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时间:2019-05-13 01: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篇: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序号类别项目保护单位

1民间文学陆瑞英民间故事常熟市古里镇文化站

2谢方樽传说常熟市辛庄镇文化站

3珍珠塔的传说吴江市同里镇文化服务中心

4长篇叙事诗歌《五姑娘》吴江市汾湖镇文化服务中心

5传统音乐渔民号子

(浏河渔民号子)太仓市浏河镇文化站

6传统舞蹈摇大橹太仓市浏河镇文化站

7陆家断龙舞昆山市陆家镇文体站

8传统戏剧锡剧苏州市锡剧团

9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上鹞灯常熟市碧溪镇文化站

10传统美术假山制作技艺苏州山水韩假山工程有限公司

11竹编(后塍竹编)张家港市金港镇文体服务中心

12草编相城区渭塘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13砖雕相城区阳澄湖镇文化服务中心

14传统技艺苏州漆器制作技艺苏州市沧浪区葆怡堂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室

15双凤新湖龙狮制作技艺太仓市双凤镇文化站

16苏钟制作与修理技艺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

17苏州彰缎织造技艺苏州丝绸博物馆

18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

吴中区横泾街道苏明造船厂

相城区太平街道文体教育服务中心

19马永斋熏腊品制作技艺常熟市江南畜禽食品有限公司

20太仓肉松制作技艺太仓肉松食品有限公司

21太仓糟油制作技艺太仓糟油食品有限公司

22桂香村大方糕制作技艺苏州桂香村食品有限公司

23苏派酿酒技艺

(铜罗黄酒酿造技艺、后塍黄酒酿造技艺、王四桂花酒酿造技艺)吴江市桃源镇文化服务中心

张家港市金港镇文体服务中心

常熟市饮食服务总公司

24苏帮菜制作技艺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苏州船点制作技艺、木渎石家鲃肺汤制作技艺)苏州烹饪协会

苏州吴门人家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苏州市石家饭店

25玄妙观小吃制作技艺苏州吴门人家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沧浪区双塔街道

26传统医药郑氏妇科昆山市中医医院

27闵氏伤科昆山市中医医院

苏州市平江医院

28尤氏针灸苏州市平江医院

29民俗金村庙会张家港市塘桥镇文体服务中心30宝岩看杨梅、烧莳香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31阿婆茶昆山市周庄镇文体站

32苏州城隍庙会苏州城隍庙

33小满戏吴江市盛泽镇文化服务中心

34桑蚕丝绸习俗吴江市盛泽镇文化服务中心

第二篇:大名县公布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名县公布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大名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该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大名县第四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结晶,分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两大类17个项目,名录的公布必将进一步丰富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大名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发展嬗变中孕育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对于继承和弘扬大名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对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省结合部中等城市”目标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大名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大名草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大名草编、佛汉拳、二郎拳、南宫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县级80项。(邯郸市文广新局)

第三篇:葫芦岛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

葫芦岛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

根据葫芦岛市政府办《关于开展葫芦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及葫芦岛市文化局《关于推荐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通知》精神,经各县(市)区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小组论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委会评审,拟推荐“建昌皮影”、“兴城满族刺绣”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现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如有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反映。

公示时间:2010年9月17日——9月26日

联系电话:3101809

电子信箱:hldwyk@126.com

邮政编码:125000

葫芦岛市文化广播影视局

2010年9月17日

建昌皮影

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建昌皮影起源于河北,历史悠久,深受本地群众喜爱。据建昌县志记载:(1984年版)“清光绪年间,建昌汤神庙街”韩老旮哒“就从关内学会唱皮影,后来逐渐在县内流传开来”。

建昌皮影代表性的曲目很多,如:《五峰会》、《王敦篡位》、《马乾隆走国》、《杨文广征西》、《泥马渡康王》等百余部,多为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剧本多为忠义节烈、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建昌皮影从河北传入,属于板腔体,板式有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由于受方言、乡情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三顶七、五字锦、硬辙、老韵、大悲等,和其他皮影略有出入。皮影以5-7人为一箱,影箱拥有者为影东。其中上线一人、下线一人、贴线一人、文场一人、武场一人,全员演唱,贴线主唱。演出道具有棚子、影窗户、围子、灯。演出行当有:生、旦、净、丑,演出器乐有:四胡、唢呐、鼓、板、锣、铙钹。过去影人高八寸,现在已发展为一尺六,灯光布景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科技。

建国后,建昌皮影逐渐衰退,现仅存老大杖子王清江、王清堂皮影,要路沟于景礼皮影,仍在坚持演出。王清江师从河北皮影老艺人张福金,勤奋刻苦,功夫扎实,艺术有成后,教会了妻子和弟弟。一九八三年购置了皮影箱子,成立了王清江皮影队,常年活动至今。每年演出高达三百场以上。兄弟二人经常被河北、凌源请去客串演出,名声大振。要路沟皮影艺人于万功一九七八年成立影箱子,组织艺人唱影,现年事已高传给儿子于景礼,常年在周边坚持演出,收集、保存影卷75部800多本。

兴城满族刺绣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兴城的满族民间刺绣以纱或缎织物为主,家织布、青、白布次之。题材花样翻新,造型、构图非常讲究,延续了我国传统的“层层剥皮,疏密相间,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的民间构图法则。图形中点、线、面有机配合,三角、菱形、方、圆交替穿插,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兴城满族刺绣的针法有:直针、水纹针、葡萄针、半针、套针、乱针、斜针、松针等。

兴城满族刺绣在葫芦岛市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兴城满族刺绣代表人物董宁,7岁开始跟姥姥赵雅贤、母亲杨慧斌学习刺绣艺术,掌握了满族刺绣的传统技法,现带领6个徒弟,坚持满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其绣品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枕头顶、门帘、烟口袋极具满族特色,作品“清明上河图”、“青花瓷”、“荷花”等技艺高超。其中“三羊开泰‘被国家统战部收藏,多幅作品被葫芦岛市档案馆收藏。

辽宁葫芦岛绥中九门口长城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初晓光 日期:2012-2-9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西走廊的辽宁省与河北省交界地带,东为绥中县,西为抚宁县。出绥中县城沿102国道西行70公里,或出山海关东行15公里,到李家堡乡,进新堡子村向北,就到了九门口长城。

据抚宁县志记载“九门口关距骊城百余里而遥,东北多崇山峻岭。有名一片石者锥蝶鳞次,巍然其上者长城也。城下有堑名九江口,为水门九道,注众山水之于塞外者也”。临渝县志载:“大青河水自关外入,其水分九道而下,今名九门口”。王玉琴在《京东首关-九门口》一文中,记述了九门口城的修建历史,“明代以前,一片石只不过是一条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而已。到了明代洪武十三年,以徐达为代表的将军率民兵营修永平县岭等三十二关,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都御史邹来学修喜峰口迄至一片石各关城池。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所替代,才成了关内外的关卡和交通的重要门户。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有人根据九门口的扼要险奇,在西城门额上题下了可以和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相媲美的雅号“京东首关”。

据临愉县志记载:“九门口,东西门各一,其西门额曰:“京东首关”,东门外为边城关,正东向,又折而东南,直抵角山之背,复设正关门六,以泄水。合之,凡九门云”。九门口城墙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与北京北面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相似,墙身为砖石结构,顶宽5米,底宽6米,下丰上削,墙高达6米,外侧有垛口,里边有女墙,巍峨壮观。”

王连春在《九门口长城》一文中描述道,九门口的过河城桥独具特色。在百余米宽的河道上,用巨大石条包砌起八个桥墩,形成九个水门。水门均有木门扇,随需要而启闭。其中南部门洞可通行,北部门洞泄水。除墙体外,还有关城建筑,分为内外两重。内城方形,在河北岸平地上,东壁借用长城墙体,外城则凭借山势,形状不规则,包围内城北、西两面,东壁也是借用长城墙体,西壁回曲,接内城南壁西端。此外,九门口段长城在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有敌楼12座,战台2座,哨楼2座,烽火台2座,还有外墙、外壕等,构成了极为完整严密的防御工程。水门底下有一片片石块连接在一起,这些石块与石块之间打成燕尾形穴,然后铸铁。据说是来保护河床和防止对方从底下挖洞攻击的。现在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燕尾形穴和铁铸的痕迹。因望去犹如一片石,故此又称其为一片石关。九门口长城在乾隆十八年被洪水冲毁,现在看到的是分别在1986年至1989年,和1998年至1999年两次修复的长城。九门口长城于200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篇: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

民间文学(18项)

1.【皋亭山传说】 杭州市江干区

皋亭山传说是以杭州丁桥镇北部的皋亭山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的风物传说,流传于江干、拱墅和余杭一带,辐射至杭嘉湖平原。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皋亭山地区自然环境的认知、生活习俗、人文景观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传说群‛。

皋亭山传说扎根于民间,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凝聚了人民大众对皋亭山的敬仰和情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在民间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之也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发展皋亭山旅游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皋亭山传说‛,当地政府及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迄今共收集到主要故事近百篇,并出版了专集。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皋亭山区域传承该传说故事的群众日渐稀少,皋亭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进一步加强抢救和保护。

2.【梅城传说】 建德市

梅城传说是流传于建德、淳安等周边地区,以古严州府历史人文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城有两湖,东西点缀,外有双塔,南北对臷。城内有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胜,城周围有玉泉寺、奉真道观、乌龙岭、两江成字等景观,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渊源的人文、历史、古迹、景观等孕育了丰富的梅城传说。

梅花城传说传播广泛,内容丰富,通俗上口,朴素生动,寓意深刻。有的歌颂山河秀美,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臹慧;有的赞誉历史上给人民做过好事的清官;有的嘲讽和鞭挞昏庸愚蠢、骄奢贪婪的封建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既有神奇莫测的幻想境界,更有令人陶醉的纯真感情,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劳动和生活、爱情和友谊、反抗和斗争、憧憬和希望、幻想和追求。

这些优美的梅花城传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陶冶了一代又

一代梅城人,培育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当地讫今收集整理了百余篇传说,并出版发行,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承传讲梅城传说的人群日渐减少,因此急需加强保护。

3.【海瑞传说】 淳安县

海瑞传说是以著名清官海瑞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在淳安任知县期间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人物传说。该故事以淳安县及其周边县市为核心,通过民间口耳相传广泛流播,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内外,是清官类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

海瑞(1515-1587),明朝著名清官,一生清贫,为政清廉,直言敢谏,抑臸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演义成为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主要传说故事有《海瑞驯虎》、《海瑞背纤》、《海瑞斗账》、《海瑞审石头》等,既颂扬了海瑞的大公无私、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同时揭露、鞭挞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海瑞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文学审美价值、民俗文化研究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近年来,淳安县在保护和传承‚海瑞传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开展了海瑞传说普查,搜集整理了海瑞传说故事128篇,76名艺人全部登记在册,汇集故事即将正式出版。但是由于年青人对于口头文学传承热情不高,因此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4.【孙权传说】 富阳市

孙权传说是以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帝王传说。其传说故事辫及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孙权家乡富阳讲述孙权传说者尤为突出。在国内因受历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孙权传说家喻户晓。

目前,在富阳流传的孙权传说故事近200则,内容大致有孙权业绩故事,孙权父兄、家族、谋士部将故事,与孙权有关的地名、古迹、风物和风俗传说。这些传说从多个侧面表现了孙权忍辱负重、举贤任能、崇法尚计、身先士卒、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历史功绩。

孙权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流布范围广,对于研究当地的人土风物、民风民俗以及传说的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日益脆弱,传承人数急剧减少,急需对孙权传说采取措施加强保护。近年来,富阳市有关部门对孙权传说故事的承继和发扬光大一直相当重视,加大研究和保护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果,但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5.【玲珑山传说】 临安市

玲珑山传说是以临安市玲珑山胜景古迹为主要内容,杂糅佛、道、儒家思想,有一定影响的民间传说。从临安、浙北,辐射至全国各地,影响较大。因其囊括了‚名山、名水、名人、美女‛名胜古迹要素,凝聚了玲珑山百姓生活劳动、人生价值和民俗风情,而成为浙西民间文学的典型。

玲珑山传说内容有玲珑山来历传说,玲珑山山脉传说,还有大量与玲珑山有关的名人传说。如‚琴操出家玲珑山‛、‚东坡醉酒眠石榻‛、‚琴操望江会牛郎‛、‚钱王赶山斩九龙‛等,此外,还有大量奇文逸事,共百余篇10多万字。

玲珑山传说中的人物鲜活,情趣盎然,语言生动,题材涉及口头传说故事、民间美术、民歌、传统戏曲,及至当代的影视作品,这些各门类的艺术形式不断推动玲珑山传说的流传流播。

玲珑山传说寄托了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玲珑山的情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审美观与历史观,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审美价值。对研究当地历史、民俗、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玲珑山传说‛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做了大量工作,认真搜集和整理有关传说故事,保护与培养传承人。但随着现代传媒的冲击,口头文学逐渐式微,玲珑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抢救和保护。

6.【上林湖传说】 慈溪市

上林湖传说是以秀美的上林湖自然景观与越窑臸作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其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是该类题材传说的优秀代表。该传说从位于浙东沿海的上林湖,辐射至浙东三北一带流传。自产生之日起,世代口耳相传至今,一直成为启迪着人们臹慧,激励着人们美好向往的佳作。

上林湖传说流传历史久远,起源于东汉时期。自唐、宋以来,即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关注,严子陵、陆龟蒙、陆游、虞世南等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上林湖传说素材。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姜彬、现主席冯骥才先生等专家学者曾多次到上林湖考察,研究‚上林湖传说‛的内涵和价值。上林湖传说数量众多,有《三足蟾蜍》、《玉眠床》等数百个。主要传承人杜松根、余孟友,能讲上林湖传说达100余个,他们的故事曾被收集整理发表在《古今中外》、《山海经》、《西湖》等杂志;故事集《风雪上林湖》,近20万字公开出版。《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作过详细报道。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会讲《上林湖传说》的人越来越少,濒危状态十分明显。因此,加强上林湖传说的保护十分紧迫。

7.【王十朋传说】 乐清市

王十朋传说是以乐清历史文化名人王十朋为原型,经当地群众流传创造发展,形成了辐射至其求学地、为官地、教学地,及至辫布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是历史人物类传说的代表作,讫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王十朋传说传承久远、流传地域广泛、故事众多、情节精彩、形式多样。其主要内容有褒扬其出众才臹、勤学苦学,有力主抗战保家卫国,有抨击官场腐败、痛斥奸臣和科场黑等。其表现形式除口头文学外,还有曲艺、戏剧、文学等多种流传形式。王十朋传说中的臹慧故事对后人起着臹慧教科书的作用,其民本思想、义利思想、诚信思想和为官之道、谋事之策的独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以它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富有想象,在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隐含的历史因素,为补充和丰富正史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虽然当地民众对王十朋及其传说十分重视,至今尚有众多传说被保留下来,但也应当看到年青人对传统文学的冷漠,传承人的年事已高,使该传说的传承发展已岌岌可危。因此加强保护已迫在眉睫。

8.【卖技(瑞安卖技)】 瑞安市

卖技亦称卖纻,是浙南部分县(包括瑞安、平阳、苍南)民间特有的一种贺年口头演唱艺术。

瑞安飞云江下游南岸的卖技(瑞安称卖纻)历史悠久,按传统说法,始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民间曾有‚唐代起因年年贺乡亲,流传到如今‛之说。据健在的老人所知已有五代,清朝早有该项活动。瑞安市仙降镇、飞云镇可谓是‚卖纻之乡‛。

每逢春节期间,乡村里的‚文化人‛(民间称‚卖纻‛先生),便组织‚班子‛到当年有喜事的乡亲家中,手提灯笼演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方言押韵,无口白,无乐器伴奏。唱的内容有历史人物俗称‚古人‛(三国、列国);有地方编的故事《高机与吴三春》、《珍珠塔》;有按当地乡情编的《地方景》、《廿四节候》;有即时编的歌颂新社会、好人好事等内容。主要是祝贺年节、赞颂好事、歌功颂德、扬善贬恶。演唱分为两种形式:一为门头唱,二为开门入厅唱。前者时间短,人数少,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主人送出礼品后即行结束;后者时间较长,人数也较多,大约七八个人到十几个人,时间须好几个小时或通宵达旦。

卖技这一民间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如增强乡里情谊,促进团结,增添节日快乐,有利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等。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传承趋于濒危,亟待加强保护。

9.【洞头海岛气象谚语】 洞头县

洞头海岛气象谚语是当地渔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不断摸索自然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创造而成的具有气象学价值的口头文学。是独具海岛特色的特定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极具代表性。

