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观
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观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因其创作了《战争与和平》等一些惊世的艺术杰作而誉满全球,并被公认是世界级的“大文豪”。可是人们在对这位伟大艺术天才顶礼膜拜之时,往往容易忽视他作为热情的政论家和思想家的一面。要知道,正是这位艺术家,对于那些深深触动着他同时代人的理智和心灵的重大社会问题大都作过严肃的思考和大胆的评论。无论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或是在他的政论、书信、日记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曾经以巨大的力量、信念和真诚提出许多有关现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问题”(列宁语)。而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显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托尔斯泰是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呢?
一、时代造就了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逐渐成的时代,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地球上到处存在侵略战争的温床,战争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最可怕的灾祸。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极度关心人类命运的伟大艺术家,自然要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列为自己最关注的对象。其次,这也同他从小形成的个性、性格有关,或许可以说,作家的个性、性格中所表现的精神.往往是他创作活动的一个源泉。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他的家庭确切些说不是一般贵族,而是属于较上层的军事贵族他的先人和亲戚中出过不少颇有声望的军人,他的父亲和叔父都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崇武和爱国主义是他的家族的久远传统,这一传统对作家这一代人的个性、性格的形成肯定具有显著的影响。作家的哥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就是一位志在沙场的勇敢青年,他自愿从军,作为一名炮兵官在高加索地区度过了多年戎马生涯。正象他的小说《哥萨克》中的主人公德米特里·奥列宁一样,他前去高加索,去“体验危险,以求在危险中考验自己”。他先在高加索服役,后来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这一段时间的军事生活对他一生的创作活动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早年的一系列著名的战争小说诞生了·并立刻引起了当时文坛的极大瞩目.具体地说,博得了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大作家的高度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一再夸奖这位青年作家的“观察力”.看人的透彻眼光和对人的心灵的深刻研究”。涅克拉索夫也同样赞赏他的特写《伐林》,说它里面有着“许多非常精细的描述”是“俄国文学上未曾有过的东西”。早在短篇小说《袭击》中,青年托尔斯泰已不单纯作为战争的参与者和目睹者去描述战争的故事,他已开始作为一个思想家去思考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等等
问题了。他在《袭击》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活在这个美好的星球上.活在这广裹无垠的星空下,难道感到拥挤憋闷吗?处在这个迷人的大自然中,难道人的心里可以保留着憎恶复仇的情感或者消灭同类的欲望吗?在与大自然这个美和善的直接表现者的接触中,人的心灵中一切不良的情感也应该消除了吧”。这位青年作家不仅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试图加以回答:“战争?人类中一种多么不可理解的现象呵!当理智提出这样的问题:它是否正义.是否必要?内心的声音总是回答否。这种非自然现象的一种恒定表现使它成了自然的东西,而自我保护感是正义的”。他的一些早期战争小说表明,他当时主要是去思考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问题。后来,托尔斯泰又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不仅以其广博的内容深度、人物数量、艺术魅力等独步于世.同时也以其迥乎寻常的现代性,以其思想和形象对当今时代的切合性令我们感叹不已。
