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2008201938 余宇飞
《复活》是托尔斯泰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这部小说。当时由于书中反应出了大量的黑暗面,给我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度暂停了阅读,到了高中才又重新把这本巨著读完。复活带给我的不是像《罪与罚》那般的压抑,那是一种思辨式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仅对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还探寻造成社会罪恶背后深层的人性与伦理学原因,即引导我们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与人性所发挥的作用。
这本书的构思起源于托尔斯泰的一位法官朋友柯尼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妓女因为被指控偷窃一个醉酒的嫖客100卢布被判处了4个月的监禁。就在法庭上,一个年轻的陪审团成员发现这个妓女是他亲戚收养的曾经被他诱奸过的女孩。他良心发现,到法院恳求检柯尼,告诉他自己想与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执着,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没想到是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去世了。这名男子也不知去向了。
复活这本书耗费了托尔斯泰大量的心血,历时10年才于他71岁高龄之时完成了这部恢宏的巨作。说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和思想的总结的话,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为了更好的写这部小说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去法庭旁听审判,接触法官、狱吏、囚犯、律师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托尔斯泰对本书的创作充满了激情,在前六年里,他先后写出了三份草稿。可是后来他觉得写不下去,而对已经写出的草稿又感到极其不满,他十分苦恼。柯尼讲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依然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然而托尔斯泰觉得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纯属个人的愿望不能反映现实。托尔斯泰目睹亿万人民的苦难,当时步入了老年的他世界观发生很大的变化,站到了广大人民的阵线上,因此觉得光写两个人的个人命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实反映被压迫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命运。因此,以忏悔贵族这一男主人公作为主线的写法必须改变,而应该以平民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生活遭遇作为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来描绘出人民的苦难。
其实托尔斯泰到定稿时也没有放弃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在托尔斯泰的头脑里生了根,他希望两个不幸的主人公最终能获得幸福。但这样的幸福是脱离现实的,托尔斯泰心里产生了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托尔斯泰明确这一点时,离最初动笔已有九年了。由此可见,托尔斯泰对待创作是何等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一块肉放进墨水缸里”。
全书的依据了现实的素材定了基本的情节。在一步步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以深刻的文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残暴的行径。在审判卡秋莎的法庭上本该是严肃的,但一群执法者却各怀心思。一名
法官因和妻子吵架心情不佳。另一名叫玛特维伊的法官担心的是自己的疾病。副检察官还没从酒宴中清醒过来就开始宣读对卡秋莎的审判。法庭的庭长为了能准时赶去和一个姑娘幽会想要审判早点结束。在整个的审讯过程中,法官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私事,对案件完全不上心。也正因为这些官府的昏庸的执法者的随随便便将一位被诬陷的少女卡秋莎判了刑。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的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为解救玛丝洛娃不得不奔走于高高在上主宰平民百姓命运的大官之间,遇到的都是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没有一个有良心的人。奔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聂赫留朵夫看到的是法律的不公正和社会的底层人民是如何受到迫害的。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言了。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完成的仅仅是良心的觉醒,而在为卡秋莎奔走的过程,聂赫留朵夫才是真正在当时那个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的道德的标准。他爱过,悔恨过,反思过,他下定了决心,在良心的的作用下,他复活了。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聂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是卡秋莎,在这条精神复活,寻求从生的道路上,不断地积极改变自己。那夜,聂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是以前的他不会看也看不懂的教训。现在从中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发现了一些能让他觉悟,喜悦的东西。他不仅仅实现了自己的复活,同时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行为也感动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觉悟了,醒悟了过来。最后男女主人公都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
这种复活同时也代表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已经抛弃了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用宗法农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时种种不公的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败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揭示了沙皇专制和官方教会是完全建筑在对人民的压迫和欺骗之上的。他们虐待人,折磨人,审判人,惩办人,杀害人。无辜的人民遭殃,他们无动于衷,一心要清除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他们不但不会宽恕他们认为有罪的人,而且不惜冤枉大量无辜的人。事实上,他们宁可惩罚千百个没有危险的人,也要除掉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统治方式!
