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时间:2019-05-13 01: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争与和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争与和平》。

第一篇:战争与和平

10月《战争与和平》小论文

论文题目:比较摩根索与托尔斯泰的人性观并阐述其对战争与和平有何影响

导论:在本篇论文中,我将分两部分对近期阅读的托尔斯泰著作《战争与和平》的一些感悟呈现出来。第一部分为《战争与和平》与《红楼梦》写作背景、现实意义和人物性格的同与不同。第二部分将阐述托尔斯泰和摩根索对道德与人性和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我着重分析了第一部分内容,也是本人较感兴趣的部分。

第一部分《战争与和平》与《红楼梦》写作背景、现实意义和人物性格的同与不同

毋庸置疑,《战争与和平》给西方文学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托尔斯泰的成就在于他成功地描写了俄国十月革命中全体人民的顽强斗争,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人性、道德、革命以及战争与和平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反观《红楼梦》,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先生却有着与托尔斯泰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写实了作者身处的年代和环境,都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贵族们的奢华生活。只是略有不同的是,曹先生将自己抽离于《红楼梦》之外,书中的“甄”谐音为“真”;“贾”谐音为“假”。简单理解就是“甄府”是真正的王府,也是带作者更多影子的王府。可在整部书中,甄府所占篇幅并不多,可见曹先生无意让自己的生活过多的暴露于《红楼梦》中,也可推测为他规避了被当时皇帝注意的风险。但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似乎把他的“本我”融入到了人物皮埃尔中。皮埃尔身处贵族,托尔斯泰也是;皮埃尔的思考是托尔斯泰的思考;皮埃尔的情感不顺也与现实中的托尔斯泰相似;皮埃尔在战争初期和战争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与生活相融,他加入了共济会后又因为不热衷而退出,就好像托尔斯泰本人在早年生活中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如皮埃尔一样迷失在酒吧中。正如作者在第二卷第四部第二章中所讲的:“皮埃尔具有俄罗斯人所特有的能力,相信善和真实的存在,同时对生活中的丑恶和虚伪又看得太清楚,所以无法认真地参与生活。”我相信,这是托尔斯泰对自己内心的写照。

《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还有一点能产生巨大共鸣的是在于两者的现实意义。我曾经读了很多书,对《红楼梦》的现实意义做过一定的研究,如今再联系《战争与和平》,感觉颇有意思。以下且听我慢慢道来。《红楼梦》中开篇第一回中写道,甄士隐归乡后,一日在路上遇见开化顽石的两名仙人,吟诵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到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本首歌通俗易懂,放在此处只为做一铺垫,甄士隐的解答更妙: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经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的是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堆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作者处处有对比,处处都关照现实。曾经的十里洋场,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上海;曾经华北平原是战士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斗的战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现在许多贪官污吏被捉,为的不正是曹先生笔下所写的高权位,大财富么?还有那句:“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曹先生把《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108好汉都算入其中了。打开今天的报纸,儿孙啃老不孝,妻子丈夫频频出轨,贪图钱财的各类案件屡见不鲜,还有明争暗夺的权位之争,哪样能淡出人们的视线?没有。同样无法淡出人们视线的,还有托尔斯泰所重点讲述的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在读完全书后我认为,这些战争和对人命的思考人就不断地影响着当今的世界。书中第三卷第二部第一章开篇