《战争与和平》虽然写的是十九世纪初的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但它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一切反对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的人民·书中所涵蕴的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的题旨将永远为后世的善良的人们所珍视。而托尔斯泰在后来数十年中所写的许多政论,更是这位伟大作家向全世界直接发出的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正义呼声。托尔斯泰很早就意识到,战争的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道最尖锐、最棘手的难题。这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成为他思考、议论和写作的中心。例如在写于八十年代初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篇论文中,托尔斯泰告诉世界人民,仅有15万人口的小国斐济正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他详细描述了斐许人民所经历的被威胁、侵占、掠夺、奴役等方面的实情。他是把斐济人民的悲惨遭遇当作受殖民主义奴役的典型事例来描写的。他说,一切表现得很清楚:“奴役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大炮、威胁、杀戳和侵占土地”,而“主要的手段就是金钱”。
二、列夫·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抗争
托尔斯泰还抗议殖民主义者在被奴役的国家所推行的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他深切同情一切受压迫受剥削的民族,例如他同情受到美、日、西班牙奴役的古巴人民和菲律宾人民。他谴责英国人在印度的野蛮行径,谴责对印度支那各族人民的侵略,并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波兰人和塞尔维亚爱国者进行正义的辩护。托尔斯泰对当时欧美的列强在世界各地所挑起的战争几乎都作出了自己的反应,比如,1896年他写了《致意大利人》一文评述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的战争;1898年写了《两场战争》一文评论西班牙和美国为争夺古巴和菲律宾的战争;1899
年在《致r.M.沃尔康基》(此人系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之孙)一信评论英布(尔)战争1904年又写了评日俄战争的《清醒清醒吧!》。除了政论文章之外,作家还在许多书信里补仁沦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世界各地不时有人给他来信,诉说战争所造成的苦难,他在回信中都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同情,并指明谁是战争的罪人.并建议用什么方法去防止战争。很多国家的那些对战争势力的增强、军备竞赛的加剧、国际关系的恶化深感忧虑的人们往往都想知道,托尔斯泰对此会说什么?”人们希望聆听他的忠告,得到他的帮助。有位美国人叫蒙塔古·莱弗逊,他是个医学和哲学博士、艺术硕士,上世纪六十年代居住在英国,曾与俄国的著名思想家赫尔岑有过友好往来。在费城的一次反战的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严厉谴责美国政府出兵侵占菲律宾。随后他将自己的演说材料寄给托尔斯泰,他请求说:“我在演说中所谈到的那些犯罪行为和可怕的事情每日都在继续发生。合众国人民出于对您的崇敬,并为了那被凌辱了的人道精神,想聆听你的高见。恳请您大声痛斥那些以合众国名义去干这些卑劣勾当的残酷而堕落的人们,他们正竭力对人们隐瞒这些勾当。”莱弗逊这里指的是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托尔斯泰回答说:“关于这场战争,全世界都知道,大家都非常关注它的表现”。189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过一次有多国代表参加的和平会议,讨论限制军备和保障和平的问题。令托尔斯泰大感气愤的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竟充当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当时一家美国报纸请托尔斯泰就这个会议谈谈看法时,作家回电说:“海牙和平会议不过是基督教伪善的丑恶性表现而已”。在这个电文的开头还有这样的话:保卫和平的问题“可能是由那些不限于空谈,而且亲自参战(必须作战)的人去解决的”。九十年代,托尔斯泰还写了一篇题名为《天国在你们心中》的政论.它曾对世界大战发生的危险性作了预言:很难设想有比基督世界当前所处的境况更具灾难性的了,这个世界有相互敌对的武装起来的民族,有经常不加控制地加重的赋税用来支持日益增强的军备,有工人阶层对富人的日益强烈的仇恨,有悬在人人头上的战争的达摩克利斯剑,它时时该该都悬在上边,或迟或早是会掉下来的”。作家还断言,俄国人民只能在两者中选择一样,要么是战争的恐怖,要么是革命。这位作家认为,“对于人民大众而言”,选择革命将好一些,不要选择战争,因为战争在“一年中所吞噬的牺牲品要多于本世纪所发生的一切革命”。值得注意的是,作家说这番话的时间,是在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之前若干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托尔斯泰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战争乃是“残酷的生活制度”的产物。他逐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旧的社会未被消除,战争就不可能被消灭。所以,他认为“现存的生活制度是应该消除的”,并确信,“暴力的制度是不会永世长存的”。
三、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对和平的追求