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 看到了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强, 社会道德的沦落和农村的破败后,用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 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性, 表达了农民的抗议和革命要求。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世纪初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 他是“ 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者”。它撕去了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虚假面具, 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卢那察尔斯基也指出, 这不仅是托尔斯泰个人探索的结果, 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派走过的道路, 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更是特别富于典型性。因为他客观上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列宁这样剖析到“ 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 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 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暮年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 在实现这思想上, 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 是创立一种新宗教, 基督的宗教, 但其教义与神秘愚昧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 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 由信仰而达至理想,这不仅是对小说名为“复活”的点睛之笔,亦是其全部思想的制高点。这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托尔斯泰独特的宗教哲学,即认为是宗教导致道德。这或许也是晚年托尔斯泰的无奈,只能从宗教里获取慰藉。但这无法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复活》揭露了资本主义在俄国迅猛发展,政府的腐败,世风日下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刻的剖析了时代和人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弘扬人性,歌颂人性都是时代的主旋律。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人性者更显可贵,也更为我们所重视和提倡。书中聂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文秘站、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拥有人性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底线,最基本的原则。也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才能有自己的主见,谦虚的心和自我审阅、检讨的勇气。假如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人人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离“复活”也不远了。
第二篇: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托尔斯泰基于一个真实的个案而创作出来的。在十九世纪后期,也就是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俄国发生了这样的一起盗窃案:一个叫罗扎丽·奥尼的妓女,被指控偷了醉酒的嫖客的一百卢布,并因此被判四个月监禁。上帝总是爱制造巧合的,在陪审人员中有一个上流社会的青年,发现了罗扎丽原来是他亲戚家的养女。几年前,在他到他亲戚家做客时,他诱奸了这个姑娘。姑娘怀孕了,并因此被青年的亲戚赶出门。后来姑娘生了孩子,把孩子送进了育婴堂,而她自己就沦落为妓女。见到这个姑娘的悲惨状况后,那青年良心发现,于是他想方设法同女犯会面,到处为她求情,更加愿意同哪个姑娘结婚以赎罪。但是不幸的是,那个姑娘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
托尔斯泰听了这个故事后震动万分。他决定在以此为题材写一部小说。《复活》由此而诞生。
在历时近10年的创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参观了许多监狱,到了许多法庭旁听,接触了不少囚犯,法官,狱吏。他更加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并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在这段时期,根据自己对现实的亲身体验,托尔斯泰不断地进行思考,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也思考自己。《复》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他的思想,他的感情,其实都源自托尔斯泰本身,实质就是托尔斯泰的代言者。