就写到:“拿破仑之所以也同俄国开战,是因为荣誉把他包围得忘乎所以了,他不得不穿上军服,接受6月阳光的洗礼,不得不去劳累斯顿,在库拉金和巴拉西耶夫身上宣泄一下心中的怒火;亚历山大之所以拒绝一切的谈判,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巴克莱力求以最高明的方法指挥军队,是因为她要恪尽职守,并赢得伟大统帅的名称;尼古拉之所以跃马向法军冲锋,是由于他一看见辽阔的原野,就控制不住飞马奔驰„„参加这场战争的无数人,都各自凭着自己的性格、习惯、条件和目的而行动。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些身不由己的历史工具,做着他们并不明白的事情。”这些书中的人被作者定义为:“历史的工具”,“做着他们并不明白的事”,那现实生活中的战争呢?那些战争中的人们呢?当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被反政府军占领时,我看到的是一群年轻人肆无忌惮的欢呼雀跃,当我得知卡扎菲的死讯时,同时被公布的,还有民众排队看卡扎菲尸首的照片。血淋淋的尸体,尚未闭起的眼睛,昔日呼风唤雨的一国领导人就这样毫无尊严地“曝晒”在光天化日之下。难道,现在的战争真的都还如同《战争与和平》中写的一样,非得以一方的死亡或者彻底溃败为最终结局?书中,当拿破仑军队被俄军打败后,库图佐夫不肯乘胜追击,与之对比的是将军们和皇帝的不满,大家都认为要把拿破仑军队杀得片甲不留才能解心头之恨。这样的思想在利比亚事件中甚至表现得更为极端。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意义呢?是不是总有一些人,会成为托尔斯泰所说的“历史的工具”,成为只是某一时期事件的推手而又存在得可有可无呢?而亚历山大帝和拿破仑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无奈”的战争。当双方在莫斯科交战得精疲力竭时,所有人都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发动这场战争。有一句格言说:战争中,谁也不会是赢家。是的,即使书中俄罗斯人民把拿破仑军队驱逐出境,但他们也不会是胜利者,因为为了这个结果,他们牺牲了很多生命。而在现实生活中,美国与阿富汗的战争像极了两位大帝之间的纠葛。一方面,阿富汗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袭击了美国世贸大厦,而美国则以发兵进军的方式,以暴制暴地反攻阿富汗。长达数十年的战役,其中无辜的平民死伤无数,尽管美国最后成功地将恐怖主义头目拉登击毙,可这就是胜利了吗?这么多年的战争导致了高昂军费开支,军人们长期背井离乡。可是,恐怖主义就此消失了?显然没有。那这场十多年的战争的意义又在哪呢?

最近看了一位利比亚战地记者的回忆录,其中她提到,在利比亚反政府军攻占首都的当天,她采访了一位反政府军的成员。他是当地的富豪,丝毫不缺食物,房子,甚至他还有家室。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同他的战友们并肩作战。虽然他不是贵族出身,但我觉得这个人同安德烈公爵很像。也或许只有这些人是清醒的,他们的每次作战都有目的,富豪是为了新政权建立后能改善他的生活,安德烈则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保卫祖国做出贡献。

《战争与和平》同《红楼梦》在人物上也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存在巨大差异的地方。只是《红楼梦》是一部以一位男性与许多位女性而构成的小说,而《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多为男性。故以下我所讨论的是二书中的人物性格,不涉及性别问题。

《红楼梦》中讲述了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而巧合的是《战争与和平》讲述的也是四大家族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情感纠葛。老师在课上说皮埃尔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此,我既赞同又有不同的看法。皮埃尔及其思考是《战争与和平》的核心,而宝玉则是《红楼梦》的核心。这两个人都与自己所处的世界格格不入:皮埃尔从开篇就一直在思考关于人生和道德等问题,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意图逃避现实,而宝玉在整部《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自己是“和尚”,我们暂且不展开讨论宝玉缘何说此话,只是“和尚”一词也暗示了宝玉的超凡脱俗。但是宝玉和皮埃尔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宝玉的“和尚”多数情况下说的是浑话,是赌气发脾气时用的,而皮埃尔则是在全书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最后,他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人。宝玉和皮埃尔的生活背景也很不相同。虽然同出贵族,但是前者是众星捧月的小少爷,后者则是私生子。不知是否映射了一句古语:“逆境出人才。”不可否认,相

比于宝玉的不学无术,皮埃尔是个正面教材。

《战争与和平》中最耀眼的女角要属罗斯托夫家族里的娜塔莎了。娜塔莎的天真活泼直接表现在她第一次参加舞会上。书中写道:“梳妆完毕后,娜塔莎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在还没有接到任何舞伴邀请时的焦急和受到安德烈爵士邀请时的狂喜,娜塔莎的存在就像是严肃的战争题材中的一味调味剂,活泼的动作和心态无不彰显着这个不到20岁女孩的青春活力。同样地,《红楼梦》中也有这样一个人,史湘云。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她却是整部著作中最单纯的,既不会勾心斗角耍心机,也不会挖空心思讨好别人的人。她可以在冬天大口吃鹿肉,也会还不顾忌地讽刺黛玉是“戏子”。史湘云和娜塔莎一样,身上有中魔力,可以在大环境中保有一份纯真。但是两个人都不能拜托各自的命运。娜塔莎和史湘云的天真都随着她们的婚姻而各自磨灭了。娜塔莎变得吝啬了,而史湘云孤独终老。

第一部分总结: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现实意义,《战争与和平》和《红楼梦》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到国与国的矛盾与纷争,小到生活琐事、伦理道德都有涉及,在百年后的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不愧是中外历史上的著作。