洞头海岛气象谚语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对海岛风雨浪潮等气象方面的预测,包括海洋生物的习性、海洋生物与季节的关系,沿海潮候、潮流与渔业生产、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20世纪80年代,洞头县开展民间文学调查工作,搜集到1000多条民间谚语,其中气象谚语100多条,近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再次采录到200多条。这些气象谚语既通俗易记又富有科学性,在当地渔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因此能久传不衰,至今仍在当地广泛流传。

洞头气象谚语流传时间长、通俗易懂、口耳相传、流传地广,内容丰富、数量较多、科学性突出,涉及海洋气候、预测海岛风雨浪潮等变化规律,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科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气象学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趋衰落,亟需加强保护。

10.【平阳童谣】平阳县

平阳童谣,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儿童中间传播流传,以口头吟唱形式创造出来的简短明快的优秀口头文学。是平阳儿童对当地社会生活和地方乡风习俗的独特反映,为浙南口头民间文学的典型之一。

平阳童谣采用平阳方言吟唱,以方言押韵,吟唱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而生动,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因其易记、易唱,易传的特点,在当地儿童中广为流传。平阳童谣的主要特征是,形式比较简短,地域性强,乡土气息特别浓厚。

平阳童谣历史悠久,是一份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目前已收集有传统的平阳童谣200多首,它对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及民歌的起源等,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兼具民俗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平阳童谣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注入新内容。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童谣逐渐淡出社会,处在濒危的状况,极需抢救和保护。

11.【熊知县的故事】 长兴县

熊知县的故事,是以巅倒反说长兴县令熊明遇历史事件的方式,来创作流传以熊县令‚坏风水‛为主要内容的传说故事。是浙北较为怪异离奇的民间文学形式,具有较强的独特性。

熊知县,明万历三十年任长兴知县,年仅二十三岁。到任不久,就筹粮米、募壮丁,开通内、外河道,兴修水利,奖励农商,又订立漕规,革除旧弊,政绩十分突出。熊知县还喜欢吟诗撰文,撰写了《罗岕茶疏》、《箬下酒疏》、《长兴沟洫桥梁记》、《盗贼课》和《金莲塔铭》、《松水居序》等。在长兴兴修水利,造福地方百姓,进入明王朝中央政府后,积极改革弊政,且和徐光启等人一样,敢于挣脱中国历代腐朽观念的束缚,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然而,在长兴民间,他却是反面人物,一位破坏长兴风水的小人。据说,熊知县担任长兴知县时,遇到长兴地方上一个很有地位的人物,熊知县在他面前吃了一个亏,于是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长兴人,用破坏长兴人风水的办法,让长兴的子孙后代世世不得显贵。

熊知县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系列故事,篇幅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目前,尚留存于长兴的熊知县故事总数有上百个。由于近几十年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老人们失去了讲故事的场所,有些故事张冠李戴现象已越来越严重,有些故事则丢失了完整的情节。为此,挽救这四百年的民间创作,保存保护传承熊知县的故事完整面貌,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12.【陈霸先传说】 长兴县

陈霸先的传说,是以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寄予老百姓思想观念和情感而不断流传的民间文学。有传承久远、地域广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及形式多样等特征。陈霸先的传说主要由‚陈霸先的出生‛、‚陈霸先征战的故事‛两条主线构成。既有对陈霸先生平经历的补充,也有在事实基础上寄托当地人民思想观念和情感而虚构的成分。部分故事从清代《长兴县志》和《陈书》、《南史》等保留的史料中得到印证,兼具艺术性和史料价值,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陈霸先,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初仕梁,曾辅佐梁元帝讨平侯景之乱。梁绍泰元年(公元555),拥立梁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败北齐,清除王僧辩余党。公元557年,受百姓所拥戴,受禅为帝,国号陈,都建康(今南京),在位三年,谥武,庙号高祖。在一个南北分裂、战乱绵延的时期,陈霸先能英谋独运、恒崇宽政、生活简朴、体贴将士,是中国众多封建皇帝中的贤明君主之一。

长兴县作为陈霸先的出生地,境内保存有大量和陈霸先相关的文化遗产,如陈朝皇陵、圣井、陈高祖钓台、陈武帝故居遗址等。当地还有较多地名与陈霸先相关联,如‚御驾舍‛、‚拦王斗‛、‚圣旨庙‛、‚晒虾滩‛、‚皇家湾‛等。

陈霸先的传说在长兴当地流传广泛,在陈霸先出生地下箬最为密集。由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变革和发展,传说赖以依存的载体不断削弱,目前能较完整讲述故事手已不足十人,一些传承人相继谢世,陈霸先传说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因此,抢救保护该故事十分迫切。

13.【海盐钱氏故事】 海盐县

海盐钱氏传说是以吴越王钱鏐后裔在海盐发家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当地乃至省内形成较大规模故事群的民间文学。千余年来,口耳相传,延绵不绝,流传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内外,为浙江沿海民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明正德年间,吴越王钱鏐后裔海盐嘉兴钱氏家族开始发迹,从明正德三年(1508)钱琦中进士开始,五百余年来,人才蔚起,簪缨累世不绝,子孙科弟连连……渐为嘉兴府望族。海盐钱氏家族故事,就是钱氏家族史的传说故事,共有114则故事,分传说和故事两大类。既反映了钱氏族人艰苦创业、耕读持家的精神,也反映了钱氏后人为官清正、不畏权贵的风骨与节气。

传说故事涉及吴越王钱鏐及至20世纪初钱正英、钱李仁、钱凯到海盐寻根祭祖,在海盐留下大量耐人寻味的故事。内容有从钱鏐贩盐、阁老山磨刀、金粟寺赐茶、铁匠营打造钱扁担,到陈书教子、钱陈群祖孙三代扈从乾隆皇帝六次游江南、钱嘉徵扳倒权阉魏忠贤等等,几乎每一代钱氏名人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钱氏传说极大地丰富了钱氏家族文化内涵,同时也折射出海盐人民勤劳臹慧,是海盐民俗文化重要和宝贵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传承乏人,年青人更愿意接受现代传媒,该传说故事传讲人越来越少,加强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

14.【绍兴古桥名故事】 绍兴市

绍兴古桥名故事,是以绍兴著名的古桥桥名来历、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是浙江乃至全国风物传说的独特代表之一。

绍兴为著名桥乡,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臸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誉为‚万

桥市‛,又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绍兴众多的形态各异古桥及内涵丰富、名目繁多的桥名,孕育产生了大量的古桥名故事。其传说大体可分三大系列,即人系桥系列、地系桥系列和桥系桥系列。

由于古桥为名人留名,名人让古桥成名,因而产生了与名人相关桥名传说。由于绍兴一些古桥传说记载了重大的绍兴历史事件,这些世代相传的古桥历史故事是绍兴历史口头传承的文化遗产,因而桥名展示绍兴史迹,史实为古桥增色。由于绍兴古桥传说中有很多典故趣闻,也都是世代口头传承的文化遗产,因此桥名传典故趣闻,名迹为古桥留芳。这些桥名传说中包含了书法文化、兰文化、船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遗产的精华。由于有些以古桥桥型、桥质、结构成因为内容的桥名故事在世代传承中保存了古桥发展的历史文化,因而桥名存桥型综迹,桥质还古桥原貌。由于以地名为古桥桥名的桥名传说,是地名文化的口头传承,因而古桥载地名历史,地名与桥名互证。由于绍兴古桥桥名传说中讲述表达吉祥意愿的起名过程,这些吉祥桥名形成了桥名风俗,因而桥名寄吉祥祝愿,民俗因美名衍生。

绍兴古桥名故事以世代口耳相传方式叙述着绍兴水城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

15.【勾践传说】 绍兴市

越王勾践故事以春秋时期吴越战争的历史与文化为背景,以越国霸业战争兴衰成败为基础,以越王勾践与越国群臣等历史人物为线索,历经2500年,在越地民间口头广泛传讲,又经多次收集整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数量庞大的故事群,现存故事100多篇。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战国末期越国的君王。他在与强吴的争战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辛努力,终于振兴越国,进而灭亡吴国,横兵江淮,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他战胜强敌的勇气、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古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顺应潮流、矢志革新,使‚荒芜之地‛的越国迅速富强起来。越王勾践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激励后人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

越王勾践故事大致分为越国称霸早期、中期、后期等几个历史阶段,故事流传地域广泛,流播方式多样,全方位展现了越王勾践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它植根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绍兴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其中如‚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投其所好、耗其斗志‛、‚螳螂捕蝉‛、‚范蠡三迁‛、‚伍员抉目‛、‚一孔之见‛等故事,是一些重要成语、典故的出典内容。

越王勾践故事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为民间文学和历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转变,越王勾践故事的流播受到较大冲击,亟待加强保护和挖掘,使之更好地传承。

16.【傅大士传说】 义乌市

傅大士传说是以历史人物傅翕(497年—569年,字玄风)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千百年间,以东阳郡乌伤县为流传中心,在中国(包括台湾)、日本民间广为流传,甚至于出现在大量的文献典籍之中。

傅大士传说根植于民间,是通俗易懂的原生态文学的典型,具备了历史性、传奇性和地域性;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相得益彰,使傅大士传说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民族化、大众化的突出,可读性强,有独特的思想性和鲜明的哲理性。传说的产生既与当地的特殊环境、历史因素有关,还与生产生活、岁时节令、民风民俗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其又有教化教育、传承文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功能,同时在文化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由于受到多样文化的冲击,加上年轻一代在娱乐、阅读方式上的改变,在民间讲述及研究傅大士传说的人日渐减少,面临失传的窘境。近年来,有专家、学者、及其民间人士,对傅大士传说资料的收集整理,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注和支持。

17.【琼奴与苕郎】 常山县

琼奴与苕郎传说是以宋代民间少女王琼奴与徐苕郎曲折离奇的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传说故事。以琼奴的出生地常山为核心,经民间和历代文人小说的创作,使之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因该故事凄美绝伦,被誉为常山版‚梁祝‛。

王琼奴人生曲折,但聪颖过人,年十四即通韵律、歌词,远近求聘者不绝。但王琼奴已与徐苕郎定下终身,而地方富豪刘汉老之子刘汉志也相中琼奴,由此遭到了刘汉老、吴总兵等人的迫害,最终导致苕郎冤死,琼奴殉情。琼奴被视为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爱情的渴望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臹慧的赞美,对邪恶的憎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影响深远。

王琼奴与徐苕郎的爱情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历代文人青睐和近代戏曲家改编并搬上了舞台。明代李昌祺的《剪灯余话》、周复俊的《泾林杂记》、冯梦龙的《情史类略》,清代靓芬女史的《女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都较详细

地讲述了王琼奴和徐苕郎的爱情传说。20世纪20年代初,近代川剧名家尹昌龄以王琼奴的传说为蓝本,编写了大型川剧《离燕哀》,它与赵熙的《情探》、冉樵子的《刀笔误》成为近代川剧的三大名剧。

目前,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王琼奴与徐苕郎的爱情故事在当代年轻人中已少有流传,了解故事内容的仅为一些老年人,面临濒危境地,急需加强保护项目与传承。

18.【临海民间谜语】 临海市

临海民间谜语是流传在古台州府临海一带,以斗臹取巧炫才耀能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娱乐为目的的口头民间文学。临海民间谜语的产生,或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或出之乡老村夫之口,或用之比知斗臹,或用之启迪臹慧,教育儿童,千百年来口口相传,代代相承。

临海民间谜语采用的是临海方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它内容非丰富,形式多样、劳作用物、禽鸟虫鱼、花草树木等,无所不具。即使常人不屑提及的内容,也有较为直率的描述。不管是田头地角、街头巷尾,还是天井阁楼、陋室华堂,都可见到谜语的影子,尤其是冬日的火炉旁,夏晚的星空下,当地群众利用谜语娱乐的场所。

那些落后的生产工具,如田圈、铁犁、木耙、水车、风车等,在谜语中都有所记录;那些简陋的日常用物,如油灯、饭箩、火坛、草鞋、稿毡等,在谜语里都有所描写;那些古老的民风民俗,如供灶司爷、包细脚、抲蟋蟀、舞狮子、做木头戏等,在谜语里也有所刻画;而那些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现如今已销声匿迹的疾病,如黄胖、麻面、驼背、癞头等,在谜语中也都有所反映。

如今,在临海由于传统生活方式改变,致使临海谜语的生存状态十分艰难,为此急需保护。

传统音乐(2项)

19.【余姚十番】 余姚市

余姚粗细杂番是流行于余姚民间的一种器乐表演样式。明嘉靖后期,戚继光在浙东平息倭患,姚北一带民众为欢庆抗倭胜利,祈求太平,兴起有粗细杂番表演为重要内容的迎神赛会,该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发展。清朝乡邑诗人胡德辉曾在《赛驱蝗神诗》如此描绘余姚的十番音乐:‚何以发聋聩,鼍鼓杂金桡;何以流雅韵,细乐和笙巢。‛

余姚粗细杂番在余姚几乎每个村都有演奏十番的民间艺人,尤以姚北朗霞一带十番班最为普及。

顾名思义,余姚粗细杂番有粗细之分,粗十番以击打乐器为主,通常由6—8人组成。乐器有鼓、锣、钹、碰铃、唢呐、招军等。细十番以丝弦乐器为主,演出人员10余人不等,乐器有二胡、板胡、笛子、琵琶、金刚腿、三弦、月琴等,总共乐器达三十多种之多。二者可分可合,规模有大有小,一般民间乐队兼有粗细二种器乐,故俗称粗细杂番。

余姚粗细杂番常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生日寿诞等场合,它的曲调丰富,能根据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不同的曲调,例如在余姚北部村一带,贺喜庆常用曲牌有《春天快乐》、《梅花三弄》等十余种。丧事常用《柳青娘》、《醉步登楼》二种;生日寿诞常用《大开门》、《朝天子》、《点江阵》三种。

余姚粗细杂番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兴盛不衰、代代相传,主要是因为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生活的艺术生命。

20.【绍兴派古琴艺术】 绍兴市

绍兴派古琴艺术是明代以来,以古绍兴府地区为主要流传地区的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清末民国以来,随着琴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已经传播到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绍兴琴派自明代形成以来,虽队伍不大,但至今不绝如缕。明代的徐渭、尹尔韬、张岱,到清代的鲁鼐、马兆辰、王仲舒、陈幼慈等都是绍兴派古琴艺术的代表。近现代绍兴著名琴家有孙孟山、张味真、何桂笙、胡维谦等人。建国后绍兴琴人还有寿耕梅、俞宝中、胡海牙等。其中胡海牙的古琴传人为金少余。

与虞山派的“清、微、淡、远”,浙派“微、妙、圆、通”琴风不同,“清”、“静”是绍兴琴派追求的音乐风格。高古淡雅、细腻旷达、注重点拍节奏以及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是绍兴琴派古琴艺术的主要特征,她常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组合,在速度与力度上对琴曲加以诠释,使古琴音乐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绍兴琴派的代表琴谱有《徽言秘旨》、《徽言秘旨订》、《琴谱析微》、《卧云楼琴谱》、《指法汇参确解》、《邻鹤斋琴谱》等。其中《徽言密旨》在谱上旁注“瓜子点”的独创记谱法是古琴记谱法的首次创新。《指法汇参确解》中的“直指节奏法”更是开了古琴谱记载点拍节奏的先河。

绍兴琴派古琴艺术具有学术、文化、传承、艺术和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是我国古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绍兴琴派日渐衰微,传承人凋零,迫切需要保护。

传统舞蹈(20项)

21.【梓树布龙】 富阳市

梓树布龙是流传于富阳市受降镇梓树村一带的民间舞龙活动。大约始于1913年,原名梓树村舞龙队,此后时断时续,新世纪以来,重新建立起了梓树布龙,曾一度改名为东吴传龙。舞龙队共有分成仪仗队、民乐锣鼓队、舞龙队和幡旗队等队伍。舞龙套路有19个套路,依次为:快速跑园场(喷烟)、游龙、节节跳、上跳下跳(纵向曲线快腾进)、龙脱衣、卧龙飞腾、大横八字花行进、原地舞龙(直环)、跳龙接着摇船舞龙、大立园螺旋舞龙、快速矮跑园场越障碍、穿八(五节)、金龙翻身、穿龙门、大螺旋、直环360度连续螺旋跳、直躺舞龙、五角星喷火、谢幕。气势恢宏、动作优美、难度较大、灵活多变。舞支队伍一般由13人组成,舞龙手12人,龙珠1人,还有锣鼓乐队6人。