《复活》写 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而主要的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人的复活。作品通过对聂赫留朵夫内心世界斗争的描写,一步步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思想境界的提升,其精神慢慢地苏醒,最终复活了。
当聂赫留朵夫的精神一旦复活,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以前他习以为常的贵族的奢侈生活,现在却使他觉得羞耻。他为自己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感到悔恨万分,并主动愿意做出补偿。更重要的是聂赫留朵夫对社会制度的态度和阶级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认为土地是供大家共同耕作的工具而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并有实际的行动去实践自己的观点。
这一切一切的改变,其实都是托尔斯泰本身的体会和变化。
在反叛和唾弃贵族阶级方面,聂赫留朵夫的一举一动都是托尔斯泰的缩影。托尔斯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成为了一个贵族阶级的背叛者。他离开了阔绰的家,不要仆人,以82岁的高龄出走,就是要表达自己和肮脏,卑劣的贵族的彻底决裂,即使是后来突患肺炎死在阿斯塔波茨小站也不后悔。
在对待封建官僚制度方面,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的案件到处奔波求情的时候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的丑恶嘴脸,其实就是托尔斯泰为创作而到各地走访所遇到的官僚的真实描写。这些封建官僚残暴成性,背信弃义,口蜜腹剑,贪婪无耻,玩弄权术。这些人的出现,都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物!托尔斯泰深深体会到这种吃人的制度是官场邪恶的根源,所以,在作品中,他的替身表达了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极度厌恶。
在对待法律和监狱的态度上,托尔斯泰也通过聂赫留朵夫为他表明立场。在走访过程中,托尔斯泰接触了许多监狱和囚犯,就像聂赫留朵夫所接触的一样。聂赫留朵夫发现一部分罪犯根本是无罪的,是错判把他们打进监狱;有一部分政治犯,却是由于他们的精神的高尚而不能被邪恶的封建制度所容,所以监狱成为社会给他们的归宿;更有一部分罪犯,他们确实是违反了法律,但是社会对他们犯的罪更大!《复活》里的无名老头子的话道破天机——“法律哩!他们先把所有的人抢得光光的,把人家的土地,所有财产都夺过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杀死,然后再定下法律,不准抢劫,不准杀人。要是他们先定出法律就好了。”
在其他很多方面,托尔斯泰也通过聂赫留朵夫表现出他思想的先进性,包括对待革命者的问题等等。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的过程,每进一步,都代表着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进一层和更远离贵族阶级一步,直到他成为贵族阶级的彻底背叛。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聂赫留朵夫来揭露和批判丑陋的封建贵族社会的。
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其实就是托尔斯泰精神完全复活的象征!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原来也是贵族社会的一份子,但是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同聂赫留朵夫一样,他内心的精神的人慢慢复活,促使他大胆地对贵族阶级进行反叛,揭露和指责。虽然后来因为这部不朽的伟大作品,托尔斯泰受到了贵族社会阶层的压迫和打击。但是他已经是贵族阶级的一个彻底的背叛者了,崇高的精神已经融入他的灵魂。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但深刻揭露俄国当时的丑陋的社会,更表现和宣扬了真正的人性。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作品,里面有愤怒,有怜悯,有憎恨,有同情。它不但影响了俄国人民,也传播到世界。时代纵使已经改变,但是这不朽的文学巨著还是会继续流传下去,使一代一代的读者感动,帮助他们改造自己人性的丑陋,使他们精神的人复活。
第三篇: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宽恕一切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绅士决定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赎罪,他决定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尽他所能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们。在他帮助人们的过程中也渐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并不是在空说大道理,他所写的也并不是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从这些小事中却蕴含着大智慧,我想这也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里的主人公涅赫柳多夫是一位绅士,有着巨大的财富,很高的社会地位。他和周围的人一样,每天寻欢作乐、赌博、和长官聊天,直到他再一次见到他曾经伤害的人马斯洛娃,他有了彻底的改变。马斯洛娃已经成了一名囚犯。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并且决定放弃一切,帮助可怜的人。
