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手势为你的口语交际添彩
让手势为你的口语交际添彩
你想在口语交际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吗?你想展现自身的美感和魅力吗?你想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具体可感吗?手势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手势,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并在口语交际时使用。
伸指式。指头向上,包括单伸食指、拇指、小指和数指并伸几种情况。表示指示某人、某事,或者为了加强语气,引起听众注意。单伸拇指表示自豪、称赞;单伸食指表示肯定:数指并伸表示数目、顺序和对比等。
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张开,其余几指自然微曲。手部抬高表示欢欣赞美,申诉祈求:手部平放表示诚恳地征求听众的意见,取得支持;手部降低表示无可奈何。
覆手式。掌心向下,手指状态同上。主要表示神秘、抑制、否认,也可表示安抚,还可用来摹状,指示距离、表明高度、模仿黑暗中摸索的动作等。
切手式。手掌挺直全部展开,手指并拢,像一把挥舞的大刀。主要表示果断、坚决的态度。
握拳式。五指收拢,紧握拳头,这种手势有时表示示威,有时表示激动的感情、坚决的态度。
下面,让我们在练习中领略一下手势的奇特作用吧!
朗读下面三段话,注意揣摩语意并适当做出手势。
1.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训练要领:当说到“蠢笨的企鹅”时,可以用手指着一侧,以示轻蔑、嘲讽。当说到“高傲的海燕”时,可以把手大力挥出去,以示赞扬、敬佩。
2.同志们,如果敌人敢于进犯我们,我们就坚决把他们打出去!
训练要领:话音落下的同时,就要果断、猛力地将手向前、向上伸出去,给人一种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3.我们打开了屋门,一个拄着双拐的青年站在我面前,这个女青年说:“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一时愣住了,她是谁?我曾经见过她吗?
训练要领:练说时,当说到“我一时愣住了”时,可用手轻轻拍打前额,表示回忆,也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
训练启示
同学们要想在口语交际中准确、恰当、自然地运用好手势,需要多多实践训练,从具体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出发,因人、因时、因事制宜,思考和摸索各种各样适合你个性的手势方法。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勇于实践,适当模仿。一开始不要怕有雕琢痕迹,可注意模仿一些有表现力的常见手势,并注意摸索属于自己的“招式”、“套路”,不久,模仿的痕迹就会渐渐淡化、消失。
2.突破既定模式,勇于创新。不要总是那几个动作,要敢于突破既定模式和习惯。体态与动作是紧密联系的,有时一个头部的摆动、身子一个有力的晃动、腿脚换一下站位等等,都是富有个性的感情表达。3.适时适度,富有变化。运用手势应看对象,看内容。不要给人指手画脚的感觉,更不要搞令人啼笑皆非的刻意求奇,比如兰花指、剑指之类。
第二篇:让手势为你的演讲增光添彩
演讲,同时存在两种语言:一是口头的有声语言,一是身体的态势语言。手势则是态势语之一,演讲时使用的频率很高,作用也很大。因此,用好手势对于演讲十分重要。所谓手势语就是演讲者运用手掌、手指、拳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态势语言。只要进入了“演讲状态”,手势就会出现。那么,恰当巧妙地运用手势则会为你的演讲增添光彩。
用手势表明观点手势语虽然比较抽象,但与口语恰当配合,意味就明确了。演讲中,在阐释观点、表明态度时,辅之以一定的手势,可以使演讲内容得到强化,主旨更为突出,给人印象深刻。例如,郭琴同学的演讲《为自己喝彩》中就有这样的手势:
有人说想唱就唱是一种张狂,有人说欣赏自我是一种幼稚,还有人说放飞梦想是一种荒诞,难道事实真是如此?(手心向下,胳膊微屈,手掌稍向前伸,表示不赞成这些言论)也许,理想和现实相去甚远,我们才无法让自己释怀;也许,平淡的生活总在交替轮回,我们的斗志已日益磨碎;也许,屡屡的挫折与失败,使我们早已丧失了激情。(右手轻轻抚胸,平静地陈述和说明)可是,不想流于平庸,却又在消极中沉没;不想人云亦云,却又走不出禁闭的心牢;不想随波逐流,却又蜷缩在窠臼里叹息,这样活着,不累吗?(右手掌前伸,上下略晃动两次,表示疑惑并希望得到听众认可)我想,与其这样自暴自弃、一度沉沦,还不如相信自己,为自己喝彩!(拳头紧握,高举,向前摆动一下,展示自己的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为自己喝彩,就是要……演讲者的意图很明显,针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失望、消极心态,她认为,肯定自己,正视自己,为自己喝彩才是健康的姿态。手势的运用强化了她所表达的观点,质疑是为了警醒,否定是为了提倡,使演讲主题鲜明,颇得演讲要义。
用手势宣泄情感有的手势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说话时的感情,加深听众对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这种手势带有演讲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特别是交心的境界,个人的爱憎、喜厌、褒贬便自然流露。例如,鲍升涛竞选班长时的演讲就使用了不少这类手势: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非要戴上“差班”的帽子而不思进取?(两手掌往下摆,掌心朝上,稍微用力,表示不满)有人说热动2班一没人才,二不团结。很多人默认了。但是我要说,这是逃避,是窝囊,是自甘人后!(臂微屈,手掌向下压,表示强烈反对)……同学们,我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积极进取的班级。我相信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只要我们每个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就没有我们热动2班做不了的事,也没有我们热动2班过不了的坎!(握紧拳头,挥动两到三次,显示挑战、精诚团结、勇往直前的意味)手势语可以从视觉上给观众造成情感上的冲击。鲍升涛同学的演讲,从内容上看,说到了同学们的心坎上,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从他使用的手势来看,快速、有力,情感宣泄淋漓尽致。当同学们的听觉与视觉都被调动起来了,其感染力、号召力是可想而知的。