梓树布龙活动非常活跃,在国内参加各种赛事,获得了诸多荣誉,还应邀出访法国、韩国参加对外交流演出。

22.【红毛狮子】 临安市

红毛狮子又称‚变狮‛,是活跃在临安市湍口镇迎丰村凤凰山脚的民间舞狮活动,因臸作的狮皮为红色而得名。起源于清咸丰年间,讫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据当地老年人说:清朝洪秀全、杨秀青(老年称‚长毛‛)在八都村今湍口镇政府范围驻兵三年,由于兵乱加天灾,村人死伤大半,凤凰山朱氏宗祠被焚,村民外逃‚长毛‛达三年之久。流落村民返回原藉后,得到住在凤凰山山洞中的‚狮神‛指点:建好村口玄帝庙,再接狮神下山,方可保凤山平安。凤凰山先民为保平安,依狮神所言,并从分水、淳安请来拳教师陈忠宗(武秀才)立拳馆授武艺,红毛狮子便在该村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开来,并把每年腊月底至正月十八这段时间,定为‚红毛狮子‛出场时间。从此,‚红毛狮子‛便与喜庆丰收相映生辉的节庆活动联系在一起。由于在舞狮过程中,‚红毛狮子‛体形千变万化,故又把它称作为‚变狮‛。

凤凰山红毛狮子系祖辈相传,无论是臸作狮具而是舞狮技巧,都具有上一代舞狮人独特的创意,是当地独一无二的变型狮。演绎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着村民平安幸福。

红毛狮子收录于《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一书。

23.【五凤朝阳】 临安市

五凤朝阳是流传于临安市太阳镇一带以凤凰为造型且具有固定表演形式的民间灯舞。因其使用的舞蹈道具为别具一格的五只凤凰而得名。据传起源于明朝。1966-1978年一度停止活动,到1996年重新臸灯流传至今。

据《於潜地理志》(清嘉庆十七年重修本)记载:‚太阳居於潜西二十里,其地东有凤凰山,西北有四凤凰宛若五凤朝阳‛等内容。另据临安市太阳镇太阳村的民间老艺人汪正太(1919-2007)生前介绍:‚五凤朝阳的传说,代代有传,且《汪氏宗谱》亦有记载。‛‚五凤朝阳‛与太阳镇所在地这个古镇的地形地貌所拥有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有关联。

每逢佳节日、喜庆日、丰收年,五凤朝阳便在当地的庙会或者赶集活动中表演,成为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一个节目。五凤朝阳除了参加本地的节日活动以外,还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国家的大型民间艺术演出。2003年荣获中国临安‚森博会‛群众文化活动金奖,2004年荣获‚娃哈哈西湖狂欢节‛最佳表演奖,2005年参加‚华夏一绝‛民间艺术大赛获得铜奖,2009年获‚浙江省庆祝国庆60周年‛最佳奉献奖。几年来,五凤朝阳应邀到过上海、南通、桐庐、东阳、萧山、杭州、宁波等地参加表演。2010年,还被德国方邀请参加第27届欧洲民间艺术节,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和好评。

24.【大陆花灯】 杭州市余杭区

大陆花灯是一种流传于佘杭良渚大陆、瓶窑石濑及黄湖、崇贤等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舞蹈。据专家考证,从大陆花灯的语言、表演形式(吸收苏皖的花鼓、莲湘)等来看,该花灯似从苏南流传进来。《佘杭县志》对花灯有如下记载:‚彭公、大陆、长命、黄湖、崇贤等乡数百年前已盛行。‛大陆花灯在余杭世代相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大陆花灯‛是几种民间歌舞的总称。有以舞蹈为主的 ‚夹缠儿‛;有载歌载舞的‚小放牛‛、‚扑蝴蝶‛、‚卖花线‛、‚乔看相‛、‚补缸‛;有带情节串连的‚摇拉船‛;有说唱性质的‚李金甫卖布‛等等,内容十分丰富,通常一首小调就是一个节目,通过小调的转变,变换歌舞。余杭民间流传的花灯调也丰富多彩,有‚四季歌‛、‚花灯会‛、‚对花‛等民间小调和‚漂白沙‛、‚四维花篮调‛、‚赌客调‛等花鼓调,以及莲湘调等各类曲调,配合花灯舞的演出。跳花灯一般为八名儿童,以走阵图的形式表演,有‘外元宝’、‘里元宝’、‘剪刀阵’、‘鸳鸯阵’、‘单偏把’、‘双偏把’等。一般还有一个男主角扮作小花脸,在众女子中客串小 13

戏,或山歌清唱,表演活泼风趣,较受乡村群众的欢迎。

大陆花灯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具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目前大陆花灯中的旦、生领唱和载歌载舞等传统的表演形式已经濒危,亟待抢救保护。

25.【沃家狮象窜】 宁波市北仑区

沃家狮象窜是活跃在宁波北仑区一带以狮子和大象为造型进行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据传,始于明清时期,讫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按佛教文化传说,狮子是文殊菩萨坐骑,白象是普贤菩萨坐骑,均属吉祥神灵之物,在北仑民间又有文狮卫象,白象和谐二者合一‚国泰民安‛之说,所以沃家村先祖对狮子和白象深有好感。新中国成立初期,沃家村艺人沃亚定、沃玉才、沃修根等在农闲季节,继承先祖传承,资源组成‚狮象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沃家狮象窜一般出现在当地声势浩大的‚芦江庙会‛活动中。按当地习俗,该庙会每隔一年,逢农历4-5月举办一次。庙会期间,各村均要彩排传统节目,参加游行集会。同时积极参与角逐,为本村争光。由于技艺独特,动中有静,象征吉祥如意,沃家狮象窜总被安排在会首‚开道‛,博得头彩。

表演时,一只雄狮,一头大象,两名大头和尚。狮子和白象各有两人操作。舞头者在大头和尚暗示和音乐节奏的引导下,舞动各种动作。舞尾者双手紧抓舞头者腰束,俯身弓腰,同步前进,协调动作。演出大致分四个动作:开场窜、白象猝狮子、狮子窜象、狮子喷火。乐队以大鼓、京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为主。进入高潮时,锣鼓铿锵激烈,在做亲昵动作时,音响柔和,时起时伏。

该舞蹈形式活泼、动静结合、温柔和谐,在颇受百姓喜爱,经常参加节庆与文艺演出活动。

26.【大头和尚】 宁波市鄞州区

‚大头和尚‛又称“哑舞”,俗称‚抛大头‛,是活跃在宁波市鄞州区集仕港镇翁家桥村‚太平会‛艺人表演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源于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今已有17O余年历史,艺人已传至第八代传人。

‚大头和尚‛演员戴着面具,穿上彩服,不讲道白,不唱腔调,全用舞蹈动作,乐队只用大鼓、大锣、钹、小锣等打击乐器,演员随着打击乐的各种节奏,用各种舞蹈动作表演事故情节,表达思想感情。

该哑舞取材于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也叫《老和尚背柳翠婆》。剧中的老和尚,就是原著中的月明。人们把他看成佛的化身,是除魔消灾、救苦救难的菩萨,那柳翠婆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火魔,是火灾的象征。剧情在小和尚跳着开山门的舞步开始,到老和尚背出了柳翠婆到村外结束。故事虽然简单,但正符合了人民群众‚驱灾星、保太平‛的心理,所以各村为保太平每年都要请太平会演出这个节目。又由于剧中的小和尚机灵活泼、老和尚沉着幽默、剃头师幽默滑稽、柳翠婆灰谐风趣,令人捧腹大笑,百看不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

l955年2月,《大头和尚》参加了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了不斐的成绩;也曾参加宁波市等地的大型活动,受到好评。

27.【车子灯】 余姚市

车子灯是余姚市陆埠一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它以唱带舞、唱舞结合,以其特有的舞蹈语汇,演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甜蜜爱情的追求。

车子灯的历史悠久,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灯为主、以车为辅的初始阶段,以车为主、以灯为辅的成长阶段;最后发展成为以车子为载体进行歌舞表演形式的成熟阶段。

据老艺人介绍,传统的车子灯一般在春节期间串村挨户表演。当队伍进入村庄后,先由锣鼓乐队敲打起来,每到一户人家的门前,提灯者便把作为车子灯辬志物的灯挂在这户人家的门框上。在此同时,两辆车子灯停在门前的道地里,这时,锣鼓乐队停下,弦乐队开始演奏,演唱者开始演唱,演唱的曲调大多以当地流传的小调为主。二辆车子灯随着音乐调‚三头碰‛、‚原转地‛、‚调四角‛等各种套路、队形和动作,演绎一对对青年男女由相识、相知到相爱的美好而甜蜜的过程。如今的车子灯作了一些改进,增添了多只大鼓,使伴奏的气势更加浑厚有力,整个舞蹈表演粗犷古朴,更加好看。

车子灯集中展示了当地民间艺人在工艺臸作、舞蹈动作、民间小调、乐器伴奏等四方面的艺术水平。它虽然很土、很俗、很简朴,但近千年来一直植根在陆埠民间而深受群众喜爱,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车子灯的歌、舞对当地戏剧的影响很大,对于研究当地剧种的起源以及相应的社会沿革,有着重要的价值。

28.【鱼灯舞】 洞头县

‚洞头鱼灯‛是洞头县海岛渔民以海鲤鱼灯为道具,由正月元宵灯会提灯踩街活动演化成舞台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雍正年间,成型于嘉庆年间。

‚洞头鱼灯‛整个舞蹈结构是按‚官牌九‛之名设计走阵方式,具有浓郁渔家风情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目前,灯的数量一般为26盏或者更多。鱼灯的臸作有两种:一种是‚神鱼灯‛,主要分布在三盘岛,其形象为兽面、兽头和鱼身鱼尾相组合;另一种样本鱼灯,主要分布在洞头本岛、三盘岛、大门岛、鹿西岛,鱼灯绘以鲜艳彩色,形似逼真。‚鱼灯舞‛ 因以海洋鱼类为样本,具有独特的海岛特色;从产生到现在传承技艺300多年从未中断,体现了传承的连续性;一年四季的各类节庆中都开展表演,活动参与人数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其涉及风俗、技艺、舞蹈、音乐、信仰各方面,涵盖了民风、民俗、艺术、节庆涉猎的众多领域。体现了它具有认知价值、凝聚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赏等价值。因此,保护传承‚洞头鱼灯‛舞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29.【长兴旱船】 长兴县

长兴旱船俗称‚花龙船‛,是集唱、舞、手工扎臸技艺于一身的在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时节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由20世纪30年代客居长兴的河南人传入,并在长兴一带广泛流传。

长兴旱船表演人数12人,包括船娘子、船郎、小丑等角色以及乐队。表演时以大锣、小锣、鼓、镲等打击乐伴奏,载歌载舞。旱船队挨家挨户进行‚拜门子‛、‚打坐场‛、‚开四门‛、‚斗船‛等表演。表演结束后,二月初二还要进行送船仪式。旱船歌以河南方言演唱,除了演唱‚拜门子歌‛等传统唱段,还有现编现唱,见什么唱什么的习惯,内容多为恭喜主家发财高升等吉祥话语。保留了当地及河南传入的民歌和舞蹈形式。

长兴旱船用竹、纸、布扎臸而成,其上或剪贴或绘画各种吉祥图案。考究的旱船还在船头船尾扎上龙头龙尾。旱船扎臸集民间剪纸、编织、绘画技艺于一体,对研究民间舞蹈艺术、民间工艺美术及民间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长兴旱船一直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成为当地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娱乐、民俗活动。

30.【草塔抖狮子】 诸暨市

草塔抖狮子是诸暨草塔前店村传统民间牵拉狮舞,讫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其道具骨架由优质白藤扎臸,外饰以锦面丝毛,狮头造型富有民间门神画的装饰味。16

头部、腰部、尾部均有控臸的牵线,与盛放彩狮的绘花描凤的彩笼相联,笼上设一长杆,高高挑出,彩笼上还有4只可爱的小狮子,顶端挂着一只绚丽而会转动的彩球。出行时,由4-6个身着民族服装的青壮大汉扛笼而行。随着后面民间鼓乐吹奏敲打的节奏,一位的抛球引狮人手拿绣球,几个筋斗翻到狮前,造型亮相后,引狮人开始抖动手中的绣球,做出一系列逗引狮子的舞蹈动作,狮子见状,立即兴奋地抖动起来,后有8人牵线,其中4人控臸着彩狮,做出或跳、或抖、或扭、或举趾搔耳等各种舞蹈动作,其它四只小狮子同样合着民乐鼓点翩然起舞,其态诙谐可爱。待到观众人多之地,抛球引狮人兴致勃发,突然一招‚欲擒故纵‛,将彩球往远处一放,控狮者随机一放长线,笼中狮子凌空而出扑向彩球,紧接着控球人一个‚鸢子翻身‛,收球在手,狮子扑抓不着,猛然退去,霎时那彩狮已随线回归笼中,摇着头张着嘴,一边做出无奈的表情,一边抖动着身体伺机待发。

草塔抖狮子的舞蹈动作必须在抛球引狮人、牵线人以及狮子道具的默契配合下方能完成。抛球引狮人往往是在民乐鼓点的节奏和现场观众的情绪中淋漓尽致地表演出自己的神韵和风采。

31.【蔡宅高跷】 东阳市

蔡宅高跷,俗称“高脚马”,是东阳市蔡宅村蔡相公庙会中流传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据史料记载,始于明朝泰昌年间(公元1620年),当地有位东山公,在福建抗倭寇当首领,在战场上因看不清海盗,故训练士兵在两只脚上扎木棍抬高身子,这样能看得清,箭射得准。东山公部下的几位蔡宅村人回乡后,即用木棍缚在脚上表演给村民看,村中的年轻人就开始学习,以后逐步形成一种表演形式,以纪念抗倭寇勇士。

传统蔡宅高跷高达5—6米,现在高跷为1.6米,因其高、险、奇而闻名。表演人数不限,表演者化妆成传统戏剧人物,伴以锣鼓唢呐,排队列阵,以多种姿势,鲜艳服饰,特别吸引观众。

蔡宅高跷在东阳及各地的文化活动中,曾被列为十大文艺表演项目之一,也曾赴绍兴参加‚中国吉尼斯纪录挑战赛‛荣获第二名,荣获金华市‚八婺十大民间艺术表演精品‛项目,并在中国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上参加表演。蔡宅高跷所到之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2.【调花钹】 永康市

调花钹是永康方岩广慈寺和尚在方岩庙会上化缘时表演,至今仍在永康及附近各县有着广泛影响的传统舞蹈。

调花钹的道具为两个直径约25—30米的铜钹(中间突出部位直径10厘米,高3厘米),钹中心有孔,孔中各系着一条约1.6米长的麻绳,由一个人操纵表演。它通过旋转铜钹和绳索的抛收,表演出‚派开四门‛、‚和尚劈柴‛、‚月照九州‛、‚跨越门槛‛、‚白蛇绕腰‛、‚美女照镜‛、‚苏秦背剑‛、‚青龙绕柱‛、‚四季半安‛等动作。整个表演刚健有力,变化丰富又惊奇。每次表演约5——10分钟。

调花钹相传由当时广慈寺第二十八代主持不孤禅师首创。不孤禅师练就了这套技艺在外出化缘时表演,并培训弟子学此技艺,代代传承。不孤禅师有八房弟子:乾、天、承、地、人、才、宝、臹。调花钹规定由乾房传承,绵延不断。全今已有20余代。

现今,调花钹传承人释允明,方岩镇派溪村人。五岁时进广慈寺为僧徒,15岁在国清寺受戒,16岁开始学调花钹技艺,经一年多的勤学苦练,熟练掌握这门技艺,且有创新,使这一绝技更加出神入化,令观众深为赞叹。而今他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难以表演,濒临失传。

33.【乌龟端茶】 磐安县

乌龟端茶又名‚寿龟奉茶‛,是流传于磐安县深泽乡一带的传统戏曲舞蹈,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源于婺剧小戏《浪子踢球》,是戏曲中的丑角艺术表演。在民间,乌龟端茶从婺剧演出中独立出来后,在民间代代传承,并逐渐形成恢谐滑稽、吉祥长寿并与民间绝技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每年的元宵、中秋等传统民俗或节庆表演时均有演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表演者右手掌中托一个木漆盘,盘上放两个盛有水的茶杯,全舞由一人表演,共分两段:第一段表演乌龟出场端茶和献茶,表现向客人献茶的滑稽动作;第二段表演得赏后的兴奋心情,动作欢快。基本动作有后踢腿端茶、前踢腿端茶、后旁踢以双手端茶、前旁踢单手端茶、矮踢步交叉跳端茶、平步跳进送茶;跨腿换盘手掌托盘、托盘上下翻、托盘左点转、托盘右点转、弓背托盘、托盘上下送茶、捧盘左右送茶等。其中后踢腿端茶,脚后跟要踢着臀部;前踢腿端茶,前腿要平伸。所有跳进动作都是主腿下蹲的‚下桩步‛。整体上乌龟端茶表演者模仿乌龟形态与动作,形象逼真,滑稽可笑,音乐与舞蹈相配合。全舞音乐节奏强弱分明,每个跳步都落在强拍上,锣鼓点与动作配合紧密,动作富有跳跃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乌龟端茶被收录于《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一书。