对主人公的做法我非常佩服。我一直认为环境决定人的性格。如果我处在主人公的环境中,周围的人都是那样做的,我也会堕落的。我认为人处在一个社会中,你就必须融入这个社会。主人公能醒悟过来,我都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了,他竟然还能放弃一切,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虽然我知道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无私的心。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我想大部分的人还是在为自己而活的。人生一世,谁都想好好享受,而他却愿意为别人放弃这一切。实在让我又惊讶又敬佩。
涅赫柳多夫在想清楚之后,有时候还和以前的朋友一起饮酒交谈。这开始让我非常不解。主人公既然已经决定了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为什么还和他们做朋友呢?后来,我渐渐明白一个人只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有朋友,有亲戚,有人际关系,这样他才能办成这些事。广泛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最后涅赫柳多夫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宽恕一切。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阴暗的角落,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也就没有一个人有资格来批评别人。然而当你宽恕了一切的时候,你就能坦然的面对这一切了。可是你也要尽你所能来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快乐。
在涅赫柳多夫为马斯洛娃四处奔走的过程中,他渐渐的发现在这个监狱中有近一半的犯人都没罪,他们被抓进来只是因为没有身份证或一些其他的小事。这不是很可怕吗?这个社会纵容富人为所欲为,压制穷人不能反抗。这些穷人被这样的折磨着,而这个社会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监狱的存在。
当时俄国的社会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一样,是一个混乱的社会。作者想用他的笔来唤醒这一切。这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无私、博爱的人。我虽然知道自己做不到他那样,但是我也敬佩他。
第四篇:读《复活》有感
《复活》读后感
看这本书其实是个偶然,好像是上学期的时候,记得当时我好像是怀着对书名的好奇,翻开了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又一代表作《复活》。
通过对这本书的通读,我大概了解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他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夫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周边事物的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当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然而最后“救助”并未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的经历,这个时候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但也略有一些感悟:
一个人的精神是他肉体的支柱,就像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只会受人唾骂。相反的,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正如“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样,生活中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很重要。
当然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就像书中的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他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虽然堕落一时,但最终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道德上得到了真正的洗涤的人。当然这从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另外,我觉得作者特别有才,在他的笔下,卡秋莎·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不像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