晚年的托尔斯泰认为自己的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促进”新时代的到来。曾有人故意问作家,他的这种“消灭现存制度,代之以新制度”的意向是否有悖于他的宗教信仰呢?他回答得很干脆:“如果现存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被消灭,这不就只是证明这种制度是错误的、违背上帝意志的,所以应该被消灭”。可见此时的托尔斯泰已经完成他思想观点上“最大的转变”。然而作家同时又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有一定益处的,那就是通过他们的活动使反对战争的观点愈益深人人心。用他的话说 “越来越深入社会的意识”。他产生过这样的希望:“战争变得不可能”的时代也许为期不太远了。作家曾分析说,当代人按对战争的态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把战争看作“可由一些外部方法加以纠正的偶然的政治现象”,第二类人认为战争是残酷的然而又不可避免的现象,第三类人则认为战争是必要的、甚至有益的他着重分析了第一类人的见解,因为当时几次和平大会,尤其是1890年夏在伦敦召开的和平大会的召集人中,持这类见解的为数不少伦敦和平大会曾作出十二条决议,作家对之一一加以分析和评论,他最后指出:大会的基本思想就是向人们“宣扬战争之害与和平之利”,要人们每年十二月第三个星期日”都去宣传这样的思想。作家说,这些书呆子们天真地设想。“如果多费纸墨、多费口舌那就可以使人人协调一致使人人变得没有利害冲突,到那时就不会有战争了”。可惜这些人没有认真想一想,他们向之进行劝诫的那些政府难道愿意自动解散军队,并在仲裁法庭的帮助下友好地去解决彼此的争端吗?针对上述见解,托尔斯泰打比方说:“„„就姐有人假如建议商人和银行家们不要以贵于买进价格出售任何东西,而要从事不计利润的则富分配,并由此消灭已变得不需要的货币。’.但要知道商业和银行业要的就卖贵于买,所以这种要卖不贵于买以及消灭货币的建议就等于是要它们消灭的建议。”作家把问题提得尖锐极了。他对那些大会组织者们的批评的正确性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曾几何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便接踵而起,许多派代表出席那几次和平大会的国家后来并没有去“自动地解散军队”或“友好地解决彼此的争端”,相反却是“自动地”扩军备战,对他国大动千戈。虽然如此,托尔斯泰并不全然悲观,从不认为战争就一定不可避免,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竭尽自己的努力。法国有位名叫儒勒·克拉季的作家、科学院士,他曾因为军国主义辩护而受过托尔斯泰的批评。后来到了
日俄战争发生时,此人便在法国《时代》报上发表一封致托尔斯泰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讥讽托尔斯泰的和平活动徒劳无功。他写道:“您看到了吧,亲爱的伟大导师,人就是种种事件的玩具。帝王们诚心诚意要和平,而人们则迫使他们进行战争。人民渴望宁静,可是隆隆炮声惊醒了它,‘裁军’这个伟大字眼被抛向世界,而武装的舰队则驶遍各大洋,边界上处处刀光剑影。善良的预言家呵,您教导人们要有恻隐之心,可是他们对您的回答是:上弹,开火!这会不会让您发窘呢?尽管您的信念很坚定,您会不会对野兽似的人大失所望呢?这正是我希望从您那儿听到的话,亲爱的伟大导师。”对此作家严正地回答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扑灭他对人类理性的信心和对全世界和平取得胜利的希望。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8届国际和平大会的组织者们曾推举他为名誉成员,邀请他前来瑞典首都斯德离大会开幕儿乎还有一个半月时间,托尔斯泰已在废寝忘食准备他的发言稿,他打算在大会上亲自用法语发表演讲。当时有位友人来过他家拜访,他过后给自己的一个亲友写信说:“这些日子里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精神抖擞,工作努力得可怕。他连做梦都梦到去斯德哥尔摩。昨夜他甚至没有睡,为这一念头而激动。他用法文在准备自己的演说稿,而图尚在翻查旅游指南,选择路线。”托尔斯泰的夫人索菲娅·安德列夫娜对他决定去斯德哥尔吟一事担心之至,因为他已届毫重之年,身体、欠佳。可是托尔斯泰本人却壮心不已,对此行抱有很大希望。不过,他深知自己的报告将不会被那些统治人物所接受。
四、为和平而呐喊的列夫·托尔斯泰
但是,他相信,人们可以“从残酷的、非理性的生活转向理性的、具有当代人类意识要求的生活。”托尔斯泰知道,和平的敌人往往是那些大权在握的统治人物,但这位作家对他们并不畏惧。他说:“在他们手中有亿万金钱,有千百万唯命是从的军队,而我们仅有一种手段,然而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手段—真理”。他深信,“我们的胜利是无疑的,正如旭日的光芒会战胜黑夜那样无疑”。自然,在对托尔斯泰为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所作的一切贡献表示崇敬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他的世界观上“显著的矛盾”。他在提出和探求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时,往往也掺进他的“不以暴力抗恶”思想,难免留下“托尔斯泰主义的历史罪过”的痕迹。但对于他来说.弱点方面毕竟是次要的,也是我们不应苛求于这位天才的。人类将永远珍视他为世界的和平,为全世界人民的友爱团结而奋斗不息的热情和勇气。
第二篇: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点滴感悟
~-8-13 字数:10244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1984年10月30日星期二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1984年11月13日星期二阴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602页)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