第二部分托尔斯泰和摩根索对道德与人性和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托尔斯泰对人生和道德的看法点点滴滴都融入在他的著作中。以下是我在阅读中所摘录的特别有感触的句子,并对此分析并作适当评论。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信念是什么?为什么跟随自己的信念就不会有战争。一开始我以为,作者所说的信念是指宗教信念。因为在全书最后几场战役在莫斯科打响时,作者有一点描述,当人们看到圣母娘娘的像被抬出来时,大家兴奋欢呼。但是仔细一想我又觉得光是宗教信念还收有些不妥。因为就宗教的发展而言,每个教越临近现代社会教义思想上的分化就越厉害。如伊斯兰教就是信奉哪怕毁灭自己也要实现信仰。这样的思想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吗?不能。就像在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第十七章世界舆论中提到的观点:“世界心理,世界舆论就我们时代的人类的组成情况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托尔斯泰所说的信念是什么呢?我只能用一个很宽泛的词来概括,那就是对和平的信念。可是,这也是有前提的。我认为对和平的信念必须是这个人唯一的信念。假如一个人如托尔斯泰书中所写的那样,即相信圣母娘娘,又对沙皇有狂热的崇拜,那他仍有可能成为“历史的工具”,因为皇帝发动战争,那个人源于对其崇拜,也极有可能被蛊惑参军打仗。至于托尔斯泰的正解如何,还望老师多多指教。

“是的,爱,但不是那种爱,即因为什么东西,为了什么目的,或者因为什么缘故而爱,而是这种爱,即当我临死时,我看见了我的敌人却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说体验到的爱。我体验到的那种爱的心情,它是心灵的本质,它不需要对象。爱领人,爱仇敌,爱一切。”这样一段话我理解到了托尔斯泰与摩根索的些许不同。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度的理性,在第一编的六项原则中的第四条就有阐述说:“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摩根索认为:“道德原则必须经过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的过滤。”就我的理解来看,摩根索认为,只要是涉及政治的道德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到约束的,都不是普世道德。那么这就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的感受的观点就有所不同了。托尔斯泰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在两个帝国元首的政治斗争中,被卷入政治漩涡的人还是存在普世道德观念的,比如,爱。他不会被政治这种外在的因素所影响,因为这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平时有太多东西分散我们这种天生的感官,也许不到像书中人物这般临死关头,心中的最美好的情感就不会被发觉。

第二部分总结,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每个人是善良的,每个不得不参与战争的人甚至发动战争的人也都是善良的。因为残酷的局面让他们面色苍白,心生怜悯,我相信

那是一种天生的爱,而不像摩根索认为的,“道德在政治中必须经过过滤”那么绝对。结论:写到这里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短短几周不可能把《战争与和平》读透,短短一个月也无法完全理解摩根索文字背后的理论与思想。只是把我的思考和想法与比较下了下来,望与老师共勉。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周佳颖

2011年11月2日

第二篇:战争与和平

征文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学校: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班级:五

(一)班 姓名:孙艺源 辅导教师:朱晓云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昨天,我看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三七南京记忆》,看完之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对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无限痛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华侨职业作家张纯如为了把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公诸于世,翻看查找了许多资料,并采访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终于编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使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现在西方世人面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在城内见人就杀,甚至开膛破肚,就连在国际安全区的中国人也被抓出来用机关枪射死,还举行杀人比赛。这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罪大恶极!

而到了现在,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军国分子竟公开宣传南京大屠杀是其所谓的“南京事件”,死伤者不过几十人,还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使新一代日本青年淡化历史,遗忘历史真相,使其成为军国主义的炮灰。

在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带领之下的右翼国会,竟然要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更为可恶的是,这些日本政要还参拜供奉着二战期间十三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且多次供奉贡品。公开挑起钓鱼岛争端,无视中国主权,建造航空母舰,多次进行夺岛练习,欲使其自卫队改编成国防军,日方的这一系列小动作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对这种行为表示严正抗议。

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连日本都打不过的“东亚病夫”了,雄踞在亚洲的东方巨龙发出了它的第一声令世界颤抖的龙吟!在科技发达的中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让那三十万在数字牌内禁锢的灵魂得到安息,决不让向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发生!

回顾历史,血的教训。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才能让战争远离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不做战争的发起者,我们爱好和平,追逐和平。但我们更明白只有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和平才能真正降临。

让我们共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携起手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强国之梦而努力!

