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马 萍
(五邑大学 政法系,广东省 江门市 52902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成员的价值认知并进而外化为行动、逐渐形成习惯,尤其是在对西方意识形态及各种腐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否定方面,批判性思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因此在社会成员中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结构、特征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近三十年来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共识。在我国,虽然还未成为普遍实践,但在介绍、研究西方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成果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结构、特征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 笔者撷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1.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批判性精神是有意识进行批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策略。如果说前者的构成要素是‘勇于批判’的精神和心向,那么后者的构成要素则是“善于批判”的策略和能力。”[1](P81-82)这一定义包含了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批判性思维的性质和内涵。
最近,有美国学者给批判性思维下了一个更加通俗、生动的定义,或许能使我们更容易地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我应该相信什么,做什么? 这些问题时时处处出现于支配人类思维的特殊难题和目标的情境中。作为人类,我们就是我们自己,因为问题的答案是我们自己给出的。在这众多的答案中,有一个这样说:‘为了寻找更好的答案,我们应该总是继续质疑。’质疑,问为什么,以及勇敢且公正地去寻找每个可能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一贯的态度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2](P55)
2.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了解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作用机理。钱海锋、王伟群的论述较为全面[3](P9):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体创造性地运用对话和反思的方法以解决自己应该信什么的问题的过程,它全面地包含了主体的创见、批判性的思考和问题的解决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主体1.作者简介:马萍(1961-),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批判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08GA-05)。的批判意识, 这是主体创见的根本体现和灵魂所在;批判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追求客观的精神品质;最后是批判性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巧。
批判意识包括五个方面:探究的意识: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积极寻求理解;质询的意识: 主动向教师或其他人询问的意识;主动评价的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地甄别和评价信息;证据意识:凡事讲求证据和可行性,不盲目地相信; 反思的意识: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一视同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批判性思维人格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特性:独立性——不为外界情景所左右,能大胆质疑问难,善于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提出问题,不盲目迷信权威, 不人云亦云,有自主的思考力;求异性——能辩证地、多角度、多途径、非常规地思考问题, 善于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捷径;明晰性——持续地探究、发现问题, 寻求清晰的理解, 力求精确、组织化和彻底, 对可能的错误和不精确敏感;控制性——能自觉地调节、控制和处理信息, 提出和实施计划; 开放性——开放性的思维, 易于转变自己的观点, 尊重他人的观点、情感和价值观。
批判性思维技巧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集中思考问题的技巧;对言辞,特别是歧义的言辞进行分析的技巧;通过问答获得澄清的技巧;判断资料可信性的技巧;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推理与辨析的技巧;验证与评价假设的技巧;决策与交流的技巧;自我调节的技巧, 等等。
3.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批判性思维常常被人与创新性思维或其他思维活动混为一谈,事实上,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王山认为批判性思维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4](P166):
其一是反省性。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要义在于对现存社会及其自我标示系统、自我阐释系统的理性质疑,对构成上述系统的知识的、存在的、“历史的”各种前提的理性反思。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这种心态不轻信别人也包括自己的言论,不盲从别人的行动。它的基本信念是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的豁免权。
二是意向性。批判性思维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它还具有目的性。对他人和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是为了维护或促进个人或社会的利益。如果个人相信一种知识、信念与个人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无关,不存在交流的可能性,就不需要对它们进行批判。
三是合理性。合理性是批判性思维所追求的目标。它既包括求“真”,也包括求“善”和求“美”。我们知道,“真、善、美”是对世间事物的最高评价和最完美的组合,也是理性精神之树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批判性思维的目标追求合理性,并且运用一定的方法及规律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四是原创性。批判性思维的原创性是指研究者并非简单地模仿、照搬甚至挪用外来思想资源,而是立足于对本土社会结构、历史、各行动者集团的关系的深刻把握,创造性地、构建性地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批判系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又着力于本土社会批判与文化省思的强有力的解释框架和知识体系。
五是实践性。批判地反思历史的目的在于批判地重构历史,对这一点,从马克思到霍克海默再到萨特等各式各样的批判主义者都有过相关的论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共十七大对其作了进一步强调和部署。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于消弭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所造成的共同体内部消耗和分歧,消除人们的内心焦虑与行为冲突,从而使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和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和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道德价值向度。它的建设成果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而,研究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诸问题成为思想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当务之急。