用手势展现美感艺术性是演讲的一个特征。演讲者在台上演和讲,其声和其形就给了观众一个形象刺激,如果声音动听,态势优雅,就能够带来不同感官、不同程度的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情感上的愉悦。换言之,演讲就具备了艺术性。例如,陈佳怡的演讲《十八岁》中这样结尾:
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食指直指,其余手指内屈,表示涉及“知识”这个话题,提醒听众注意)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如同鸟无翅膀,花朵无养料,战士手中没有枪一样,纵有凌云之志,也必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紧紧地抓住时间骏马的缰绳,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热情去进取,去拼搏,去开拓。(手掌伸开,抬至胸前,然后向前上方用力挥动,表示号召)我们的十八岁,应该是进取的十八岁,拼搏的十八岁,开拓的十八岁!(拳头向下用力挥动,表示果断)十八岁的朋友们,最后,还是让我们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来共勉吧:“人的生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腐朽,一种是燃烧,我不愿意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两手掌由胸前向上、向外张开,表明自己的选择)这个结尾值得我们借鉴。演讲者的手势与全身协调,与情感协调,与口语协调,手势简约明快,雅观自然,有声语与手势语皆美。既体现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又展示了手势的形象性和观赏性。
手势不在乎多,而在于简练、在于有表现力。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既要注意培养和加强这种非语词表现力,又要适当控制这种表现力,总的原则是干脆利索、大方美观、自然协调和因人制宜。
第三篇:让“教学机智”为你的教学增光添彩
让“教学机智”为你的教学增光添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邓鹰
[案例背景] 2007年9月18日,我承担了一堂市级教学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形式为大班教学——初二(5)(6)班同时上。
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整个流程分成三大板块——“体悟情感”、“品味语言”和“拓展深化”。因为自己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设计比较精心,更因为杜甫那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情怀感染了我,所以我刚一迈进梯形教室时还踌躇满志的,似乎看见了一个富有激情的学习场面出现在我高扬的手臂下„„
哪知一堂课下来,结果并不如我所愿:在简介杜甫、唤起回忆、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开始就被置于回忆的情景之中,课堂气氛因而沉闷了一段时间。在教师的提醒之下,终于有学生打破了僵局,绝大部分学生也被唤起对旧知的回忆,恍然大悟。心理解脱,沉闷散去,学生情绪转入稳定。但是因为手法平淡无奇,所以教学效果波澜不惊,学生的学习热情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学习情绪水平一开始就处在较低的界点,导致在后来的课堂环节中很难将学习热情推向高潮。教师失去了一次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最佳时机,导致应该达成的教学效果达成不了。[案例描述] 课上完了,专家与同行们也进行了评议,大家所提的建议有中肯的也有尖锐的,听了确实令人感动,但我总觉得这堂课并没有让自己感到满意,于是,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新上!
第二天上课时,我在导入环节上作了临时调整:唤起情感——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我想,大家今天也和我一样,是带着一个真诚的、火热的、跳动的心来到语文课堂的,很好。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情感投入,要会动情,要有激情,要能忘情。特别是学习诗歌,又特别是学习古诗,又特别是学习经过历史检验的、后人一致推崇的伟大诗人的经典力作。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歌,它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在艺术创作颠峰时期写的一首万口传诵的名篇。请大家齐读题目。”
一个小小的改动,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始而微笑,继而颔首,精神焕发,情绪饱满,齐读时声音洪亮,很有气势。
看着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本以为接下来的课堂很顺利,没想到又起**。在感知内容、品味情感的环节中原先设计的从题目入手,抓住“秋风”和“茅屋破”问题。学生少有进行深入研读和探究的愿望,对于文本的解读大多比较粗浅。
怎么办?这样下去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于是我在此又临时插了一个四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下,学生的深入研读和探究的愿望终于被激发出来了。
在质疑问难之后,我再组织归纳整合,组织学生着重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体会诗人当时艰难困苦的处境。[教学实录]
一、学生阅读文本,举手提问:
生1:“呼不得”是因为诗人“老无力”吗?
