕我。
例3:
激将采访法
山西电视台原记者高丽萍,1987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的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的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的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富起来的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
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的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诱发提问
所谓诱发式,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在于诱导对方谈出自己所需要的情况。〈〈中国青年报〉〉的一位记者,1965年采访从巴西经过英勇斗争回来的外事人员时,同年龄最小的张宝生同志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记者:“我是青年报的,你市共青团员,咱俩谈谈。你多大了?”张宝生:“我是孤儿,不知道自己的生日。”记者:“那你上学时怎么填?”张宝生:“我跟老师说,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国庆是10月1日,我填了10月2日。”记者:“你在巴西被非法扣留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这些?”张宝生:“想到了。”——记者提的这些问题都是诱发,最后一问更加明显。
追问
1908年10月,英国伦敦《每日电讯报》一位记者采访了当时的的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时,以英法为一方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同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由于瓜分世界不均,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然而,在接见《每日电讯报》记者时,威廉二世却大谈他本人对英国的“感情”,德国同英国的“友谊”等等。威廉二世讲话有个习惯,就是滔滔不绝地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不准别人插嘴,即使如此,记者还是设法提出问题,同他辩论。记者有礼貌地但是坚决地向威廉二世表明:“不仅仅因果,而且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极不赞成德国近来采取的某些新动。”威廉二世辩解说,这是欧洲对德国的误解,欧洲大众应当相信他本人的解释。这时,记者毫不让步地对威廉二世说:“德国报界相当重要的、有影响的一部分人对这些时间的解释同德国政府不同。”最后,威廉二世图穷匕首现,对记者说,德国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商业、贸易大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对抗日本的兴起和防御中华民族主义的发展,它必须建设一支可以与世界上任何海上强国相抗衡的海军舰队。这时,记者咬住不放,立即请“皇帝陛下”介绍德国发展海军的具体打算。
以上案例参见白庆祥等编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案例教程》
案例九:相关知识点——目击采访
目击采访即现场观察采访,是运用眼睛进行直接观察的采访方式。它可以增强新闻的实证性和报道的感染力,并获得判断事实的依据,从而触发记者的情感,增强责任心。
目击采访在很大程度上与记者的观察能力有关,没有刻板的规则需要遵循。总体来说,如果在现场能够随机应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现场抓取有价值的事实,就能获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一、抓取最有特色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
在记者的现场采访中,有些现场观察采访场面很大,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记者在观察中要能够看出名堂来,要能够抓取最有特色的情景,判断什么是有特色的事实材料,用以说明烘托报道主题。
如2003年11月的两家媒体关于珠海举行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报道。同是报道航博会,由于选择的新闻主题不同,让人却有不同的感受。有一家媒体给消息起的标题是:《飞机美女看花男士眼百人排队争领馈赠品》,这条报道讲的是:一进航站大厅,60%的男性看的首先不是飞机,而是靓女。从南航的空姐到俄罗斯姑娘,从东航的粉脸到山东航空公司的笑面桃花,不少在场的男士眼睛都看花了。据记者观察,此地的靓女大部分都是空姐,除了长相出色外,气质绝佳,再配上航空制服,落落大方,他们笑容可掬地介绍着自己的航空公司。除了美女抢眼,具有纪念意义的赠品则更抢手了,记者在一飞机模型展台前看见,争着领取塑料杯的人们排起了长队,而东方航空集团发放的伞更是让人眼热,在展台前,高峰时起码站了100多人。
看完这条新闻,让人心生疑惑:开始于1996年,逢双年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作为我国展示改革开放以来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新成果的窗口,国内外厂家比拼各自航空航天技术实力的舞台的盛会,难道就只有这些花边新闻?