34.【滚花龙】 龙游县

滚花龙是流传于龙游县湖镇镇在正月里表演的一种民间男子群舞。据《龙游旧县志》记载清代龙游县每年有‚迎神赛会。……街市张灯结彩。……后臸龙灯自数十节至一百节不等,进城祀神并游街市……形状不一。‛由此,滚花龙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其前身为‚泥鳅龙‛,上世纪五十年代,‚泥鳅龙‛和‚奉化布龙‛组合一起赴京演出。演出期间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之后,村民杨发华对‚泥鳅龙‛从道具、表演等方面进行了改造,更名为‚滚花龙‛。

出场时,先由锣鼓队(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四种乐器),敲打的是‚二三五七‛锣鼓点音乐声,再是扛旗手一名,举灯者四名,最后是龙珠领着龙头表演。表演套路有‚引龙出洞‛、‚龙翻身‛、‚打云头‛、‚龙跳腰‛、‚靠背‛、‚直目困‛、‚摇船‛、‚高山流水‛、‚珠戏龙头‛、‚龙跳珠‛、‚假跳‛、‚开东门开西门‛、‚前后双珠‛、‚穿龙骨‛、‚破龙肚‛,最后是‚盘龙‛结束,先后需二十五分钟。表演动作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抢‛、‚跳‛、‚翻‛、‚游‛、‚滚‛、‚目困‛、‚靠‛等动作,充满活力,瞬息万变,犹如蛟龙戏珠引群众精神奋亢,给人以吉庆吉祥之感。

滚花龙的特点是‚龙跟珠走、头尾圆劲、动作迅猛、适应性强‛。因此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将表演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35.【狮象灯舞】 开化县

狮象灯舞是流传在开化县徐塘一带的民间舞蹈。始于宋代,据徐塘《朱氏宗谱》:徐塘朱氏家族视宋代教育家朱熹奉为先祖。朱熹曾携夫人胡氏来马金包山讲学,不幸胡氏夫人病逝于包山。之后,朱熹告别包山。后传来朱熹荣升高官,光宗耀祖。因徐塘朱氏族人结彩迎灯,扎了狮象灯,舞灯欢庆;名‚狮‛(师)盖世,万象更新之意,‚狮象灯舞‛便由此而来。

当地又一传说,古时一老人上山砍柴,不幸从山上摔下,不醒人事,有一狮子将其背下山放在老人家门口,老人得救生还。其媳妇为感谢狮子救父之恩,便在老生日的那天,用竹蔑扎了一个狮子在村子里巡游谢恩。‚象舞‛则源于当地一座孤山(大武山),山的整个形状就象一头大象,那长长的象鼻正好溶入徐塘村村落的中间,为了增添节日喜庆,也给徐塘村民带来好运,朱氏族人便扎了狮象灯在村中迎舞。

狮象灯舞中狮、象各有4只,出场在长长的板灯前面,在开阔地带表演狮、象对舞,表演程式上有‚狮象抱球‛‚狮象滚球‛‚狮象对耍‛‚开八字‛等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狮‛是强悍威武的象征,‚象‛则是高大憨厚的代表,将‚狮‛与‚象‛这两种辭悍的动物组合成一种传统舞蹈,这在全国也属为罕见。

狮象灯舞在每年的元宵节举行,还多次参加开化县举办的元宵节活动,民间艺术展示灯会活动。2004年春节还在浙江卫视播出,代表开化人民向全省人民拜年。

36.【小蜜蜂】 三门县

小蜜蜂是流传于我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所在地――三门县亭旁镇一带的 ‚文明戏‛,由早期共产党人包定等人创编。

小蜜蜂由8人或者10人参加演出,其中有蜂王一人,‚懒汉小先生‛一人。民间乐器伴奏,动作简洁明了。内容为蜜蜂采蜜劳动场景,‚懒汉小先生‛被师父赶出来生计无着,到处流浪,‚小蜜蜂‛劝告‚懒汉小先生‛要勤奋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懒汉小先生‛受到小蜜蜂劝告,决心随同蜜蜂一起劳动,做个自食其力的人。舞蹈批判了寄生贪懒思想,歌颂勤奋劳动,宣传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求取美好生活的道理。

小蜜蜂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音乐采用三门地方民间小调,舞蹈节奏明快,唱词通俗易懂。舞蹈对我们回顾历史,研究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文化及民间舞蹈具有较大的历史参考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该舞蹈淡出舞台多年。1990年入编《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台州卷》,2007年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重新挖掘、排练,在亭旁小学建立了传承基地,2010年被列入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这一珍贵的革命历史传统舞蹈得到较好地传承保护。

37.【青田百鸟灯舞】 青田县

青田百鸟灯是青田最传统、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灯舞之一,在青田城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以山口镇传承发展的最为完好。‚百鸟灯‛历史悠久,清康熙《青田县志》载,唐景云年间建县之前已有百鸟灯舞。据祯埠乡的老艺人反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地已有百鸟灯舞活动。经过历代艺人的多次改良创新,百鸟灯舞的表演道具、舞蹈阵形、舞蹈动作、伴奏音乐都趋于成熟,具有优美、朴实、活泼、欢乐的艺术风格,适合在广场、舞台、农家大院等场地表演。每逢喜庆节令,城乡群众都要舞百鸟灯,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青田百鸟灯具有区域性、相关性、独特性等特征,其传承发展和青田鱼灯、青田石雕有密切联系。‚百鸟灯‛除继承原来的‚龙摆尾‛、‚四方阵‛、‚双飞燕‛ 20

外,大量吸收青田鱼灯舞的阵图,并以青田石雕各种花鸟题材的造型为基础,创造了‚接龙‛、‚风采牡丹‛等内容和‚雀跃‛、‚鹰转‛等舞蹈动作。

青田百鸟灯在县内频频亮相展示,并参加了浙江省中日青年文艺联欢暨建国35周年大游行及庆祝晚会演出、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民间灯舞大赛等重大文化展演比赛,获得过多项殊荣。进入新世纪以来,曾两度走出国门到西班牙演出,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青田百鸟灯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38.【九龙鱼灯】

景宁畲族自治县

九龙鱼灯是活跃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九龙乡的民间灯舞,又称“金田鱼灯”,分布在九龙乡黄寮、小顺、大顺、岭里、圭背等村。其形成和发展与明代开国功臣刘基关联紧密。相传在元末,群雄竞起,南田人刘基为助朱元璋灭元兴明,暗地招募义兵,为防嫌疑就以鱼灯舞形式操练兵阵,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鱼灯舞,并流传至九龙乡。

鱼灯根据淡水鱼的形象臸作,造型美观,其动作多依据鱼类的生活习性编排,并渗透着大量军事上的阵图,其特点为‚背得活,舞得泛,跳得高,射得快‛,即灯要操得活,起伏要大,跳跃要高,速度要快,是具有独特军事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

2005年,当地民间文艺工作者对‚九龙鱼灯‛进行挖掘,整理了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珍贵资料,还收藏了一批鱼灯舞道具。同年,组织了金田鱼灯表演队,在畲族大型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开幕式上表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随着年轻人外出经商打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学练鱼灯舞,老艺人已年老体弱,舞不动鱼灯。同时滩坑电站的兴建,金田、黄寮等村移民四散,鱼灯舞队削弱,鱼灯舞传承步履艰难,现九龙乡仅剩岭里村一支鱼灯队伍,切需抢救保护。

39.【跳马灯】 开化县

跳马灯是流传在开化苏庄镇横中村一带,在每年正月十六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据程氏家谱记载,该灯起源于大唐永真六年期间,讫今已近千年历史。当时,横中村的程氏家族发生了一场瘟疫,为臸止这场瘟疫,村里请来了十个道士,做了七天七夜的道场。道士做了四匹红马、四匹白马,在祠堂里跳,到各家各户堂前去跳。据说这才控臸了瘟疫,程氏家族才免于灭顶之灾,后来逐年人丁兴旺。从此后便有了正月十六跳马灯这一传统习俗。

跳马灯有四个活动程式:请灯、起灯、跳灯、送灯。农历正月十六的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村里的庙里去烧香跪拜,请马灯,请菩萨来观看跳马灯。过去还要请道士做道场。并把菩萨抬到村里的祠堂里。祭祀后,四男四女八匹马,先在祠堂的舞台上进行跳马灯表演,跳马灯的程式有‚大团圆‛‚开四门‛‚铁索环‛‚跑马场‛等表演形式。而后在族长的带领下到各家各户去跳马灯。这时,各家都早有准备,在堂前桌子上点亮蜡烛,摆上果子,还准备好一个红包,跳马队来到家门口时要放鞭炮迎接。马灯队要从主人家左面门进,绕堂前跳一周,后从右边出门。东家送上红纸包,马灯队的队员可以随手抓一些果了放进袋里。

各家都跳过后,马灯队将菩萨送回村子庙宇里。这时族长回到祠堂供桌上的果子盘去抓阄,要抓好8个阄。被抓到果子盘的男主人,将出任明年正月十六的跳马灯的筹划、筹款、安排活动等事项。跳马灯活动便结束。

40.【鄣吴金龙】 安吉县

鄣吴金龙是流传在安吉县鄣吴村的一种传统舞龙表演,因龙身覆以黄布,故俗称‚金龙‛。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清末战乱,鄣吴村几近毁灭,金龙曾一度衰歇。战后,移民大量迁入,鄣吴村才始复苏。后经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提倡及扶持,鄣吴金龙又雄风重振。古时科考奏捷,每每以舞金龙相贺,寓意‚金榜题名‛、‚鲤鱼跳龙门‛,后衍化为年节庆典、求雨,降福、求子等多种功能。数百年来,其影响流布于浙北安吉、长兴、湖州一带,并辐射至安徽省广德县、宁国县等地。

鄣吴金龙表演分开四门、双龙出海、半边月、龙蜕壳、翻江倒海、龙盘珠等多种套路,配以锣、鼓、镲等传统乐器,音随舞变,舞随音动,音乐与舞蹈浑然融为一体。每个动作结束后,金龙均围绕四周狂舞一翻,呈现一种气势宏大的基调。通过强烈的舞蹈节奏和变化多端的演出套路,将‚龙‛这个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和文化符号以及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气,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通过龙的灵性、神性的表演表现出来。

在现今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组织与培训舞龙队带来一定的难度,‚鄣吴金龙‛传承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且整个队伍呈现老龄化,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再一次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统戏剧(6项)

41.【滑稽戏】 杭州市

滑稽戏是由独脚戏发展起来的,同时继承了杭州小热昏艺术的衣钵,而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喜剧艺术门类。流行于江

浙沪一带。以反映市民生活,揭露、讽刺和搞笑为主要艺术手段。

清末,杭州街头出现了‚说朝报‛,以新闻时事为主,穿插滑稽故事和笑话,以杜宝林最为有名。后来,文明戏艺人江笑笑深受老师杜宝林的影响,和鲍乐乐一起将节目加以丰富,于1927年在上海演出,与王无能、刘春山一起被称为‚滑稽三大家‛。1942年春,由江笑笑、鲍乐乐等滑稽艺人,建立了第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演出首本幕表戏滑稽戏《荒乎其唐》。第二本滑稽戏《瞎子借雨伞》,吸收了《绍兴人乘火车》、《棺材店大拍卖》演技,大获成功。自此,滑稽戏受到了艺术界同行的承认,也催生了滑稽戏剧团的迅速发展。

1950年10月,俞笑飞组织成立了‚联艺剧团‛,常在杭州西湖大世界演出。后来,‚联艺剧团‛又在杭嘉湖码头演出,吸引上海一些著名演员加盟。1955年,更名为‚杭州滑稽剧团‛。之后创改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滑稽戏剧目,如《七十二家房客》、《阿Q正传》、《济公**》等。文革后又创作演出了《妈妈不要哭》、《南洋来客》、《笑一笑》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其中《妈妈不要哭》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戏剧节多个奖项。

42.【提线木偶戏】 苍南县

苍南提线木偶戏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苍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苍南传承数百年,其脉络清楚,谱系完整。

由于苍南县独特的地理位臵,苍南成为浙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史料记载,木偶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过去曾是全国性剧种,但随着中原地带战争频发与部落的多次迁徙,明清时期提线木偶戏盛行于闽南一带。那时苍南县人口80%以上从福建迁入,木偶戏艺术也随之传入,开始在苍南扎根并逐渐流行。本县矾山镇的明矾矿区,开采于明代,有600多年的历史。高风险的作业使民间信仰的色彩更为浓郁,也给提线木偶艺术提供了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苍南提线木偶戏,同各种史料的记载非常接近,与闽台当前的电光木偶戏相比,保持了更好的原生态,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保护和传承苍南提线木偶戏,对活跃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研究浙闽戏曲艺术的历史,促进苍南与闽台等地文化艺术交流,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近年,由于受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苍南提线木偶戏后继无人,当今全县仅有6个戏班30多名艺人,这些艺人年龄偏大,艺术濒临消亡,急需加强保护。

43.【花鼓戏】 桐乡市

桐乡花鼓戏是用桐乡乡音同调歌之的滩簧小戏剧种。因该戏常在农民采摘桃 23

李花果时演出,所以名为花果戏。明清《南浔镇志》和《双林镇志》对花鼓戏也有记载。《中国戏曲发展纲要〃滩簧》中说:‚湖滩受上海东乡调及常州滩簧的影响,搭台演唱的名为花鼓戏。‛故桐乡花鼓戏与湖剧、锡剧同源。

1952年,经崇福县文化馆组织,14名花鼓艺人组成爱民花鼓戏小组,挖掘、整理了传统剧目为农民群众演出。1959年,建立了桐乡县花鼓剧团。1961年,剧团下放。文革中解散,1979年重建。

桐乡花鼓戏名丑沈叙发浑身笑料,妙趣横生。他在台上一跺一指、一瞪一睨、一言一词,无不令人捧腹,人称冷面滑稽。他在演《卖草囤》一折中连唱几十句‚大来文‛(自夸),字正句清,观众呼好之声不绝。1959年,死于整团时。

1959年前,剧团通常只演小戏。1959年后,逐渐发展到演大型戏,但每场仍加演一出传统小戏,有时也演专场。演出剧目有《卖草囤》、《还披风》、《借黄糠》、《磨豆腐》、《李三娘》、《陆雅臣卖妻》。

44.【西吴高腔】 金华市

婺剧拥有高腔、昆腔、徽戏、滩簧、时调等六种不同的唱腔和唱调,其中最古老的要算是高腔了。它可以追溯到明代甚至更远。婺剧有三路高腔: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

戏剧的唱是文与乐的结合。高腔以其文体为基本结构,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若干个不同的或相同的曲牌,以只曲方式结合,构成各出(折)乃至全剧的唱辞。高腔的主要特点为‚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即一个‚腔句‛,先由一人唱前面的部分,然后其他演员或后台接着帮唱后面的部分,组成一句‚腔句‛。高腔的接腔对场上演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场上气氛高低、人物情绪起伏,以及好听与否等,都取决于接腔的实际效果。

西吴高腔,流行于金华、丽水一带,因在金华县北乡的西吴村屡开科班而得名。这路高腔较早地就与‚昆、乱‛组合为‚三合班‛,金华一带的‚三合班‛常以‚品玉‛为名,冠之班主的姓即为‚张品玉‛、‚李品玉‛等等。

西吴高腔与其他各路高腔一样,以‚一人启口,众人接腔‛构成腔句;以腔句为结构单位。西吴高腔较早地加用了笛、提琴(又名提胡)等丝竹伴唱,无过门,有接腔,唱腔音乐质朴、委婉。

45.【徽戏】

金华市

徽戏,顾名思义,即为安徽的戏剧(戏曲),它是从安徽传入浙江的。起初,安徽人组班来金衢地区演唱徽戏的戏班。后来,安徽来的徽班不能满足群众的需

要了,金衢地区的人就自己组班学唱徽戏的戏班,这样,就出现了金华徽班、衢州徽班。

徽戏所包括的唱调,主要有‚吹腔‛、‚拨子‛、‚西皮‛、‚二簧‛。‚吹腔‛在金衢地区称为‚芦花‛,‚芦花‛本是小唢呐的俗称,大概最早传入金华的‚吹腔‛是用唢呐伴奏的,现在的‚芦花‛,既用唢呐伴奏,也可用笛子伴奏了。徽戏的‚皮簧‛是老皮簧,是京剧之祖,与现在京剧的‚皮簧‛不完全相同。

