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17:0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篇: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0 作者: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着力于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科学性与主动性,防止和避免自发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为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刻认识和准确揭示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精辟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同一性,是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鲜明特征作出的科学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发展要求及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作出的科学揭示。按照这一目标和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本身会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达到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先进理论,它为人们辩证地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引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但是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继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必然出现多样化。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噪音、杂音,致使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当前,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深化研究和谐思想、积极宣传和谐思想,使和谐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并使之转化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经济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基本物质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最终根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同时,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刻。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不可否认,现在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已经出现: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三农”问题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贫富差距造成的利益矛盾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但归根到底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经济,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至关重要。国家要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普遍、低水平,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都很不充分,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理顺分配关系,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缩小收入和生活差距。各级政府要加大扶贫力度,加大扶贫的财政投入,切实改善贫困家庭的状况,在消除贫困,提高低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逐渐使中等收入阶层占人口的大多数。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营造浓郁的民主氛围。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政治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注重民主的真实内容,而且注重民主的具体形式,即做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民主需要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民主制度化,就是民主的法治化,以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政治活动,并形成严格的程序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还不相称,一些地方民主制度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变成了“一把手”说了算。我们要切实按照十六大以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部署,加强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要扩大基层民主,继续搞好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员会建设、城市居民自治和社会建设,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民主制度的建设。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表达各种合法的政治要求、政治利益,实现政治协调的社会民主机制。要保证公民能够合法、经常地参政议政,达到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民力。设立正常、合理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缓解紧张关系,排除对立情绪,有效化解纠纷和冲突。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大基本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体现社会关爱;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善待自然,实施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我国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利益的要求更高,对利益的追求已不满足于基本生存的需要,还会追求政治、文化方面需要的满足,同时追求纵向和横向比较中的公平。现在,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到一点,就是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正当利益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到满足。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公平正义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手段和目的。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特别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前提是要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共产党崇高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完善。因此,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必然贯串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

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一致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基础上。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求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体现在现实过程中,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致力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鼓励先富群体和地区帮带后富群体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完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不发达,诸如生产力不发达,市场经济不发达,教育科学文化不发达;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等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一是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认识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包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按劳分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文化制度。坚持这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决定性条件。如果忽视或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存在,就会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偏离社会主义轨道。二是要明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未现代化,与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差距。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而易见,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和谐社会当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协调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实现共同富裕,并不要求同步富裕,它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帮助未富起来的人和地区,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收入差距适当扩大,是激发劳动积极性的客观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但收入差距必须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在目前体现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较高的情况下,正确处理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应更多注重社会公正。

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发展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加强执政党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永远保持先进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要胜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首先要从党的自身建设抓起。

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等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稳定的工作机制,消除执政行为中的主观随意性。要克服党委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甚至包办一切的弊端,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种群众团体的作用。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群众,对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刻了解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求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党。党的活力,体现在党的先进性上,体现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体现在广大党员参与党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增强党的活力,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既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又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实行和落实党内民主,不应是少数党员干部的民主,而是全体党员的民主,它集中体现为全体党员享有“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党员及时、完全地了解党内事务,在纪律约束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自由、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通过民主选举选择干部的权利,能够对其他党员包括党的干部拥有监督的权利。党内民主发展了,就能有力地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执笔:许耀桐 徐鸿武 李 拓)

第二篇: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

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

2013-4-19 6:17:51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9日 07 版)原题:《“三型”目标: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三型”目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对于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意义。本期“大家论道”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编者

提出“三型”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提出“三型”目标,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

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但是,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如何才能与时俱进?靠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服务、不断创新。我们党是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背景下,容易出现精神懈怠和能力不足的危险,容易出现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比如,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思想信仰、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呈现逐利化趋势,看事情、想问题、干工作不再是比奉献、讲付出,而是追名逐利。这些情况显然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针对这些问题和考验,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从学习型这一目标看,由于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无论是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调适,还是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改进,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同时,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引导党