我觉得在这本书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度的镇静,但是却又能让我们这些读者不得不为自己在这本书理所见到的景象而深深触动到。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现实,书中刻画了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等等各类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对这些人物事件的描绘中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因为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殊不知,当等到失去了才后悔却发现已无能为力了。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苍白、徒劳。
因此,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在闲暇时多多翻阅些图书馆的书籍,不仅能充实我们的课余生活,更大程度上我们会从阅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第五篇: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十九世纪末,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一起成为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
这部作品中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由一个有思想的青年变为堕落的青年,生活放荡,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他们身上的善良品性并未完全泯灭,后来知错悔改,揭露批判贵族地 主阶级的罪恶。
涅赫柳多夫的多面性格
涅赫柳多夫出身贵族,身上有着贵族阔少的劣性,他诱奸了天真纯洁的农奴少女玛斯洛娃,从此把她堆入堕落与不幸的深渊。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恶行,而且是贵族阶级对他影响的结果。他并非天性如此,他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荡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玛斯洛娃。因此,他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这是他性格的一方面。他由于青年时代受过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个人身上的善良品质也没有完全泯灭,加上他有寻根究底的好思索的性格,使他和别人的纨绔子弟多少有些不同。他过了时间的荒淫生活,他并未悔改,仍在堕落中。但他十年后尖刀玛斯洛娃时,他被她的悲惨遭遇震惊,产生了忏悔之心。他对之前对玛斯洛娃的错误行为感到惭愧,承认自己“犯了罪”。他想为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做出弥补,决定替被冤枉判刑的玛斯洛娃上诉申冤,借此挽救她,也为自己赎罪。当然,玛斯洛娃说:“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拯救你自己。”这句话并非玛斯洛娃一时情急之下的口不择言,而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涅赫柳多夫为救她而处处走关系也是为了让自己好多一点,免受心灵的煎熬。玛斯洛娃在知道涅赫柳多夫坚决不离开他时,她坚决持反对态度,回到监狱后他陷入了沉思,“她的心里在进行一种痛苦的活动。涅赫斯娃对她所说的那些话,把她引到她受过苦的那个世界里去了,而她不了解那个世界,痛苦后,早已从那里面走出来了。现在她已经不能再原来那样忘掉一切,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可是清楚地记忆过去的事而生活下去,又未免太痛苦。”玛斯洛娃从以前的天真活泼,纯洁的姑娘变后从事卑劣工作的妓女,她早已回不到原先的那个快乐单纯地生活了,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但她的思想并未完全逆变,虽身在监狱,但仍处于那种低级生活中。涅赫柳多夫为了赎罪,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他决定和玛斯洛娃结婚,这种但方面决定的婚姻并不是以爱为基础,而是以涅赫柳多夫的赎罪心理为基础的。这种婚姻若成为现实,注定不会得到幸福。玛斯洛娃拒绝涅赫柳多夫的提议是明智的选择,毕竟她和涅赫柳多夫并非同一世界的人,勉强进入他的世界,对她来说是不会有幸福的。一.涅赫柳多父的自私品性
玛斯洛娃与年轻时代的涅赫柳多夫相互吸引,相互倾慕,涅赫柳多夫在对玛斯洛娃产生错误想法时,他对她的真实的爱情的声音,虽然微弱,可是毕竟响起来了,正在对他述说她,述说她的爱情,述说她的生活。然而,另外一个声音却在说:注意,你要错过你自己的享乐,你自己的幸福罢了。这第二个声音盖过了第一个声音。他当时想的只有他自己的享乐,而丝毫没有考虑到会给玛斯洛娃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对玛斯洛娃的感情由纯真到占有欲,变得罪恶。后来玛斯洛娃的悲惨遭遇也正是涅赫柳多夫带来的。他没有考虑到。在他占有她的身子后,他是否应该对她负责。他当时想到的只有一逞兽欲,完全忽视了她的想法,也未为她以后的生活着想。在发生这件事情后,玛斯洛娃的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想回到原来的天真快乐的生活已不可能。