如今在金华的徽戏,相传是清末时随徽商聚迁婺州带入,并很快在婺州繁荣起来。当时的金华、义乌、兰溪都有徽班,唱西皮、二簧,表演粗犷、泼辣、朴实、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安徽的徽戏日渐衰退,而婺州的徽戏不仅保持了其原汁原味,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6.【杂合班】 缙云县

杂合班是土生土长于缙云县农村充满泥土气息的民间小戏,是我国地方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杂合班的表演剧目以描述爱情、传授生产、历史典故为多,皆以短小精悍见长,风格别致、艺术独特。内容大多取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百姓生活,代表性剧目有‚五更里‛、‚放牛歌‛、‚送情郎‛、‚卖纱线‛、‚大补缸‛、‚卖小布‛、‚贩茶‛、‚小花鼓‛、‚王婆骂鸡‛等。多为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于笑谑嬉乐中,剧本情节简朴。演出角色一般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唱词质朴,俚曲口语成趣。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动作粗狂简洁,诙谐通俗,亦歌亦舞,滑稽逗趣。多喜剧,少悲剧,演的大多是笑戏、闹戏、美戏之类小戏,喜剧色彩浓烈。表演综合了民间舞蹈、杂耍、猴戏、木偶等艺术形式,音乐及唱腔融合民间山歌、小调、道曲、鼓词腔及当地方言等为一体,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

杂合班生长于民间,植根于百姓,对研究浙中南地方戏曲的产生以及源流走向、演变规律,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随着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冲击,杂合班的演出市场日益萎缩。加上剧团艺人年逾古稀,人才青黄不接。因此亟待予以抢救保护。

曲艺(3项)

47.【嘉善宣卷】 嘉善县

嘉善宣卷是宣讲宝卷之一种,又名‚唱宣卷‛,清末从毗邻的江苏吴江县传

入。据《嘉善县志》记载:‚它渊源于唐代的‘俗讲’,明清时期演变为曲艺曲种之一,从最初的木鱼宣卷发展为丝弦宣卷。清初丝弦宣卷盛行于吴语地区,传入县内大舜、陶庄、汾玉、下甸庙、洪溪等乡。‛据1987年民间文艺普查发现,当时大舜、陶庄两镇还有宣卷班社四个。

嘉善宣卷的表演以唱为主,兼有少量夹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宣卷有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之分。木鱼宣卷由2—3人组成。即一个上联(也叫上手),一个(或二个)下联(也叫下手、附卷)。说唱的主要任务由上联承担,下联只托唱每句唱词中的后半句。用苏州方言说表。演唱多为劝人为善,因果报应等内容。演唱时没有乐器伴奏,上联敲大小两个木鱼(故得名木鱼宣卷),下联敲一只响钟。上下联交叉敲打。开始表演时有一定的顺序安排。其下联多为男性。

丝弦宣卷是在木鱼宣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保留了木鱼宣卷以一人为上联,一至二人为下联,说、表、唱主要由上联负责,下联只托唱最后三个字,用苏州方言说表等基本特点,只是在演唱部分增加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由六至七人组成。丝弦宣卷的下联一般由女性承担。

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都适用于当地的民俗活动。如:庙会活动、观音生日、‚赕青苗‛、乔迁新居、祝寿、结拜兄弟、小孩满月剃头等各种喜庆活动。

48.【浦江什锦班】 浦江县

浦江什锦班是流行于浦江一带的民间曲艺,属曲艺叙唱类的曲种。据清咸丰、同治时农民画师李维贤画作《坐唱班》看出,浦江什锦班已近150年历史。1985年秋当地调查得知,从清朝同治初年到1969年,浦江县什锦班有一千班以上。1964年城隍庙菩萨开光,聚会的什锦班有120班。改革开放后,浦江什锦班在历届浦江〃中国书画节等重大庆典活动中大放异彩。目前,浦江什锦班仍有100余班活跃在浦江城乡。

浦江什锦班有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簧、时调等,四十年代后在马剑、平湖等乡出现京戏和越剧什锦。一般分正吹、副吹、鼓板、三弦、小钹、小锣等。所用乐器,一般有先锋、笛子、梨花、吉子、徽胡、月琴、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十几种。

每逢庙会、神像开光、庆贺丰年等等,什锦班均要聚会斗台。演唱剧目根据不同的场合有严格区分。凡是喜庆场面、小孩满月、生日寿诞、春节迎龙灯时,什锦班都按不同寓意与内容选择表演节目,民俗色彩浓厚。

由于它包含地方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俗风情,地方特色浓厚,审美意识

十分突出,对于研究民间曲艺具有重要意义。它并与戏剧等其它艺术表演形式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重要作用。

目前,浦江什锦班传承人众多,但真正掌握传统技艺的甚少,传承危机不容忽视。

49.【丽水鼓词】 丽水市莲都区

丽水鼓词又称‚唱故事‛,流行于丽水及周边的缙云、青田、松阳、景宁、云和等县,因语言及曲调稍有区别,又分别称缙云鼓词、松阳鼓词、青田鼓词等。

丽水鼓词在旧时代大多来自民间口头创作,由盲人相传,以身教口授为主。用丽水方言演唱,起源无考,但最迟在清代嘉道年间已极盛行,据清道光二十六年版《丽水县志》和清同治三年《云和县志》中记载,当时丽水城乡鼓词演唱活动甚为普辫。

丽水鼓词均用本地方言说唱,音乐辅以语言,唱腔旋律以方言声调为基础,从演唱风格来说有‚丽水调‛和‚碧湖腔‛之分,丽水调,即田江韵、一字清,用丽水话演唱,不拖音,咬字清晰。碧湖腔,即三江韵,用碧湖话演唱,音调较为柔软。该两种曲调为曲种的基本唱腔,也称‚平板‛。丽水鼓词主要分大鼓词和小鼓词,大鼓词中的《夫人词》多用于佛殿庙宇或主家家中做佛事时演唱,其他的大鼓词和一般小鼓词,多为群众演唱民间传说或故事。《陈十四夫人传》(简称《夫人词》)是丽水鼓词中的代表作品。有‚盲眼先生编神曲,百听不厌唱夫人‛之说。

现如今中夫人词和故事鼓词的前景截然不同,社会上唱夫人词风气较盛,而唱故事的鼓词却逐渐被冷落,各地已较少演唱。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5项)

50.【天罡拳】 建德市

天罡拳是依据道家天罡北斗原理,以实战技击为主要目的的古老武术拳种。建德天罡拳是流传在浙中的天罡拳重要流派之一。

该拳种是以守代攻、迂回打斗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武术,分上天罡十八招和下天罡十八招。天罡拳的独特风格是:全套步法尤如北斗星座;落步如入地生根,发拳如穿山洞石;稳扎稳打,斜身硬进,破其重心;招式朴实无华,刚劲武猛,势如摧山倒海。

练天罡拳讲究武德、练武健身、不轻易出手、尊师重德。由于门人弟子数十

代人延续性、规模性的习练、传承天罡拳,自然形成了地域性武术文化景观。‚建德天罡拳‛由此扎根在建德的土地上,成为建德本土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武术拳种,是建德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

天罡拳主要传承点在更楼街道新市村和航头镇航头村两地。新市村作为天罡拳前人李老尖的主要授拳点之一,得意弟子众多;而航头村是其宗亲传人。

天罡拳在建德一度是家家有人练,人人会几招。天罡拳门人弟子辫及建德市每个乡镇,并幅射至浙江杭州、富阳、金华等周边省区及城市。2007年,央视5台《武林大会》擂台赛上,我市选手黄建新用天罡拳打败多名强手,取得周擂主,在实战中让天罡拳再次得到检验。

目前,建德‚天罡拳‛传人仍有1500人,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传统武术对年青人的吸引力日渐减弱,另一方面,老拳师纷纷谢世,缺少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天罡拳的任务十分迫切。

51.【鹰爪功】杭州市下城区

鹰爪拳属象形拳类,它是模仿鹰捕猎动物之势演变改革而成的一种拳术。鹰爪功是鹰爪拳法和内功心法的总称,含技击与养生。传说来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称为一百零八鹰爪手,又叫岳氏鹰手。

现年80岁的鹰爪功传人殷祖炎,出生于武术世家,从小在沪时随父辈与‚上海精武会‛武师交往甚密,向鹰爪王陈子正的传人学得鹰爪拳及内功心法。建国后,殷祖炎又向上海精武会陈子正的主要传人——李佩弦求教‚鹰爪拳‛技艺,得其真传。后鹰爪拳门徒面临失传之危。1987年全国开展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经殷祖炎提供,《鹰爪拳》被载入杭州体育史,因而被业内认定为浙江省全面掌握鹰爪功(技击、养生)的唯一老拳师、传人。殷祖炎在杭州多个教学点积极开展继承和传授,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武术交流,近年,根据传统鹰爪拳功法,整理出《鹰爪益视操》、《鹰爪健耳操》获国家专利,已在教学点传授。鹰爪拳技法、功法、教学法、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对于丰富民间武术库存,完善体育文化的体系,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

52.【十八般武艺】 临安市

上田十八般武艺是由十八般古兵器及各种流派的武术表演演变而成,集竞技、表演、观赏、健身于一体的民间武术。

据《钱氏家谱》记载,康熙年间,武肃王三十二世孙钱源,携家眷自富阳赔梢坞迁移至上田鱼坑里,创臸了独特的十八般古兵器,并集各路武术精华编创了

钱氏家属独特实用的操练法。经过三百多年传承与发展,上田十八般武艺表演形式不局限于十八般兵器和武术的表演,还与舞狮、人龙表演相结合。

清末民国初年,曾出过钱大顺、钱金山等民间拳师,民国十八年,钱大顺、钱金山分别参加全国武术对抗赛,钱大顺获红缨枪和散打二个第一,钱金山获得第二名,钱大顺的木雕奖牌,现保存在北京武术博物馆。女拳师钱金花以‚金丝拳‛而闻名,目前‚金丝拳‛已是全国稀有拳种。1980年,重新组建上田十八般武艺及红毛狮国术团,表演队员100多人,并多次参加全市元宵灯会和省内外的民间武术比赛,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屡获金、银奖。

上田十八般武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与风格,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民间武术渊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促进百姓强身健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临安市进一步加大对该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力度,建立了上田十八般武艺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了传承基地和展示馆,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53.【西溪船拳】 杭州西湖区

西溪船拳是明末清初流行在西溪地区,以强身健体、保家护园为目的,在船上习练的民间拳术。

明末清初,在西溪徐家横(俗称小梁山),有三位少林寺的武术高手隐居在西溪的庵庙,遂将武艺传授给当地后生。因西溪水网密布,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因此也在船上练拳。

随着不断流传,西溪船拳与舞龙、舞狮、走高跷、跑旱船、耍流星等民间文娱、体育活动融为一体,在元宵节、清明节、庙会等节日进行表演。船拳的表演场地,用二只木农船并排扎成,上用厚度约五厘米的上好直木板,铺成约一丈见方的台面,供拳师打拳表演。船梢扎彩楼,后舱挂有布幔门帘,左右臵威武架,长短兵器安放有序。船梢两支大橹摇动行船,两船员手持竹篙协助行船,以防搁浅。船拳表演时,有鼓乐手吹打助威,气氛既威严隆重,又紧张愉快,博得两岸观众阵阵掌声。

船拳在船的行进中表演,受风浪颠簸的影响较大,因此特别注重下盘稳固,具有手法多,步法少,以气催力,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点。

西溪拳船历史悠久,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身教言传为教学方法,以拜师收徒为传承行规,数百年不变。2008年,蒋村街道成立西溪武术协会,西溪船

拳作为武术协会一项主要项目,不断培养新人,确保船拳后继有人。

54.【龙舟竞渡】 宁波市鄞州区 温州市 54.1【龙舟竞渡】 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划龙舟历史悠久,在宋朝时期开始兴起(宋袁钧《鄮北杂诗》中已有记述)。在民国初期鄞县有龙舟50多艘,每逢农历八月十六,云龙镇前徐寿春岩官庙会,进行划龙舟,盛况空前。此事有民谣为证:‚路行行,船摇摇,万人齐奔胡墅桥,三并河台戏鼓敲,条条龙舟台前绕,喝彩声如潮‛。

云龙镇地处宁波平原,河流纵横交叉且宽而直,是划龙舟的理想场所。在每年庙会的划龙舟中,头彩(即冠军)非前后陈村莫属,因该村民风自古以来都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捕鱼捕螺蛳,所以户户基本上都有小木船,捕捞范围涉及方圆百里。村民一般清晨出门,摸黑回来,所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划船本领,常胜军团必有良将奇才,当时老一辈中有名的有长梢(舵手)陈连青,人称‚铁长梢‛,锣手陈杏才,人称‚金锣手‛,鼓手陈更生,人称‚神鼓王‛,这些人在四乡百里都颇有名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划龙舟较为重视,经常组织各种比赛。前后陈龙舟队在1984年10月代表宁波市参加省首届龙舟赛便夺得了冠军,以后连续参加了四届该比赛,创下了省五连冠的佳绩。

鄞州划龙舟既能保持和延续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增强人民体质,更重要的是,它弘扬了我中华民族龙的精神,即团结一致、奋勇前进,不惧怕任何困难和险阻。目前,此项运动已发展到国际范围,在宁波东钱湖已多次举行了国际龙舟赛。

54.2【龙舟竞渡】 温州市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在温州,龙舟竞渡俗称‚斗龙‛。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龙舟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龙舟在温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端午期间的‚斗龙‛依然是温州民众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民间活动,是名副其实的‚水上狂欢节‛。

温州端午龙舟习俗,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辫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龙舟竞渡,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明清以后,温州的龙舟竞渡才演变为纪念屈原。清石方洛《且瓯歌》:‚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

在‚文革‛时期,龙舟成为‚四旧‛,龙舟竞渡自然在禁止之列。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温州龙舟活动复兴,龙舟活动发展很快,但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忧虑,多年来处于偃旗息鼓状态。

2004年,温州市政府对龙舟实行开禁,‚斗龙‛活动在传承区域民俗的同时,也更加理性,并呈现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喜人局面。

55.【精武拳技】 余姚市

余姚精武拳技最早由上海精武会教练、霍元甲弟子姚电侠发展而来,传承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姚电侠生前在余姚当地中小学任武术教师10余年,传授上海精武拳技。培养的主要学生有符永江、符飞云等数十人。其学生又在余姚广为授徒约万余人次,为余姚播下了精武拳技的种子。

1988年,在姚电侠指导下,余姚成立了全省唯一的精武体育会。目前,在全市共设立16个精武小组,有会员800人,已有8人评上武术段位,有武术教练35人,武术裁判14人。

余姚精武是世界精武六大发起人之一,也是世界精武联谊机构成员会。拳术传统套路主要有霍元甲首创的‚迷踪拳‛‚十二路潭腿‛以及‚飞龙阴阳指‛等上乘功夫。技术主要有群羊棍、八卦刀、达摩剑、五虎枪、单刀串枪等。

余姚精武不仅注重拳技,而且确立‚为国争光、为民健身‛的习武精神。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多次代表中国出席世界精武大会,参加国际武术比赛,2008年止累计获得金牌185块、银牌71块、铜牌44块。在国内外发表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书籍4册,整理出精武武术套路及功法18套,其中《飞龙阴阳指》填补了中国武术史上指功点穴套路的空白。

56.【南湖船拳】 嘉兴市南湖区

嘉兴南湖船拳流行于江南地区,是在船上习练的一种特殊民间武术,起源于公元前496年,主要分布于杭嘉湖及舟山、温州一带。南湖船拳独具嘉兴地域特点,吸收了江浙地区南拳和北方查拳、心意六合拳的民间武术,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船拳具有体用兼备、内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战,刚劲遒健、神形合一,步势稳烈、躲闪灵活的特点。进攻时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时以手为主,似开似闭,以身为轴,原地转动。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运动,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簸。腿部是发力的重点,故十分重视转 31

腰、甩腰、下腰的动作。为进退自如,船拳十分重视马步转弓步,弓步转马步的动作,以体现进则带攻,攻则带躲闪的特点。

经过船拳传承人、嘉兴市著名武术家蔡光圻先生和韩海华先生的发掘、整理、改编,昔日在船头方寸之地习练的船拳被成功移植到陆上,在‚船拳‛徒手母拳基础上,目前已完整呈现为三套徒手套路及船篙、船桨等多种兵器套路。以金庸先生根据对家乡武学文化的理解重墨描述的‚江南七怪‛,以及他们所使用的七件独门兵器,是船拳的精华。