第三篇: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点滴感悟
~-8-13 字数:10244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1984年10月30日星期二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1984年11月13日星期二阴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602页)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
能与我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感,但,我发觉我们中国人除了讪笑外,谁都不会为你所表达的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动,他们顶多只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和津津乐道,更多地是为金钱所鼓舞,所打动,他们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盖茨。(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们以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个日常用语,那都是字字珠玑的闪光的思想,如同书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个导致别素号夫的悲剧的女人: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626页)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夺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其实,保尔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尔斯泰母系家族为原形的,托氏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对托氏的遗传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安德莱保尔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玛丽亚公爵小姐则就是以托氏母亲为原形的),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的独白和丰富的内心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著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类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响和制约(也许有人会指出这是个悖论,但我在这不想多费口舌,我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没有思想的人浪费唾沫)。有趣的是,比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谈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当然除了头脑简单的罗斯托夫伯爵,这个以他的父亲为原形的人物)。托尔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当然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去怀疑),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还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现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时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永恒的托尔斯泰!(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索尼亚拿着一个杯子经过大厅走进餐具房。娜塔莎从餐具房的门缝里瞥了瞥她,她觉得,她记得从前有一次,光线从餐具房的门缝里射进来,索尼亚拿着杯子走过。“是的,这完全是,完全是一样的,”娜塔莎想。(739页)这个生活及心理细节怎么和我偶尔几次的心理活动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极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个非凡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微妙的心理细节用文字活灵活现地写出来呢?佩服佩服!1984年12月1日星期六晴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帝王——是历史的奴隶。(864页)人在江湖还身不由己呢,更何况在权位之上了,这就是“责任”,一般的时候,他必须得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不行,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第四篇:材料作文指导:托尔斯泰论灵魂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说:人是以灵魂为生的,而不是以肉体为生的,如果人知道这一点并且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肉体上,而是寄托在灵魂上,那么,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不幸、苦难和苦痛,他的生活就不可能成为其他的样子,而只能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幸福。
