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2019-05-13 01:3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高新技术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发展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加快信息化进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十五”和2010年期间,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信息技术与产业在我国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的主导作用,是信息产业科技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任务。

制定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旨在明确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重点,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和众多的高水平成果,科研开发已开始步入自主创新阶段,技术实力明显增强,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科技兴业,促进了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年均33.4%的增长率迅猛发展。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产值9912亿元、销售收入580O亿元、工业增加值1334亿元、利税38O亿元,产品出口总额达551亿美元。工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产品出口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2%。彩电,音响、电话机等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通信业以年均43%的业务增长率快速发展。到2000年底,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超过1.4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8526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已达20.1%。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全国计算机社会拥有量接近3000万台,互联网用户达到2250万户。利用公用网组建的全国性计算机系统已达112个。我国的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技术层次跃入世界先进水平。

二、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科技成果

“九五”期间,信息产业在积极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高起点攻关,取得了454Q项部级科技成果。在产品开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军事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银河机、神威机等巨型计算机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并行处理技术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文信息处理居世界领先;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开发成功并建立了开发环境,为中国自主开发更高水平的微处理器创造了条件;集成电路O.25μm生产工艺已经掌握;波分复用技术达32OGb/s,已进入实用阶段;HDTV的技术体制研究具有创新性并获重大进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码的研究具有独创性;TFT—LCD液晶显示屏工业化大生产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电子整机和元器件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及管理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超级VCD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采纳为国际标准,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提案之一,说明我国完全有能力在国际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制订重大技术标准,改变了不断选用外国技术标准的被动局面。军事电子科研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国防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为增强国防实力、促进“科技建军、质量强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CAD设计中心、国家平板显示工程中心、移动通信国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实验室、电信交换与软件支援国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数字移动通信试验网等二十余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大幅度提高了信息产业的整体科研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自主开发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九五”期间,科研开发的环境建设,使我国信息产业形成了从原材料、元器件、整机设备到系统网络和软件等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新的科研开发生产体系。

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新转变

“九五”期间,在党中央、xx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军民结合、优化技术结构、人才合理流动和转变机制,增强了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活力。

信息产业科研院所的改革转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有力地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科技企业的群体崛起和技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新的转变,形成了军民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并举、三大类产品比例趋于合理和通信服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新格局。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微电子产业的水平还不高,目前国内需求自给率不到20%,一些技术档次高的产品尚不能生产;软件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还不多,主导操作系统基本上还是采用国外公司产品;通信服务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网络的运行利用效率较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与产业发展的规模还不相称,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发展趋势

环顾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初,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仍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主

要动力之一。

集成电路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代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成电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会产生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系统级芯片、量子器件、生物芯片、原子存储器、真空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将给信息产业带来更加深刻的技术革命。

软件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灵魂、信息时代的新型“物理设施”和人与机器相沟通的工具,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软件开发与芯片设计相互融合和渗透,将把人机充分自然地结合起来,软件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将超过硬件业的市场规模。

计算机是信息产业的支柱,也是信息网络的支柱,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着高性能、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迈进。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将进一步提高,网络计算机将使信息的传输、处理和交换更加快捷、方便和经济。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的技术结合,形成功能综合化、智能化、多样化的电子信息网络产品,不断满足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服务个性化的追求。

音视频技术仍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技术领域。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推进音视频、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相互移植,加速和催化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成长。数字网络产品和家电信息网络平台,将成为推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重大经济增长点。

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新型电子元器件将向片式化、微型化、高频化、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引人注目。微细加工技术将继续推动集成电路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按几何级数增长,表面组装技术(SMT)、微组装技术(MpT)、印制电路制作技术将日臻完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

现代通信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是高速、宽带、大容量与综合化、智能化与个人化。传统的电路交换网逐渐向宽带分组网过渡,大容量高速光纤通信技术的创新将为高速宽带信息基础设施网的建设奠定基础;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与Ip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移动通信的发展;卫星通信向移动和宽带发展;网络管理走向综合和基于策略的管理。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崛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新一代信息网络将进一步向高速宽带化方向发展,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功能将趋向融合。

伴随着信息网络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趋势是密码技术核心化、安全机制固件化、安全功能集成化、安全结构规范化、安全预防优先化、安全应用社会化、安全成果产业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表明,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多专业技术彼此联系、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趋势日渐明显,集成电路、整机、系统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信息化功能日趋统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综合化技术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显著特点。

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

今后十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以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指导,以实施《集成电路与软件技术创新》国家专项为龙头,突出攻克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技术等三个发展重点,建设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技术开发平台、中文信息平台、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等四个平台,构筑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改造传统产业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发展环境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党中央、xx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把发展信息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并放到了突出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大力采用新的科技成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信息产业科技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xx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又给予了重要政策保证,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信息产业科技工作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二)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发展环境已初步形成“八五”、“九五”以来,信息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的科技进步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质量效益型市场机制正在企业中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我国初步实现了向现代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建立了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这些都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矗在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创新已初步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自主发展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三)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人才资源优势

据分析,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市场总规模预计可达到40,000亿元。这样广阔的市场,是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前提。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也为中国的信息业提供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目前,在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上百万的科技工作者中,从事软件开发和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约有40余万人,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硕士、博士源源不断的成为信息技术开发的生力军,加上学业有成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创业,使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人才和市场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目标的两大优势,这是信息产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

(四)新技术革命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良机

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产品层出不穷,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加快,既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我们能够发挥后发优势,有可能同外国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从而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坚持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

掌握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同样要求自主创新。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基本国情出发,在战略性、方向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信息技术领域,必须突出国家目标,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重视原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概念的创新,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权。

(二)坚持市场取向与市场创新相结合市场是科技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要面向应用研究,应用研究要面向产业化开发,产业化开发要面向市常在重视显在市场同时,更要通过技术创新主动地创造新市场,主动适应已有和正在出现的市场需求,开发、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充分应用市场机制,提高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