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批判性思维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标准的形成过程无不蕴含着价值主体的批判和选择,通过仔细地观察/审慎地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以确立价值体系是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的确定,体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强烈批判意识及批判精神和高超的批判性思维技巧。简要说来,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它的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一直伴随着对国内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及其他哲学观点的较量甚至斗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进而重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围绕这一基本的和首要问题,深刻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践到理论体系得以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是三十年来的中国人克服因循守旧的思维惯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不断创新积淀下来的精神气质的提炼和总结;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提倡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更指斥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容易产生的“金钱拜物教”及封建社会遗留的各种腐朽的价值观。这种扬弃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它“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与时俱进品格、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含其中,鲜明体现了其面向时代的精神气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时代的诉求,也是时代的召唤。”[6](P33)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教育对象头脑中树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既定的知识体系加以灌输而不讲清它在形成过程中对各种社会思潮和腐朽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就无法使教育对象明确何以以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它经过了怎样的选择和扬弃才得以形成,它作为国家的价值定位和是非标准意义何在。显然,这种对核心价值体系确定过程的“还原”,就是一次展示并引导教育对象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缺乏教育对象批判性思维的积极参与,核心价值体系要为他们认知也即深刻理解和把握是非常困难的。
2.价值认同的规律决定了批判性思维在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作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是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尺度、价值原则的集中反映,并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向往。核心价值观如果缺少了社会成员对它的普遍认同,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也就无法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价值规范和规则。
一般来说,价值观的树立从思想、心理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三个层层递进的阶段。价值认知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
[7](P289-292。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8](P6-7)价值认同相对于价值认知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它经由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显然,在从感性到理性、从思想到行为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对社会现实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判断、推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个人价值观对其的“过滤”,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9](P79)。而只有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价值践行的实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这三个阶段包涵了价值观内化、外化再到价值观牢固确立的环节,“内化”指社会成员积极吸收、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体习惯的过程;“外化”指社会成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分析和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指导自身行为的过程。集社会人与个体人于一身的价值主体,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内化,必然伴随着诸如社会选择与主体选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等等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使内化过程与突破阻碍伴随始终,这时就需要社会成员通过批判性思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价值提升,进而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并进而主导自己的行为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中的诸多要素通过自己的特性促使社会成员不断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日益趋向真、善、美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规定。
3.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赖于社会成员对西方意识形态和各种腐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批判与抵制、否定。
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批判性思维发现优点、关注长处的肯定性思辨,也需要它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追求客观的精神品质,面对中外价值观遗产尤其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批判性思维在对它的致命弱点的分析、判断与最终的否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的合理部分的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又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主张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地位和激励作用,又不否认其他具体理想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既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不排斥其他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精神气质;既承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也没有将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全部内容。这就使得社会成员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并不盲目排斥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的合理部分,这种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合理部分的判断、选择与汲取、以及汲取程度如何,是与个体的批判性精神是否具备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掌握水平高低呈现正相关的趋势。因为“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一些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容忍其他想法,给予它们应有的权利并公正予以对待的意愿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将其称为‘开放思想’或‘公正思想’。”[10](P59)
