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
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
2013-4-19 6:17:51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9日 07 版)原题:《“三型”目标: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三型”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对于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意义。本期“大家论道”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编者
提出“三型”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提出“三型”目标,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
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但是,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如何才能与时俱进?靠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服务、不断创新。我们党是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背景下,容易出现精神懈怠和能力不足的危险,容易出现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比如,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思想信仰、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呈现逐利化趋势,看事情、想问题、干工作不再是比奉献、讲付出,而是追名逐利。这些情况显然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针对这些问题和考验,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从学习型这一目标看,由于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无论是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调适,还是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改进,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同时,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引导党
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增强党的肌体的自我免疫力。从服务型这一目标看,这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党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赢得民心。从创新型这一目标看,这是我们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制度。总之,只有实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这“三型”目标,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党的建设中起牵头管总作用。上世纪末,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没有根据执政条件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没有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执政成效。从实践经验和逻辑联系来看,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建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加强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武装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学习型目标的提出,既是发挥我们党传统思想政治优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党应对自身变化和社会诉求,在思想层面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学习型执政党建设中,可以通过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可以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突出问题;可以克服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问题。其次,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只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后,加强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完善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效率的提高、执政形象的维护、执政权力的约束,都离不开执政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型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不竭动力。可以说,“三型”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传统党建的思路,可以有效克服在执政党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自我封闭趋向和自我耗竭情况,在开放环境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政党政治的一个根本规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在执政过程中不断改进领导方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
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断回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目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领导方式上还存在误区。比如,重命令、轻沟通,重管理、轻服务,名义上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实际上往往变成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类似的领导方式看似加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实质上是疏远了党群关系,背离了执政规律。大包大揽的后果必然使执政党成为所有矛盾和问题的焦点,陷于烦琐的具体事务而无法脱身,无法考虑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决策和制度设计。“三型”目标的提出,牢牢把握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秉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主动适应执政环境变化、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比如,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把领导意图的实现同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从强权型领导转向平民型领导,从命令型领导转向沟通型领导。再如,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要求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背景下,适应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适应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不断改进领导方式。
(执笔:王懂棋)
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吉林省委党校教授赫雅书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的相互关系。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同时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学习型是服务型、创新型的前提和基础。有的人对“学习型”只作表层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就是重视学习。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当然要重视学习,但并非仅仅如此。所谓“型”,强调的是制度化的组织状态。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已经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不是一般地倡导某种学习方法、弘扬某种学风,而是要创造出一整套与现代学习理念和模式密切联系、反映新的时代条件对执政党建设基本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学习机制以及学习风气等,从而大大提升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形成以“学习”为特征、能力和优势的执政党建设基本模式和长期战略目标。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对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继承,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条件。学习型执政党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增强先进理论和科学知识储备、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实际来展开。解决好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是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如果脱离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实际,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反之,离开学习型执政党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很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工程,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水平。
服务型是学习型、创新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而且具有丰富的现代政治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聚焦服务理念,彰显服务特征,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对而言,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掌握科学理论和丰富知识,还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要服从服务于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以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作为价值取向。应在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认真研究和解决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成效,也要通过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成效来检验。
创新型是学习型、服务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日益更新对我们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创新,我们党就无法走在时代前列;不创新,我们国家就难以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执政党的着力点在于: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机制。事实上,学习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其中,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和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重大问题,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学习和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变化内在地包含着创新要求,都需要通过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加以破解。只有将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融入学习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善于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破解新难题,才能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服务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山东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安世银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建设目标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其中,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党的根本宗旨紧密相连,在“三型”目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深刻理解服务型的丰富内涵,把握服务型的实践路径。
提出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彰显党的根本宗旨。一方面,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传统,更是我们党始终赢得人民支持、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服务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执政条件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彰显。另一方面,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展现。党的全部执政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全部根基、血脉、力量所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历程的规律凝结,也是党的执政行为的基本遵循。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我们党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最佳路径和方式。只有秉承服务意识、践行服务行为,党才能真正做到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深刻理解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丰富内涵。首先,应把服务型放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全局中去理解和把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学习型为服务型、创新型提供素质和能力支撑;服务型是学习型、创新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指向;创新型为学习型、服务型提供方法保证和不竭动力。只有这样去理解,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其次,应牢牢把握“服务”这个关键词。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服务应该是全方面的,要把服务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服务的主体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其中,党员个体对群众的服务是党组织服务的一部分,党组织服务以党员个体服务为基础,又以组织的目标要求对党员个体服务进行引导、提升,最终达到从个体服务、组织服务到服务型组织的目标。党员干部的服务,首先应体现为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尽职尽责,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此同时,还应尽力体现在岗位之外的社会生活中。最后,应切实把握“型”的内涵。这是深刻理解服务型的基础和起点。“型”这个要求是对服务在稳定性、规范性上的规定,要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系统、稳定、长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此,应努力构建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主动地、创造性地服务的良好体制机制,用制度营造服务风气、规范服务行为、养成服务习惯,从而实现服务型的目标。