(三)发挥全行业的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全行业的优势,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行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创新,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国家目标。对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产业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集成电路与软件核心技术,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组织运作,要通过技术的联合、经济的联合和市场的联合,集中力量、集中投资、大力协同、专题攻关、重点突破。

(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创新的机会永远存在。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要作到独具匠心的思考、独辟蹊径的创新、独树一帜的发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增强后发优势。充分把握信息产业新技术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我国自主发展的技术创新道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技术突破与跨越发展。

(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吸引人才,加强智力引进,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智力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是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信息技术和产品更大规模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时机已经到来。

“请进来”是对外开放,“走出去”同样也是对外开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因此,要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失时机的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我国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出口,并在国际竞争中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世界级的跨国大公司。

(六)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电子信息产业优化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布局,提高整体效益,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一方面要发挥西部地区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现有技术实力,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西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全国信息产业科技资源,倡导东西部加强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联合,加大信息技术向西部的辐射和延伸,提高西部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促进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七)坚持军民结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坚持寓军于民,利用信息技术军民通用性强的特点,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速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科技的自主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一)~年的发展目标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使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扩大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使科技进步对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信息技术的跨越发展,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2010年的远景发展目标

在主要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拥有量跻身于世界前列,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并成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出口国,使我国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强国。

四、发展重点

攻克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是“十五”期间信息技术的三个发展重点。

(一)目标产品

目标产品选择原则:选择内含基础性、共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电子信息为目标产品。

目标产品

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硬件,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软件和软硬件相结合的产品;不仅包括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整机和系统,而且包括技术平台、网络和各种信息服务。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创新的目标产品是:

l、集成电路与软件

以通用微处理器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以通用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软件技术是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两大核心技术,要集中全力,加以攻克。

通过实施《集成电路与软件技术创新》国家专项,攻克以通用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以通用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件技术,开发出具有战略制高点意义、可以进入市场并赢得经济效益的新一代微处理器和中文操作系统系列产品:

(1)64位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

(2)64位通用中文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

采劝沿途下蛋”的技术路线与实施途径,在实施专项的过程中开发出以下集成电路、软件中间系列产品:

32位通用微处理器和16位/32位MCU和DSp专用微处理器系列产品并形成产业;

32位中文操作系统和16位/32位嵌入式操作系统系列产品并形成产业;

数据库管理系统;

建立国家公共“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模块库”(IpCore)和“软件功能模块复用构件库”,并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技术开发平台;为数字电视、计算机、通信等各类整机与系统的创新发展,为改造传统产业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供安全的集成电路与软件产品,为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工作提供技术开发平台。

(3)中间件

为实现不同类型的硬件、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共享和应用互操作,屏蔽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的差异,保障异构系统之间的通讯服务的各类软件:

面向移动计算平台的“瘦”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中间件技术和产品;

面向网络环境的海量数据处理的中间件技术和产品。

2、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材料

重点开发高清晰度彩管(CRT)、液晶平板显示器(TFT—LCD)、有机膜场致发光和微镜等新型显示器件;研究开发化合物和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绿色电池、传感器、压电陶瓷和声表面波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以满足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小型化电子产品与整机发展的需求。

重点发展0.13~0.18μm集成电路用硅单晶和外延材料、大尺寸GaAs单晶、高密度磁记录用关键材料和新型海量存储材料以及新型纳米材料,以适应超高速、大容量信息处理、传输和存储的需求。

3、数字视听产品

研究开发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系统和设备、新一代数百字激光视听产品与系统,在国内开发成功数字电视终端的基础上,加快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与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同时,形成中国的数字电视系统技术与标准,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引导我国视听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快由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以适应人们对获取信息的新追求。

4、计算机与信息处理设备

研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自主高端服务器群集系统;重点开发网络计算机系统、高速路由器、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非键盘高性能输入输出设备、机器翻译设备、海量存储设备和中文信息处理产品。

5、通信系统与产品

重点开发密集波分复用设备(DWDM)、新型高速光传输设备、光交换设备、大容量全光网络(OXC、OADM)设备等光通信系统与产品,突破关键的新型光电子器件、组件与材料。

积极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的研究,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标准的研究制定与系统开发,加快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技术开发,引导移动通信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大力开发宽带接入网设备,解决信息网络的带宽“瓶颈”。

发展卫星通信、定位系统与设备,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要求。

6、信息网络及应用

电信网(含固定和移动通信网)将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过渡;电视网(含有线和无线电视网)将由广播式的单向传输走向交互式的传输;因特网将由固定因特网向固定因特网与移动因特网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

技术进步将使三网的功能逐渐融合,未来的信息网将是通过多种技术综合运用而建立的具有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传输能力和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的可以满足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固定与移动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天地一体化的新型网络。

7、家庭信息网络平台

重点研究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统一接口协议的数字化家庭信息网络系统技术与软件,开发即插即用功能的网络产品与应用软件,为各种家用电子产品提供共用平台,满足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文化娱乐、家庭所需各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家庭智能化管理等社会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的需求。

8、信息安全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用于国民经济信息化、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安全微处理器、安全操作系统等信息攻防硬件与软件产品。

除上述八大领域目标产品外,“十五”至2010年期间信息产业将建立四个基础性、共性重点平台:

1、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主要解决我国现有、在建和待建的不同协议的信息网络的规一化问题,实现各种网络的互连、互通、互操作以及保证信息的畅通的传输和有效使用

2、技术开发平台

为各

行各业技术开发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现代化开发与验证手段,实现电子设计自动化(EDI),改变传统的技术开发方式与产品实验验证手段,变生产后的验证为生产前的验证,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中文信息平台

提供全中文化的电子信息产品及信息网络的人机界面,改进键盘输入和开发非键盘输入的操作环境,推动计算机在我国的广泛普及与应用;

4、信息技术应用平台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入世”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重点支撑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支撑工业过程控制和业务流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支撑国家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

(二)关键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产品和四个平台建设,支撑信息产业跨越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高综合国力。重点发展以下关键技术:

1、集成电路技术

以研制开发64位高性能通用微处理器为突破口,攻克和掌握以CpU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技术,全面带动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水平的提高,形成自主开发与创新体系:

新一代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技术

深亚微米和超深亚微米芯片设计与验证技术

系统级芯片(SOC)设计与验证技术,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模块(Ipcore)及重用技术

0.18微米一O.13微米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及关键工艺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集成电路测试技术

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技术

2、软件技术

以操作系统、数据库、各类设计和管理工具开发为切入点,攻克和掌握以64位高性能通用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软件技术:

中文安全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设计、开发、测试

软件开发环境技术

数据挖掘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技术

操作系统结构及软硬件适配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

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

工具软件技术

公共软件构件库设计、管理技术

3、新型元器件及新材料技术

新型显示器件技术

新型光电子器件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微电子材料技术

光电子材料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用材料技术

计算机用材料技术

高性能、海量存储材料技术

4、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网络化、高性能的计算机技术

高性能数据存储技术

高性能输入输出技术

专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机器翻译技术

5、现代通信技术

光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

高速分组交换技术

通信基础技术

6、音视频及多媒体技术

数字电视及高清晰度电视技术

数字音频及其广播技术

新型视频压缩与解压缩技术

新型音频压缩与解压缩技术

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家庭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7、电子产品制造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电子组装技术

印制电路制作技术

加工中心与柔性制造系统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

8、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数据安全与信息攻防技术

9、信息网络技术

新一代Ip技术

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网络控制、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

现代电视网技术

高速无线互联技术

高速率、宽带路由技术

高速网络交换技术

异种网络互联技术

宽带接入网技术

多媒体综合业务支持技术

10、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技术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技术

远程教育应用平台技术

远程医疗应用平台技术

工业过程控制、业务流程管理技术

农业和机械、化工、纺织、石化、电力、冶金、交通、能源、医药等重点行业以及金融、海关、工商、财税、保险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技术

11、标准化和质量与可靠性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数字电视(含高清晰度电视)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家庭信息网络平台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新一代高密度数字视盘系统格式标准的研究制定

信息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现代通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电子产品和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及评测技术研究

信息产品质量监督与控制技术研究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推广

(三)技术开发能力与创新基地建设

1、科技开发能力建设

“十五”期间继续加强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确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

2、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合理布局全国信息产业技术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一些重点地区建立集中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鼓励地方完善配套设施,提供技术开发配套环境,建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长沙、成都、武汉、杭州、哈尔滨、长春、沈阳、贵阳、无锡等地建立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息安全、光电子、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新信息材料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专项计划的制定与指导

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的制定,指导全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集成电路与软件技术创新》国家专项,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xx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和协调职能,按市场运行规律,推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引导科技人员进入市常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推动产、学、研、用的结合和各种形式的广泛联合,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加速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和创业的科技人才,特别是技术带头人,迫切需要大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导创新和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若干重要政策,按照资本多元化和技术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信息产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从事信息技术开发与创新,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三)推动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服务与指导工作,推动企事业单位把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建立健全专利工作制度,并把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与水平作为评价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指标。要使中国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权。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和规范市场的技术标准体系与质量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规范市尝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引导企业在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同时,主动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要改变被动地接受外国技术标准的现状,要自主地制订技术标准,并积极把中国的技术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标准的研究制定要与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相结合,要以自主的知识产权作支撑。技术标准是重要的技术壁垒,重大技术标准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技术标准要服务于产业发展。

加大对信息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质量总体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增强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充分利用《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xx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规定的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多渠道扩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投入。切实把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转化为促进企业创新、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信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积极培育有利于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全社会对信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力度;推进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使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逐步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

(六)大力推进科技体制的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

支持企业建立与其生产规模想适应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试验基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的改革与企业化转制,推进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的紧密结合,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提高面向市场的开发创新能力。

推动信息产业社会公益机构和中介组织,积极面向市尝面向企业,提供数据、信息、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支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七)加大技贸结合、加强产用结合建立健全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的环境,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扩大信息产业对外技贸合作,开拓国外技术市场,推动技术出口。

加强信息产业制造业与运营业的紧密结合,在入网装备和网络工程建设上,对自主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国产化装备的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二○○一年六月

第二篇: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

铁道部

摘要:分析了“八五”、“九五”以来我国铁路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阐述了《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的编制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支撑条件;指出到“十五”末期,我国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国际水平。

关键词:铁路发展;科技进步;技术创新;高速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环保技术;设计施工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快速客运;快捷货运;重载运输 现状和形势

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铁路以信息技术和高速技术为龙头,带动铁路整体技术迅猛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实现了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客货快运网络化、市场营销信息化、行车指挥自动化、安全装备系统化,使传统铁路的产业面貌焕然一新,铁路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当前,加快发展铁路已成为许多国家带动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八五”、“九五”期间,我国铁路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相继问世,大量新技术、新装备被广泛采用。

(1)我国铁路已基本掌握旅客列车时速160km等级的成套技术和装备。DF11、DF4D、SS8等提速机车、客车和提速道岔已批量投入生产,繁忙干线全面提速,三大干线等线路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160km,郑武线提速综合试验最高速度达到240km/h,我国第1条时速160km以上的秦沈客运专线已开工建设。多种形式的动车组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时速120km的P65行包棚车及X1K集装箱专用平车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基本掌握5000吨级和万吨级货运重载技术,DF8B、SS7B、SS4C等25t轴重机车成功试制,DF8B投入批量生产,在京沪等干线已正常开行5000吨级重载列车。

(2)信息技术与应用取得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实现全路计算机联网售票,计算机编制区段列车运行图获得成功,路网性编组站基本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电气集中、自动闭塞等装备率显著提高,铁路通信基本建成数字化传送网,程控交换网和数据通信网。

(3)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无线列调、机车信号和列车监控记录装置得到大面积推广,计算机联锁投入应用,红外轴温监控系统已基本成网。