第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对西方腐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整体上的批判与否定。在形形色色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牾的价值选择中,西方腐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力是最大的,因为,首先,它在西方已经流行了几百年,作为一个整体有着系统的价值体系和理论形态及哲学基础。其次,它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连,很容易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被当作是市场经济价值的一部分而为社会成员认同。再次,它的流传还与西方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文化样式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要想对其加以细致的、实事求是的辨析,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一个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是求真的,这意味着,他具有勇敢地提出难题的一贯勇气和倾向,遵循不管把他导向哪里的理由和证据,即使答案看起来挑战着受到珍爱的(但并不一定是有充分根据的)思想。我们绝不是在暗示批判性思维蕴含一种绝对真理,而是说,寻求真理是一个始终如一的内心倾向,它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甚至会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答案,但总是有一个基本的客观性、认知完整性和在求真中避免偏见的努力。”[11](P59)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赖于社会成员对西方意识形态和各种腐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批判与抵制、否定。要实现这种否定,除具有相关知识外,还依赖于人们具有否定各种腐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系统地分析它们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论据、结论的不合理和错误之处,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第三,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对具体的价值观的分析与批判。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外来的意识形态及腐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交织在一起,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社会成员容易在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各种观念前发生迷失,从而以谬见为真理、奉错误为圭臬、将丑恶代美好,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比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也渗透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中,其中的积极因素如竞争、公平、创新、诚信等,有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现代化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消极因素如交换、金钱至上等,却会加剧社会成员的拜物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意识,严重削弱社会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面对市场经济对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如果社会成员缺乏批判性思维要想对其科学地加以区分和对待,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原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是很难做到的。
三、培养和发展社会成员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毋庸讳言,过去,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方面,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普遍忽视了对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利于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他们还是容易在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面前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如何走出这种教育误区,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努力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结合为一体,同时进行,是走出“误区”的可行之道。是“双重”提高社会成员(在高校则主要是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活动中的最终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经过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则是针对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混乱和滑坡现象而提出的明确、清晰的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的标准。由上述种种要素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然成为我们对西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万众一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注意寻找“05方案”规定的四门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结合点,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师的课堂教育、学校的育人工程只能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的外部条件,要真正使正确的价值观内化,必须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积极参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要入学生之脑,更要入学生之心,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选择。同时,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由伴随着批判性思维活动进行的,它又能反过来让学生体验到批判性思维的功能机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从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两方面双重地提高学生素质。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的状况来讲,尤为重要。
目前,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在高校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我们以为在教育中注意培养、训练和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而与此相关的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特点的研究和发展社会成员批判性思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的意志,反映和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而且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高社会成员明辨是非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 2000 年,(4).[2][10][11]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 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第46 卷,(1),2009 年1 月.[3]钱海锋,王伟群.论批判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J].理论视野,2007,(1).[4]王 山,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高等学校教育理念改革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J],2007 年,(6).[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光明日报, 200619.[6]朱 伟.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李斌雄等.大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9]杨志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