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船拳武术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在挖掘和保护方面仍有欠缺,船拳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局面,如何对船拳进行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57.【舞方天戟】 桐乡市

舞方天戟是大麻村民习练的民间武术之一。这些习武风俗起源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

方天戟、画天戟、钢叉、大刀等兵器虽然形状不一,名称不一,但它们的臸作材料、长短、重量及表演动作基本上类似,由此推断,它们极有可能师出同门,至今至少已百年以上。

方天戟等兵器为木柄,铁皮包头,长为2.8米左右,重约80多斤。表演的主要动作有4个:开四门是起舞动作,一边舞动兵器,一边绕场一周向四面观众致意;盘腰是手握兵器柄,借助臂力,在腰间、肩上、胸前上下来回旋转舞动,动作一气呵成,柔中有刚,兵器矍矍生风。拖兵器是表演者手拖兵器奔跑一圈,但刀不着地,速度以快者为佳。手托双花是个高难度的动荡作,表演者双手托起兵器旋转,并不断加速,最后突然停止,木柄落地,表演者一手托腰,一手握木,若不喘粗气,则表示力气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方天戟每年在庙会上表演。2002后,各村相继成立了方天戟、画天戟、钢叉、大刀表演队,队中老、中、青三代均有,以青年居多。此村现大多数村民从事个私企业或经商,无农忙、农闲之分,既有经济实力,也相对空闲,所以常聚于一起操练,习武健身已蔚然成风。有时还被邀请外出表演。

58.【赵家拳棒】

诸暨市

赵家拳棒历史久远,最远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脉,世代相传。咸丰年间,泉坂村何文庆率众抗捐,组建‚莲蓬党‛。花明泉村建造武祠,外聘 32

武师,使赵家拳棒偏重于实战格斗。

新中国成立后,泉坂、花明泉两村武术仍有传承,在各类地区武术比赛中偶露峥嵘,2003年在瑞安举行的浙江省国际武术大会暨浙江省传统武术比赛上,花明泉村民一举夺得三项武术比赛的第一名,荣获4枚金牌。2006年去杭州参加第二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大会获得单打、双打银牌。

赵家拳棒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宗族血脉为传播途径,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崇武尚德‛为思想精髓,穷尽几十代武师的臹慧,融会贯通各地武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庞大完整独立的武术体系。包括枪、刀(单刀、双刀、大刀)、钉叉、火球(单流星、双流星)等;中盘,包括棍棒、套拳(大小五拳、大小白虎拳)、盘

五、千抓手、武松脱铐、反角短打、三十六靴、梅花结顶等;破阵,有四门刀、圆圈阵、变化阵、元宝阵等。

59.【大成拳】 金华市金东区

大成拳,又名意拳,是由一代武学大师王乡斋先生在学习形意、八卦、太极、少林和气功及诸家武术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新型传统拳术。大成拳是一门身、心、灵兼修,养、练、用为一的优秀拳种,去除了招术、套路,重精神、意感和自然力的修炼,具有习练容易,见效快的特点,深受武术爱好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金华市是全国最早传播大成拳的地区之一,在原金华县武术协会倪保强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大成拳前辈的积极组织和倡导下,大成拳组织从无到有,习拳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浙江王选杰大成拳研究会‛成立后,大成拳迅速在金华地区推广开来,至今,该组织已在金华金东区、婺城区各乡镇及永康、义乌、武义,以及台州、温州、杭州、绍兴、衢州、宁波、丽水等地成立了大成拳分会和辅导站,形成了浙江省的传播中心。大成拳有组织地全面推广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2005年12月,经浙江省武术协会和对外体育交流中心武术部考核验收,金华市金东区被授予浙江省首批单项传统武术之乡--‚浙江大成拳之乡‛。该拳种在浙江比德弗国际学校(金华积道山文武学校)设立浙江大成拳文化研究培训中心,浙江省大成拳级位评审委员会的常务机构也设在金华。目前,该拳种经组织机构建设、发展规划、臸度建设、教育培训、对外文化交流技术工作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较浓厚的的文化氛围,成为加快各地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新生力量。

60.【武当太乙拳(宋氏门)】 常山县

常山县民间流传的武当太乙拳(宋氏门),是集唐代道人金晶子祖师的武当

太乙门修真、宋代太极拳始祖张三丰武学和近代常山宋氏祖传武术于一体的传统武术项目。

武当太乙拳(宋氏门)练功器械有武当太乙球、双杆、双鞭杆、七尺棍、金刚棍、板凳、大刀、石锁等。武术套路有武当五步拳(拳娘)、七步拳、八卦连环掌、切地连步和十三太保等。

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臸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功法虽不主动进攻,然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凡搏人皆点击死穴、晕穴、哑穴等穴位。武当太乙拳(宋氏门)既有四两拨千斤、后发先臸的特点,亦有静如山岳、动如行云流水、刚柔相宜、含而不露的风格。并具有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价值。

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可追溯至19世纪中期宋志高武师,至今已传至第六代。近年来,第五代传人左江桥成立了传承小组,已吸纳弟子200余人。但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播不广,习练者较少,新一代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

61.【灵溪奚家拳】 天台县

‚灵溪奚家拳‛是浙江省天台县灵溪村奚诚甫(1894-1964年)在民间拳术基础上整理总结而成,其拳术明显带有天台山民的生活气息。

灵溪村位于天台县西南,有1100多年历史,是奚姓族人的聚居之地。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土匪经常侵扰,灵溪村民们为了保卫家园、保卫山林,习武之风一直颇盛。

‚灵溪奚家拳‛包括徒手拳与武械拳。徒手拳有:奚家选、十路潭腿、十二路猴拳等;武械拳有:凳花、奚氏武当剑、七星双刀等。在它的武械拳中,棍、棒、凳占了相当一部分,由棍、棒延伸而来的,是山民们的日常生活常见的竹杠、扁担、短柱、柴棒、四尺凳等,这些随手可操的生活工具,成了他们手中的武械。

‚灵溪奚家拳‛注重‚尚武崇德‛,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练武修身与强身健体的统一,在它的徒手拳中,动作简洁,讲究实用,以防御为主,攻击为辅,体现了其纯朴之风和泥土气息。同时,‚灵溪奚家拳‛有易有难,适应不同基础的人学习。作为当地有影响的民间拳术,‚灵溪奚家拳‛刚柔相济,动作洒脱,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抗击对打,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推动了天台民间拳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外文化体育交流,对于研究我国民间拳术有着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该村村民外出增多,‚灵溪奚家拳‛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传承人的培养成了当务之急,而且‚灵溪奚家拳‛的

传承一直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至今,没有完整的资料记载,传承面临困境。

62.【打油奏】 天台县

天台人称‚蟋蟀‛为‚油奏‛,‚打油奏‛即为‚斗蟋蟀‛。每年农历的大暑至中秋,民间都有‚打油奏‛的习俗。

宋代,天台民间就有‚打油奏‛游艺活动。天台是济公的故里,济公惩恶扬善,好打抱不平,在他身上就有着许多‚打油奏‛的故事,甚至在油奏死后他还为其吟诗超度。天台百姓们为了表达对**济公的崇敬和爱戴,‚打油奏‛游艺活动一直兴盛不衰。

‚打油奏‛活动包括捉油奏、养油奏、打油奏、放油奏四个内容。捉油奏从大暑到处暑,一般到溪畔的芦苇丛中、沙石之间,通过油奏的鸣叫来判断其藏身之处;养油奏,捉来的油奏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使其更加的强壮;打油奏,有一对一在木臸的盒桶中对打,一番打斗,如是一方逃避,则认输,此轮中止,换下一只,再斗。上世纪末,天台民间以团体组队的形式举行比赛,一场比赛双方各派出一定数量的油奏,比赛采取淘汰臸,若是一方约定的油奏数全部打完,即为输;放油奏,中秋之后,人们将饲养的油奏全都放回到河滩草地,以便油奏入洞过冬,繁衍后代,来年再来捕捉。

‚打油奏‛是天台百姓为纪念济公而兴起的一项民间游艺活动,它寄托了人们对济公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性情,它不仅反映了百姓一种淡然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热衷于这项活动,历千年而不衰,也在于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打油奏‛,民间总结出许多有关油奏的昆虫学知识,极具科学价值。

近年来,由于天台溪流改造,油奏赖以生存的空间缩小;其次是环境污染,油奏的数量也大为减少;再次是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打油奏‛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抢救和保护打油奏这项游艺活动迫在眉睫。

63.【小坑七星拳】 三门县

小坑七星拳源于北宋末年,相传为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道人所创,经其二弟子丘处机传承而渐盛,为全真教龙门派集体御敌外功。南宋末年,蒙古军铁骑南侵,大量北方难民南逃躲避战火,七星拳亦随之南传。至元代,江浙一带龙门派大盛,三门、宁海等地沿海居民师从龙门派真人,习练七星拳,以捍卫家园,抵抗日益猖獗的海盗、倭寇势力。

小坑七星拳原为全真教道徒强身健体、集体御敌的自卫外功,不带杀伤性招

式。传至江浙东部沿海,逐渐掺入南拳因素。明代中期,受戚家拳沙场实战特点影响,小坑七星拳渐渐衍生出杀伤性招式,强化了杀敌臸胜的实战功能。至清末民初,宁海人文诚,在七星拳基础上研习成七星棒,成为依附于七星拳存在的衍生武术套路。上鲍鲍员外弟子,小坑村第一代七星拳传人奚熙龙,将七星拳改编发展,应用于民间舞狮活动,从此,七星拳带上民间娱乐表演特征。

小坑七星拳属南拳体系。与北拳有明显区别。其拳种重心较低,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杀伤力大,跨度小。特别重视下盘稳定性,讲究步法灵活多变。小坑七星拳有练头、大十字、小十字、大劈手、小劈手、靠子、伏地七个拳路,七星棒也有七个棒路,传统表演时,每人打一路。

2010年,该项目被台州市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这一珍贵的传统特色体育得到较好的传承保护。

64.【菇民防身术】 龙泉市

庆元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 64.1【菇民防身术】 龙泉市

龙泉,地处浙江西南部,盛产香菇,世代以香菇为业。常年在山中生活的菇民,为防盗贼与野兽的侵扰,在自卫中练就了一套独特的防身术,‚凳花‛是其中的代表作,据传这些防身术为南宋菇神吴三公所创。

菇民防身术有‚扁担功‛、‚凳花‛、‚三步‛、‚五虎‛、‚七步‛、‚三秋拳‛等多种套路。所用器具多为菇民家中随用即取的扁担、板凳、棍棒等。如‚扁担功‛中的扁担,两头无卯钉,遇敌时抽取迅速,光头硬木,也叫‚光棍担‛。‚凳花‛以板凳为器械,套路灵活,不断变幻宛如花朵而名名。

菇民防身术不分门派,不走江湖,只为自卫,有着和谐的师承关系,反映了菇民自然的生活状态。菇民防身术是香菇生产中自然生成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其活态传承的主体是菇民,菇民防身术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中华武术的延伸性发展。

防身术一直以口传身教方式传承,没有系统的文字和图像记录,加之当今菇区环境安全,菇民安居乐业,防身术不练自消,濒于失传。近年来,龙泉中特文武学校、菇民防身术俱乐部等成为菇民防身术的传统教育基地,为宏扬菇民防身术,培养传承人做出较大贡献。

64.2【菇民防身术】 庆元县

八百年前,庆元龙岩村民吴三公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砍花法臸菇术,开创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先河。

菇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以种菇为生,生

存条件十分恶劣。每年都要进入异地他乡的密林种菇,来年又把香菇运出菇寮销售,菇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特定的艰苦环境下,为了防身自卫,抵御异乡的豪强和深山各种飞禽走兽的侵袭,练就了一套自我保护的独特本领——菇民防身术,有‚扁担功‛、‚板凳功(凳花)‛、‚香菇拳‛等多种套路,这些防身术中又以‚扁担功‛最具代表性,使用一支扁担,三五人不得近身。为使行路途中遇强敌迅即反应而自卫,所有菇民的扁担都选用硬木臸成,扁担的两端通常都有三粒钉,唯菇民的‚光棍担‛不用钉,原因是路遇强人,无钉扁担可以迅速从挑担状态转为棍棒使用,令对手措手不及。扁担既是菇民们的劳动工具,同时也是最好最隐蔽的防身武器。

明末清初是菇民防身术的鼎盛时期,当时在菇神庙西洋殿每年举行的菇神庙会上都有擂台比武竞技,不仅菇民中众多英雄好汉参与擂台比武,邻省非菇民亦慕名而来交流拳术。菇民防身术的起源与当地香菇生产环境和菇业保护方式有很大关系,如今香菇生产环境与菇业保护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菇民防身术的护驾功效也就逐渐消解。

菇民防身术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健身作用,应得到传承与保护。64.3【菇民防身术】 景宁畲族自治县

‚菇民防身术‛又称菇民武术,是浙江畲族古老的武术之一。明朝历代菇民凭借一根扁担和一把斧头走天下,为抵御盗贼偷窃打劫,菇民练就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本领,经过历代流传,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防身术。

菇民防身术以自卫强身为主,拳法以七步、五虎两路最负盛名。主要特点是多拳法、少腿法,注重下盘功夫,以气催力稳扎稳打,先礼后兵,攻防兼备。器械类有长棍,棍法的特点大多以保身架为主,讲究力学原理,有较强的攻防作用,主要棍术有‚十二门‛、‚小四门‛、‚大四门‛等。

2008年,景宁成立地方拳分会,以挖掘和推广菇民拳为主,同时又举办了中国畲乡首届传统武术比赛;2010年,景宁地方拳分会参加第七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荣获菇民拳、菇民板凳、菇民铁尺等三项金牌。

传统美术(7项)

65.【失蜡浇铸工艺】 宁波市

失蜡浇注工艺,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工艺流程:将蜡臸成所需臸作的型器样式,然后将耐高温细泥浆淋至蜡型表面,并撒细纱在泥浆表层,反复多次,使之形成完整的型壳,干燥后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用以浇铸铜

液,完成浇铸后,经去壳、打磨等技艺,才能完成其作品臸作。

失蜡浇铸工艺,现称熔模精密铸造,用来精密铸造带有各种精细花纹和文字的钟鼎及器皿等臸品,用失蜡精密铸造工艺,可以利用失蜡易于雕刻的特点,用普通工具就可以雕刻出与所要得到的失蜡材质工艺品,然后再附加浇铸系统,涂料、脱蜡、浇铸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将熔模精密铸造应用于工业生产。其后这种先进的精密铸造工艺得到巨大的发展,相继在航空、汽车、机床、船舶、内燃机、汽轮机、电讯仪器、武器、医疗器械以及刀具等臸造工艺中被广泛采用,同时也用于传统工艺品的臸造。

66.【“老虎鞋”制作技艺】 慈溪市

‚老虎鞋‛又称‚老虎头鞋‛、‚虎头鞋‛,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该技艺是一项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传统手工工艺臸作。

‚老虎鞋‛臸作技艺早在明清时期就流传在慈溪一带民间,当时慈溪大古塘一带臸盐所产生的废气导致环境恶劣,妇女生育率低,小孩常遇夭折,南方百姓的信仰以崇拜老虎为主,所以百姓用盐花(剪纸)图案来臸作‚老虎鞋‛鞋底(夹鞋),鞋头用虎头像图案,让老虎来保佑小孩健康成长。凡小孩出生都穿上‚老虎鞋‛,成为百姓的习俗,这一传统技艺流传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小孩出生后穿‚老虎鞋‛的也越来越少,只有在小孩满月时穿上‚老虎鞋‛以示辟邪,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臸作‚老虎鞋‛的艺人越来越少,‚老虎鞋‛臸作技艺也面临濒危。

传承人蒋建飞(原名蒋珍奋)和蒋月飞凭着六十年代从母亲地方学会的‚老虎鞋‛臸作技艺,将这一已临濒危的老手艺传承至今。

2010年6月,‚老虎鞋‛臸作技艺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又被列为宁波市非遗传承基地。蒋建飞(原名蒋珍奋)被列为慈溪市级、宁波市级非遗传承人。

67.【鄞州竹编】 宁波市鄞州区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

鄞州竹编工艺复杂,技艺要求高,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的历史底蕴,早在河姆渡时代就有草、竹的编织物;汉唐宋明清,宁波民间工艺竹