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结合你对当今时代的认识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要求在审题上要注意两点。首先,准确理解托尔斯泰的这番话的含义。托尔斯泰这番话的基本意思是,人的精神(灵魂)的满足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当人们能都注重灵魂满足的时候,就能战胜肉体的不幸、苦难和苦痛。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从正面立意,就是人们要追求精神的超越,摒弃肉体的追求;真正的幸福来源于精神的伟大。反面立意,就是物质的满足带不来真正的幸福。这一审题因为题意的显豁而没有多少困难,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把握题意。
然而很多同学忽视了第二点。即忽视了写作的范围的要求。拿到题目,定好立意,觉得很简单。不就是要证明精神的重要吗?古人中陶渊明注重精神的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注重灵魂的逍遥,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苏轼注重人性的洒脱,与清风明月为伴……于是洋洋洒洒写来,都是古人的实例,而忽视了现实的针对性。其实本次作文明确标识了一个写作的范围,那就是“结合你对当今时代的认识和思考”,即要联系当今的现实状况进行写作,而不能把重心放置在与现实相距太远的种种情况之上。而这体现了湖北卷一贯关注现实的作文特点。
那么,什么是现实的情况呢?其实只要注意了这一点,就能很自然地联系现实。反面说,现实中,人们常常把物质的满足放在首位,比如现代人渴望有住房,有名车,讲究吃穿,注重名牌,结识名人等等,都是将物质的满足放在首位,而且将有没有物质的满足作为幸福的标准。这都是没有把精神(灵魂)放在首位的具体写照。反之,感动中国的人们,哪一个不是把灵魂放在首位的呢?因此,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再重温托尔斯泰的名言,提倡精神(灵魂)对于幸福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时,写作的内容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因此,唯有在这样仔细看准题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定下写作的重点和写作的范围。即,重点是灵魂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范围上,寻找出现实生活中相应的实例加以深入分析与解说,才能准确地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范文示例】
灵魂的力量
如果将人比作矿石,那么灵魂就是从矿石里炼出的真金,而肉体则是包裹真金的碎石。若将两者置于天平的两端,命运的指针必会向金子那端倾斜,这就是灵魂的份量。
我曾不止一次为中国近代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不堪忍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同时期的另一位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义务劳动。文革结束后人们找到他时却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过度苍老。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我每天铡草都是按4/4拍铡的。这必定是将灵魂献给音乐圣殿的音乐家吧。在肉体承受巨大压力和折磨时,当自己本该触碰琴键的修长手指变得粗糙不堪时,他却能始终坚持对音乐的信仰,在每天音调沉重的铡草声中得到欣慰。灵魂得到了升华,便能爆发百倍于肉体的力量。这就是灵魂的力量,它能将生活的各种苦难转化为一种珍贵的幸福。灵魂才是生活的重心,只有灵魂所需求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探索值得创造的。即使在这过程中肉体受到伤害,也丝毫不会减少最后成功那一刻的幸福的份量。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往人间,却得忍受秃鹰每日啄内脏的痛苦。但他低头看着奥林匹斯山下的人们在火种的指引下走向文明的时候,他必定是带着满足的微笑的。释伽牟尼放弃一世的荣华,参悟人生,普渡众生的时候,他必定是心怀淡然超脱的。跟这些庞大的幸福相比,肉体上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又何尝不是经如鸿毛呢?当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时候,她必然对她所失去的青春容貌无怨无悔。因为那远比不上成功的那段过程中,灵魂得到充实和砺炼的满足。