第三篇: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几颗导弹划过夜空,撕破了宁静,和平的夜。远方的大地在颤抖,那一阵阵的爆炸声好像恶魔的奸笑,久久地环绕在伊拉克的上空。

八岁的阿曼达有着一个幸福、平和的家,他的妈妈是一位“白衣天使”,爸爸是一个小工厂的头头,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直到那一天,战火打破了应有的平静。

核--一个本身并不可怕的字眼,但是它与“弹”字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拖着长长的尾巴的杀人魔王,所到之处,一切化为灰烬,夷为平地。

在这次紧锣密鼓的核查中,并未查出任何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战争,还是爆发了。

几番空袭过后,平民大量伤亡。阿曼达的妈妈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回家了。在轮番的攻击中,阿曼达的爸爸不幸中弹,在医院里,这对夫妇又相见了。

学校早已停课,阿曼达和妹妹守在空荡荡的家里,十分寂寞,于是便走出门去找妈妈。

走上大街,原本十分热闹的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毁损的房屋和满耳的哭泣声。他和妹妹来到医院,找到了妈妈,她正穿梭在一个个病床间,几天不见,妈妈瘦了一大圈。在她的病房里住满了受伤的人,在离他最近的一个病床上,一个叔叔正对着摄像机说着什么,忽然,摄像机转向了阿曼达,他突然想哭,阿曼达看了看受伤的叔叔,又看了看深不可测的镜头,突然哭出声来。

最后,妈妈把他俩送回了家,嘱咐他照顾妹妹,接着又返回了医院。

当天晚上,阿曼达站在窗前,眺望着妈妈所在的方向,他想妈妈,妹妹也是。突然,他发现一颗流星快速向自己飞来,他闭上眼睛,许了一个愿望: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

第二天的电视新闻中,播音员说道:在昨天的空袭中,又有一些平民死亡,其中包括八岁的阿曼达和他六岁的妹妹萨拉……

第四篇: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战争使国家衰亡,战争使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让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让无数的父母忍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让亿万妇女变成寡妇。可想而知,战争是全人类不愿看到的。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回首往事,中国人民饱受了太多的战争之苦。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有多少美丽的家园被吹毁;多少无辜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提起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集提射杀、火焚和活埋。全市房屋大部份被烧毁,整个南京城尸骨遍地,令人发指。

为了争取和平,制止战争,许多善良的人奋斗了一生,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华大夫为了反对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和平的事业,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抗日战场,用他们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一个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可见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反映了绝大多数的愿望。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的少年儿童是热爱和平的,我们要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读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封信后,我的感触很深。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战场上浓浓的硝烟弥漫空中的情景;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无辜的儿童被流弹夺去生命的声音与儿童的哀号......我不禁想到现在伊拉克与美国的战争。发起战争的原因是伊拉克的石油,美国想占领伊拉克,成为西方强国。伊拉克的人民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会被美军抓去。伊拉克上空每天硝烟滚滚,一幢幢大楼被炸成了平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有些身强力壮的男子不得不冲阵杀敌。当噩耗传来,他们的亲人将是多么痛苦啊!穷困的人就露宿街头,冒着随时被枪毙的危险。人们个个弄得家破人亡。人们渴望和平,人们不希望再看着自己的亲人死去。可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战争与和平,究竟美国选择哪一个?是战争?是和平?我能义不容辞地回答,是战争!美国没有任何伤害,受伤害的是伊拉克。布什不能体会伊拉克人民失去亲人那种撕心裂肺的感受,他们永远体会不到。

为什么诺贝尔的和平奖至今都没有一个国家获得?这说明什么?说明世界还不太和平,需要我们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我一定要向文中雷利的父亲那样热爱和平,维护和平!

下载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争与和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战争与和平

    看完了这本书,想起了小时候在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和三个小男孩的约定。结局我忘了是什么,但是这本书的导读者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概讲幸福是......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盘古开天地以来,大地的精华诞下了一对胞兄胞弟,大的叫战争小的叫和平。他们天生神力,与众不同。 战争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冷漠荒凉,到处是一片荒凉与死寂。而和平所到......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的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

    战争与和平(精选合集)

    在平静中改变,在**中前行 从这个世界诞生以来,战争与和平便一直相随,它们像一对从未分开过的双胞胎,而它们的母亲是进步。 人们在成长、时间在消逝、人类在进步。没有人可以阻......

    战争与和平

    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一八零五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后,法国与俄国之间也发生战争。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把怀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莉亚后......

    战争与和平(范文)

    对于战争,我们总是充满鄙夷与恐惧。一提到战争,我们第一感觉便是它所带来的灾难,流离失所,饿殍满地,生灵涂炭。我并非不爱好和平,若和平与战争两者选一,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和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