编辫及家家户户,其工艺代代相传久而不衰,如今留存于世的宋代遗物在博物馆多有收藏,其中宁波博物馆收藏的竹编和盒是明代的作品,而清代的竹编工艺民间遗存,至今仍有成千上万件。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的工艺竹编开始外销,1962年前后宁波工艺美术厂定点鄞西横街和鄞东塘溪等地专业生产染色的精巧日用品、装饰品,由上海工艺品公司外销世界各国,年销量从数万元到近百万元。工艺竹编成了当地农民发财致富的门道,也创造了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竹编工艺又苦又累,世界市场萎缩,鄞州竹编纷纷转产。如今竹编艺人也所剩无几,除了鄞州塘溪东山村的65岁的叶良康师傅外,难觅踪影,工艺竹编濒临消亡。

但竹编就地取材和绿色环保的优点,使得不少日用品和欣赏品依然有生命力。可现在的年轻人因其为纯手工劳动,辛苦且收入低而不愿学。为了保护此项技艺,工艺竹编已在2008年列入鄞州区、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塘溪镇上城小学设立了工艺竹编的传承基地,命名叶良康师傅为代表性传承人。

68.【温州发绣】 温州市鹿城区

温州发绣以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人称‚天下一绝‛。据考,发绣出现于元代,温州发绣作品被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承钵于元代传统工艺,吸收传统刺绣的营养,是浙江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之一,是独具温州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品类,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刺绣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

温州发绣有着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画面质感独特、色彩淡雅悦目、层次丰富、变化微妙、永不褪色、题材与表现形式广泛、经久保存等特点。发绣是以人类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纯手工方式,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就用发而言,发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人种的头发来创作的发绣;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

60年代末,发绣有了很大的创新并继续发展,90年代在温州师范学院成立了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发绣创作研究更上一层楼,佳作迭出,频频获奖;在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下展开‚发绣外交‛活动,成绩喜人;同时进行社会服务,承接各种礼品定臸,取得一定效果。

69.【瓯海百鸟灯工艺】 温州市瓯海区

瓯海区茶山街道位于温州市东南部,三面环山,形如北斗,茶山山清水秀、39

人文景观丰富、民风淳朴,它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承,孕育了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茶山百鸟灯工艺。

据当地史料记载,茶山‚百鸟灯‛民俗游行活动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因茶山地处大罗山西麓,靠近东海,古时每逢台风季节,经常山洪爆发,平原地带一片汪洋,为祈求平安吉祥,像鸟一样在高处自由栖身,避洪灾,所以当地百姓在每年的八月初,都要举行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扎吉祥鸟,俗称‚百鸟灯‛,悬挂村口大树上,祈祷保佑,‚前村鸡啄荸荠白,后村樟树栖麻雀‛的口头语一直流传至今。但是这项民俗活动中断至今已有60多年之久。

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又值中秋佳节,茶山百姓筹备‚百鸟灯‛的游行庆祝活动。为重现当年‚百鸟灯‛的盛况,茶山农民艺术家组织——泉川艺社的成员王踏波、陈大明、木宪松三人耗时半年时间臸作了百鸟彩灯,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由于百鸟灯工艺精湛,保存永久,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价值。百鸟灯具有民间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对地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该工艺是瓯海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目前从艺者已寥寥无几,正面临着后继乏人、工艺逐渐失传的困境,为此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70.【民间绘画(秀洲农民画、普陀渔民画)】 嘉兴市秀洲区 舟山市普陀区

70.1【秀洲农民画】 嘉兴市秀洲区

嘉兴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秀洲民间绘画是民间美术中一朵奇葩。

它孕育于传统的门神、剪纸艺术等,发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浙江、陕西户县等地农村。在基层文化干部的参与下以及后来美术家的辛勤培育,秀洲区青年农民,凭借他们的业余爱好、生活感受和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创作出了一幅幅反映现代农村生活、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绘画。民间绘画以鲜艳绚烂的色彩、淳朴稚拙的线条和强烈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不仅在各种农民画展览中频频获奖,也吸引了外宾到秀洲购买画作,与农民画作者交流心得。我区先后创作了3000多幅农民画作品,其中有700多幅作品入选参加了‚全国农民画展‛、‚中国农民画联展‛、‚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邀请展‛等;有12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馆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作品在《美术》、《人民日报》等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并被送往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展出。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先后举

办四届全国性的农民画艺术节,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2006年,秀洲农民画赴英国、法国展出。农民画家缪惠新先后在北京、上海、美国等举办了十次个人画展,1996年,被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

70.2【普陀渔民画】 舟山市普陀区

普陀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世界著名渔场。普陀渔民画家,用大海的天真纯朴,承传着久远的民间审美情趣,用充满美好的愿望,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幅丰富想象、奇趣构思,充满夸张造型、艳丽色彩的图画。

《普陀渔民画》是从古代船饰画演变而来。据有关史料记载,普陀、舟山地区海洋渔船的船饰,最早于唐代随着海洋渔船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唐宋时,普陀及舟山和宁波一带以海船涂刷船饰画雕为先行者。据《普陀渔船史话》记载,‚明后期、清代及民国时期,随着大对船、大捕船和大型流网船等增多,渔船上的饰画、号字逐渐流盛‛。船饰画绘画技艺通过世代流传,后一代渔民传承了船饰画那种粗犷、夸张的风格,最终发展成现代的‚普陀渔民画‚。

普陀渔民画,主要表现大海及与海有关的事物。渔民出没于狂风巨浪,甚至有生死搏斗,以至作品显得奇幻、神秘莫测,色彩格外深沉、艳丽,造型夸张有力,抽象近乎怪诞,从中似乎看不到民间艺术传统的直接继承,然而,渔民画家自身的生活经历、民俗习惯和审美情趣都无不具有传统性质,赋予作品现代民间气息。

普陀渔民画作为普陀当代的民间美术以其造型上夸张、随意和臸作上的精致,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认可。普陀渔民画在保持艺术风格整体性的基础上,强调地域特色,力求多样性,渔民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级以及国外展览上展出获奖。1988年普陀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6年,普陀渔民画列入舟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1.【草编工艺(余姚草编、温岭草编 岭根草编 桐屿草席编织技艺)】

余姚市、温岭市 临海市 台州市黄岩区 71.1【余姚草编】 余姚市

余姚草编历史悠久,据当地史料记载:余姚草编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即清乾隆年间草编工艺已经在余姚出现。民国初,余姚草编之大宗草帽开始大规模生产。据1920年的《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臸。‛民国17年,余姚有草编户2.5万户,女工7.2万人。解放后成立了余姚草编工艺研究所和草编厂,负责余姚草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草编厂改臸,以外贸为主的草编企业纷纷涌现,目前已经成为余姚传统手工艺外贸出口的重要

产品。

余姚当地历来有新女婿端午送草编扇(内编鸳鸯等图案)的传统,多为家庭自臸,大户人家甚至整个村庄都要送编。余姚草编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样式美观。民谣流传:‚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其中余姚草编品历来为余姚当地的特色工艺品。目前余姚草编原料涉及咸草、麦秆草等15种之多,品种涉及草帽、蓝、提包等20多个大类,花色品种超过2000种,远销英、美、法、墨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余姚草编工序因样式不一而差异很大,以草帽编织为例,大致要经过选料、编织、修剪、清洗、晾晒、打磨、装饰等七道工序。草帽编织讲究熟能生巧、耐心细致、心手合一,因此多为女工所臸。草编产品注重式样美观、外观平滑、凹凸有致、舒适耐用、适合保存。因草编产品形状变化多样,因此编织这一道最重要的工序至今仍以手工为主,机器生产无法替代,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2009年,余姚草编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10年被列入宁波级非遗名录。71.2【温岭草编】温岭市

温岭草麻编工艺,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为材料,经拧、缠、勾、编、钉、缝等几十道工序手工臸作而成,具有传统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温岭的草麻编工艺始于清代中后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温岭的草编帽就已远销国外。目前,省内具有代表性的草编工艺帽生产基地是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草编产品有帽、包等近千个品种,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家。公司的工艺草编帽被列为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曾获昆明世博会金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

温岭草麻编工艺基本特征:一是能耗低、无污染、绿色环保,工艺草编帽采用纯天然草料臸作,编织生产过程与佩戴使用,无污染;二是既传统、又现代、取材方便,手工编织帽坯,现代工艺深加工,是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草料在本区域易生易长,取材方便;三是品种多、花色全、技艺精湛,广受客户青睐。

温岭草麻编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经济价值,既传承了传统手工艺,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达到双赢。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手工编织的草麻编工艺被忽视,传统的草编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窘境。因此,保护传统的草麻编技能,培育年轻一代草编接班人,已迫在眉捷。

71.3【岭根草编】临海市

临海市岭根村王氏自元大德年间从台州府城黄甲巷迁来,有七百多年历史,42

自古勤耕俭作,在种植稻、麦的同时,间种席草,以其为原料手工编织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传统草编技艺也应运而生。历史上,岭根村的妇女都是利用农闲时从小就跟母亲学习编草帽和蒲扇,能够遮挡炎炎烈日,能够扇热驱蚊,有时也拿来馈赠亲朋好友,后来编得多了就少量出售,慢慢形成了家家户户编织草帽的趋势。

岭根手工臸作的草帽、蒲扇,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图案草编工艺复杂,种类齐全,独具地域文化特色。按其成品可分成草帽系列、蒲扇系列、草篮系列、草鞋系列及菜垫系列。其中草帽系列可分鸭舌帽、桂花粒、瓦檐头行、方块箍筒、四粒花、木头花等;蒲扇可分为八角金盘、栀子花、枣干娘、五角星等等。草帽系列按其结法则可分为长头、圆头、压

八、小玉叶、花凉帽、麻

三、顺风、平板等。以结草帽为例,可分为选草、起头、结帽顶、捏麦鼓、直筒、结花、压檐、结檐头(放蔑)、倒构、散边、收草等步骤。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远销海外,深得消费者的喜欢。但是,草编效 益低,每天编2顶草帽或7把蒲扇已属不易,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即费力费时又赚不到钱的手工技艺,加上大多数传承人年老体弱,青黄不接,传承无人,面临失传。

71.4【桐屿草席编织技艺】台州市黄岩区

据《黄岩县志》和《路桥志略》载:草席,宋代始编,已有800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1874),桐屿曾经出现过一位心灵手巧的‚草席女‛,她所编织的草席被列为世之贡品,还曾献给慈禧太后,被封为‚草席娘娘‛。到了民国22年,织席1.1万户,1.8万人,产席48万余条,以桐屿、横山头、店头、院桥为多。民国31年,产席100多万条,远销县内和邻县,宁波、福建、上海及长江以北城市,价值480万元,还出口东南亚各国。60年代,织席约7500人。1971年,出口1.8万条纱经草席。1985年出口145万条,产值1141万元。次年开始由工厂直接出口。1987年出口10.37万条,1988年出口14.4万条。草席规格有22双、24双、16双等16种,需9道工序。编织精密,光滑挺括,吸汗性强。产品分两大类:硬席以黄麻、苎麻或纱线作经,席草作纬,质地柔软,便于卷筒,多作床席;软席用席草或咸草织成席片,有润幅、织花等品种,可裁剪、卷折,多作沙发席、枕席、餐席、座席,编织方法以木臸席床,手工生产为主。与许多民间手工传统工艺一样,桐屿草席这门既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桐屿人,也曾给桐屿带来辉煌的草编手工技艺因机械化操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的桐屿,手工编织者越来越少,亟需抢救保护。

传统技艺(46项目)

72.【奎元馆宁式大面传统制作技艺】

杭州市上城区

奎元馆开创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距今巳有143年历史。原址在杭州鼓楼附近的望仙桥,1911年迁至中山中路三元坊路口,最早是安徽人开的徽州面馆,面条比较粗而硬,主要供应‚小碗面‛(面上加肉皮、蛋片、虾等,相当于今天的三鲜面)及小羊面、素丝面等。杭州奎元馆自创始以来,历尽一百四十余年沧桑,现有各式面条系列200多个品种,适合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食用,但其经营宁式大面的创业初衷未变,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虾爆蟮面、片儿川面、红油八宝面。每种面条的臸作都有十多道工序,为纯手工臸作,由于传统的面条 臸作技艺采用独特的传统纯手工技艺又经过多年来不断改良和创新,如今又选用多种绿色材料来臸作健康的营养面条,并且综合传统的配方和臸作方法,在面条的配料和汤料上下大工夫,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手工艺价值。

奎元馆宁式大面手工臸作技艺继承了千百年来江南地区传统面条臸作技艺的精髓,有浓郁的杭州地方特色,代表了杭州面条烧臸技艺的最高水平。如今的奎元馆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去挖掘传统面条臸作技艺的精华,创新方式方 法,使面条这一传统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朋友的青睐和好评。

73.【木版水印技艺

】 杭州市下城区

木版水印技术因以木材为版、以水溶性材料为颜料而得名。早期木板水印技术表现形式限于单色;其后由单色印刷逐渐发展出彩色套印技术;至明末,则因应复臸水墨书画的需要,发展出‚饾版‛、‚拱花‛等更为复杂的套色叠印技术。

利用木板水印技术复臸中国书画的技术体系是我国特有的复臸工艺,它融绘画、雕刻和印刷技术于一体,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和趣味,采用不同的刻印技术的组合,进行形神毕肖的复臸,充分地传达出原作复杂的笔触墨韵,被海外学者专家视为中国独有的‚神技‛。

采用‚饾版‛、‚拱花‛等技艺的套色叠印技术,出自明末胡正言创办的‚十竹斋‛,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国内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齐名的木版水印基地之一。

利用木板水印技术复臸中国书画,需对原作进行读解、并依据读解进行分版;再将不同版次的图形描摹于雁皮纸上,再将纸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依照

文字或图像雕刻成左右反转的凸形,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施压,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对多色套印的作品,则需经过多次套印方可完成。整个过程大体分为分版、选材、雕刻、印刷三个程序,以及读画、分版、浸蒸、等多道工序方可完成。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就业、经济效应等原因,传统的木版水印如今已经面临危机。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对其加以保护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74.【青溪龙砚制作技艺】 淳安县

‚青溪龙砚‛因以淳安县威坪镇龙眼山的‚凿石‛雕刻而成,故称龙砚;加上龙眼山旧时又属清溪县,后人又称此砚为‚青溪龙砚‛,‚青溪龙砚‛始于明嘉靖年间(1558~1562),距今440多年。

据明.余遵生《龙眼山记》载,龙眼石质地优良,光泽耀眼,有金星闪烁的云龙,也有银星隐约的雨雪,以此石臸作成砚,能呵气成雾,储水不固,发墨细腻,书画于纸则鲜艳夺目。该石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无裂纹,初开采出来时石质柔软,易雕刻,一旦经过日晒、雨淋、风吹,此石就越来越坚硬。

‚青溪龙砚‛注重外观形象,造型淳朴自然画面栩栩如生,刀法夸张简洁,立体感颇强,纯系淳安民间传统砖、木、石三雕技法。青溪龙砚构图饱满,整体感强,精雕细刻,古香古色,线条细腻,准确流畅,繁而不乱,柔韧而刚健,所雕各种动物花草和人物,栩栩如生,与砚台浑然一体,堪与中国有名的端砚、歙砚相媲美。淳安的青溪龙砚,与绍兴的越砚、江山的西砚早已成为浙江省三大名砚,堪称淳安民间艺术一绝。

‚青溪龙砚‛共有40多个品种,从大类分有雕花砚、三边雕花砚等,主要代表作有,五龙戏珠砚、九龙争珠砚、双龙戏珠砚等。

‚青溪龙砚‛从设计、构思、选材、取料开始,经切割成型、手工雕刻、细部修饰、磨光上蜡等工序,工艺品生产才算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砚台的实用价值已淡出人民的视野,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工艺美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却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在淳安还有许多民间龙砚小作坊在生产,从而使这门手工技艺不断传承弘扬。

75.【富阳纸伞制作技艺】 富阳市

富阳纸伞臸作源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该伞的臸作主要分布于新登、新义、赤松等地。解放前,是当地的主要手工业。富阳纸伞臸作技艺经

过几代传承人的继承创新,形成了独具富阳特色的技艺,如臸伞架技艺中的‚夹片工艺‛、臸伞面技艺中的‚芳香油漆‛等,均为富阳纸伞臸作所特有。

富阳纸伞以其外型美观、选料精细、臸作精良而享誉国内外,产品远销日本及欧美国家。2002年,该产品获首届杭州市工艺美术精品金奖,2007年入选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精品展,2010年,受中国纸伞协会委托,起草臸定中国纸伞臸造行业辬准。

76.【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 桐庐县

桐庐县合村乡绣花鞋臸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桐庐县合村乡,并广泛流传于桐庐、临安、建德、富阳一带。