在现在的社会中,开着名车的人未见得就得到幸福的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心怀希望地欣赏着窗外阳光中含苞欲放的花朵的人,往往带着幸福的微笑。在星级洒店中推杯送盏时张扬的笑声未见得就是幸福的表示;在微灯如豆的房间里听着流水般明净的旋律,读着感人肺腑的诗篇,获得的幸福或许能持续温暖日后的每一天。每日坐享其成的官员未见得就充实和满足;可是在讲台上辛劳的老师,每日回家复习到深夜的学生,必定会觉得每日都满足并且踏实。
——因为,这就是灵魂的力量。
【简评】
该文小作者牢牢把握住审题的两个要点,不仅立意深刻,而且恰到好处地联系现实,将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幸福两相对照,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很好地表现了中心。开头部分的比喻十分恰切,突出了灵魂的真金比物质的矿石重要。中间部分的例子采用对比,如顾圣婴和另一位音乐家比较,说明精神的满足能战胜不幸的生活;而普罗米修斯和居里夫人的例子,更证明了灵魂的可贵。这样对比写来,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而结尾部分的现实对比,更突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语言上,小作者采用排偶句式,不仅对比鲜明,观点得到强化,而且音韵和谐,气势充沛,很好地证明了观点。
21克的幸福
在西方,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人死后的重量会减少21克,而这21克,便是灵魂的重量换句话说,人生的全部重量,只有21克。
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心灵的幸福曾为一首唐诗所描绘的意境所感动着: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银白色的严冬时节,独坐一叶单薄的扁舟,而“独钓寒江雪“不管有鱼无鱼,放弃了种种目的性,超然物外,完全为垂钓而垂钓,完全为心灵上的满足,还有晋代名士王徽 之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门前不敲门就离开了他因想念朋友,乘兴而至,到门前尽兴而返王徽之和蓑笠翁都忠于自己的灵魂他们心灵的指向决定了他们行为的表现对理想的憧憬,对生活的希冀,没有使他们脱离个人的心灵,反而让他们在与众不同中活得很潇洒。
人生总会在物质上有很多补如意,但只要有些许心灵上的满足,便足够了台湾散文名家林青玄有篇散文,他说朋友跟他要一幅字,挂在书房里朋友说,要写简单的让自己每天看了就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林青玄说,这个世界,永人们普遍信奉的一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各与言者无二三”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即使不称心的事太多,但至少还有一二如意事吧要获取心灵的幸福,只这一二便足够幸福的分量很轻,只有21克,只是灵魂的重量。
若把灵魂比作一栋房子,人在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家具、摆设人刚搬进去,都想要将家具摆设在里面结果最后却发现,屋里堆满了东西,根本再也无处安置自己被物质奴役之人找不到灵魂上的栖身之地,更无幸福可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唱刘欢说,自己之所以会踏实地守在大学教师的岗位上,不在乎与在舞台上一首歌所得收入的差距,就是因为他喜欢讲课,为快乐,不能用金钱衡量21克的幸福分量虽轻,却几乎占有了人生幸福的全部 人生的全部追求,只在于这21克的幸福,只在于灵魂山上的满足幸福,只有21克
简评:文章立意深刻,紧扣“灵魂的满足才有真正的幸福”,文章反复出现表现主旨的句子,彰显文旨选材新颖恰当,语言优美流畅,结构首尾呼应
海棠花 未眠
感动于川端康成那浅浅淡淡的幸福,感动于他的“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的温暖对于这位忧郁的作家,人们多是感慨于他的哀伤与古典,而我觉得他是最容易感动和幸福的人,因为他有一颗清澈的灵魂
一瓣花,一页草,一缕光,一纤尘,甚至是鸟儿翅膀划过天空的痕迹,都可以是他感动的源泉无需理由,也不必解释,因为这些平凡的东西触动了他孤独的灵魂,这是不需要金钱,物质,以及那些华丽炫目的珠宝所给予的幸福,当然这些尘俗的东西也不能给予,他跟着灵魂的脚步一步一步前进着,走到了死亡的边缘,而死亡对于他来说,不是痛苦,不是绝望,是一种生不可代替的幸福!
还有海子,一位天真善良的孩子,一张没有被涂污的白纸,他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不知道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繁华,什么是人人都在拼命追求的他不在乎周围的一切喧嚣,杂乱,和人们忙碌的脚步和隐藏的目光,他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玩耍,看不到欲望与名利的争夺,看不到一幕幕繁华的上演与落幕,只看到幸福在向他微笑,朝他招手,只看到满天的飞花与温暖的木房,还有那明净的海
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正是灵魂的力量使我们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得以繁衍千年,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失却了灵魂的支撑,只会脆弱到经不起一阵物欲的微风,一点挫折的寒霜,可为什么在谈到灵魂,谈到理想,谈到追求时,我们会汗颜?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自己经营的一塌糊涂?或许身体常为生活、责任所困,但,是谁剪掉了我们灵魂的翅膀,让我们蒙上了眼睛,塞上了耳朵,捂住了嘴巴,捆住了手脚,宛如木头人,机械的生活?