此外,设计施工新技术在南昆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养路机械在繁忙干线上已逐步配套应用,高速技术研究有重大进展,铁路技术监督工作和软科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铁路科技进步在促进铁路改革与发展,提高铁路市场竞争能力,拓展铁路经营领域,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看到,面对世界铁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铁路实现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中国铁路技术创新任务仍十分艰巨。WTO后,铁路必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

新的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将迈入为实现第3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未来15年,中国铁路将面临既要扩大路网规模,又要提高运输质量,还要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安全运输的艰巨任务。路网建设要大发展,运输质量要大提高,要依靠信息技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铁路安全要上新台阶。为此,必须认真落实“科教兴路”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为铁路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科学技术在铁路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的编制原则和发展目标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编制,以国家和铁路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确保行车安全为前提,以全面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把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课题作为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全面提高铁路现代化水平。

2.1 编制原则

(1)突出行业目标,强化市场导向。加强对运输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开展战略对策研究,明确铁道行业重大技术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做好统筹部署。重点支持涉及全路的基础、重大、综合性科技项目。对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的项目,通过政策导向和创造环境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2)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根据中国铁路的特点,积极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以信息技术、高速技术等高新技术为龙头,改造铁路传统产业。从较高起点开始,走有中国特点的技术跨越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突出再创新,提高技术引进成效。

(3)坚持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国情路情,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层次部署科技发展工作。将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具有全路意义的重大科技课题上,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放在提高铁路大通道运输能力和质量上。在兼顾数量与质量、货运与客运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质量的提高和客运的发展。

(4)强化系统集成,提高综合能力。充分重视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在单项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按体系发展技术装备,使之整体最优,形成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技术所蕴涵的巨大效能。

2.2 目标

(1)推广最高时速160km相关技术,既有繁忙干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40~160km/h,其他线路120km/h,形成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2)时速160km以上客运专线成套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3)高速铁路配套技术取得突破,研制成功时速270km高速动车组,掌握高速铁路建设相关技术,建设高速铁路。

(4)完善货运重载体系,积极发展25t低动力作用四轴大型货车。

(5)初步形成快捷货运网,快运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一般货物列车达到90km/h。

(6)全力推进铁路信息化,发展铁路宽带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7)行车安全技术装备取得重大进展,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8)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和交流传动技术,在主要繁忙干线、客运专线、运煤专线等线路上普遍采用电力牵引,实现牵引方式的更新换代。

(9)提高铁路建设技术水平,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装备,掌握青藏铁路建设技术。

到“十五”末期,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末国际水平。

2.2 2015年长期规划目标

到2015年,采用高新技术改造铁路产业获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铁路信息化;全面掌握高速技术,客运专线技术大面积推广,客货快速运输网络覆盖全国;建成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基本建成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点的铁路现代化技术体系。铁路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根据“科教兴路”战略部署和铁路发展方针、目标以及技术创新的要求,《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分为3个层次。

3. 1 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

3.1.1 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全力推进铁路信息化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铁路信息化体系结构和数字铁路技术,对系统集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构筑铁路信息化开发应用的基础平台;

⑵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重点研究原始信息三级建库、四级系统的综合应用和网络安全及体系结构调整。开发建设以货票、确报和车号信息应用为主的列车、车辆、机车、集装箱和货物实时追踪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研究以行车调度指挥为核心的DMIS系统,实现调度“透明”指挥。建立铁路信息系统综合维护管理体系;

⑶研究全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优化升级和联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技术及行包邮运管理信息系统;

⑷开发适应铁路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铁路运输成本、收入清算财务管理系统,研究运输企业市场营销和面向社会的信息查询服务系统;

⑸研究电子数据交换安全认证技术和铁路物流信息系统,发展铁路电子商务;

⑹研究铁路办公系统现代化相关技术,建立政府网站和铁路各级网络化办公系统,开发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⑺研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研究产品及工程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

⑻研究铁路信息化通信网络需求、安全保证及运用模式,开发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相关技术。

“十五”期间,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路编组站、主要区段站和货运站计算机联网管理,实现列车、车辆、货物、集装箱的实时追踪;建成以客运调度、客流管理、售票系统和行包管理为主的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国主要繁忙干线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建成铁路成本核算和收入清算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铁路办公系统网络化;逐步建成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到2015年,在铁路各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铁路信息化程度。重点发展客运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具备信息实时处理功能的货运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化决策系统,开发具有预测、决策等新功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全路综合电子商务系统及数字铁路。基本实现铁路信息化。

3.1.2 建立安全监控网络,形成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铁路运输生产应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以行车安全为核心,保障旅客安全为重点,依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员,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铁路运输安全设施建设,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十五”期间,运输安全方面的重点任务:

⑴研究完善移动设备的自我安全监测、诊断、控制技术,研究移动设备对线路、接触网等固定设施的监测技术,研究移动设备与地面信息交互系统及相关技术;

⑵研究开发对机车车辆运行品质和货物装载状态监测技术和装备,建立车辆状态和货物装载地面监测网络;

⑶研制速度达到200km/h,能进行轨道状态检测、轮轨作用力检测、通信信号检测、弓网状态检测和环境图像检测等于一体的安全综合检测车;

⑷研制速度达到80km/h的快速钢轨探伤车;

⑸开展泥石流、洪水、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及整治技术,隧道、桥涵和路基等隐蔽建筑物的状态检测、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开展桥梁、隧道耐久性技术研究;

⑹研究开发不同速度等级的列车自动防护与列车自动控制装置,完善信号安全防护系统;

⑺研究事故救援、快速抢修技术与装备,加速救援手段的现代化;

⑻研究危险货物安全运输的相关技术。

“十五”期间,以沪宁线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示范工程,在京哈(含京秦)、京沪、京广、京九(含广深)、陇海和浙赣(含沪杭)等主要繁忙干线初步建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网络。推广应用各类安全综合检测车和快速钢轨探伤车。实现对线路、接触网等固定设施的动态检测,实现对移动设备的随机监控,实现集中联锁车站信号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远程诊断及故障预报预警,加强对货车状态和装载情况的检测,建立行车事故分析和快速救援抢修系统。