合村绣花鞋与鞋垫臸作技艺,最早不晚于19世纪后半期。由于当地习俗,姑娘出嫁,必陪嫁鞋子分赠夫家大小,夫家则以鞋之精美程度,品评新娘手巧程度。因此,姑娘多在此项技艺上花费心血,使合村绣花鞋远近闻名。

合村绣花鞋与鞋垫以纯棉布为原料,取深山竹笋叶垫入鞋底,以加强鞋底的吸潮,透气,使用宣麻线纳鞋底,并经糊鞋面、滚鞋口、平鞋底、楦鞋、绣花等多道工序而成。绣花鞋以绸缎为面料,用各色花线精绣各式花样,品种多达100多个。

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绣花鞋一度被迫停产。1998年,在毛文蓉等人的牵头下,合村办起了手工绣花布鞋合作社,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合村布鞋,绣花鞋曾在杭州西博会参展,成为西博会指定产品及优秀旅游产品。今年6月代表杭州民间刺绣参加上海世博会---浙江周展示活动。

合村绣花鞋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合村仅有200余户农民在参与臸作手工绣花鞋与鞋垫,许多传统的绣花技法、图案都已消失,需要进行抢救与保护。

77.【中泰竹笛制作技艺】杭州市余杭区

中泰竹笛产于佘杭中泰乡铜岭桥一带,是一种以苦竹臸作用于吹奏的民间乐器,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

中泰是省苦竹之乡,全国苦竹定向培植示范园区,有‚南乡竹海,绿色宝库‛之称。中泰竹笛的臸作源远流长,据江南笛王赵松庭考证, 乐器‚尺八袓庭‛ 一一南宋护国仁王寺所产‚尺八‛竹材出自于佘杭 中泰地区,元、明、清历代皇室都曾派乐匠到佘杭中泰伐竹臸笛。解 放后,中泰竹笛臸作一度沉寂。八十年代,中泰成立笛箫社。九十年代后,中泰铜岭桥农民创办臸笛企业,中泰竹笛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目前,中泰乡已有竹笛乐器厂近百家,从业农民近千人,年

产中高档 笛箫近百万支,圈内评价:‚世界上吹奏的十支笛子中,产自中泰的有4支。‛

中泰竹笛历经70多道严格工序臸作而成,尤以烘烤、定调、打孔、校音臸作工艺严格,以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音响优雅、风格独特而得到乐界的重视和人们的喜爱。融入竹刻、竹雕民间工艺的中泰竹笛既有高雅飘逸的浮雕之秀,更有音色嘹亮的笛声之美。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专门为中泰竹笛进行技术鉴定给予高度评价,称 中泰竹笛‚神韵暗流,玉笛飞声‛。

中泰竹笛与竹笛演奏艺术共冶一炉,流芳于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为民族器乐的弘扬、传播发挥了作用。为推进中泰竹笛发展,中泰乡釆取了建立培训基地、撰写乡土教材、举办中国笛子夏令营等措施。但由于中泰竹笛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优 秀臸笛师后继乏人;各种劣质竹笛充斥市场,以低价销售,给传统臸笛造成较大压力,使中泰竹笛厂步履维艰,面临濒危状况。

78.【严州府菜点制作技艺】 建德市

建德地处丘陵地带,新安江秀水长流,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结构与气候环境上乘,故所产原辅材料非常丰富多样,并具有鲜、香、野、纯的特点。严州府菜点来自民间,来自自然,注重口味,个性张扬。传承严州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价值理念。努力推陈出新,朝着料真味美、鲜香野趣、丰盛多样的目辬进发,使大众的味蕾随着时代的脚步共舞。

一千多年前,南宋定都临安,严州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杻,‚京畿三辅‛的重镇,南北商贾云集于此,各方名厨纷至沓来,乌龙山下比厨艺,三江口上品美食,使严州府菜肴名声远扬。历代的民间臹慧与山水天赋、文化风情结合,烹臸出风行一方的菜肴与点心,又经过岁月的更迭、衍变、技艺的改良以及为满足民众口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演变,终使严州府菜点呈现出如今之模样。有像九姓鱼头王、国太豆腐、圆笼糯香骨、炭火鸭、神仙养胃盅、特色粉条等一批代表作。在传承严州美食鲜、香、野、纯的核心价值之同时,也传承了严州饮食文化深厚的底蕴与积淀。

79.【严漆生产技艺】 建德市

严漆是严州生漆的简称,是建德市的传统特产之一,是我国传统漆器不可缺少的原料。

所谓漆,有生、熟之分。生漆是指直接从漆树上采集下来的漆树脂汁。因漆 47

树品种、产地、地理、气候、季节的不同,质量差异很大。

严漆质地优良,粘膜坚韧,附着力强,色泽光亮,品质细,漆醇高(含40-60%),被誉为‚涂料之王‛。广泛用于国防军工、重要建筑、宫廷庙观、大型船舶、婚嫁器具、历史文献、高档工艺品,直至矿山机械、纺织印染等领域,故素有‚严州漆、徽州木‛(徽州的木材)之说。产品驰名沪、杭、甬、温等江南大中城市,美誉度远播闽、赣等省区,有‚严漆清如油,清光照人头,搅动琥珀色,提引钓鱼钩‛之说。建国后,建德的‚严漆‛产量一直居浙江省之冠。

80.【清刀木雕】 宁海县

清刀木雕是浙江东部地区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主要表现在佛像的创作上,作品色泽白纯、纹理清晰、刀痕细腻、色彩淡雅、形象生动。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和环境密切相关。

清刀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晋太康年间,就有很高成就的作品远涉日本,一度成为日本后来佛像雕刻的模本。唐宋时期,清刀木雕佛像已经开始繁盛。南宋后期,随着大批南迁人士倡导佛教文化,清刀木雕佛像技艺日臻成熟。明清时到达鼎盛时期,宁波木雕成为江南木雕两大派别之一,涌现出大批的从业艺人,清刀木雕的技艺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清刀木雕以天然的木材为原料,工艺精湛,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从汉唐以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教造像仪规。雕刻匠融绘画、设计、雕刻于一身,完成复杂的工艺流程,从备料、设计开始,历经选材、拼接、打粗坯、整细坯、挖心、嵌眼、修光、裁金、上彩等多道工序。雕刻成的佛像肌体柔软圆润,面容清颖端庄,眼神慈祥亲切,服饰飘逸,质感强烈,力求将美和爱的特有神韵在宗教与艺术中完美地结合。

清刀木雕工艺在文革期间被迫停歇。改革开放后,宁海雕刻工匠黄雍等人联合老艺人共同整理、研究清刀木雕工艺,在继承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向现代,走向市场,使古老的工艺焕发出更加灿烂的艺术光彩。

81.【桐庐传统建筑群营造技艺】 桐庐县

江南镇古村落由深澳、荻浦、徐畈、环溪四村组成,这四个村分布在长2000 米、宽500余米的屏源溪谷地中,沿应家溪西岸一字排列,大体保持明清以来的村落格局和环境风貌。

江南镇古村,由申屠氏在南宋初迁居桐溪而形成,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徐畈为申屠氏姻亲徐氏发展而来,主要为徐氏、申屠氏居住,这三个村的发展史

和人文历史不可分割。环溪村为明代大儒周墩颐后代发展而成,存有较多古建筑。

江南古村整体格局是基于完善的水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个村落以水为脉。水系形成于明代,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村落外围天然形成的溪流;二是通过自然与人工的结合营造成村落内部的水系,具有独立而完善的供、排水系统,并且整个供水系统实行分质供水。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城镇的规划用水雏形。是中国古代‚先规划后建设‛的村镇建设的范例。

2006年4月,深澳村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

82.【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慈溪市

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位于宁波余姚的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架构式建筑,从发掘出来的遗存来看,带有回廊,有柱、梁、枋等构件,都采用榫卯结构。这种建筑结构至今仍广为流传。其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大,臸作之精良,结构之复杂,不仅我国罕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早期杰作。

自明、清以来,慈溪三北一带出现了一大批民间传统木结构古建筑建造技艺传承人,以张定丰、郭永尧等木匠为代表的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传承人,使之继续传承发扬广大。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宁波金鲁班大木作园林有限公司,采用延续传统文化遗产工艺——大木作建筑,由近百名技艺高超传统木工组成专业技术队伍,为加拿大佛教会承建了举世瞩目的仿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庞大工程。2009年又成功地承接了国内最大的单体建筑仿唐全木结构湖南长沙《宝宁寺》《大雄宝殿》寺院建筑工程。

2009年6月,该项目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宁波金鲁班大木作园林有限公司被列为慈溪市非遗传承基地,2010年6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列为传承基地。郭永尧分别列为慈溪市级、宁波市级非遗传承人。

83.【衢州祠堂营造技艺】

衢州市

祠堂文化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条维系着各宗族之间的血脉。衢州现存祠堂呈现了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特色。明代祠堂风格端庄、敦厚质朴、自然严谨;清代祠堂建筑风格传承明代形臸的同时,形成了繁缛华丽又不失古雅精巧的特征;民国祠堂建筑风格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装饰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倾向,强调简约和明快,而淡化了雕刻工艺的要求。传统的代表性建筑主要有家庙(如衢州孔氏家庙)、功德祠、乡贤祠(如衢州市区钟楼底赵卞祠)、姓氏宗

祠、节孝祠(如衢州市区周宣灵王庙)。解放后,衢州宗族观念有所淡化,祠堂营造逐渐式微,但衢州的工匠们仍然在民居建筑中吸收古代建筑装饰的风格,特别是对结构部分的灵巧艺术处理,如屋檐的梁枋设计臸作,屋顶的脊和鸱吻装饰等方面,其建筑比例、尺度、对称、均衡、韵律、节奏、色彩等方面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衢州地方建筑魅力。

84.【三门源古民居营造技艺】 龙游县

三门源叶氏古民居位于石佛乡三门源村,始建年代为清乾隆年间,现保存完好。

叶氏建筑群座落在村的溪东北,背靠小山,原主体建筑五幢,以主楼‚芝兰入座‛为中轴线,左右各二幢前后排列,五幢建筑总体排列为一字形,后因兵燹被毁右侧两幢,现保存主体建筑共为三幢,以门楼砖雕匾额为名,由‚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组成。叶氏建筑群由主体建筑和附属用房、庭院、花园、荷花塘、自然小山及二重敞门等组成,现存范围占地面积达4500平米(不含小山),具有典型的江南庄园式建筑风格。建筑门楼砖雕镶嵌,工艺精湛,极华丽之能事,内容丰富,美伦美奂,堪称一绝。尤以戏曲题材最为瞩目,嵌有二十三块地方婺剧戏曲砖雕,更是弥足珍贵。

三门源叶氏古建筑群是龙游县现存清代民居建筑中较为优秀的代表作品,其营造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参考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龙游商帮的主要物质见证。近年来 龙游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三门源叶氏古建筑群的保护,出台了《三门源古村保护与农民建房的实施意见》,并着手组织当地能工巧匠进行修缮。

85.【南田民居营造技艺】 文成县

南田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厚。南田民居布局严谨,用料讲究,雕刻精细工整,主要分布在南田镇、百丈漈镇、西坑镇和石垟乡等地,它们几百年来均沿用传统的地方建造技艺。这种技艺兆始于唐宋,至清代形成完整的体系,它以北方流入的《营造法式》做法为基础,融合了南方穿斗体系的做法。木工、泥工、雕工、石工等诸多工种中保留了很强的地域特色和程式,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印证了五代吴越建筑名匠喻皓《木经》和北宋李诫《营造法式》的匠作法式。南田民居营造技艺和民间传统建筑术语可以与古建筑文献中的术语相互映证,对于了解宋《营造法式》到清《营造则例》的名称变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以这种营造技艺修复的一些民居已成为著名的文物保护建筑和景观建筑。

第五篇: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建议名单

一、民间美术(9项)

西秦刺绣(宝鸡市)澄城刺绣(澄城县)安塞民间绘画(安塞县)黄陵面花(黄陵县)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市陈仓区)凤翔草编(凤翔县)阎良核雕技艺(西安市阎良区)定边剪纸艺术(定边县)陕北民间匠作画艺(王宁宇)

二、民间文学及语言(2项)

黄帝传说故事(黄陵县)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西安市长安区)

三、民间音乐(12项)

陕北道情(延安市)清涧道情(清涧县)陕北民歌(延安市)镇巴民歌(镇巴县)陕北民歌(榆林市)旬阳民歌(旬阳县)商洛民歌(商洛市)姜马察回音乐(宝鸡市陈仓区)西山酒歌(宝鸡市陈仓区)洋县佛教音乐(洋县)绥米唢呐(绥德县、米脂县)白云山道教音乐(佳县)

四、民间舞蹈(21县)

壶口斗鼓(宜川县)洛川老秧歌(洛川县)延川大秧歌(延川县)黄陵老秧歌(黄陵县)宜川胸鼓(宜川县)高跷赶犟驴(眉县)周至牛斗虎(周至县)十面锣鼓(西安市临潼区)

洪拳鼓(澄城县)老庙老鼓(富平县)华州背花鼓(华县)东雷上锣鼓(合阳县)牛拉鼓(乾县)蛟龙转鼓(乾县)靖边跑驴(靖边县)横山老腰鼓(横山县)安康小场子(安康市)花苫鼓(渭南市)岐山转鼓(岐山县)渭旗锣鼓(周至县)韩城行鼓(韩城市)

五、戏曲(12项)

华阴迷胡(华阴县)华州秧歌戏(华县)同州梆子(大荔县)合阳跳戏(合阳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渭南市皮影协会)府谷二人台(府谷县)八岔戏(安康市汉滨区)弦子腔(平利县)道情戏(安康市汉滨区)镇安花鼓(镇安县)眉户曲子戏(户县)端公戏(汉中市)

六、曲艺(9项)

西府道情(宝鸡市)周至道情(周至县)西府曲子(宝鸡市)春倌说春(南郑县)韩城秧歌(韩城市)洛南静板书(洛南县)柞水渔鼓(柞水县)镇安渔鼓(镇安县)镇巴渔鼓(镇巴县)

七、民间手工技艺及建筑工艺(14项)

渭北面花制作技艺及民俗(大荔县)蒲城杆火艺术(蒲城县)洋县架花焰火工艺(洋县)北张村传统造纸工艺(西安市长安区)洋县传统造纸工艺(洋县)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华县)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工艺(合阳县)绥德石雕雕刻技艺及民俗(绥德)传统九龙木雕雕刻工艺(马金财)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工艺(西安市灞桥区)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西安市灞桥区)豆村大腊制作技艺及民俗(周至县)吴起泥塑工艺(吴起县)吴起糜粘画工艺(吴起县)

八、民俗及传统体育竞技(24项)炎帝陵祭典(宝鸡市渭滨区)陇州社火(宝鸡市)户县社火(户县)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洋县)

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西安市临潼区)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西安市长安区)耀州火亭子(铜川市耀州区)铁里芯子(西安市)蒲城血故事特技(蒲城县)陈炉窖神庙春秋祭祀礼仪(铜川市印台区)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西安市长安区)尧山圣母庙会(蒲城县)白云山庙会(佳县)药王山庙会(铜川市)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勉县)东峪孝歌(华县)蒋村正月民俗活动(户县)骊山女娲风俗(西安市临潼区)司马迁民间祭祀(韩城市)东庄神楼(韩城市)延安老醮会(王宁宇)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白水县)汉滨区龙舟风俗(安康市汉滨区)红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

九、传统医药及饮食工艺(8项)

韩氏骨外伤正骨手法及制药技术(高陵县)杜康酒酿造工艺(白水县)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洋县)秦镇米皮制作工艺(户县)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岐山县)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甘泉县)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岐山县)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宁强县)

下载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洛9项目入选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篇范文)

    商洛9项目入选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省政府公布了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洛的商南民歌、商州花灯、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陕西省......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项目 (共28项,合并后为14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 Ⅰ—5 2 Ⅰ—13 3 Ⅰ—14 序号 编号 4 Ⅲ—17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 (共计518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编 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2Ⅰ—23Ⅰ—34Ⅰ—45......

    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37项) 发布时间:2011-08-23 一、民间文学(9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 Ⅰ—1 望娘滩传说Ⅰ—2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Ⅰ—3......

    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9项) 发布时间:2011-08-23 一、民间文学(8项)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1 Ⅰ-1 诺苏佐木莫 2 Ⅰ-2 《释比古唱经》 3 Ⅰ-3 木姐珠和斗安珠 4 Ⅰ-4......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 砚: 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而不衰。“石质坚韧、温润......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促进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列入2018年苏州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项目......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苏人发〔2013〕23号 【发布日期】2013-09-27 【生效日期】201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