他甚至没有感到害臊,他凭马特廖娜,帕夫洛夫娜的脸色看得出她在责难他,明白她对他的责难是对的,知道他自己做的事恶劣,然而兽性的感情已经从他往日对他的优美的爱情下面挣脱出来,控制住他,独自称霸,不承认其他的任何感情罢了。他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变成荒淫的青年军官。当他再次见到天真可爱的少女玛斯洛娃时,他对她的感情不是从前的单纯的喜欢,而是带有占有欲的喜欢,希望自己能得到她。而他确实那样做了,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的那种感情。二.蘖赫柳多夫的利己本性
他的思想已发生很大变化,他的行为都要有利于他自己。原先他认为他的精神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我,如今他却认为他那种健康而活跃的兽性的我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将自己的田地分给了农民的有为青年了,而变成了现在的挥霍无度,由原来的不需要钱用到后来的为了钱常常跟母亲办不愉快的交涉。他需要大笔的钱供他挥霍。这时,他的思想已变得消极,逐渐向个人主义发展。他的品性发生很大变化,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的这种思想由于他的懒惰,因为他认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下去就会过于困难:相信自己,就得亲自解决一切问题,而那种解决总是不利于他那种追求轻松快乐的兽性的我,而且几乎总是同它抵触,至于相信别人,那就任什么问题都不需要解决,一切问题早已解决好的。而且那种解决总是同精神的我抵触而有利于兽性的我。他选择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也是认为这是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他认为相信别人可以让自己少解决很多事,有利于他那种兽性的满足。他相信自己,就总是遭到人们的责难,而他相信别人,倒会博得他四周的人们的赞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个极度爱慕虚荣的人。他选择相信别人是因为他认为相信别人可以免遭责难,更可以获得别人对他的好评。显然,这是利己的私心在作祟。
涅赫柳多夫在诱奸玛斯洛娃后,“有两种心情在他的灵魂里激荡着,相持不下;一种是兽性的爱情所留下的烈火般的色情的回忆,虽然这种爱情远不及这所应有的那种美满,不过他总算达到了目的,多少得到了一点满足,另一种是他体会到他自己做了一件很坏的事,这件坏事必须弥补一下才行,然而这种弥补却不是为她,而是为他自己。”他的思想已经被他的兽性蒙蔽,他向往的不是他与玛斯洛娃之间的少年的那些美好回忆,而是那些色情的回忆,兽欲得到满足时的快感。他虽然认识到了他犯了大错,但他并未考虑到他的这种行为会给卡秋莎带来多大的影响,他是否要对卡秋莎负责。他会产生弥补她的想法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他想要弥补的只是他自己。他的利己本性在此显示得淋漓尽致。三.涅赫柳多夫的斗争性
涅赫柳多夫在法庭上见到玛斯洛娃后,他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她犯下的罪,他决定要忏悔,要对她做出弥补。于是他积极奔走于各级政府机关,活动于权贵之门,就是为了替她上诉申冤。但这时,他看到统治阶级和国家机关的专横无理,逐步意识到本阶级的罪孽深重。他的思想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在忏悔和醒悟的他眼里,原了习以为常的生活骤然变了样,一切都显得是罪恶的了。
“我们干得不对头,是啊,不对头。不应该光发生议论,而应该把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去消灭资产阶级的罪恶,要团结人民去共同对抗,达到消灭他们的效果。他愤怒起来,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官办教会的黑暗。他的思想在此时已经复活,他从一个沉迷于军营生活的青年军官到反抗本阶级黑暗统治的批判者和揭露者,他的思想已经上升,彻底地改变了。他看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夺去了,还有资本主义对他们的祸害。于是他大声疾呼:这种可怕的状况“万万不可再继续下去了”。他痛恨统治阶级的黑暗。他认识到了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地主的土地占有制,了解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双重灾难。涅赫柳多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四.涅赫柳多夫的睿智
涅赫柳多夫虽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他的才能并不能因此被否定,他为了向玛斯洛娃赎罪,他决定为她上诉申冤,为了救她,他积极奔走活动。在拯救玛斯洛娃的同时,他也从事着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活动,反抗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他把所要做的事分为四类:第一类事情涉及玛斯洛娃和对她的帮助;第二类事情是处理他的田产;第三类事情是帮助犯人们。他们越来越频繁地求他帮忙了;第四类工作就是要解答一个问题:所谓刑事法庭这种奇怪的机关,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存在?它是从哪里来的?他的这些工作已经显示他的思想已经复活,不再是从前那个过着荒淫生活,重视兽欲的满足的贵族青年了。