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车对地”、“地对车”、“车对车”、“地对地”的安全监控网络,应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技术和理论,建立机控为主,人控优先人机联控的安全闭环系统,建成覆盖全路不同等级线路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3.1.3 开发高速技术,建设高速铁路

“十五”期间,高速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开展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技术,特殊地段路基处理和工后沉降控制技术,高速道岔和钢轨生产工艺,牵引供电技术,高速铁路检测、养护维修技术,沉管隧道和大跨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进行高速铁路综合试验;

⑵研究高速列车动力学、高速转向架、减振降噪技术,交-直-交牵引传动技术,制动技术,高速受流技术、空气动力学性能、车体材料与结构轻量化及密封技术以及高速列车车载网络控制系统技术;

⑶研究开发集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自动控制、安全监控和综合信息管理为一体的列车运行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

⑷研究行车技术设备自诊断系统、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侵入物监视系统、事故现场快速反应系统以及事故救援系统的综合安全监控系统;

⑸研究高速列车运输组织管理办法,研究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调整的自动化系统,研究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高速与既有线最佳匹配的运输组织方案,研究充分发挥高速与既有线综合效益的组织措施;

⑹开展长大干线采用高速磁悬浮交通方式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研究磁悬浮线路设计参数、轨道梁系列设计及其制造技术、磁悬浮车辆关键技术、牵引供电技术、列车群控制技术及运输组织方法。

“十五”期间,完成高速铁路综合试验,研制270km/h的高速列车并实现产业化,开发300km/h的高速列车样车。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到2015年,全面掌握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并具备生产高速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

3.1.4 发展铁路环保技术,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十五”期间,铁路环保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积极进行铁路噪声、振动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列车、桥梁、轨道结构等减振降噪技术,声屏障实用技术,轨道吸声技术;

⑵开展旅客列车集便器及地面接收系统和旅客列车排污处理工艺的研究,进行铁路客运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置系统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内燃机车废气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⑶开展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研究,研究牵引供电系统功率因数补偿、谐波治理技术;

⑷开展铁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及铁路工程水土流失评价方法、指标及工程防治方案的研究;

⑸开展危险品运输事故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方案及应用技术研究。

“十五”期间,建成满足环境保护评价要求的示范线,逐步使铁路成为新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

2015年基本达到运输环境优美,技术先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2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需要在“十五”期间立项研究,取得突破,并逐步推广运用,实现产业化,为“十五”铁路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的技术开发项目。分为6个领域。

3.2.1 完善快速客运技术,建立快速客运网络

“十五”期间,快速客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编制铁路“十五”提速计划和既有线提速技术条件;

⑵开展进一步提高时速160公里客运系统技术装备安全性、可靠性的研究;

⑶研制适应提速需要的电力、内燃动车组及摆式列车;

⑷研究提速区段机车信号主体化技术装备;

⑸研究提速区段路基、轨道、桥梁和隧道状态评估、诊断、加固技术;

⑹研究开发适应中国铁路特点的工务设备,开展提高复线开通速度及利用天窗进行综合作业的研究。

“十五”期间,进一步延展提速里程;新线建设要考虑提速需要;既有繁忙干线推广应用最高时速160km快速客运技术,在固定设备、移动设备、运营和维修管理方面形成具有中国铁路特点的成套提速技术装备系统。到2005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到1.4~1.6万km左右,实现500km距离“朝发夕归”,1200~1500km“夕发朝至”,2000~2500km“一日到达”。

3.2.2 研制时速160km以上的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建设技术与装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沈快速客运通道对中国铁路技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建成将使我国铁路能够全面掌握时速160km以上相关技术,并为建设时速300km的高速铁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成为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示范性工程。

“十五”期间,时速160km以上铁路成套技术攻关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制时速200km交-直-交电动车组和交直交客运电力机车;

⑵研制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及综合自动化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接触网悬挂系统及主要设备;

⑶研究开发综合调度系统、区域性计算机联锁系统及配套技术和设备;

⑷研究基于数字编码无绝缘轨道电路,以车载信号为行车凭证的列控系统及列控、联锁一体化技术,研制配套设备;

⑸研究新型无碴轨道结构技术及铺设装备,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成套装备及其关键技术;

⑹研究桥梁建造、铺架成套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研制路基质量监控检测装备;

⑺进行京沈快速客运通道综合运行试验。

“十五”期间,全面掌握时速160km以上铁路的修建和改造技术,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在秦沈客运专线建设综合试验段,试验速度达到250km/h以上。为我国其它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3.2.3 研究快捷货运技术,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快捷货物运输体系是以适应运输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高附加值货物快速、便捷运输需求为特征的新型铁路货物运输体系。

“十五”期间,快捷货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

⑴开发完善时速120km货运机车和货车,研制适应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的新型快运货车,研究客货混编列车技术;

⑵研究集装箱多式联运相关技术,开展集装箱运输组织方法及专用货车、专用装卸设备的开发研究;

⑶开发新型冷藏运输工具,研究加快冷藏货物送达速度的运输组织办法及管理体制;

⑷研究对货物运输实行全过程管理的运输过程控制体制及适应直达、快速输送需要的快捷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⑸研究分组列车组织办法和快捷货物运输对装卸基地、技术站站场配置装备需求及相应的改造方案;

⑹研究快运货物装载加固技术条件、列车安全会车技术条件;

⑺完成转8A转向架的全面改造,采用高摩闸瓦,使货车运行速度达到90km/h,以提高提速区段的运输能力。

“十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五定班列”、“集装箱专列”和“快速货物列车”运输组织;力争在全路30个大、中城市所在地的枢纽间,组织开行城市间客车化的快捷货物列车;在3大干线建成快捷货物运输体系。