生2:前面三个情节对于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何作用?能否省略不写?
„„
二、师生围绕诗人为何将小孩称为“盗贼”的问题展开讨论。
明确:作为一个心忧天下,始终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在社稷百姓身上,充满悲悯情怀的伟大诗人,是不会从心里去憎恨小孩子的,把“小孩称为盗贼”绝对不是本意,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是跟他当时的处境、心境有关。
教师追问:那杜甫当时的处境如何?心情怎样?让我们再沉下心来细读诗歌,并仿照示例,联系诗句内容,说说杜甫当时的处境。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住的只是一间茅屋,而且茅屋极不坚固,大风一吹,房顶就被掀掉,居所如此简陋、破败,可见杜甫当时的生活非常穷困,已经到了潦倒的地步。
生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被子又冷又硬,被里子都被蹬破了,可见诗人当时经济拮据,家境贫寒,处境艰难。
生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有屋顶的房子当然是雨点如麻,可怜的是连床头都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处境之寒酸可想而知。
生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诗人的视线始终随着茅草的横飞乱渡而移动,因为茅草在现在虽不值钱,但是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却是遮风避雨的必需物,这些是他求亲告友凑来的,十分珍贵,可见他穷得非同一般了。[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沉浸在文本的阅读之中,并积极质疑问难。在完成“联系诗句说处境”这一环节后,对诗人当时的处境深表同情。
由于这几个“节外生枝”的教学环节的介入,这堂课收到了令我满意的效果。一堂原本极有可能上得寡淡无味、上得沉闷、上砸的课,上得声情并茂、上得有声有色——是“急中生智”挽救了我的课堂。[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学生间、或学生与学生间暗藏着的矛盾。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教师对这些课堂意外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
“教学机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课堂出现了与自己的预定设计相左,继续操作下去将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这类因素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高效地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发现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应紧紧揪住,深挖下去,不可错过。
三、教学过程是个互动的、律变的过程,受学生思维的激发,教师的思维常常有不意的收获。当教师自己的思维灵光闪现的时候,也应快手擒来,为教学所用。而这类稍纵即逝的奇思妙想,涂抹在课堂教学之中,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这堂课的收获不仅仅在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在于我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法宝,巧妙用好这个法宝,一定会为我们的教学增光添彩的。[学生反馈] 生1(黄毅恒):今天这堂课,明显比昨天的公开课上得好多了,昨天可能是因为后面有听课的老师,所以同学们都放不开,也没有人敢提出问题。今天就不一样了,同学们的思维明显活跃多了,提出的问题也多多了,新荣同学提出的问题也是我想提的问题,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心里明白多了。
生2(施婉沙):我开始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重新上这堂课,通过这么多问题的讨论,我明白了,原来书是越读问题越多的,今后我会更深入地去探讨一些问题,不会再停留在表面了。[评议组评析] 课堂是师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师的机智敏捷地处理课堂上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使之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真知,这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这个教学案例,能及时调整教学结构,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衔接,让学生处于激情之中,能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也是这堂课成功可取之处。
——课改指导组: 苏新峰 [同行看法] 邓鹰老师这堂课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他对教学认真执着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他对不满意的课积极改进和坚决重上,并达到预期效果。教材处理更加妥当,从情感切入,剖析诗歌内容,揭示主旨。教法灵活,课上师生互动明显增多。老师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到束。本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二年段备课组长:阮荣海
第四篇:让志愿者活动为校园添彩
让志愿者活动为校园添彩
——“我奉献,我快乐”主题班会周以志愿者活动为引领,让志愿者的身影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县直二中在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进行了“我奉献,我快乐”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共13个班级进行了初赛,最后有4个班级进入了决赛。经评委们的认真评议,共评出三等奖三个、二等奖两个、一等奖一个、特别奖一个和组织奖两个。
负责本次活动的张主任为本次班会活动作了精彩点评,张主任提到: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我们的志愿者行动不能停止!从自己做起的志愿行动才是志愿的真谛。希望大家积极投入到志愿的行列,把我们身边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
本次活动让我们发现了学生身上的许多亮点,比如平时不爱表现的同学其实也挺有组织能力;主动报名在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利用课余时间给成绩差的同学补习;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的人数多了;学校里的好人好事明显增多;也许学生们的心里都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只是我们还没看到。
这次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在本班班主任及志愿者的带动下有序开展,成效显著。
第五篇:让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添彩
让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添彩
庞玉静
【摘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文中我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围绕着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导入视频,激发学生兴趣;链接画面,升华主题情感;精简板书,突破重点难点;关注细节,带来审美愉悦。同时应认识到,只有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起到为课堂教学添彩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视频;主题;课堂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正在不断升温,但随着课件使用的日益频繁,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议。如何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添彩,成为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一谈多媒体运用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导入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堂要想获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这时,借助视频,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有时,视频会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周密的《观潮》,文章写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文章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课文紧扣“伟观”一词,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可是学生没有看过钱塘江潮,凭借想像无法感受到这种“伟观”。于是,我就把搜集到的《新闻联播》中2011年观潮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一饱眼福。观看视频时,学生们不断地发出惊叹,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海潮的雄伟壮观,通过解说也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一线潮”,双龙相扑的“碰头潮”,蛟龙脱锁的“回头潮”,还有“美女二回头”等,并且能够和课文的情景相结合,从而领悟了作者语言的精妙。观看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学生们情绪高涨,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下一个教学目标。