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增强党的肌体的自我免疫力。从服务型这一目标看,这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党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赢得民心。从创新型这一目标看,这是我们党应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制度。总之,只有实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这“三型”目标,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党的建设中起牵头管总作用。上世纪末,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没有根据执政条件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没有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执政成效。从实践经验和逻辑联系来看,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建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加强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武装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学习型目标的提出,既是发挥我们党传统思想政治优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党应对自身变化和社会诉求,在思想层面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学习型执政党建设中,可以通过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可以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突出问题;可以克服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问题。其次,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只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后,加强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可以在完善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效率的提高、执政形象的维护、执政权力的约束,都离不开执政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型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不竭动力。可以说,“三型”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传统党建的思路,可以有效克服在执政党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自我封闭趋向和自我耗竭情况,在开放环境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政党政治的一个根本规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在执政过程中不断改进领导方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

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断回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目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领导方式上还存在误区。比如,重命令、轻沟通,重管理、轻服务,名义上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实际上往往变成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类似的领导方式看似加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实质上是疏远了党群关系,背离了执政规律。大包大揽的后果必然使执政党成为所有矛盾和问题的焦点,陷于烦琐的具体事务而无法脱身,无法考虑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决策和制度设计。“三型”目标的提出,牢牢把握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秉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主动适应执政环境变化、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比如,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把领导意图的实现同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从强权型领导转向平民型领导,从命令型领导转向沟通型领导。再如,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要求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背景下,适应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适应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不断改进领导方式。

(执笔:王懂棋)

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吉林省委党校教授赫雅书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的相互关系。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同时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学习型是服务型、创新型的前提和基础。有的人对“学习型”只作表层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就是重视学习。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当然要重视学习,但并非仅仅如此。所谓“型”,强调的是制度化的组织状态。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已经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不是一般地倡导某种学习方法、弘扬某种学风,而是要创造出一整套与现代学习理念和模式密切联系、反映新的时代条件对执政党建设基本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学习机制以及学习风气等,从而大大提升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形成以“学习”为特征、能力和优势的执政党建设基本模式和长期战略目标。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对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继承,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条件。学习型执政党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增强先进理论和科学知识储备、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实际来展开。解决好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是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习型执政党建设如果脱离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实际,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反之,离开学习型执政党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很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工程,学习型执政党建设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水平。

服务型是学习型、创新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而且具有丰富的现代政治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聚焦服务理念,彰显服务特征,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对而言,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掌握科学理论和丰富知识,还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要服从服务于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要以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作为价值取向。应在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认真研究和解决服务型执政党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成效,也要通过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成效来检验。

创新型是学习型、服务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日益更新对我们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创新,我们党就无法走在时代前列;不创新,我们国家就难以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执政党的着力点在于: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机制。事实上,学习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其中,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和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重大问题,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学习和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变化内在地包含着创新要求,都需要通过创新型执政党建设加以破解。只有将创新型执政党建设融入学习型、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善于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破解新难题,才能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服务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山东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安世银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建设目标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其中,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党的根本宗旨紧密相连,在“三型”目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深刻理解服务型的丰富内涵,把握服务型的实践路径。

提出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彰显党的根本宗旨。一方面,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传统,更是我们党始终赢得人民支持、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服务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执政条件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彰显。另一方面,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展现。党的全部执政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全部根基、血脉、力量所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历程的规律凝结,也是党的执政行为的基本遵循。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我们党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最佳路径和方式。只有秉承服务意识、践行服务行为,党才能真正做到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深刻理解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丰富内涵。首先,应把服务型放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全局中去理解和把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学习型为服务型、创新型提供素质和能力支撑;服务型是学习型、创新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指向;创新型为学习型、服务型提供方法保证和不竭动力。只有这样去理解,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其次,应牢牢把握“服务”这个关键词。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服务应该是全方面的,要把服务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服务的主体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其中,党员个体对群众的服务是党组织服务的一部分,党组织服务以党员个体服务为基础,又以组织的目标要求对党员个体服务进行引导、提升,最终达到从个体服务、组织服务到服务型组织的目标。党员干部的服务,首先应体现为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尽职尽责,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此同时,还应尽力体现在岗位之外的社会生活中。最后,应切实把握“型”的内涵。这是深刻理解服务型的基础和起点。“型”这个要求是对服务在稳定性、规范性上的规定,要以服务为核心形成系统、稳定、长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此,应努力构建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主动地、创造性地服务的良好体制机制,用制度营造服务风气、规范服务行为、养成服务习惯,从而实现服务型的目标。