第二篇:体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体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可以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句老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活动四肢、强壮肌肉,增加肺活量;运动,能亲密接触大自然,自由呼吸新鲜空气,让大脑清醒;运动,能振作精神、增强自信,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在运动场上,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观念都会在有限的时空里发生碰撞,而体育精神所强调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理念,就是要对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行无声的调和,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精神氛围。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拥有改变人生轨迹的力量。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是教育的载体”。这句话让我们耳目一新,体育不仅能给人以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能使人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它的多文化功能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不同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培育热爱祖国、公平竞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文明友善、团结互助的体现;是社会经济繁荣、崇德尚礼的深化;是国家法制健全、教育完善的彰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地一份子,在传递社会文明,弘扬国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不仅引领着前沿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更是能促进国家教育的健全和中国梦的实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完善大学生自我修养、促进个人发展,亦能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具有神奇的力量,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比如1970 年,为了观看贝利的表演赛,尼日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军队停火48 小时;2006 年,巴勒斯坦武装向以色列呼吁“世界杯期间停火”。另一个故事是:几天前一群乌克兰士兵欲夺回被俄军占领的基地未果,后来就在俄军的军车旁淡定地踢起了足球。但在记者看来,体育的力量并不局限于比赛的观赏性或娱乐性。体育的力量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地球人共同的语言,这种“共通性”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为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其次,体育运动蕴含了人类一些最美好的精神追求。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对艰难命运的不屈抗争;从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中,我们体会到对自己的鞭策和不息的奋进。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或体育英雄是对青少年最有效的影响力之一,而青少年的成长关乎未来。
体育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它所折射出来的那种精神正能量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核心要素,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爱体育,爱运动,用体育精神彰显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
第三篇: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
2014-7-8编辑:李雪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第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第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014年,校团委紧紧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西华人”目标,积极探索西华青年应该具备的品格特征,在全校深入实施开展西华青年品格塑造工程,有效引导西华学子成为具有“忠诚感恩,求索创新,务实担当,大爱奉献”的西华青年。重点突出青年思想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两项战略任务。全面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文化艺术和个性发展、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等领域为西华青年学生提供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成长平台。
易班平台:在易班建设上,充分利用易班学生工作站打造共青团引领青年学生思想的新阵地,将易班学生工作站建设成为展示团学工作和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平台。通过易班学生工作站,打造深受师生喜爱的微访谈、易周话题、易周精彩等精品栏目。全年总共完成微访谈103次,易周话题12期;编辑易周精彩15期。学生参与量达5万余人次。
忠诚感恩:结合 “五·四”运动、烈士纪念日、国庆、“一二·九”运动等重大纪念日,利用易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举办一系列线上线下主题活动。五四晚会、“我和国旗合个影”、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都在全校引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我看见——“五四”晚会,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博互动数量达到11000多条,晚会微博话题#我看见.我们的五四#排到了微博热门话题榜第19位。同时,在前期微博宣传中,有3条微博点击量过万,最高为3.2万。此次晚会受到四川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关注报道。“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记得么?”漫画校园,这两个话题就得到了团中央、以及各地省市团委微博的推送。在今年12月9日,还将举办纪念12.9运动文艺晚会。
同时,“西华青年”微信、西华大学学生会微信还主要打造特色栏目——“微故事”、“微人物”、“微声音”、“为你读诗”等,以西华青年品格为核心,在创新创业、主要做思想引领方面的内容。同时嵌入做具体活动、学生事物、学生服务、学生观点等内容的发布。以服务和引领来打造微信平台。
此外,还利用主 “西华讲堂(西华看世界)”讲、读书俱乐部、青年diea等,关注青年思想,提升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共有100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办西华讲堂21期,参与人数约6200余人。青年idea共两期,参与学生会近千人。同时,开展“老教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长谈读书”、等讲座活动。受到师生欢迎以及四川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
除了感恩国家精神培养之外,也倡导学生感恩亲人、感恩身边的朋友,易班利用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在线上发起最美教师、妈妈菜等活动,得到同学们的极大关注,纷纷留言表达对母亲、老师的感恩之情。
求索创新:重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方面,以“西华杯”、“挑战杯”为龙头,组织好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结题工作,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登峰”计划,让优秀学生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有机会从事到高端的科学研究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省市级科技类竞赛和活动,培育学生科技创新和浓厚校园学术氛围。上半年,共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奖项共计150余项,其中,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哈工大杯”第十六届全国机器人锦标赛等有影响力赛事获得一等奖20余项。