然而同一天,在另外一家媒体,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报道:《中国航天昨爆五大猛料》,消息这样说:昨天,珠海航展开幕的第一天。与往届相比,本届航展虽然因为没有飞行表演,国产最新战歼机—10缺席,但在下午各参展单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三年内中国将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快速实现月球卫星发射、大推力运载火箭2008年将首次飞行、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2003年展翅、第一枚运载火箭已问世。尤其是我国航天航空部门纷纷向媒体透露各自最新成就及未来发展计划.......”这篇报道让人振奋,自豪之情也油然升起。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媒体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受众了解社会主要是通过记者的观察,通过媒体的传播。新闻报道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变化,正确反映出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抓住庞大的新闻场面中最能表现主题的新闻事实,而不要被眼花缭乱的各种场景所迷惑,这一点对公众正确认识世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是一件新闻事实,由于记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立刻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在记者的观察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该时时在心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自己的观察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新闻不是每事必录、拣到筐里都是菜,记者要对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进行甄别、筛选、提炼,把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最能表现新闻主题的新闻告诉记者。
二、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
在记者的观察采访中,能否抓取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是对记者观察能力是否敏锐的检验。28
现场场景往往复杂多变、稍纵即逝,缺少经验的记者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吸引住,忽略了细节的观察。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播出一期《棉区采访记》,其中几个细节的使用成为这条新闻成功的亮点。由于非法收购棉花的加工点得知记者要去的消息,把棉花藏了起来,加工棉花的机器也都打扫干净了。当记者赶到时,连人都躲藏了起来,没有了人证、物证,给记者的报道工作带来了难度。但是,当记者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的茶杯是热的、还有一件来不及穿走的衣服,于是把这一场景画面拍了下来。一杯热茶、一件衣服,主人仓惶离去的情节顿现眼前。当时碰巧还有一个女工没来得及走,记者问她加工棉花的事,她回答什么都不知道。这时,记者发现了她头发上还有一团棉花,于是就在她回答“不知道”的同时,镜头推到了她头上的棉花,观众从画面中清楚地知道她在说谎。两三个细节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许多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信息。这几个细节虽然是细微的,却深刻地表现了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
细节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学创作中,细节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至关重要;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具有同样的表现力。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不仅可以见其形,听其声,而且可以传其神。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在获奖电视新闻报道《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中,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是记者在现场抓拍到的。记者在大桥上看到一位盲人在同行人的陪同下,兴趣盎然地用脚步丈量桥面的宽度,接着用手又细心地估量大桥钢索的直径。记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细节,在盲人用手丈量钢索时,走上前去采访,还没有等记者说完,盲人就兴奋地说:“太高兴了,太高兴了。”此时不需要再用更多的语言,盲人的动作、表情这一细节就向观众表述着他的激动之情。这一细节画面把城市建设成就与人民爱城市、爱祖国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整个报道有了这样的细节,便如锦上添花,更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三、注重观察人物活动和特征
现场的气氛除了场景烘托外,主要靠人物活动来表现,不能靠堆砌形容词。对行动的描写,比对其它方面的描写更能考验记者的观察力。
2000年9月15日深夜,107国道遂平县马庄段附近发生一起严重车祸,河南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车祸是由于遂平县交警上路查车引起的。这条信息不久得到了印证,刚刚还在现场的几名交警突然消失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记者在现场一边救助伤员,一边采访。当把伤员送往医院后仍没有交警来处理现场时,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条新闻的价值正在发生着改变。于是,记者又赶往公安局报案,拍摄到交警大队值班人员不到岗;赶往110报警台时,拍摄到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员赌钱娱乐。1.4公里的路程遂平县交警出警竟用了70分钟!在记者的采访中,记者记录下了遂平交警慌张离去的过程使事件发生转折,在报案时交警队无人可以接警又起波澜,交警队无人出警110,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员在赌钱娱乐,令人震惊!
在这样突发性事件的采访中,记者往往是事件发生后才赶到现场,因此,记者就必须在环境中捕捉事件发生的痕迹及走向的征兆。车祸发生后,当记者在车祸现场询问司机:“刚刚还在现场的交警去哪儿了?” 一名司机说:“他们一见记者来就跑了。”此时,另一位司机赶快拉拉他的衣袖改口说:“别说跑了,就是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了。”尽管交警已脱离了车祸现场,但对于记者的提问,司机仍噤若寒蝉,此时环境作为新闻发生的背景,具有着独特的 29