又如《苏州园林》,很多同学只听说过而没有亲自去过,所以我教学此文时,就先展示苏州园林的视频朗读资料。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伴随着讲解员动听的声音,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墙廊子便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感觉,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想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留园、拙政园等在哪里?是谁建造的?苏州园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去苏州园林游玩?在学生不断的赞叹声和追问声中,我才开始新课的教学,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链接画面,升华主题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批文入境,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讲课的关键处使用画面链接,就可以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如余秋雨的《信客》,在课的结束我进行了总结,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作者赞扬了他的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宽容厚道的品质,这些品质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现在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的。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呢?接着我用画面链接,展示了一组图片:有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现代信客王顺友,他一个人一匹马,用20年的坎坷铸成邮政传奇;四川的王守奇,20年间靠自己的劳动,一人撑起全乡的教育;安徽的汪来九,35年一人支撑起一所深山学校,还有环卫工人、白衣天使等普通的劳动者。看到这些画面,学生可以自然地把课文和现实相联系,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人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和信客一样具有诚信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拓展延伸,很好地升华了文章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带给了学生无尽的启迪和深深的思考。
三、精简板书,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课件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使学生厌烦,使教师的讲课失去神秘感,所以文字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难点。对那些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可用热字、热区的交互形式呈现,阅读完后可自行消失。
如杨绛的《老王》,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性散文,讲述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车夫的故事,表达的是“爱”的主题。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两点,因此我设计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感受“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但从心理上分析,现在的中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注自己生活以外的人和事,在情感体验上,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好多孩子只知道一味地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愧怍”之情,成为教学的重难点。为此,课件的设计,首先导入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超链接学生可以阅读这些资料,从而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接着围绕“愧怍”一句,设计三个板块:走进老王;走进作者;走出文本,关注社会。通过讨论,然后链接讨论文章“杨绛该不该愧怍”,走出文本,联系社会,再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设计,让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真正理解“爱”的主题,同时,阅读有关课文的资料、文章,扩充了课文以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四、关注细节,带来审美愉悦
多媒体课件以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功效,给人以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除了视频产生的主要效果和制作技巧之外,文字使用得合理恰当,可以带来审美的愉悦感。
在文字使用上要注意以下细节。字体字号要适宜,既不能太繁琐,也要避免呆板。通篇不要使用一种字体和字号,根据我自己的使用经验,标题一般使用36号字,正文使用32号字,并且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最好使用隶书或者楷体,楷体要加粗,隶书不要加粗,这样会产生一种艺术美感。语文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读音书写要规范正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乱用、滥用现象,这些错误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大地降低课件质量。还有色彩的运用上,背景的颜色不宜过分鲜艳或暗淡,一般以蓝色调为主,图文的颜色、形状、强度等和背景对比要鲜明,用明黄色或桔红色来突出主体对象,同时还
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形出现在课件的界面上。另外还有鼠标位置的问题,有的老师在演示课件时,经常把鼠标停留在画面的中间,影响了学生的观看;为了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可以把鼠标停留在不被人注意的位置,或者是把鼠标隐藏起来。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那么多的优点,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多用,必须要精选精用。精选即选取有助于教学,能提高课堂实效的内容,精用是指能让学生在观看时有目的、有重点,能训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时候才用。总之,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既能避免喧宾夺主,又能起到为课堂教学添彩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育涛,安素平.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J].《中国远程教育》, 2007.7
[2]温凤华.激励·探究·点拨·共享 [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7.10
[3]谢建胜.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值得倡导 [J].《福建教育》,2007.10
[4]岳静.视频课件的“点睛”之笔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
[5]朱丹.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2
*【作者简介】庞玉静,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教师(山东省平阴县2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