3.2.4 发展重载货运技术,完善重载运输系统

“十五”期间,重载货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完善25t轴重低动力作用大型货车技术;

⑵完善5000吨级重载列车和运煤专线重载列车的配套技术;

⑶研究适应于25t轴重的线路和桥梁结构,完善桥梁疲劳寿命评估和加固技术。研究桥梁设计活载标准,修订桥梁设计活载图式;

⑷研究25t轴重的双层集装箱专用车辆,研究建设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

“十五”期间,生产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和双层集装箱车辆,在运煤干线上开行5000t以上重载列车。

京沪、京广、京

九、京哈、石德、陇海线郑徐段等繁忙干线扩大开行5000t重载列车,形成与客运提速协调发展的全路重载运输系统。

3.2.5 开展青藏铁路施工、运营技术研究,建设青藏铁路

“十五”期间,青藏铁路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高原高寒地区铁路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标准;

⑵研究青藏铁路的线、桥、隧新型结构、新材料和相应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机械;

⑶研制开发高原高寒地区铁路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技术与装备;

⑷研制青藏铁路设备的检测和养护维修技术和装备;

⑸研究青藏铁路运营成本、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

⑹研究青藏铁路建设与运营中的环境控制技术和措施;

⑺研究地质情况复杂、自然灾害较多的横断山脉地区的勘测设计和施工技术。

“十五”期间,为修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青藏铁路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和装备。

3.2.6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提供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成套装备

21世纪的城市交通将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发展大容量、高速度、低能耗与少污染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十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重点任务包括:

⑴研究城市轨道列车的技术条件、交流传动技术、安全检测技术、新型转向架、微机控制的模拟式制动系统,开发新一代城市轨道列车和适应短途运输的动车组;

⑵研究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中低速磁悬浮技术;

⑶研究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新型轨道结构、信号及控制技术装备;

⑷研究城市和市郊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及综合治理措施;

⑸研究国铁、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技术。

“十五”期间,在技术装备方面将能够提供国产化的列车、先进的信号与控制系统等成套技术装备。

3.3 强化基础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推进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基础理论、试验手段以及铁路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等工作。分为6个领域。

3.3.1 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要针对高速、安全、信息化等领域重大技术的发展,开展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列车空气动力学、车线桥动力学、电磁兼容研究;开展结构、装备可靠度理论研究;开展运输能力计算理论研究。

3.3.2 重视试验基地建设

重视铁路科技试验基地建设。“十五”期间,要充分发挥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牵引动力实验室、交通运输模拟和运输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建成国家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环行铁路综合试验中心部级实验室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3.3.3 健全铁路标准化、计量体系,加强铁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与铁路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计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十五”末期铁路主要工业产品的采标率达到80%;积极发展先进的专用计量检测和在线检测技术,改革传统的量传方式,“十五”末期强检计量器具和铁路专用主要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对铁路主要工业产品的监督管理,严格对发证(生产许可证和制造特许证)产品的控制。建立并实行铁路工业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十五”期间,应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要铁路工业产品可比性监督抽查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实施GB/T19000-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3.3.4 积极开展铁路软科学研究

铁路软科学是以解决铁路改革与发展,决策与管理中重大政策课题为主要任务的一门交叉学科。“十五”期间要着重研究铁路发展战略,铁路“网运分离”实施方案,铁路运输企业重组和管理创新,铁路法规体系建设,铁路市场预测和融资对策等重大问题,为铁路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对策。

3.3.5 积极开展铁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鼓励、支持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和产业化。要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废旧资源、余热余能的综合利用技术,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30%以上。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原则,研制、开发、推广利用新能源,逐步调整铁路能源消耗结构。到“十五”末重点用能设备要基本达到国家能耗标准。

研究分质综合利用、废水回用、一水多用技术,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等新技术要达到国家或有关地方政府标准。

3.3.6 加强铁路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十五”期间,铁路科技信息工作应坚持面向行业和市场,以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拓宽信息服务渠道。要大力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设适应铁路发展需要的数据库及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为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发展起点,为领导决策和运输生产提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到“十五”末期,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末国际水平,其主要标志为:

(1)建成时速160km以上的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2)掌握青藏铁路建设、运营相关技术,建设青藏铁路;

(3)解决高速铁路相关技术问题,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4)建成1.4~1.6万km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5)基本形成大中城市间的快捷货运网;

(6)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7)主要繁忙干线初步建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

(8)研制成功时速270km动车组、摆式列车及先进的城市轨道动车组;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9)研制成功时速200km速度等级的行车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综合自动化系统;

(10)繁忙干线养护维修实现大型养路机械化。支撑条件

完成《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开创面向21世纪的铁路科技发展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坚持“科教兴路”战略,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构筑铁路创新体系,加强铁路技术创新工作,全面促进铁路科技进步,促进铁路产业技术升级,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深层次问题,优化配置铁路科技资源。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4. 1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投入、执行、受益和风险承担主体,铁路企业要切实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铁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关键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技术创新规划与计划,加强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岗位责任制。

4. 2 鼓励多种形式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推进铁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大力发展铁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速铁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转让,为铁路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

4.3 加快行业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

要按照国家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要求,完成部属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企业化转制,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优化铁路科技资源配置。转制后的科研院所,要不失时机地优化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要建立一支精干队伍,积极追踪国际铁路行业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研究开发和推广铁路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能力,建立面向铁路,服务社会的技术开发基地,提高我国铁路的持续创新能力。

4. 4 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

要按照铁道部党组《关于加强铁路技术创新的决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铁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要主动增加科技投入。运输企业可按运输支出的0.3%和更改支出的2%、工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1.5%、施工企业可按工程结算收入的0.45%,作为本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铁路技术创新的支持,充分利用扶持技术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鼓励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科技经费,争取风险投资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对铁路高新技术的投资。铁道部每年在运输总支出和铁路建设基金中分别安排0.06%和0.25%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用于铁路行业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科技成果示范性推广。