或许我们习惯了车水马龙,习惯了人潮汹涌的街头,习惯了在黄昏注视来来往往惆怅的身影,习惯了被埋在可怕的金币堆中的,即使有感动的泪水,也会马上被沸腾的欲望烘干,习惯了在灯红酒绿中,在歌舞生平里平息了自己的斗志,丢掉了自己的灵魂
所以在周围一片喧嚣的时候,静下心来吧,扣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在浑浑噩噩的灵魂深处,是否还有一朵海棠花在静静的开放,散发着幸福的芬芳,净化着我们日益被忽略淡忘的心灵或许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微笑,让我们即使在黑暗中仍可清晰听到的花儿轻轻绽放的声音!
简评:读了这篇文章,萦绕于脑海的是苏轼的名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我们没有抛却灵魂,却也与“为灵魂而生”渐行渐远语言细腻优美,在娓娓道来中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也许就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吧!
灵魂支起人生蓝天
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以灵魂为生的”所谓灵魂是指人内心的无形的力量,它犹如春风吹走寒冷,犹如荫凉赶走炎热,犹如黄金带来丰收的希望,犹如阳光温暖心灵灵魂更如擎天柱一样支起人生蓝天
病魔袭来,灵魂的支持让他们战胜病魔。
还记得张海迪用镜子反光看书时那渴求知识的眼神么?她虽身处瘫痪,却以灵魂为支撑走在生命赛场的前列还记得“千手观音”的那优美的舞姿么?邰丽华虽无声,却唱响了壮丽的生命进行曲 还记得李丽的爱心网站么?虽身体永远被轮椅束缚,灵魂的支撑却让她可以游于奉献世界的东西他们没有健康,却在人生的竞赛中屡屡夺冠,为何?是他们坚强的灵魂将阴霾驱散,用灵魂的力量挖掘生命的潜力,战胜病魔,创造辉煌
他们用行动证明:灵魂的力量是无穷的,惟有灵魂在,哪怕病魔? 赛场竞技,灵魂的支撑让他们勇创佳绩
打开奥运史册,我感受到了杜丽夺金时泪水的颤抖,经过四天的挣扎,灵魂的支撑让她战胜了自我;我看到郭晶晶那坚定的眼神,信念支撑着她夺取金牌;我看到女排的终不言弃,这种不言弃的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们一路打拼至领奖台;我看到伊辛芭耶娃的奋力一跳,拼搏的力量让她再次打破记录竞争虽残酷,但灵魂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唤醒人对胜利的渴望打开潜力,挑战极限,告诉人们更高、更强、更快
强大的灵魂力量在北京让她们充分挖掘潜力,挑战极限
生活艰难,灵魂的支撑让他挑战命运
洪战辉年仅11,母亲离家出走后,他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父亲精神不正常需人照顾,妹妹尚未懂事需看护,田里的农活也需要人干,对知识又有着渴望,他的坚强的灵魂支撑着他挑战命运,挑起生活重担他学会了用各种方式赚钱,与厄运抗争,书写了奋斗的传奇,洪战辉在困难的生活面前,用灵魂做支撑,挑战命运,灵魂是生命中的雨伞,总有风雨,我们依然前行,灵魂是晴空,让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需耐心等待,灵魂是彼岸的灯塔,让目标不再迷茫,在生活中,让灵魂支撑着我们,用不言弃,奋力拼搏,创造辉煌。
始终坚信:灵魂支起人生蓝天
简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从“在病魔袭来时”、“赛场竞技时”、“生活艰难时”三个方面来论证,对“灵魂支起人生蓝天”这一中心论点作了充分的论证文章符合文体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人以灵魂为生
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以灵魂为生,而不是以肉体为生的”说明了灵魂精神的追求对一个人的重要一个人的高贵是灵魂的高贵,一个人的真善美是灵魂的真善美所以人要有真正的灵魂
真正的灵魂是一种奉献精神灵魂是无形的,它需要精神来寄托受全球敬仰的德兰修女,她个子瘦小,其貌不扬但她有着一颗美丽的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她不知多少次在肮脏、污秽的街道拥抱那些患有皮肤病、传染病甚至满身脓疮的垂死病人,把他们接回家,照顾他们,安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关爱,我们可以说:德兰修女的精神是崇高的,德兰修女的灵魂是高贵的正是因为她的奉献精神他的灵魂得以升华,以灵魂为生的人也会以选择奉献为幸福,真正的灵魂是一种追求精神灵魂是有价值的,他不体现在他所处的位置而是体现在所追求的方向难以忘记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邰丽华,一个聋哑人克服了常人难以面对的困难,始终执着着自己的追求给观众呈现一个完美的观音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邰丽华在人们心中俨然已是慈爱的象征,是对追求的不泯使得她的灵魂得以崇高以灵魂为生的人面对困难会选择追求为幸福,真正的灵魂是一种坚守精神坚守自我亦是坚守内心,在祖国漫长的国境线上,在海疆无数的海岛上,为了祖国的安宁,驻守在那里的士兵,他们白天面对茫茫荒漠,渺渺大海,夜晚枯对漫漫星空,寂寂营房再恶劣的环境再寂寞的心他们都坚持下来了难道他们只是坚守自己的岗位那么简单吗?不,他们坚守的不仅仅是岗位,更是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有的责任他们的灵魂是圣洁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岗位职责,昭示着对国家的承诺,他们及其灵魂早已在人们心中神圣无比。