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车祸刚刚发生的环境更与现场人物还有着互动的关系。当记者在县交警大队时,睡眼惺忪的值班员催促未及时出警的其他值班员:“你咋还没来,哎呀,人家电视台过来采访哩,电视台的,赶紧,赶紧,赶紧来,喊上小陈。” 在遂平县公安局,衣冠不整的值班员正在赌钱娱乐,这一切的发生与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将遂平交警纪律涣散进行了如实反映。
对于这样的新闻,记者绝不能以大量的形容词来表现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应该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追根溯源,用事实来说话。《车祸发生之后》这样一条新闻,记者并没有简简单单地描写事情的经过,而是通过深入的观察、了解,发现这起车祸没有那么简单,然后通过镜头的表现和记者的问话,深刻地暴露了某些交警的作风不良。这一点也充分说明记者的现场观察是多么重要,他能让记者捕捉到新闻背后的新闻。
观察采访还包括全景观察、纵深透视和隐形采访,这里就不作一一阐述。总之,观察仅仅是报道的起步,既“观”又“察”,才能发掘出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个性, 报道才有新意。这里的“观”就是发现,“察”就是思考。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新闻属于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发现即所见与众不同,见人所未见,对生活的观察独具慧眼,对事物的体认独出机杼。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发现 ”是一种力量,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优秀新闻作品大多始于记者的发现。当然,发现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发现的基础之上就是思考,没有思考,新闻就难出新意;没有思考,就只能人云亦云。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总带着问题去采访。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贯穿于采访的始终,就能在一般中发现特殊、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生活的“富矿”中发现“宝石”。有了这两步,离优秀的新闻记者目标也许就为时不远了。
参见王叶红《浅议电视记者如何进行“观察采访”》 2004-05-28千龙传媒
案例十:相关知识点——其他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
例1:
迅速,是电话采访的优势之一。争时间,强速度,是记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1983年6月到1984年6月,我国运动员朱建华接连三次打破世界男子跳高记录后,我国体育爱好者对世界男子跳高项目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1985年2 月24日晚,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瑞典新秀帕?舍贝里22日在柏林创2.38米男子跳高室内最好成绩的镜头;2月26日晨,电台又拨出了联邦德国名将默根堡24日在科隆再创2.39米男子跳高最好成绩的消息。这两位运动员的成绩,“紧逼”当时朱建华2.39米的世界记录。谁抢先突破2.40米大关,成了体育爱好者迫切关心的问题。
当时《体育报》负责田径报道的记者在编辑部支持下,于2月26日下午5时许从北京打长途电话到伤害田径队,顺利地对朱建华的教练胡鸿飞进行了电话采访,询问了默根堡、30
舍贝里跳过2.40米的可能性有多大,朱建华的近况如何、他和教练有什么反映与对策等问题,只用10分钟,就完成了这次相距1400多公里的采访。当晚,一篇题为《谁能抢先突破》的500字新闻产生了。第二天,这篇新闻与默根堡跳过2.39米的新闻稿和他决心当年冲击2.40米高度的简讯配发一组,发表在《体育报》第四版上,新华社及时予以转发,全国许多报刊,包括上海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都刊载了这篇稿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子邮件采访
例2:
1999年9月23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早新闻节目播出了一则题为《要想争雄世界,必先逐鹿中国——网上采访跨国集团总裁》的长消息。该报道抢在《财富》全球论坛伤害年会召开之前播出,让广大听众了解到瓦格纳、戴尔等国际企业界巨子逐鹿中国市场的雄心,并进而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断开放的市场将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由于报道内容的起点高、时效性强,拨出后在听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其新颖的网上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其他媒体记者的关注,《中国广播》杂志社的记者吕晓红为此专门采访了采写这篇报道的东广记者。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访由于记者有意安排,也是通过网上进行的。
例3:
1998年10月12日,诺贝尔物理奖评选揭晓华裔物理学家崔琦成为三名获奖者之一,新华社驻斯德哥尔摩分社的记者将消息传回后,总社国际部的值班人员一面立即编辑前方的高见,一面迅速组织力量在互联网上“走访”了崔琦所在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在线主页,搜集有关他的资料,并利用网上得到的线索向崔琦办公室发去电子邮件,查询他的个人资料和研究课题,很快得到对方的答复,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发出有关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人物特写。由于这条新闻的时效性强,内容详实丰富,很多报纸予以全问刊登。很显然这条新闻稿能够在短时间采写完成并发布出去,关键就在于采编人员有效地使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料。
ICQ采访
例4:
ICQ是I seek you 的连音缩写,中文名称大都城之为“网际呼机”或“网络呼叫器”,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在线提醒功能,可以实时地检查你的朋友是否在网上。网上闲聊,内置执行多用户的网上会议聊天室;发送消息,ICQ会直接把消息发送给在线用户。如果该用户不在线,ICQ会保存该消息,UIN号码,当在ICQ服务器上注册成功后,你会得到一个UIN号码(全球互联网号码),这个号码是唯一的。一个号码标识了一个用户,如果愿意还可以把它印在名片上,这样又多了一种通信的手段。
1999年12月,一架印度航班遭劫持,机上一名来自孟买的青年人利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通过互联网发出了求救信息,收到这条信息的中国天津三名公司职员与印度大使馆取得联系,将这名印度青年所提供的机上情况及时做了通报。他们使用网上交流工具就是ICQ,近2个小时的ICQ对话内容成为印度政府掌握这次危机时间情况的第一个重要信息源。每体对此事做了大量报道,使更多的人知道了ICQ,并感受到了网络传播的威力与魅力。连印度外长辛格都感叹,这件事使他明白互联网在今天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之巨大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