牢牢把握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着力点。一是强化主体建设。强化主体建设,要以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只有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把服务作为关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到位的服务推动管理的加强,凸显服务在基层党建中的分量,才能真正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真正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二是突出内容建设。突出内容建设,应围绕群众利益,以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求来确定服务方面的主要工作、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改进服务。惟有如此,才能使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三是做好分类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总体要求。要把这一原则性、总体性、综合性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具体特点,设计出符合各自实际的具体服务要求和标准,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服务型”行为准则。总之,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键在于抓落实、求实效。应以量化服务内容、公开服务承诺、严格督查考核等为抓手,建立一整套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员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并切实在实践中去运用、去发展、去完善。

第三篇:深刻剖析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

自第一阶段以来,本人按照《XX市XX镇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切实抓好全镇教育活动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先进性教育必讲习篇目,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座谈,通过自查、帮查、互查,特别是通过学习牛玉儒、任长霞等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认真剖析进一步对照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使自己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思想上存在的差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作风存在的不足。这些差距和问题如不尽快加以克服和改正,无论对事业、对整体,还是对个人都是十分有害的。

一、存在的主要差距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分析评议,自己对过去的思想、学习和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对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1、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思路不宽、步子不大、发展意识不强,市场没得到跨越式开拓,没有充分发挥本地的特色;二是没有从区域经济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就经济抓经济,就农业抓农业,缺乏大农业观念,不能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XX求发展,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发展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忽略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三是招商资方面没有大力度,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山区的地方优势,镇域经济没有较大突破。一个镇,经济发展快慢、事业成功与否,关键看这个地方的决策层思想是否真正解放、观念真正更新,这次征求意见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我们提出了很多期望和建议,要求我们进一步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山区的经济。我作为一个镇的党委书记,必须正确估价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和挑战,着眼大发展、理清大思路、制定大举措,使我镇尽快摆脱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局面,在镇域经济突破上取得新进展。

2、行为表现与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还存在不足。经过反思,自己觉得很多地方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有时对待群众反映的小问题没有足够的耐心,态度生硬。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淡化,不能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没有真正树立“群众要求无小事”的思想,把自己摆到公仆的位置,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格格不入的,这样下去很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一个党委领导的形象。

3、工作实际与群众的期望存在差距。这次调查走访,我了解到群众对我们党委政府的期望值很高,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表明,我所做的工作虽然整体上人民群众是满意的,但距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当前,镇辖28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经济收入的路子,乡镇财政实力不强,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漏洞,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有执法不严问题,有办事不公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降低我们党委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势必失去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影响全镇经济健康发展。在工作上,如果镇党政机关工作实绩不突出,干部群众不满意,我作为镇党委书记应负主要责任,因此,我必须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通过学习和党性分析,自己感觉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浮躁,安排部署的多,检查落实的少,指导指挥的多,身体力行的少,要求别人的多,要求自己的少。二是工作深入不下去,只抓到了表面,没有抓到实质,平时忙于事务多,深入基层时间不够多,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围绕上级中心工作抓得多,围绕本镇工作重点抓得少,这种工作作风直接影响了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5、民主意识与班长职责不相适应。在方式方法上,我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得不够好。每年能开好一次民主生活会,但其他时间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得比较少,质量不高,班子成员之间缺乏经常性思想交流,没有真正做到时刻坦诚相见,齐心协力解决实质性问题。二是在重大问题决策上缺乏必要的勾通,在广开言路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些重大问题不经充分时间勾通就急于落实。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党性分析,自己思想认识升到了新层次;责任意识得到了新增强;自身建设找到了新水准;奋斗方向确立了新目标。今后我要努力当好六个表率:

1、树立发展的理念,做解放思想的表率。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着眼于大思路、大视野、大举措来推动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大发展。要努力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要立足资源,瞄准市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船埔求发展,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招商引资;要带头转变观念,带头开拓创新,克服求稳和保守思想,看准的事就大胆试、大胆闯,带出一个敢干敢为、争创一流的好班子。

2、树立楷模的理念,做严格自律的表率。坚持严以律己,带头执行各项廉洁自律的规定,非份之想不想,非份之财不取、非理之事不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踏踏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做敢于负责的模范,做善于团结的模范,做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模范,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办事,努力为班子做出榜样。