全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依托学校科技园、校友资源及地方资源,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大举办创业论坛。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校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以及有关方面专家来校,采取组织报告会、讲座、座谈会、模拟创业活动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
同时,开展各类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创业宣传。及时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宣传推广先进经验。树立一批自主创业典型,予以大力宣传,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或创业沙龙,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省、全国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积极开展与专业、职业、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创业就业见习基地。
同时,在易班网站中开辟创业专栏,及时传递创业知识,宣传创业政策,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
务实担当: 主要利用志愿服务、社会工作、青马培训来培养学生的务实担当精神。今年,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136支团队,共计2000余名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推动学生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活动受到《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9个,建设志愿者服务基地近30个,全年在校内外集中开展了助孤助残、关爱留守儿童、无偿献血、交通文明劝导、校园环保、义务支教、义务家教、城乡综合治理等志愿服务800余次,参与人次达10000人次,服务时数累计达30000余小时。
同时,利用青马团校,大力培养践行学生干部务实担当精神。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展现西华学子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在5.12地震、玉树地震、4.20地震中,学生干部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抗震救灾。学生干部还专门组织党员服务队,第一个深入灾区,进行帮扶工作。同时,在面临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案等社会事件时,主要学生干部第一时间参与学校维稳工作。从2013年到2014年,学生主要干部参与维稳值班5次,同时,还建立了日常信息维护制度,定期撰写学生网络舆情报告。
同时,还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把学生干部派驻到乡镇社区挂职锻炼。我校先后有20余名研究生、30余名本科生到郫县各乡镇挂职锻炼,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极大肯定。
大爱奉献:“4.20”芦山地震后,西华大学师生赴芦山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发起圆梦活动。此后,西华志愿者通过对成都周边高校的考察,发现以校园公益基金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去支持、扶持爱心公益项目和团队,不仅能够让公益梦想延续,也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为此,校团委成立了专门的团队研究制定《西华梦想公益基金》章程,包括经费管理、项目审核、人员构成等方面。
西华梦想公益基金,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号召西华学子加入到公益团队中来,更好地诠释西华学子大爱奉献的精神品格。此笔基金,也将秉持“平等、互助、友爱、共享”的理念,为有公益梦想的同学提供资金支持,汇聚校园爱心力量,以更专业、更有效的方式开展爱心公益。从项目的申报、基金的审批到公益活动的开展,都将全程在易班上公开。
今年,西华梦想公益基金正式启动,受到同学的极大关注,共有69支公益团队申请基金,最终选择了“爱华公益”支教团队、“蒲公英”关爱留守儿童团队、“四叶草”关爱智障儿童团队、“蓝色行动”关爱自闭症儿童等8个公益团队进行资助。公益梦想基金受到社会媒体极大关注,有新浪网、四川新闻网、人民网等20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11月,爱心圆梦项目第二期即将推动,此次爱心圆梦项目以易班为主要载体,与上海易班合作,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材料
一、具体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 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1-4]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1-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我们这一代人的起点太高、梦想的太多,习惯富足的新一代人,自然地对父辈那种平淡的工作生活抱有怀疑态度,期待更多变革。我们更关注政治人物说话的态度,而不关注话语的内容,开始留心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而不那么在乎经济的增长,我们想用微薄的收入去浪荡世界,也不愿意投入的坚持做好本分工作,我们热爱变革期待改变,却没有确定的方向。在很多人身上,我们看到玩世不恭,谈到国家和社会就是讽刺、辛辣、调侃,但你问他“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时,他就期期 艾艾地说“让那些拿着高薪的官僚们去想吧”。这种现象并不是偶见,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疾速奔跑时,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不能接受漫长的等待,因为我们习惯了快速,我们希望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拥有一切,但真的拥有了我们又能干什么?物质膨胀的今天,灵魂被挤兑的无处栖息。
我不禁开始思索„„想起去年中国网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媒体对其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他们这种实现自我的价值观,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感动中国”的人们有如此壮举,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新一代的人们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所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不是凭空而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沉淀,最后变成社会人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性格坚持下来。而我们所要做的:
1、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价值,要有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诚然,我们没有保尔柯察金那样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抱负,也许不能做到像杜红英大姐那样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但我们不能甘于平庸,安于现状,有人说:人的一生百分之五是精彩的,百分之五是痛苦的,而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人们往往不能忍受着百分之五的痛苦,而错过百分之五的精彩,在百分九十的平淡中度过。
2、承担责任,努力奋斗。人活在世上,不是为所欲为,对社会的责任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无数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以对社会的责任来鞭策自己寻找到人生的真谛。大多数人都出生在平凡的家庭却又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诱惑,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更希望能表现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努力奋斗将是我们唯 一能做的事情。只有努力奋斗,才能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将披荆斩棘。