4. 5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国办发[1999]29号文《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广大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得与其贡献相当的权益,调动科技人员投身铁路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 6 重视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要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和培养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高度重视铁路职工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培养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全路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三篇: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2004年06月25日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部分)

四、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宗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 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全面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流程的信息化。

1.“十五”目标

建立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流程的信息化,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本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1)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地与地矿领域,建立基础数据库,数字化信息的积累取得明显进展。建设全海域中小比例尺和重点海域大比例尺的国家级海洋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一个适合我白海洋管理与服务要求的业务化海洋信息系统。

(3)在全面建成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实现测绘生产和产品信息化的基础上,加速建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4)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基本建成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机关办公、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的自动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土资源信息为社会各界广泛利用。

(5)基本完成信息化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包括信息共享在内的信息政策与制度,形成较为健全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体制。

(6)信息技术知识在国土资源公务员队伍中广泛普及。高素质信息化建设

队伍初步形成,培养出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又有国土资源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2010年远景目标

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提高,建立起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实现国土资源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具体目标 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先进、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下,完成各级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建 成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网络;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信息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全面完成基础地理、相关地学和土地、矿 产、海洋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良性更新机制:完善各类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系统的整体集成;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和管理的良好环境,形成以 运行国土资源信息为主并具有多种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功能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高度共享与高效利用。

(二)“十五”主要任务

1.主要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十五”期间必须努力完成五项任务:

(1)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使数字化信息的积累基本满足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需要。

-完成全国中小比例尺和部分地区大比例尺以及有关专业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等地学基础数据库建设;

一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规划、勘查、开发与利用,以及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区域矿产资源评价和全国地下水与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监测等数据库建设,开展基础 地学研究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地质资料目录和国家级重要馆藏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开展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开展全国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地籍、地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建设项目用地,以及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等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国家、省两级和重点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级、县级主要土地基础数据库 建设;完成全国l:5万和发达地区1:1万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核心要素数字规划图、地名、土地覆盖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2)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促进国土资源调查

评价工作的高效运行与科学管理。开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基础测绘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研制与推广高效、实用 的野外信息采集。

-一积极推进以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等为基础的遥感信息应用体系的建立,逐步建立国土资源遥感动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地质环境与灾害、海洋环境与灾害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监测;

-逐步建立易于使用、更新和扩充的国土资源基础信息技术管理体制与机制,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及时汇总、处理和分析:

-建立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管理。

(3)全面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开展与各级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国土资源规划、地籍、土地才、;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地价与土地市场、土地分等定 级、探矿权、采矿权、矿产资源储量、地质资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权益、测绘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国土资源信息 综合统计系统,加强国内外国土资源信息分析与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建设,建立面向政府管理的国土资源战略研究与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逐步开展以公文流转、政策法规、执法监察、信访、人事、党建、财务、外事与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日常事务处理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4)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建设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站,开发网上服务系统,建立统一、权威的国土资源部对外信息服务窗口,基本形成全国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站体系;

--理清信息渠道,充分整合与利用已有的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信息资源,开放信息服务,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国土资源信息服务;

--提高信息产品加工制作的广度和深度,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国土资源信息网上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实现信息产品的网上分发服务。

(5)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保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开展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局域网建设。利用国家高速宽带信息网,构建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和相关部门的专业工作网,形成纵向连接国家、省(区、市)和部分地(市)、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横向连接政府其他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国土资源工作网络;

--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各级各类数据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形成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

--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整体性框架研究,形成包括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在内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处理与管理、整合与集成、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智能决策、交换与共享等关键性技术,形成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的研制、贯彻与应用,建立国土资源信息数据模型和标准参考模型,开展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基本形成信息化标准体系;

--加快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共享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建设体系。

围绕国土资源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十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2年,主要是打好基础,重点突破:第二步到2005年,主要是全面建设,广泛应用。

第四篇: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为了大力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花卉等地方优势产业做好自主开发。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广泛大力引进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

7、高低结合原则。重视发展地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注重科技研究,侧重成果推广。

二、发展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的要求,结合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现状,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市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和科技综合实力在赣州市名列前茅,到2020年居全省县(市)级排位3名内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

(一)、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稀土、有色金属加工,环保产品、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2020年超过60%。

(二)、民营科技企业。加大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力度,扩张数量,提高质量。到2010年,全市新增工业支柱产业2个以上,每个支柱产业领域培育2-3家中型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5户以上。到2020年全市支柱产业领域形成3-5家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30家以上。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大力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到2010年,全市建立1-2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业、园艺与花卉、商品蔬菜、特色养殖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产业建1-3个中等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良种良法推广面达98%以上。

(四)、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城镇区域信息化水平达到赣南中上水平。2020年达先进水平。2010年,全市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2020年达90%以上。

(五)、专利、技术标准。大力引导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到2010年,全市建立1家专利试点企业,到2020年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专利工作机制、90%以上的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六)、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两翼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5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内部技术开发机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

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扶持和发展重点

(一)、工业科技:

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1)、新材料:充分利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及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壮大矿产品加工业,重点研究、开发和支持低品位矿的冶炼,大力推广中

矿(含钨细泥)直接生产钨化合物产品工艺技术。有效提高钨资源利用率。

不断提高玻璃纤维、环保涂料、精铋纯银、钨酸钠等产品的品位,支持开发后续产品如超细(纳米)钨粉、硬质合金工具,特种钨丝等建设项目。

稀土材料方面,稀土灯用三基色荧光粉质量赶超国内先进水平。

(2)、食品工业:大力发展以卷烟、果业(甜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使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久盛不衰。扶持一批能形成产业链,带动一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农业化龙头企业。

(3)、电子信息: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托“数字赣州”,扶持可视电话、智能化广播等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

(4)、机电一体化:应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机电一体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益。在机电(各类机床设备)行业中大力推广数字控制、自动频率控制和自动频幅控制技术,扶持老旧设备的脱胎换骨,促进家具制造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5)、服装加工:不断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引导服装业向品牌、档次、集团、规模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服装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2、民营科技企业