牢牢把握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着力点。一是强化主体建设。强化主体建设,要以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只有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把服务作为关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到位的服务推动管理的加强,凸显服务在基层党建中的分量,才能真正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真正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二是突出内容建设。突出内容建设,应围绕群众利益,以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求来确定服务方面的主要工作、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改进服务。惟有如此,才能使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三是做好分类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总体要求。要把这一原则性、总体性、综合性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具体特点,设计出符合各自实际的具体服务要求和标准,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服务型”行为准则。总之,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键在于抓落实、求实效。应以量化服务内容、公开服务承诺、严格督查考核等为抓手,建立一整套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员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并切实在实践中去运用、去发展、去完善。
第二篇:坚持党的执政经验 深刻把握执政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党执政的主要经验,需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进一步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它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也是它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们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积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在发展理念、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26年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动力,三者必须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三者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处理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基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体制上的障碍。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搞好“五个统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扩大民主和健全法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三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文化等各个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与发展并重,繁荣与管理齐抓,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人民的意愿,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执政,讲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执政,讲的是依靠人民群众办事;依法执政,讲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通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三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党对立法和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防止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当前,我们党的队伍状况总体上是好的。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指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但是,也存在一些与形势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抓好“一个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个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个关键”———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重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党的执政基础夯实打牢。只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项根本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篇:执政党建设概论
执政党建设概论
第一单元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第2页。
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明确概括。“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表明: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政党。
(2)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考验。第2—6页
一是执政党执政地位的考验。必须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提高党的整体素质。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方式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问题;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1、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2、实现这个历史责任,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3、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判断党的性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第25—26
一是党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上。理论和纲领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人们主要以此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和水平;二是体现在党的实际行动上。主要看这个党在实际行动上究竟代表谁的利益,看它的纲领和路线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强调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第38——41页
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指的是共产党为哪些人的利益服务,主要获得哪些人的拥护和支持的问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适应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客观需要;第三,这也是从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历史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27—37
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两个先锋队具有历史必然性。二是两个先锋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实践中是统一的。三是两个先锋队的概括对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党要成为“二个先锋队”并不是要搞“全民党”。
第三单元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52——53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离不开人民群众及其实践。
(2)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第67——70
第一,要解决好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认识问题;第二,要解决好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第三,要解决好主人和“公仆”的关系问题;第四,要不断解决好善于领导的问题。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第91——94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决定的;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时代和党面临的新任务决定的;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我们的党员队伍的现状决定的。
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一,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正确,并能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第二,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机制和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第三,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单元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什么是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第110页
党的执政能力是指执政者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就共产党执政能力来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具体包括,执政和领导的关系;执政能力与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的关系;整体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2)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什么?第147——154页
一是关键是要做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毫不含糊”;二是反对教条主义;三是针对实践中的新问题要作出新的理论回答。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第113页。
指导思想的基本点是,要求我们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通过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体现和实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总体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政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全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执政党。
第五单元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于部标准和于部路线。第197—198页。
第一,我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所谓德,是指干部的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所谓才,是指干部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第二,干部的德和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落实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三,党的干部路线就是坚持任人唯贤。
(2)怎样看待干部的资历和能力?第210
干部的资历,是干部革命实践的纪录。干部资历的深浅,一般可以反映出他们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在选拔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适当考虑资历是必要的。但资历和能力不能画等号。因为干部的能力不完全是资历本身带来的,而是同他们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看干部不能单纯地看资历,主要看革命化的程度和文化、专业知识水平,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看工作实绩。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正确理解和执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 方针。第206—2111、正确理解和执行“四化”方针。干部队伍建设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每一项都有特定的含义,同时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系;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新的用人观点。在选人用人上,要出以公心,从党和国家全局、战略高度出发;要尊重知识、爱惜人才;要正确看待干部的资历和能力。;
3、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第六单元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当代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第242—245
第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实践党的基本纲领;第二,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文化业务知识;第三,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带头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第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
(2)简述反腐败的方针。第259—269
党的反腐败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具体包括:一是坚持治标和治本的统一;二是深化改革,拓宽预防和解决腐败的领域;三是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之中,从源头上遏制。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第250—253
(1)党内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是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切入点;(2)党风建设关系到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说到底是以人民群众的认同为基础的,群众对党的认识,大量的是通过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来作出判断;(3)党风建设关系到能否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党风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一是党风受到党的政治路线的制约。二是党风建设对制定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全过程都有重要影响;(4)党风建设关系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特别是群众基础。(5)党风建设可以推动全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