3、树立奉献的理念,做勤奋工作的表率。作为党委书记,在一个班子中是旗帜、是方向。自己要时刻意识到肩上沉甸甸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保持旺盛的工作斗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心系百姓、心系XX,献身事业、献身群众,不畏压力,勇挑重担,切实肩负起强镇富民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不求名利、不求得失、不计报酬。发扬“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加鞭自奋蹄”的无私奉献精神,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4、树立自强的理念,做力争上游的表率。今后工作中,我要把这次查摆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的殷切期望作为自己干好工作的不竭的精神动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做起,努力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用一流的干劲、一流的作风干好工作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

5、树立务实的理念,做实事求是的表率。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坚持带头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凡是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办好、办实,在实践中,把全镇人民的利益同党和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决不做坑农害农之事,更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换取自己一时的政绩。

6、树立科学的理念,做领导艺术的表率。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是一门学问。作为领导,我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发挥一班人的作用同关心爱护班子成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度。在工作中认真自觉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遇事多同班子成员商量,发挥好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经常勾通思想,勾通感情,密切关系,增进团结,注意调动全体班子成员的积极性,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好班子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政班子成为全镇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要以这次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提高执政能力,提高各方面素质,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争当表率,带领全镇人民建设美好XX而努力奋斗,为构建和谐XX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第五篇: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师市国土资源局 张东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的深刻揭示。深刻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对于国土资源系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积极回应、对解决好人民群众所思所盼问题的坚定决心。把解决“四风”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可谓找准了病症、抓住了要害。国土资源系统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践行群众路线这一必由路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认清国土资源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深刻理解国土资源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才能解决好党员干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一、国土资源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国土资源是生活之基、生产之要、财富之源、生态之本,支撑各行各业,关系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国土资源是重要的自然生产力,是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和构成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作用。因此,国土资源是群众利益的聚焦区,是国家调控经济发展和保障国计民生的主战场。国土资源工作是党和政府开展群众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行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对国土资源工作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土资源工作都有重要论述,国土资源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像保护文物,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李克强总理也强调:“粮食安全的根基在土地”,“守住耕地红线要多管齐下”。这是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立下的军令状,在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提头来见”的担当精神,把耕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确保新型城镇化、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关于节约用地,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李克强总理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在城乡建设上要节约集约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因此,我们要高举节约集约用地的大旗,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要坚决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中央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确保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国土资源工作务必把维护好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土资源部明确把“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定位。为此,国土资源群众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也将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做好耕地保护中的群众工作。师市土地面积6007平方公里,只占自治区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一,但师市耕地面积达359万亩(自治区7680万亩),占自治区耕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达7亩,为全国人均耕地的5倍多,毫无疑问,师市是粮食贡献区。屯垦戍边是师市的特殊使命,管好用好现有宝贵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师市各级负有重要责任。保护耕地已成为国土资源群众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二是做好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群众工作。总书记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来表明党和国家保护资源环境的坚定决心。因此,我们应当始终把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作为师市国土资源群众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认真履行好职责,切实推动国土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三是做好维权中的群众工作。土地工作是最重要的群众工作之一,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工作做得好,群众就得实惠;工作出偏差,群众利益就会受损害。维护群众权益,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牢记宗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维护群众权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维护职工群众的权益就是国土资源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国土资源群众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随着国土资源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土资源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四大考验”,与形势和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十分突出,作风不正、不实、不廉等问题还很严重。近年来,师市国土资源系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各项工作中规范管理、忘我奉献,赢得了上级组织、领导和服务对象的肯定。特别是2013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兵团党委“26条规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深入基层调研、提高行政效率,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师市国土资源群众工作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我们干部队伍自身也面临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有的明显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还存在着深入基层不够,调研检查不细致,帮扶群众不认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维护群众利益上,如征地拆迁补偿中不落实“两公告一登记”,没有尊重和保障群众对土地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违反群众路线,放弃群众工作,改革就会失去支持,发展就会失去动力,稳定就会失去基础,社会就会失去活力。为此,在国土资源工作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开创新局面中,就必须加强群众工作,努力做到主动加强联系与群众亲近、做好思想沟通使群众理解、切实解决问题被群众认同、严格要求自己让群众信服、确保群众工作更加鲜活生动、更加富有成效。