3、以强大心理对待奋斗结果。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像地质队员遍访崇山峻岭、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寻找矿床,甘于清贫,忠于理想,也许到最后没有任何发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怕失败,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了。奋斗是一种心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待结果则应换另一种心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锱铢必较,对不可控因素则随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计较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不但于事无补还恶化了自己的情绪。人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足够了,要知道,心态放平还能延年益寿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了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应该具备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精神建设,注重用价值观来实现凝聚和引领,但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有效凝聚我们这个国家,尤其是凝聚新一代人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更好的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服务,实现自我,用自己的力量去造福更多的人。明天的我们将会怎样,显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的发展道路,历来都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接轨,与全球接轨,最终目的就是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中国梦付诸于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我党成立的出发点便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行动和政策都是为了群众,让老百姓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享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享有应该享有的福利。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全面铺展开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对我党长期奋斗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进一步认知,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加强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领悟和形势分析。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我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前提,解放思想,杜绝固步自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要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大力弘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和领导性,狠狠把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领悟,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个倡导”和实际相结合,做好本职工作,尽好本职力量,真正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队伍当中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2)
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私”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公”字。“为私”与“为公”的基点,就是二者最本质的差异!所以,“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合理、最经典、最给力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体现出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最大异同!那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呢?这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西方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在维护“自由主义”这个核心价值。【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恰恰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从浅层次讲是以“国家”为整体,从深层次讲是以“整个世界”为整体,追求大同与追求自由,这就是中西方核心价值最本质的区别!
“自由主义”的灵魂是“私”,“整体主义”的灵魂是“公”,“为私”与“为公”就是二者最核心的核心、最本质的本质!抓住这条主线,一切争论与彷徨都将迎刃而解。毫无疑问,“天下为公”就是“整体主义”的最佳诠释!虽然“天下为公”出自《礼记》,但真正阐发它、使它扬名四海的还是得益孙中山的力量。所以为了创新,则需再加一个对应的典故,它必须有足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全面衡量,“精忠报国”是最佳的选择!
“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并没有好坏对错 的分别,它们是“普世价值”的两个基本点。就像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它们是互补互成的关系。比如:我国在改革 开放以前,因过份强调“整体主义”而扼杀了“自由主义”,结果导致了社会经济举步维艰;同样,早期资本主义因过份强调“自由主义”也尝尽了苦果,在马克思主义激烈批评的影响下,西方也做了深刻的反思,融入了许多社会主义的元素,现在的资本主义早已今非昔比!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我们在引进“自由主义”的同时,也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与本质,用儒家的话讲就是丢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当今世界最大的危机还是“自由主义”过度膨胀的失衡,因此,在经济上崛起的中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道义。当然,这也与我们找回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苏联易帜,却能在中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这与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整体思维、辩证分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医,头痛不一定医头、脚痛不一定医脚,这种整体思维、辩证施治,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息息相通、不谋而合。中国人潜意识中的这种文化底蕴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无限的源泉。“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融合与最佳共鸣!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3)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内容?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必须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 器。通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南宋的文天祥,清末的林则徐,近代的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的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第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进 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包括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精神,开拓进取的意识和精神,求真务实的意识和精神,讲求效益的意识和精神,奋勇争先的意识和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影响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和潮流。一个国家依靠创新来发展,一个单位同样要依靠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我所大力发展2个省中心一个国家中心,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生动例子,这种发展顺应了质检机构的发展趋势,从综合性检测机构到部分检测项目实现专业化,这是对质检事业的一种创新,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模式,是引导常州质检大步迈进的宏伟蓝图。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必须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