德兰修女,邰丽华,边防战士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又都不平凡,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灵魂相比之下,生活中有些人汲汲于金钱财富,有些人苦苦经营于权势声望,他们以为这就是幸福,但是没有灵魂的人生又何来幸福而言呢?只有来自灵魂深处的内心丰富充实了,人活着才有意义。
人活着,要有灵魂,要有高贵的灵魂诚然,只有以灵魂为生,才能获得牢不可破的幸福
简评:这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文章从“真正的灵魂是一种奉献精神”“真正的灵魂是一种追求精神”“真正的灵魂是一种坚守精神”三个层面展开,对“人应当以灵魂为生”这一中心论点作了有力的论证,表述了作者对以灵魂为生的深入理解列举了德兰修女,邰丽华,边防战士的事例,显示出丰厚的阅读积累结尾联系现实,呼唤人们要有高贵的灵魂,末段回扣中心论点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
征文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学校: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班级:五
(一)班 姓名:孙艺源 辅导教师:朱晓云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昨天,我看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三七南京记忆》,看完之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对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无限痛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华侨职业作家张纯如为了把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公诸于世,翻看查找了许多资料,并采访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终于编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使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现在西方世人面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在城内见人就杀,甚至开膛破肚,就连在国际安全区的中国人也被抓出来用机关枪射死,还举行杀人比赛。这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罪大恶极!
而到了现在,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军国分子竟公开宣传南京大屠杀是其所谓的“南京事件”,死伤者不过几十人,还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使新一代日本青年淡化历史,遗忘历史真相,使其成为军国主义的炮灰。
在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带领之下的右翼国会,竟然要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更为可恶的是,这些日本政要还参拜供奉着二战期间十三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且多次供奉贡品。公开挑起钓鱼岛争端,无视中国主权,建造航空母舰,多次进行夺岛练习,欲使其自卫队改编成国防军,日方的这一系列小动作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对这种行为表示严正抗议。
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连日本都打不过的“东亚病夫”了,雄踞在亚洲的东方巨龙发出了它的第一声令世界颤抖的龙吟!在科技发达的中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让那三十万在数字牌内禁锢的灵魂得到安息,决不让向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发生!
回顾历史,血的教训。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才能让战争远离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不做战争的发起者,我们爱好和平,追逐和平。但我们更明白只有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和平才能真正降临。
让我们共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携起手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强国之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