一是要加强宣传来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让群众知道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耕地保护国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征地补偿政策、项目用地审批程序等等。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就是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如果真实的情况群众不了解、正确的信息不掌握,就会被虚假情况、错误信息误导,产生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在群众工作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群众不了解真实情况,不掌握正确信息,产生误解误会,进而引发不恰当行为。这些年,师市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能够积极与石河子党校共建国土资源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平台,举办师市建设项目审批培训班,向各单位领导发送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手册、法规速递,但从目前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类型来看,主要以单位“因公”违法用地较多,主要表现在项目未批先建,边报边用等违法违规用地,这充分说明在加强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同时,以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为主的群众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要强化法律约束来做群众工作。我们要更多运用法律手段、坚持依法办事来做好群众工作。越是群众关心、事情重要、矛盾突出的问题,越要坚持依法办事。在国土资源群众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要严格依照政策法规办事,不论什么人、什么事,在政策法规面前一律平等,不能搞特殊、搞例外。这些年在群众工作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在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时,在政策法规上“开口子”,如减免划拨土地费用。“开口子”的做法会导致连锁效应,开了一个口子,以后就不得不开更多的口子,开了一个小口子,以后就不得不开更大的口子。这样,时间长了,问题越来越难解决,矛盾越来越难处理。要正确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按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要通过法律手段,妥善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诉”等问题,做到既不让守法的人吃亏,又不让违法的人得利。

三是要加强民主公证来做群众工作。毛主席早就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当前,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利益“很在乎”,而且对民主权利“很敏感”。做国土资源群众工作,要积极推进公开、民主、听证建设,创新“民主恳谈会”、“征地拆迁补偿听证会”等形式,对群众一时不懂的政策问题、一时不通的“意气”问题、一时不服的利益问题,要通过与人民群众多通气、多协商、多讨论来解决。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要通过网络互动来做群众工作。当前,互联网迅速普及,人民群众形象地说,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众反映意见和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传递迅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具有放大效应,使一些突发事件回旋余地减小,反应时间缩短,给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开展网络互动交流,切实引导网上思想舆论,积极回应网上群众关切,主动占领网上思想阵地,把群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四是通过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来做好群众工作。在群众工作中,面对各种各样复杂情况,要妥善解决问题、处理矛盾,需要有良好的群众作风。俗话说“好脾气好办事”,人与人打交道,个性修养、作风态度很重要,做群众工作也是这样。态度平和,平易近人,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头脑冷静,行为谨慎,说话做事方式恰当,该低调则低调,不急躁、不鲁莽,事情好办,问题容易解决。做群众工作,党员干部个人形象也很重要。党员干部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方面,而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来自个人的品德能力素养,其中品德因素是核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树立良好个人形象,能使人产生敬佩感和信任感,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依。

三、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对策

(一)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树立“三观”,服务于民。树“大群众”观,群众工作不只是基层或者群工部、信访部门一家的事情,它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领域。一个工作人员对一个群众来讲就是执政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浓缩。情为民所系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基础和前提,对群众是否有感情反映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问题。群众是最讲感情的,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尽心尽力,感动群众,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来对待,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我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就能迎刃而解。群众看党,往往就是从他身边的党员干部作风、言行来看。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来做,各行各业、各个层次都需要把群众工作融入在工作之中;树服务观,即以服务作为党政机关、基层组织的主要功能和业绩考核内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你能够领导人民群众仅仅因为你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不执政的时候需要,执政的时候更需要”;树民众利益本位观,即公权力不得与民争利。当公权力和民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以民众利益为本位,而不是以权利为本位。不与民争利,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底线。

(二)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转作风,办实事,取信于民。全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在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四风”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保护党和领导干部的公信力,赢得群众的认可和喝彩。这就要求我们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为人不长“官气”,办事不耍“官威”,从政不减“官德”,平易近人而不盛气凌人,作风谦恭而不威风凛凛。要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朋友,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帮民解难,保民平安,助民发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群众是最朴实、最讲实际的,群众看干部,关键就看干部办不办实事。群众最拥护说真话、办实事、解难处、带领致富的好官。而不喜欢夸夸其谈、指手画脚、虚报浮夸、无所作为的“庸官”。实践证明,党和政府的威信,领导干部的威望,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宣传吹不出来,只有靠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群众最急的事,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谁要是不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不能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事,他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也就不可能肩负起领导的重任。民意不可违,宜“疏”不宜“堵”、宜顺不宜激,只有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群众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矛盾。