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人才激活力度,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家素质,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各项措施,加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和稀土产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和以齿轮、水力发电设备为主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应用现代化技术改造木材加工、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融入一小时经济圈后,形成以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创新机构为支撑,广大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使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步入赣州市前列。

(二)、农业科技

1、现代农业技术示范

(1)、果业、商品蔬菜、瓜果、花卉等生产技术近年有较大发展。

①、甜柚:一是抓好无核柚新品种的选育,二是引进福建官溪密柚、梅州沙田柚等良种,三是继续大力发展龙回早熟柚、江坝柚、斋婆柚等传统品种,四是大力开发幼果。

②、脐橙: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大力推广纽贺尔、朋娜、奈沃里等脐橙优良品种。

③、着力引进“寻乌特早熟密桔品种”,赣南野生南酸枣、于都大盒柿、石城牛心柿、日本甜柿、龙南板栗、无核桃李、脱毒丰香草莓、银杏等新品种。

④、抓好蔬菜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设备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近几年以发展简易温室大棚为主。通过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高档珍稀蔬菜打入赣州市场。

⑤、开发出1-2个国家野生名贵花卉新品种。抓好国家级野生名贵花卉铁凉伞的引进推广,逐步建立脱毒组培、离体快繁、质量监控、原种繁育基地。

2、粮食生产技术

培育和引进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粮食优良品种。重点推广“田两优66”、“全优436”、“全优402”、“株两优02”和“全优191”、“新香优207”、“d优527”、“k优金谷1号”等优质品种及抛秧、薄露灌溉新技术,建立全市粮食育种中心,引进和自主研制相结合的路子。

3、畜牧养殖技术

重点进行肉牛、猪、鹅、鸭、野鸡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杂交优势的利用。扩大特种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加快养殖业区域化、专业化的进程,建成各具特色的养殖业经济带。制定与推广不同饲养规模及条件畜禽高效饲养技术规程。重视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4、水产养殖技术

大力发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和特种水产产业。重点抓好虾、鳗、蟹、鳖、龟,大湖新银鱼、大银鱼、三角帆蚌、建鲤、斑鳜、刺胸蛙、乌鳢、南方大口鲶等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5、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工适应技术

(1)、注重加工设备及工艺的引进、消化和研制开发,扶持应用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尤其是南瓜、甜柚等保鲜技术和高效、低毒保鲜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2)、重点发展新型保藏技术(辐照、无菌包装、速冻、高压处理等)、综合利用、节粮、环保、分离、提纯、包埋、重组技术(超微、低温粉碎、超滤及渗透等)、营养功能强化技术等。

四、重大项目和重点战略

(一)、信息网络建设。主抓数字科技局项目建设。由网上办公自动化、网上项目申报、项目智能评估科技信息发布四大系统组成。系统网络架构采用内部管理与wab 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合全市科技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二)、产业基地建设。

1、基础设施。“四大产业化园区”(即东山、龙岭、罗边和章惠渠工业园)规划更趋统一,布局更趋合理,按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标准发展。“十一五”期间,龙岭工业园中的科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到2010年,北部山区争取有1-2个工业园区建成。

2、产业化。建设“四大产业”即优化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稀土磁性材料、玻纤和环保涂料等产业。

(三)、制造业信息化。一是完善和健全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和专家咨询体系;二是建立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中心;三是在1-2家重点企业(如木工机械制造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四)、专利战略。

1、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年增长平均达到15%。

2、对符合本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在引进、实施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对专利技术实施资金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创办专利孵化器,如知识产权市场。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到2010年,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专利技术60%以上得到实施,30%以上形成产业。

3、大力培育一些拥有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专利示范企业。

4、强化执法工作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及时处理侵权纠纷,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5、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促进和保护功能,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鼓励依托专利兴办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实施专利战略,打破经济发达国家靠专利构成的技术壁垒,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优势,实现全市各类新型工业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五、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符合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抓好一批技术创新试点的高新技术企业。融入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后,力争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建成一个以上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积极引导全市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增加技术投入,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横向技术协作等各种措施改变内部技术开发机构少、规模小、人才缺、水平低、装备差的局面,逐步健全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

(三)、中介服务体系。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明确产权为前提,以融入一小时城市经济圈为依托,尽快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专利服务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科技人才中心等中介机构。

(四)、以四大工业园区和中介服务中心为窗口,引导和引进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各类拔尖人才进驻我市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壮大科技型企业。

(五)、农业科研培训服务体系。围绕促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果业、花卉、畜牧、家禽业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大力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适应技术。配合“农民知识化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发展新观念,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督促推进。在领导层上形成时时处处,月月日日谈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二)、增加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积极吸纳社会投入的科技投入机制。五年内,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0.5%以上。同时,加大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产业领域的政策。

(三)、完善政策。尽快完善和制定《关于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若干规定》、《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若干规定》等一批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

(四)、激活人才。通过加大培养、引进、激励力度,造就一支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科技、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建设基地。引智引资双管齐下,2-5年内在龙岭工业园建成一个集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为一体的具有样榜和带动作用的科技园,并向一小时经济圈内辐射。

(六)、健全网络。确保科技成果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乡(街道办)、村、组四级必须健全能运转正常的科技网络,以承载横向合作、学习培训、学用结合等科技工作的满负荷运行。为此,市、乡(街道办)、村、组四级必须解决办公用地和专人专编问题。

第五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发展思路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

期规划纲要》——发展思路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翼”,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由大到强。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提供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

——重视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技术发明;

——以应用为导向,加快集成创新,大力促进以网络与系统为中心的多种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紧贴国家战略需求,集全国之力攻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电子元器件等重大战略性基础科技,超前谋划,以应用为导向,将研发和设计融入网络、装备、整机和系统的建设中,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最终突破发展瓶颈。——面向重大应用,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面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

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国家信息化建设与重大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在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突破。

下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