第七单元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第285—287
第一,从层次上看,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第二,从范围上看,有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等。
(2)制度建设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是什么样的关系?第287—289
第一,制度建设要以党的其它各项建设为前提和条件。制度建设必须依靠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和优良作风;第二,制度建设对党的其它各项建设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三,制度建设的贯彻实施也离不开党的其它各项建设的配合和支持。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第285——291
党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系统。第一,制度建设自身内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层次上看,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从范围上看,有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等。第二,制度建设和党的其它各项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制度建设要以党的其它各项建设为前提和条件。制度建设必须依靠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和优良作风;制度建设对党的其它各项建设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制度建设的贯彻实施也离不开党的其它各项建设的配合和支持。第三,要处理好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既要反对“教育万能论”,又要反对“制度万能论”。
第四篇:浅论如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浅论如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界定,全面概括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和特点:一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二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三是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四是党执政的活动领域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五是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本章节的自主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执政总是以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为前提的。没有获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掌握了国家政权,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政权、如何运用政权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在不执政的情况下,政党把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的是为了对抗统治者的统治;在执政的情况下,是运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把所代表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设法把社会中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众的利益整合起来。西方政党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而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没有实现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连续不断地发动群众运动,搞乱了自己,影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政党不是政府,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要处理好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遵守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依法执政;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政党最容易受到权力的侵蚀,能否防腐拒变、抵御风险,已经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二,执政总是以遵循政党执政规律为基础的。纵观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政党的性质不同,作为执政党都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一是民心向背律。
这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尽管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性质不同,但是其执政的基础都离不开人民大众。西方理论一般用“主权在民”的提法,我们的提法是“执政为民”。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二是法定程序律。执政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正当的程序才能产生合法效力,规范化的政治过程才能产生公众接受的结果。执政党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施政,这是执政活动获得公信力的前提,也是获得长期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重要条件。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施政程序比较规范,运行比较稳定,并已形成制度;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但可以借鉴其中有益的、合理的东西。可以说,依宪执政、依法施政也是共产党不可或缺的执政规律。三是能力适应律。一个政党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取决于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形象。其执政能力要能够适应外部复杂环境的挑战,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内政外交等政策和决策是否正确,能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否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持社会稳定;其执政形象既体现在政绩上,也体现在党员和党的干部,特别是在政府中任职的党员的工作作风、道德水准、人格魅力上。可以说,执政能力建设、执政理论创新同样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执政总是以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为内容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这也是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求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四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更新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方式,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要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
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三个方面的根本涵义:一是必须执政,这是前提;二是必须遵循执政规律,这是基础;三是必须领导管理国家事务,这是内容。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它和能力建设一起成为执政党建设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自身发展、完善、提高的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第一,加强先进性建设是由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决定的。我们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惟一宗旨,党除了人民的利益而外,没有别的目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体现了我们党真正的价值,同时也是我们党自身生存、巩固和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执政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内容,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课题。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就必须适应人民的要求,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已任,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时代和党面临的新任务决定的。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是科学地分析时代和我们党肩负的任务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局势继续处在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对世界人民的威胁有增无减;世界各种力量进一步分化组合,围绕多极还是单极的的斗争十分激烈,经济便于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境内外敌对热力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活动没有停止。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多种社会矛盾凸现,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种种考验。能不能偷窃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能不能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能不能保持先进性的严峻考验。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我们党员队伍的现状决定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总的说,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好的、有战斗力的,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也要清醒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党员、青年党员增加,老党员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的考验,对党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与党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存在信仰“危机”;二是有些党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少数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争名夺利,有的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三是有些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热衷于讲交情、拉关系;四是有的党员对国家发展大势看不清,对一些现实问题认识模糊,精神不振等。这些问题,妨碍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加强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是新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总之,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伟大创造。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只有密切联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党的建设,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
第五篇: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我们党55年来的执政经验作了科学总结。《决定》所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党长期艰辛探索、实践形成的,是对共产党执政取得的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执政的基本经验、把握执政规律,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执政规律是执政基本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党的执政规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共产党执政这个本质特征出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客观真实的认识。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可以从多方面去考察,但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看,执政党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二是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三是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只有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有了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并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科学理论,才能说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决定》正是紧紧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对我们党的执政经验作了总结。这六条基本经验,既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又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本内容。执政能力是执政经验在新的实践中的运用和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和党的执政经验是统一的。一方面,执政经验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果和归宿,就是说,我们党通过55年对增强执政能力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积累了执政的丰富而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正如《决定》指出的,这六条经验,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决定》正是把六条经验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五项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统一,是二者的连接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必须同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使命紧密联系起来,同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紧密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