他为了帮助帮助别人,他向律师,监狱,教士,狱长打听,分析遭到监禁的人的种种犯罪情由,得出结论,将所谓的罪人分成五种人:第一种人是完全无罪的人,是审判错误的受害子者;第二种人是在激怒,嫉妒,酗酒之类的特殊情况下采取行动,结果被判罪的。第三种人是采取依他们自己看来极其平常,甚至很好的行动而受到惩罚的,然而那样的行为,按照判定法律的同他们不一样的理解,就算是犯罪。第四种人是那些仅仅因为在道德方面高于一般社会水平才被列为犯罪的人。第五种人是这样的一些人:社会对他们所犯的罪倒比他们对社会所犯的罪大得多。涅赫柳多夫分析他们的行为,按照涅赫柳多夫的见解,其实无一不是社会对他们犯的罪超过他们对社会所犯的罪,不过社会对他们所犯的罪,并不是现在直接对他们本人犯下的。他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思想上的惰性已不复存在。
玛斯洛娃的改变史
一.天真纯洁的少女时代
玛斯洛娃虽是一个私生女,但她受到两个老处女的爱抚,这两位老处女正是涅赫柳多夫的两位姑姑。她虽半是养女,半是婢女,但他也过惯了地主家里的舒服生活。
玛斯洛娃和涅赫柳多夫在少年时相互吸引,相互爱慕。刚开始时,他们只是暗暗地喜欢对方。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是纯真无邪的,只是纯粹地爱慕对方,不存在任何肉体上的欲望。涅赫柳多夫离开姑姑家时,那个纯洁的,有理想抱负的她也离开了。
三年后,他回来了,回到两个姑姑家,再次见到玛斯洛娃,玛斯洛娃还是那样的纯真可爱。他见到她时,对她的感情已不再那样的单纯,带有肉体上的占有。“在涅赫柳多夫身上就跟在一切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但卡秋莎对他的感情一如既往,仍旧是那样的纯真,但涅赫柳多夫却诱奸了她,这使得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二,地位卑微的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发现自己怀孕后,她的情绪很不稳定。两个老处女认为她会败坏声誉,玛斯洛娃无法再呆在她们家,所以她只好离开。但她住惯了地主家的舒服生活,她很快地把他给她的一百卢布花光。他工作屡屡不顺,受到雇主的调戏,后遭无情解雇。她爱上了一个快活的店员,但他又不辞而别。深受打击的玛斯洛娃迷上了烟和酒,这无疑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她不得不谋求另一份工作。当领家让她从事妓女这一行业时,她答应了。从此成为卑微的妓女。“她想借次报复诱奸她的人,报复店员,报复一切欺压过她的人。”也许这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她决不是仅仅因为这一想法才入这一行的。
她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领家对她说,她想做什么样的衣服就想做什么样的衣服,不论是丝绒的,费伊绉的,绸缎的衣服或是袒露肩膀和胳膊的舞衫,一概能做。” 她有着所有女人的天性——爱美,但她因为虚荣心选择这一行业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她的这一举动使自己过上了低人一等的生活,洗刷不掉自己人生中的污点。
三,陷入监狱的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在接待一个客人时,把鸦片当作安眠药给客人服下,致使客人死亡。而她也被陷害成为杀人凶手。她无法为自己申诉,身为被告,她说的话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但涅赫柳多夫信了。此时的她仍然对自己的美貌很自信,我想这也是她过分执着于美丽的本性。
涅赫柳多夫为了弥补他对她犯下的过错,他决定帮助她,替她上诉申冤。与此同时,他也决定要和玛斯洛娃结婚。但玛斯洛娃断然拒绝了他。她知道他们处在不同的世界里,而那个世界只会给她带来痛苦,让她陷入无底的深渊。“您说您要结婚,那万万办不到,我宁可去上吊,就是这么的。”玛肆洛娃让自己远离他,也许是因为她自己太过自卑,她认为自己的身份低下。但更大的原因是她痛恨他,他是带给她痛苦生活的罪魁祸首。他诱奸了她,又抛弃了她,使得她对他的感情彻底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爱慕变成了后来的仇恨。
正是她在监狱的生活,她身上的善良品质展现出来了。她乐意帮助监狱里的囚犯。玛斯洛娃希望涅赫柳多夫能帮助费多霞,让费多霞能和她丈夫见一面,在囚犯一起转移的过程中,她能够为别人着想,让她的形象变得更美丽,她的思想逐渐恢复原来的纯真可爱。四,思想复活的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从妓女变成囚犯,她的思想转变很大,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而她的自信有一部分是源于西蒙松,一个真心实意爱她的男人。“玛斯洛娃凭着女人的感觉很快就揣摩到他在爱她。她想到居然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的心理引起了爱情,她在她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就提高了。”她变得不那么自卑,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个不堪的人,她正在往平常人的方向发展。
“涅赫柳多夫向她求婚是因为他宽宏大量,还因为从前发生过那样的事,然而西蒙松却是在她处于目前这样的景况下才爱上她的,他纯粹因为喜欢她才爱她。”她知道西蒙松不是一个弄虚作假的人,他对她的喜欢不夹杂任何杂念。他对她的喜欢是精神上的,与肉欲毫无关系,这样的爱情对她来说是一剂良药,慢慢地让她的心复活。
“此外,她还领悟到西蒙松认为她是不平常的女人,跟所有的女人都不一样,具有特殊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正是西蒙松对她的这种感觉,让她觉得自己不再肮脏。为了西蒙松,她想尽办法把自己的最好品质表现出来,这就促使她极力成为一个她所能做到的好人。至此,她的思想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