(三)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讲究方法,信服于民。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做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仅靠传统的群众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做好群众工作就如同过河,如果我们认识不到位,方法不科学,找不准抓手,群众工作就会变成“空泛地喊口号,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因此,新时期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就必须努力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要在各项工作各项环节中细心研究群众利益,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要适应我国社会利益多元化和客观实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既善于当好群众的学生,也善于当好群众的先生的本领。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当好群众的学生,站稳群众立场,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弯,工作向下沉,感情向下移,与群众打成一片。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群众的意见,有合理的,合理就去接受,就去做。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当好群众的先生,党员干部要德才兼备,要敢于坚持原则、不怕牺牲个人利益,要有耐心、有毅力。要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在方法上要具有时代感、创造性,善于综合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善于利用文化、艺术等手段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要把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使之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利用网络,问计于民。网民留言是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引起变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体现,比起传统的沟通调查方式显示出一些明显的特性:一是速度快,哪里有什么意见、建议、问题,网民随时就可以发,领导也可以随时收到,能够及时将意见达成一种双向沟通。二是透明度高,传统的比如写信等等办法,它可能是单向的交流,而网民留言不仅相关的领导,而且很多其他人也可以看得到,透明度较高。三是不受地域、交通等等条件限制,打破了由于地域分割等问题所造成的一些局限性。四是反映的意见覆盖面广,不光有直接关乎它自己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也关乎到他对很多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些想法、一些建议,各方面的意见都会从网民留言中反映出来。五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所以网民留言有些意见,它很可能会在网上引起一些群体性的效应。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善于对网民的所思、所虑、所想进行正面回应,在经常性沟通中增加理解,增强互信;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积极加以引导。凡事都有两面性,尽管网民留言的新特性给各级政府部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同时,这对我们了解民意、掌握舆情、及时广泛的沟通、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实际上,它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五)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清正廉洁,以德服民。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洁身自好,清正廉洁。首先,要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要有一种“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为困而变节”的境界,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从思想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自觉抵制由权利地位衍生出来的种种诱惑。其次,要看得开名利、耐得住寂寞。要有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无留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胸怀”。不要心浮气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高风亮节,甘于清贫,艰苦奋斗,不拿感情替代原则谋私利。第三,要守得住小节,管得好亲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当领导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有妻室儿女,亲朋好友,也有家事、私事,如何处理政事、家事、公事、私事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依我看,总的原则因该是政事、家事、公事、私事分开,既不能公事私办,也不能私事公办。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做到公而忘私,两袖清风。

(六)做好形势下群众工作要建机制,保长远。群众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一阵风”和“三板斧”,要靠长效机制来保障。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以健全的制度为可靠保障,靠制度来做好群众工作。如此才能标本兼治,取得实效。特别是在当前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的新形势下,探索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推动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尤为重要而紧迫。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相关制度,不断丰富内涵、创新载体,使党同群众的联系制度化、规范化,使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总之,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性、经常性、全局性、根本性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关心群众、做好工作、促进和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人民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我们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只要我们当领导不摆官架子,时刻注意联系群众,把群众的疾苦装在心上,做到心中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把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就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赢得人民的爱戴,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下载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

    深刻剖析思想建设和谐社会(推荐)

    自第一阶段以来,本人按照《xx市xx镇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切实抓好全镇教育活动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先进性教育必讲习篇目,......

    和认识规律

    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裹还是比较显著的。 17.《自选商场》的教学反思 在上《自选商场》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食品、鞋子、饮料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盒、包装纸,在班......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结合当前中国的发展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提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密不可分,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深刻认识贯彻落实大全

    深刻认识贯彻落实“五个坚持”的重要意义近日,区委张书记在调度全区城市建设工作时强调,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推进、强调度、出精品。“五个坚持”的提出,对于......

    深刻认识党的性质

    敬爱的党组织:第一次上党课,心里有些许的激动;第一次走进党的课堂,便感受到了党的严谨的纪律性与崇高的荣誉感;第一次接受对党的知识的系统学习,便让我对党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与难......

    作文认识深刻

    让你的认识深刻起来”作文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以小见大法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说的其实也就是以小能见大、见微可知著。 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苟仲文中国教育报2015年02月03日第2版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